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特殊高等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残疾人高等教育论文
1残疾人高等教育学校支持的现况
1.1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比较单一
由于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起步晚,办学层低,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专业设置上只关注残障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优势,只是适合残障学生就读,但不一定有就业市场,显得较为狭窄。比如,各大高等院校现阶段招生的盲生,其专业仅限于音乐和针灸推拿等单一的专业;聋生也局限于计算机和美术等相关专业,许多优秀的残疾考生很难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的专业。而所有的课程设置基本是参照结合普通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设置的,这就导致部分残障大学生即使很努力,也完全无法适应这些课程。而对于按照生理残疾分类招收的学生,即使课程设置是面对同一教育群体,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差异性,课程设置也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学习和就业的需求,依然存在“一刀切”现象。这样就限制了残障学生的发展,无法满足其多元化的需要,阻碍了他们潜能的发挥,限制了他们的就业,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发展。
1.2校园环境不能满足残障大学生的需要
由于我国的残疾人高等教育起点低,办学经验不足,无障碍设施、校园人文环境、教学条件、学习资源以及辅助设备和技术等均不够完善。第一,校园公共设施无障碍水平不达标,比如现有的教育环境很难向视障学生提供有声读物或各专业盲文图书和规范的无障碍设施;第二,教育培养机构专业师资力量薄弱,造成我国残疾人高等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起点也不高,理论素养差,实践操作技能欠缺;专业基础不牢固,业务能力不强;大多数特教教师实质上没有受过正规特殊教育专业教育和考核。因此,很难理解残障大学生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额外压力;也很难与残障大学生有效地交流,不能给于残障大学生针对其残疾类型的、高科技含量的辅助的支持,以至于无法为这些残障大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支持与服务。因为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阻碍是双向的,学生需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帮助才能完成学业,教师也需要接受适当支持来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构建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和服务体系中教师的支持对教师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
1.3残疾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由于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积淀不足,其发展目标定位还处在摸索阶段,一方面专业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设和发展缺乏科学的政策导向和宏观指向;另一方面现行管理系统不够完善,如有些高校教务管理系统无法实现视障大学生像健全学生那样进行网络选课;残障大学生的康复系统有待进一步研发,如缺少盲文转换系统,听障手语直译系统等等。另外,参与残障大学生管理的人员,专业素养不足,不了解残障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不懂盲文和手语,也不了解他们群体环境的具体的文化特征,无法与残障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根本没法满足残障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高教改革中的属性探讨
古今中外的高等教育实践既丰富多彩,又错综复杂。例如,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往往成为统治阶段笼络御用人才的工具,今天的高等教育则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各行各业人才培养的阵地;某些国家实行高等教育的商品化、产业化运作,而有些国家却把高等教育当作国民的福利蛋糕。那么,有没有一种较好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能否由此找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源?应该说,付八军博士的学术专著《高等教育属性论———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选择的新视角》(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对这些问题作了较为系统与深入的探索,颇有说服力地提出并阐述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源动力在于政府或者说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的选择与利用。从该种新视角及其所揭示的动力源出发,我们可以获得诸多新见与启迪。有没有一种较好的理论来解释这种现象?能否由此找到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源?应该说,付八军博士的学术专著《高等教育属性论———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选择的新视角》(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对这些问题作了较为系统与深入的探索,颇有说服力地提出并阐述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源动力在于政府或者说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的选择与利用。从该种新视角及其所揭示的动力源出发,我们可以获得诸多新见与启迪。
第一,彰显一种动力,而不是从表象的多种合力出发,这不仅揭示了高等教育变革的直接原因,而且有利于我们找到改革与发展的突破口。学界曾有不少学者对高等教育的动力机制进行过理论探讨。例如英国牛津大学前副校长科·阿什比勋爵在他的著作《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中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受三种力量的牵动,即市场之力、政府之力及大学之内在逻辑;美国加州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是知识普遍化与特殊化的矛盾运动,认为知识普遍化反映的是学术的根本利益,而特殊化反映的是民族国家的局部利益,这两者始终存在着冲突,这些冲突演绎出不同形态的高等教育;厦门大学王洪才教授提出了“四元结构”理论,认为高等教育活动不是某种单纯力量作用的结果,而是国家、大学、社会、个人四个不同方向合力作用的结果。毫无疑问,政府、市场、大学和个体都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源。但是,其中还有一种对高等教育变革最为直接的动力,那便是“政策力”。本书在动力比较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一观点,并通过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验证。遵循此种路径,让我们找到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牛鼻子”,为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理论武器。
