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特色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学特色育才素质教育论文
一、加快校园科技信息化设施建设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地方,学生的学习的知识和社会各方面的信息大部分都来源于校园,对于校园科技信息化建设至关重要。大兴一中在把校园设施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基础工程,实施中以校园建设和信息技术建设为重点,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采取了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方针,保质了保量,以一流的硬件设施为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学校教学设施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培养目标的硬件保证
学校硬件是否上层次,关键在于配套设施的质量和完善程度。因此,尽管资金紧张,学校在这方面的投入绝不含糊。实验室、语音室、计算机房、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全部按照国家一类标准配置,改造后的校园起点高,布局合理科学实用,校园环境优美整洁,教育教学设施一流。
(二)学校信息技术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走向现代化硬件保证
“中小学信息技术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国家教委于2000年11月14日颁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培养现代社会接班人的信息素质。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学校后勤管理
特色学校体育教育论文
一、对“阳光体育”的认识
为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简称阳光体育运动。“阳光体育”以“健康、运动、阳光、未来”为宣传口号,对体育队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智力发育、审美情趣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进行研究,并探讨通过体育手段,促进中国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其主要目标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
(一)开展“阳光体育”的背景
“阳光体育”的开展是因为我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严重下降。200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的学生体质、体能素质指标正在持续下降:肺活量水平严重降低;超重与肥胖学生在所有学生中所占的比例正在迅速增加;城市学校学生视力不良率仍然是居高不下,没有任何的改善,在小学中视力不良率为31%,高中生中达到了67%,而大学生中则是达到了恐怖的82%;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教体艺[2006]5号文件),其宗旨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努力的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紧接着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作出决定《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教体艺[2006]6号文件),在该通知中鼓励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从教室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最后要做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项目、每一个班都有自己的体育活动,每一个学校都有其独有的体育特色,让学能够掌握两项日常体育锻炼技能,并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让每一个青少年都拥有健康的体魄,并促进青少年能够健康的成长是每一个家长的迫切希望。这也是一直以来素质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其更是与整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大事。每一代的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和精神面貌都代表着一个民族与一个国家的健康素质和精神面貌。青少年具有健康的身心、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活力,则是一个民族拥有旺盛的生命力的体现,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为了实现我国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需要。因此在全国的亿万学生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工程是当务之急,更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阳光体育”中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现在对于素质教育的呼声很高,而且课改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但是中考、高考仍然对我国的教育有着严重的影响,甚至有的地方仍然是以高考、中考作指挥棒,追求升学率,为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让学生无法从繁重的升学压力中解放出来进行体验锻炼。最后往往是只能拼命的学习,从而忽略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些都使得一些学校对体育锻炼的不够重视。虽然“阳光体育”一直都在实施,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健全的监督机制。国家虽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的条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时,体育课仍然是被随意的挤占挪用,有的学校的高三甚至都没有体育课。很多学校的课外活动也只是摆摆样子应对检查。缺乏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所需要的经费。为了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建设场地与购进器材都需要大量的经费,而很多学校则没有能力修建场地与购进必要的器材。同时很多城镇学校处于市区占地面积小,体育活动场地狭窄受到自然发展空间的限制。这些都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造成了障碍。学生缺乏足够的锻炼意识,也没有形成终生体育的习惯。学生的体质之所以会下降,很多的原因时因为学习紧、考试多、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缺乏,这些既与体育锻炼时间内容安排问题有关,同时也与学生主观缺乏刻苦锻炼习惯和意志品质的问题有关。很多学生要么是不爱参加体育锻炼,要么就是参加活动时避重就轻,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人体本身的惰性和生活习惯,因此,学生克服惰性提高对待体育的认识,养成一种终身体育锻炼的需要和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二、对体育特色学校的认识
