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方法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统筹方法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统筹方法

统筹方法绩效管理应用

一、绩效管理的内涵

关于绩效的内涵,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从行为的角度来看,绩效是与一个人在其中工作的组织或单元的目标有关的一组行为(墨菲)。坎贝尔认为绩效不是行为的后果或者结果,而是行为本身,要与结果区分开,因为结果会受系统因素的影响。伯曼和莫托维德罗定义绩效为人们所做出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能预测、可评价的一种行为。从结果的层面来看,绩效是对在特定的时间内,由特定的工作职能或活动所创造的产出记录或工作的结果(伯纳丁)。凯恩认为绩效是一个人留下的东西,这种东西与目的相对独立存在。彭剑锋认为绩效是指业绩、成效,反映人们从事某一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和成绩。顾琴轩等认为绩效是工作的表现,一方面指工作结果,另一方面指影响工作结果产生的行为、能力和素质等。杨杰把绩效定义为某个组织在某个时间范围内以某种方式实行的某种结果,是时间、方式和结果的统一体。以上学者分别从行为、结果、过程的角度对绩效管理的内涵作了解释,但是组织与组织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绩效管理的统筹问题也应得到关注,在绩效管理中引入统筹这一概念,将统筹作为首要属性,通盘筹划构成组织统一体的主体、客体和环境的基础上,通过对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进行统筹安排,不断加强组织和系统的统筹程度、能力和水平,使整体绩效达到最优。

二、统筹方法应用于绩效管理需解决的问题

1.对绩效管理缺乏正确的认识。

崔少杰认为很多管理者错误地把“绩效管理”理解成了“绩效考评”。绩效管理是一个具有完整、全面特点的系统,注重过程管理,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构成的一部分。绩效管理作为一个管理系统,有其专门的计划、安排、实施的方式方法,而绩效考核是为进行绩效管理提取绩效信息的一种手段;绩效管理注重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而绩效考核更多的是注重工作结果;绩效管理重视沟通、评价、反馈和辅导,而绩效考核只重视事后的评价,不强调过程。因为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提高雇员的绩效水平来提高企业整体的绩效水平,所以绩效管理实质上是试图在管理层和雇员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但绩效考核则客观的让管理层与雇员成为了对立的两面,这样有可能会造成紧张的气氛,不利于和谐关系的形成,无形中拉开了上下级的关系。

2.绩效管理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

高小平在其研究中发现,目前许多企业的绩效管理是“结果导向”式绩效管理模式,强调单位和个体的绩效。这种模式首先强调的一个要素就是站在结果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倡减少对过程的繁琐评估,认为结果是主要导向,没有把管理的结构、过程、机制和方式等统一起来考量。“结果导向”式绩效管理能在短时间内收集相关信息,并在短时间内产生管理层所需要的效益,但其过分看重短期结果,很容易忽视企业的长期利益,从战略角度看,对企业长期发展不利。

阅读全文

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作用

摘要: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财务管理目标和企业的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都是为了能够让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这样也就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积极采取纳税统筹,进而来减少企业的纳税负担,在保证按照我国相应税收制度的基础上,对其企业的发展进行有效安排。因此,纳税统筹也就成为当前企业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本文先说明纳税统筹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意义,然后说明提高纳税统筹的相应措施,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参考。

关键词:纳税统筹;企业;财务管理;意义

企业如果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有力地位,那么就需要能够及时的开展纳税统筹活动,进而为企业获得理想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纳税统筹的具体内容就是指企业的纳税人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能够充分利用当前税法来减少多余税务的支出,进而为企业获得更为理想的经济效益。我国当前的纳税统筹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积极完善相应内容,在这其中应该能够引起企业重视,并对其具体研究。

