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学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学科论文

其他学科整合下小学体育论文

一、体育与语文的有效整合

在体育课堂练习中融入文化知识元素,实现体育和智育的有机整合,不仅能丰富课堂练习的内涵,活跃学习气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巩固,进一步发挥体育教育的功效,还能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和文化学习的双重兴趣,提升体育教育的目标价值。如在进行体操技巧学习的时候,可以改变传统的头部运动活动方法,用头进行笔画写一首古诗,这样不仅进行了头部的准备活动,还复习了古诗。五年级学生在进行乒乓球团体比赛或接力比赛的时候,可以通过了解对手的水平,进而采用课外阅读的《田忌赛马》进行队员比赛的战术安排。

二、体育与数学的有效整合

体育与数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简单地说,体育的队列队形、口令下达都与数学有关系。在体育课堂中插入数学元素,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且还有利于体育教学目的的实现,使“激发学生运动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新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为实现课堂中各教学目标打下良好铺垫。在进行队列报数的练习中,引用数学的“奇偶”数,可以将一列横队变成两列横队;在进行队列队形变化的练习中,变化三角形(△),菱形(◇),圆形(○)等图形走的队形,都得以数学知识为前提,否则无法进行。在体育游戏中也会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进行“喊数抱团”的游戏时,可以改进成为“算数抱团”,将小学阶段的“加、减、乘、除、平方”等运算融入里面,提高学生的口算和反应能力。

三、体育与英语的有效整合

将时尚的英语元素添加到体育课堂中,将会给体育课堂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例如,可以模仿英语26个字母进行创编模仿操;可用classbegins或classisover来宣布上下课,用Goodmorning/afternoon(上午/下午好)来问好,Goodbye来说再见;在进行模仿动物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小动物的名字用英语说出来,如兔子Rabbit、大象Elephant、鱼Fish等。

四、体育与音乐的有效整合

阅读全文

体育专业技术学科有效教学论文

1“技术学科”有效教学的特征

1.1身体参与的技术技能习得与负荷承载的协同性

运动项目是构成体育专业“技术学科”课程群的基础,显著特征就是实践性非常强.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以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为构成体系;其次,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有讲解语言、演示教具(挂图、多媒体、动画等)、板书等视听知识,还有肢体语言的展示、动作行为示范等潜化知识,在教学中不仅运用逻辑推理来感悟,还更注重身体认知来体验和接受,把抽象转化为形象.例如田径跳远技术教学中,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益,首先是通过教师讲解动作的整体结构-概念定型;然后通过各种教具让学生感悟动作运行顺序(挂图、动画演示等)-表象记忆;最后通过身体练习获得动作环节和整体-经验储存.再者,教学体验环节中学生在逻辑认知技术动作后,通过身体活动体验技术动作,这一过程是在肌肉和骨骼的生理配合下完成,以消耗大量能量为特征的负荷性运动,外在表现为通过运动的“量”和“强度”不断刺激机体,使得机体适应这种变化而达到对技术动作的掌握,获得相应的运动技能“.技术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明显的不同在于学习中具有负荷性承载,也与日常健身锻炼(追求适度符合改善机体)、运动训练(追求技术难美和大负荷刺激)和公共体育教育(技术技能初步掌握和低负荷改善机体)有着质的不同,它追求的是技术完美、技能过硬和专业知识掌握以及合理负荷掌控的协同性.

1.2场域的开放而多变性

“术科”教学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在于教学场域开放而多变,不同于其他学科仅局限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闭合式的场所.它更多的是不仅在包含以上,更多的是置身于自然环境之中的运动场、体育馆、各类球场、游泳池等场馆设施,具有明显的环境开放性特征.这无形中陡增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例如在田径教学中,每一天的气候、温度和田径场周边的社会环境变化都会给教学带来一些干扰,但也有促进作用(如教学中过往行人的驻足观看,可适度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教师适度把控练习节奏,有利于教学);另外,开放的教学环境使得师生与周围环境中的人、物、声等客观条件不间断地进行着潜在和直接的信息交流,有用和无关信息都在影响着教学,例如在篮球教学中,两三个教学班同时在一个区域上课,不同的教学信息会有意无意交叉干扰.还有同一个学习者在一天的“技术学科”教学中要转换1-2个教学环境,例如当上完健美操课程后可能马上就要转换到乒乓球教学,这种场域转换和教学内容切换,都是“技术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课程教学的又一特征.