特色专业国际化工程教育论文
1高等工程教育认证的意义
工程的本质是创造并实现科学与工程教育综合创新,所以创新是工程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工程创新是企业得以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工业的创新来源于整个社会市场的需求和推动,而工程教育离不开社会、企业与经济的发展。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探讨工程教育需求与发展,创新工程教育实践方式和环境。上海理工大学以“一校八(研究)院(所)”为载体,在改革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建立了紧密协作、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体制和机制。我国作为高等教育大国,要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例如,我国的高等教育存在着教育质量不高,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建立系统化的国际人才培养体系,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融入全球高等教育体系中,使得我国的工程教育质量和培养的优秀人才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认可,是我们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经验,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制度,积极加入到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中去是提高我国工程教育水平,加快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的重要途径。开展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所谓专业认证是指通过国家间教育认证机构合作与交流,逐渐形成相对一致的国际性认证标准和方法,必须依照国际性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运行。专业认证的关键是评估专业教学是否适合学生毕业后进入该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因此通过专业认证,我们可以明确工程教育国际化和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工程界参与工程教育质量监控的外部评价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构建符合国际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全力推进工程教育国际化,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和国际权威性,实现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专业认证,我们可以改变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全面增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盟,为高素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渠道,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和发展接轨,以适应21世纪全球化的竞争环境。
2德国的教育体系及认证制度
众所周知,在德国大学工科教育一直是高等教育的皇冠,德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一向独具特色,德国工业产品与服务享誉世界,这与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密切相关。为保证认证机构自身的质量并统一认证标准,德国的学科评审委员会、认证机构和高校联合组建了全国性的专业认证体系,其中权威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为ASIIN(theAccreditationofBachelor'sandMaster'sStudyProgramsinEngineering,Infor-matics,NaturalSciencesandMathematics,ASIIN)。ASIIN是在德国最大的工程师协会和工程技术权威机构(VDI)的倡导下,由各大学、科技协会、应用科学大学、专业教育和进修联合会以及相关工商业组织的研发机构共同建立的非营利性组织。ASIIN成立于1999年,2000年制定了认证准则和程序,是德国唯一开展对工科、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和数学学科本科、硕士教育项目的认证机构。在机构设置上,ASIIN下设董事会、两个认证委员会、13个专业委员会和两个评估小组,其中两个认证委员会分别负责工程与信息学专业、自然科学和数学专业培养计划的认证,董事会由ASIIN的会员组成。ASIIN的会员大会由4方面的会员组成,即大学组———(技术)大学协调组,应用科学大学组———应用科学大学协调组,工业会组———工业联合会和工会组织的伞状组织(会员9个),协会组———技术与科学协会以及专业组织(会员26个)。ASIIN不仅希望达到认证专业化的目的,还注重从理论联系实际应用,加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互动探讨,ASIIN的会员大会把教育服务的供给方高校与实业界的企业需求方集中到了一起探讨;其次,与美国的ABET相似,ASIIN拥有一个由800多名专家组成的同行评估专家库,在专业评估过程中,认真对待来自学界和实业界同行的评估意见;另外,ASIIN与国际上的认证组织、认证机构有广泛联系。ASIIN不仅认证标程序与国际惯例保持一致,还积极建立与国际工程教育界、工程学术团体密切联系,2004年9月,ASIIN加入欧洲认证工程师计划(EUR--ACE),成为推行欧洲工程教育改革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领头羊。同时,ASIIN也加入了工程教育评估的国际性框架———华盛顿协议组织。ASIIN对大学的认证标准主要涉及开设课程的理由、课程和内容的教学组织和要求、师资和物质保障、质量保障措施、与教学相关的合作项目等。其认证流程包括听取学校简况介绍,访问大学2天,起草审核报告并与大学协调,最后将报告递交技术委员会和认证委员会。认证决策委员会根据评估小组的鉴定书和高校方面的表态作出有关认证的最终决定,具体包括通过认证、附加限定条件的通过认证、不通过认证或者中止认证程序(最长可中止18个月再进行)。
3上海理工大学专业认证的实践
