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技术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同步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同步技术论文

期刊收录标准

一、SCI

(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SCI最为重要。SCI是一部国际性的检索刊物,包括有:自然科学、生物、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主要侧重基础科学。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50多种文字,这些国家主要有美国、英国、荷兰、德国、俄罗斯、法国、日本、加拿大等,也收录一定数量的中国刊物。SCI选择期刊比较科学,它运用引文数据分析和同行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考虑了期刊的学术价值,在选用的3400余种期刊里包含了国际上较为重要的期刊。它所择取的80万条论文,可以说是集各学科之精萃。因而,它成为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并将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寡,看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及其科技实力指标之一。SCI检索系统历来成为世界学术界密切注视的中心,争相角逐的焦点,世界公认的文献统计源。SCI的这些优点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时及时了解国际动态都有很大帮助。上世纪80年代末由南京大学最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

二、EI

《工程索引》(TheEngineering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information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1.3万至1.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例如:动力、电工、电子、自动控制、矿冶、金属工艺、机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Ei公司在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1998年Ei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为了让中国用户与全球用户同步使用EV2数据库,EI公司近期将实施EV2中国用户的平台转换工作。转换时间是2011年4月27日,平台转换后,现有成员将全部通过国际站点访问EV2数据库,清华镜像站点将停止使用。届时如用户仍登录原镜像站点,将会有弹出信息提醒用户使用国际站点。2009年以前,EI把它收录的论文分为两个档次。1、EICompendex标引文摘(也称核心数据)。它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并以主题词、分类号进行标引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章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2、EIPageOne题录(也称非核心数据)。主要以题录形式报到。有的也带有摘要,但未进行深加工,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PageOne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金属工艺、机械制造、土建、水利等。它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Ei公司在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1998年Ei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为了让中国用户与全球用户同步使用EV2数据库,EI公司近期将实施EV2中国用户的平台转换工作。转换时间是2011年4月27日,平台转换后,现有成员将全部通过国际站点访问EV2数据库,清华镜像站点将停止使用。届时如用户仍登录原镜像站点,将会有弹出信息提醒用户使用国际站点。2009年以前,EI把它收录的论文分为两个档次。1、EICompendex标引文摘(也称核心数据)。它收录论文的题录、摘要,并以主题词、分类号进行标引深加工。有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是判断论文章是否被EI正式收录的唯一标志。2、EIPageOne题录(也称非核心数据)。主要以题录形式报到。有的也带有摘要,但未进行深加工,没有主题词和分类号。所以PageOne带有文摘不一定算做正式进入EI。EiCompendex数据库从2009年1月起,所收录的中国期刊数据不再分核心数据和非核心数据。EI对稿件内容和学术水平的要求:

1、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工程论文,包括的学科有:

——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等;

——矿业、冶金、材料工程、金属材料、有色金属、陶瓷、塑料及聚合物工程等;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出版过程的数字技术应用

摘要:伴随数字技术的发展,科技期刊出版过程变得日益数字化、可控化,XML技术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价值正在逐步凸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出版行业的生产流程、附加价值甚至组织决策。为了论证特定数字技术对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现有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相关技术应用开展的可能性。本文结合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的数字化工作实践,探讨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XML技术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场景及现实意义,以期为相关期刊出版单位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数字出版;XML技术;大数据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19-2023年)》提出将支持建设国际化数字出版平台,“抓住数字化、智能化促进期刊出版变革的重大机遇”[1],”以数字化重构出版流程,推动融合发展”[2]。在上述背景下,许多高校期刊以服务国家科技创新与学校“双一流”建设为己任,立足高校、服务全国、面向世界,致力创建高水平期刊集群,通过积极运用数字媒体新技术,在高校科技期刊行业中,树立全媒体出版、数字出版、集群化建设等方面的应用示范,进而起到引领作用,为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任务做出贡献[3]。包括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简称“中心”)在内的多家科技出版单位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数字媒体技术以促进期刊数字转型,升级发展。考虑到数字技术的范围十分广泛,本文只就目前对期刊影响较大的两项技术展开讨论,即XML技术与大数据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当前的XML技术已从单纯对已进行结构化处理,转变为在排版过程中即开始XML元数据的解析。在集成的平台中,图片、文字、表格,甚至是标题、作者、基金、关键词、摘要等信息都被有序的存储在相应位置,等待随时搜索、调配、整合。而在大数据背景下,信息量巨大而知识量小[4],获取切实有用的数据信息变得尤为重要。数据即价值,用户访问网站会留下数据,投递稿件会留下信息,每一次的交互或者关联都存在潜在的价值。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近几年主动尝试将XML结构化技术应用于生产过程并积极尝试提升论文衍生价值,同时,应用方正学术出版云服务平台的大数据分析能力对期刊传播效果进行提升,希望利用数字技术将中心期刊出版过程全面优化、升级。

