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运输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铁道运输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铁道运输论文

铁路基础设施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摘要:

结合铁路基础设施健康监测的特点,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设计数据采集子系统;首先,分析振动传感器的选用原则和输出信号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然后,提出利用软件进行数据采集的模拟,详细论述各个模拟模块的建立过程;最后利用所属方法建立用于铁路基础设施检测的数据采集子系统,系统的建立为铁路基础设施监测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为同类型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铁路基础设施;监测;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

0.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铁路建设发展迅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随着铁路运输速度的迅速提升,再加上其相对方便舒适的环境和价格上的优势,势必能吸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铁路作为他们旅行的交通工具,然而,伴随着铁路运输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的交通上的快捷与方便,车体与铁轨的振动故障对公共财产及人身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伴随着我国铁路立体跨越式的迅猛发展,轮轨间激扰力与激扰频率随着车辆行驶速度的不断提高,逐渐增大,变宽,结果会造成电机等吊挂设备和车内设备的高频高幅振动,引起车体设备振动能量的急速加剧。如果超过了铁路各设备所允许的振动强度范围,未来的工作性能指标及使用寿命将会受到过大的动态载荷和噪声的严重影响,情况越发严重会导致零部件的早期失效。当前大量事实表明,在长期作用的情况下,铁路振动故障可能会导致货物破损,轨道破坏,列车脱轨等危险情况。为确保铁路“安全、经济、快捷、舒适”的特点和优势,铁路建设要不断发展完善其各项功能,才能在越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各国都加强了对铁路振动的检测及分析,也增加了对其的投入力度。今年我国对铁路振动检测领域的人力物力投入有明显增加,并且研究范围扩展到众多方面。以往铁路振动检测系统只配备在一些重要单位或者要害部门,而在2000年以后,各个铁路站段及各个振动检测站点基本都已经涉及发展应用到。铁路振动检测系统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近些年又不断完善各项相应的标准和规范。为了保证铁路的运输安全、高效舒适的科学发展及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确保铁路的优势和特点,如何准确检测高速铁路的振动并判断故障是摆在铁路工作者面前不容缓的实际问题。

1.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方案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综合素养

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主要取决于刊登出来的论文学术水平,而编辑工作者对论文的学术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编辑工作贯穿于期刊的整个制作出版过程之中,编辑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对科技期刊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行业综合性学术期刊,应致力于全面反映相关行业领域的技术研究最新进展,不断扩大交流与传播,以立足行业科技前沿,助力科技发展为己任,面对出版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科技实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编辑作为刊物出版的关键组织者,应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我价值,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

1)高尚的道德素养。期刊出版物是一种精神产品,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编辑作为内容的选择和加工者,其政治素质与政治意识,将直接影响刊物的价值取向。学术期刊编辑要紧跟时代脚步,选择能反映时代特色、引领时展的学术作品。编辑应注重科研成果,而非作者背景;应注重文章的价值,而非作者的身份。要自觉执行著作权法,努力维护作者的权益。审理稿件时,做到只看质量不问来源,只讲原则不徇私情,要对刊物负责、对学术负责。对待人情稿件,应坚持把稿件质量和学术观点摆在首位,并送交行业专家进行匿名评审,从专业角度指明其缺点和不足,做到“稿件面前、人人平等”。2)强烈的责任意识。学术期刊编辑工作者应具有对待科学的敬畏心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做到对读者、对作者、对专家、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待工作要准确定位,对待职责要有清晰的认识。稿件审核时要去粗取精,文字整理时要精雕细琢。编辑作为一项科研成果面世、一篇学术的最后一道把控关口,必须谨慎认真地对待,任何一个小数点的错位、一个单位的缺失,都影响了文章的科学性。在编辑加工的过程中,要做到不过度、不越界,不代替科研活动,不将个人观点和主观意志完全渗入文章,更不能任意改变作者的研究观点。

