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特殊儿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窦娥冤民俗价值分析
本文作者:杜萱 单位: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
从今天的时代立场看,窦娥年轻鲜活的生命不可置否地被旧时的民俗传统所扼杀,成为当时黑暗、腐朽的民俗制度的陪葬品。但在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她只能选择尊崇,要想尊崇,就必须用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为代价,以此捍卫自己的忠贞,维护当时的社会民俗传统和秩序。
这是在女性角色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另一个悲情身份。童养媳是作为童养婚特定形式的产物而存在的。童养媳是我国旧时的一种婚姻形式,即男方家收养幼女,待长大成人后给儿子做媳妇的婚姻形式。成为童养媳的女孩子大多家境都很贫苦,只能忍痛将女儿贱卖给男方,由男方供养长大。但在其成长的岁月中,要敬仰婆婆,遵从丈夫,逆来顺受,自身受到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所以,童养媳也成为了苦难的代言词。但是,关汉卿笔下的窦娥却是一个例外。尽管窦娥的童年十分凄苦,三岁丧母,七岁由于父亲窦天德无力偿还债务,将她卖与蔡婆婆做童养媳。到了17岁成婚,但不久又丧夫。与蔡婆婆相依为命,与蔡婆婆生活的这段时光可以算是窦娥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在整部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窦娥以其童养媳的身份,成功地在世俗的大舞台上的演出。她至死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贞孝观,遵循着传统风俗规定的妇道和孝道。归其原因,大至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与她的家庭教育有关。窦娥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受儒家思想教育的家庭。所以,窦娥从小耳濡目染,对封建伦理纲常铭记于心,时刻都要遵从“三从四德”。二是与蔡婆婆的特殊家庭结构有关。蔡婆婆家中人丁稀少,中年丧夫,老年丧子,最后只能与窦娥相依为命。在旧时的民俗传统中,女性的地位都十分卑微和轻贱。在生活中遭尽他人的鄙视,不被看做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可想而知,婆媳生活处处充满艰难,举步维艰,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更加坚定了窦娥的忠孝信念。但同时也形成了窦娥与蔡婆婆的平等关系。在唱词中如“你如今六旬左右,可不道到中年万事休!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婆婆也,你岂不知羞!”“旧恩忘却,新爱便宜……亏杀前人栽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①如有直接的体现,这也是窦娥这一童养媳角色与传统民俗学意义上的童养媳角色的不同之处。
寡妇是民俗学范畴中的一个特殊意象。寡妇在民俗传统里意味着贞节自守、守节尽孝。一个寡妇要想在人生社会的舞台上完满地扮演,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在历史长河中,关于寡妇的悲剧比比皆是。因担心女儿不能坚守贞操,甚至发生了亲生父亲逼死寡妇女儿的惨剧,足见寡妇在传统民俗中的艰难处境。窦娥悲剧性的命运,与其本身的寡妇角色有着一定的关联性。窦娥悲剧性命运的开始,就是从张驴儿父子这一对市井无赖的出现开始的。在这之前,婆媳二人相依为命,感情深厚,生活得平静又祥和。可是张驴儿父子为什么要赖上这一对婆媳呢?在这里,寡妇作为民俗学里的特殊意象,其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就显现出来了。自古就有阴阳调和,男婚女嫁之说。寡妇意味着婚后丧夫,在传统意识中,男人普遍具有很强的处女情结,而女性一旦丧失其处女身份,她的名誉地位就会迅速贬值,甚至被视为轻贱。
张驴儿父子之所以敢明目张胆地要挟逼婚,与蔡婆婆和窦娥这两个人的寡妇身份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张驴儿父子看来,他们救了蔡婆婆一命,理应有所回报,这对父子是光棍,而那边一对婆媳正好是寡妇,恰似天作之合一般,于是很自然地就产生了张驴儿父子要挟逼婚。加之张驴儿父子对婆媳二人也有轻贱之意,剧中倡导“这歪刺骨,便是黄花女儿,刚刚扯得一把,也不能这等使性”。昭然若揭的表明了张驴儿父子的无耻之心,认为寡妇的身份如此低贱,嫁给自己或父亲都是一种高攀,稍加逼迫,就会就范。因此,可以说,窦娥的寡妇身份促成了她的悲剧命运。
