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运动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运动培训的准则
作者:闫慧民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
一、(略)
二、体育运动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对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规律进行表现,也是组织和开展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守则。教练员在制定运动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项目中,都要严格的按照运动项目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灵活的结合运动训练原则来开展日常训练活动。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在体育运动中,为了进一步的提升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并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运动成绩,教练员就应该严格的遵守一般训练和专业训练相结合的训练原则。其中一般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采用多变的身体练习方法,从而提升运动员身体上的各种机能,并综合改善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增强身体的状态,为身体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技能和理论水平。在进行专项训练中,首先要根据专项训练的主要特点,并且应明确运动训练的手段和基本目的,例如在进行艺术体操、球类等较为繁杂的项目中,教练员应为运动员选择灵活性强、协调性好的手段来指导训练。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主要在训练内容、手段和目标上具有差异性,但两者之间相通之处在于,一般训练是为进行转向训练打下基础;而专项训练则能创造成绩,两者在训练中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有的时候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是很难完全分开的。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由于运动会给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带来影响,促使身体上的各个器官产生相适应的联系性,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一般训练中会采用多种练习和内容和手段,从而能进一步的弥补专项训练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升身体中的器官得到综合的提高,为运动员今后创设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区别对待原则在运动训练中,区别对待原则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程度的运动员以及运动状态等因素下,都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制定出相适应的训练方法,从而给予运动员相应的训练承载量。各个运动专项都有自身的决定性因素和规律性,但由于各个转向中的具体特点,能正确的反映出运动项目中存在的共同规律性,所以在进行集体运动项目中,个人训练是进行集体训练中的一个关键之处,例如在排球训练中,有些队员的扣球技术还不到位,而有一些队员的接发球还不够低,于是在进行集体训练中,教练员应该针对这些弱势,安排个人训练,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协调好和集体训练的程度比例。
体育运动学校体教融合开展现状调查
摘要:体教融合的本质就是将竞技人才培养融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体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而第二大目标则是提高体育竞技水平。体教融合需要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形成合力,提高人才认识,转变育人观念,注重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是为培养运动员后备人才和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中等体育专业学校,是我国高水平体育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重要来源。本文以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例,针对现阶段存在的掣肘问题及如何通过深化体校改革实现青少年健康发展的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体教融合
一、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体教融合开展现状
(一)现阶段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体教融合已初步开展
通过查阅资料及问卷调查,对当前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教学服务、场地设施及体育教师培训情况进行分析。问卷来源于山东省多个地市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教练员。有60%左右的教练员表示个人及所在单位经常为当地中小学提供教学服务、体育教师培训和场地设施。由此可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体育服务的情况较好,但仍然有地市从未向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任何体育服务,这也基于山东省各地市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经济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据了解,多数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教学服务的形式仅限于教练员到各学校进行运动员选材时,而为当地普通中小学提供场地设施主要用于承办区、县运动会等比赛,由此反映出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普通中小学提供体育服务的形式过于单一。
(二)山东省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对体教融合呈现积极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有90%左右的教练员表示愿意参与当地普通中小学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总体呈现较积极态度。中等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通过参与当地中小学体育课教学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专项运动技能培训服务,教练员借此可增加与普通中小学生的接触机会,有利于教练员选材,同时可以缓解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现阶段选材困难、生源质量下降的难题。
学校阳光体育教育运动路径
【摘要】
小学体育新课标明确提出,小学体育教育必须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准,全力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进入全民运动时期后,更应采取措施,如打造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等,提高小学生的体育运动热情。然而,当前,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仍普遍存在主体运动意识薄弱、体育设施落后、制度保障不足、师资力量差的问题。基于此,笔者提出,从以上薄弱处出发,打造针对性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关键词】
