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体育鉴赏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美术鉴赏情境教学法思考
一、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以教材为依托,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优化、创新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思维和想象力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第一,从教材出发。如,在学习《服装色彩设计》一课时,教师可设置如下情境:让几位学生穿上色彩鲜艳的服装担当时装秀的模特并在同学面前走台。这样不仅为学生营造了愉悦的学习气氛,而且让学生在色彩的强烈冲击下获得与众不同的视觉享受和情感体验。第二,从生活出发。如,在讲解色彩的情感时,教师可充分利用生活中一切可利用的元素,将绿色和生活中一系列事物(如交通指示灯中的绿灯、生命之树常青、陆军军服的颜色多以绿色为主色等)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一步感受绿色所蕴含的情感和所象征的意义——生命、和平、保护等。第三,从故事出发。如,在鉴赏抽象画时,教师可给学生讲个小故事:某教师让学生回家画一幅名为《山羊吃草》的抽象画,有位学生没来得及画便交了一张白纸,教师问及原因,他这样说:“山羊吃草,草被吃光后,山羊也离开了。”学生听完后哄堂大笑,这样既营造了愉悦的课堂气氛,又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
教师要积极革新教学模式,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不断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各国美术作品中积淀的文化底蕴。第一,在情境中融入趣味性教学元素。如,教师可利用朗朗上口的谜语或口诀创设鉴赏情境,不动声色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将游戏、小品、相声等娱乐活动合理地插入鉴赏教学,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具生命力和灵动性。第二,在课堂内外有效实施情境教学。如,教师可在课内举办美术知识竞赛、角色扮演、小型辩论会等活动,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其应具备的美术鉴赏知识;也可在课外设置美术馆参观考察、专题研究和小论文撰写、书法作品收集册制作等教学情境,一方面让学生深入挖掘隐藏在社会生活中的美术资源并使其为课堂教学所用,另一方面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悟美术和生活的紧密联系,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第三,在情境教学中实现多学科的交叉性。如,教师可利用音乐创设鉴赏情境,让学生于或柔美或铿锵的音乐中感知美术作品中蕴含的意境。再如,在鉴赏《掷铁饼者》时,教师可简单创设与体育竞赛有关的情境,将美术和体育完美地结合起来。
三、提升专业素养,全方位转换和调控教学情境
在高中阶段,实施美术鉴赏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当专业的美术作品分析和鉴赏能力,而是为了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常葆激情。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求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利用自身的亲和力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美术鉴赏中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从而促使学生对教师及其任教学科产生喜爱之心,并主动参与到美术鉴赏学习中。第一,在初步创设鉴赏情境时,教师事先要考虑到学生在美术鉴赏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导向性作用,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领悟新的认知框架。学生往往因为教师的一句简单提醒或点拨,就能够“拨开云雾见青天”,茅塞顿开,并顺利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获得的学习效果比教师直接告知结果要好得多。第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发现课前设置的鉴赏情境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进程,就应该果断结束该情境,及时转换成适宜的情境。教学情境和教学进程越贴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第三,课后,教师要反复琢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要多用情境教学法将抽象的专业知识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
四、结语
艺术鉴赏课程设立的探索
作者:覃守达 单位: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
当前高校有不少人文课程拘泥于专业知识的抽象传授,缺乏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尤其缺乏本土特色民族文化艺术素材,教材的内容和方法抽象、空洞、僵化、死板,很难激发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创造灵感,因此,建设本土化的特色人文课程教材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受全球化及市场经济的影响,许多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正在淡化、失传,民间艺术人才发生严重断层,因此及时挖掘和抢救民间艺术资源并建设成本土化的特色课程教材加以传承发展之,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研究任务。
1.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未存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及其教材,更未存在有关这方面建设的研究,然而,在挖掘、保护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已成为全球热点和国家策略的大好形势下,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基础的教学改革蔚然成风———如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学论》课程负责教师长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广西民族美术方面的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教学课程及其教材;广西民族大学《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负责教师也长期深入研究并利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教学课程及其教材。