一、纳税统筹的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意义

(一)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从当前的企业发展情况上来看,纳税统筹不仅仅是一种节约纳税的方法,也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纳税统筹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财务达到相应的管理内容。因为企业在发展中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所以就必须要有效的发挥管理作用,减少成本支出,更好的提高其经济效益。而通过纳税统筹就正好能够实现这一点,有效的提高其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更好的减低其成本支出。而且,通过纳税统筹还能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保证财务管理质量。财务管理是能够帮助企业对其资金的合理规划,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并且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通过纳税统筹就能够更好的明确企业的财务运行情况,确保财务管理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为企业发展所服务。

(二)保证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运行过程中,就是企业决策资金使用的一种方法。其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包括企业的投资、经营、资金分配和融资者四个方面。纳税统筹都和这四个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所以企业如果想要以我国相关法律为基础,来及时的减少成本投入,就应该加强纳税统筹,进而才能够让其财务管理工作得以更好运行。

(三)纳税统筹能够更好的发挥财务管理的各项作用。当前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整合资金,并对其合理分配,那么财务管理之所以能够成为企业的重要管理内容,就是因为财务管理自身工作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而财务管理核心内容就是企业对其投资、分配等等方面的决策。而税收统筹则是纳税人对于企业各项活动的合理安排,减少来减少纳税负担。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二者的目的一致,能够互相帮助。与此同时,纳税统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是要以企业的财务管理数据为基础进行,所以就需要企业能够积极的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对其企业的各项活动能够有效监控。让企业能够通过纳税统筹来有效的获取理想经济收益,减少资金浪费,提高资金使用率,充分的发挥财务管理的各项作用。

阅读全文

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论文

一、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科研人员的管理问题

科研人员是科学研究的执行者和生命源,科研人员的能力、素质与意识决定着学校科学研究的数量与质量。新建本科院校中,一部分科研人员认为科研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作,没有实际利益,功利化现象严重;一部分科研人员缺乏科研方法,没有系统的科研理论,找不到自身的科研方向;一部分科研人员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单干蛮干现象严重,相互之间看作是竞争关系。针对这些问题,校方应该加强对科研人员的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为科研人员搭建更多的展现科研能力的平台;同时加强对科研人员进行研究方向和科研方法的指导,激发其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只有建立实力强劲的科研团队,凝聚科研人员的主干力量,才能提高本校的科研水平。

(二)科研成果的管理问题

办学层次的提高能够吸纳更多的高级人才,能够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能够争取到更多的科研项目,从而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科研成果产量。科研成果的准确统计及有效管理有助于掌握学校的科研发展现状,有助于制定学校合理的长远发展规划,有助于为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依据。目前,许多新建本科院校对科研成果管理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认识;没有制定科研成果的管理制度;信息化管理欠缺,不能全面有效地对科研成果进行鉴定,对一些专利及知识产权没有相应制度进行保护;在科研成果的转化方面,对一些科研成果的申报要求不明确,奖励力度不够,对科研成果的数量及质量没有进行科学统计与分析。

(三)科研管理人员的意识问题

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科研人员与科研机构、上级管理单位及企业的协调者,其管理意识与能力直接影响着科研活动的成效。办学层次的提高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服务意识提出更高要求。但是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重,在管理工作中缺乏一定的大局意识、创新意识、协调意识及信息意识,在工作中缺少科学、有效、灵活的管理方法,对于学院的科学研究发展没有长远规划,不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更远的眼光去谋划发展,不能创造性地开展活动,缺乏协调科研管理部门与科研人员等各种关系,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了解与传达各方面信息与动态。

阅读全文

税收管理下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规划

摘要:文中通过具体阐述税收规划在建筑施工企业中发挥的作用和意义,详细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对税收进行合理规划的重要性,为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建设合理的税收规划提出科学依据,以供参考。

