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特色校园文化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特色校园文化育人成效探究
摘要:
校园文化是高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成长需求,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育人成效。论文以岭南师范学院的实践育人提升项目“高山榕生态习性研究与志愿保护”活动为例,阐述如何依托“雷阳文化”精神,通过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来提升学生工作的育人成效。
关键词:
特色校园文化;雷阳文化;育人
一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背景思考
构建和谐校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选择建设主旨明确、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通过合适载体的设计与培育,以品牌的形式渗透到师生,特别是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去,指导和引领高尚的精神文化生活。
(一)结合本地特色,深挖本土文化
本科院校特色校园文化研究
[摘要]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高校是文化高地,高校校园文化肩负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责任,是提升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宿迁学院是2002建立的地方高校,属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宿院学子十箴规”是2015年学校出台的劝学劝进的励志语录。本文深入分析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与“十箴规”的内容、做法、成效、启示,探讨新建本科地方院校如何展开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培育;十箴规;启示
当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竞争,文化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也是文化高地,传承着文化,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与使命。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展现的是学校师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学校发展的理念,发展方向是可以透过该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展示出来的。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需要一个学校培育好属于自己的校园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更是提升高校自身内涵的需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地理位置不优越,本科办学历史不长,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依然较弱,校园文化仍在一个较低的层面运行,因此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重视硬件设施、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积淀与大学精神的塑造。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培育现状
(一)拥有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
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
一、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的需求分析
(1)消费人群分析
校园文化产品因其元素的特殊性,适用范围相对狭窄。不可能作为市场流通的日用百货一样,遍布各大商场、超市。传统意义上认为,校园文化产品是官方交流时的馈赠、交流礼品,其实其消费市场远不止于此。事实上,在校园环境中生活的人群、曾经有校园生活经历的人群以及将要步入校园的人群都将成为校园文化产品消费的主力军。其消费者的年龄段跨度很大,需求也十分复杂。因而此类设计要对症下药。
(2)购买力分析
校园文化产品如果作为日用品消费,其价格应该与其它同类产品持平,或略高一点。但与全球资源共享的商家相比,从价格上相比根本没有竞争力。因而它应该作为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纪念意义的产品。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应该是物美价廉的产品占主流。相对昂贵的校园文化产品只能作为有益的补充。
二、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定位与原则
根据校园文化产品的设计定位的目标消费人群,可以按照用途分为:日用品、装饰品、纪念品三大类别。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一、中职学校为什么要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一)推进中职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从企业反馈的情况看,相当一部分中职生到企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的约束,经常被企业考核扣分甚至被淘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匮乏,平时学生在校只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没有一个与企业相接触的机会。一旦毕业走入企业,学生很难感受到企业的生活氛围,不能顺利地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员工角色,无法达到安心就业的心态。所以,中职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如何适应社会、企业。因此,中职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收集企业文化的成分,把企业文化理念中有价值的元素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拉近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距离,使中职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慢慢地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氛围。这样,中职生在走入社会时就不会无所适从了。