2过硬的编辑专业素养

1)扎实的编辑加工技术。编辑加工能力是基本功,是对已经录用的文章进行修改润色和规范处理的过程,在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评价标准。期刊编辑工作者要树立强烈的编加标准化意识,做到擅长文字加工、工于提炼观点、善于总结思想。编辑加工离不开对公式、变量、图形、表格的规范,对文字、数字、标点、符号的修改,需要遵循各类标准、规范,做到前后统一。特别是学术期刊,公式、符号、数据、图表繁多,极易出差错,编辑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细致、善于总结。争取机会多参加出版、编辑方面的业务培训活动和学术会议,不断提高自己的编辑专业水平,夯实基础。2)突出的选题策划能力。优秀的选题是期刊的亮点,能够体现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度和发展方向。学术期刊编辑要时刻关注相关行业的发展方向,具备强烈的行业敏锐感和发现有价值选题的策划意识,及时地将学科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准确地传播给读者。选题策划既体现了编辑的学识水平,又体现了刊物的办刊思想和风格。可以通过开辟专栏、组织特稿等方式对某些学科或研究方向进行集中、系列报道,结合重大主题和重大事件,汇聚高水平且在相关专业有较大影响的研究人员进行专题研究报导,推动前沿学科的深度发展。当成功的策划一个选题之后,要善于挖掘相关选题,形成“以线带面”的关系统筹策划,把控系列选题推进的全过程。3)较强的沟通组织能力。编辑作为稿件的审核者和加工者,充当着联系作者与读者的桥梁与纽带,自身的沟通组织能力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组织稿件、组织作者、组织专家、组织读者等各个方面,应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协调各方因素。在策划专题、约稿组稿、指导作者和修改稿件时,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在稿件审改和编发的过程中,既要让作者修改稿达到编辑标准,又要尊重作者的学术观点,鼓励其围绕观点积极地进行说明、解释和进一步挖掘,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彼此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强化双方对具体学术观点的判断。

3完备的学科专业素养

1)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行业综合性期刊往往包含该领域的各个细分学科,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不断深入学习自己研究领域的专业知识,也要扩展相关行业的其他细分专业,完善行业知识体系,做分支专业的“专家”,整个行业的“杂家”,成为“学者型编辑”,才能站在整个行业的学术前沿,合理定制栏目,选取有价值的稿件,策划有深度的选题。例如《铁道学报》作为铁道行业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铁道运输与经济、铁道机车车辆、铁道电气化、铁道通信信号、铁道工程等学科的学术论文、综述,虽然都是铁道行业,但是各个栏目的专业性极强,学科研究内容相差较远,编辑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精细化自己负责的专业领域,也要统筹全局扩展整个铁道行业的知识储备。2)甄别优劣稿件的能力。面对数量繁多的新投稿件,编辑要思考雕琢,能保持独到见解,形成独立判断,明辨稿件优劣,能够在确认没有内容和形式错误的基础之上,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判断稿件的选题是否新颖、内容是否有价值、逻辑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把握学术前沿、掌握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提高信息的采集、选择、整理能力,及时准确地传达学术信息和学术动态,从而选择论述简明、观点正确、创新性强、数据准确的文章,充分发挥编辑的作用,录用高质量稿件,从而提升期刊的学术价值。3)丰富专家资源,走进科研一线。编辑工作者要走进期刊所属行业的一线,通过到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学习交流,才能近距离地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发掘选题,增加与行业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并将这些行业专家、学者吸纳进入期刊专家库,从而丰富专家资源,有效保证稿源的数量和质量。同时要尽可能地参加学术交流会,参与学科的科研活动,熟悉和掌握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性,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和途径。

阅读全文

游学制项目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实践

摘要:物流管理专业“游学制”试点项目是南京相关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与探索,也为新的育人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不少挑战。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实践,在“游学制”学生管理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些有效的管理办法,从学生管理工作层面有力支持了交通物流专业“游学制”试点项目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游学制;学生管理

2011年,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三校联合,试点实施物流管理专业“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从该年起,三所学校招收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第一学年在本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基础课、本行业职业技能模块的学习;第二学年的第二学期,在其他两所学校进行游学,第三学年,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领域的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答辩工作。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这种校际合作、专业协同的日常教学活动“游学制”,开展还比较少,对相关三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同样也是新的实践领域。特定专业试点“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相应地要求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也要随之发生转变。“游学制”项目实施两年多来,已培养两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做出积极探索,累积了一定经验。深入研究现代“游学制”项目中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变化,对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探索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物流管理专业“游学制”学生管理工作情况

“游学制”学生均为试点院校通过高考普通招生的学生,相对而言,录取分数较高,学习能力较强,行为自觉性较好,校园生活习惯良好,实施学生管理工作有较好基础。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游学制”试点院校之一,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通过“半军事化管理”、“‘三和谐’宿舍创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等举措,追求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的“全员、全方位”育人目标,在管理中尤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游学制”项目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以学院原有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为基础,针对“游学制”学生开展特色化管理,支持、配合“游学制”项目的顺利开展。

1.1重视“游学制”项目学生入校教育与离校总结工作

学院高度重视物流管理专业“游学制”项目。学生来校游学时举行欢迎会,校领导介绍学校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办学成果;承担教学与管理的二级学院领导介绍专业特色、师资力量、学生管理措施;辅导员(班主任)召开第一次班会,开展思想动员,安排游学期间的事项。这些举措让学生对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情况有系统化的认识,从思想上保证游学班学生理性对待教学安排与各种管理举措。阶段性游学工作结束前,则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情况,听取他们对“游学制”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学校还为离校班级举行简短的欢送会,对相应班级的游学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