全民运动时代;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路径
打造完善的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不仅有利于增进小学生的健康知识,助力小学生习得体育运动技能,形成终身锻炼意识,养成时时锻炼习惯,还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因而,在倡导全民共同参与运动的时代,小学教育机构应高度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必要性,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长效机制,推动全民运动理念渗透到小学生的运动思想中。但现阶段,我国小学阳光体育运动仍普遍存在主体运动意识薄弱、体育设施落后、制度保障不足、师资力量差的问题。
一、全民运动时代下打造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
(一)主体运动意识薄弱。小学体育新课标强调,体育课程与活动的开展,应以小学生为中心,高度重视小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却发现,小学生的运动意识非常薄弱。具体表现为:小学生认为阳光体育运动是学校体育课的一部分;小学生只听说过阳光体育运动但却从未对其深入了解;小学生认为阳光体育运动存在与否并不重要;部分小学生反馈,虽然其热爱阳光体育运动,但每周锻炼的时间较短,锻炼次数较少,无法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发展研究
摘要:
游泳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对我国游泳运动的推广和普及有重要意义。该文从提高我国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角度切入,浅析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内涵,论述了关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分类培训理论以及系统培训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体系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
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理论;发展
近年来,游泳运动以其休闲和健身的双重功能广受城市民众的欢迎,然而,相对于民众对游泳运动的热情,我国社会在游泳运动领域的软硬件建设还比较落后,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游泳运动需求。其一方面体现在城市中的游泳体育场馆数量不足、游泳设施相对陈旧;另一方面表现在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人才数量有限,质量不高。尤其是后者,严重制约了我国游泳运动的普及和民众游泳运动水平的提高,因此加强对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理论与发展研究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1我国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相关理论研究
1.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内涵
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必要性
跳绳运动是中国传统的民间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而花样跳绳是在跳绳运动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创新体育运动项目。花样跳绳继承了我国传统的跳绳运动精华,融合了现代的舞蹈、武术、体操、杂技等新型元素,成为了集运动、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现代化体育项目。对于身心发育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来说,花样跳绳运动是一个纵向锻炼,有助于中学生的成长和发育。而花样跳绳的显著性优势是简单易行、投入少、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安全系数高,是中学开展体育课外运动项目的优势活动。此外,花样跳绳运动受到学生、老师的广泛欢迎,具备个人挑战与团队配合的驱动力。花样跳绳运动项目是锻炼学生体力、耐力、速度、协调等基础素质的运动项目,是中学开展体育活动的最佳选择之一,可以作为一项具有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推广。
1、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的必要性
1.1、中学花样跳绳项目符合青少年的运动需要
花样跳绳运动结合了武术、舞蹈以及体操等多重运动元素,不仅活动方式方便快捷,运动效果也尤为显著。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提供了更加自由的项目组合模式,同时也创造了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学开展花样跳绳项目促使中学生达到运动健身的重要目的主要来源于对花样跳绳运动技能的熟练掌握,这项运动直接决定了中学生必须协调跳跃和摆动手臂完成练习。中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需要联合上肢、躯干、下肢协调发力,同时还要维持在跳跃过程中身体的整体稳定性,为落地后再次弹跳并保持身体平衡状态做好准备工作。因此,这需要中学生全身的肌肉群参与到跳绳实际运动中去,否则单纯的依靠身体的某部分发力不能有效完成整体的花样跳绳动作。和普通的体育运动项目比较,中学开展花样跳绳运动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强调技能训练,并且苛求成绩的提升,使中学体育课程逐渐趋向于竞技体育运动,缺乏趣味性并难以激发起中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浓厚兴趣。相反,花样跳绳运动融合了多种体育运动元素,并且蕴涵着丰富的娱乐健身特点。花样跳绳技术虽然存在着较大的相似性,但是基本的训练模式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不同程度的变化技术学习,有助于增强中学生对应花样跳绳项目的认知,不同的训练模式延长了运动的时长,促进中学生形成可持续锻炼的习惯,为中学体育开展素质教育打下牢固的基础。
1.2、花样跳绳运动训练效果顺应中学生成长的诉求
花样跳绳运动在训练过程,以及全面掌握技能后所展现的效果,可以使中学生展现优美的外在形态、优雅的行动姿势以及内在气质。花样跳绳运动训练既能够保持中学生每日的运动量,又能达到一定强度的训练目的,在促进中学生身体脂肪燃烧的同时,又能一定促进中学生的肌肉维度增长。重复以及技术变化的训练特点,能够贴合中学生体育训练思维模式,并锻炼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中学生的恒心和耐力,避免突然和直接的思维灌输引导,有效防止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促进中学生形成正确并积极的运动思维方式。
1.3、中学体育开展花样跳绳运动有效促进中学生情绪管理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协调发展路径
摘要:我国的体育教育重视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深入,除将目前的教育理念变得现代化外,还努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体育锻炼是对学生身体健康和身心健康培养的终南捷径,只要我们正确地运用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分析了根据体育教育的差异和相似性协调发展体育和培训的重要性,并就协调发展体育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建议,促进体育教育培训协调发展。
关键词:体育;训练;协调发展