第二,作者对该种新视角的探索是建立在对“属性”基本概念的分析之上,本书不仅对该概念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的阐发,而且提炼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研究指出,对象事物的属性具有五个基本特点: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无限性、层次性。当我们把高等教育活动当作一项对象事物来研究,高等教育属性也就表现出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无限性与层次性。以高等教育的商品属性为例,既然高等教育具有商品性,那么其商品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性),且在实践层面上展现出来又是有条件的(条件性)。因此,我们不能说高等教育不能商品化,而要看其条件是否成熟,能不能商品化。这就可以解释高等教育商品化为何不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萌发,却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晨曦微露。但是,高等教育的商品化运作,最终取决于该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商品属性的选择与利用。这就可以解释同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的存在高等教育商品化的现实行为,而有的却把高等教育当作福利蛋糕。同理,既然高等教育具有多样化的属性(多样性),在实践上的展现又取决于政府的选择,那么,就不难理解在某个时期展现高等教育的政治属性,在某个时期展现其经济属性,在某个时期又展现其文化属性。不过,政府对教育属性的选择,同样不得违背其条件性,这就可以解释高等教育商品化的南橘北枳现象。至此,本书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研究视角:宏观层面的高等教育实践,源于政府(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的选择和利用。
第三,从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选择与利用的新视角出发,作者对中美两国自古至今的高等教育实践作了很好的梳理与比较,不仅进一步确证了该视角的科学性,而且归纳出中美两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属性选择的异同。中美高等教育发展史的梳理与比较工作,并不少见。但是,从该视角出发,在有限的篇幅里,对两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脉络系统地进行梳理,实属不易。该书不仅做到了,而且进行了比较,得出:在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价值指向上,美国偏向其育人属性,而中国偏向其社会属性;在利用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上,美国突出其文化属性,而中国更加突出其政治属性;在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推动上,由于政府对不同高等教育属性的偏重,美国展现出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中国则是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
第四,作者还认为,高等教育的产业性并不违背其公益性,甚至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其公益性。该书鲜明地体现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市场化取向,在文中笔者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高等教育商品属性、产业属性以及市场属性的推崇。从学界的研讨情况来看,目前既有人支持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改革,也有人反对高等教育的产业化运作。反对者主要基于高等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公益事业,不能实行产业化。对此,作者在书中进行了很好解答,认为“高等教育的产业性是生产性与商品性的统一,其生产性不仅指一般的生产性,还包括一种特殊的生产劳动能力的属性,亦即高等教育的本体功能属性;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不体现在高等教育的产品性质上,而体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过其本体功能实现,因而高等教育的产业性与公益性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目的与手段的共存关系。同时,通过克服两者在商品性条件下的矛盾冲突,能够实现高等教育产业性和公益性的统一。”的确,我们不能从高等教育提供的产品是否属于公共产品的角度来反映其公益性。如果这样,那么美国的营利性大学、当前医院以成本加利润的方式提供的医疗服务(不是医疗保险)等等都不具有公益性。可见,我们不能从高等教育的产品性质来分析其公益性,更不能从产品的性质来分析和体现出高等教育有别于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的伟大和崇高之处。高等教育与医疗卫生等行业都属于与人本身密切相关的社会公益事业,但高等教育有比其它公益事业的社会价值更大的、特殊的公益性,这个特殊性正体现在高等教育通过育人功能来实现的社会功能。作者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澄清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的关系,提供了很好的视角。#p#分页标题#e#
总之,该书围绕一条主线,从高等教育属性的本体论、实践论与价值论三个层面展开论述,确立了宏观层面的高等教育实践源于政府或者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属性的选择与利用的新视角,并通过这个视角,梳理和比较了中美自古至今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阐述和论证了中国当前应当展现的几个高等教育属性,勾勒了未来政府对高等教育属性进行选择与利用的走向。尤其是该书提供的这种新视角有利于解决我们许多悬而未决的重大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例如,在高等教育是否可以商品化问题上,运用属性问题的基本知识点,就可以知道商品性是高等教育本身具有的属性之一,在实践层面能否商品化,取决于政府是否对高等教育商品属性进行选择与利用。同时,运用事物属性的条件性这个特点,我们还会知道,高等教育的商品性能否充分展现出来,不只是政府是否选择与利用的问题,还有政府能否选择与利用的问题。因为如果条件不成熟,政府选择与利用了高等教育的商品属性,或许就会违背规律,阻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行。
