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统计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生科研能力促进统计学实践能力分析
摘要:学生在统计学学习过程中能很快掌握统计软件的使用方式,但是由于不清楚自己的研究问题而导致无法选择相应的统计方法去分析问题。学生统计学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掌握能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科研能力。文章认为今后统计学教学改革要坚持对统计学原理的讲授,要加大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在教学案例中的比例,应当让学生自己做调查,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自主选题。此外,探索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将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统计学;教学改革;实践能力;科研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提升学生的统计实践能力成为各大院校统计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和重点。本人将大作业驱动教学法应用于统计学教学中,这种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研究问题,搜集数据,同时运用统计学方法和SPSS软件分析数据,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和对研究问题进行分析汇报,最终完成大作业。从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统计学的积极性,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统计学原理的理解,能够提升学生统计学实践能力。但是在实施这一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本人发现,在实践环节学生最常问的问题不是SPSS操作,而是“我的研究问题是什么,我要研究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即使学生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学生仍然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分析什么问题。学生对科学研究中提出问题和假设、搜集数据、检验假设的真伪、分析结果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步骤既不了解也不掌握。由于缺乏问题导向和科研思维,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自己的研究问题是什么,在大作业开始阶段盲目设计调查问卷,在大作业的后期盲目使用统计方法。这种现象导致虽然学生会使用统计软件,但是他们却不会用统计方法分析自己的问题,因为根本就没有研究问题。如果把研究问题比作“的”,统计分析方法比作“矢”,则统计方法的运用则是有的放矢。如果要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学生会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即科研能力。
二、以培养科研能力为导向的统计学课程体系设计
本人认为,以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为出发点,促进统计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第一,从授课内容上,仍然要将重点放在对统计学原理的讲授上。如果学生不理解统计方法的原理将如同不懂药的药理和药性,因此谈不上对症下药,也就谈不上运用统计方法,因此对统计学原理的讲授这一教学重点在统计学教学改革中不能变。对统计学原理的讲解应当有适当的公式推导,某些公式推导对非统计专业学生可以不作为考试要求,但是应当通过推导过程让学生了解统计学方法的原理,这将有助于学生在后续学习比如计量经济学中理解对该种方法的发展。第二,加大科研论文和科研课题项目在统计学教学案例中的比例。国外本科统计学教学的一个教学要求是学生能够看懂学术文章。老师会发给学生一份学术论文,要求学生向其他同学解释这篇文章的研究过程,包括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是怎样提出的、数据是怎样搜集的以及统计方法是如何验证假设的。重点要求学生解释该篇论文中用到了哪些统计方法、这些统计方法分析了哪些变量、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统计方法在运用上存在哪些不足。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就可以在借鉴他人学术论文研究思路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并进行数据搜集和分析。授课教师也可以以自己的课题或论文为例来说明统计方法在课题研究中的使用。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要注重介绍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假设的设立,而不是只谈数据搜集和数据分析。而且要详细地介绍不同的统计方法是如何分析和解答所提出研究问题或研究假设的,比如在哪里用了描述统计、哪里用了推断统计方法、为何采用这种方法并且对于统计结果是如何分析的。第三,要有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的实践环节,以提交调查报告作为任务驱动。分析自己的研究问题是提高学生统计实践能力的关键。统计学练习题不应该只包括课后练习题,应当放手让学生自己搜集数据分析研究问题。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时就将总任务下达给学生,明确学生应当完成任务。这样学生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来学习,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提高。实践兴趣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在驱动要素,因此调查报告的选题要尊重学生兴趣,自主选题,可不限于本专业。第四,注意对学生研究报告撰写能力的培养。统计学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统计结果进行解释,进而对研究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这一点能体现学生对统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学生要能够把这种分析过程用规范的写作方式形成文字。关于对论文或者研究报告的格式和思路的讲解可以在案例授课环节完成。在学生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地沟通,对其报告提出修改意见,直到达到一定的要求。这个沟通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科研写作能力,更能提高学生对统计方法的应用能力。学生的调查报告可作为统计学课程考核成绩之一。第五,增加学生对研究结果的汇报展示能力和互评能力。可以安排小组进行展示汇报,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口头解释自己的研究问题、所运用的统计方法以及为何要运用这种方法。如果调查报告是小组作业,可以通过这个环节看出每个学生对调查报告的贡献,以此作为给每个学生的评分依据。此外,这个环节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互评是实现学生在学习主体地位的方式之一,在互评活动中学生既是评价者也是被评价者,通过这个活动他们能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三、探索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多课程联合教学市场营销论文
一、联合课程教学安排
1.围绕调查展开的《统计学》多课程联合设计
