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思想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思想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思想

农村体育的思想探讨

1 问题的提出

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是任何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发展不可或缺的动源,群众体育也不例外。在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取决于社区体育(城市及其郊区的体育)、农村体育(乡镇以下的村落体育)、民间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和学校体育(在校师生的体育)的共同发展,而农村体育是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接近9亿,占全国人口70%;农业人口达7亿,占产业总人口的50.1%,农民应该是群众体育的主体。欲发展中国群众体育,实现全民健身,必须首先面对如何解决农村体育的现实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进而决定意识形态,经济力决定群众体育的发展并通过政治力来规定其发展的方向。由此,研究农村体育问题的理论者们、从事农民体育工作的具体实践者们纷纷从“场地设施建设滞后、经费投入不足、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健全”等经济、政治外在因素来探寻农民体育发展的影响因子,而缺乏了对影响农村体育发展本质上的、深层次的文化力(主要是农民体育思想)的研究。诚然这些外在因子对农民体育的发展制约严重,但是忽视农民自身内在因素而去探求农村体育发展的道路也是不全面的,本文的切入点正是从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质层文化力角度进行研究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农村体育质层文化力、农民娱乐体育思想、健身体育思想为研究对象。围绕研究需要,查阅了大量体育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文化理论的论文,以及体育专业报刊上发表的相关专访、消息、报告等文章;编制《农村体育文化力分析调查问卷》,对辽宁省300名村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9份,有效问卷262份,通过问卷分析并进行数据处理,取得了农村体育文化的第一手资料。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文化力影响农村体育的发展

3.1.1 理论依据

阅读全文

国外体育思想对国内体育的影响

体育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并最终形成独立的学科,是近百年来的事情。体育的现代学术发展与更大的文化背景和教育影响息息相关。自文艺复兴以来,身体练习就越来越受到改革派教育家的重视,地位不断获得提升,并最终演化为明确的“身体教育”,而被纳入到近代教育的总体体系之中。

作为体育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的“体育原理”自诞生以来,就担负起指导体育认知与发展的基础理论重任,而作为正式课程进入近代中国学校,也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近代以来,中国体育学科的发展受美国影响甚深。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体育学的早期发展与美国体育学的发展可说是亦步亦趋。所以,审视近代中国体育原理的变迁,就如同从一个侧面审视中国近代体育学科的发展,从中也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美国体育思想对中国近代体育思想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1近代中国体育原理从日本主导向美国主导的转变

“体育原理”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1920年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体育科的课表中还没有“体育原理”,至1925年许禹生、刘芸生创办北京体育学校时,“体育原理”已出现在课程设置中[1]。其后,便普遍出现在国内各个体育专业的课程表中。可惜的是,这些早期的体育原理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今天无从查找。目前有据可查,最早类似体育原理的著作为1912年4月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徐福生编译的《体育之理论与实际》。这是一本以技术见长的旧式体操原理书籍。我国第一本相对正规的《体育原理》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末[2]。此后民国期间《体育原理》的出版出现过两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受1932年《国民体育实施方案》颁布,以及教育部体育委员会成立的影响,体育发展被纳入到国家行政管理的范畴而备受关注,由此引发了我国近代第一次体育学术发展的高潮。第二次则是抗战胜利后,社会出现暂短稳定,体育学术的发展再次进入上升期。

民国时期的体育原理书籍,无论是徐福生的《体育之理论与实际》,还是江良规的《体育原理》,结构上都相似,这说明了体育原理的编纂实际上存在一个看似松散,却又不得不依附的写作规范与框架。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体育被广泛视为是教育的组成部分,尚未成长为具有独立领域和特质的学科。正如宋君复[3]9在其《体育原理》的第一章第三节中所述:“体育为普通教育之一部分。”吴蕴瑞、袁敦礼[4]也在其书中指出:“体育为教育之一种形式与方法,不能离教育而独立。”所以,体育原理实际上主要是以教育原理作为蓝本编写的。

在指导思想上,近代中国体育思想经历了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向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转变。这一转变以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为界点。表现在形式上,则是从体操向体育的转变。