该书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思维激荡,语言流畅,既“上天”也“入地”,无论对于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还是实践工作者,都具有研读价值。可以说,本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在这样一个开创性的研究中,自然存在尚须完善的地方。例如,在该书本体论研究部分,作者的阐述显得过于抽象;在实践论研究部分,以基本史实验证相应观点的探索似乎流于简单;等等。当然,或许哲学命题的研究,一时难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思辨程度;在有限的篇幅里,对于某些观点的论证,也只能借助基本史实。
卓越绩效模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相对落后”到“体量第一”,从“扩大招生规模”到“内涵式发展”,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我国正在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政府、社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法。本文从卓越绩效模式的概念和背景出发,探讨高等院校引入卓越绩效模式的作用,并给出了卓越绩效模式实施的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卓越绩效模式;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越来越重视教育,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是国家发展的百年大计,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公民个人素养的保证,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保障,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人才的支撑,而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都离不开教育事业,所以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教育体量。2018年我国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等各类学校共计51万所,在校生规模达2.7亿人,专任教师约1600万名,其中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833万人,毛入学率达到48.1%,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制定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总规模增加到3550万,毛入学率提高到40%”的目标,我国基本上实现了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随着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高等教育量的增长势必引起质的变化,并由此引发了高等教育质量普遍下降的负面问题。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职能,因此,追求卓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对高等院校的生存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大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导致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亟待建立一个卓越的高等院校管理体系,以解决日益突出的高等教育质量下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
二、我国对卓越绩效模式的引入
(一)卓越绩效模式概述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日本生产的优质商品纷纷涌进美国市场,对美国本土企业进行着激烈的打击。美国政府和企业界在对日本经济发展历程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设立“美国国家质量奖”的想法,企图通过“美国国家质量奖”,激励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产率,进而增加企业利润,获得竞争优势。于是在1987年由里根总统签署法案,通过并设立了“美国国家质量奖”,即马可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BaldrigeNationalQualityAward,简称BNQA)。“马可姆•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评价模式就是卓越绩效模式(Perfor-manceExcellenceModel,简称PEM),评价标准就是卓越绩效准则。卓越绩效模式不是目标,而是一种评价方法,是全面质量管理实践的条例化、具体化和标准化,它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绩效管理理念,包含了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测量分析与改进、人力资源、过程管理、经营结果等7个方面。
聋人高等教育质量因素分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聋人高等教育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尤其是在国家特殊教育二期项目影响下,招收聋人的高校已由新世纪初的几所发展到今天的几十所。这对聋人群体的发展以及促进我国文明进步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高校缺少对聋人教育内涵的认识,导致聋人高等教育院校十分缺乏具有相应专业背景的师资、管理人员,也缺少聋人对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的参与,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聋人高等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聋人高等教育;质量;因素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原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自2001年开始招收聋生,开设有装潢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古建筑绘画方向)、摄影摄像技术、动漫艺术设计、计算机技术应用、食品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电子技术、特殊教育共9个专业,学院自2005年加入国际聋人高等教育网络组织(PEN项目)以来,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英国等国的大学进行交流与合作,也有美国、德国的聋人教授、博士来校工作。实践证明,聋人同样可以成为优秀人才,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学者,也可以在很多专业领域中创造佳绩。但是,目前我国聋人高等教育质量提高方面还存在着如下制约因素。
一、对聋教育特殊性认识不足