1.3教学目标的特指性

“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能胜任体育教学、训练和全民健身指导,并可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它和普通高校大学体育教学的本质区别是不仅在于追求身心健康和掌握运动技能,还在于通过身体负荷改变机体承载能力而学精一门或多门运动技术,在体育专业基础知识、教育学理论和诸如医学康复学等多学科理论支撑下,从事日后的教育教学、社会指导和科学研究工作.可见,“技术学科”课程教学目标的内涵应该体现自身的特征:首先,在内容层面,要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育、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作为重点给予培育,在身体练习中给予强健,用精湛的技术、强魄的体能健壮其身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在操作层面,就是教学目标要落到实处,要以学生的可接受、能理解、能运用为标准,培养其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并且让学生学会评价自我;再者,在形式层面,教学目标呈现要精准、明晰,不仅让教师能准确理解与把握,更要让学生领悟其内涵.

阅读全文

科学发展观论文:体育学科革新发展思索

本文作者:刘景刚 谢谨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体育部 西安交通大学体育部

体育学科的发展与改革

体育学科教育的本质就在“传递体育文化”与“服务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传递体育文化”自不待言,“服务于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体能、体力、文化、审美、道德,即人的优秀素质,即素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或精英。这些反映出体育学科教育固有的规定性,也就是根本特征。“传递体育文化”与“服务于大学生健康生活的形成”的统一,是体育学科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关键所在。体育学科教育的价值源于体育学科教育本身的一些属性,这些属性必须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物质、精神和文化需要。体育学科教育的功能是体育学科教育所发挥出来的作用。所以,体育学科教育的功能和价值都与体育学科教育的本质息息相关。体育学科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体育学科教育要干什么和在学生身上要引起行为模式、人格、体力和精神等变化以及其达到什么样的质量标准。体育教育目的则有主观性,目的决定对功能的选择和价值的认定,并决定功能的发挥和价值的体现。而人对体育学科教育功能的认识及教育价值取向,又是影响体育学科教育的目的制约与彰显体育学科教育的某些功能,凸显其教育价值取向。人们对体育学科教育功能的认识,是随着体育教育的实践和发展而不断得以扩展的,是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自觉而逐步得到增强和深化的。它是与技术发展的历史阶段、与体育学科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相适应的。自改革开放以来,历经30余年的探索,体育学科已基本上确立自己的专有研究、对象领域,勾画出了较为清晰的理论框架体系,并且逐渐形成体育教育知识体系追求和学科建设追求的学术自觉。但由于体育学科本来就是从西方引进,诸多探索也还没有与中国传统的具有独特的体育理论和实践交融,因此至今尚未确立为体育学的学科地位。

体育学科的改革

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体育教育相对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除十大体育学院和部分师范院校外,基本上没有高等体育教育。体育学院、师范学院的体育教育由于定位于为中小学培养体育师资,学科界域、学科层次都有所局限;而一些普通大学所设“体育教研室”,20世纪90年代才升格为“体育部”,基本上行使着开设体育公共课和课外活动及课余训练等职能。第二,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作为独立院校的体育教育,其主体部分是培养体育从业者的职业教育。这使得体育学院和师范学院理所当然的把技能教育放在比学理教育更重要的位置,这也导致体育教育被“矮化”现象。第三,体育教育处于体育项目繁多,各种体育项目的学理建设大都借助教育学、解剖学、生物力学的理论来构建和影响田径、球类、体操等体育项目的学理,这也意味着体育学科基本统摄教育学的门下。其实,早在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就确定中国学科分类的国家标准是向自然科学、农业科学、医药科学、工程与技术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5大门类。在这个学科分类中,“体育学”与“教育”是并列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事实上,“教育学”作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不仅在于其数千年来可考可研的文献积累和有知有识的学理构建,而但体育只是隶属于它之下的一门学科,大部分靠口传身授来延续,而有些依托现代科学文化进步出现的新兴体育形态如跆拳道、野外生存、攀岩、街舞、民族舞蹈、沙滩排球等,一时半会儿的似乎还难以被传统人文科学的话语体系所接纳。一个鲜见的是事实,体育作为学科教育的迅速扩张和高速发展,对应的是一个“浅阅读”的读图时代,是一个“娱乐至上”乃至“愚乐至上”的接受境遇。

