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新闻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动向
一、研究目的 新闻传播历来被称为“奥运第二战场”。中国媒体在2008年的表现,将直接关系和影响到北京奥运会能否取得圆满成功。面对北京奥运会的复杂新闻环境与任务,北京及中国媒体必须做好准备。①为了更好的服务北京奥运会,作为少数几个开办体育新闻专业的体育院校,有必要把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建设好,培养出更好、更优的新闻工作者服务于社会,以不断适应我国体育新闻事业的发展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体育新闻人才的需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将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以全国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状况为研究基础,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和建设为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办学经验基础上,立足于我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办学实际,研究当前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的发展动向。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查找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建设的有关资料,通过分析资料找出当前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办学特点、市场需求和不足。从而寻找北京奥运会与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双向驱动的切合点。专家访谈法:通过访谈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知名教授和专家以及综合性大学的专家学者,以求当前体育新闻专业如何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逻辑归纳法:通过查找资料,找到体育新闻发展的规律,在借鉴其他院校发展的经验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适合我院新闻学科发展的道路。 三、结果与分析 1.面临的机遇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看,新闻媒体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都起着重大的作用。第一,奥运会必须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向全世界传播其理想、宗旨、精神,播放和报道其比赛和活动情况,并通过出售电视转播权和标志使用权获得重要的资金来源;第二,对于所有参赛国尤其是主办国及承办城市来说,都将面临一次空前的集中的“媒体形象”挑战。② “随着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各类传媒机构对于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将大大促进全国媒体,特别是中大城市媒体的较大发展。据报道,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和届时前来北京报道奥运会的NBC需要千名以上体育专项摄像师、各类形态媒介对于奥运和体育报道的重视催生了对体育记者、编辑的需求,大量介入奥运传播的赞助企业及文化、传播、公关、中介公司等对体育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虽然这期间有体育媒体的消亡,但总体趋势是奥运传播掀起了传媒人才需求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当前近3万名体育编辑记者中,接受过体育、新闻或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人所占比例不足1/4,这更加为体育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紧迫的要求。”③第三,从省内来看,今年在武汉市举行的全国六城会都需要大量的精通体育、新闻、外事翻译能力突出的体育新闻人才。而我院的新闻专业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等方面优势。第四,武汉体育学院“十一五”规划将拉动体育新闻专业的长足发展。学院坚持体育学科为主体,积极发展相关学科,科学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努力形成多学科性体育大学专业体系。按这一办学宗旨,学院已经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加大对新闻专业的投入,这些都为我系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发展建设的基本状况 (1)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开设情况 目前开设体育新闻教育的院校有两类:一是体育院校,目前有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二是综合大学在原有的新闻或相关院系开办的体育新闻专业,如武汉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南京大学新闻学院,兰州大学新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文学系,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据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院校正在筹办之中。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临近和对体育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些院校正在着手进行体育新闻专业学科的论证和建设工作,这势必造成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竞争。 (2)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模式 从总体上看,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模式有两大类:一类强调体育新闻人才的通用性,认为应淡化专业特性,实行通才培养模式;另一类,强调突出体育新闻的专业特性,重视“专才”与“通才”的结合。