阅读全文

中学体育中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一、中学体育教育中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资金不足,场地设施不完善

学校体育资金有限,对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资金倾斜度不够。每年体育教育的经费仅仅能够维持对现有场地设施的基本维护,部分学校出现体育经费被挤占,甚至无经费可用的现象,致使体育教学出现无法开展的局面。很多体育器材陈旧老化,没有专人维护,部分乡村学校甚至没规范的篮球场地、足球场地、乒乓球台、排球场地等基础体育教学设施,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只能开展基础的队列练习和基础的跑跳投练习,大大的降低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不利于学生的体育技能学习,阻碍了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

2.课堂组织形式、教法落后

体育教学课堂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主要平台。体育课堂的组织形式和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教学内容的途径和方法。新课程改革后,体育课堂组织形式和教法有所改变,但是变动幅度不大,体育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为主,学生单纯的接受、模仿、练习。课堂组织形式单一,课程设置以室外场地练习为主,缺乏理论知识的讲授,尤其是体育文化的渗透严重不足。

3.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不统一

体育教育的工作重点和对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都是紧紧围绕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展开的。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思想与理念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如:健康体育、阳光体育、快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等,多元的思想与理念被引入中学体育教育,给中学体育教育注入了全新的理念与动力,但也造成了中学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分散,导致中学体育教育的目标多向化,体育教学课程设置多样化,评价标准的差异化,进而影响中学体育教育的最终效果。

阅读全文

幼儿体育教育思想应用

摘要

蒙台梭利的幼儿体育思想,是针对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基于医学与教育学的综合产物,有利于帮助儿童在幼儿期就完成最大程度的个人发展,为幼儿的后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后续优势。因此,在现代幼儿教育中,要重视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注重幼儿体育教育问题。

关键词

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教育;应用

蒙台梭利是著名的幼儿教育家,其思想理念在20世纪的幼儿教育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是基于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等人的自然主义理念,并结合了蒙台梭利自己的精神疾病治疗经验发现的幼儿教育理念,对幼儿成长期的身体运动与幼儿心理发展、生理发展的联系性进行研究。

一、蒙台梭利幼儿体育教育思想

(一)在敏感期连续发展理念

阅读全文

古代体育思想的差异

 