一、相关技术应用的现实意义

1.提升学术传播力和品牌影响力。当前,在维护我国学术成果自主权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改变“借船出海”的现状,探索“造船出海”的路径,突破中文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的瓶颈。践行“互联网+期刊”的思维举措[5],提升学术论文的传播能力,实现一次生产,多平台传播,精准推送,准确洞察作者、读者、专家的需求后做好定向服务,最终提升学术期刊的品牌影响力。

2.探索全媒体出版模式。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通过使用XML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灵活运用多种内容展现形式进行发行和传播,实现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融,促进内容资源的增值、增效,逐步推进全媒体出版的进程。例如,通过移动端和Web端的同步出版,实现多渠道的内容传播;借助移动端传播的优势,推进富媒体内容、科研数据等多种出版形式的内容传播,满足读者对于碎片化、知识化等方面的阅读需求。结合大数据的分析结果,特定的学术内容被推给特定的受众,根据科学的数据算法与统计,按需出版、定制出版都将指日可待。

3.推进出版流程全面数字化,提升作者服务能力。国外期刊出版在生产方面,已经实现全面数字化,并普遍采取基于XML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大型出版集团内部采取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生产方式,实现数据的有效联通。通过整合加工多种类型数据资源,能极大地丰富出版物的出版形态。在内容审校环节,国外的出版机构将刊物以集群形式进行划分,优质稿件在集群内部通畅流转,刊社内部也采取严格的同行评议制度,保证效率的同时保证质量[6]。在国内,传统的期刊社办刊模式使得编辑只负责一本期刊的内容。刊物之间并没有形成联动机制,优质稿件无法在刊物之间无缝流转。武汉大学科技期刊中心,在已有数字出版流程重塑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协同办公,完善在约稿、投审稿、排版生产等环节中的交互能力,在提升出版效率的同时,增强出版单位的作者服务能力。

阅读全文

科技期刊在线定稿会实践及优劣势

期刊内容质量和发刊时效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好的稿件代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只有尽快通过专家的审核,迅速呈现给读者,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作为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的一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以下简称本刊)一直以来严格执行三审五定的审稿制度,严格的审核流程虽然确保了稿件的质量,但是流程节点过多也限制了稿件发表的速度,个别在总编签发阶段被退的稿件,更是引起作者不满。肺炎疫情发生后,为了加快肺炎学术论文的发表速度,本刊采取了每篇稿件同时送3位审稿专家和本刊总编,要求专家1~2d审回,通过审稿后,编辑修改并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经过上报总编室签发后即时在线发表,并免收所有费用的创新性发表流程,实现了从作者投稿到在线发表最短不到7d的速度。由于发表时滞大幅降低,稿件发表及时,故稿件阅读量显著提高,单篇阅读量最高达6000余次。虽然该创新性发表流程效果很好,但若应用于本刊全部来稿,将给主编、审稿专家及编辑带来难以承受的工作压力,期刊的经营成本也会大幅升高。进一步分析本刊审稿制度,发现定稿会对稿件审理速度影响较大,因此在确保稿件审理的质量和时效性前提下,编辑部决定将定稿会由线下转为线上。线上定稿会邀请了本刊总编以及多位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本刊编委和审稿专家参与,得到了总编和专家们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同时将定稿会与总编签发合二为一,大大提高了审稿的效率。本文对本刊在线定稿会的过程和优劣势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对提高科技期刊的审稿效率和透明度提供借鉴和参考。