窦娥三桩誓愿的民俗学意义:窦娥本身是一个普通的、处于社会底层的女性。她的贞孝观及行为,是本着封建的民俗文化对于个体的制约,是民俗制度(习惯)见于民众自身的表征。尽管窦娥童年的命运悲苦,但与蔡婆婆相依为守的日子,是窦娥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而张驴儿的横空出现打破了窦娥宁静的生活,一步步把窦娥逼上了绝路。最后,满腔冤屈无处倾诉,无人主持正义和公道,可怜的窦娥只能用一腔悲愤质问天地:“【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首先,教师总是将课本中的儿童文学课文工具化。很多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课文的教学时,仍采用传统的“字词句段篇”教学法,仅将儿童文学课文作为基础知识的认知工具进行讲解,忽略了其审美价值。其次,教师将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成人化。有的教师为了将儿童文学当中的文学性提取出来,采用了成人文学作品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课文的主题、内涵等深层次知识点,造成教学尖酸难懂。再次,教师不能抓住儿童文学课文特有的文体特征开展教学实践。许多教师对于儿童文学的文体知识掌握不牢靠,缺乏文体意识,采用千篇一律的文体处理方式处理儿童文学。例如,在讲解儿歌和儿诗两种体裁不同的儿童文学时,很多教师就忽略了儿歌中的押韵性与趣味性,统一将其看做诗歌体裁进行处理,从而也就抹杀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
(一)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1.建立正确的、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念。小学语文教师要跟随时代脉动、文化发展建立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念,不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质深化儿童文学的精神内涵。教师要对专为满足儿童精神需求而创作的特殊文学体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要能够从儿童心理角度对其进行阐释。具体来讲,小学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就要明确三点认识:首先,儿童读者同样是独立的精神个体,同样具有审美需求与精神需要,因此,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审美、教育、认知相结合的儿童文学素养。其次,儿童文学作为文学体系的一个门类,同其他文学形式一样需要采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表达,因此,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文学艺术修养。再次,儿童文学在文学构成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要以这些特殊性为依据和标准,培养自身适用于儿童理解与接受的表达方式。
2.通过阅读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提升自身儿童文学的审美能力及感悟能力。小学语文教师要广泛阅读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努力从中汲取营养,并转化为自身的教学素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涉猎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不要“读有偏颇”。例如,流传度较高的、较受小学生喜爱的体裁——儿歌,想象力丰富、故事性较强的体裁——儿童小说,科学性较强、逻辑清晰的认知体裁——儿童科普文等。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既能拓宽儿童的感性与理性认知,又能提升他们对文学及艺术的鉴赏能力。教师在广泛阅读这些作品后,才能够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才有利于实现与小学生群体的深度交流,这对于开展素质教育也大有裨益。
(二)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进行教学
错误出生医疗损害责任认定问题探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因错误出生引发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本文以错误出生医疗损害责任的内涵为切入点,着力探讨与一般的医疗损害责任相比,此种责任认定需要重点解决的三个问题,即请求权主体的确定、构成要件的判断和免责事由的明晰。