古希腊奥运会源于公元前776年,每四年举行一届,共举行了293届,历时1000多年。这一年代相当于中国的整个春秋战国至秦汉魏晋的历史时期。由于地域、政治、历史、文化等背景的不同,促使两国体育思想存在着很大差异。本文将对这些差异做一历史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来认识、了解东西方体育思想和体育文化的历史根源和特点,为促进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世界,传播到世界各国,成为世界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瑰丽的奇葩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1体育思想产生的文化历史渊源不同   古希腊体育源于宗教祭祀活动,而古中国体育源于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古希腊民族崇拜神灵,经常举办各种祭祀活动。在祭祀活动中“希腊到处都有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赛马、赛船、火炬接力赛”[1]等活动,在祭坛前向神灵奉献精湛的技艺,显示身体和精神的力与美。应该说希腊人是“用体育竞技来娱乐神,祈求庇护”。[2]   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祈求活动中的竞技表演逐渐发展成为定期举行的竞技运动会,其中全希腊性的竞技活动称为泛希腊运动会,当时的运动会都同宗教崇拜联系在一起,它们的影响遍及整个希腊。运动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也是一个宗教节日。   古希腊运动会的宗教色彩更多还体现在运动会的规定上:运动会开幕前,由神殿祭司在神坛前进行点燃圣火、祈祷、敬献供品、宣誓等祭祀程序;而古中国的体育产生于社会生产和生存的需要。人们为了能更好地生活,必须提高自身的能力,这就要求身体有较全面的发展。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掌握了跑、投射、跳跃、游泳、操舟等技能。[3]   人们将这些身体活动技能传授给后代,逐渐孕育了古中国体育的萌芽。   2体育思想产生的地理环境不同   古希腊文化的形成是与爱琴海诸岛及周围沿海陆地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生态条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古希腊人居住的希腊半岛地处巴尔干半岛的南端,半岛东、西、南三面环海,海岸线曲折,山峦重叠。由于境内多山,可耕面积有限,加之夏季少雨,上地不太肥沃,因而农业远不象东方大河流域那样发达。但丰富的海岸线使古希腊人航海、经商条件较好。古希腊文化正是从爱琴海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带有鲜明的“海的文化”性质和特征。海上商业和贸易形成了古希腊人的冒险精神,强烈的竟争意识,外向的性格,英雄主义等观念。   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古希腊人独具特色的文化特征,即古希腊人特有的浓厚的英雄崇拜色彩,崇尚力量,以肌肉发达为美,它是孕育古希腊体育思想的沃土;古代中国地处北、西、南三面陆路,东濒无法横越的太平洋。世世代代生息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由此形成的民族特性是对大自然依附性很强而征服不足。原始朴素、和谐的思想和宽和的民族精神决定了中国古代传统体育的竞技性不强,显现出以和为贵的君子之交的特色。这种民族文化的心态也决定了中国古代体育养成向内发展,追求身心自我完善、不喜竞事、形体自娱的大陆体育文化思想形态。[4]   3体育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不同   公元前8世纪,希腊进入奴隶制城邦时期,建立了200多个城邦,大小城邦都各自为政,无统一君主,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为了应付战争,各城邦都积极训练士兵。斯巴达城邦儿童从7岁起就由国家抚养,并从事体育、军事训练,过着军事生活。战争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强壮身体,而体育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战争促进了希腊共和国体育运动的开展,古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而古中国是政治集权制国家。高度集中的专制统治不允许竞争的出现,因为竞争意味着不稳定,是政治的异己力量。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古代体育只能走与医疗、养生、保健等具有实用主义活动相渗透的道路。道家文化中蕴涵的自然养生,以静修身,保健养生的体育理念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人对生命、健康的认识和生活态度。   4体育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不同   古希腊城邦经济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商品经济要求打破城邦界限,血缘关系在商业利益面前彻底瓦解。血缘关系的铲除使“人人平等”的思想树立起来,摆脱了等级观念,提供了希腊公民在政治经济上相对平等的权利,也提供了公民平等参加奥运会的机会。   希腊城邦制的核心成分是自治、民主、法制、平等。这种民主的政治制度,使古希腊人形成了民主、自由、平等的人权意识,由此也使得体育运动中人的主体意识、人的精神、价值的全面实现,形成了西方古代体育激烈的竞争性和开放性。古奥运会就诞生于这样一种民主平等的政治背景下;而古中国世代生息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环境中,华夏民族已习惯于相当稳定的生活方式。血缘关系的联结也因此特别重要,宗法制度相当严密,社会生活中等级观念极为严格。华夏民族的特性是谦和忍让,遵循天道、合乎常理是中国人的心理定式,因而在体育上则出现了中国的养生术、武术及娱乐体育的发展。   5体育思想产生的教育背景不同   为了扩张和防卫,古希腊的公民全民皆兵,以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各城邦都采取各种运动方式来培养符合战争需要的人。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古希腊人心目中的完人被认为是在理性支配下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发展的人。他们以智慧、正义、节制、勇敢诸德教育青少年,把体育作为培养人的勇敢品质的最好途径,这种观点使体育成为促成完美人体的两个制度之一。因此,强健的体魄成为良好教育的标志。在古希腊的教育体系中,体育的主要内容有赛跑、跳跃、掷标枪、掷铁饼、角力、肉搏术、骑马和及球类游戏等。古希腊的教育体系一方面为古奥运会培养运动员,另一方面大规模、长时间训练既丰富了竞技体育内容,又提高了竞技运动水平;中国历代统治阶级从其自身的各种利益出发,均将竞技性强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军事训练中。某些具有健身强体的竞技项目,被作为一种实用手段引进练兵活动中,其竞技性受到了限制。在教育上,古中国以私学为主。除了孔子的教育中还有射、御的内容,似乎体育内容在教育中不多见了。失去了教育的依托,体育只能是走上一条封闭的自我发展模式。因此,古中国的体育具有强烈的民俗性,注重内外兼修,缺乏竞技性,但更注重体育的养生保健(如行气、异引术、五禽戏等)和体育活动的娱乐性(如蹴鞠、围棋、中国象棋、投壶、杂技百戏及角抵等)。#p#分页标题#e#   6体育思想产生的哲学基础不同   古希腊的体育文化是以主客两分、身心两分为哲学基础,追求精神世界使人们勇敢开拓、探索未知,以发展人的能力和体力,即永远第一,争取超过别人,并逐步形成了竞技性、功利性、娱乐性为基本模式,更快、更高、更强为价值取向的体育文化思想。而古中国的体育文化是以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哲学基础,以保健性、表演性为基本模式,以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观念。[5]   7体育思想促使体育的培养目标不同   体育思想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体育的培养目标不同。古希腊体育侧重于培养人体造型和肌肉健美;而古中国体育更加关注人的健康与长寿。为了抵御各种战争,提高身体能力,古希腊人以“全身发展平衡”为基本,以肌肉沟回为精美,以发达的左右对称为荣耀,不断塑造强健的人体造型;而古中国体育除了特别讲究的装束和潜在深处的美之外,更注重健康与长寿。   《黄帝内经•素问》中强调:“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6]可以说,古中国体育成为人们强身健体和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

