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特殊教育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特殊教育技术

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持续完善,特殊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和教育领域的融合也越来越深入,于是人们开始探究现代化信息技术和特殊教育的融合途径。笔者将结合现阶段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情况,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特殊教育;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特殊教育一直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短板,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人们思想意识与观念的逐渐转变,公众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力度也在持续提升。为了提高特殊教育的成果,现代计算机技术被引入该领域,且发挥出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计算机技术在具体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通过深入研究进行改进。

1当前阶段计算机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具体运用形式

1.1特殊教育中的计算机硬件运用

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融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现代教学,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了声、光、情、景的有机融合,使教学内容的表达更加直观、生动、具体,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和普及,各级学校都在加快开展信息化建设,一些发达省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计算机拥有率基本上已达到100%。由此可见,在我国一些省的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已基本具备[1]。与此同时,计算机科技也在不断发展,过去笨重的台式机已逐渐被淘汰,越来越多的方便快捷的电脑产品涌现出来,如平板电脑等。现阶段,我国一部分发达城市已开展了基于平板电脑的“电子书”项目。因此,平板电脑的课堂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在特殊教育领域,对于一些患有自闭症和有学习障碍的孩子,平板电脑这种更倾向于视觉感知的学习形式无疑更具优越性。

1.2特殊教育中的计算机软件应用

阅读全文

特殊教育师资共享障碍及措施

作者:张艳 杨善涛 单位:南漳县聋哑学校 南漳县长坪镇长坪完全小学

一、襄阳地区特殊教育师资共享存在的问题

1.公办特校教师数量不足。襄阳地区有老河口、枣阳、宜城、谷城、南漳、市区等6所公办特校,除去行政、工勤人员以及代课教师等人外,专任教师不足200人,相对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来计算,比例明显偏低。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偏多,专业的美术、律动、劳技教师明显偏少,术科课程的教学基本由主干课程教师兼任。总之,脑瘫、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师资短缺,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儿童的入学需要。

2.特教教师素质之间存在差距。特校自成立以来,师资来源分为三种:一是特殊师范教育专业毕业;二是普通学校教师经过特殊教育岗前培训,持证上岗;三是普通学校直接调入特校或是聘请代课教师,三者的比例为6∶3∶1。来源不同,教师之间的特殊教育理论基础与专业技能也明显不同。学校条件的不同,导致教学能力与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也不同。总体来说,市区的特校教师特殊教学能力与经验较为丰富。

3.特教教师类型单一。分析襄阳地区特校教师的学科结构,90%以上的教师从事的是传统的盲、聋、弱智儿童的教育,课程分布上是基础文化课教师。但特殊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除了基础文化课教育之外,还应包括康复教育和劳动职业技术教育两个部分[1]。在现有的200名特殊教育教师中,康复教育的教师不足30人,劳动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不足20人。教师类型的单一,从某种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残疾学生自食其力的培训目标的实现。

4.教师缺乏相互交流的平台。因缺乏专业的教研员的引导,特殊学校之间交流较少,加之地域的限制,学校分布广,其教研活动的开展便不如普通学校的学区之间那样密切,导致教师之间的学术、教研、经验交流流于形式,往往是一年才相互交流一次,并且交流活动缺乏实效。

二、襄阳地区特殊教育师资共享的对策与措施

阅读全文

地方特殊教育教师分析

1、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渴望得到专业发展,但受客观条件限制,缺少培训机会。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发现,只有16%的教师参加过国家级的教师培训,39%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而接近80%的教师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来进行自身的专业化发展。特殊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生数量少,学生个体条件差别大,生活自理能力低。按照《黑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标准》,师生比应为1:3.1,但黑龙江省大多数学校无法达到这一比例,很多学校的教师既承担教学任务,又要担任生活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的工作压力比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省内外许多教育机构开展了针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学校也大力支持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却往往脱不开身去参加培训。

1.2教师对一些康复设备不甚了解,康复技能有待提高。特殊教育倡导“医教结合”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机体的康复,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康复技能。然而黑龙江省各学校普遍存在缺少从事语言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咨询等的专业人员的现象,使得特殊教育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同时很多学校由于资金限制,无法购进先进的康复设备,还有一些学校尽管购进了先进的设备,又缺乏掌握康复技能的专业人才,使得许多设备形同虚设,没有起到应由作用,造成资源浪费。

