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课程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课程管理体制的构建
一、校本课程管理与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内涵
课程管理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学校对教学工作实施管理,从而完成教学计划、大纲规定的教育任务。正确解读有关“三级课程”的基本概念,有助于对校本课程管理概念的理解。在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中,国家、地方、学校各司其职。国家制定总体规划;地方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制定地方需要的课程指导纲要,开发与选用;而学校则在国家、地方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置与实施。因此,校本课程的管理必须首先保证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实施,其次,每所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地开发和组织校本课程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主管理权,开发多样性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的教师为主体,开发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以尊重师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等。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将校本课程管理定义为是指学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本校的实际和学生需要,而对课程进行的安排、实施、开发和评价等一系列的自主管理活动。体育是学校各类课程当中最能反映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之一。
由于体育课程教学环境、教学空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特殊性,这对地方和学校来说,各自的地域特征、体育传统等,都是有极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积极施行国家制订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应因地制宜进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所谓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方案。由此可见,体育校本课程不仅指学校体育教师自行开发设计的新课程,也包括学校和教师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加工、再创造得到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在我国,关于体育课程的理解目前比较一致的认识为,体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社会的教育目的要求,为学生提供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规定的,或可由学生选择、规范了的体育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内容、学习操作程序和方法,在不同的学段所要达到的体育教育标准的总体设计。因此,本文结合以上论述,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定义为:体育校本课程管理就是对体育类以校为本的课程管理。
二、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管理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
系统论是研究结构和规律的学问,它用数学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是具有逻辑和数学性质的一门新兴的科学。贝塔朗菲曾说,系统是由诸多要素组成的,而各个要素的有机组合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系统,强调的是整体性。系统中各要素相互依存,每个要素在系统中起着一定的特定作用,要素之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否则,脱离整体,各要素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管理就是对于系统的管理,而体育管理就是对体育系统的管理,是以系统科学作为理论基础,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学校体育管理系统进行详细的部署,进而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学校体育管理的组织。而方法体系则是以系统工程、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作为学校体育管理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实践方法。根据学校体育管理系统的特点,综合运用系统技术方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且层次分明的方法体系,以实现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管理。
2.后现代主义哲学
思政理念下大学体育课程管理
摘要:大学相对于之前的义务教育更加灵活和轻松,大学生由于年龄和经验的增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意识,但是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很多时候还在探索世界和了解社会,此时就需要老师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指导,大部分时候在人们印象中体育课程只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体育知识并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这也导致了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内容缺乏新鲜感,教育也没有明确的目的,而老师也仅从教学考核的角度进行任务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思政课程越来越被教育界所重视,老师需要从多角度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体魄和完善的价值观,既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性发展,也是为了我国未来塑造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思政视域;大学体育课程;育人路径
自从改革改开放以来,我国走过了以前从未有过任何一个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我国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真正的实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伴随着我国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为我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即伟大的民族复兴道路,中华民族的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业,而是一个漫长且前面充满了荆棘的道路,当代的大学生成长于科技与社会大变革时代,只有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才能有足够的信念勇往直前。未来的社会是多元化的,也需要综合性的全面人才,当代大学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不仅要有健康强健的体魄,还要有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才能使得祖国屹立在世界之林前列。
1、思政视域下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重要性
1.1、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先进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就有“教书先育人”的思想理念,这样的理念也适用于当代社会,思想教育工作要贯穿于整个教育体系,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阶段育人。同志在我国高等教育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备的教学设备、优化的科研手段,还要坚持“树德立人”的德育思想。传统的思想教育课程是以单独的教育课时存在,与其他课程相互分开,但是当前的“思政课程”强调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大学体育课程也需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思维模式,要以创新求实的精神将体质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确保大学生身体素质与思想素养协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1.2、大学体育课程育人的时代性