1在线定稿会的实施

定稿会开始前3~5d,将所有稿件及外审意见通过中华医学会杂志社远程稿件管理系统对所有定稿会专家开放,允许专家提前审阅,查询相关文献并比较核实,节约会议时间。会议召开时,由编辑主持,邀请每位专家逐一审读负责的稿件,开会时大家有充分的时间畅所欲言,与会专家以及总编共同讨论,所有讨论的具体意见由稿件负责专家在系统中当天录入。退稿和录用稿件由编辑直接处理,需要修后再审的稿件,编辑将定稿会意见当天发给作者,待作者修回后送填写具体意见的专家复审。

2网上定稿会优势

2.1扩大了地域范围,省时又经济

《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编辑委员会通则》中规定,一本期刊编委会要适当考虑地区分布的广泛性,为了便于日常工作的开展,期刊编辑部所在地的编委人数可适当增加,但不应超过编委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传统的线下定稿会,需要专家到编辑部开会,至少需要半天时间,如遇专家临时有事,更是不能出席,因此,定稿会常常面临参会人数不足的问题。如果在外地召开定稿会,则至少要2d的时间,专家们的参会时间更加不易确定,交通、住宿等成本也较高。在线定稿会机动灵活,只需要专家抽出2~3h,省去了交通时间,临时有事换人也比较方便。由于在线定稿会的经济和时间成本低,可以允许多名专家同时参会,能够集思广益,有利于更好地审理不同学科交叉的稿件,避免少数编委的审稿偏倚[1],有助于给出更专业的评价。为了便于专家工作,可以征求专家意见选择定稿会时间,如选择在下班后,不影响专家日常的临床工作。

2.2提高审稿专家的整体审稿能力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论文科普化方法探析

摘要:【目的】探析学术期刊论文科普化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通过学术论文科普化并借助新媒体工具传播的典型实例分析,研究学术论文科普化的方法,覆盖论文遴选原则、写作要点、传播途径等。【结果】将学术论文改写为科普文章,借助新媒体技术产生的传播效果远大于普通的学术论文推送,增加了作者、读者与期刊的黏性,但学术论文科普化工作对编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结论】学术期刊应借助新媒体工具开展论文科普化工作,提升学术论文的显示度,进而提升期刊影响力。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论文;科普文章;新媒体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科技期刊是一种促进科学进步且经过同行评议的周期性出版物,通常专注于某一专业的科学领域,主要报道新的研究成果或科技发现。“科普期刊”与“科技期刊”有着共同的社会功能属性,即传播、沟通、交流,他们的源头均为科学技术与知识,受众则是对这些科技知识感兴趣的人群。《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社会责任”中则明确表明“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1],因此,鉴于科技期刊在传播科技信息的功能方面占有突出地位,在促进科技自身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科技期刊有责任和义务承担科普的任务。但是,目前科技期刊的重要成员———学术期刊的发展多注重挖掘优质稿源、提高引证指标等方面的工作,对于履行科普职责、发挥科普功能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探讨学术期刊如何更好地开展科普工作。近年来关于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提升学术期刊社会影响力和传播效果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例如:陈宏宇[3]认为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合作,可以提升科技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贾鹤鹏等[4]从科学传播视角实例分析了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合作情况。但是,这些研究多以讨论大众媒体传播学术论文的途径,或是大众媒体传播学术论文取得的成效为主,没有明确学术期刊如何有效利用大众媒体履行科普职能。文献[5-7]分别针对学术期刊的科普功能、科普责任和科普宣传展开研究,但没有给出具体的学术论文科普化方法。在2016年2月29日举办的“科学咖啡馆”沙龙上,我国科技部人员表示,正在着手开展科研论文的科普化工作。何谓“论文科普化”,文献[8]定义为“论文科普化是指高端科普资源,特别是科研成果的科普化,同时也应该包括科学技术的大众传播”。本文认为将学术期刊的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再通过多种媒体渠道传播出去,既履行了学术期刊的科普职责,又加强了与大众媒体的合作,即完成了“论文科普化”工作。本文探讨了学术期刊开展论文科普化工作的积极作用,研究了学术论文科普化的方法,并指出编辑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通过将学术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并借助新媒体工具传播的典型实例分析,期望给同行提供参考,共同增强学术期刊的科普功能。