这两类模式各有侧重点,但无论哪一种模式都还处于摸索实验阶段,尚未形成富有特色的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 (3)体育新闻专业自身发展的不足 体育新闻理论研究不足:体育新闻学是一门新型的边缘交叉学科,它既是新闻学、体育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以体育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作为自己研究对象的复合型独立学科。迄今为止,还未出现类似以揭示体育新闻传播特殊规律为主题的较深层次的体育新闻理论研究论文或专著,在体育新闻教育中也停留把一般新闻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与体育简单相加的层面上,使体育新闻教育缺乏理论支撑,缺乏实质性的学科个性特征和专业个性特征。④ 体育新闻教育教材缺乏:目前作为体育新闻教育课程体系的主要教材还很少,能够见到的只有《体育新闻学》和《体育传播学》两本教材。因此,应该加大教材的开发研究力度,多出版好的教材和专著,提高体育新闻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应用能力。 开拓体育新闻教育环境:在体育院校办体育新闻专业最有利的条件,是给新闻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体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去培养一个体育记者对体育观察的敏锐性。但体育院校毕竟是单一学科院校,缺乏综合性的人文学科教育的渗透,尤其是缺乏新闻教育的硬件。作为新兴的体育新闻教育,应该打破陈规,就像上海体育学院一样,可以进行跨校修学分,选专业辅修课,体验综合大学的人文气息和底蕴。#p#分页标题#e# 体育新闻专业师资不足:目前从国内各大体育院校来看,体育新闻专业的师资严重不足,学生与教师的比例达不到教育部要求的比例,有的院校比例失衡特别严重,如:我系的师生比达到了59:1,这对于专业教育来说,是很难把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水平提高。 体育新闻专业实验室建设不足:从目前各大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建设的情况看,各院校的实验室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配音实验室大多院校都没有;体育节目制作室只有上海体育学院等院校有;小型的演出主持舞台实验室几乎都没有;体育摄影室(含数字暗室,广告样片室)建设也不足。 四、结论与建议 1.强化办学理念和准确定位 其一,要系牢固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教师为本,以制度作保障,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科学研究促发展的办学理念。 其二,武汉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和新闻兼通的、能在各类新闻媒体及相关领域从事体育新闻与体育文化传播、体育公关广告与宣传策划以及体育媒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体育新闻传播类复合型专门人才。因此,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强化人才培养的国际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以培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具有创造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能活跃于信息时代、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和终身学习社会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深入开展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切实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办学模式灵活化目前体育新闻专业发展模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通才教育;一种是专才教育。但是,是不是还存在一种二者兼得的教育模式?有,这就是按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类,适合学生个性的模式。这种模式是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而催生的。 从我系03级实习状况和就业意向情况看,70%的学生都在体育媒体实习或见习工作,这种就业现状也证明了我系教育方向的正确性。但是这种模式成本很高,需要更多的师资力量和资金投入,并且软件和硬件要求很高,实验室建设很难跟上学科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坚持以上办学模式的基础上,实现“通才”与“专才”的灵活培养,逐渐找到适合我系体育新闻专业发展的办学模式。 3.加强学科建设 我院体育新闻专业拓展教育的思路是,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以培养具有跨文化传播意识,全方位新闻基础和动手能力,多方面知识修养的人才为目标,同时采取系列措施加强学科建设。如:在师资方面,本着“送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把现有的师资送到国内著名大学去进修,着力引进新闻学和传播学方面的博士生,今年已经引进两位博士生,同时把大师级的媒体人物请进来,与学生面对面;在实验室建设方面依托学校的大力支持,预计再投入和建设几个实验室;体育新闻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新闻传播学为主干学科,以体育新闻学为重点课程,体育知识与新闻知识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性,注重新闻素养和体育新闻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独立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体育新闻专业不仅是新闻与体育的有机结合,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是技能与人文的结合。”⑤ 4.加强体育外语和体育知识的学习 近年来,体育传播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对体育传播工作者的各项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表现在外语上。首先,当今一名合格的体育传播工作者应掌握一口流利的英语。其次,一门外语对一名体育传播工作者而言通常是不够的。在熟练掌握英语的同时,一名体育传播工作者最好还能掌握一门甚至更多种语言。 一名优秀的体育传播工作者在牢固掌握新闻传播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具备扎实的体育专业根底。应该熟悉基本的体育理论、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以及该项目基本的技战术、对某一项目国内国外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的社会经历、运动经历、身体素质、技术特点、心理素质、运动成绩和发展空间等情况都应该了如指掌,才能适应体育传播工作专业化的要求。 我校领导在考察了各重点体育院校后作出决定,把体育新闻与外语合并成一个系,发挥两个学科的各自优势,达到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目标