体育是一项于家于民都极其重要的一项课程。一个国家人民的身体素质完全取决于国家对体育教育事业的投入程度。当今社会学校的体育教育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许多学校都进行了教育改革,有效促进当地体育事业的发展。整合当地的教师培训模式,在实际的教师改革中,文化教育和体育教育二者还没有完全融合,因种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原因,很多学校不能对学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齐头发展。往往出现头重脚轻的现象。因此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平衡是我们日益严重的问题。我们如何在激烈的挑战中立于顶峰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待这两者的重视程度。本文主要研究了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协调发展。
一、体育教育的异同
体育知识使我们认识到,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都是有组织、有针对性和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的一部分,需要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知识、技能和技巧正确运用有效地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害。在教师或体育导师的指导下,体育培训是一个正规的学习过程,可以提高竞技水平和特殊性能。通过有计划和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以及学生的士气、意志和身体素质来培养运动员。实际生活中的体育训练包括体育技术训练,竞技战术训练、思想意志训练、生理心理训练,多种训练模式结合在一起,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体育教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是相辅相成的,体育教育的内容以体育内容为基础。体育器材和体育设施的要求都是统一标准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区别在于:体育是一项教育工程,协助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提升体育教学的效率和程度。体育培训包括运动员开办专门和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帮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并对他们的体育技能和水平不断地提高。
二、体育教育与培训协调存在的问题
1.教育内容过于统一,技术和技术提案不足
健康教育和初中体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摘要:健康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当前青少年大多处于亚健康状态,这无疑会对其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健康教育是当下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很大影响。而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在初中教育中可以尝试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借助体育运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同时体育教师还可以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融入体育教学中,弥补体育教学理论的不足,提升体育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健康教育;初中体育;有机结合
受诸多因素影响,初中教学依旧存在不够重视学生健康教育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保证学生可以更加顺利地完成学业,成了初中学校思考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将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体育学科教育的基本思想就是“健康第一”,可以说体育学科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课程,而这就为健康教育和体育教学相结合提供了基础。
一、健康教育与学校体育的相关概述
(一)健康教育
对于健康教育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关于健康教育的普遍认识是相关部门有计划、有组织地宣传健康知识,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使人们能自觉形成健康生活、健康行为的习惯。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诱导、鼓励等方式,促使人们可以形成有利于健康生活的思想,并且在实践中能做到主动重视健康、了解健康知识,还可以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设施改善自己的健康水平。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门与健康行为、健康思想相关的课程,更是一门科学,涉及健康理论、健康干预、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在培养人们积极心态、自我健康维持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优势。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人都习惯于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娱乐,很少到室外进行锻炼,这就造成很多人的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健康教育可以对人们的生活环境条件、行为方式等进行良好的干预,可以改变人们不健康的行为及习惯,让人们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学校体育
可持续发展下体育运动开展探究
摘要:随着体育运动的全面普及和体育人口的快速增加,体育运动的开展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频繁,这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体育运动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问题,已成为政府组织、生态环境保护组织、体育组织等多方共同关注的主题。体育运动被视为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与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样,需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体育运动可以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而生态环境也可以为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两者是一种共生关系。为了更好地维护这种共生关系,应深入探讨体育运动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体育运动开展的工作中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体育运动;生态环境;自然区域;建成区域;体育用品;教育