体育课程资源管理发展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事物和过程组织成的具有整体功能和综合行为的统一体。把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作为系统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涵和结构,了解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规律,以期对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有所裨益。 1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指由谁来承担体育课程开发的责任和义务。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与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当然,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全是由体育教师承担的,同时要有参与教育政策制定、体育课程设计、体育课程评价活动的体育工作者和关心体育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共同来完成。国家和政府、社会、学校、学科专家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国家和政府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起导向作用,社会也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学校是体育课程资源最直接的开发者,是开发的主体,学科专家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专业主体。 学校是课程活动最重要的场所,是课程资源转化为课程要素和条件的枢纽。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层面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学校的管理者需要对学校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提出全面的规划,并会付诸具体的实施,如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获取,对学校人、财、物、时间的调配等。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这是因为:第一,体育教师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这是体育课程活动的重要素材,其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第二,学校体育课程资源需要体育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体育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为体育教学服务。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拓宽体育教师的视野,为体育教学准备更丰富的内容,帮助教师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促进师生、同事以及社会各方面的交流。 学生是体育课程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学生的思想、情感、经验、知识、身体状况、体能情况等都是体育课程活动中的最基本的资源;学生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者,他们创造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是体育教师研究的资源对象。因此,学生也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2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环节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的过程概括起来包括五个环节,即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对体育课程资源的普查和分析、进行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体育课程资源利用效果的评价。 2.1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目标的确定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是指开发者对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因,这决定着开发者将开发哪些体育课程资源,如何开发这些资源。如:是想通过开发条件性资源,改善体育课程的教学条件,还是想通过开发体育课程中的素材性资源,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等。不同的开发目的将会产生不同的开发方式,导致不同的开发结果。开发目的是开发者教育价值取向的直接反映,诸如对不同教育价值的取舍、对学生发展的认识、对教学手段方法的选择等。 2.2体育课程资源的普查和分析 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普查和分析就是对现有各种体育课程资源的质量、数量和存在形式等进行普查,分析其特点,筛选出有开发价值并可以开发的资源,这些就是最原始的有待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原始的体育课程资源有一部分可以直接被体育课程所利用,不必进行加工,而绝大多数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情况,做不同程度的加工。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要,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进行体育课程设计的依据,是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无法进行再加工。而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资源则十分丰富,有健身的素材、竞技运动的素材,还有新兴体育运动、户外体育运动、野外生存等都可以作为体育课程内容的资源,但都必须对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处理,才能使这种体育课程资源的效益充分地发挥出来。 2.3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体育课程资源的建设就是对第二阶段筛选出来的原始的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如体育课程资源可以通过改造、整合、创生等方式进行加工处理,将各种繁杂的原始的体育课程资源成为更加贴近我们需要的、真正的体育课程资源。 2.4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 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是体育课程开发的关键,它关系到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能否有效地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服务,能否有效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服务等。体育课程资源利用的领域包括体育课程的设计、体育课程的实施、体育课程的评价、体育课程的管理,体育课程资源利用的效率和体育课程资源利用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5体育课程资源利用效果的评价 体育课程资源利用效果的评价就是对体育课程资源利用后产生效果的评价。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主要目的是为体育课程服务的。通过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否能有效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成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效果的重要标准。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发展趋势