体育学专业期刊微信公众号现状
微信公众号是目前移动网络上的新宠,由于它可方便、快捷地将信息直接推送到受众手机上,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因此,受到越来越多传统媒体的关注[1],体育学专业期刊也不例外,纷纷开通了各自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成为宣传期刊、传播信息的新路径和新媒介。通过CNKI检索发现,目前仅有翟昶[2]、严婷[3]、梁徐静[4]等作者对体育学核心期刊的微信公众号应用状况有所研究。由于体育学核心期刊数量少且多为纯学术型期刊,更多专业性强但学术性稍逊的大众体育类或专项竞技体育类期刊却因刊发内容的特殊性而无法入选核心期刊,因此,上述3位作者的研究结果很难全面反映我国体育学专业期刊微信公众号现状,故笔者将期刊研究范围扩展至全部体育学专业期刊,以期全面了解微信技术在体育学专业期刊上的应用状况。
1研究方法和样本确定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我国期刊研究与评价方面权威性较强的著作,自1992年~2014年,已陆续出版7版,本文即以2014年版G8体育类167种专业期刊为基础源刊,通过CNKI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的期刊导航、主办单位网站及网络搜索等多种途径检索核实,剔除掉内刊、已停刊及状况不明等类期刊共78种,最终确定89种期刊为本文的实际调查源刊。本研究采用普查法,即通过微信公众号搜索渠道,逐一核查89种调查源刊是否开通有微信公众号,并辅以期刊网站信息核实、文献阅读等方法。结果显示,共有45种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占全部调查源刊的50.6%。笔者以下仅以开通微信公众号的45种期刊为研究样本。
2体育学专业期刊微信公众号状况分析
微信公众号有订阅号、服务号和企业号3种,用户在申请创建时必须首先选择其开通类型,目前在学术期刊界主要应用的是前两种形式[5]。订阅号和服务号在信息数量、展示位置、自定义选单等多方面有所不同,各有其优势和不足[6],学术期刊在应用开通时往往需要综合考量以确定适合于自身期刊社的公众号类型。体育学专业期刊可划分为纯学术型期刊和非学术型期刊两大阵营。所谓纯学术型体育期刊是指以体育学术性研究内容为主的期刊,其受众面较为狭窄。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4年版)中的全部核心期刊、体育院校学报及《中国学校体育》、《体育教学》等期刊;非学术型期刊是指那些传播报道某一专项体育技能、大众体育等信息的专项体育期刊或综合性期刊,其受众面很广,从高层次研究人员到一般从业人员乃至于普通大众,如《健与美》、《棋艺》、《网球大师》、《文体用品与科技》等,因此,两类体育学期刊在微信公众号开通类型选择和微信内容呈现等方面有明显差异,使得体育学专业期刊的微信公众号更富有特色。
2.1公众号开通类型总体状况
截至2018年6月8日,45种开通微信公众号的体育学专业期刊中,有7种使用了服务号模式,占已开通期刊的15.6%,有35种使用了订阅号模式,占已开通期刊的77.8%,有3种则实现了服务号与订阅号同时运营的双号服务模式,占已开通期刊的6.6%。
新媒体高校学风建设论文
1新媒体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1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资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成长,受到很好的学校教育,有着独立思考的能力,传统的书本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其对知识的获取。新媒体的发展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课程、数字图书馆、网络资源库、在线专家、专题学习网站等途径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和解决相关问题。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资源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融合在一起,使得知识的获得更加全面、生动,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多彩。
1.2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学习交流平台,拓宽了交流渠道
在信息化程度很高的今天,新媒体已经实现了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覆盖和渗透性影响。新媒体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交流的平台。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等设备,利用微信、飞信、QQ、微博、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进行交流互动,将学习资料共享,与同学进行讨论,并可以与任课老师或相关专家进行答疑互动。例如: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问题和想法发送到相关平台或圈子中,平台和圈子中的其他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看到相关信息并参与到讨论互动中来,这样可以通过即时的互动交流迅速地解决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习交流,更好地提高学习兴趣。
1.3新媒体的方便快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首先,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单单地依赖纸笔的记忆和图书馆的书籍资料,而是更多地采用音频、图片等数字媒体的方式进行记录和保存,并通过电子邮件、QQ群等相关交流软件进行迅速的资源共享,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其次,新媒体海量的学习资讯及方便快捷的搜索方式,使很多资料的获得变得轻而易举,学生可以轻松地找到自己需要的相关文章和数据,大大节约了学习时间。
网络运行下的体育资源管理