关键词:错误出生;医疗损害责任;构成要件;免责事由
错误出生源于美国侵权法的“wrongfulbirth”,一般认为是指孕妇在进行产前检查的过程中,由于医方的过失未检查出胎儿缺陷的情况或者检查出未及时告知胎儿父母,致使先天性缺陷儿出生的情形。[1]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因错误出生引发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原告大多选择以侵权为诉因提起医疗损害责任诉讼。然而对于此类案件,现有的裁判依据主要是民法典侵权责任编中关于一般医疗损害责任的规定,缺乏针对此类诉讼司法适用的特殊规则。有鉴于此,本文试对错误出生医疗损害责任的认定问题作一探讨。
一、错误出生医疗损害责任的涵义
医疗损害责任,是医方在进行诊疗活动过程中,未尽到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技术规范所规定的义务,因其过错致使患者的人身或其他损害,由此应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以下简称《母婴保健法》)、《开展产前筛查技术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以下简称《产前筛查标准》)和《开展产前诊断技术医疗机构基本标准》(以下简称《产前诊断标准》)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医方在产前检查和诊断过程中的义务。错误出生医疗损害责任,就是指医方在诊疗时违反上述义务,未检查出胎儿的先天缺陷或未提供适当的医学建议,最终导致缺陷儿出生,因而须承担的赔偿责任。与一般的医疗损害责任相比,错误出生医疗损害责任的认定需要重点解决以下问题:首先是请求权主体的适格问题,即如何确定赔偿请求权人?其次,错误出生结果与医方诊疗行为的关联性问题。因为胎儿的缺陷是先天性的,在诊疗过失行为之前就已经存在。医方的过失仅仅在于违反注意义务而未能发现缺陷,得出胎儿发育正常的错误产检报告。最后,鉴于产前检查和诊断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通过免责事由对错误出生医疗损害责任适当加以缓和,也是一个需要充分考量的问题。
二、错误出生医疗损害责任请求权主体的确定
(一)缺陷儿母亲。缺陷儿母亲是接受诊疗活动的直接对象,依法享有获得适当产前保健服务的权利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知情同意权和优生优育选择权。这些权利因医务人员未适当履行义务而受损,母亲理应享有赔偿请求权。
初中舞蹈教学探析
一、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体验舞蹈内涵
“言传身教”是舞蹈教学最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也非常的符合舞蹈教学的特殊性质,能让学生们在有效的时间内领悟舞蹈的真正内涵。第一,所谓的“言传”,就是舞蹈教师在具备专业的舞蹈知识与舞蹈技能之外,还能够运用较好的语言来表情达意,在舞蹈教授过程当中努力做到深动、精炼、亲切、温和、形象。我们知道,在舞蹈教学过程当中,生动的语言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它能够在最大限度内唤起学生对舞蹈的极大兴趣,这样就能使得学生在兴趣的世界当中进入舞蹈的境界当中,更好的学习舞蹈。语言的生动性主要表现为比喻的修辞运用。以舞蹈《茉莉芬芳》为例,在最初的时候,学生卧地,他们的身体随着音乐的节奏而不断做着上下起伏运动。然而,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们的动作都是极为僵硬的,没有表现出音乐中蕴含的那种流淌绵延之感,学生们的脸上表情也十分僵硬,没有变化,这时候,可以运用这样的一种比喻的语言来形容音乐所表现的内涵,“我们可以想象在春天,种子发芽的状态,嫩绿的芽儿往上冒出来,动作要较为优美,这样才能表现出嫩芽生长的心情”,“想象阳光温暖的照耀着嫩绿的芽儿,显现着无比幸福和快乐温馨的表情”,还可以想象“春雨过后,见到美丽彩虹的嫩绿的芽儿,表现它们的精喜之情。”通过这番描述之后,学生们就会很快的领悟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对舞蹈具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能够更加明确的调整自己的动作,丰富自己的表情,心领神会的表现了舞蹈的深刻内涵。第二是所谓的“身教”,就是教师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领悟舞蹈的动作标准以及内涵。这种示范动作主要是包括肢体动作以及内在的感情动作。我们知道,舞蹈是一门艺术,其情感的表现往往比较抽象,更加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可以遵循,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示范的时候眼能够很好的领悟每一个动作的基本要领,绘声绘色的传达出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所蕴含的情感因子。