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课程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学科课程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学科课程建设

高校公共体育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

摘要:采用文献分析、访谈调查,以湖北省高校为例,探究我国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调查发现,由于:(1)难以引进高水平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困难;(2)课程建设举步维艰;(3)招生困难;(4)公体部学科建设资源不足;(5)新、老师资交替不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1)部属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发展困难,而一般高校公体部学科快速发展;(2)传统体育学科建设陷于困境,而特色体育学科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因此建议:(1)积极依托优势学科创建特色体育学科;(2)加强科研工作,使科研成为公体部学科发展的动力;(3)公体部学科建设应有长远的、独立的、具有实效的发展规划;(4)合理构建师资队伍;(5)吸纳优势学科资源加强专业建设。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公共体育部;学科建设

1前言

公共体育部(以下简称公体部)是指我国大学组织结构中面向普通学生,开展学生体育教学工作、课外体育活动以及课余训练等为主的体育教育工作,不具有培养高级体育专业人才的职能,也很少承担科学研究任务的部门(陈希、梁竞文和彭庆文,2005)。尽管部分开展学科建设的公体部更名为“体育学院”、“体育系”,但明显不同于传统体育学院的运行特征、组织结构、业务职能、师资力量和发展战略,它们依然属于公体部学科建设的范畴。公体部作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的新载体和生力军,特色明显,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将扩展体育学科建设的研究范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获得新的理论成果,对体育学科建设问题形成新的认知观念,研究成果将为我国体育学科建设特色化、多元化提供积极的理论参考。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象包括湖北省内正式成立了体育科学研究机构、招收体育专业学生的高校公共体育部。根据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截止2015年6月5日数据,湖北省有普通高等学校126所,其中11所高校公共体育部开展了学科建设,包括10所公办高校和1所民办高校,有硕士点4个、联合培养硕士点2个、本科专业6个、专科专业2个、体育科学研究所4个。研究者收集整理我国大学公体部学科建设资料和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信息,归纳总结公体部学科建设经验,在此基础上,就相关问题采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商学院、武汉工程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普通高校公体部领导和教师,具体了解各公体部学科建设情况。

3湖北省普通高校公体部学科建设现状

阅读全文

高校诚信教育策略综述2篇

第一篇

一、大学生诚信状况及成因分析

目前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着“理论上高认同和行动上低实践”的“两层皮”现象。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在观念上认同“诚实守信是人人应当具有的美德,是和谐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道德基石”;在诚信与不诚信两难境地中,会有一定的心理斗争过程;而出现过不诚信行为的大学生中,很多人都有惭愧、内疚甚至后悔的心理。另一方面,生活中大学生不诚信的行为非常普遍:从迟到、旷课、作弊、替考,到骗取贫困补助、毕业资料造假、恶意不还贷款等。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大学生这种尴尬的诚信状况呢?大学生处于人格和思想都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他们从小到大所接受的诚信教育,与现实生活经历中种种不诚信状况不断发生着矛盾冲突,导致他们对其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家庭教育中过多关心成绩、荣誉等“硬性指标”,加之“老实人吃亏”的观念,不断地弱化着大学生对诚信的执着;而作为实施教育的专职机构———高校,在诚信教育方面的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浮于其表,再加上对诚信的监督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健全,导致坚持诚信的大学生们在各种竞争中难以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等,这些都很容易让他们迷失方向,最终在诚信和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为了个人利益而放弃诚信。

二、诚信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高校素质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九条明确规定:“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为达到这一目标,高校诚信教育必须落实到细微,落实到实践,走出宣传栏、标语牌,走出演讲比赛、征文比赛,走进课堂,贯穿到所有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各科的课程建设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蕴含着许多实施诚信教育的契机,值得我们深入探索、实践,使之成为一个诚信教育的良好平台,并为其他课程建设中实施诚信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课程建设中的诚信教育构建

与其他课程建设内容一样,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学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手段建设、考评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我们的诚信素质教育,需要渗透到每一个建设环节中,形成互动的、连贯的、完整的过程体系。

阅读全文

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探究

摘要:2020年初肺炎疫情给全国教育系统带来了冲击和变革,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也应顺应发展,抓住机遇,勇于变革。本文对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进行研究,揭示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及挑战性,并结合多年的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经验给出相应的策略,为我国在后疫情时代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发展和研究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中学;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融合

1前言

“课程思政”虽然是针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但其理念、价值可以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体育教育的一大突破,也是落实讲话精神的实际举措,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保障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向好发展。