阅读全文

终身体育思想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终身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领域的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学校体育如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怎样从终身体育思想提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创新性对策,这是学校体育领域前瞻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一个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学术价值,在实践中对更新学校体育观念、扭转学生“被动体育”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健康长寿”是人们最美好的愿望。保持健康的方法之一就是运动,生命的意义在于运动。终身体育贯穿了人一生的不同阶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锻炼方式,这对于人们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给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将会给学生的一生带来重大影响。该文基于终身体育思想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终身体育;体育教学;教学改革;体育锻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极大改变,很多事情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解决,因此也养成了不爱出门的习惯。现在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尤其在天热和天冷时,会通过各种APP来订餐,不会走出宿舍到餐厅吃饭,体育课更是目前大学生不感兴趣的课程,但体育教育的意义是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因此要通过一些有意思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参加运动,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进而促进学生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网络游戏严重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沉迷于游戏中无法自拔,致使学生荒废学业,损害身体。现在大学生大多是娇生惯养出来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因此给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提高学习能力和工作效率[1]。

1终身体育的意义与特征

1.1终身体育的意义。终身体育思想意义深远,不仅可以推动高校的体育教学的改革,还对高校体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锻炼身体是当今社会很流行的词语,锻炼身体也有很多好处,比如可以通过加强身体素质,促进新陈代谢。其次,在大学期间,体育课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热爱运动,这让学生在毕业踏入工作岗位后仍然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保持对一件事情的自主学习,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1.2终身体育的特征。1.2.1时间的终身性。“终身体育”从字面上可以看出,这是时间连续性的概念,是具有终身性的,主要关注人们可不可以自发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1.2.2体育锻炼的多样性。体育运动的内容多种多样,终身体育的理念不是让人们保持一种运动项目,可以通过自己的爱好和自身的特点进行选择。现在老年人流行跳广场舞,年轻人喜欢街舞,中年人可能会喜欢打球,等等。这都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1.2.3参与主体的多元性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是根据大众的需求,并不单单指在校大学生,大学生只是终身体育主体的一部分,在终身体育的特点中,还包含着其他主体。终身体育的理念,面向的是全社会,不是单纯地针对爱好体育的群众和在校大学生,目前我国的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树立终身体育思想也是为改变老龄化严重的社会提供方向。

2当今大学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女子体育教育思想价值观研究

摘要:

随着体育的深化发展,对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意识,思想价值观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其作为中国体育史中的重要内容,应该予以充分梳理,剖析其价值脉络,以此指导现代女子体育发展。基于此,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得出了“保家卫国”、“保自身”的价值思路,且两者之间在碰撞中实现了自我提升,这一研究对现代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思想价值观