“学校体育学科理论”的建构是“体育学科”学理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学校体育学理论”的构建也需要对各体育项目高技术含量的实践性加以理论言说,理论概括和理论提升。但至少在目前,我们的“体育概论”还无法建立一个能有效统摄各体育项目本体的学理建设的框架。显而易见的是,既往参照教育学划为体育教育与训练、体育史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医学等,但都没有触及学校体育学理建构的核心课题,或者说大大游离于各体育项目本体的学理构建。实际上笔者认为作为学科门类的体育学学理构建的领域,最精炼的表达就是史、论、术3个方面。并且,史和论的主体的主题应当是“术”的演进史和创造论作为学科门类的体育学理构建,当前最为主要的是各体育项目本体“术”的学科建构,没有这个“核心课题”的解决,我们根本不可能建立起具有成熟“学科品质”的学科门类。换言之,体育学科建设的关键任务是“以德观器”并“以技通道”。这就需要我们体育学界艰辛与持久的努力,而且还需要社会对体育学科的认知,因为文化产业已列为国家重要的软实力,我们必须认识到体育与高科技一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大学体育教育怎么样适合国家发展的需要、怎么样给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怎么样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确实是我们急需探讨和深思的问题。身心素质的培养应该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但是,我国大学体育尽管在理论上受到推崇,但是在实践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并不占优势。理论上、口头上重视体育,实践上、行动上轻视和忽视体育已经成为一种在大学教育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体育困境”。

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在理论上一贯倡导学校应当重视体育教育,甚至规定体育是我国高等学校的必修课,但是在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却是“重智育、轻体育”的文化生态,尤其是在当前那种重“功利”性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体育在大学始终没有获得一块“真正合法的栖身地”,它的发展真可谓坎坷不平。在体育教育实践中,普遍出现对体育教育缺乏深刻的反思。体育的真正意义在育“体”,“体”即“身”,为心之基,所以体育则由体及心,渗透在整个生命之中,是身心统一的教育,亦使体不仅成为肉身之体,还要成为智慧之体、道德之体、精神之体、审美之体。但是,今天我们把体育教育视为一种社会现象,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需要作为体育教育发生的原点,不知不觉偏离了体育教育的本真。体育教育是对人的教育,而不是社会的教育。它是对人的认知构成了哲学的主题。但当前的体育教育缺乏思想、身体、情感和人性的思考,导致体育教育人文精神贫乏。为此,社会已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如学校体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但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仅得不到明显的效果,相反却令人忧虑重重。近20年来,学生的肺活量、耐久力、爆发力、力量等素质连续呈下降的趋势,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甚至还不如中小学学生。尤为严重的是城市中小学生超重及肥胖检出率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伴随而来的是许多成年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出现龄化现象,近视眼居高不下,口腔保健水平较低等。这意味着,传统的体育理论已不能自圆其说,学校体育似乎离教育越来越远。虽然体育课程自小学到大学长达14年,总学时数高于其他学科,但并没有能解决学生对体质健康的了解,更不知怎样做才能增强体质或变得更健康。#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高校公共体育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

摘要:采用文献分析、访谈调查,以湖北省高校为例,探究我国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调查发现,由于:(1)难以引进高水平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困难;(2)课程建设举步维艰;(3)招生困难;(4)公体部学科建设资源不足;(5)新、老师资交替不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1)部属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发展困难,而一般高校公体部学科快速发展;(2)传统体育学科建设陷于困境,而特色体育学科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因此建议:(1)积极依托优势学科创建特色体育学科;(2)加强科研工作,使科研成为公体部学科发展的动力;(3)公体部学科建设应有长远的、独立的、具有实效的发展规划;(4)合理构建师资队伍;(5)吸纳优势学科资源加强专业建设。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公共体育部;学科建设