根据工商管理系《统计学》学科内容和对学生特点的分析,考虑到与《市场营销》有关调查的需要和市场调查有关数据分析的需要,选择《统计学原理与实务教材》“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指标、统计推断、统计调查报告”五个章节作为实验,设计用于支持联合教学课程。首先,学生自由结合分组,每组5-6个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有关企业营销项目;第二步,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要求运用所学到的“统计调查”章节知识;第三步,进行问卷调查和整理,要求熟练运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章节知识;第三步,问卷分析,要求熟练运用“统计指标”、“统计推断”以及EXCEL的知识。通过系统的课程设计,学生普遍表示这种上课方式很新颖,加深了对市场营销和市场调查各方面知识以及对Excel、Powerpoint操作软件的应用理解,收获很大。在课程设计中不仅检验了所学习的知识,而且通过小组协作,与同学分工设计,相互探讨,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学作为分析工具的认识,同时也用市场调查课程的方法完成了营销课程有关调查内容的需要。联合教学在课程设计上,协调不同课程上课进度内容和进度,学生在同一实践任务下可以同时得到不同课程老师的指导,可以将自己所学多学科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实践中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与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受到了锻炼,得以提升。更可贵的是,在调查分析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也学会了做人与处世。
2.《市场调查》课程与学生调查大赛活动有效对接
为了进一步推动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在多课程联合教学框架下,《市场调查》课程教学成功简化了简化教学内容的,重点突出了“调查”和“报告写作”,同时让每组学生制作一份PPT,要求熟练讲解、展示自己的作品,锻炼学生的说和讲。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在“能力链”教学思想指引下,《市场调查》课程与系学生会学生活动结合,开展市场调查大赛,任课教师做第一技术顾问,上届获奖部分同学做第二顾问,活动由系学生会和班委会在16周组织。学生(主要是上届获奖优秀学生)做评委,对学生PPT答辩环节评分,调查报告由任课教师(参与课程联合的教师)评分,最终评出获奖同学。这一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性非常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了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教学思想。自2004年以来组织开展了十四届市场调查大赛,发放奖状150余个,参赛学生累计1000余人,活动深受师生欢迎和好评,并日益规范化、制度化。活动深化了学生对专业课程教学的认识,实现了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有效对接,学生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3.课程联合强化毕业论文写作
通过调查将多课程联合教学思想进一步延伸到学生毕业论文。教学中鼓励学生调查与企业管理有关的项目,也就是与专业有关的项目,项目限定为邢台市的企业。通过实践调查,学生不仅学会调查技术和方法,还获得大量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在四年级撰写毕业论文时,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数据资料。这样学生写出来的论文:题目小——邢台市的企业管理中的某一方面问题,不会出现“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研究”、“河北省外贸企业物流问题研究”这种大而空的题目;内容实——论文写作有大量前期调查数据作支撑,论文写作翔实;方向专——前期调查都是与企业有关的,都是专业的范围内的,不会出现论文题目超出专业范围的问题;题目新——题目都是学生自选的,围绕学生感兴趣调查项目拟定的,都是邢台市企业近年来出现的、急需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古顺酒业广告效果调查、蓝驰车业顾客满意度调查等等;能力锻炼——学生论文内容解决的问题都是现实问题,学生在网上很难找到现成的东西去抄,也没必要去查,前期调查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前期调查已经获得了数据资料,解决现实中存在的专业问题,学生专业能力得到很好锻炼。联合教学实施两年来,共有三名同学获得学校优秀论文,系优秀论文15名,此类论文尚未有一个检测抄袭率超标。联合教学思想也体现了市场营销专业论文写作“小”、“实”、“专”、“新”、“能”的思想和要求。
经济学项目教学法应用
摘要: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学基础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高职;经济学基础;应用
一、相关概念
(1)课程定位。《经济学基础》课程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他是基于研究如何有效积累财富并权衡各种有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而产生,讲解价格形成的一般理论、消费者理性行为和厂商的生产行为与企业运营的市场规律,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一般原理和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原则和方法的的一门基础学科。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使学生在掌握经济学基本的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基础上,能正确认识经济社会现象以及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做出正确的决策。《经济学基础》是以《经济数学》课程为基础的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该课程可以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经济类高职的统计学教改
《统计学原理》是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我校会计、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专业均开设了这门课程,学分为3学分,经济类学生掌握一定的统计方法,具备基本的统计素质对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必不可少的。统计学原理是经济类得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凸显出统计知识在经济类专业的重要地位。那么针对高职高专的学生知识基础普遍薄弱,对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浓,自学能力较差等特点,应该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值得我们深思。为此根据自己几年的统计教学实践,对经济类的统计学教学改革进行浅析。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高职高专经济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内容的改革是近年来统计教学界的讨论热点,有关教学内容改革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思考。 (一)课堂教学内容设计要与各专业相融合 由于统计学教学时面对经济类各个专业,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教师要注重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对不同专业授课对象做到因材施教,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这样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如有市场营销专业的统计学课程,会计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等等,并针对不同专业的统计学课程开设不同学时,如营销专业可能会做市场调研分析,应用较多,开设64学时;会计专业做财务分析,开设60学时,物流专业开设51学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不同专业不同学时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要根据各专业应用的特点,授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又要突出重点地讲授。即授课教师课堂授课内容要有专业特点。 (二)在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统计教学课程多是在本科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降低了理论教学的难度,引进一些案例多做一些练习,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没有真正体现理论教学的针对性,案例教学的实际性,统计方法的实用性。高职高专的课程更突出实用性,因而在教学内容上就更应加大推断统计方法的讲授。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统计课程的建设始终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统计课程的开设必须符合各专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体现其职业定向性。