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董春雷在《文艺研究》(2005年第5期)上发表题为《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的论文认为: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它既蕴藏着民族精神,同时又历经了时间的洗礼,显示出强大的生命活力。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民间美术的原生态面临严峻的挑战。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设计系胡俊涛在《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2期)发表的论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民间美术课程教学研究》也持相同的观点———民间美术根植于民间,是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统一。但该文更进一步地指出,民间美术的艺术形态的内涵与本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爱与重视,许多教育研究者也在不断地探索研究这个领域。为了能更广泛、更深远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该文就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着重分析了课程设置意义、教学方法等问题,力求探索出一套较为合理的、适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民间美术课程的思路。
事实上,许多高校艺术类或人文类的教师都已经开始投入这一教学实践中,就如何运用民间艺术资源(尤其是尚保持完整的边远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来整合艺术类课程或人文类课程,掀起一股强劲的课程教学与教材改革创新之风。最为典型的成功范例是原任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的王杰先生从1997年起,牵头申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优秀教学改革项目“文艺学与少数民族文学的跨学科交融”,接着又组织文艺学、民俗学、民族学、少数民族文学等学科硕士点,联合向自治区教育厅申请“审美人类学系列研究”,获得立项后,他们便深入地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及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审美人类学田野调查,基于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来搞科研与教学,以审美人类学理论与实践为一条红线,把中文系相关的人文学科的研究贯穿成为相互关联的学术整体。在他的带动下,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审美人类学课题组积极探讨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的方案以及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方法、意义及其学理依据等等,自觉形成一门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人文课程———审美人类学,该课程教学成果荣获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一);很快,由王杰先生主编的《审美人类学概论》作为“十一五”国家级教材开始了立项建设。
2.研究内容及其方法
基于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来开展高校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研究,是一项具有时代性迫切要求的教学改革任务。然而,面对广西11个少数民族许多不同族群或支系,分门别类地去挖掘、收集、整理其中的民间艺术资源,并形成一部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庞大而繁难的教学改革“工程”。因此,在立项建设研究方面,必须选择这样的思路:从壮族开始,逐个对这11个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进行研究,并逐个形成相关的当代广西少数民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以壮族为例,具体研究内容为:整合并利用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资源———侧重于壮族神话、山歌、舞蹈、戏曲(壮剧)、乐器、服饰、工艺美术等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运用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当代广西壮族民间艺术鉴赏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在具体的建设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
高中美术绘画模块有效教学浅谈
摘要:绘画是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重要形式,但是在高中美术教学中,以往教学地位较高的绘画教学逐渐被部分教师忽视。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重视绘画教学,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绘画技巧,进而促进学生的绘画能力不断提升,充分发挥出绘画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美术绘画教学模块教学法
目前,高中美术教学以鉴赏教学为主,学生从鉴赏课中能够了解古今中外较多的优秀美术作品。人类历史发展中存在多元化的文化内容,这些优秀的作品展现出的美感和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美术鉴赏课程在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学生通过鉴赏课程能够爱上美术创作,但部分学生会因缺乏绘画技能而对创作望而却步,甚至逐渐丧失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应注重研究美术绘画模块的教学模式,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快速掌握绘画技能,进而实现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模块教学与固有教学的区别