1前言

公共体育部(以下简称公体部)是指我国大学组织结构中面向普通学生,开展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训练等为主的体育教育工作,不具有培养高级体育专业人才的职能,也很少承担科学研究任务的部门(陈希、梁竞文和彭庆文,2005)。尽管部分开展学科建设的公体部更名为“体育学院”、“体育系”,但明显不同于传统体育学院的运行特征、组织结构、业务职能、师资力量和发展战略,它们依然属于公体部学科建设的范畴。公体部作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的新载体和生力军,特色明显,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将扩展体育学科建设的研究范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获得新的理论成果,对体育学科建设问题形成新的认知观念,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特色化、多元化提供积极的理论参考。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包括湖北省内正式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机构、招收体育专业学生的高校公共体育部。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截止2015年6月5日数据,湖北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6所,其中11所高校公共体育部开展了学科建设,包括10所公办高校和1所民办高校,有硕士点4个、联合培养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2个、体育科学研究所4个。研究者收集整理我国大学公体部学科建设资料和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信息,归纳总结公体部学科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就相关问题采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普通高校公体部领导和教师,具体了解各公体部学科建设情况。

3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现状

阅读全文

谈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育体系的革新

一、研究方法

1.访谈法围绕本专业近几届毕业生及实习生存在的问题及对学生培养的意见和建议,共召开了2次座谈会。2011年5月23日,在光明初级中学召开了上海市黄浦区部分体育骨干教师座谈会,主要有来自大同中学、光明中学、市南中学、尚文中学、市八初级中学、光明初级中学及商贸旅游学校等校的骨干教师。同年5月29日,在上师大徐汇校区体化楼310会议室召开了上海市部分体育教研组长、教研员座谈会,出席人员为七宝中学、市二中学、上海市实验学校、莘庄中学、汾阳中学、一师附小等校的体育教研组长及徐汇区、黄浦区、原卢湾区、静安区、杨浦区等区的体育教研员。

2.问卷调查法针对上师大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后,请有关体育教育方面的专家进行了效度检验,表明此问卷效度颇高。问卷发放对象为上海师范大学体教专业2012届留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9份,回收率为98。6%;其中有效问卷67份,有效率为95。7%。采用重测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重测时间与第一次问卷时间相隔10d,将2次问卷结果进行相关性检验,得到相关系数为0。87,表明此份问卷信度较高。

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结果在EXCEL统计软件中进行百分比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1.本专业学生存在问题及上海市中小学的要求

1.1生源质量在下降,教学技能需加强近些年上海生源的减少导致学校可选择的体育生不足,生源质量亦下降较大。不少学生是因学习成绩较差高考前临改体而“误”入此行的,只能称其为体育积极分子。这些学生进入了体教专业后,因为身体素质较差、体育基础较弱,发展空间不大。由此出现教学技能较差状况,尤其是在教案书写、吹哨、口令、讲解、示范、队列队形及队伍调动等方面。中小学要求在平时教学中及教育实习前能加强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与培训。

阅读全文

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顺应新时期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潮流,是应对社会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当前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如高校创新意识淡薄、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落后、研究生导师学术水平参差不齐、缺乏浓厚的学术交流环境等问题。面对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教育模式、构建以创新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等途径来提高体育经济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我国从1978年开始对体育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大量招收,仅仅在2008年一年,我国的体育专业研究生达到了3000人,博士研究生达到了300人[1]。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专业除了在数量上能够与之匹敌之外,在专业划分门类上也更加具体化,出现了体育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体育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是经济学和体育学的交叉学科,主要是通过经济学的知识服务于体育事业的发展、解决体育经济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虽然体育学科在研究生数量和规模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仍然举步维艰,尤其是新兴学科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1.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高校创新意识淡薄,培养模式单一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就无从谈起。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这种一板一眼、“填鸭式”教学方式缺乏启发性和创新性,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缺少素质教育的直接体验。另一方面,我国从1978年开始招收体育专业的研究生,对体育经济学这一新兴专业的学科认识尚浅、发展水平较低、重视力度欠缺。高校对这一新兴专业在学习网络资料建设和相关教学设施配备上投入较少,可供使用的教学和学习资源不足。课题研究是提高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较为有效的途径,但是高校对这一专业具有针对性的科研项目、课题研究、实证性研究较少,所划拨的科研经费不足。在培养模式中,很多高校将毕业论文作为体育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但是,大多数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是对相关论题的文献资料的复制粘贴,多停留于理论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的辅导模式沿用了传统的导师负责制的形式,这种形式会使学生只能受到导师的影响,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2研究生课程设置落后,缺乏灵活性

阅读全文

体育科研改革发展的误区

 