聋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聋人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大,教师最少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第一,应在具有普通高等教育教师资格的基础上,具备聋人教育的知识,包括对聋的认识、聋的分类、聋人心理与教育、聋人语言与文化、聋生知识结构与差异、聋生兴趣特长、与聋相处的方式方法等。第二,需要有比较娴熟的手语沟通能力。对聋人来说,手语是他们交际的语言,是他们沟通交际的工具。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手语技能,一方面便于教育教学中的师生沟通和知识传授,另一方面便于了解聋人文化,能不断加深师生间的感情,在此基础之上促进聋人大学生的发展。目前,由于缺少对聋人高等教育特殊性以及难度的认识,相关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大多数教师没有聋人教育专业背景,严重缺乏手语沟通能力,只能照搬普通教育的方式方法,通过口语或其他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师生之间沟通有限,感情淡薄。这样就导致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都有非常大的困难,教学效果较差,教师和学生均缺少教学的成就感和学习的满足感。然后就误以为“聋人学习能力差,很多专业不适合聋人学习”。长此以往,这些误解会让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结果让聋人大学生背上了“学习能力差”的“黑锅”。聋人大学生的学习特殊性是什么呢?2007年,笔者到美国国家聋人工学院学习时了解到,美国高校为聋人提供的支持是多方面的。比如,一位聋生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高校会为他提供手语翻译,一名翻译服务一位聋人。考虑到聋生在学习中因高度关注手语翻译而无法记笔记,国家还为他配备笔记速记员,“翻译+笔记速记”还唯恐有知识的丢失,高校每天为这位聋生安排课后志愿者(辅导)补充遗漏的知识。学业成绩、毕业考试、硕士博士学位的要求和听人都是一样的,事实证明:聋生和听人学生具有相同的学习能力。笔者在美国罗彻斯理工大学接受培训时,该校有121个专业,有122名手语翻译,所有的专业聋人都可以申请学习,政府为其提供足够的支持(为聋人提供的支持都由政府买单)。
大学实施高等特殊教育的必要性
一、北京开放大学开办高等特殊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开办高等特殊教育既是开放大学的应有之义,也是服务回馈社会、体现开放大学办学特色、扩大开放大学影响的重要抓手。
(一)北京开放大学开办高等特殊教育的优势
1.国家方针政策支持《。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特别是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教育部等五部委专门印发《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中国残联联合下发《关于印发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期实施方案暨编制专项建设规划的通知》,主要支持特殊师范教育院校、残疾人高校和残疾人职业学校,对于特殊师范教育院校、残疾人高校,国家支持每所学校5,000万元,残疾人职业学校支持3,000万元。
2.符合开放大学办学定位。北京开放大学(原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建校五十周年时提出,学校以致力于提高首都市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作为历史使命,致力于通过开放远程教育,向首都市民,尤其是向所有无法享受教育和培训权益的社会成员开放教育机会,提供优质教育服务,满足首都市民多样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努力建设使首都市民都“学得起、放得下、捡得回、可互换、用得着、见效快”的新型开放大学。
3.国内外的成功实践。在国外,开办残疾人高等教育比较成功的院校有英国开放大学、美国加劳德特大学、美国国立聋人技术学院、日本筑波技术短期大学等。目前英国开放大学有15万本科生,超过3万研究生,其中有1万是残疾人。在国内,截至2010年,全国各省市有33个地方学院、教学中心等开办不同层次的特殊教育,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上海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更是从办学层次和专业设置等方面提供了直接经验。
4.社会的刚性需求。北京市残疾人口接受中等教育比例为12.5%,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仅为8.1%。可见,多数残疾人无法享受到高等教育,加上北京市现有高等特殊教育机构只有一所,开设专业也偏少,残疾学生入学竞争非常激烈。北京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独特优势,使其在生源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困境与发展策略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特殊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如高职特殊师范教育办学层次偏低、毕业生就业日益困难,残疾人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落后、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等。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可采取以下发展策略:一是提升特殊师范教育乃至整个学校的办学层次,二是树立高等融合教育办学理念、变“问题视角”为“优势视角”。唯有如此,高职院校特殊教育才能走出困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困境;发展策略
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这一口号令所有教育工作者万分自豪,同时又催人奋进,反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与全体人民的心声。特别是报告中提出:要办好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关心特殊教育”,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支持特殊教育”,再到党的报告“办好特殊教育”,可以看出我们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越来越重视和支持。事实上,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一个国家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办好特殊教育”则意味着不仅要有特殊教育,更要有高质量、高水平的特殊教育。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办得怎样?怎样办好高职院校特殊教育?本文将以H省C高职院校特殊教育为例,从高职院校特殊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发展策略进行阐述。
1高职院校特殊教育面临的困境
高职院校特殊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特殊师范教育,以培养基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目的;二是残疾人高等教育,以培养残疾人高等应用型人才为目的。
1.1特殊师范教育面临着办学层次偏低,就业日益困难的问题