阅读全文

山区铁路弃渣场选址及生态恢复分析

【摘要】根据山区铁路建设产生大量弃渣的实际,论文简要分析了山区铁路弃渣场的选址原则,以及弃渣场的生态恢复措施,为弃渣场的选址和恢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铁路;弃渣场;恢复

1引言

以安徽省池州至黄山高速铁路工程为例,探讨山区铁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弃渣场的选址及其后期生态恢复。池州至黄山铁路线路展布于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经由九华山、太平湖、黄山等风景名胜区,隧道34座,隧道比60.44%。据统计,需设弃渣场76处。池黄铁路穿越2处自然保护区、1处森林公园、1处湿地公园、2处风景名胜区。

2弃渣场选址原则

2.1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

在弃渣场选址之前首先应了解与弃渣场选址相关的标准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包括GB50433—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TB10503—2005《铁路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标准》、GB50434—2008《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

阅读全文

谈科研反哺下轨道车辆检修类人才培养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轨道车辆检修类专业学生存在的对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在校期间缺乏创新实践应用平台,毕业后的个人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创新发展需求等问题,践行科研育人理念,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以技术技能服务平台为依托,构建了基于科研反哺教学理念的以创新发展为特征的“二分向、三互选、四策略”人才培养新模式。经多年探索实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专业建设效果显著。

关键词:科研反哺教学;技术技能服务平台;“二分向、三互选、四策略”;人才培养模式

一、概述

轨道交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和交通运输的骨干网络,在促进资源输送、加强经济区域交流、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截止到2020年年底,全国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14.6万千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7051.3千米,且运营里程还在持续增长。轨道车辆检修类专业着力培养面向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企事业单位,能够从事轨道车辆检修、运用、维护与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轨道交通车辆检修类人才需求的日渐增大,立足行业的人才需求,培养紧跟行业发展步伐的轨道车辆检修技术技能型人才迫在眉睫。研究表明,以科研反哺教学改进教学内容是高等院校提升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而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途径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技能服务[2],即充分发挥高职学校在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上的优势,针对行业企业技术工艺和产品研发的创新需求,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应用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学校创新成果向企业集聚[3]。因此,践行科研育人理念,搭建技术技能服务平台,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011年10月,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以本校主持的陕西省教育科研课题———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研究的结题为契机,秉持“以学生学业为主体提升素养、以教师科研为支撑反哺教学、以企业创新为引线贯通教学”的思路,依托轨道交通职业教育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立了机电工程学院创新创业工作室。经过探索与实践,2016年首创了在高职院校科研改革背景下“二分向、三互选、四策略”轨道车辆检修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项目引领+双向互选+分层贯通”的教学课程体系。经过5年的实践,实现了“学生高技能、教师高素质、资源高效化”的目标,是轨道交通车辆检修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成功的探索。

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轨道交通车辆检修行业实践性强,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欠佳,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实训操作环节项目固定化单一化,工作环境代入感差,学生对真实环境和工作内容了解有限,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适应工作状态尚且需要一定的过程,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薄弱,学与用产生一定的脱节。中国铁路在追求高速重载高原高寒技术时,创新科技和创新发展成为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新的风向标。学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为通识类课程,难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且缺乏创新实践平台,学生欠缺对行业前沿技术的洞察力,专业视野不够开阔,实践创新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创新应用的现场需求。

三、以技术技能服务项目为载体,开设创新实践课程

阅读全文

工程师教学计划实践策略

本文作者:何小燕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教务处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08年调整)》,到2020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千米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万千米以上。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大规模的铁路网建设和铁路的自主创新,需要学校提供大批适应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更新教学内容,建立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更要建立灵活的、能快速响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大众教育背景下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到来,学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问题。一是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日趋明显,不同领域、不同技术知识含量的企事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二是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强劲发展使得高校毕业生的选择和去向日益多样化。三是高等院校的入学对象日趋多样化,大众化阶段走进高校大门的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求学意愿和态度以及价值取向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这需要学校改革传统整齐划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与国际工程教育相衔接的需要。为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以及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做好加入《华盛顿协议》的准备,同时为了探索建立我国的注册工程师制度,促进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2006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学校积极参与认证工作,先后有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等多个轨道交通运输类相关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在专业认证过程中,学校认识到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工程教育界和企业界相结合”,建立“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相衔接专业标准”是极其重要的。学校在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需作出调整应对。

学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在广泛调研国内外交通运输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充分吸收各项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依托学校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优势,加强学分制模式下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努力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来了契机,指明了道路。通过研究,学校认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正是解决学校所面临问题的良方。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因材施教,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快速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工程人才。