(二)加强中职学校特色兴校的需要
中职学校应当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突出职业学校的特色,使中职校园文化“职”味更浓,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学生潜在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形成,让学生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促进学校的招生、就业、德育管理和教学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增强中职教育的活力;增强家长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度,推动企业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认可,发挥特色兴校效应,推动学校良性发展。
(三)促进中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中职学校特别是农村中职学校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本地初中毕业生,上中职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这些学生相对而言成绩较差,纪律观念不强,缺少勤奋,学习欠主动,自觉性不够,厌学情绪浓,生活和行为习惯尚需加强,且他们自尊、自卑、自弃、自以为是和逆反等个性心理状况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招得来,留得住,使中职学校逐步发展壮大。
地域特色校园文化论文
一、与育人理念相融合
雨花石的形成,经过了原生形成、次生搬运和沉积砾石层三个复杂而漫长的阶段,历经数亿年的运动变化才成型,还要经过能工巧匠的细心雕琢,最终才成为精美的艺术品。雨花石的这一演变过程被学校领导提炼为“兼容并蓄、至善至美”的品质,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内核,体现学校领导对教育的高远追求。“经水濯而清华,遇熔炼而忠贞;呈胜景而纯朴,遭湮没而豁达;担重任而不倦,育群英而无私。”用诗一般的语言解读“雨花石文化”,丰富“雨花石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学校在育人方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发展人,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挖掘“雨花石文化”的深层内涵,学校将体现“雨花石”精神内涵的“争先、坚守、忠贞、包容、奉献”确立为校园精神。这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拓展,也是关注师生成长过程、理解并尊重其成长过程中渐进式变化与幸福感的直接体验。在此基础上,学校将“雨花石文化”的最高追求落实到教育追求上。雨花石的美体现在“品、纹、色、形、质、声、韵”等方面,根据这些特点,学校将教育追求总结为“七行诗”:育德当如石之品,润物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校景当如石之纹,序却随机,横竖侧看总相宜;技精当如石之色,悦目如心,行行出彩齐争艳;塑人当如石之形,方圆偏倚,天生我材必有用;治学当如石之质,脆硬润泽,因材施教当无憾;求学当如石之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意志坚;为师当如石之韵,坚柔稳严,桃李不言自淡然。六合中专通过由浅入深、抽丝剥茧般将雨花石的精神、品质、内涵等融入校园,打造“有根可循”且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并将“雨花石文化”与育人理念完美融合。
二、与专业发展相得益彰
有了完整的“雨花石文化”理论体系,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学习、理解、继承和发扬雨花石文化。六合中专领导很早就意识到,雨花石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正逐步形成一条经济产业链,传承雨花石文化、开展特色专业建设是大势所趋。学校先后开展了4次雨花石文化产业调研,邀请南京市雨花石协会来校进行了三次专业设立论证,最终在工艺美术专业开设了雨花石雕刻方向,以文化促进专业发展,以专业推动校园文化传播。雨花石雕刻专业采用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方式,从2010年开设至今已有五年历史,成为学校推广雨花石文化的中心和缩影。据许本洲介绍,学校主要从普及雨花石知识、建立专业标准、推动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完善专业建设。第一届学生是以兴趣班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共招收了20多名“学徒”,他们平时正常上课,遇到与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和专业实践则跟着受聘大师学习。在雨花石知识普及方面,学校通过组织相关教师编写校本教材《雨花石美学研究》,并开设选修课帮助学生掌握雨花石的形成、品鉴、工艺加工等知识;将历代歌咏雨花石的诗词文章选编成册,让学生通过晨读接受雨花石美好品性的熏陶。与课本相得益彰,学校还成立了雨花石校外资源调查兴趣小组,让学生亲身感受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这一以雨花石雕刻专业为中心,吸引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普及方式,让雨花石文化得以散播给校园内的每个人。建立专业标准包含雨花石的雕刻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学校聘请雨花石雕刻工艺大师作为专业建设指导专家,规范专业实训中心建设,营造浓郁的专业实训文化氛围。指导专家蔡康麟大师是六合区雨花石雕刻工艺的主要传承人,也是该工艺标准的主要制定人,经验非常丰富,拿到石头便能很快判断出其价值、可雕刻的形状、雕刻方式等。如今年过七旬的他常年在校“助阵”,既培养学生也培养专业教师,是校内推广雨花石文化的“形象大使”。创新技艺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有效方式。传统的雨花石工艺加工主要是抛光、拼装和制作简单的工艺用品,产品工艺简单、附加值低。学校在雨花石雕刻专业建设过程中借鉴了玉雕、牙雕的工艺方法,推出了雨花石俏雕工艺。一枚普通的雨花石通过俏雕后价值往往提高了数十倍,这也吸引着更多的学生学习雨花石雕刻工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职责,更是传播雨花石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充分利用专业优势,与六合区48家雨花石工艺加工厂共同成立了“雨花石文化产业发展联盟”,通过信息资源共享、定期会晤、岗位技术培训、定标准培养等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六合区雨花石文化产业的发展。学校还邀请雨花石协会的专家和企业代表每年举办两三场讲座,让校内师生更近距离接受熏陶。“精心打造雨花石专业文化,建特色专业,育特长学生。”学校五年来共培养了136名该专业毕业生,76人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5名毕业生在掌握了雨花石雕刻工艺技能后创业成功,实现了职教富民的办学目标,成为传承和推广雨花石文化的榜样。