2006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中指出:“整合体育信息资源,拓宽采集渠道,加强信息服务,大力推进体育信息化。”信息共享对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近年来我国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理论和实践都有了较大发展,开展了不同类型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设。例如:(1)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2)科技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3)文化部和财政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NDCN);(4)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5)上海地区文献资源协作网和中国科学院网上文献信息系统。目前,体育信息量增长很快,内容多元化,但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及研究工作非常薄弱。本文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经验,提出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研究体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运行机制与共享平台,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信息资源共享保障体系,推动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1 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及其共享概况 1.1 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经取得的初步成果 首先是体育局系统的情况。在网络体育信息方面,我们调查了国家体育总局及21个省市体育局情况。从2001年到2007年,国家已投入300亿人民币用于北京奥运会信息化建设。2001~2004年,体育总局为备战雅典奥运会的科研攻关和信息服务工作直接投入经费共计4800万元,开展147个科研攻关和科技信息服务项目。国家体育总局建立了中国体育信息网和大众体育信息网,以及中国体育资讯网等。国家体育总局网站开设了总局政务、体育发展、竞技体育、政策法规、全民健身栏目。中国体育报业总社开通了中国体育在线体育新闻网。在各省市体育局方面,据初步统计,各体育局信息所藏书近400多万册。 各个省市体育局基本都开通了网站,以此为平台开发利用体育信息。北京市体育局网站开设了政府信息公开、体育新闻、体育竞赛、竞技体育、科学健身、市民互动栏目,宣传北京市的各种体育信息,其中市民互动是特色栏目。天津市体育局网站开设了体育概况、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政策法规、体育产业、体育竞赛、职业技能等栏目,积极开发利用本市的各类体育信息。上海市体育局网站开设了信息公开、体育之窗、便民互动、社区体育、院校体育、基层信息、体育社团、俱乐部等栏目,其中基层信息、俱乐部等是其特色。 广东省体育局网站开设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场馆、广东体彩、广东体育要闻、全民健身栏目、统计数据以及地市网站和地市连线,具有丰富的地方体育信息。浙江省体育局网站主要开辟了政务信息、市县体育、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文献资料等栏目,介绍体育数据统计、体育文史、体育强县强镇、健身场所和指导等信息。湖南省体育局网站开设了湖南体育、奥运湘军、全省运动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等栏目。湖北省体育局网站开设了群众体育、健身咨询、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教、体育文史等栏目。河南省体育局设有大型运动会、体育产业、网上咨询等栏目。山西省体育局网站设有市县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经济等栏目。江西省体育局网站设有体育图片、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设施等栏目。四川省体育局开设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产业、赛事系列等栏目,介绍西南地区体育信息情况。广西体育局体育信息网设有全民健身、八桂体坛、体育产业、体育院校等栏目,介绍当地特色体育信息。内蒙古体育局网站开设了体育产业、内蒙古概况、咨询建议等栏目,介绍内蒙古体育和开展体育信息咨询。吉林省体育局网站开设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教育、政策法规等栏目。全国各体育局网站利用其丰富的信息资源,积极为当地的休闲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服务。但相互之间资源共享还远远不够。 第二是体育学院系统的情况。我国现有14所独立的体育学院(本科制)和并入集美大学的原福建体育学院。截至到2007年初,14所体育学院和集美大学的藏书都在20万册以上,其中30万册以上的有13所,40万册以上的有9所,最高的武汉体院有80多万册(到2008年北京体育大学藏书有87万册)。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体院图书馆藏书600多万册。数据库方面,到2007年,14所体院建立了校园网并与互联网联网。14所院校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项目,10多所院校图书馆建立了自己的网址。部分馆自建了标准的藏书数据库和篇名目录数据库,部分馆购买了数据库,并完成了电脑第三版的改版任务。近几年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也购买了“中文体育篇名目录数据库”、“中国体育资讯网数据库”、“体育法规数据库”等,并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石牌地区8所院校开展信息资源共享活动;武汉体育学院从2003年开始,购买与自建各种数据库(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博硕论文等)和多媒体资源构建的数据库通过校园网对全院读者开放使用。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目前进行CALIS学科系统“体育学学科导航库”建设,是目前唯一进入CALIS学科导航子项目建设的体育院校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建立了奥林匹克信息中心,最有特色,此外还自建特色光盘数据库“中国体育报刊数据库”、“体育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和“全国体育系统中文体育联合书目数据库”。首都体育学院建立了奥林匹克图书馆,为奥组委服务,很有特色,影响很好。但是,由于许多馆自选软件系统,书目数据库标准化、规范化程度较差,自动化系统软件没有联网通讯条件和统一的标准,因此,较难实现体育系统信息资源联网共享。 2 国外体育信息资源共享概况 在国外,信息和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发展很快。全世界每年出版近70万种期刊,60多万种新书,发表科技文献500多万篇,登记专利40多万项,已接入Internet的电脑主机早已超过两亿。到2007年7月,美国的OCLC(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经过40年的努力,已经发展成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书目资源中心和世界最大的馆际互借系统。