特殊师范教育属于师范教育(现在一般称为教师教育,下同),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三级教师教育体系(本科层次、专科层次和中专层次)到二级教师教育体系(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再到新三级教师教育体系(硕士层次、本科层次和专科层次),目前正在向新的二级教师教育体系(硕士层次和本科层次)过渡。[1]在发展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是不允许高职院校办教师教育的,由于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所有大中专院校升格成风,才出现了高职层面的教师教育,H省C高职院校就属于这类情况。H省C高职院校原来是中等师范学校,开办了特殊师范教育,后升格为高职院校,就变成了专科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升格以来,该校的特殊师范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状况,近几年进入了顶盛时期。虽然我国《教师法》规定,只要分别具备中师(中专)、专科高等教育、本科高等教育及其以上学历,就可以分别担任小学(幼儿园)教师、初级中学教师、高级中学教师。[2]但事实上,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学历的要求已经逐渐提升到本科层次及以上,特殊教育教师也不例外。有关调查表明,目前许多地方在招考特殊教育教师时,准许报名的学历要求是全日制本科及以上。相比之下,高职院校特殊师范教育就显得学历层次偏低。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在实际招考教师过程中对教师准入学历的提高,要求教师教育体系向新的二级教师教育体系(硕士层次和本科层次)过渡。因此,许多中专和专科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纷纷合并或升格为本科层次。如山东昌乐特师2011年并入到山东潍坊学院升格为本科层次,郑州师专2010年升本,南京特师、中州大学2015年升本,南昌特师2017年也已升本成功等。同时,自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始,特别是《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出台,许多高校陆续开办了本科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专业,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3年开办本科特殊师范教育专业,[3]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开办本科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等。据初步了解:到目前为止,全国开办特殊师范教育专业的本科院校数量达到了70多所,专科层次学校寥寥无几,就是剩下的专科学校也在想尽办法办本科,如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在和本科院校合作办本科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由于许多本科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是近几年才开办或升本的,目前不少本科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专业还没有毕业生,2-3年后,本科层次的特殊师范教育毕业生会越来越多。届时,高职院校特殊师范教育毕业生就业会日益困难。
地方特殊教育现状
1、特殊教育发展的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殊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有关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相继出台。2009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省市,自治区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不断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依托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其他有关院校和专业机构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意见征求稿》中进一步指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地市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不断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规模。江西省人民政府下发的《江西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在残疾人的康复、教育等问题中明确提出:“完善残疾人教育体系,健全保障机制,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0-6岁残疾儿童基本能接受早期康复教育和学前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高中教育,积极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省级争取创建一所残疾人高等职业学院。
2、发展特殊教育的对策
《江西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为江西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明确的规划,同时也为江西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全省唯一一所设有特殊教育专业的专科学校,培养社会需求的特殊教育师资、特殊教育研究的人才以及残疾人康复人才的重任自然落在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肩上。只要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能抓住这历史给予的机遇,乘势而进,乘势而为,实现“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办学目标便为期不远,但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2.1尽管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有二十多年办特殊教育专业的历史,但由于中断招生几年,社会对学校认同度还不是很高,同时家长和考生对特殊教育专业也缺少必要的了解。因此,学校要加大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宣传力度,让全省甚至全国都了解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了解特殊教育专业,使特殊教育专业成为考生报考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首选专业。
2.2专业建设除了不断完善专业硬件设施建设之外,还要加强内涵建设。一所高校,不仅要有大楼,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师。学校要加强特教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高水准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加大特教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聘请国内知名特殊教育专家来校讲学,并聘其为客座教授,确立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活动,拓宽专业教师的知识视野;另一方面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引导在职教师积极参加儿童康复领域的培训。在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偏重听障教育的基础上,加大智障教育等不同障碍类型教育的师资培养,以求特殊教育专业师资结构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另外,聘用特殊教育学校的一线优秀教师来校授课,确保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与一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总之,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要形成一支以本校师资为主体,特聘专家和外聘教师为客体的师资团队。