在上海高等教育普及化、国际化的背景下,本科教育质量的监控除了自我评估外,引入社会组织的第三方独立认证,特别是国际认证机构的认证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方式的重要转型。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光电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作为国内第一家纯中国的“本土”专业,成功通过德国ASIIN标准认证和ENAEE质量标签EUR-ACE后,我校总结国际认证的成功经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即将接受德国ASIIN评估机构和欧洲工程教育认证联盟(ENAEE)的工程教育认证,而这两个专业在2012年的专业选优评估中被上海市教委评为优秀专业。近年来机械学科发展较快,先后获得“国家级特色专业”、上海市一流重点学科以及“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机械工程学院几年来与德国的富特旺根合作,实施“本科生国外短期交流学习计划”,每年均有20名左右的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与日本和韩国进行一年的学生交流,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2014年与德国富特旺根大学合作办学联合招生(3+1模式),3年在上海理工大学学习,大学最后一年在德国富特旺根大学学习,完成本科培养计划规定的学分,可以获得上海理工大学和德国富特旺根大学颁发的学历文凭,根据专业发展和合作办学的需要,正着力进行ASSIN教育评估机构的本科专业认证工作。按德国有关规定,凡经ASSIN评估合格并授权的大学本科专业,其合格的毕业学生就可获得德国正式的学士学位。这样,就实现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学生不出国就能获得国外认可的正式学历文凭。我校的国际合作办学也需要引进规范化的认证,认证专业中取得的学分、学位和工程师职业资质借此得到国际化认可,同时对照国际标准,勇于改革创新,转变教学理念。努力推进国际化专业认证,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课程培养体系。我校接受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是学校推进精品本科建设的抓手、是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本科教学质量的载体、是我校卓越工程教育成果的展示,也是我校教育国际化的执行性举措。为更好实施国际认证标准提供制度保障,使得学校教育质量的内外保障体系做到“内外联动,以外促内”,上海理工大学对学校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深入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持续改进教学质量的认证理念,为通过认证可以促进在专业教学工作中建立一套能够不断完善的有效机制。重在对本科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不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我们应该适当引进德国ASIIN认证机构的评估,从德国ASIIN认证的角度看我们“卓越工程师”试点工作和“卓越工程教育”项目的实施。以满足政府、学生、社会等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多元化的需求,以实现我校教学质量精品化,并与国际教育质量标准接轨,探索一条“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精品本科建设的有效途径。
4结语
本科专业特色建设小学教育论文
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分析
1.专业定位的特色。
专业定位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在本科,定向在小学,定性在教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为宗旨,专业定位上具有基础性与综合性,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小学课程以综合为主,客观上要求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向复合型转型,构建多学科知识体系;在具备有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整合于一体。从这一角度讲,小学教育具有双专业性———专业综合性以及职业导向性,与中等教育中针对某一学科的培养指向具有显著差异。这正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的特色所在。
2.培养目标的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特色建设的灵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深厚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首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资培养宗旨是为小学教育服务,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所培养师资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再次,小学教育对象是学龄期6~1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生活性和人文性。
3.培养模式的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落脚点。培养模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分为3种类型:分科培养模式“、综合+方向”模式、综合培养模式。分科培养模式,套用了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传授。此模式下的小学师资,学科知识基础夯实,但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小学教师多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综合+方向”模式,以中文、数学等核心课程为主,另辅以其他相关分科教学,强调文理兼通、学有专长。相比分科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弱化了学科界限,但对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培养有所忽视。综合培养模式,重视通识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视野,但课程繁多,知识缺乏系统化。基于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思考,笔者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立足于教育学专业,采取综合培养模式,即将大学通识教育与学科综合教育相结合,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但同时应注意精简课程,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我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论文