1.3培训形式单一,无法满足教师需求。目前省一级的教师培训主要是采取技能大赛的形式,以赛代训。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学能力,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受场地限制,体育课和职业教育课很难获得展示机会;地理条件的制约又使得参加展示的学生只能从哈尔滨市的学校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比赛的平等性。而地市一级的培训,往往也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教师的实际需要,要么效仿省里进行技能比赛,要么请几位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进行专题讲座。通过问卷统计发现,36%的教师认为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34.6%的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32.1%的教师认为培训理念难以转化为教育实践。这在很大程度上指出了培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们指明了改进方向。

2、对策与建议

2.1编写全省统一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教材,制定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认为在专业发展方面,亟需提高的前三项分别是学科知识与技能(47%),现代教育技术(44%)和教学理论(37%)方面的知识。而目前的教师参加的培训多是通识理论(72%),教学理论(62%)和师德(61%)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实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培训的针对性不强。鉴于此,建议制定全省统一的特殊教育教师准入标准,同时参考调查问卷编写统一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教材。

2.2细化培训对象,分批分层对特殊教育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和访谈笔记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同,素质基础不同,个体追求的发展目标不同,对培训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培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综合考虑教师个体的不同情况。鉴于特殊教育教群体的特殊性,应在教师培训工作方面加强针对性,把教师群体分为骨干教师,新手教师,转岗教师和随班就读教师四类。在培训开始之前,明确培训对象,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分层设计培训目标,这使得培训在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出发点,在接下来的课程和形式上的确定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会偏离轨道。

阅读全文

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策略探讨

一、中美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现状

(一)中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比较

从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上来看,我国目前对于特殊教育教师的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较多关注对特殊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表现。二是对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研究较多,但忽视职前培养,缺少具体方法。三是部分特殊教育教师对全纳教育以及特殊儿童的态度上更倾向于消极,缺乏深入认识和情感基础。四是虽然我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障特殊儿童的受教育权利,但不够完备和细致,可操作性不强。我国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大多以学历标准为准,忽视相关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水平。由于各种条件受限,我国学员参加直接观摩、见习和实践的机会较少。我国现有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与美国相比略显简单化,缺乏连贯性。美国的全纳教育师资培养主要通过培训来实现,其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主体多样化,注重强调教师资格和相关特殊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更重视操作技能的培养。例如,美国加州大学非常重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每年都有特殊教育教师培训项目。教学中以讨论式教学为主,采取各种形式进行集中、分散或小组讨论。每两周邀请两位来自其他学校的特殊教育专家,优秀一线教师或是特殊儿童家长对学员进行培训和交流实践经验,有疑问可以现场提问及时解决。美国特殊教育培训中非常重视教师与特殊学生家长的互动合作能力。再如,美国某州立大学的培训项目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学习学校”实现,要求包括特殊儿童家长、特殊儿童、一线教师、学校领导、研究者在内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对教育教师进行培训。

(二)中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的总体目标存在差异

我国特殊教师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学科配套、相对稳定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这一目标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然而,历时二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师资仍然不能满足需要,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美国、英国等全纳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就开始逐步将特殊儿童安置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开始了全纳教育进程。美国的全纳教育是一种把残疾儿童从特殊班级融入到普通班级学习的教育安置。通常指学生用在学校的部分时间学习一些非学术性知识,如美术、音乐和体育等。其全纳教育目的是想通过创造一个统一的体系来改革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并在普通班级中满足每个学生个体的需求。实现回归主流(Mainstreaming)和一体化(Integration)。美国特殊教育经历了从隔离式特殊学校式机构,特殊班、瀑布式多层次服务体系,到全纳教育的变化。美国的残疾儿童除极其严重的残疾儿童之外,一般的残疾儿童是与正常儿童一起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的。据统计,在美国全国范围内,1999年46%的残疾儿童已经进入普通班级学习,实现融合教育,2003年数量达到79%。最近几年里数量仍然在不断增长。美国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即包括大量的普通班级中从事教学工作的特殊教师培养又包括专门的特殊学校的特殊教师培养。这与我国不同,我国的普通学生和特殊学生是完全分开的,我国的特殊教师的培养指的就是特殊学校的一线特殊教师的培养。

二、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

全纳教育是由教师、助教、家长、特殊教育专家、学校管理者、康复治疗师等所有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的一个“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的各个独立环节在工作中各有侧重但又存在重叠。这就要求特教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态度和信念的培养应成为全纳教育师资培养的核心内容。国内外研究表明,特教教师的态度对于成功开展全纳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特教教师对于全纳教育的接纳和认同程度并不理想,有研究发现有少数教师还没有形成基本的对全纳教育的认可和对特殊儿童充分接纳的态度。