关键词:税收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税收规划研究

1建筑施工企业税收规划的意义

建筑是一项特殊的行业,在经营管理方面与其他的企业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尤其是在纳税方面。建筑企业纳税多是以营业税和附加税为主,税收规划的重点大多数都是在企业固定收入的基础上进行税率选择的。建筑施工企业的营业收入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营业的收入款项没有具体时间规定,每一次工程结款都是以工程进度和质量来确定完成,因此,在纳税规划上占据很大的优势。为了促进企业稳定发展,需要对建筑企业进行合理的税收规划,从实质上真正实现降低税收成本的作用,使建筑企业拥有富余的流动资金以供周转运营,为建筑企业的后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2建筑施工企业税收规划的合理性基础分析

2.1组织形式是否合理

建筑企业进行有效税收规划的前提是对相应的企业组织进行合理的创新和整合。假如建筑施工企业是属于那种集团组织形式的,在税收规划过程中可以采用保持集团子公司税收负担平衡的方法,实现子公司进行税收规划结算和注册形式的实用性,将集团当下的子公司进行平衡以及协调分支机构利益。比如,对集团内部的交易定价进行转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建筑施工企业的税收负担。

阅读全文

金融创新中信用管理的应用

一、中国的金融创新现实情况

1.中国金融创新的发展进程

(1)金融交易和工具的创造性变革。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国家央行放宽对金融组织的交易事务控制后,中国金融组织的业务创新进而日渐涌现。由金融组织的欠债交易事务创新看,前后涌现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的定时储蓄、保值存款、买房存款、托付储蓄、信用存款等新形式;由资本业务看,涌现了按揭贷款、按押信贷等新方式。伴随金融市场的前进,中国的金融工具创造性变革亦较为活跃,不但有货币市场上的创造性改变,像国债、商务票据等;还有资金市场上的中长时段的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等。其间,股票上的工具创造性发展,除引入世界流通的普通股与优先股等吸收性创造之外,又有拥有中国特点的b类股票、组织内里员工股权证等传统工具创造性发展。

(2)金融技能技巧上的创造性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金融技术的创造性发展进程很快,特别是在金融电算化上面。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金融组织依旧停滞在原始的人工业务时段。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中国金融组织的电子化设备发展快速,已然组成了相当规模的电算化体系整体。

2.金融授信交易事务创造性发展———中国的消费贷款

消费贷款是和信用统筹管辖综合最密实的金融创新方式,在中国,身为金融组织的资本业务,消费贷款亦是这些年以来前进最迅速与最关键的金融创新形式。购房贷款是消费贷款的关键点。为了推进与激励人民买商品房,中国大力支撑经济适用房构建,对买房贷款推行优惠利息等支持购房贷款,促使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从1998年到2000年,单人购房贷款余额增长了近2950亿元,到了第二年的10月后期更是超越五千亿元。到了03年,个人购房消费贷款将近一万两千亿元,占有中国消费信用贷款的75%左右。中国的汽车消费贷款交易开始于98年。自此,中国汽车消费贷款事务不断前进,各个商业银行均加入了这个业务中去。01年至02年属于中国汽车消费贷款事务发展最迅速的两年,中国各个商业银行此项贷款余额由最初的四亿元增长到一千一百五十亿元。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中国颁布了教学助学贷款制度。助学贷款主要是针对家庭较为贫困的高等院校学生以及其家长。其种类有财政补息型与商业助学贷款型。对高等院校里面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金融组织能够用财政补息的方法下发国家助学贷款,抑或依据自己业务特色,对高等院校学子以及其家人下发普通的商业助学信贷。通过对01年的数据显示,助学信贷余额已然上升到270亿元左右。

二、增强中国信用统筹管辖构建工作,推进金融创新的继续前进

阅读全文

城乡统筹养老保险论文

1当前城乡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情况

其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存在不同之处,存在重视城市,忽视农村的倾向。比如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内容越来越丰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还仅仅涉及到农保和土保两个方面;其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方式存在不同之处,前者以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形式来进行;而后者主要以个人缴纳,集体补助的方式来进行,这无疑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其三,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保险的方式不一样,城保属于强制性保险,有法律法规去保证其执行;而农保采取的是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的方式来进行。