教师需要采用对比示范的方式,对一个动作要多做练习,首先可以纯粹表现动作,不带情感,其次可以运用情感融合其中再次示范,让学生能够清晰地明白两次舞蹈动作的不懂,深刻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教师的舞蹈动作在示范的过程中应该逐渐的得到简化,有的时候应该利用单手进行比画,让学生在示范当中学会自主的学习并提升自己的能力。舞蹈教授应该循序渐进,最开始的时候可以是模范基本动作,等到这些基本动作都熟练以后,就可以淡化自己的模范对象,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们的丰富想象力,让他们自己琢磨并充分领会舞蹈当中所需要表现的情感,运用自己的特殊才能,凭借自己对于舞蹈的理解去塑造每一个角色。
二、以情动情,激发学生感悟舞蹈情感
情感是舞蹈表演中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元素,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具备真挚和深厚的情感,才能真正的感悟到舞蹈当中所拥有的内涵和意义。教师利用情感教学可以促使学生进入舞蹈佳境,有效学会舞蹈。学生训练过程中充满情感才能更有情趣进入一个完美的状态,激发自己的学习舞蹈的能力。首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该秉承以情动人的原则。爱因斯坦曾经就说过“想象了比知识更重要。”舞蹈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它来源于我们的心声,是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方式方法。初中生们基本上都是拥有着直观性的思维模式,内心拥有清纯的世界,虽然他们尚未形成固定的审美欣赏力,但是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能够执着的追求美。所以,在进行舞蹈教学之前应该多让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让他们感受音乐中蕴含的美好寓意,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更好的感悟美的真谛。比如在进行《剪窗花》的舞蹈排练时,可以对其做一些必要的引导,出示一些照片来展示中国剪纸艺术,让同学们讨论窗花的历史,寓意,以及如何剪窗花和如何欣赏窗花等内容,在这样一些活动中让学生了解音乐的涵义,最大限度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从而促使他们对相关舞蹈产生浓烈的兴趣。其次,教师要懂得运用肢体语言,尤其是眼睛来表情达意,进行“眉目传情”。眼睛一直都是心灵的窗户,对于展现个人情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能够深动而形象的表达舞蹈当中每一个动作所包含的真正的意义。春晚当中的经典舞蹈《千手观音》之所以轰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如此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主要是舞蹈当中眼神的恰当运用,运用眼神与广大观众进行心灵的交流与融合,进行情感上的互动以及艺术的相互融合,让整个舞蹈与观众之间产生了诸多的交流与对话,这样方才产生了这样及其震撼的艺术效果与魅力。最后,要做到形神兼备。无论任何一场文艺演出,即使广大观众没有听过舞蹈中的音乐,也完全可以根据舞蹈者的表演来感受其中的情感与艺术魅力。在舞蹈教学过程当中,教师的所有丰富的面部表情都要融入到舞蹈当中,要深刻了解每一个动作的基本要领,领悟整体的舞蹈风格,认真揣摩每一个舞蹈角色,并最终将其融入到舞蹈当中,身临其境,形神兼备,这样才能将舞蹈艺术的精髓完全展现出来。
三、活学活用,强化学生舞蹈训练技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拥有专业的舞蹈理论知识,经过长期的训练并不一定能够很好的学会舞蹈艺术,最重要的是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们对于舞蹈学习的兴趣以及强化舞蹈训练的各项技能。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经典的舞蹈视频来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兴趣。让他们学会借鉴各种动作并加以模仿,从而朝着更加具有艺术性的高难度动作发展。比如学习蒙古舞,可以播放一些具有蒙古地区特殊风土人情的视频影像,蒙古包,一群群悠闲地羊儿在大草原上吃草,小伙和姑娘们在畅快的弹着马头琴,载歌载舞。这样,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们就能够感受到蒙古特有的风情,也更加能够感受到蒙古舞当中所具有的风格和韵味。