摘要:公共体育是高校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点科目,在以往的高校教育实践中,公共体育课程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导致教学过程暴露出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一直是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提升的主要障碍。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得到了较多的重视,很多高校也针对公共体育课教学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措施。在未来的高校教育实践中,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管理仍然会不断向前发展。文章在深入分析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特点的基础上,阐述了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发展趋势与前景。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发展趋势;前景展望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高校教育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因此高校的教育质量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实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在新时期的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教学形式已经不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实际要求,如果还是按照之前的教学管理模式开展教育管理活动,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校教育管理的进步和发展,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同样也不例外。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应该积极结合全新的教育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和改进,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教育管理特点,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情况和未来发展的教学管理模式,改变传统教学管理方法的缺陷和问题,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高校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新时期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质量的重要意义
对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育来说,在新的教育发展时期,尽管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当前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缺乏对于公共体育课程内容的重视,也很少会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给予较多的精力,创新意识缺乏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质量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探讨新时期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质量的有效对策,是解决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困境的有效手段,因此研究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有着非凡意义,总体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有效转变传统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育管理观念
一直以来,教学实践受到教学观念的影响非常大,不管采用哪种新型教学管理方法,如果教学理念不改变,教学和管理实践就不会有大的转变,很多情况下,还会导致全新的教学管理方法流于形式,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教育作用,而且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原有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尤其是在新时期的背景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改革和发展形势,急需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的实效性。因此可以说,要想从根本上转变当前的教学管理现状,教育观念的转变已经势在必行,如果观念不转变,其他都是徒劳的。研究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发展趋势与前景,有助于解决影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质量提升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相比之下,一些传统的陈旧教育管理观念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在这样的教学管理形势下,教师教学管理效率逐渐提升,高校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
留学生体育课程改革论文
1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留学生体育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定位不够准确主要体现在:一、体育课程功能定位模糊。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留学生体育教学指导思想。体育课程的功能定位不明确,尚不能明确地知道体育课程对于留学生的具体作用和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二、体育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楚。留学生体育课程目标是什么?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树立怎样的价值取向不是很明晰。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它是体育课程建设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体育课程目标定位模糊会造成体育课程建设的无序与混乱,同时,也会使课程目标与留学生体育学习现实需要脱节,很难达到体育课程教学的理想效果。
1.2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
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比较单调,主要体现在:一、课堂教学内容主要以传统的武术套路(包括长拳、太极拳、刀术、剑术、棍术、导引)、散打术以及气功为主,并没有过多地将时尚体育内容设置其中,这样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留学生对多元体育文化的现实需求。二、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不够丰富。留学生课余体育内容主要以体育欣赏、现代舞蹈、体育艺术等为主。而现实中来自五湖四海,对体育文化有不同层次需求的留学生,他们需要的是丰富的教学内容。他们既有体育实践的需要,同时,也有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因此,单调的体育课程内容既不能有效满足留学生体育实践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他们对体育文化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会使他们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厌倦。
1.3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管理缺乏
体育课程管理是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体育课程管理会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反之,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我国高校留学生分布很不均衡,一些高校留学生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人数差异较大,这给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带来难度。我国一些高校暴露出留学生体育课程规范管理方面的问题。比如:我国高校留学生体育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不规范,体育课程教学监管不到位、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以及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不科学等,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留学生体育课程管理不到位。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解析