加拿大体育信息中心已成为世界最大体育文献信息中心。澳大利亚图书馆特色馆藏文献的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图书馆的资源共享。#p#分页标题#e# 3 构建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的专业模式和通用模式 3.1 专业模式之一:体育系统的体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国家体育总局、各省体育局的信息所、体育院校图书馆组成全国范围的体育信息资源共享专业模式。这是全国体育系统的大共享模式,特点是全面性、专业性。 3.2 专业模式之二:体育院校图书馆体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以全国体育院校图书馆组成体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特点是:成员馆同属一个专业,需求比较接近,比较容易组成规模较大的集团进行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很多理工类高校就是通过联合采购国外数字资源(比如SCI、EI等国外数字资源),进行资源共享。这种模式比较容易集中专业院校信息资源,方便使用。 3.3 通用模式之一:地区高校图书馆体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以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省为核心由这个地区的几十个高校图书馆组成。如广东省的高校图书馆联合组成的广东网络图书馆、天津各高校组成的天津高等教育文献信息中心,由这些机构去进行体育信息资源共享。这种模式优势就是地域性强,就近方便。 3.4 通用模式之二:地区复合型图书馆体育信息资源共享模式 体育院校图书馆、地区其他高校图书馆、地区科技图书馆、地区公共图书馆的体育信息资源也可以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复合共享模式。例如广东省文化厅、财政厅、教育厅和科技厅联合开展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牵头华南地区几个省开展的联合参考咨询服务就是这种类型。各复合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地区性数字资源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囊括专业高校、地区高校和科技公共图书馆。这种模式能发挥地区整体体育资源优势。 4 构建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网络框架———以体育大系统的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框架为例 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框架是:在国家体育总局的组织领导和协调下,建立中国体育信息资源协调委员会,在委员会下设两个国家级中心,一个设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研究所,统一协调全国各级体育局信息研究所的信息资源;一个设在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统一协调全国14所体育学院和其他体育院校文献机构。在中国体育信息资源协调委员会领导下,建立国家级、区域级、地区级三级体育信息共建共享协调机构,形成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纵横向基本框架,从而全国的体育信息资源都能够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协调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为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信息保障。在此框架中,纵向体育局系统方面,国家体育总局信息研究所统一领导协调全国区域级(含省级)体育局系统的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各省市体育局信息所统一领导协调本省市的地(市)级体育信息所,而处在金字塔底层的县(市)和基层体育信息部门受本地(市)级体育局信息所的管辖;纵向体育院校系统方面,北京体育大学统一协调管理全国体育学院的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各地部(省)属体育院校又统一领导协调本地的各级体育院校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在体育大系统的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中,应以专业模式为重点,在全国性的体育信息共建共享纵横向专业网络基础上,力争与国内及国际网络接轨以实现全球文献资源共享,比如与国内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NDCN)实现联网,融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及文化体系,实现大范围宽领域的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大网络。 5 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享运行机制———以体育大系 统的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框架为例 5.1 建立完善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构建全国性的体育信息共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5.1.1 建立完善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 成立由体育总局直接领导的跨系统、跨地区全国性的中国体育信息资源协调委员会,对全国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进行宏观调控,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实施,集中有限的人财物资源,在协调引进和分工收藏的基础上,实现全国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建立起国家级、区域(行政大区)级和地区(省、市、自治区)级三级组织领导机构。国家级组织领导机构的职能为领导、调控、协调职能,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地方级组织领导机构的职能为协作、协调职能,以起到纵向联系、横向协调的作用。 例如,总局体育信息所可以统一协调全国体育局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工作,北京体育大学统一协调全国体育学院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这是国家级的;广州体育学院图书馆可以统一协调广东省、广西、海南、湖南体育学院(校)系统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这是区域(行政大区)级的;哈尔滨体育学院协调本省体育学院(校)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工作,这是地区级的,等等。 