模块教学模式与固有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的区别。首先,从教育理念角度分析,固有教学模式主要以理论知识为核心,注重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模块教学的教育理念是以素质培养为核心,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其做到学以致用[1]。其次,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分析,固有教学的教学内容中理论知识占据的比例较大,技能教学环节占据的比例较小;而模块教学模式高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环节并未有明显区分,而是在理论中有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再次,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分析,固有教学模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以教师语言阐述为主;而模块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法、探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研究性学习法、发现式学习法等以学生参与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传授知识,同时提升能力,特别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在学习时也通过边聆听边动手实践的过程掌握知识点及其应用方法。
二、高中美术教学中绘画教学逐渐缺失的原因
目前,部分高中在美术教学中逐渐缺失绘画教学,分析其原因,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将绘画教学理解成针对小学生或初中生开展的教学内容,部分高中生也认为不需要学习绘画知识,认为绘画教学意义不大。二是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长期缺乏正确的绘画训练,绘画水平不高,难以创作出成型的艺术作品;并且高中阶段的学习压力较大,一周一次的美术课程难以让学生掌握足够的绘画技能。三是部分高中生认为自身的绘画水平有限,对绘画学习不感兴趣,不愿作画。因此,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绘画课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逐渐缺失[2]。
开放式大学语文论文
一、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讨的回顾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高等院校陆续恢复大学语文课,从此对大学语文教学的探讨也拉开了序幕。一开始人们关注的是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问题,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探讨大学语文教改的论文大增。进入21世纪,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讨论更是全方位展开,涉及课程意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科定位等诸多问题,研究越来越深入。其中争论的焦点是大学语文的定位问题,有的强调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则是“高标”定位,即建立“高等语文”的概念;2006年朱晓进在外研社召开的大学语文教材研讨会上提出“大语文”的概念,认为应该将大学语文置于一个大文化的背景和框架中来审视,在此基础上葛娟(2007)提出了开放式大学语文课程的建构,将大学语文定位在语言和文化的层面上;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杨志坚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指出:“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并提出大学语文改革的思考路径:能力性、审美性、民族性。陈洪(2006)认为“大学语文应该兼具提升素质与能力的双重目的”;魏饴(2007)认为“大学语文就是对学生进行就业前的语文适应能力的教学。……应当遵循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和美育性的三性定位”。还有的学者提出“教育生态”观念,认为大学语文的定位应该放在整个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考察,“教学内容系统应该是动态发展的”。关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有学者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提出“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有的提倡经典专书研习,有的提倡大学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接轨。教学模式的探索也比较深入,如网络课堂教学、信息技术与大学语文整合、多学科教师共同教学等。近两年理工、医学、军校、体育、卫生、高职高专、独立学院等从学科及专业角度探讨大学语文教学的论文增多,说明教育研究者已开始着眼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专业层次,寻找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此大背景之下,对医学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讨论也从无到有。黄蕾等分析了我国素质教育现状,通过借鉴美国医学人文素质教学的经验,提出从树立意识、改革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评价等方面来加强我国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刘春雨等对中美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从历史发展、人文基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五个方面作了对比分析,认为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调整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和内容。郜晓芹认为“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应具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双重属性”,建议“适当增加对医家名著的鉴赏”,“实行文理分科授课”。王明强提出“构建大学语文课程群”的构想:“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的基本内涵应该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和中轴,并与现代人文教育紧密结合,构建以必修课大学语文为主课、相关选修课为辅助课程的课程系列,并搭建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课堂为辅、学者讲座为拓展的立体教学平台。”综上,我国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密切结合国内外教育形势和新的教育理论,不断拓展研究领域,变换研究视角,积极摸索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探索