1学术期刊论文科普化的作用

1.1履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职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越来越普遍地意识到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也有权及时获取重要的科学信息。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是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之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规定,1%~5%的科研项目经费需要用于包括媒体报道在内的科学宣传活动[9],这是因为公众科学素质关系到科技发展后劲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最信任的科技信息来源是期刊[6],因此,学术期刊有必要把科技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理性、客观、科学地介绍给公众,让这些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顶级学术期刊的经验表明,学术期刊中完全可以融入科普内容,成为重要的科普载体[5],例如Science和Nature专门开辟了通俗性栏目,普及科学知识。相比之下,国内大部分学术期刊在这方面比较欠缺,毕竟要形成一个完备的可持续栏目,需要大量的优质稿源作支撑,而国内学术期刊的办刊机制比较传统,要想吸引源源不断的科普稿件比较困难,因此采用学术论文科普化的方法,将学术期刊中有深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有温度的科普知识,从而惠及大众,是学术期刊参与科学普及、履行提高公众科学素养职责的价值体现。

1.2加强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笔者前期研究发现,将学术期刊的论文成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以科技新闻的方式被公众所了解,可以实现科研工作者、学术期刊、大众媒体和普通公众的共赢[10]。同样,学术期刊增加科普元素可扩大学术期刊的受众范围,拉近公众与科技间的距离,科普元素在增强学术期刊的传播效果中具有明显优势[11]。同时科普常常与大众媒体和新型媒介形式联系在一起,其受众面和传播力远大于传统的学术期刊,经过科普化的文章能更有效地被本学科外的非专业人士所接受,增强其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1.3增强作者和读者与期刊的黏性在学术期刊的经营中,适当加入科普元素,能使学术期刊的读者不再单一化。首先,能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期刊,从而扩大学术期刊的传播面,增强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其次,加入科普元素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科的交流与拓展,跨学科的科研人员在科普元素中能更好地找到学术共同点并摩擦出火花,科普元素发挥了不同专业领域间的桥梁作用;第三,将学术论文改写成科普文章传播,能提升作者研究成果的显示度,甚至有助于其获得相应机构的资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者对期刊的忠诚度,以后有更好的研究成果还会选择该期刊。

阅读全文

毕业论文格式排版效率提高方法

1前言

每年的毕业季,众多的毕业班学生会写作论文,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一方面是对论文的选题、提纲、内容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也经常碰到的一个小问题,就是论文格式排版;学校对论文都有统一的格式要求,不同的地方,对封面、标题、目录、摘要、正文、引文等都有严格要求,需要细心的设置,这个过程,费时费力。虽然论文的排版,是每一个同学应当掌握的技能,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花点时间,都能做到符合要求。但毕竟费时费力,且百密难免一疏,总是有一些同学,未能注意到的一些细节问题,犯一些简单而低级的失误,不断地修改。这种情况,每年都会碰到一些,周而复始,由此,思考能否用种某种方式,来实现论文格式的自动化处理,方便大家使用。

2设计思路

实现论文格式的自动化处理,其基本思路是根据文件的内容,自动生成具有特定格式Word文档。可以设计通过程序自动分析文档内容,也可以采用更简便一些模板替换的方法。具体技术方法又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

⑴调用Office自带的ActiveX/COM组件

⑵创建Word兼容的网页格式文件

⑶利用docx文档格式处理

阅读全文

融媒体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融合探索

摘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度应用为特征的融媒体时代。在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各自角色定位与相互作用关系,在社会文化变迁和科学技术创新的背景下,在不断演变。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在学术论文的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编辑校对、出版传播四个环节,实现了开始融合、加深融合、深度融合、高度融合的发展过程。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未来将呈现出更加多彩的态势,值得学术共同体持续关注。

