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特殊教育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可行性
摘要:当前,通过分析国际融合教育对学前特殊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文章探讨了职业院校学前融合教育的可行性,提出了融合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的注意问题以及改革的构想,以期对今后开展学前融合教育有所启发。
关键词:融合教育;职业院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
融合教育课程是融合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提升融合教育质量的重点。在融合教育的推动下,美国等实施融合教育的先驱国家对融合取向的课程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随着国外教育界对融合教育的推广,国内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1988年,教育部门根据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针和多年教育实践发展的经验提出:“坚持多种形式办学,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进行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新格局。”由此可见,随班就读已逐渐成为我国残疾儿童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除了要做到将残疾儿童安置在普通班以外,还须给予相关服务和配套措施,包括入班前的准备、物理和心理环境调整、课程与教学的调整、教学评价的调整、相关人员的准备与合作、离校后的转衔等。融合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包含三个层次,即物理空间的融合、社会性的融合,以及课程的融合,而课程的融合教育是最高也是最难的目标。故而要实现真正的融合,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就必须重视课程的发展,以使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能够和他们的同伴一起充分平等地参与学校课程活动。课程调整的目的是使特殊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融合,因此,课程调整应遵循两条核心原则:第一,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第二,尽量做出最少的调整。调整的幅度越小,参与到普通教育的程度越高,只有尽量减少调整幅度才能最大程度地使特殊学生参与到普通教育的情景之中。
1融合教育背景下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可行性所需要注意的事项
1.1有轻重之分,注意学前教育专业设置倾向于与特殊教育课程相融合
在职业院校中,注意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和特殊教育要有所侧重,在教学过程中,以学前教育课程为主,在学好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再在精力充足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去进行特殊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意学前教育的课程和特殊教育的课程,要在学时、课程和培养目标的设计上有所偏重,要在学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为职业院校学前教育学生提供一定量的特殊教育课程,这样对于我们幼师在今后教学时具备足够的特殊教育能力和素养具有巨大的帮助。在对幼师开展特殊教育课程时,可以选择有代表性、必要、有效的课程,能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中不感觉到枯燥,厌倦,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反而得不偿失。
1.2职业院校应根据本地、本校的自身特点,开展校本教育
特殊教育教资认定特点及启发
作者:马占刚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一、引言
由于特殊教育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特殊教育教师是所有教师中面临挑战和困难最大的、要求专业化程度最高的群体,具有普通教育教师资格的教师并不一定能够胜任特殊教育工作[1],所以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特殊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我国大陆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只是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市有过一段试验性的探索,但存在的问题还较多且没有在大陆全面推广开来。我国台湾地区在这方面工作开展的较早,而且积累了一些较成熟的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台湾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在认证机构、职前培育、资格核定等方面的现状和特点,以期对大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借鉴。
二、台湾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现状
(一)证书认定机构
依据台湾《师资培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台湾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办理特殊教育教师资格的检定,并下设教师资格检定委员会,并根据规定设置试题研究发展组及试务行政组分?办理各项工作[2],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在考试审查合格后,由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特殊教育教师证书。只有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才能在特殊学校或特殊班(资源班)等。相关机构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
(二)职前教育培育
学校职业教育与特殊教育论文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现状
1.课程设置比较单一
虽然有些特殊教育学校设置了很多的职业教育实践场地和教室,还有很多科目的教学实践实验,但是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仅开设了面点课程以及烹饪课程,因为没有聘请到合适的面点教师,面点课程一直处于停止开课状态。在烹饪课程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教育教学目标,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虽然班级人员较多,但教学秩序和授课过程很好,说明该校的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比较高,能够将教学内容很好地完成。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在开设职业教育课程的时候,其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没有趣味性和丰富性。在对这些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进行走访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在寝室或者单位等场所中,学生并不擅长与领导或者同事沟通,因此常常会产生矛盾,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出现这些问题,原因就在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比较单一,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交往能力以及集体意识都没有进行有效的培养。