1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对体力活动的需求和依赖较以往有大幅下降,而由体力活动不足引发的肥胖、2型糖尿病以及各种代谢性疾病,不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还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冲击。体育运动为缓解此类影响做出了卓越贡献,体育运动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类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为增加人类的体力活动和社会交往提供了机会,促进了人类的健康水平,并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然而,体育运动的开展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例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活的具体地理空间、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条件[1],开展体育运动、建设体育场馆、生产体育用品、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交通等都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态环境。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产生冲突的原因,有些是体育运动自身造成的,例如对高尔夫球场地进行维护需要施加多种药剂,这会对土壤、水源、空气造成一定的影响,而有些则是社会深层次矛盾造成的,例如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在城市大量建造人工合成材料的场馆。自上世纪中期以来,收入提高、闲暇增多、流动性增强和日益个性化构成了体育运动领域重大而持续的变化基础,这些变化包括[2]:参与体育运动的人数增加;参与体育运动和使用体育设备的动机有了更大的区分;开发了更多新的体育运动区域,已有的体育运动区域开辟了新的用途;有更多的时间被用于体育运动;与传统体育俱乐部的联系产生了变化;与商业性赞助或广告营销有联系的体育运动增多;未经正规培训的个人自发性体育运动增多。这些发展态势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更广泛地和更密集地使用特别有吸引力的、但从本质上讲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体育运动正在争夺更多的领地,这会造成对生态环境的侵蚀,会对生态环境中的其他物种生存造成威胁。体育运动不仅会课题成果KETICHENGGUO影响自然环境,还可能造成其他生态环境破坏,例如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排放、往返这些场馆的交通废气以及体育用品在生产、贮存、销售、使用和回收处置中造成的污染等。体育运动可能会对某些珍贵而脆弱的生态环境区域造成严重损害,然而与农业、林业、工业和运输等领域相比,体育运动领域的影响往往并不显著。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体育运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现有冲突,这对于维护两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领域的重要议题,主要是指将经济的促进、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协调,以便为子孙后代提供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3]。可持续发展不仅涉及政府组织,还涉及工商界、社会团体乃至每个公民。当可持续发展应用到体育运动领域时,意味着应开展与生态环境相容的体育运动,与体育运动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应更加符合生态环境要求,体育运动既要满足民众的体育运动需求,也要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的破坏。
2体育运动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2.1体育运动开展与自然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
有些体育运动是在自然区域开展的,例如自然、景观和乡村等,自然区域一般都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有多样化的地貌、多样化的物种,生态环境的缓冲力和复原力都比较强。因此,在自然区域开展体育运动,通常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两者冲突的范围和影响的程度通常并不显著,但有些自然区域对体育运动开展具有特殊吸引力,这会导致体育运动的开展过于集中和频繁,这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冲击,而如果这些自然区域恰好在生态环境上又具有脆弱性,就会加剧两者的冲突。因此,在自然区域开展体育运动,要特别关注所开展体育运动的类型、强度和范围,以及所要使用自然区域的生态环境的缓冲力和复原力。原则上,如果开展的体育运动存在严重影响或破坏生态环境的可能性时,应及时暂停并待进行评估后再决定是否开展。开展体育运动应考虑自然区域生态环境的缓冲力和复原力,生态环境保护机构和体育运动开展方应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尽量选择在生态环境缓冲能力、复原能力强的自然区域来规划和开展体育运动。在自然区域开展体育运动,既要满足民众的体育运动需求,也要兼顾自然区域生态环境的缓冲力和复原力,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在自然区域开展体育运动,除了满足民众的体育运动需求外,还有一个吸引游客、促进消费的功能。为了能够兼顾经济发展促进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可能存在的冲突,应优先考虑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愿承诺,以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但如果效果不好或已被证明不成功,则应实施各种不同的引导性措施和限制性措施,例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如提供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资料),将体育运动从自然区域移到人工区域,将体育运动参与群体从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区域吸引到更具缓冲力、复原力的自然区域,制定破坏生态环境的处罚措施(如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当同一自然区域在同一时间被过度使用时,很有可能就会出现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特别是一些热门的自然景区和乡村游开展较好的地方。而要减轻这些自然区域的生态环境压力,可以通过限制进入这些自然区域的人数、限制体育运动开展的时间段、轮流开放某些自然区域等方式来实现。但为了维护社会公平以及避免执法不力,应考虑对体育运动开展的自然区域限制的规划可能性(如限制停车位数量、上山缆车的车次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调和体育运动开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宣布某些自然、景观或乡村的某些自然区域为禁区(如河岸边、树林里),规定特定路线(如沿水道、沿山道),限制某些交通工具(如限制机动车或大排量机动车)的使用等。当可以提供有吸引力的替代方案时,对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区域采取的引导性措施和对过度使用自然区域采取的限制性措施方能成功。但需要注意的是,运用替代方案只能起到部分舒缓作用,这并不能阻止人们对自然、景观和乡村等自然区域的向往和体验,从长远来看,甚至可能会增加对自然、景观和乡村等自然区域生态环境的冲击。为缓解在自然区域开展体育运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冲击,可以适当考虑采取以下措施[2]:对某些自然区域的用途进行明确规定,并制定具有约束力的、统一的、有效的规章。例如人行步道只允许步行,不允许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通行;对体育运动的开展进行有效管理,例如区域限制、时间限制、设施限制、人流量限制等;在生态环境缓冲力和复原力较强的自然区域,可以有针对性扩大体育运动的供给规划,以引导体育运动参与群体从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区域向此集中;在自然、景观和乡村的合适自然区域可以建设一些人工替代设施,以分散人流量;责成组织方在开展体育运动时,必须使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系统性地向体育运动参与群体提供生态环境保护的信息和教育,使其了解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参与体育运动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