2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2.1健体育魂:保身心健康,促全面发展。后疫情时代,国民的身体健康显得更为重要,体育锻炼更加被人们重视,在中学传播这一理念卓然关键。中学体育课程作为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体育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健康理念深入全民的后疫情时代下,更应该融入思想政治元素。通过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锻炼动机,养成主动健康、终身参与锻炼的习惯。从而推动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实现内化、外化统一,落实体育教育理念,实现社会的教育目标。

2.2创先争优:推动课程进步,助力教育改革。中学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有助于实现学校课程的创新改革。后疫情时代背景下,中学的体育工作应该紧跟时展,突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注重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体育课程保证每一个学生融入集体,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会感到孤独,让学生能够积极寻找他人进行互动协作,完成某项技术动作或教学任务,积极培养学生参与班集体活动的良好习惯,进而推动课程进步。在课程中把学生个人的意志品质与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学生将体育运动领域内存在的现实困难克服,从而助力教育改革。

阅读全文

国防四位一体教育模式探析

构建依据:大学职能的践行

高校国防教育是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体,具有两者的共同属性,不同于初等国防教育,其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国防教育的一般特征和高文化的层次特征。鉴于此,高校国防教育的外延就应该包括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这四种高校国防教育实践构成了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可分割。高校国防教育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行为系统,其发展动力来自于现代大学职能的践行。现代大学职能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历史表明,大学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演进是大学适应社会的结果。大学三大职能在国防教育领域的践行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人才培养上,高校通过国防教育应该提升大学生的国防素质,增强他们国防观念和意识、传授国防知识和提高国防技能。其次,在发展科学上,高校通过对国防教育研究领域理论体系、出现的新问题等进行研究,以形成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方法。最后,在社会服务上,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部分,高校要充分发挥师资等资源优势,为社区国防教育服务。因此,如何将高校国防教育所包含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和大学社区建设整合,是构建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正是大学这三大职能在国防教育领域的践行,推动着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它们是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构建高校国防教育模式的基本依据。

模式内容:“四位一体”

在充分认识高校国防教育的内涵、外延以及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职能关系的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高校国防教育发展模式。“四位一体”发展模式具体内容为: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大学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水平的主要标志。学科是指在整个科学体系中学术相对独立,理论相对完整的科学分支,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它包含三个要素:一是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二是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三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国防教育学是研究国防领域里的教育现象,并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理论知识体系。这一科学认识明确了国防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国防教育学对国防教育规律的探索所产生的新知识,是国防教育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专门知识。从教育部体卫艺司国防教育办到省教育厅国防教育办,再到普通高校的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已经形成一个体系庞大的管理、教学和科研网络体系。可见,国防教育学已具备一门学科所必须的三个要素,具有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何为学科建设呢?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分析,对于一个研究领域,学科建设主要是通过理论体系的构建使其制度化,然后通过学科设置、学科建制等过程建立起该学科的训练制度与研究制度。

对于一个具体的学科或院、系而言,学科建设主要是指学科群的建设,即通过学科划分、学科设置、学科建制,从而使得一级学科下面的分支学科不断增多,建制不断扩大,研究的经费更加充足,对问题的认识进一步深入。而对一个学校而言,学科建设则主要涉及学位点设置,学科门类、学科结构与体系,交叉学科的形成等一系列更为宏观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形成一些有影响的学科群或一流学科,以此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高校国防教育学科建设是大学学术组织围绕“国防教育学”而进行的所有建设活动的总称。尤其是指设置专门的学术组织进行制度化的体育科学研究。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通过前面分析,学科建设是整个学校发展其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的龙头部分,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学科建设是宏观层面的,学科建设一般体现在课程建设上。因此,课程建设是学校实现其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核心。何谓课程?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国防教育学课程是指以促进全体学生国防素质提升为目标,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总和。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涵盖了国防教育课程目标的确定、教材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师资建设、课程改革和研究等。其主体部分是教学,教学的完善与改进是课程建设的核心。