5.1.2 进行全面的体育信息资源共享战略规划 要实现全国范围体育信息资源的共享,除了上述共享领导体制外,还必须对全国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的体系结构、布局、技术平台、经费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战略规划。关于共享的体系结构规划,可对上述地区级、区域级、国家级三级体育信息机构网进行全面科学规划,形成全国性的体育信息共建共享网络,通过网络进行合作建设馆藏、编目、参考咨询,进行分散资源的联网、传输和远距离查询、使用,实现体育信息机构的联机采购、联机编目、联机检索、联机咨询。必须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优质数据库,为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奠定坚实的基础。文献资源共享网络还应力争与国内(例如“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及国际网络接轨以实现全球文献资源共享。 在地区级、区域级和国家级体育信息机构三级共建共享网络的基础上,进行体育信息资源整体布局,在协作组织的各个信息机构中合理配置文献,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分散的体育信息进行整序,使各信息机构所收藏的体育信息资源形成一个整体,建立起我国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体育信息资源保障体系。#p#分页标题#e# 国家级共建共享网络作为体育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主导应从整体上分工协调,力争将整个学科领域的体育信息收集齐全,以保证从整体上最大限度地占有文献资源,起到国家文献资源保障中心的作用。区域级、地区级共建共享网络的各信息机构则应在国家级网络的指导下将自己纳入地区、全国的信息网络中,根据网络的要求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搞好特色化馆藏建设,建立和开发出互不相同的体育信息产品,力争成为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体系的中坚。 5.1.3 建立完善的共享制度,保证足够的经费投入 (1)激励机制。通过奖励、实施优惠政策等手段,形成一个投入与贡献的利益平衡机制,赋予体育信息机构努力去实现整个目标的动力,调动各机构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 (2)约束机制。应通过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进行有效的规范,使每个成员机构都有章可依、有法可循,改变无序状态,主要包括信息共建共享运行规范条例和处罚机制。 (3)竞争机制。通过各种竞争手段,冲破消极因素,形成力争上游的环境,有利于优秀团队脱颖而出,以促进共建共享工作的进展。 (4)督导机制。通过上级领导部门的监督、规范和指导,使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组织中的各信息机构都能在统一规划下进行信息资源建设,并使业务工作规范化和条理化。另外要大力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除国家投资外,还要想方设法吸收社会资金,为共建共享提供资金保证。 5.2 引入和完善市场运行机制 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资金投入、标准化制定、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与市场经济关系密切,其会受到利益机制的影响。因此,平衡利益机制对于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手段。另外,现代共享观念的改变也要求平衡利益机制发挥作用。共享不是共产,共享不等于无偿使用,共享也必须在充分体现产权的基础上实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要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克服信息资源的准公共物品属性,这是保障体育信息资源共享顺利开展的关键环节。 5.3 立法保障机构和大众有获取体育信息资源的权利 目前,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都是空白,但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献信息法律和制度来制订体育信息资源共享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国家图书馆1999年组织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签署了《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倡议书》和《全国图书馆馆际互借公约》,并在建立三级协作网站及其主要内容等方面达成共识。我国一些法规中都有涉及信息资源共享的内容,如1987年国家教委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1982年文化部颁布《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1987年中国科学院颁发《中国科学院图书情报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相关的法律、规章都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立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建立体育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应从以下几点着手:①建立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管理制度;②建立责权结合的信息资源共享体制,使各信息机构具有均等的信息共享义务和权利;③由国家体育总局牵头,加紧研制《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条例》。 5.4 构建我国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体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分为信息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共享两个层次的技术研发。信息资源建设层面技术开发包括数据库统一建库、异构数据整合;信息资源共享层面技术开发包括资源导航、智能检索、体育专家诊断与参考咨询、个性化定题推送、分析预测与决策支持、数据导出与分发。体育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应具备如下方面的技术条件: 5•4•1 网络与硬件 由于现有的电信网、教育科研网及政府内局域网之间已经基本实现了对接与互通;因此,网络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强现有体育信息机构网络带宽与接到桌面带宽建设,保证共享时的网络度。