开放式教学的提出与近些年来提倡的自主性学习密切相关,导源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浙江传媒大学的葛娟等老师认为:“所谓开放式大学语文课程,简言之就是课程内容及学习时间不受有限的教学篇目和教学时数规定,将课程教学作充分的扩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有限引向无限,以期实现大学语文终极教学目的。”作者提出的思路和方法很值得借鉴。开放式大学语文教学,既涉及教学内容的调整,也涉及教学方法的变革,同时也与评价考核机制密切相关。我们认为,开放式教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开放”:(1)教学内容开放。有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适量拓展课外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书目、论文、教学视频或网络资源等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兴趣。(2)教学地点开放。教和学不限于课堂,还包括课外的网络平台、社会实践。(3)教学手段和方法多样化。翻转课堂教学带来了教学理念的变革,课堂教学、视频教学、网络教学等各种教学手段,讲授、讨论、探究、练习、实践、任务驱动、自主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4)改革考试评价机制。考评方法应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调整。天津中医药大学正在进行的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BB平台以及网络课堂建设等工作,为大学语文改革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1.确定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
作为一门仅开设一个学期的公共课,大学语文不是万能的,它教学时数固定,每周2课时,不可能像中小学那样每年都是主课,每周6~8课时。所以让大学语文承载过多的职能是不现实的。在对专家走访以及对学生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本校大学语文的三个教学目的:一是进一步锻炼提高大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读和写的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药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具有国际化视野;三是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其精神世界。
2.教学内容的改革。
女学员文化生活的特性综述
女大学生文化生活现状的形成原因
1.全媒体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女生重“键盘”轻“笔杆”,导致文化素养不平衡。“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最终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终端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3]全媒体环境下,文字、声音和图像等信息查询便捷,给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女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及需求对阅读内容进行即时筛选,并运用键盘完成阅读。在电子阅读过程中,有89.22%的学生经常选择浏览的方式,而经常精读的只有10.78%;有71.01%的学生只阅读不做任何记录,只有6.42%的学生写读书笔记。[4]大部分女生通过浏览电子文本,就可以又好又快地掌握所需信息,因而疏于阅读纸质书籍报刊;通过键盘输入文字,既可保存又便于搜索查询,因而无暇用笔杆记录;此外,全媒体环境下,女生缺乏对阅读内容的深度思考,也阻碍了其文化素养的积淀。2.规范化指导的不足。大部分女生重“达意”轻“规范”,导致写作水平不平衡。信息化时代,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递及贮存,都必须依靠以语言文字为载体,都离不开写作。写作能力是学习、工作、生活的必备技能,而女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却受流行语、火星文及其他不规范语言与写作行为的影响而每况愈下。事实上,“中学阶段没学好、大学阶段又不学”已经成了女大学生写作能力欠缺的重要原因。一是高校对写作学科不重视,忽略了大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仅有少数高校开设了写作类课程,绝大部分学生大学期间不再有机会接受规范化的写作指导。二是教师对写作要求不严格,忽略了大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现今专门教写作课的教师很少,教大学语文课的老师也有限,难以完成大规模的写作指导。三是学生对写作实践不关心,忽略了自身写作水平的提升。大部分女生勤于写网络日志、发即时微博等,但其语言表述的规范性、行文逻辑的思辨性却不容乐观。3.系统化服务的缺乏。大部分女生重娱乐轻文化,导致文娱层次不平衡。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娱乐休闲是女大学生最常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艺术次之,专业实践最少。这与高校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与水平相关联,是缺乏系统化文化生活服务的表现。一是高校学生事务工作体系尚未健全。中央16号文件出台后,高校以学生为本,“三观”教育成效显著。但是,系统化的生活教育与文化服务相对不足,缺乏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健康、文明、可持续地参加文娱活动。二是高校一味追求校园文化活动现场氛围。不少高校学团部门组织的学生文化生活,“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比较多,“踏踏实实练才艺”的情况则较少。现场的参与人数、活动气氛成了衡量活动质量的主要标准。三是文娱活动的指导教师相对匮乏。一般情况下,学生文娱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悉心指导、学生群体内部互助合作或个别学生全力推进的情况下组织完成的。现如今,教师对文娱活动的指导力匮乏,女生群体喜欢热闹的娱乐活动,不甘于作静静的文化思考。4.不科学认知的干扰。大部分女生重“休闲”轻“锻炼”,导致体质健康不平衡。体育认知上的错误,导致大部分女生不愿意参加大运动量的无氧运动,而乐于把精力或财力用于有助于保持体形的有氧运动,如散步、逛街等。一是女生文静的特性导致她们不适合剧烈运动。大部分女生好静,过于注重外表的美丽,认为体育运动会影响其淑女形象,有的女生甚至认为剧烈运动会导致体型变化,如手臂、大腿变粗等,因而偏爱休闲活动。二是女生功利的观念导致她们不坚持体育锻炼。不少女生认为运动就是为了修身减肥,而节食减肥见效快、省力,所以不必坚持体育锻炼。也有一些女生虽然知道运动有益,却没有恒心和毅力,达到目的或失去兴趣后就不再坚持。三是女生学业的压力导致她们不喜欢体育运动。女生学习生活压力较大,容易疲劳,课余时间只求舒适懒散的生活,即要么去休闲场所解压,要么回宿舍休息,导致她们对体育活动避而远之。5.艺术鉴赏力的缺失。大部分女生重“观赏”轻“研修”,导致艺术修养不平衡。女大学生的审美观存在一定的偏差,对美的鉴别力和鉴赏力不足。一是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高校都有公共艺术教育机构,负责大学生艺术生活的策划与组织等,然而,高校往往是以公选课、报告会、主题活动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艺术生活服务,艺术教育的投入不足、组织松散、氛围淡薄、成效较差。二是教师对公共艺术的教学管理不佳。师资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最为缺乏的资源,甚至无法满足规定的课程教学。三是学生对艺术活动的参与热情不足。大部分女生无暇或被迫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主动研修戏剧、音乐、书法、绘画、摄影等课程或进行艺术实践的女生较少,只有艺术专业学生始终充当着艺术活动的生力军角色。