高校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国防体育是我国国防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高等教育中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对培养未来国家合格的建设人才,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防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目前主要项目有定向越野运动和射击等,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关键是训练机制和竞技机制的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国防教育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在开展大学生国防体育教育活动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亟需解决。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高校国防教育社区建设是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建设以学校学生、教职工为主体、周边居民参与的“校园———社区”一体化的国防教育体系。它能够将学生的课余国防教育活动、教职工的国防教育活动和周边居民的国防教育活动整合在一起。这一措施有利于大学国防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在充分整合大学国防教育工作中的教学、科研、训练、群体等工作的同时,将大学国防教育的外延一一涵盖,并将各项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以上四个部分工作内容侧重点不同,学科建设以科研为重点,课程建设为教学为关键,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以训练为基础,而社区国防教育建设则为群体为服务对象。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教学、科研、训练、群体”四位一体模式。科研活动能促进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水平的提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能接触并创造新思想、新知识和新信息,并在教学和训练活动中传播给学生,有助于改进和丰富教学和训练活动,提高教学和训练水平。国防教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也可以促进科研发展,在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能发现教学和训练内容、手段、方法、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科研活动可以围绕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活动。有了以上科研、教学和训练的基础,高校就可以充分整合并利用相关资源为社区群体提供优质国防教育服务。#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留学生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1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留学生体育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定位不够准确主要体现在:一、体育课程功能定位模糊。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留学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尚不能明确地知道体育课程对于留学生的具体作用和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楚。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是什么?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树立怎样的价值取向不是很明晰。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它是体育课程建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体育课程目标定位模糊会造成体育课程建设的无序与混乱,同时,也会使课程目标与留学生体育学习现实需要脱节,很难达到体育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

1.2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调,主要体现在:一、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的武术套路(包括长拳、太极拳、刀术、剑术、棍术、导引)、散打术以及气功为主,并没有过多地将时尚体育内容设置其中,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留学生对多元体育文化的现实需求。二、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留学生课余体育内容主要以体育欣赏、现代舞蹈、体育艺术等为主。而现实中来自五湖四海,对体育文化有不同层次需求的留学生,他们需要的是丰富的教学内容。他们既有体育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有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因此,单调的体育课程内容既不能有效满足留学生体育实践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他们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会使他们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厌倦。

1.3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管理缺乏

体育课程管理是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体育课程管理会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我国高校留学生分布很不均衡,一些高校留学生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人数差异较大,这给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带来难度。我国一些高校暴露出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不规范,体育课程教学监管不到位、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以及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不科学等,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管理不到位。

阅读全文

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

摘要: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诉求与关键领域。平凉路第三小学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通过体育与健身课程方案的整体性设计和课程实施、评价的趣味性变革,实现校本课程的优化实施,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课程建设;课程体系;小学体育

校本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是课程改革的内在诉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领域。我校基于“聚焦问题、行动变革、辐射经验”总体思路,以体育与健身室内课程研究为起点,围绕课程要素完善课程结构内容,逐步构建促进学生生动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形成依托校本课程建设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的行动变革经验。

一、现实困境引发体育课程变革的初步行动

上海的天气,雨水较多,传统的以室外活动为主要特征的体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为了减少天气因素对体育课程的制约,我们开始思考室内体育课程系统的安排与实施。学校体育教研组开发学校雨天活动课程方案。教研组群策群力对课程内容作了重新的组合,并且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首先,变换内容,变室外慢跑为室内热身操,变室外身体素质练习为室内体能小竞赛。多样的运动方法,让学生更愿意运动。其次,变换形式,将室外活动搬到室内与走廊,将室内桌椅变换摆放形式,成为小型体能运动场。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运动。再次,变换设计,将体育多媒体资源引入室内课。设计基于AR技术的室内活动资源,让学生更快乐地运动。通过开发、搜集课程资源,学校形成室内体育课程群四项模块内容:室内传统游戏课程——玩转三十六计、基于AR技术的韵律操课程、适应时令的健身项目课程、主题式体育与健身知识课程。同时围绕不同项目主题,设计课内外相结合的各种长任务与短任务,完善室内课程内容,形成动静结合的室内健身课程群。

二、体育课程体系全景设计的再行动

重新组织后的课程内容有效克服了天气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但是从体育课程体系建立和学校课程领导力的整体提升看,需要将点状的体育课程进一步整合设计,形成符合现代课程理论的全景课程体系。

阅读全文

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策略

【摘要】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由于存在教师教育类基础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缺乏整合、教育实践类课程设计粗糙、面试相关选修课程缺失等问题,与小学教师资格面试的需求存在差距。基于小学教师资格面试的需要,本研究提出改进课程建设的四大策略,即增强教师教育类基础课程的应用性设计、构建模块化师范课程体系、优化教育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与指导、精心设计面试相关的选修课程。

【关键词】教师资格面试;小学教育;课程建设

我国国家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自2011年率先在湖北、浙江两省试点推行,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是国家对教师职业实施的资格认定及准入制度,只有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能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师范专业虽然不能片面追求教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但有效提升其通过率,理应成为师范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两个部分,笔试合格的考生,方可参加面试。相对于笔试而言,教师资格面试更能反映出考生的教育教学综合素养和能力。