摘要:学校体育教育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当前,公共体育课程面临课程目标设置偏重于技能获得和健身锻炼,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在课程内容中的渗透不够,课程管理只重“体育”问题,主要原因在于课程改革中存在德育、智育、体育的偏废。对策是贯彻“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将课程思政与公共体育课程有机融合,建设一支讲政治、业务精、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以突破公共体育课程“体育”易、“德育”难的发展困境。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公共体育;课程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国家领导ren在报告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又对全国教育工作作出指示,要求“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要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关键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展开。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此提出了新要求、新期待。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实际上回答了教育工作中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三个根本性问题。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2018年6月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要明确所有课程的育人要素和责任”,要把“课程思政”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学校体育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乎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与人民的期盼。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旧问题还未彻底解决,立足“立德树人”中心环节,把思政工作贯穿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挑战又摆在了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面前。
一、公共体育课程发展困境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基于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宗旨而提出的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的任务指标。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目标有明确规定,共包含五方面内容,分别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其中心理健康目标是指使学生具备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认知能力和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社会适应目标是指使学生在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具有正确看待并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这两个目标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对合格人才的要求和期待,同时也是评判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指标。实施公共体育课程是高校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渠道。但通过调研国内部分普通高校体育部网站、公共体育课教学大纲发现,一些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对公共体育课程的目标设置偏重于技能获得和健身锻炼,对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层面要么缺少应有的体现,要么提法模糊、表述笼统,缺乏在全面育人高度对体育课程教育功能的挖掘和认识。
(二)课程内容
主体参与在基础教育的流程
作者:袁梅君 单位:重庆市綦江中学
我国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前所实施的体育课程管理与日本1978年以前各历史阶段执行的学习指导纲要均属于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即教学大纲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不仅分别规定了课程的目标体系,而且规定了学习内容的分类体系和时数要求等等,教师只要按部就班、照章办事即可。教育行政部门管课程设计,体育教师负责实施,课程与教学相互独立、相互分离,两者的关系是一种线性关系,这种管理体制下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极易出现忽视学生主体参与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课程管理体制的变革都明显地呈现出决策分享趋势,逐步把一定的课程决策权下放给地方和学校,使其能够参与课程决策与管理。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管理体制必须由单一的集权式课程管理体制向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转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行,使体育课程的决策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行政主导型体育课程将不复存在,学校必须自主建构适合本校特点的体育课程方案,这就意味着学校进行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有了法规依据。[3]此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的改革热潮,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开始出现了围绕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性设计开发的趋势。
科学人文主义和生命化: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主体性参与的思想源流
迄今为止,影响较大的课程范式是科学主义课程,它影响了整个工业时代的课程理念并延续至今。科学主义课程强调以科学作为导向,以理性作为准绳,反映并满足了“科学化”工业时代的特征和要求(例如追求高效率、强调精确性、可操作性等)。科学主义课程范式包括要素主义、泰勒原理、结构主义等课程流派,其具体主张不尽相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培养高智力的专家作为课程方向,以系统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以严谨的分科作为课程形式,以悉心的传授作为课程的施行方式,以艰苦的训练作为课程途径等等。体育课程是一门具体的学科,科学主义在其中的表现,既具有科学主义课程范式的共性,也具有自身的个性。科学主义在体育课程中的主要表现可概括为: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重视技能与体能的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推崇目标模式;在课程的形态上,重视学科类课程、显性课程;在教学组织上,强调整齐划一;在教授方法上,讲究传授式教学;在学习方法上,重视接受性学习;在课堂管理上,偏爱系统管理;在评价内容上重视技能与体能;在评价主体上,以教师为主;在评价方法上,重视定量评价、终极评价与绝对评价。现代人本主义课程范式(如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课程流派)一直在对科学主义的课程范式进行反思,它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对课程中人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量。和科学主义课程主张相反,人本主义课程强调以人的发展和人性关怀作为课程的导向和归宿,在课程的内容上突出人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在课程的实施上,则大多数采用协商、引导的方式。人本主义在体育课程中的主要表现概括为: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重视儿童的需求与个性发展;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推崇过程模式;在课程的形态上,重视活动类课程、隐性课程;在教学组织上,强调宽松、自我管理;在教授方法上,讲究启发式教学;在学习方法上,重视探究性学习;在课堂管理上,偏爱情感管理;在评价内容上,重视情意与个性;在评价主体上,重视学生自己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重视定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相对评价。在当今课程建设中,单纯从科学主义或单纯从人文主义出发恐怕行不通,我们应该关照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推行科学人文主义的课程观。那么,我们怎样理解科学人文主义的课程呢?