作为中心网站,服务器应尽可能架构在公网或教科网上,提高网关的出口流量,保证网上用户的迅速获取。同时建设独立于图书馆网站之外的“全国体育信息资源中心网”,还必须包括专用网络服务器、高性能的数字化建设平台、大容量磁盘阵列、交换机等设施。 5•4•2 图书馆和体育信息所联合书目数据库一站式检索软件 通过开发引进异构平台的检索技术与软件,解决现有不同操作系统下的图书馆书目数据的跨馆跨库检索难题,其中重点解决各馆图书数据库公共查询端口的开放;同时,设计方便使用、简明清晰、易懂易操作的统一检索界面,进而解决异地体育信息机构自建的文摘库、全文库、图影像库、多媒体库等特色资源库的跨库检索服务。 5•4•3 体育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平台 体育特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平台,具备制作、扫描、文识别、标引、排序、导航、、检索软件功能,用支撑特色信息数据的存贮、编目、分类、主题标引功能,具备全文扫描、图像存储、多媒体加工、视频光盘上网点播、异构数据库统一界面检索、主页制作、更新、检索等系列服务功能,既可全方位体现特色信息资源全貌,又可实现分类、主题人名、地名、任意关键词检索查询,同时,对珍本、不便借阅的图书文献实现网上浏览功能。还可通过账号、密码登录、水印技术及控制下载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保护。 5•4•4 网上参考咨询(VRD)平台 又称虚拟参考咨询服务系统。要建立问答程序的网页、组织设定各地专家库与咨询馆员库、进行实时解答分派和服务跟踪程序、测量应答时间和互操作性等网上联合参考咨询(VRD)服务技术。 5•4•5 文献传递服务平台#p#分页标题#e# 在网上参考咨询基础上,重点解决双向信息资源交换服务、读者查询资源索取与传递中的技术障碍问题。例如,目前可通过网上参考咨询馆员之间的实时在线交流、电子邮件传送等方式传递文献。 5•4•6 共享后台管理软件 一般各馆自购数据库存在知识产权保护约定,不能提供给非本馆读者使用。因此,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必须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这就需要共享后台管理软件。例如对于那些受到IP地址限制或者需要注册登记、提交账号、密码的数据库进行后台的严格控制与管理,通过后台管理功能实现控制和合法地开展信息共享服务,包括解决远程访问中的不同用户交费、结算管理、注册登记、提交账号、密码、实行用户身份认证管理、IP段限制、用户利用统计管理、计费管理、系统配置、远程捆绑账号、密码设置等。同时,通过后台管理软件实现各个客户端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 只有建立各数据库统一检索界面下的后台控制与管理,建立准确的成员馆共享信息统计功能以及计费管理功能,图书馆之间的共享、互借、文献传递也才有了可操作的现实基础。 5.5 对体育信息资源数据格式、存储方式、软件系统 统一规范标准统一的数字信息标准体系框架为:数字内容创建、数字对象描述、资源组织管理、资源长期保存、数字资源服务。数字内容创建工作内容为:数字资源采集、对象数据创建、数字资源加工、数字资源转换等。 所涉及的标准规范包括:数字内容编码(IS010646,G131803-2000)、对象标识(DOI,URL,OpenURL),数据内容格式有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 数字对象标识工作内容为:元数据(著录、标引)制作、元数据管理、元数据互操作。所涉及标准规范包括:元数据格式(MARC,DC,MODS)、编码体系(CT,CLC,DDC)、元数据置标(XML,RDF,METS,MARCXML)等。 数字资源组织管理工作内容为:资源集合组织、对象数据调度、元数据调度。所涉及标准规范包括:总体框架(FRBR)、对象数据管理(CORBA)、知识组织(OWL)、版权保护(XML,P3P)等。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工作内容为:数字资源保存级别区分、长期保存技术策略。所涉及标准规范包括:长期保存参考模型(OAIS)、资源存储、资源获取。数字资源服务工作内容为:数字资源、数字检索、数字资源服务管理。所涉及标准规范包括:网络服务协议(TCP/IP)、检索服务协议(OAI)、应用服务协议(知识产权协议)。
人才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管理创新
摘要:
学生管理工作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将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融入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是文章的核心理念。在“TTCR”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运动项目俱乐部课余训练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项技能;以系列体育竞赛为抓手,全面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提升科研素质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TTCR;人才培养模式;体育专业;学生管理;创新
1问题的提出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需要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则要服务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国现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从人才的培养模式入手进行创新与实践,把单一的学生培养模式转向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使一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亟待解决的课题。“TTCR”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是基于当前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实际,在学生管理层面上,将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融入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之中。在此模式下,以课堂教学为根本,以运动项目俱乐部课余训练为基础,以系列体育竞赛为抓手,以培养科研能力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力,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体育专门人才。本研究对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具体价值体现于以下五个方面:其一,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的要求,着力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发展;其二,增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覆盖面,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其三,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独立思考意识以及主动性的缺乏,从而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师生思想共鸣的效果;其四,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收获满足和愉悦;其五,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引向“终身运动”的道路上,提高其学教结合能力,从而使更多的人参与运动,进而达到全民健身的目的,向体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迈进。