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应当遵循现代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强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应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为启发式教学,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的结合上下功夫。具体来看,就是要改变原来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提问式、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 (一)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以统计工作过程为向导、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把统计学这门课程以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为线,将所有知识点穿成串来完成。在这条线下有设有九大模块分别是认识统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静态数据特征分析、动态数据特征分析、统计指数分析、统计数据抽样估计、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撰写统计调查报告。在每个模块下设有若干个情景化项目,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的具体任务的工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 (二)提问式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 通过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好奇心,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进行头脑风暴,并且使学生能够具有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运用这种提问及讨论形式时,可以选择原有的课后习题,但更应该注重选择一些实践性强的开放型问题,也适用于项目教学,完成任务,更有利于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教学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现在的统计实践必须掌握以下方面的技能: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调查资料、整理调查资料、撰写分析报告。围绕着教学目标,可选择与学生相关的、熟悉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统计实践活动。可以依据同学们在设计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案的基础上,让他们分成若干个调查小组,在校园内真正进行一次演练。比如开展我系在校生生活费收支情况调查、我系在校生使用手机情况调查、我系在校生逃课问题调查等。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时,重点关注调查问卷的设计,对学生而言,这是最难把握的,哪些标志是必须调查的,哪些标志与调查目的关系不大的,可有可无的,这些必须区分清楚。收集资料过程要注意调查对象的配合问题,以确保问卷的回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充分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里的Excel,利用Excel提供的统计函数和分析工具,结合电子表格技术进行处理,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统计分析报告。通过完整的统计实践活动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及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同学们互相合作的团队意识和团队的责任感。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过去学生学生成绩主要是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如今高职教育要做到既姓“高”又姓“职”既重理论又重实践。因而我们到考核方式要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必须也进行改革。学生成绩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综合评定: (一)平时作业,占总成绩的10%。由于统计学学科的特点,需通过做作业来加深和巩固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平时作业是少不了的。但班级人数太多,全批全改也不现实,为了使得学生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可采用分组的形式,在每组中随机抽一部分同学的作业进行批改,中选的学生成绩按实际记录,未中选的学生成绩按该组的平均成绩记录。如果抽中的学生中有未做作业的记为0分,记入中选学生总成绩,该组平均成绩仍然是总成绩除以中选人数,这样可以提高各组成员的集体意识。 (二)每次任务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30%,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能力。此环节可以考虑安排每次课程结束时进行。这部分成绩每次任务都以100分满,其中包括重点知识内容的运用占80%,小组成员课堂讨论热烈、积极回答问题、积极参与操作占10%,小组成员分工操作合理,按时完成操作情况占10%。这部分成绩的评分人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有“自我评价”×20%、“他人评价”×30%、“教师评价”×50%,最后得出该项任务的综合得分。#p#分页标题#e# (三)实践(包括统计资料的调查、整理、上机操作、分析报告)占总成绩的20%,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统计实践的理解,又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四)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这部分比重最大,题型灵活多样,有主观题,有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学课程知识的领悟和运用,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总之,对经济类高职学生的统计学教学中,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尽量做到以知识为载体,以求达到“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初中地理学习效率的提升
一、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教育问题
据教育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少数民族初中教育就占全国总受教育人数的33.25%,相对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教育来说,少数民族的教育已是跨越式的发展,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以西藏的教育为例):
1.校内的硬件教学设施已基本完善,如多媒体。然而多媒体使用率不高,因为部分教师操作不熟悉或不会使用,学习和接受教学辅助手段相对滞后。
2.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地域、经济条件和学生家长自身的文化及观念影响,对学生接受文化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了学生退学、辍学的情况比较普遍,淡化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3.少数民族地区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而且部分地区欠缺专业的教师团队。
4.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能力比较差,不能够清楚、全面地理解汉语的意思和意境,以至于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更加困难。这些看似简单的教育问题,想要解决并不容易。那么,老师应怎样正确地面对学生的这些教学问题,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少数民族初中地理学习知识的效率呢?