三、以环境与活动潜移默化
在六合中专,你会流连于雨花石文化墙边,徜徉于雨花石文化大道,漫步于雨花石文化长廊,晨读于雨花石实训楼,小憩于雨花石荷池畔,驻足于“天落雨花”雕塑前。如果你有闲情逸致,还可以慢慢欣赏雨花石文化墙上按照淘石、赏石、品石、赞石、藏石、咏石、刻石、颂石等八个主题制作的八块大理石浮雕,以及长廊两边雨花石展示柜里定期更换的雨花石精品……学校以“雨花竞秀,技创风流”为主题进行校园道路与长廊文化、墙壁文化、雕塑和园林小景等环境的设计和建筑物命名,将雨花石文化镶进浮雕、嵌入石壁,刻进师生的心中。“第四周‘雨花之星•志愿之星’1309班张家伟同学,作为1309班的语文课代表,他每天积极配合老师按时组织同学早读;作为校学生会生活部部长,他带领全体成员每天认真完成教室、包干区、绿地及宿舍的卫生检查,并组织公布在公告栏内。这件事虽然繁杂,但他从不抱怨,兢兢业业地为校园的干净美丽立下汗马功劳……”每周一评的“雨花之星”是学校渗透雨花石文化,促进学生个性完善、品格形成、能力提高而常设的活动,主要挖掘和表彰那些在劳动、学习、管理、志愿服务、道德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每周一评,每次评选一位。除给予证书和物质奖励外,还在校园广播、校园网、校报、宣传栏等进行同步宣传。学校还对“雨花之星”进行跟踪观察,结果显示,凡是获得过“雨花之星”荣誉的学生各方面表现均良好。其实,在六合中专的校园中,无处不烙下雨花石的印记。如学校先后举办了四届雨花石精品展,时间定在每年的10月份。每个班级都要上交作品,然后由学校组织专家选出精品,集中展出。除了学生的作品外,还有部分教师和大师的作品,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认识雨花石的自然美,体会其内涵美。将学生社团冠以“雨花”之名,组织与雨花石文化相关的活动,也是校园文化的一大特色。如将校园龙狮队命名为“雨花魂”,将校园舞团命名为“雨花飞炫”,依据雨花石的意韵编排节目内容,让学生对雨花石的内涵有更深的体验;成立“雨花情”志愿者协会,每年为社会提供5000余人次的服务,内容涉及环保、关爱弱势群体、交通安全、义务献血、公益宣传等;校园文学社命名为“石韵”,文学社主办的校报命名为“雨花真彩”,每月一期,集中展现校园文化的精华……同时,学校还结合雨花石姿态万千、个性独立、本真至善的特质,推行“角色教育”的德育工作模式,引导学生在家做一名好儿女,在校做一名好学生,在企业做一名好员工,在社会做一名好公民。
作者:丁锐 单位:南京六合中等专业学校
独特文化基因构建特色校园文化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有着十分强大的育人功能。发掘独特文化基因,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是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推动学校教育特色形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发掘;文化;构建;特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师生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能。因此,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内在要求。笔者从教32年,20年来先后担任5所小学的校长,无论规模大小,都坚持以创建校园特色文化为突破口,来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实现办学层次的整体提升,使一所又一所学校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多年的实践表明:发掘独特文化基因、构建特色校园文化,是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推动学校教育特色形成的有效途径。
1发掘校园文化的基因
一所学校植根在一定的地域环境,面向一定的族群,融合了一定的文化传统,拥有自身发展的历史轨迹,必然有它独特的文化基因。从独具慧眼的视角,深入探索研究学校的历史渊源和固有特征,从而发掘出这些文化基因,这是创建校园特色文化的必由之路。笔者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去发掘校园文化基因。
1.1从学校历史文化中发掘
每所学校在它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都会形成文化积淀,构成这所学校的文化底蕴,就像是学校的灵魂。在设计校园景观和定位办学理念时,我首先锁定学校历史文化视角,从校园发展历史去发现文化积淀,提炼优秀文化基因,并赋予它时代精神和内涵,在延续和传承中用心加以培植,让发展历史中形成的独特文化彰显出来,使老树绽放新花,杏坛一枝独秀,逐步发挥出它的张力,从而提升学校独特的文化品味与魅力。从深入调研中,笔者发现北关小学历来崇尚读书,喜好诵读经典,于是我给她注入了新的内容,引导读名著名篇、读传统文化经典,开辟图书角,设置文化长廊,成立读书会,组建“经典诵读”社团,把“好读书”打造成了北关小学的一张名片。
企业文化中特色校园文化论文
一、把军工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意义
(一)可以提高学生进入企业的适应能力