女大学生文化生活的优化路径
1.引领科学阅读,积淀文化素养。第一,优化校园文化,引领科学阅读。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发展高校教育的需要,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需要。[5](P.222)高校教育管理者要把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氛围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方式上,网络浏览和纸质阅读都有可取之处,女生要根据阅读需要进行浅阅读或深度阅读,切不可沉溺于其一;同时,做必要的笔杆记录。第二,倡导阅读经典,提升文化内涵。阅读经典是积淀传统文化素养最基本的方式,它可以充实、丰富和发展女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引领她们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女生。高校要规定各院系将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为必修的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要督促专任教师组织学生阅读专业类经典著作以培养专业内涵,激发女生通过阅读经典去修身养性。第三,举办主题活动,选树阅读榜样。阅读活动中,最吸引人气的往往是名家学者报告会。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每年春学期都会邀请国内外名家到校参加阅读文化节,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引领学生科学阅读。高校要贴近学生生活,举办网络或纸质阅读比赛、读书沙龙、文化评论等不同类型的主题活动,其中,选树、追寻身边的“阅读之星”影响很大,女生群体中的“普通典型”往往最能带动身边的同学积淀文化素养。2.加强写作指导,优化语文能力。第一,优化写作教学,规范语言行为。现今,女大学生的写作都能充分“达意”却时常“不登大雅”,不乏汉语写作口语化、外语写作汉语化的现象,这需要高校优化写作学科的教学管理。开设写作类课程、专题,不仅要教会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思路清晰、文笔流畅的文章,而且要教会学生擅于运用不同文体进行规范化写作。不管是网络随笔,还是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文体,都能做到深入浅出、规范得体。第二,加强文化引领,优化文化知识。文化知识水平直接影响着写作水平,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着力优化。大学语文课程教师有进行写作教育、普及文化知识的义务,并引导女生优化自身的文化素养;其他专任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也应自觉履行“育人”使命,督促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为她们写作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第三,强化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写作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女大学生只有通过长期规范的实际写作训练才能巩固和提高写作能力。当前,女生写日志、发微博等随笔感悟是兴趣爱好,写请假条、课程论文等应用文则是学业要求。其中,写课程论文须经历问题意识培养、借鉴阅读、写作训练、修改讲评等步骤,无疑是提高写作能力的理想路径。3.发展文娱爱好,提高文娱质量。第一,完善工作体系,推进生活教育。新形势下,高校必须着力完善系统化的学生事务工作体系。女大学生文娱现状不是依靠“三观”教育就能优化的,还需要系统化的生活教育与文化服务加以引导。高校要把指导女生参加文娱活动作为重要的生活教育内容,根据女生的兴趣、爱好及特长等因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设计和开展文娱活动,满足女生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终身爱好的需求。第二,优化社团运行,发展文娱爱好。学生社团是学校第二课堂的主要载体,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促成学生兴趣爱好的最佳场所。优化社团的运行,一是社团活动要常态化、规范化,切实服务女生文娱生活需要,避免流于形式;二是社团活动要有重点、有亮点,着力吸引女生参与主题活动,切忌简单重复;三是社团活动要贴近女生、服务女生,重点引领女生发展文娱爱好,避免无的放矢。第三,实施导师制度,提高文娱质量。文娱活动,不能光“娱乐”不“文化”,而要兼顾差异;不仅要有热闹的场面,还要有质量的保证。当前,许多高校施行了“学业导师制”抓学习质量,其实,文娱活动也需要导师。一是引导文化活动,激发女生进行思考、阅读、写作等文化实践,提升个人文化品位;二是指导娱乐活动,指导女生做好策划、组织娱乐活动,提升女生娱乐质量。4.优化健身方式,促成健康体魄。第一,优化活动环境,激发健身意识。高校必须着力优化体育活动环境,激发女生健身意识。一要完善体育设施,为女生时时处处都能就近健身搭建平台;二要健全健身机制,将早锻炼、项目俱乐部等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体系;三要优化体育文化,营造“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校园体育环境。第二,组织健身团体,科学锻炼身体。高校要着力调动女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女生在体育健身项目的选择上往往求同存异,高校二级学院可以通过组建羽毛球、乒乓球、篮球、健美操、瑜伽等健身团队,由学院聘任高水平的同学担任队长,带领队员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活动,既锻炼身体又优化体型。第三,加强专业指导,发展兴趣爱好。就业压力和学习时间紧等客观因素是阻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无暇顾及体育锻炼,学生体质也就容易下降。[6]只有把相关体育活动作为终身爱好的女生,才能够一如既往坚持运动。对有特长的、参加某一健身团队的女生,高校不仅要给予充分肯定,而且要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进行业务指导,促成女生终身的体育爱好。5.推进艺术教育,提升鉴赏能力。第一,重视艺术教育,完善运行体系。当前,高校已把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学活动,但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组织、氛围、成效却有待加强。一要增加资金投入,改善艺术教育的硬件设施;二要完善组织制度,优化艺术教育的基本规范;三要优化艺术氛围,营造艺术教育的育人环境;四要加强组织管理,优化艺术教育的运行成效。第二,统筹艺术资源,传承艺术精品。课程学习是女大学生提升艺术鉴赏能力的主要途径。当前,全媒体环境为传承艺术精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高校可以通过购买相关网络精品课程的方式解决艺术资源贫乏的困境。此外,高校还能通过聘请兼职教师、加强校际人才交流等途径凝聚艺术资源,为女大学生进行艺术观赏和艺术研修提供指导。第三,组建艺术社团,丰富实践体验。高校要加强对学生艺术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为艺术教育提供可依托的阵地。[7]艺术社团是女生艺术实践的主阵地。高校校级层面一般都设有音乐、美术、书法等大型艺术类社团;院系层面则以专业类社团居多,艺术类社团较少。可见,大部分女生缺乏艺术实践。一是校级层面要提升艺术实践层次,提高艺术活动影响力;二是院系层面要搭建各类艺术实践平台,扩大艺术实践覆盖面;三是艺术社团要积极组织主题活动,陶冶女大学生艺术情操。#p#分页标题#e#