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摄像方面的教材来树立学生们学习舞蹈的信心。舞蹈学习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通过对于学生们学习舞动的摄像制作,可以让学生们认知到自己的学习特点以及其中存在的有点和缺陷,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克服缺陷,正确成功,让学生们获得最大的收获感和喜悦感,这样就能更加增强他们学习舞蹈的信心了。舞蹈学习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与广大学生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初中生的舞蹈教学最重要的是要讲究科学性,以素质为依托,本着促进初中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原则。素质教育不能离开舞蹈教育,其对于培养舞蹈人才,加强舞蹈对于社会的作用都是不可限量的。希望广大的舞蹈教师能够不断努力、不断探讨,继续完善初中舞蹈教学,培养出具有专业素质的合格的舞蹈人才。
作者:王向东 单位:福建省浦城县第三中学
新生儿院内感染危险因素及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岀生的6777例新生儿,男3568例,女3209例,胎龄27~42周,平均胎龄(37.9±2.8)周;其中早产儿557例,足月儿5738例,过期产儿482例;出生体重1350~4900g,平均(2014.5±786.7)g,其中极低体重儿125例,低体重儿621例,正常出生体重4374例,巨大儿1657例。分娩方式:顺产3408例(50.29%),剖宫产3050例(45.01%),产钳319例(4.70%)。发生院内感染143例,日龄1~16d,平均日龄(5.8±2.1)d,基础疾病:呼吸暂停24例,呼吸窘迫21例,肺透明膜病17例,获得性肺炎16例,高胆红素血症14例,缺氧缺血性脑病13例,溶血病9例,败血症8例,颅内出血7例,肺出血5例,破伤风5例,肛门闭锁、食道闭锁、先天性膈疝术后分别1例、2例、1例。
1.2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的方法,查阅所有新生儿临床病例资料,包括:年龄、胎龄、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是否采用呼吸道吸引,母亲孕期检查或产时有无产道特殊细菌定植或解脲衣原体感染、羊水污染,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有受到着凉、流感流行、过热引起脓疱疹等环境因素影响,以及新生儿血液、尿液、粪便及痰液细菌培养情况。所有新生儿感染的诊断均依据卫生部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民族文化在音乐课中的渗透
“哈萨克”在美丽的民间传说中,是“洁白的天鹅”的意思。这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在岁月的历炼中沉淀了丰富而独特的艺术文化。 怎样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哈萨克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哈萨克族优秀的民歌和民间音乐作为音乐课程资源,是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感受、鉴赏活动中渗透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哈萨克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民间谚语中有“骏马和歌是哈萨克的翅膀”之说,哈萨克族民歌回旋起伏、高亢嘹亮、热情奔放,富有浓郁的草原韵味。《天山风情》一单元中就选编了具有代表性的《玛依拉》作为欣赏教学。根据单元主题选用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儿童生活、展示少年儿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歌曲进行感受鉴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关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积极乐观的的人生态度。