2学生管理工作创新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契合
高校体育教育应用(8篇)
第一篇:生态平衡下高校体育教育
摘要:
教育生态学中的生态平衡理论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当前,高校体育教育存在场地设施不足,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等相关问题,探究生态平衡视阈下高校体育教育有助于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改善高校体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其相关的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育可通过重视体育教育场地设施的生态平衡、适应发展的外部环境、保证教师与学生的生态平衡等途径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动态平衡。
关键词:
生态平衡;高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受到社会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生态平衡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1]。生态平衡作为生态学中的一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也被引用到教育生态学中。
1高校体育教育生态平衡的基本概念及理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10篇)
第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考
一、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今时代下,国家对于大学生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问题已经给予很大的帮助和重视,但是存在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首先,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很高,都希望通过大学来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愿望,只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对于孩子思想素质的教育没多大兴趣。家长的这种心理也影响了社会整体的教育价值观,由此让一些高校的教育机制和教学目标也是以考试成绩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另外,学生由于生活环境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似乎也不太追求自己这方面的提高,因此,整个教育体系都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时效性和育人为本的根本观念。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没有根据学生对思想教育的接受心理和接受规律来进行课程设置和相关的活动开展。
二、提升路径
面对当前严峻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力度、宣传工作的不到位,家庭、个人的心理等因素从社会、高校、家庭个人几个方面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新形势下的时效性提供一些路径。
首先,社会价值引导方面。
俗话说: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决定一个人的成功程度。思想政治的教育问题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着根本性的作用,而社会的价值引导对于个人价值观、思想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就成了重中之重。树立这种观念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采取相关政策和有效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良好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灵净化、情操的陶冶、思想品德形成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社会或学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有利于提升其全面发展。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规划这方面的教育问题,并注重培养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人员,协调各方面的配合,切实提高新的形势下这种教育的时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共10篇)
第一篇
1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1.1认知与行为相矛盾
对于新时期的学生来说,新信息、新事物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什么稀奇,他们所崇尚的就是新鲜事物。对于道德观也有很清楚的认识,但同时,过分趋于功利性使得他们的认知通常与他们的行为有所违背。
1.2享乐主义严重
视野的开阔使得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容易接受西方的文化、思潮。随着网络的不断盛行,网络、网游等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中获得的乐趣使得他们热衷于更具有娱乐性的网络生活,注重享受。
2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