作者:徐正兴 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合作与发展处
应用型办学定位下的古代文学论文
1转变教学观念,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
1.1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古代文学教学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满腹经纶”、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学生,更要让“满腹经纶”的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及自我发展中,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对社会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已然成为普遍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发展潜力,使其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是古代文学教学的必然追求。古代文学教学应当建立起“学有所用”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重视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彰显学生的应用能力,使教学活动与学生未来发展紧密相连,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及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目前,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要改变古代文学教学观念、方法,将研究性、学术性教学改变为应用性教学,教学中减少学术性阐释,加强应用性指导,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次,古代文学作品教学上,应当予以适当调整。如,可以选取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应用性强的作品。在阶段教学目标设计上,重视选取不同的角度,逐步落实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先秦两汉文学重点培养学生古汉语基本功、原典阅读理解能力,奠定坚实的文字、语言功底;唐宋文学重点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元明清文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认知社会能力。
1.2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大学教学要从课程内容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古代文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需要调整为以学生为主的多维立体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上要从研究性、学术性教学转变为应用性教学模式,从以知识为本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这种转变的实现是需要教学中改变以往的模式,而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提出问题并形成观点。把学生引入到教学、学习的过程中来,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
2改变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2.1联系现实的启发式教学
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养成教育
摘要:审美素养是高素质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培养的重要指标,高校应在课程设置、课外实践、活动开展等方面切实有效地加强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不断提升我国航空业空乘人员的岗位素养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审美素养;空中乘务专业;培育
1引言
在当前国际社会合作与发展主旋律下,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往来、旅游、互通越来越频繁,飞机作为当前最安全、最舒适和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受到了人们的格外青睐。需求的增加无疑给正在大力发展民航产业的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成长契机,但同时也给民航服务类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代表航空公司形象的空中乘务人员,她们的职业素养甚至会影响公司的品牌和运营。作为高素质的空中乘务人员,除了一张漂亮的脸蛋以及最具亲和力的笑容以外,她们还应该掌握丰富的适合空中乘务工作的知识和必备的审美素养,以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在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能力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审美素养,审美素养能够渗透于空中乘务人员的心理、形象和服务之中,能够贯穿于空中乘务人员职业规划、成长的始终。良好的审美素养不是先天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和积累才能够形成和完善的。
2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现状
教育部1999年批准中国民航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等院校开设空中乘务专业,正式拉开了我国空乘人才培养的序幕。近20年的专业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空中乘务专业的发展。如今我国民航业迅速发展,给空中乘务专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毕竟空中乘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专业,不免存在许多短板和问题,尤其是空中乘务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应该得到必要的重视。