如:在《快乐的游戏》单元中,将轻快活泼的哈萨克族儿歌《阿依阔列克》翻译成汉语一同欢唱:“阿依阔列克噢阿依阔列克,月儿笑脸圆又圆,团圆如月的夜晚,我们尽情地游玩;阿依阔列克噢阿依阔列克,月儿灿灿放光芒,团圆如月的夜晚,舞起幸福的生活……”,在融洽的课堂气氛中既增进了各族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又加强了民族团结,其乐融融;在学习《可爱的家乡》这一单元时,引领学生积累歌唱自己家乡的曲目,如《阿尔金山下我的家》、《阿克塞,我金色的摇篮》等,让学生由衷感受、一同赞颂自己家乡的独特魅力,将赞美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目标落到实处;利用课堂或校园广播站等途径介绍《我的冬布拉》、《冬布拉之歌》、《幸福童年》等展示哈萨克族儿童美好生活的歌曲,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哈萨克族音乐按照传统可分为“安”和“奎衣”两大类,所谓“安”是歌曲,“奎衣”为器乐曲。哈萨克族器乐曲风格多样,有的激昂富有张力,如:《巴勒布绕恩》、《阿达依》等,有的优美、深情款款,如《阿克鹘》、《思念》等。在哈萨克族的“奎衣”中,可以感受到草原文化特有的纯朴、率直、醇香与厚重。如果说女子十二乐坊以优美的音乐旋律和激情的现场表演叩响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那么哈萨克族的Ulitaw组合也将哈萨克族传统乐器与现代流行音乐有机结合,以充满感染力和震撼力的表演在国内外弘扬了哈萨克的民族音乐;IZ将哈萨克民歌和现代音乐完美结合在一起,曾多次赴国外参加世界音乐节,被称为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民谣乐队……将这样的既能体现民族特色风貌,又能展示时代风潮的艺术精华介绍给学生,可以增进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表现活动中渗透哈萨克族音乐文化,优化学生音乐学习的氛围 冬布拉是哈萨克族最为普遍和流行的乐器,可用左右手演奏各种技法,奏出多变的音色;哈萨克族舞蹈整体形式轻快有力、刚健苍劲,生动地表现着哈萨克人民劳动生活的特点和内心世界。 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髓,彰显校园个性文化魅力,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举办80余人的冬布拉、舞蹈兴趣小组。在冬布拉兴趣小组里,学生系统学习乐理知识及演奏技法,弹奏哈萨克族传统乐曲、改编的少儿歌曲,并尝试融入国内外名曲,以丰富演奏内容,提高演奏技能;舞蹈兴趣小组中,学生在基本功练习之后,重点学习哈萨克族少儿舞蹈的基本脚步手位及基本动作,编排哈萨克族少儿成品舞蹈,深受学生喜爱。 经常性地组织冬布拉、舞蹈小组的同学参与校内外的表演活动,让学生感受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2008年我校组织编排的冬布拉合奏《劳动欢歌》、哈萨克族舞蹈《月光拍手舞》在“魅力校园第三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活动”中均获三等奖,现在校内已形成学习民族乐器、学习民族舞蹈的浓厚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是我校结合地方资源、挖掘特色校本文化的成功案例,发挥着音乐教育中不可低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和特殊的素质教育功能。 三、创造活动中渗透哈萨克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哈萨克族作为马背民族,视马为人的翅膀,表现马的优秀作品有《黑走马》、《枣红马》等,“安”、“奎衣”中更是离不开马蹄飞驰、稳健雄浑的丰富节奏,根据不同年级有“运用人声、乐器声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创作节奏短句”的要求,课堂中引导学生运用生活、游戏中的语言,由易到难创编节奏,并加入模仿马蹄声响的词语degedek,可以进一步排列组合,创编更加丰富形象的节奏短句,也可以在创编好的节奏中加入生活中其它的象声词,如:“嗤合儿、嗤合儿”、“库吾儿斯、库吾儿斯”、“斯勒得儿、斯勒得儿”等描绘轻微、巨大、潺潺流水等声响的词汇,组合成神奇、静谧的生活图景,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奥秘的积极性和对生活的热爱。 课本中如《草原上》、《可爱的家》、《五十六个民族》等单元中例举的曲目,都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点。 冬布拉正是产生在草原、发展在草原,能够用其纯朴的音色、变化的节奏等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示草原文化,堪称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为学生进行范唱或欣赏时,选择用冬布拉伴奏,或自弹自唱,能够更准确地让学生感受歌曲蕴含的内容、意境及情感特点,再引导有能力的学生用冬布拉弹奏这些曲目,加以适当展示,带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了解和热爱家乡文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四、哈萨克族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渗透,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p#分页标题#e# 哈萨克族的其他文化,如:哈萨克民族的艺术瑰宝———阿依特斯,是集阿肯弹唱的即兴创作能力、音乐天赋、雄辩能力、创作才能、表演能力等各种技艺于一身的非常复杂而先进的综合艺术,被誉为全面反映哈萨克人民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百科全书”。 