阅读全文

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措施

作者:唐仕元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1.引言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以一定数量的特教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特殊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1]。但是,从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可知,民办特殊教育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民办特殊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状况。这些年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特殊教育需求的增加,民办特殊教育也得到迅速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杨团等人对北京市民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现状的调查研究证明,民办特殊教育已成为公办特殊教育的有力补充,为满足特殊儿童的教育需求作出了贡献[2]。然而,杨团等人的调研也反映出我国民办特殊教育在教育质量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提高民办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促进民办特殊教育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提高民办特殊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民办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作为教师队伍建设战的重要途径,其发展现状、应对策略值得研讨。

2.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现状

我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搜索、查阅发现,现有研究中针对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研究较少,几乎无人问津。但是,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存在的数量、分布区域和发展趋势看,开展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相关研究刻不容缓。现有研究和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整体现状不容乐观。

2.1监管体制不明确,缺乏培训平台。由于我国相关管理体系、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或缺失,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存在较为严重的“身份认同”问题,即机构自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归属于哪一个政府部门管理,从而出现了不同的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在教育、残联、民政、工商等部门“多头登记、多头管理”的现象[3]。由于“多头登记、多头管理”,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普遍缺乏行业规划、行业指导和行业规范。因此,受上述因素的影响,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也相应地陷入了缺乏有效监管体制的困局。监管体制的缺失必然导致培训平台的丧失,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也就呈现出由各机构各自为政、各显神通的混乱局面。因而,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丧失了监管体制层面的保障。

2.2资源匮乏,缺乏有效支持。首先,对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而言,其运营经费来源主要有服务收费、项目支持、政府补贴、慈善捐款等。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型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而言,服务收费仍然是该机构的根本经济来源。而中小型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又恰恰是我国民办特殊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在特殊教育高教育成本这一客观事实面前,大多数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很难在经费上保障教师的在职培训。这一现状使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陷入缺乏有效经济支持的困局。其次,民办特殊教育机构,特别是中小型机构,由于其以服务收费为主的运营特性,势必迫使机构在人员配置上追求人力资本的最小化,即每个岗位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很难有富足的教师可供抽离出来参加培训,特别是参加一些日程较长的集中式培训。然而,这种日程较长的集中式培训又恰恰是教师需要的,也是能实际解决教师专业成长需求的培训。再次,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的客观现状,也使机构负责人在教师培训方面有所顾忌,不敢或不太愿意在教师的在职培训方面投入太多。因此,这一尴尬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办特殊教育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工作的开展。第四,特殊教育专业资源匮乏和分布不均,严重影响了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对特殊教育专业资源的获取。我国现有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师资力量实属有限,远不能满足其在职培训的需求,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并且培训平台更多地建立在一些设有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中,而且上述资源多属公办特殊教育资源或主要面向公办特殊教育单位,民办特殊教育机构较难共享上述资源。最后,由于我国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与公办特殊教育单位间相对隔离,且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与机构之间大多处于相对孤立的状态,彼此间缺乏沟通与合作,严重阻碍了民办特教机构及时、畅通、有效地获取特殊教育专业资源,进而限制了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阅读全文

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摘要:特殊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特殊教育的开展,为残障人群提供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转变了特殊教育的教育模式,提高了其教育效率。因此本文通过对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其中存在着教学方式传统、学生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健全等问题。同时提出了信息技术对特殊教育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出了改进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的途径,从提升信息素养、巩固学生基础知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开论述,旨在完善特殊教育方式,推动特殊教育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也被应用到各类行业之中。其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极大的改变了教育模式。随后信息技术也被应用到特殊教育中。特殊教育是指针对残障人士开展的教学活动,通过对其进行指导学习,让其能够正常生活。而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促使特殊教育逐步向信息化方向转变。信息技术的使用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特殊教育知识的理解,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一、特殊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教学方式传统,忽视信息技术

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特殊教育的开展。首先,由于特殊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慢,这也造成各个地区内,特殊教育的发展程度并不相同。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为特殊教育提供教学资源支持,导致其缺少相应的教育资金与教学设施。进而不能完成开设特殊教育的目的。并且由于特殊教育开设时间较为落后,致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育方式的传统化,致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其学习兴趣并不高,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其次,信息技术虽然被广泛应用到教育中,但在特殊教育中却存在着忽视特殊教育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性,部分教师在开展特殊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导致信息技术难以在特殊教育中得到应用。并且教师对信息技术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忽视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帮助,致使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难以普及。