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思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思路是:在轨道交通特色型大学的办学定位的指导下,按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通过科学的培养体制、合理的组织形式和高效的运行机制,构成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使受教育者掌握教育内容,成为既定目标所规定的创新人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根据轨道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学校在原有大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初步构建起“3+X”和“4+X”两个体系、六种类型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①根据行业对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设置“3+3+3”本硕博贯通和“3+5”直博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培养的特点,突破传统培养阶段的界限,将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贯通,统筹设计课程体系。以“3+3+3”培养模式为主渠道,少量优秀学生采用“3+5”培养模式,前三年不分专业,研究生教育从第四年开始进入。该模式具有三大特点: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大类培养和强化工程基础教育;突出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②主动适应企业需求,灵活设置与企业联合培养的“3+1”和“5+0.5”模式。学生前3年进行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学习,第4学年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设专门课程,并让学生进入企业结合岗位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

在“5+0.5”模式中,根据用人单位对急需人才的需求,从相关专业选拔大四学生在寒假和第8学期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寒假完成特定的课程学习,第8学期进入企业结合岗位开展实习和毕业设计。③根据行业对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设置“4+2”本硕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在工程大类公共课平台上进行工程基础教育和在打通的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上进行专业培养,第4年主要针对铁路行业需求,结合工程现场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第5、6年结合企业创新需求进行研究生阶段培养。④根据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设置“4+1”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一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培养的基础上,开展第二专业学士学位(如工程管理、工业工程、公共管理、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如“工学+工程管理”的双学位模式,根据轨道交通行业现场对综合技术、管理能力的要求,对传统工程管理的教学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学生用四年时间取得本专业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书,同时延长一年时间完成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与论文,取得由国务院学位办统一颁发的工程管理第二学士学位证书。

阅读全文

电气节能技术探究(3篇)

第一篇:电气化铁道节能技术探讨

【文章摘要】

自科学家发现全球变暖以来,地球整体环境污染和有限能源危机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对的重大问题。最早我国在(十一五)计划当中提到了节能减排,之后的几年中又提出了一系列的文件来要推动在十二五计划中制定的具体工作,我国作为世界能源损耗大国也在为节能减排,建设节能环保资源节约新型社会而努力。铁道铁路这项行业在我国交通比例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同时也消耗着大量的能源资源,此篇论文针对铁路电气化一系列关于节约能源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关键词】

铁路电气化节能;变电所牵引;接触网技术;电力机车

1.电气化铁道的概念

铁路机车按照其动力能源供给类型的不同基本分为三种,①内燃型机车②蒸汽型机车③电力型机车。本文将主要论述电力型机车。电气化铁道就是外部提供电源作为能源动力来牵引机车的一种方式。他是通过外部的电源和牵引变电所系统把电源转换之后转送至机车的牵引电动机当中,电机转动使得机车车轮转动从而使机车行驶。

阅读全文

城市轨道交通电气化建设探究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进入铁路电气化时代,接触网设备作为列车正常运行的基础,是整个电气化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主体,其工作状态好坏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运行。离开接触网设备,电气化铁路建设无从谈起,因此,通过分析接触网设备的运行特点,在电气化建设过程中,对接触网设备进行创新探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优化措施,从而保障接触网设备安全、可靠运行。

关键词:铁路电气化;APM线接触网设备;运行特点;创新探究

电气化铁路是以电力为能源的现代化铁路运输工具,是铁路事业发展中的一大进步。铁路运输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同时,也是人们出行、货物长途运输的主要方式,电气化铁路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列车速度,提升铁路运输能力,并且有利于环境保护。这些优势的实现主要通过接触网设备来实现,在电气化铁路建设过程中,接触网设备的运行特点、连接方式及安装检测手段都直接影响着列车行驶和行车安全。

1接触网设备的组成

接触网设备是铁路和轨道交通电气牵引供电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沿铁路架设的一条特殊形式的输电线路。接触网设备由接触悬挂、定位装置、支持装置、支柱装置几大部分组成,其任务主要是沿着铁路线路的轨道设置在特定的位置上,通过电力机车的受电弓将电力能量传输到沿线运行的电力机车上,是电气化铁路的基础设施。

(1)铁路接触悬挂主要包括棒式绝缘子、连接件、吊弦、接触线、承力索,将从牵引变电所获得的电能输送给列车,为列车提供电能动力;定位装置负责固定接触线位置,由定位管和定位器组成,能将接触线负荷传递给支持装置,保证接触线与受电弓不脱离;支持装置用来支持接触悬挂,并将其负荷传给支柱;支柱装置是负责承受所有设备的负荷,将接触悬挂固定在规定位置和高度,保障接触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各主要部分如图1所示。

(2)APM线城市轨道交通主要构成:正极供电轨、负极供电轨、接地轨、导电轨支架、供电轨支架、膨胀接头、空气间隙、绝缘接头、供电轨保护罩等为列车提供电能动力,保障列车的正常运行。各主要部分如图2所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