关键词:融媒体;学术期刊;作者;编者;角色;融合

一、前言

学术论文是人类探索自然和思考社会的思想成果和理论结晶。学术论文组合成为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国家科研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从世界上第一本学术期刊LeJournaldesScavans(可译为《学者杂志》)于1665年在法国创刊以来,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各自角色定位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就随之产生了。学术期刊作者和编者的角色的连接纽带,是刊发在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一般认为,作者是学术论文的创作者,编者是学术论文的加工者。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之间的关系,随着学术期刊本身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从高度重合,到逐步分离,再到相互融合,经历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过程。在学术期刊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而诞生和成长的起始阶段,作者与编者的角色高度重合。在学术期刊产生后的一段时期,作者与编者的角色是高度重合的。无论是欧洲历史悠久的学术期刊,还是中国早期出版的学术期刊,“作者即编者,编者即作者”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学术期刊随着社会工业化而不断壮大的阶段,作者与编者的角色逐渐分离。从工业革命时期到二十世纪末,科学技术实现了若干次跨越式创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岗位设置日益专业化、职业化。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逐步分离,重合之处日益减少,即“作者是作者,编者是编者”。在学术期刊伴随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而转化为融媒体的阶段,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开始相互融合。在融媒体时代,由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术论文研究、写作、编校和出版传播的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在工作上的交流沟通日益增多,角色开始相互融合。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表现为在学术论文的构思、写作、编校到出版、传播的流程中,在各个环节上,作者与编者自身学术活动的范围拓展和相关各项工作的相互介入。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开始融合,反映了学术期刊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广泛深入使用的结果。作者受到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激励和约束,需要尽可能多地发表学术论文;学术期刊拥有建设学术品牌的动力和面临评价体系的压力,力求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且在发文数量上有所控制。这样,形成了作者投稿数量多而期刊发文数量少的结构性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作者与编者必须实现角色融合,才能实现作者投稿与期刊发文的精准匹配。信息技术的广泛而深度的应用,为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提供了支撑。作者进行研究、撰写论文,编者编辑校对、出版传播,作者与编者的沟通交流,都随着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生了深刻的模式变革。特别是作者与编者的联系,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式更加多元化,使得作者与读者的角色开始不断融合。

二、课题研究环节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

作者的思想和知识是学术论文的源泉,而思想和知识来自科学研究。在融媒体时代,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学研究都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通常以课题立项的形式拨付)作为保证。这使得学术论文的“生产”大多依赖于课题研究,即论文的完成需要大量的课题经费支持。可以说,在融媒体时代,作者没有课题,论文难以产生。对于学术期刊而言,论文受到课题经费支持的情况,也是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设定核心期刊评价指标时,明确列入了“基金论文比”(学术期刊发表的受到课题经费支持的论文所占比重)。为了实现作者投稿与期刊发文的精准匹配,作者与编者需要相互“发现”,即编者寻找目标作者,组织稿件,作者确定目标期刊,投出稿件。作者和编者需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课题研究环节,凭借融媒体的各项技术,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开始融合。

(一)作者在课题研究环节的角色。在课题研究环节,以课题的申报、研究等工作为基础,作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向编者的角色靠近。作者应当明确,自己不仅是课题的研究者,更应当成为课题的宣传者、论文的推荐者。进一步树立打造个人学术品牌的意识。作者应当积极申请各种类型的课题,尤其是国家级课题,争取成为课题的主持人或者参与者。课题立项开始运行后,收集整理数据,依据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构思可能的创新方向,凝练创新之处,并开始撰写学术论文。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期刊评价成果,例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遴选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推出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等,确定投稿的目标期刊。除了传统的信件往来和电话联系,作者应当使用融媒体时代的先进技术,例如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及时向目标期刊的编者介绍课题立项情况和论文主题侧重,特别需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

阅读全文

预防医学类文献共享探究

作者:杨少敏 阙少聪 单位:福建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医院知识仓库》2004年被卫生部科教司评定为查新数据库,新闻出版总署主管,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根据专业需求,本中心协议订阅了3种数据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至今)收录了1994年以来我国公开出版的生物医学类专业期刊和相关专业期刊,整刊1500多种,部分刊4000多种,累计文献量达430多万篇,每年新增50多万篇。内含各科进展、动态、综述、概况类文章10万余篇,临床病例病案报道86万多篇,最新治疗措施44万余例;《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之前)收录了我国重要医学学术期刊467种,回溯范围至各刊创刊,共收录文献66万多篇;《CHKD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1999年至今全国博士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近8万篇,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收录质量最高、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生物医学类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2基层文献资源需求调查结果2011年初,笔者设计了《预防医学文献资源需求调查表》,对全省89个县(市、区)疾控中心的预防医学文献资源状况进行调查,结果不容乐观。全省有独立图书情报室并有专职人员的单位仅1家,其他单位多附属办公室,既无专人也未进行规范管理,整体上专业文献资源贫乏。专业人员文献查找主要源于互联网(100.0%)。有77.8%(7/9)的设区市、52.6%(20/38)的县级市和区、35.7%(15/42)的县有局域网。如何让基层单位科研人员能全方位掌握所需文献信息面临挑战。