1小学教师资格面试概述

小学教师资格面试,考察的是考生的教师基本素养、教师职业发展潜质与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面试内容涵盖教师职业认知、仪表仪态、心理素质、语言表达、思维品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八个方面,赋分权重分别5%、10%、10%、15%、15%、10%、25%、10%,由此可见,教学实施是面试考察的重点。小学教师资格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与情境模拟相结合,基本流程包括六个环节:(1)随机抽题,考生根据提示,从题库中随机抽取一道题目,并打印试题清单;(2)备课,考生依据考试清单上的要求,在20分钟之内完成片段教学设计;(3)回答规定问题,考生进入面试考室后,首先回答两个规定问题,问题由考官当场抽取,回答时间限时5分钟;(4)片段教学试讲,考生按照备课时完成的片段教学设计,开展片段教学,限时10分钟;(5)答辩,试讲结束后,考官围绕考生的试讲情况,提出一到两个问题,要求考生在5分钟之内作答完毕,也有考生被要求技能展示,如弹琴、绘画、模拟体育动作等;(6)考生离场,考官根据考生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分。

2小学教师资格面试环节失分因素分析

本研究以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学生的面试情况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发现,该专业当前的师范类课程建设,与学生的教师资格面试诉求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教师教育类课程设计过于理论化、教师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缺乏整合、教育实践类课程设计粗糙、面试相关选修课程欠缺四个方面。

阅读全文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教师资格考试及教师招考是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经。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集美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合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及教师招考的要求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教师资格;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2011年,教育部选择了浙江、湖北2个省份试行了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2014年继续扩大改革试点范围,2015年在全国铺开,实现常态化。据教育部统计,在前2年的试点工作中,共组织4次全国性考试,6个省份参加考试人数28.08万人,通过7.72万人,通过率27.5%。而在试点前,各试点省份考试通过率一般在70%以上。改革试点的内容包括教师资格考试的标准和考试大纲统一,建立试题库,按照高考形式进行组织等等。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就是全国范围内实施师范生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这一规定。该制度对原有的师范专业冲击最大。因此,调整专业培养目标,重新思考专业发展显得非常迫切而重要[1]。作为以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为主要办学目标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从2015年开始,也必须参与教师资格全国统考的改革,有从教意愿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必须在通过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并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参加地方组织的教师招聘考试,因此,教师资格全国统考成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面临的第一个就业门槛,体育教育专业如何顺应历史和社会的潮流,为毕业生创造更好的就业条件,既关系到千千万万毕业生的幸福与前程,也关系到自身的生存及社会声誉。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及地方教师招考制度的实施,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传统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从教师资格统考及教师地方招考的实际出发,及时调整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现状,才能适应国家及社会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自身的立足及生存创造更好的条件。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与考试大纲,全国教师资格统考内容包括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师素养、片段教学、普通话等,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更加注重联系中小学的课程改革实际。因此,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

1重新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重视教育知识与能力的灌输与培养

长期以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需要通过教师资格统一考试即可获得教师资格证,而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省一级统一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因此,传统体育院校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只是相应地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材教法”等简单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从2015级学生开始,不分专业,所有有从教意愿的体育学院毕业生均需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在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基础上,才能参与地方组织的教师招考。改革后的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内容包括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能力、教师基本素养等,涉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师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外教育简史”“德育与班主任”“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体育专业基本功”“片段教学”“普通话”等众多教师教育类课程。根据教师资格统考及地方教师招考的实际,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重新构建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师德与教育法律法规”“教师口语”等课程列为必修课程,把“中外教育简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德育与班主任”等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程,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同时,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育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的掌握,另一方面加强运用基本理论解决教育教学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教师教育课程的培养,使得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既有扎实的体育基本功,又有丰富的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具备从事教师教育事业的教育素养。

2调整专业课程,重视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集美大学体育学院2012级、2013级的部分学生调查发现,76.83%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专项理论与实践的课程体系建设,59.76%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教育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建设,只有34.15%的学生认为应该重视人体科学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建设,显然,与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中重视“健康”的目标要求及当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有关人体科学的课程设置有一定的距离,这也是传统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重专业、轻基础,重术科、轻学科弊端的体现。随着教师资格全国统考及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注重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大基础课程尤其是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力度。结合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重点加大田径、体操、武术、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力度,在大类招生的基础上,模糊专项区别,强调一专多能,使学生牢固并熟练掌握上述课程的专业基本功。同时,为应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加大人体科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建设力度,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处方”“营养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能够为中小学生传授更多的健康知识技能及保健知识技能,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能够实至名归。在逐步综合改革的基础上,适当提高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高考文化要求,加强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使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区别于体校或体工大队而逐渐回归“体育教师摇篮”的功能,使得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既有牢固的术科基本功,又有丰富而扎实的理论功底,为日后从事教学或研究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