2.1缺乏职业必备的审美认知
师专文化教育实践探讨
1996年,邵阳师专承担了省教委立项的省级重点资助课题《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素质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总课题中的第七子课题《师专文化素质教育与实践》的研究任务。总课题界定:面向21世纪的师专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科学文化素质是指师专学生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专业文化基础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的修养。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则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本子课题所指的文化素质是指师专学生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以外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修养,加强师专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对他们“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师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几年来,我校《师专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在校领导的精心指导和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下,致力于加强师专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 师专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1、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共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19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革命。第一次是19世纪初以洪堡为代表、柏林大学为标志所开创的现代高等教育,实行新人文主义,将高等教育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第二次是20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高等教育改革,提倡科学精神,但弱化了人文教育;第三次是20世纪中叶以后,各国高等教育都重新唤起了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视,力图使科学与人文融合,科技与人文共振。这一场改革的兴起,是因为许多发达国家优裕的物质生活常常伴随着精神的贫困和社会的危机,使人们越来越感觉到人类面临的发展问题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增长,而是必须同时面对贫困、两极分化、生态危机、环境污染、资源消耗、人口膨胀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使许多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忽视人文社会科学,忽视人的精神塑造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改变我国高等教育轻视人文素质的现状的需要。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正如教育部的领导所指出的:“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国民生产总值上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要在人才的质量、人才的基本素质上达到较高的水平,而后者是一个比前者更为艰巨的任务……就高等教育来说,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而且要他们学会如何做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思想……把知识、能力和做人三个方面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然而,当前我国大学教育中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的“五重五轻”的现象仍然存在。“五轻”的根子在于轻素质,主要是轻人文素质,轻教学生做人。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将学生的思想境界陶冶升华得更为崇高,将学生的思维方式训练得更为活跃与完善,有利于抵制教育中的狭隘的功利主义,有利于杰出人才的成长,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3、加强师专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尤为必要。师专学生毕业之后要为人师,要从事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具有敬业爱岗、勤奋工作、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能身体力行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一句话,必须具有较高人文素质————种内在的品格、气质和修养。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校的品位和格调,提高学生的文化涵养,使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高尚的人格,崇高的精神,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奠定广博文化底蕴,对师专学校和师专学生都十分必要,十分重要。
二 师专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目标
文化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素质。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应该是:(1)文、史、哲;(2)艺术;(3)现代中外文化精品;(4)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对文科类学生而言).我们认为,师专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之在认识、情感、意志、理想、道德等方面健康发展;丰富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提高学生思想境界的人文精神,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之形成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