面对着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科教兴国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体育界也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科教兴体”这一符合历史潮流和体育实践发展需要的工作方针。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体育无形资产评估的进一步合理化等无不体现了科学研究工作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极大促进作用。   但是,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在其发展过程中,也的确存在着某些现象,令人深思,令人忧虑。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在质量上就一定优于非核心期刊所刊出的论文呢?   现象一:多数科研成果在低水平徘徊   由于受着现实职称评审制度和评审方法的影响,致使体育界的部分科研人员和教师,只重视论文的发表,不注重研究成果的实效性。个别人靠着剪刀和浆糊,东拉西套去拼凑文章。更有甚者对自己发表过的文章稍加“美容”或者大篇幅的抄袭就投到其它刊物之中,以备在职称评定之时去凑数量,蒙混过关。另外,在职称评定过程中,评委有时对作者所属刊物过于注重,却没能认真去研究其论文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事实上,谁又能充分地肯定   现象二:仕而优则学   以常人看来,学术界本应该是一片净土,学者们是值得人尊敬的正人君子。孰不知,近年来学术界也被“污染”了。硕士、博士点的建点、重点学科的评估、成果评奖、课题的获取、导师遴选、职称评定、“千百十工程”重点人员的选拔等尚未开始,背后的非学术活动便悄然而动,有权有势,什么都可以搞掂,导致一些学者往官场挤。个别人为了申报课题及课题评奖找门路、送礼品,这样的课题有多少学术价值。长此以往,学术水平不滑坡才怪!一些在潜心研究的学者的积极性何以存在。   现象三:“传、帮、带”尉然成风   传、帮、带本来是体育科学技术得以不断发展的一种正常的行为和良好的行为规范。然而,这行为一旦被扭曲,就会变成另外一种含义。出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父传子、下属带上司的现象。若非亲非故,作品就不会那么容易出手了,若有需要,得出钱去买,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等价交换”。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相互受利。这种现象在某些地方还形成一个隐形市场,和包发表所体现的价格是不同的,且包发表的论文也可根据发表刊物的不同等级去体现不同的法码。   现象四:“八股风”卷土重来   同志曾批评过的“八股风”这种不良的文风,今天又降到了体育科研领域,且洋八股、土八股双管齐下。有作者对于外来的词语、统计数字等在没有理会其精神实质的时候,生拉硬套在文章之中,用来点缀文中的“色彩”。“八股风”再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为了方法而方法,故弄玄虚,研究方法本来是为研究目的服务的,而现今的一些论文作者总喜欢搞点花样,本来常规统计分析可以说明问题,却一定要复杂化,如果数据不理想还可以动一动,更有甚者干脆编数据,直到满意为止,这样出来的结果可靠吗?提出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以上所例举的并非体育研究领域的主流,但却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去窥视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问题。社会学也正是把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才能够在促进社会良性运作协调发展过程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因此,我们不但善于发现问题,更应善于解决问题,以便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因此,职称评定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必须严把职称评定关。近年来,一些体育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增大了职称评定工作的透明度,如有的单位要求申报者张贴自己的工作业绩和科研成果。但此种方法容易流于形式。若要真正体现职称评定工作真实性、可靠性,还需要评委端正态度,了解实际,有效的行使人民赋予的使命。在方法上可采取让职称申报者,尤其是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或研究人员就评委会所抽取其所撰写的任意一篇论文进行答辩,并把答辩结果记录在案。另外,对代表作的送审过程要严格保密、认真负责。   引进竞争机制,取消职称终身制自从恢复职称评定制度以来,造就了许多专家学者,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但现阶段的确存在着职称和业务水平不相称的现象,有些人评(聘)上教授以后,学术水平也就停止不前了。由于各单位的高级职称受着比例的限制,导致了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学者难以走上相应的岗位,挫伤了他们从事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因此,采取有效的评价尺度,打破职称终身制,实行研究生导师和教授遴选制度已势在必行。在学术成果评价上,多注重其理论性与应用性,加大能够在体育时间中发挥作用和理论上有所突破的研究成果的比重。少注重刊物的类别属性。   完善考核制度考核是劣汰的一种手段,也是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在一些体育院校和科研机构,对于业务人员的考核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包括:政治思想表现、教学或科研工作量、科研成果及其它因素。就科研成果一项而言,有些单位在考核过程中,只要求正式发表的论文,却只需年发表一篇就达到满分了,难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建议此项应把承担的课题、所获的专利等因素综合地考虑进去,且分数不要封顶,按高低顺序排列。在分数计算时,根据成果的不同特点,应考虑到第二、第三作者等的作用。现代的科研攻关项目,需要众多学科的参与,不是一两个人或学科所能解决的。   加强舆论监督,使学术腐败无处遁形各体育院、校及科研机构应把学术道德纳人到政治思想建设之中,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逐步完善监督机制,做到奖惩分明,对学术上弄虚作假的现象,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以提高体育科学的整体水平。   结束语   #p#分页标题#e# 现代社会的发展呼唤着体育,而发展着的体育所存在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思考、去研究。随着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体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必将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阅读全文