让学生接触这样的优秀民族文化精粹,欣赏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旋律,学习胜不骄,败不馁,胜者谦和有礼,败者不耻于输的精神,既可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又可以激发斗志,寓教于乐。 “阿克斯吾约克”是哈萨克族儿童集体游戏。利用课余时间游戏可培养团结、友爱、互助的集体意识;从哈萨克族精美艳丽的刺绣中可窥见民族的勤劳、质朴;头饰上的鹰羽象征吉祥、勇敢、坚定……这些内容可有选择地蕴含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中,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实践活动来进行,使学生从各个领域认识自己的文化传统,树立平等交流、并存共荣的多元文化观,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激发弘扬民族文化的热情。
青春期家庭教育探讨
摘要: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时期,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生理上产生了急剧变化,很多青少年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生理变化的原因,容易产生暴躁、叛逆的情绪,使身心发展失去了平衡。在青春期阶段有效地开展家庭教育,能够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析家庭教育在青春期中的作用。
关键词:青春期;家庭教育
家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地方,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永远的背景和底色。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错综复杂,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极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有效地开展青春期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顺利度过这一阶段。
一、目前青春期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过度干涉保护孩子,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
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强烈的要求独立的愿望,试图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反对父母的各种干涉、指导和控制。并随着独立性的发展,开始产生成人感,渴望被成人平等而尊重的对待。现实生活中,在父母的心目中,一般习惯于把自己的孩子看得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还要小些,还需要保护。同时,由于现在的初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视若珍宝,在父母长辈眼里是永远的孩子。并且,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绩极为重视。因此,很多家庭出现过度溺爱和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控制青春期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导致孩子产生种种不满情绪,逆反心理严重,与父母关系紧张。
(二)家族传承的不良教育方式
中西文化对小说的影响
一、伦理主题之一:母女