2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之所以倡导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是存在其深刻的原因的:其一,实现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之举。尤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贫困现象越发明显,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不断展现出来;其二,城乡头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无论是从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都是很有必要的;其三,在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基础已经具备,国家政策也开始导向于这样的领域,也就是说当前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3建立城乡统筹养老保险制度的策略

从整体来讲,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制度设计、筹资模式、参保方式、社会化程度、保障水平和互济功能等方面的二元分割,使得农村基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稳定性和持续性远远落后于城镇,而且城乡保险关系转移存在严重的制度壁垒。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入手去进行改善和调整:

(一)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保险制度

阅读全文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失衡与应对

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如何有效保障老年人口基本生活已经成为重要问题。《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公报》〔1〕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2182万人,占总人口的16.15%,比2000年上升了2.89%。基本养老保险作为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重要制度,人口转变进程的加速将对其产生剧烈冲击,不仅会引起制度内抚养比不断攀升、缴费压力持续增大等负面效应,同时也会造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政府财政压力不断加大等结果,导致制度失衡风险不断加剧。据王晓军〔2〕预测,如果个人账户基金继续被挪用至统筹账户,那么在未来50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将出现巨额缺口。张思锋等〔3〕预测发现,做实个人账户后统筹账户的基金缺口比未做实的基金缺口累计减少13889.02亿元,表明做实个人账户可以减轻人口老龄化对基金缺口的影响。郑秉文等〔4〕提出,造成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财务状况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各个省之间不同的历史债务、制度赡养率、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流动空间分布等。赵应文〔5〕也提出,近几年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实践证明,靠“统帐”制度是不能解决空帐问题,唯一的选择是政府承担转制成本。张盈华〔6〕指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并不以全国统筹为前提,也不以做实个人账户为条件,应绕开这两个难以解决的现实难题,尽早实现投资运营以保值增值。以上研究主要关注全国层面上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问题,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省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问题关注不足。江苏省是我国人口大省,也是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省份,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539万人,占全省人口总量的19.17%,远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人口结构转变的超前,使得江苏省成为全国层面上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平衡发展面临挑战最为严峻的省份之一。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人口结构转变进程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结合对2016~2050年江苏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预测结果,剖析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存在的中长期风险,进而分析基金收支失衡的原因,提出化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衡风险的对策建议。

1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现状

江苏省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使得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逐年增加,基本养老保险当期收入由2001年的133.36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2114.01亿元,年均增加141.4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1.82%(表1)。但同时受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退休人数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由2001年的212.74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640.09万人,14年间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支出将近翻了4翻,以年均增长率20.08%的速度由2001年的139.50亿元快速增加至2015年的1792.82亿元。从基金收支差额来看,尽管江苏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初期出现过短暂的基金收不抵支现象,但2003年以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均大于支出,当期结余由2003年的18.45亿元增加至2015年的321.19亿元,基金结余明显增多。

2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基金收支面临的中长期失衡风险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账结合模式,由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共同构成。基本养老金也包括两部分,即社会统筹账户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个人养老金。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均面临收支失衡风险。

2.1社会统筹账户基金收支预测

本研究在假定实际缴费基数和缴费率变动趋势及对参保人数、离退休人数等基础数据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结合2015年江苏省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测算了2016~2050年社会统筹账户基金收入情况;根据所构建的社会统筹账户支出模型及过渡性养老金推算模型,预测了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下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的收支情况。从预测结果来看,社会统筹账户基金收入与支出均快速增长,2016~2018年基金收入大于支出。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029~2035年将再次出现基金缺口。2036~2049年基金收支状况良好,但2050年开始收不抵支,而且基金缺口有持续增大的趋势。从累计结余来看,到2017年,累计结余开始正向积累。这种预测方法基于以下两种假设:一是社会统筹基金只用于支付基础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及正常调整的基本养老金;二是个人账户已经做实。但是,目前个人账户“空帐”运行严重,社会统筹基金的支出还将为个人账户为做实的部分买单,社会统筹账户基金的支出将远大于上述预测值。