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现状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成为评价期刊的重要指标。网络传播影响力反映的是学术期刊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情况,网络学术影响力则是学术期刊在网络传播时,学术期刊载文被下载量和引用频次,其是评价学术期刊质量的指标之一。网络传播影响力常用评价指标有web即年下载率、web总下载量、web上网文献数、web浏览数、web访问量、web影响因子、web扩散系数等量化指标[1],也有通过文献计量法研究期刊官方网站建设水平[2]、网络传播、网络出版[3]、版权贸易[4-5]等来扩大纸版学术期刊的学术影响力,通过对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数据的分析和解读作者及读者阅读需求的变化,创新纸本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和编辑工作,建构纸本学术期刊在融媒体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提升纸本学术期刊在互联网时代的学术影响力,重塑其竞争力和发展策略。因此,在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研究是对以往的文献计量学视角下的学术评价的重要补充。对期刊发文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宏观上,是找准定位,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办刊方向的重要途径;在微观上,可为选题策划、发现高被引论文作者和把握学科研究趋势提供参考。因此,本研究在体育学术期刊网络传播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影响力评价现状,为体育学术期刊的网络传播提供理论参考。

1网络传播影响力已成为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

在我国现有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中,衡量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指标在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和武汉大学版《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评价(RCCSE)》中均有所体现。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中,web即年下载率、web总下载量是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2个指标。中国社会科学院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6]的A刊评价报告中主要从吸引力、管理力与影响力3个一级指标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在综合评价的3个一级指标中,均包含关于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开放获取、下载量、网站建设、线上投稿系统、微信公众号、网络显示度等三级指标可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情况。武汉大学版的《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评价(RCCSE)》也已将Web即年下载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由此可见,网络传播影响力已成为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见表1。由表1可见,随着学术期刊信息化建设,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方式的数字化程度日益加深,媒介融合发展渐成学术期刊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体现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的评价指标已被部分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先后采用,作为衡量学术期刊网络传播影响力和信息化建设程度的重要评价指标。

2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和互联网传播现状

在体育学术期刊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体育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和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随着体育学术期刊信息化程度加深,作者的投稿方式、体育学术期刊审稿方式、读者检索和阅读文献的方式在转变,体育学术期刊通过数字化出版和网络传播、自主型网站建设、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实现了纸本期刊出版与网络传播的融合发展,形成了融媒体网络传播模式。

2.1体育学术期刊自主型网站建设

在自主型网站建设方面,多数的体育学术期刊经历了从创建链接网页到自主型网站建设的发展过程。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例,2002年该编辑部在中国知网上开设网站,但因是只具有宣传和推介作用的单一功能网页,不具有编辑与作者进行线上互动的功能,因此,《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网页浏览量十分有限,被关注程度不高。同时,由于当时的互联网普及程度不足及部分体育学术期刊沿袭以往的邮箱投稿,许多作者囿于当时的互联网不够便捷及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不高,从而导致中国知网上开设的学术期刊网站多处于闲置状态。部分体育学术期刊鉴于办刊宗旨、期刊发展目标及顺应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趋势,为了实现与作者的线上交互,建立了自主型门户网站,并与专业的信息技术企业合作,采用了网络投稿系统。例如《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学刊》是较早建立门户网站的体育学术期刊,在学术期刊数字化建设方面具有示范作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等也陆续建立了门户网站,采用了网络投稿系统,搭建了作者线上投稿、体育学术期刊编辑部线上审稿的互动网络平台。网络投稿系统较早显示出来的优势之一便是加快了审稿进度;优势之二是快捷的线上投稿及快速的审稿反馈速度,激发了作者的投稿积极性,进而吸引了更多的自由投稿,从而扩大了稿源;优势之三是网络投稿的无纸化,为体育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与网络传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