一、建立纵向流动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我国是一个重地位、重层次极为严重的国家,再加上受“劳力者地位不高”“蓝领待遇比白领低”的观念与现状影响,高职受教育的学生其基本素养明显低于本科院校,再加上生均拨款也低于本科院校,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显然是不足的。从国际上职业教育取得成功国家的经验来看,职业教育是以国家资格框架为基准建立与普通教育学历(包括本科及以上)等值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培训)的分级制度,其关键是要获得社会认可的“等值”。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当时的教育是在国家包分配体制下,以“学制”或“学历”来确定人员的行政等级和工资标准。但现在高职教育的就业已经基本面向于中小企业,是以市场为导向和以能力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在这个前提下,高职教育的“大专”层次,即不能满足于学生对“本科”教育的企盼,也不能满足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不能激发高职院校的发展的动力,这就很难实现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国家应通过设置标准和建立质量评价体系,使目前的高职院校和即将转型的本科院校在一个起跑线上,通过质量这个标杆来建立应用型本科预科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使质量和内涵真正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
二、服务需求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技能型人才是重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员设备操作能力、动作技能和产品的制作能力。技术型人才主要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以及解决一线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智慧技能是其能力结构的主要成分。从职业教育的职责来说,职业教育要承担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也承担着培养能够自主创业的从业者,同时承担着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需要的技能性培训活动。因此,职业教育体系一定是一个开放性和多样性特色体系,他能够为职业技术技能教育提供系特色列化的课程,也能为社会和再就业人员提供单项的技能技术培训,使劳动者能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通过多次选择、多种方式灵活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促进学习者为职业发展而学习,更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教育,这样的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于需求、服务于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十三五”,我们要建立符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中职学校分类为3B和3C,将高职院校分类为5B和ISCED4,完全摒弃高职(大专)这个教育层次,通过这种合理化的标准分类,可以界定各类教育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标准,也便于和国际教育的接轨和我国教育资源的输出。采用这种教育体系,初中毕业生就有三个选择,即选择3A、3B和3C,3B的学生完成其层次的课程可以直接升入5B学习,3C的学生如果想继续升学,就要去ISCED4类学校,完成5B的预科课程,才能升入5B学习。因此,职业教育终身一体,就是要对3A、3B、3C、ISCED4和5B进行分类设置,实现分类管理和评价,而不是现在简单的高职院校不能升本科,部分本科院校转入职业教育,这种简单的设置解决不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问题,也不能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
三、开放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类型
在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作用,政府要发挥好三个主要角色的作用:一是办学投资者和办学成果的购买者,要建立基于“分类设置的拨款制度”,建立基于“培训成果”的购买机制,通过激励机制,提升职业教育的育人质量。二是职业教育区域统筹者和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建设的协调者,要统筹好区域各类职业教育的资源,形成有效合作和有序竞争的机制,更重要的是协调政府各职业部门,形成合力,支持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三是职业教育领域的规范者,即为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制定规章制度,规范行业、企业的办学行为,确保学员利益。要充分利用高科技规模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可以建立“2+1”的联合办学模式,即专业技能方向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可以完全交给企业,学生的学费收入和地方政府的生均拨款,也可以按一定的比例支付给企业,使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办学中获得一定的收益,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另一个办学主体。
高职院校特色化道路通识教育论文
一、高职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契合
高职教育简言之就是培养高等职业人才的教育。它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以专科层次为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等教育来说,通识教育则关注大学生在学识、能力甚至品格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高职教育的属性、特征使得其与通识教育存在高度的契合。高职教育中的“高”、“职”二字很好地说明了其各具特点又紧密结合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教育层次上来说,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与普高、职高、技校等相比,处于更高的等级和层次。这要求学生拥有宽阔的视野,了解并掌握与个人素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提升探究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发展全面的人格素养。与其它类型的高等教育一样,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首先必须也是高素质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也就是优秀的“社会人”。显然,这与通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从教育类型上来说,高职教育又属于职业教育,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与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职业性”明显。这使得学生更为关注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他们学习与未来职业有关的专门知识并进行技术技能的实践训练,以便将这些用于生产实践,成为优秀的“职业人”。这样的“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学科门类划分,侧重理论和基础的“专业教育”存在着明显差别。