2.3不断完善专业建设。首先,调整课程结构。随着特殊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注重特殊儿童的生活与兴趣,教育与康复并重、缺陷补偿与潜能开发并重。全纳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能力结构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根据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特殊儿童康复、随班就读、个别化教学等反映新教育理念的课程应该受到加强和重视;其次,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特殊教育强调特殊儿童个体差异性的培养和教育。怎样评判一个特殊儿童的特殊需求?怎样为一个特殊儿童制定最合适的培养方案?怎样在个体差异非常显著的情况下对特殊儿童进行教学?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更多地接触特殊儿童,亲身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只有这样,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对出现的问题应对自如。《江西省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明确提出:“0-6岁残疾儿童基本能接受早期康复教育和学前教育”。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可以利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两个专业的办学优势,拓展特殊教育的办学空间,开设幼儿特殊教育和康复方面的课程,甚至是专业,为将来幼儿园接受残疾儿童教育而筹备师资。这样既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又保持了学校办学理念和专业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4提高办学层次,彰显办学特色。加快向本科院校迈进的步伐,把特殊教育专业作为本科建设的首选专业。培养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特殊教育师资,以满足各级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对师资的不同需求,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江西的经济建设。
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探析
摘要:
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探索,内在对应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蕴含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独特的历史逻辑。面向未来,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高等教育面临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重大任务,提出了更新发展理念,创新高等教育发展观;深刻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打造发展模式的升级版;深化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研究,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话语权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教育现代化发展模式;教育战略研究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国成功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并开启了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在实践中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明确提出21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十三五”将是我国加快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理性地回顾过去,才能深刻地把握当下,进而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的判断。因此,探讨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及其模式的形成,必须放宽历史的视野,重新检视近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所走过的道路,以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为研究重心,深刻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及其逻辑,深入挖掘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变量、作用机制等基本要素。同时,在价值论层面上分析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做对了什么”。而研究目的也将锁定在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制度改进和有效规划上。
一、理解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独特发展道路的历史与逻辑
在关于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中,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重要思想。这一论述既源自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与逻辑,又为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讲“中国特色”,是明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性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植根于中国大地,以社会主义为取向,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讲“世界水平”,是明确在国际视野中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定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要遵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置于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进程之中,发展目标是高等教育强国。讲“现代教育”,则明确提出了教育现代化转型的概念。中国高等教育是适应和服务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逐步增强内在的现代性,建成完善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