《喜福会》写了龚琳和薇弗莱这对母女间的深刻矛盾。薇弗莱棋艺极佳,被邻居称为“神童”,母亲龚琳经常以此向众人炫耀,引起了女儿的强烈不满,薇弗莱觉得这种炫耀弄得她“好尴尬”,这是在拿她“出风头”。母女之间的矛盾在不同文化背景的映衬下显得越发突出和复杂。中国传统文化是光宗耀祖的集体主义思想,具有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所以,母亲当众夸耀自己的女儿在她看来是合情合理的。但美国文化注重个人主义,所以薇弗莱反诘母亲:“你为什么不自己学下棋?”由此可见,中美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文化映衬下的母女两代人之间的冲突与隔阂。除《喜福会》外,《接骨师之女》中茹灵和露丝也呈现了两代人的伦理冲突,尤其在有关个人隐私方面,茹灵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家长制等道德伦理观念在她脑中根深蒂固,她认为母女间无秘密可言,所以她擅自查看女儿的日记,这一行为使露丝极为反感,她不能忍受母亲对她隐私的种种窥视。加之茹灵对露丝种种生活方式的干涉,母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冲突也接近白热化。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谭恩美在呈现母女伦理冲突的用笔之深。小说中随处可见母女间的隔阂,表面上看是因为代沟而造成的,实际上是两种异质文化在生活、情感上的强烈碰撞造成的。
二、伦理主题之二:两性
关于两性关系,谭恩美在初期创作并未对此形成足够的重视,到《喜福会》才有了对两性关系的描写和思考。到后来的《灶神之妻》,两性关系则一跃成为小说的主题。《喜福会》中,顾映映的爱情婚姻遭遇可谓悲剧,她被无名男人欺骗,婚后又无法获得一份忠贞的感情,承受着丈夫的拈花惹草,而她能想到的唯一报复丈夫的方法就是亲手杀死他们的孩子。但是这样的报仇手段非但没有使她获得复仇快感,反而让她一生都背负着痛苦的回忆。《喜福会》中的两性关系充满了悲剧色彩,侧重于情感世界中男性对女性的伤害。这一悲剧基调在《灶神之妻》中得到延续,呈现了文福与江雯丽这一对虐待与被虐待的不正常的两性关系。文福与江雯丽的婚姻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彼此之间并没有感情基础,也没有生发出爱情,这样的结合无疑为二人的婚姻埋下了不安定因素。江雯丽在结婚后受尽丈夫的凌辱和无休止的性残害,她不得不忍受丈夫在家中养情人,但消极反抗并未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好转。最终决定离婚并在吉米的帮助下来到美国生存和发展。谭恩美对《灶神之妻》中两性关系的描写,传达了她独立的伦理批判意识,即恋人或夫妻之间两性关系应走向平等,并批判了不正常的或不平等的两性关系。而对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呼唤与构建,谭恩美在《接骨师之女》中有明显的描述。《接骨师之女》主要描述了两对具有和谐两性关系的恋人或夫妻,即露丝与亚特,刘茹灵与潘开京。露丝和亚特二人一直未结婚,始终保持恋人关系,但二人的关系却一直和谐稳定,虽然其间因房产问题曾发生了一些误会,但是在意识到问题后,亚特能主动和露丝坦露心扉,表达真实想法。误会消除后,二人关系更加和谐。而刘茹灵和潘开京的夫妻关系则是超越生死、刻骨铭心的。小说中关于二人初尝禁果的欢娱的文字可以说是两性和谐关系的一个写照。谭恩美对于两性关系的着墨虽不及对于母女关系的关注,但也在两性问题突显的时代背景下,将这一问题列置于她小说的主题阐释之下。从对两性关系中女性的受压迫、受凌虐,到对男女两性的欢娱、和谐相处,作家的观照视角向更广的方向扩展。
三、伦理主题之三:姐妹
谭恩美的小说还呈现了姐妹之间的伦理主题,如茹灵与高灵、琨与奥利维亚、江雯丽与花生、胡兰与江雯丽等,她们之间也存在着各种矛盾,但作者在矛盾之下塑造的是一种和谐的关系,并注入爱的伦理力量。《接骨师之女》中,茹灵和高灵这一对堂姐妹感情一直很好。在日本侵华期间,茹灵对高灵关怀备至,逃难中甚至要将去美国的机会让给高灵。而高灵对茹灵也是一样,茹灵生病时,高灵无微不至地照顾她。在家中财产分配时,高灵主动将自己的财产给了茹灵。二人虽也有矛盾和摩擦,但感情的力量始终超越一切。《百种隐秘感官》呈现了琨与同父异母的美国妹妹之间的亲情波折。琨来到美国,她的异邦身份、不流利的英语发音以及不优雅的言谈举止总是遭到姐姐和周围人的嘲笑,尽管如此,琨始终以母亲般的爱维护着奥利维亚。当妹妹婚姻遇到危机时,琨帮助她挽回了婚姻,换回了西蒙的命。在琨的帮助下,奥利维亚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来到中国,在对琨的追忆中,完成了一次心灵之旅。整篇小说洋溢着一种超越时空、跨越种族的爱的力量。在谭恩美的姐妹伦理主题小说中,作者苦心于描绘矛盾与冲突之下的情感超越,力图在私欲冲突、文化冲突、种族冲突之上构建一个彼此融通的关系。所以,在小说开始时,无论哪种姐妹关系,往往都存在误会或误解,到后来彼此逐渐理解与关爱,姐妹之间的关系也得到和解。谭恩美小说中的伦理现实从情感角度来讲往往是一种烦恼与痛苦,人物之间往往是痛苦的施予者与被施予者的关系,作者对这一关系并未强制介入干涉或批判,而是让人物在自然走向中实现感情的和谐,从而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和谐的伦理思想。所以,在谭恩美的笔下,母女关系往往是从冲突走向和解,男女两性关系则是从对立而趋向和谐,姐妹亲情关系则是由隔阂走向理解与融洽。
四、中西文化对谭恩美小说主题创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