职业教育应该要体现出职业教育中“职业”两字的内涵。通过对大量军工企业的调研后我们发现,毕业生进入军工企业后往往不能够很好地融入企业环境,特别是一些中大型规模的国营军工企业,学生往往对军工企业文化不适应,甚至感到惶恐。学生不能够适应的原因并不是没有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技能,而是由于缺乏对军工企业文化的适应能力,从而不能游刃有余地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所以,职业教育不仅要在专业能力上进行培养,还需要在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素养上进行培养。当前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企业的文化氛围具有较大的差异,学生不能通过校园文化很好地感受到企业文化。比如,军工企业或大型企业对员工工作纪律要求和工作态度的严谨都是非常高的,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如果没有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养成这些习惯,就很难适应企业的这种制度文化。这些不同点直接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完成从学生角色到企业员工角色的转变,从而达不到零距离就业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融合军工企业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独特的军工企业校园文化,逐渐缩小校园文化与军工企业文化的距离,使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入学起就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熟悉并适应了军工企业文化,从而能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二)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往往注重的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军工企业文化是军工企业在长期的军工企业实践活动中从军工文化中提炼、演化而来的,是各军工企业由于特殊的企业性质而产生的特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管理制度等文化诸要素的综合。把军工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能够很好地促进学校教育理念、教育制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变,让学校形成一个立体教育空间,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带动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尤其是军工企业员工的团结协作、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等优秀的文化价值理念,能够很好地净化学生的人格品质,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军工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就能产生合力,从而能正确地引导高职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素养。
(三)可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建设
同志曾指出,“办大学不要都办成一个样子,要办出特色,要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才能有高水平,办出水平才能有特色。”而“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也是当前职业院校的共同追求,也是学校优化管理、提升内涵、增强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所以,任何一所职业院校的发展都要追求自己的特色,最好是其他学校不容易复制的特色。通过这些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逐渐重视,职业院校的发展都很快,院校之间的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传统的“千校一面”的情况已经不能满足学校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办学的特色化已经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因此,职业院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找准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得到社会的认可。
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分析
摘要:高校特色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成都医学院通过构建特色校园物质文化实现环境育人、培育高品质校园精神文化实现精神育人、繁荣发展校园行为文化实现导向育人、建立彰显学校人文情怀的校园制度文化实现管理育人等路径,在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关键词:校园文化;新时代;实践
“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新阶段,校园文化作为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着力点,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起到关键作用。”[1](P164)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进入了新阶段,面临新的任务和发展机遇。成都医学院积极打造特色校园文化,树立学校自身的文化自信,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成效明显。
一、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特征
要建设好校园文化,就必须根植于中国大地,除了把握好高校校园文化本身具备的继承性、创新性、包容性、多元性、先进性等特征外,还必须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
1.突出政治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我们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在各种文化建设活动中,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爱国教育是长期以来校园文化建设的首要工作,也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突出学术性,打造特色鲜明的学术殿堂。大学是知识传承和创新的摇篮,学术性是大学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要差别,是大学的根本属性之一,影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学术活动贯穿于学校各类活动的始终,在学术活动中融入校园文化,影响着每一位教师和学生。不同学科的特性,会随学术活动的开展而融入师生的思想,体现到师生的言行举止上,成为学校的特色。同时,不同学科的学者互相沟通,交叉融合,也会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