《学会生存》有相关的解释:“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的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总之,科学人文主义课程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但并非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半斤八两的并合,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在科学和人道的相互协调和补充中促使人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全面、均衡发展。[4]因此,科学人文主义在体育课程中的表现,即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在体育课程中各自表现的适切性融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体育课程目标一直按照实证主义研究范式,注重体育对人的生理属性的改造作用,研究学生运动中的脉搏变化规律、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密度,进行各种体育课程模式化构建;课程实施按照程式化要求把有血有肉的体育项目肢解成技术关键、技术细节、练习步骤和方法,体育课程“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过于依赖操作主义”,导致体育人文精神和生命价值无法得到升华,体育中所蕴含的智慧、激情、情感、自由、超越、公平、竞争、拼搏的人文内涵得不到释放,体育项目本身所蕴含的灵魂被忽视了,体育课程中“女生教学男性化”、“儿童教学成人化”、“教材竞技化和标准化”则无疑违背了生命精神的发展规律,模式化和程式化丧失了体育课程的生命本质———精神性的追求,背离了体育运动所蕴含的精神属性,而这恰恰应该是体育课程的本质追寻。体育课程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隐含着上层建筑的要求,必须符合国家意志需要,主体性教育并非否定体育课程特有的行为规训和精神教化的功能,尤其我国目前多数学校每个班的男女学生数较多,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体质和身体素质差异很大,其运动能力也各不相同,如果没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没有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配合,不能面对全体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纪律地施教,总会有部分学生被动接受或应付,直接导致体育课程中对学生的伦理道德、社会规范、行为方式等规训与教化功能的缺失。如果课堂常规、准备活动、课间调度等全由学生自组织完成,或放弃整队与准备活动来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练习,势必导致学生养成自由散漫的学习风气,所谓的主体性教学也只是理想化的形式。体育作为人类的直观感性活动,其丰富的、赋予变化的内涵给人们提供了一种体验生命的方式。不断变化的运动体验使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体验到了乐趣、挑战、激情、超越,感受到人与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与竞争、失败与成功、成长与衰败等独特的生命感受。而目前的体育课程实施“基本上游离于体育的本质之外,被一些肤浅和模糊的观念左右了”,割裂了体育课程与生命精神的培养,教师们在各项目教学之间重复劳动,学生在一边无奈地机械模仿,复杂的体育学习被简单的分解示范等教学方法所替代,造成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课堂“沙漠化”现象,“生命价值也被不同程度地被压制、被遮蔽和被忽视”,具有丰富生命活力的运动项目在课堂上失去生命色彩,学生全然不知体育与快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5]体育的原动力被“健康第一”所遮蔽,偏离了体育是生命体验的本原认识,使学生丧失了生命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独特感受和体验。#p#分页标题#e#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中主体参与的价值理念
现代教学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教学中应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学生是教学环境的主人。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主体参与是实施体育课程的核心。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对优化体育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摘要:从人文理性的角度,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高校体育育人的全面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公共体育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体育课程设置要以人文素质的构成要素为基础,开发具有内生性的体育课程体系,将人文素质要素嵌入到体育课程。使体育课程一体化,打通课内外壁垒,建立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
关键词:人文素质;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对学校体育提出了要求。确定体育“全面育人”、“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追求体育教育的综合性。体育教育的综合性应该从人文理性和科学理性两个维度来理解才更为全面,然而我们通常所认知全面性更多是从科学理性的角度出发,用量化的手段去衡量显性的教育成果。人文素养形成的过程和结果本身具有隐蔽性,其生成要素很难展现出可量化的特征,所以人文素养形成过程及其结果难以用量化的方式予以衡量。不能有效衡量,就无法客观评价,教育成果难以直观体现,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体育人文教育价值,导致高校对体育育人重视不够,潜力挖掘不足。其实质是偏离了体育教育的全面性。大学教育是专业细分的教育模式,学科细分是教育趋势,越是专业细分,学生专业思维和技术能力越强,同时学生的认知幅度也就越窄。就全面育人目标而言,对人文素养教育的需求就越迫切。目前我国高校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载体十分有限。体育教育是人文素养教育为数不多的人抓手,体育课程作为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途径,其改革的意义就十分重要。
1体育教育理念分析
体育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体育教育的目的和方向。课程设置是理念的实践环节,是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培养目标落实的路径和方式。目前我国高校正处于积极快速的变革当中,体育教育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吻合度较高。提出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强调体育教育对人本属性的回归,在此基础上突出健康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改善,最终实现高校体育育人的全面性。我国现代体育课程基本是以西方体育运动为主要形式,不可避免的附着了西方文化特征,如规则、严谨、公平、竞争、团队等理念。由于文化差异,我们更认同“和谐”、“和而不同”的传统文化,这一文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排斥竞争,所以有不少人不完全认同西方现代体育的基本理念。现代体育最主要的特质是竞争,没有了竞争,“规则、严谨、公平、竞争、团队精神”等理念就失去了承载的依据。但是“竞争”不能完全等同于体育,它需要健康的身体附着才有生命力,身心健康且有文化修养的人才是体育育人价值的最终目的,体育人文理性的教育功能也集成于此。
2我国高校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还存在一些误区和偏差,高校关于体育教育研究基本着眼于体育本源性功能。学生文化素养、道德水平与学生体质状况的改善没有同步提升。在体育心理、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等外延价值的实践与研究还存在不足。随着体育人文教育内涵的挖掘,体育人文素质教育价值逐渐被接受,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文化素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终身体育教育吻合了文化素养教育持续性、自觉性、长期性的特征。所以人文体育教育能否真正促进人文素质的综合性,关键还在于学校教育能否教化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体育锻炼意志、锻炼习惯和能力。因此,为了实现体育人文素质教育目标,公共体育教育也必须进行以目的为导向的系统性改革。但就目前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来说,依然是线段式的改革,并未将“终身体育”串联到人文素养教育这个大系统中来。体育课程设置缺乏延续性,与教育目标不太吻合。没有突出高等教育“高”的特点,课程设置上基本还是简单重复中学阶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