2.与社会脱轨
在对一些特殊教育学校进行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很多学校都没有设置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职业教育一直都是以教师讲授的形式开展,即便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实践活动,也仅仅是让学生在学校或者家庭中进行实践。在学生学习课程中,学校并没有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去实战演习,职业教育的教师和学生都在学校和家庭的圈子中学习和生活,很少与外界发生联系,这样不仅不利于教师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知识,更不利于学生开阔眼界,不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对策
1.特殊教育学校要注重职业教育课程的多层次和多元化
探索特殊教育课程及范式内涵
作者:盛永进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特殊教育研究所
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它既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蓝图,也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1]特殊教育课程在长期的实践中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特色,总结和探讨特殊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从理论的角度对实践经验进行提升,不仅有助于特殊教育理论的建设,也可以进一步促进特殊教育课程实践的发展,并为其改革提供理论解释。
一、特殊教育课程及其范式的内涵
课程范式存在于常规的特殊教育课程之中,由于特殊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这里有必要首先对特殊教育课程的内涵作简要的说明。特殊教育课程顾名思义是为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而设置的课程,可以定义为特殊需要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与安排的总和。由于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需要,因此特殊教育课程本质在于充分满足这些学生在学习中的特殊需要。对于身心有障碍的特殊需要学生,这些特殊需要表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诸多要素方面,也贯穿于知识传授、技能学习和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的各个领域之中,同时也影响整个学习内容的进程安排。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目前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仅限于特殊教育学校,因此在日常概念中,特殊教育课程往往是特殊教育学校课程的同义语,这是窄化的理解。由于特殊教育课程是以教育对象为依据进行界定,从严格意义上说,其外延上既可包括不同的教育安置形式课程,如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殊班、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等,也可包括不同学习阶段的课程,如特殊学前教育、特殊初等教育、特殊中等教育和特殊高等教育等。为了论说的方便并结合我国特殊教育主要任务,本文采用的“特殊教育课程”概念,是指包括特殊教育学校在内的各种安置形式的课程,且主要指的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
“课程范式是特定时代里相互适切和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一定的教育内容及其规范化结构程序、课程成就和课程观念的集合体。”[2]它“蕴涵着一组关于课程现象、课程探究活动的基本观念,它们构成各种具体的课程理论学说和课程实践活动最基本的预设前提和理论基础,为人们提供解决各类课程问题的基本观念、规则和范例。”[3]课程范式一词在我国特殊教育课程方面的研究中很少出现,但在基础教育课程领域已被广泛使用,主要是着眼于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概念重建和体制创新作为基本前提,研究基础教育课程范式的转型问题。把课程范式引进特殊教育课程研究具有同样的意义。伴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经历了由医学养护模式、心理发展模式到社会生态模式的转向,与之相对应也逐渐形成了补偿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功能性课程等不同的课程范式。由于不同时代不同的课程范式反映了不同的特殊教育课程观及其价值取向,它不仅影响着特殊教育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整个过程,也引发对特殊教育研究方法的争论,甚至被称之为“范式的战争”,[4]可见其对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此,探讨特殊教育课程的范式问题对于把握课程改革发展的趋势,推进特殊教育理论建设,不仅具有形而上的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实践的反思和指导意义。
二、特殊教育课程范式的演进
(一)补偿性课程范式
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
[摘要]针对当前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心理学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意见:优化心理学类课程体系,增设符合特殊教育专业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当前研究热点和前沿性心理学板块知识,与时俱进,打破知识内容的陈旧单一局面;在心理学类课程建设方面,处理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关系。
[关键词]高师院校;特殊教育;心理学类;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残疾儿童数量的逐步增长,特殊教育事业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数量与层次在同步提升。诸多学者也开始聚焦特殊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其中心理学类课程是一个主要议题。从目前来看,学者对心理学类课程的设置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但要使心理学类课程体系建设在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中成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一、高师院校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开设心理学类课程的必要性
1.心理学类课程是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必备知识内容