体育历史的发展由来已久,而女子体育虽然在封建社会时期有所体现,但由于传统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理念的限制,尚没有形成一种教育思想形态,而真正意义上的女子体育教育思想价值观念的起源于近代,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妇女解放运动而发展起来的。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意识、价值思想是我国体育历史文化中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在维新时期开始萌芽发展,在经历辛亥革命的洗礼之后得到了凸显,而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因受新思潮的影响,女子体育教育得到了重视,由此也衍生出来了一些相对较完善的女子体育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并为其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我国体育教育文化,是历史进步的表现,其作为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组成,对于女子体育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根据现实的文献资料,关于女子体育教育思想的研究还很少,且多停留在理论的简单介绍,并没有深入的进行剖析,本文通过搀着相关文献,对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思想进行了相关的梳理,分析其价值思想,以为推进女子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1.中国近代女子体育教育思想的背景分析

根据目前的相关文史资料显示,女子虽然在数量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但由于受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在教育问题上确是远远落后于男子,关于体育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是少之又少,也经历了一个更为曲折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国女子体育教育思想严重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所推崇的:“男尊女卑”的民族思想。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对于女性角色的忽视和定格,将女子束缚在“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封建体制下,从思想上禁锢了人们的行为,女子教育被严重忽视,参与体育教育的权利更是基本为零,虽然也允许女子学习舞蹈、进行基本的运动活动,但是在封建体制下,裹足盛行,女子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严重影响了女子体育能力的发挥,也从整体上影响了体育的整体发展。中国女子体育教育得以萌芽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清朝末年的、维新运动,当时一些进步认识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下,认识到体育“保国强种”的作用,且随着新思潮的影响,其也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女子体育发展上,同时,女子的自主意识也在此时觉醒,强调女子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而且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和发展,也让女子体育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1899年,首个自办女校———“经正女塾”的成立,而后女子学校得以快速发展,并开设了体育课程,由此促进了女子体育发展,而1920年在蔡元培的力推下,实现了男女同校。在此文化渗透和变革发展中,中国女子体育也在经历了保家、保国、保身、保全的价值思想演变。

阅读全文

当代高校体育教育思想应用研究

一、陶行知体育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作为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之一,陶行知体育思想突出了体育健身的目的,将健康的公民和健全的公民视为体育教育的核心,无论是体育教学中的运动锻炼还是卫生预防环节都应当将其作为一些手段的根基和依据。在陶行知教育观念当中,将教育的归宿视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并反复强调康健为人生的第一要事,教育的中心应当为生活,且生活的出发点也应当为健康。从生活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只有足够康健的生活才能凸显教育生活的康健。陶行知先生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同时也应重视善护和休息的重要性,适当的健身和休息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否则便是不重视自身的生命健康。这正是与我们如今提倡的“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相符合的内容,这对于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学生的体育积极性难以得到调动

现阶段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实施的核心主体,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接受方面学生的地位显得较为被动,基于这一教育模式导向不仅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且无论是教育内容亦或是课程考核标准的制定都以教师的意志为核心,学生需要做的是完成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和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固化的体育训练项目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对传统应试教育的延伸,而学生的参与也更多地表现为对一项学业课程的完成,并非是出于自身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这既是对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的压制,且不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理解显得较为漠视和肤浅,影响到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且是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实现的阻碍。

(二)落后的体育教学思想

落后的体育教学思想也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教师在体育教学方面仅仅是为了更好地提高课程考核的达标率,因此在对体育教学课程进行设置时也鲜少会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问题。这显然与当前世界体育发展格局极为协调。从体育教学的目的分析,应当表现为对学生体育参与热情的培养,而并非仅仅表现为完成对应的体育考核指标,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树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体育爱好的挖掘,并非是在考核指标下完成体育训练项目,可见单一的教学内容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问题的形成与体育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有着直接联系,忽视了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发挥,这就使得课程的设置也显得过于单一。球类运动和田径项目是当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中较为常见的项目。随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当前体育课程实施已然难以满足实际的体育教学需求,新颖体育元素的缺乏也使得终身体育的概念难以深入人心,影响到高校体育课程最终教学目标的实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