由上所述,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其培养的人才,既能在学识、能力和品格等方面都要有全面地发展,还需要有较强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高职教育中并行发展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当前,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众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职业教育功利化的倾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师生单纯以经济眼光看待教育、看待人的发展,处处强调实用主义,被知识、技能所异化,从而成为“做事”的奴仆。通识教育则能有效地抑制这种倾向,回归到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做人”之上,使学生更为关注职业的内在价值,进而明确自身职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我们认为,职业教育并非单纯的职业培训或训练,高职院校也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因此,高职院校应将通识教育置于重要的地位加以推动。通识教育应该与职业教育互相配合。职业教育的灵魂需要通识教育观来点亮。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职业教育变成单纯功利化的职业培训,高职院校才是具有人文传统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特色体现
高职院校进行通识教育的改革实践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这集中体现在两点之上:一是“高职化”,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实践必须要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和发展,不能简单套用普通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的做法;二是“校本化”,高职院校进行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必须基于学校各自差异化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两点,必须要以极大的勇气大胆打破藩篱、进行全面革新才有可能。对于通识教育改革,高职院校应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和布局,通过特定的路径去实施,以期达到预定的目标与效果。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是一条总的思路。学界早以阐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能够相容相合:通识教育可以补充和拓宽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则通过价值导引达成通识教育的目的。我们认为,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也大体类似。因此,职业素质养成、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项成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应有之义。其中,职业素质养成包含的职业知识结构大致包括了人文、科技的基础知识和素养以及与职业直接相关的知识和素养等三项。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开发时,宜先从这三方面入手,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另外,适合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还必须贴近生活,教学内容学生喜闻乐见,教学方式多样,以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对于推进通识教育的高等院校来说,“主要的问题不是去发现适于这些聪明的年轻人的正确的通识教育,而是提供适合于那些不太有天分的学生的正确的通识教育”。从这一点上来说,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的难度甚至比普通高等院校还要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识课程必须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居高临下地面对学生,又不能太抽象深奥,它必须充满热情地、不断地用感性的素材(例如电影、演唱、戏剧)直接吸引学生,感染他们的思想。当然,绝不能忽略阅读和讨论。”现今,通识教育改革在我国普通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中方兴未艾,取得了很多成绩。许多重点大学都已经或接近完成了对通识教育的“中国化”、“校本化”改造。但对于众多的高职院校来说,它却还是起步不久。许多高职院校所谓的“通识教育改革”,仅仅是套用某个或某几个国内重点大学的做法而已,连学习外国高校都谈不上。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无可厚非,但借鉴并非盲目照搬。如何在借鉴的基础上实现通识教育的“高职化”、“校本化”,是一个亟待我国高职院校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识教育”之说发端于美国。二战之后,《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发表,美国大学中的通识教育改革渐成风潮,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影响到中国。许多重点大学率先接触,在学习、借鉴美国一些著名高校的基础上开展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浙江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中形成的“核心课程+自由选修”模式就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的影子,中山大学推行的“经典研读”方式则能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圣约翰学院找到源头,复旦大学引以为傲的通识教育“住宿式书院”与美国圣克鲁兹加州大学的做法也是大同小异。虽说如此,这些学校都结合中国实际和本校特色,各取所需,各自找到了发展通识教育的特色化道路。无疑,高职院校推行通识教育改革也需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现阶段,这样的经验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美国一些著名高校的理念和做法,二是我国一些重点大学对于通识教育的“中国化”、“校本化”改造,三是美国社区学院(早期称初级学院)和我国台湾地区技职院校的措施。其中,高职院校应该重点研究和借鉴第三项。由于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师资构成、学生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很难采用普通文理学院或综合性大学的某些具体做法,比如经典研读。另外,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也并非是那些著名高校通识课程的初级化和简单化,单靠降低难度和减少课时就能成功。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也必须经过全新设计和构建,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因此,与高职院校存在许多相同点的美国社区学院和台湾地区的技职院校的理念和措施理应成为推行通识教育改革的关注重点。在充分借鉴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再结合自身实际寻求一定的创新,力争开创通识教育的特色化道路。