特殊教育是指通过使用特别设计的教材、教法、课程以及特别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使用幻灯片、音像设备辅助教学,对有需要的特殊人群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1]近年来,特殊教育对象逐步扩大,接受特殊教育的对象从传统的听力障碍、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儿童逐步扩大到自闭症、脑瘫、情绪障碍、言语障碍、多重障碍等多种类型、多种障碍程度的特殊儿童。[2]对于生理有缺陷的儿童来说,生理缺陷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如自卑、自闭、焦虑、敌对等。王美玲等研究发现,聋哑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前焦虑、孤独倾向等方面。[3]与此同时,生理正常但由其他各种因素导致心理问题的儿童也逐步增多。卫萍等研究发现,合肥市中小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55%,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孤独、抑郁倾向及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4]这要求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对特殊教育对象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教育。目前,高师院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从事特殊教育的专职教师,其教育对象正是这些心理上有特殊需求的个体。这要求高师院校特殊专业学生在职前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掌握特殊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从而为其从事特殊教育奠定知识基础。
2.心理学类课程是维护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
信息技术和特殊教育融合创新的对策
摘要:《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颁布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点聚焦为“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为进一步推动特殊教育学校“教智融合”,在分析特殊教育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共性问题的基础上,对其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提出改进策略:巧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情境;设计交互游戏,开展趣味活动;推送精准内容,建立个别化支持;开发线上课程,创新教与学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特殊教育学校;课堂教学
一、研究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转变方面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点由“普及和应用”聚焦为“深度应用和融合创新”。特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特殊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实现特殊教育学生(简称特教学生)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方面意义重大。实现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改革,深耕适合特教学生的“教智融合”课堂教学创新策略,让特教学生获得“适性”的教育,成为当前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探索的重要内容。
二、特殊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信息化工程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改善办学条件[1]。《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汇聚电教系统、教研系统等各方力量,建立专门制作标准和评价标准,遴选包括特殊教育示范课在内的1万堂优秀课堂教学案例[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依据特殊教育需求,建设优质网络课程及其资源,遴选和开发学科教学工具、应用平台和虚拟仿真实验训练系统,建成动态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3]。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地方各校的积极探索下,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第一,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丰富。交互式一体机、电子白板、智慧康复训练设备等的应用已常态化,为课堂开展信息化教学提供了基础硬件保障。第二,信息化网络资源平台有序构建。如面向特教学生的“苏州工业园区易家新特教资源库”“特教微课资源”等相继建立,在“停课不停学”期间,为全国各地的特教学生提供了居家康复资源、线上答疑服务等。部分学校也建设了个别化教育平台,利用大数据,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进行评估、监测、分析等。第三,教师信息化水平提升。各种形式的教师信息化教学培训,提高了教师操作信息化设施的能力,使其更好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信息技术在小学特殊教育课堂教学运用
摘要:在当代社会,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已成常事,它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一些教学内容、可以让课堂变得更具趣味性、可以让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的学习等等。而在开展特殊教育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加入更是为教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论是聋哑学生还是认知障碍学生,这些特殊的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都更加迅速地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可见,用好信息技术对于开展小学特殊教育而言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关键词:特殊教育;信息技术;高效率;优势
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不能和正常的学生一样学习与生活,他们感知这个世界远远比我们想象中艰难,他们就是那一批特殊学生。而特殊教育就是为这样的学生专门设立的特殊化教育,但是在传统的特殊教育中,想要提升这类学生的学习效率依旧存在较大的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学生学习的效率更是显著提升。因此,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如何用好信息技术这把双刃剑就成了特殊教育教师所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是针对这一问题的简单看法。
一、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注重有效特殊教育
1.动静结合,注重感知。正常情况而言,活动的物体往往更容易被人感知到,画中的花可能不那么吸引眼球,但是微风过后,飘来的花香以及摇曳的花朵却格外引人注意,这就是“生动”的真正含义。在传统的特殊教育中,教学一般采用教师说、学生听的方式,而这样的教学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比较抽象,本来特殊教育专业面对的学生就有或多或少的缺憾,而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枯燥而又乏味的,并不能很好地调动起特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这些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取得更大的进步。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课堂似乎也活了起来,很多比较直观的事物都可以用音频、视频等方式给学生展示出来,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也更加能够感知到外界传递给自己的信息,自然也能提升特殊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针对听力不佳的小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想要让他们更好地感知音乐与画面,则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给他们播放一些小视频,视频中可以是鲜花、微风、草地等等一切美好的事物,或者可以配上孩子的微笑,而后再给这样温暖的视频配上一首治愈的曲目,例如戴佩妮的 《小小》,让歌词呈现在视频中,类似这样的温柔的歌曲虽然很大概率不能被听力不佳的学生感受到,但是此时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已经可以很好地表达出其中的含义了,而学生只需要在课堂中静静地感受即可。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配以手语进行进一步讲解,在这样的动静结合的教学下,学生对温暖的事物的感知自然也会更加清晰,从而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让这些特殊的学生也能感受到温暖,学到更多的知识,继而继续保持着乐观的心态爱这个世界。