阅读全文

法律素质评估探究

作者:孙莹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在法律知识的组成结构、法律意识的强弱程度,以及二者在考评体系中的权重并不完全等同。由于普通公民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对法律知识掌握的程度存在着差距,对于普通公民的法律知识评价要素的内容,应当适度放低底线,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民法、刑法为宜。相对普通公民,大学生受教育的程度较高,他们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获取大量的法律信息,加之高校一般都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在校期间均接受了普法教育。因此,对于大学生法律知识的考评设置,应当适当抬升底线,其法律知识不限于民法、刑法,还应拓展至行政法以及与社会热点问题相关的其他部门法领域。对于法律素质的考评设置,针对不同的主体要有所区分。就大学生而言,应当侧重法律信仰、权利意识、法律思维方式和能力的考评。一个只有法律知识,却不信仰法律,缺失权利意识、不善于从法律角度思考的大学生,即便知识再丰厚,法律素质也是残缺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在考评中的权重也应不同,普通公民,应当侧重于法律知识,而大学生应侧重于法律意思。尽管普通公民在丰富的生活经验中容易形成和积累一些与法理精神一致的基本观念,但他们并没有太多机会集中学习法律知识,因此,法律知识应当作为考量该群体法律素质的一个重要变量。大学生恰好相反,他们没有很多社会生活经验,习惯于接受二手观念的灌输,极易形成偏颇的法律观念和法律心理,因此,法律意识更能反映大学生法律素质状况。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评价方式———问卷调查主要是大学生法律素质评价的主要方式,问卷内容的设置又是大学生法律素质评价机制的核心。设计调查问卷,首先要界定调查对象,即调查客体,因为这涉及到问卷类型的划分。

民法婚姻法知识掌握较好,其他部门法掌握一般。婚姻法基础知识,正确率83%,劳动法基础知识,正确率52%,行政诉讼法知识,正确率41%。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汲取法律知识方面往往偏重实体法,忽视程序法;偏重休戚相关的法,忽略事不关己的法。主要因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缺乏系统性学习,法律知识的获取往往基于自身的实际需要和临时的兴趣。

法律信仰不够坚定。对权力与法律关系的认识,54%的学生认为“权力高于法律”;遇到法律纠纷时,58%的学生选择了“找关系把事摆平”,21%的学生“对司法机关持怀疑态度”。调查发现,大学生并不十分理解权力与法律在法理上的应然关系,即便他们理论上理解权力不能冲破法律的原则,但心中却仍然怀有崇拜权力、看重“关系”、情法纠结的俗世情怀。究其原因,年轻的大学生在理论结合实践的途径和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他们对验证法理学理论的实践,主要来自于间接社会经验,“现实社会中发生的涉法事件,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案例,往往成为他们初步了解法律问题的主要途径,当那些以权压法、人情案、关系案等反面案例转化成他们的第一手资料时,他们往往不经过深层次的理性分析与思考,而仅仅根据事件的表象,就情绪化地得出‘权大于法’、‘情重于法’的结论。”这也表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不够成熟、对法律的信仰不够坚定。

运用唯物主义系统方法论,坚持统筹兼顾恩格斯赞同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即系统)的观点,并将这一思想誉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系统方法论突出整体,强调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整体性是系统论的重要原则,而统筹兼顾正是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全面考虑问题,做出适当安排。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要把发展看作是各方面共同推进、彼此协调的过程,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发展速度与效益、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改革发展稳定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切入点和实现途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升,是我们党为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创新和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切实做到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照例推进、重点突破。辽宁在实践过程中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发展的协调性、整体性,促进工业与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提出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双重机遇,着力推进大中型国有企业改革,全力推进“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构建“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实施辽宁中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实现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坚持用中国装备支撑中国制造,以发展县域经济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实施民心工程入手构建和谐辽宁。辽宁经济实力大幅攀升、经济活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成绩,辽宁老工业基地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