二、把初中地理逐渐科学化、生活化
高职统计课程改革思考
【摘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目前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职统计课程普遍存在教学手段和内容陈旧、学生理科基础差、教学重理论轻实践、考试形式单一等问题。分析高职统计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职统计课程改革。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职统计;改革
中共党的“”开启了优先发展教育、加速教育现代化及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我国职业教育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1]。在“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下,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应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并由此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通过尝试分析高职统计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高职统计课程的改革措施,以提升高职统计课程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1高职统计核心素养的内涵
1.1核心素养的含义
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方面,其核心是“全面发展的人”,具体分为6大要素: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2]。高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任务是“人的全面发展”,其客观依据是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2014年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将研究探讨各阶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各学段学生应当具有的能够促进社会发展和自身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及品格,但学术界尚未对高职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有明确定论。在不断推进“立德树人”的过程中,高职人才培养的理念必将逐步从关键能力过渡为核心素养。
1.2高职统计核心素养内涵
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一、引言
近几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电脑、手机等载体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学面临更大挑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8月30日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到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其中学生网民群体最多,占比为26.0%。[1]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服务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对大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构建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在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2]但是当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滞后,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课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一般为大班教学,3、4个班同时一起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会根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最基本的讲授法,未能针对各类别安全知识进行灵活变通,有些授课教师甚至从头到尾都在读课件和教材,讲解完知识点后,就开始播放视频或者随意进行一些案例分析,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3]在讲授安全知识或播放案例视频时,大多数教师并不关注学生是否真的在听讲,也不会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时大部分学生是没有专注于课堂内容的,他们可能在看自己的专业教材、玩游戏、看小说、聊天、睡觉等。许多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完全引不起他们的兴趣,这就导致一种课堂现象,教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底下无动于衷,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完全达不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教师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拓宽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一直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滞后
社会实践组织育人探索
摘要:
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学术能力应用于实践的重要方式。对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进行探索,提高调研实践管理的科学性,有利于提升实践成果,促进学生更好的在实践中成长成材。
关键词:
专业调研;社会实践;育人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活动体现了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一课。”[1]刘同国认为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基本上是教学实践、服务实践、科研实践、调查实践和公益实践五种主要形式。[2]其中社会调查类实践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特别指出“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使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1年湖南师范大学周彩姣等对湖南六所高校的500多位学生进行了调查,经分析有41.56%的学生选择社会调查作为社会实践的形式。[3]而在社会调查实践中,基于学生专业背景专业调研类实践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纲要提出调查实践不仅要满足走进社会、调查社会、了解社会,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实践的结合。专业调研类社会实践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平台,对它的管理和育人作用进行探讨,能有效提升专业调研实践的科学管理水平,强化其育人功能。
一、定义与内涵
根据目前的文献检索,专业调研实践尚没有明确的科学定义,主要还是经验主义的总结,以“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或“结合专业开展社会实践”等形式描述。本研究把专业调研实践确定为“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社会现象为观察目标,团队为组织力量,利用科学的调查方式、统计知识对社会某一现象进行调研分析,并形成符合学术规范的调查报告”的一种实践方式。上述定义的核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基础,即该类实践必须以学科的专业背景为基础,最后形成的调查报告是基于统计调查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报告文学;二是社会调查,即调查对象面向社会现象,在调查方式上必须经过实地走访。当然由于专业的多样性,专业调研实践的具体形式是多元的,但学科为基础、社会为对象,成果有科学性必须是必备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