1共享优势

新媒体是网络技术支撑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可分为网络新媒体、移动新媒体和数字新媒体[1]。目前以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简易信息聚合(RS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电子书、网络杂志/电子杂志等为主。融合的宽带信息网络,是各种新媒体形态依托的共性基础。终端移动性,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势。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4大传统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5媒体”。依托它可便捷地实现预防医学信息文献实时精准传播。任何情报文献的学术价值,都是在流动中形成与体现,在共享中最终实现。

2共享思路

理论上一个长远的合理文献信息的资源共享体系,包括共建与共知。共建是共享的物质基础,共知又是共建和共享的理论基础,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资源共享的手段是馆际合作,通过馆际互借、网上文献传递、原文复制和联合咨询达到资源共知共享,带动资源优化配置,拓展共享的渠道,提高共享效率,保证共享的后续发展。目前我省各县(市、区)疾控机构共享的路线基本以本中心文献信息库为主体,依托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呈放射状传播。随着交流的频繁与深入,不断梳理沟通渠道,加强了解与协作,文献信息共享服务途径将由单向输出逐步演变为实际意义上的共知、共建与共享,做到以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来促进实体与虚拟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丰富与发展。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性的特征,可使不同区域网络连接起来,实现广域范围的资源共享。调查显示,我省基层单位均拥有互联网,工作人员基本可在岗位上自由上网,这为文献信息的传播提供了硬件服务支持。具体操作思路如下。

2.1设立联系窗口

阅读全文

石油科技期刊的读者群落

科技期刊的读者是期刊的客户群,也是期刊生存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时代,读者其实可以理解为期刊的“上帝”。期刊一经出现,就把读者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国内期刊关于读者的研究论文非常多,有的甚至把读者放在了办刊的中心位置。以读者为中心的办刊思路在很多期刊进行了实践,也有一些期刊编辑对此持不同态度。我们在办刊过程中,及与很多期刊编辑交流中发现,很多编辑还是从学科专业出发、从内容出发,大多并未考虑读者的感受,特别是并未深入分析哪些读者会对的论文会感兴趣,如何根据不同的受众进行论文编辑。笔者认为,读者群落直接关系到科技传播的范围和效果,值得我们深入的思考,科技论文的科普化在不同场合被提及,但是效果并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在读者群落上尚需要认真的思考。读者群落的分布非常重要,针对期刊的读者群落在传播方式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安排,将有助于扩大和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同时也有助于更大范围地科学传播,推动科技创新。

1读者群落分析

石油科技期刊是行业内期刊,长期以来着眼于国内的专业读者。随着期刊国际化和科技传播的需要,受众范围在逐渐扩大,这无论对于科技传播和科技期刊影响力还是科技成果的转化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办刊实践,笔者把《石油勘探与开发》的读者分为国内本专业专家学者、国际学术界专业读者、交叉或边缘学科读者、领导决策层读者、现场产业技术人员读者、行业基层读者、社会读者等。

1.1国内本专业专家学者

作为科技期刊,读者群主要来自于本学科范围内专家学者,他们即使读者也是作者,同时也有很多是审稿专家,往往具有多重身份。《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审稿专家就有上千个,编辑部几乎每期的电子刊或者纸质刊均发送给他们,也包括相关领域的大学教授、油田技术骨干等。这类读者是我们期刊的主要读者,他们本身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大多数时时关注本专业的研究进展,多数人对学术界的研究态势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于呈送到眼前的最新研究进展或研究成果抱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经过统计,由于过去的纸媒受到经费的限制,并非都会订阅所有的科技期刊,此外目前电子刊物的发送多数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受到通讯方式不全等原因,第一时间读到新论文的这类读者仍然只是少数。

1.2现场技术人员

石油行业专业读者里还有大量在油气田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这类读者具有扎实的石油勘探开发理论功底,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主要的工作是理论技术的应用为主,部分参与到科技研发。这类读者大多数并不写论文,但是对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意义重大。他们是把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实践的主力军,关系到科技能够实实在在转化成生产力的问题,如何吸引这部分读者是石油类科技期刊的重要工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