(二)缺乏信息素养,相关软件不健全

阅读全文

特殊教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摘要:特殊教育教师是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的关键,其实践教学能力更是决定着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与成长。在实践教学方面,特殊教育教师普遍存在着实践方法掌握不牢、示范指导经验缺乏、实践反思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文章针对特殊教育教师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特殊需要儿童发展需要的问题,提出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全员参与的培训体系,完善全方位保障体系等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为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实践教学水平提供借鉴。

关键词:特教学校;特殊教育教师;实践教学

所谓实践能力是指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1]特殊教育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指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实践环节中能够有效地把已熟练掌握的实践能力运用到某类特殊需要儿童康复与训练当中去,培养特殊需要儿童发展与成长的能力。随着《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2]深入实施,培养和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成为特殊需要儿童康复和成长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提升残疾人受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实现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特殊需要儿童和青少年有机会在中小学随班就读,或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受正规教育。作为专门对特殊需要儿童和青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机构,特殊教育学校承载着绝大多数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期望,担负着培养特殊需要儿童成长成材的使命。进入新世纪,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快速发展,特别是近五年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2018年达到了2152所,在校生66.59万人,专任教师5.87万人,[3]数量和规模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培养与提升特殊教育教师实践能力成为当前特殊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成为特殊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特殊教育技术呈现出复杂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对特殊教育学校及机构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呈现真实的问题、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情景,为他们解决问题与探究新知识提供工具与材料。”[4]这对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的综合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特殊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要体现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现场的特点,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特殊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素质,更要具有过硬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成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时代特殊教育教师。

二、当前特殊教育教师实践能力的困境

(一)实践方法掌握不牢。调查发现,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短缺严重,很多普通师范学校毕业的师范生进入特殊教育行业;也有一些普通教师通过转型转岗后从事特殊教育专业,[5]他们普通教育学理论,长期从事理论教学,普遍存在特殊教育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经过转岗培训后,对特殊教育理论知识有了很大提升,但参与特殊教育实践较少,对特殊教育实践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掌握不够。有的教师不能激发学生兴趣,实践中与学生互动少,不善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不愿参加教研活动,对特教发展近况、新的方法与技术缺乏了解,缺乏对特殊教育现场的认识,不能针对特殊需要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进行实践指导,实践教学效果不佳。

阅读全文

特殊儿童性教育需求现状与性教育干预

【摘要】目的完善贵州地区特殊儿童性教育内容与方法,建立特殊儿童性教育干预体系。方法对贵州地区2所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一线特殊教育教师、家长进行“特殊儿童存在的性相关问题、性教育知识技能需求、性教育干预中存在的困惑”三方面调查、访谈。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同时根据性教育的主旨内涵和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中对于性教育概念内容的界定来建立特殊儿童性教育干预体系。结果贵州地区2所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存在有性冲动管理困难、暴露身体隐私部位、不知道自己被性侵等性问题,以及教师与家长有对特殊儿童性教育效果差、不知道怎样开口性教育、专业性知识缺乏等问题。结论贵州地区2所特殊教育学校特殊儿童由于存在身心不足、个人识别理解力差、交流能力弱、抵抗能力不足等身心特殊原因,更应该尽早家校结合应用特殊儿童性教育干预体系对其进行性教育,并且要反复强调重点性知识、隐私与防性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特殊儿童;隐私教育;预防性侵;家校共育;性教育

干预体系特殊儿童的机体异常一般是由生殖系统以外的异常所致,所以绝大多数特殊儿童的性生理发育与正常儿童没有任何差异,特殊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需要接受性教育[1⁃5]。社会适应方面,特殊儿童由于身心不足、个人识别理解力差、交流能力弱、抵抗能力不足等身心特殊原因,更加容易出现受到他人性侵害或在公共场所自己暴露隐私部位等两性安全方面的社会问题[6]。特殊儿童性教育必不可少,而且更应该早期进行、持续反复教育,并且要反复强调重点性知识、如何保护隐私与防性侵等[7⁃9]。2021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九条和第四十条规定,学校应当帮助身心异常学生建立预防性侵害与性骚扰的工作制度,同时学校应当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这就意味着从法律层面上要求学校必须对特殊儿童进行性教育,体现了性教育对特殊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10]。但目前我国对特殊儿童的性教育相对缺乏,更缺乏系统规范的性教育体系。基于此,现对贵州省2所特殊学校性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为建立特殊儿童性教育干预体系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贵州地区2所特殊教育学校中重度智障、唐氏综合征、脑瘫、智力发育迟缓及多重障碍等各种病症特殊学生的一线特殊教育教师27名、直系亲属家长31名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

1.2研究方法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