2.抓住具体,把握理性。具体的事物总是容易被人理解,于特殊学生而言自然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学生不能理解的知识点如果能够用一个具体的事例往往也就变得容易理解了。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特殊教育时,教师就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尽可能地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理性的世界观。例如,在学习《一、二、三》的相关知识点时,如果单纯讲解,相信很多教师都不知道应该如何为这群特殊的学生讲清楚这几个数字代表的含义。而如果能够用上信息技术,相信很多教师都能够想出办法帮助学生理解这几个数字。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给学生展示单个数量的图片,并示意学生此时代表的是数字“一”,“二、三”自然以此类推,然后利用口语嘴型让学生明白这几个数字怎么读,最后再利用代表数字的图片如“两个苹果”“三个男孩”“一个香蕉”等等,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几个数字的含义并准确的读出来。如此,学生对这几个数字形成了主观上的理性认识,而教师也将这样相对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了,学生在学习时也更有兴趣。可见,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部分比较抽象的知识完全可以通过更加具体而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
3.情境创建,快乐学习。情境化教学是当今社会较为常见的教学方式之一,基本上适用于任何学科的教学,特殊教育专业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在特殊教育教学中,情境化教学所能够发挥出来的作用更为显著。在情境下教学下,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以亲身感受的方式去感知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学习。例如,在学习《狐假虎威》的相关内容时,想要让学生从文本中直接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自然是不大可能的。而此时教师则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一些 flash动画,让老虎与狐狸的形象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紧接着再展示一些有动作的画面,生动再现狐狸假借老虎的威严作威作福的故事情景,并用这样具有冲击力的画面感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如此,学生学习有乐趣,学习氛围够融洽,学习效率自然也能有更大的提升。可见,在开展情境化教学的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加入无疑让情境更具感染力,而这一点在传统的教学中显然很难实现。因此,在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特殊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棵大树帮助特殊教育教学攀上更高的山峰。
慕课的特殊教育微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要】慕课微专业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新事物,以职业为导向,有助于特殊教育专业贴合社会需求发展。文章基于特殊教育慕课发展现状,分析特殊教育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探讨特殊教育微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
【关键词】慕课;特殊教育;微专业;人才培养
1问题提出
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的结合和发展。依靠于信息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微专业应运而生,微专业是指提取某一岗位群的核心技能,以快速、集中培养的方式,通过五门至十门左右的核心课程的学习,能够快速达到某一领域的工作技能要求,使学习者实现就业,补救高校专业设置与单位用人需求间的匹配问题,以学生职业为导向的专业课程[1]。目前对于微专业的探索和研究处在起步阶段,以计算机等工科为主的探索偏多,集中在高职院校和地方本科高校,对教育类专业的探讨几乎为零,特殊教育作为教育学科的一部分,教育对象包括感官障碍、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等多重差异显著的群体,涉及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现有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社会分工细化加速与髙校专业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且传统课程的课堂教学及其考核方式难以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平衡,信息化环境下,慕课等在线教育的发展为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契机。
2特殊教育专业慕课发展现状
2014年,中国大学慕课上线,2015年初,网易云课堂为解决“传统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推出“微专业”。目前慕课平台上线的特殊教育相关课程共有17门,其中特殊教育类11门,包括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走进特殊教育、特殊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国大学MOOC1门,爱课程2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特殊学校语文教材教法、特殊学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英语基础语法教程(融合教育)、大学英语(聋生)(上)、大学英语(聋生)(下);手语翻译类3门,包括手语基础—跟着聋人学手语、基础手语、民航服务手语;康复类3门,包括特殊儿童语言康复、儿童语言康复学、特殊儿童心理康复。2门来自高职高专院校,15门来自本科高校,由经验丰富和学术功能深厚的教师负责课程完成。特殊教育包括诊断评估、康复、教育等多领域,需要特殊教育教师、心理学家、听力学学家、诊断评估人员、康复治疗师等群体的参与和团队合作,慕课关于医学、心理、社会学、教育学等的课程丰富,为特殊教育微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可根据兴趣和专业需要选择不同方向的课程进行学习,慕课平台向完成课程的学习者提供认证证书;高等院校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课程变厚、课堂延伸,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和成本。
3特殊教育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