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特色化道路的探索
前文已述,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通识教育注重提升高职学生在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综合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近年来,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开展了通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探索过程中,学校注重前期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遵循“研究—尝试—再研究—再尝试”的做法,力图找到一条贴近学生、适合本校的高职通识教育发展之路。学校组建了“高职通识教育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统筹规划本校的通识课程,协调全校的通识教育改革实践,同时承担一定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和教师培训的功能。在研究院架构之下,设立“人与人文”、“科学与技术”和“职业与素质”三个教研中心,由专人负责进行大学科下的模块化研究和教学实践。这样做是为了推动通识教育的整体发展,在通识教育的诸课程和模块之间形成“结构的整体性”。各教研中心努力构建适合高职实际、独立且结构均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并交于研究院进行深入讨论。本着“少而精、重实效”的原则,学校先开设了“人与人文”、“科学与技术”和“职业与素质”三门核心课程,选定个别专业进行试点,待时机成熟,各教研中心组织开展选修课程的研发和教学实践。这样做避免了一哄而起,课程总数迅速增加,重数量轻质量,通识教育课程“杂、散、乱”的弊端。例如,“人与人文”教研中心在大学科之下建立了“文学与经典”、“历史与文化”、“哲学与社会”以及“艺术与鉴赏”四个类别,规定了各类别在核心课程中的比重。学校地处沿海,大多数学生也来源于沿海地区,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教研中心在“历史与文化”门类设置了“海洋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在“艺术与鉴赏”门类设置了“瓯绣与瓯塑”等学生颇感兴趣的模块。鉴于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学生技能学习和训练任务重的现实,学校先尝试这三门核心课程作为公选课,并明确了修习这些课程所获得的学分。到了一定阶段,这些核心课程将转为必修课,同时开设适量的通识选修课供学生自主选择。高职院校受制于以往过分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和训练造成的后果,从事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匮乏。许多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学术视野偏窄,并不具备跨领域、跨文化的教学科研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采取了外部引进,内部挖潜等许多办法。除去引进从事通识教育教学研究的专职人员以外,学校还在内部挖掘潜力,建立通识教育改革的激励机制,聘请了校内外一些在该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研究员,承担学校通识教育的部分研究和教学工作。这些只是一些初步的尝试,学校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举措,最终建立起具备一定素质的,并且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有着良好理解与热情的教学与研究队伍。通识教育对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由于高职院校以往过于注重职业教育、轻视甚至忽视通识教育的做法,对其来说,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极为迫切。高职院校只要转变思维、大胆探索,就必定能够找到适合本校的高职通识教育特色化道路。
作者:贺星岳 叶锋 单位: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美术教育理论现状与发展趋向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现代化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这在人类发展历程中实属罕见,也正是在这短短40年间,中国的美术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本文以“美术教育”为关键词搜索知网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对检索结果数据进行解读,通过从1980年至2019年,知网有关美术教育量,来审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理论的发展,为做好美术教育理论工作理清思路。
关键词:改革开放;美术教育;发文量;发展趋势
美术教育,具有多重属性。从美术教育的对象来说,它可以指代高等学校美术教育、师范类美术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幼儿美术教育等;从美术专业教育的角度来说,它可以是专业的美术教育,如高等学校的美术类教育、美术类的师范学校教育等,此类美术教育专门培养面向非专业受众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也可指代非专业的美术教育,如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科教育、幼儿美术教育等,此类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基础、美育为目的的教育。本文主要论述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
1从1980年以来美术教育发文量和中国GDP来看美术教育理论的发展
以“美术教育”关键词搜索知网文献,进行计量可视化分析,对检索结果数据进行解读发现(见图1),从1980年到2018年之间的38年间,美术教育类论文发文量达到34979篇,可以具体分为四个十年的发展区间:1980年至1990年、1990年至2000年、2000年至2010年、2010年至2018年,这四个时间段对应该时间段内发文量的最高值,进行横向对比,发现两个特点,一个是发文量逐步增加,第二是发文量增长速度提升。同时参照中国经济社会大数据研究平台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图(图2),制作表1,发现美术教育论文发文量与GDP呈正相关态势。从纵向分析,特别是第四个时间段2010年至2018年,增幅明显,2017年达到峰值3000篇的发文量,而在国内生产总值GDP方面则在2018年达到900309亿元。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展。在2018年,关于美术教育的发文量相较2017年呈下降态势,我国美术教育理论已从讲究数量,发展到讲求质量的阶段。与早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同,在2010年以后,美术教育理论相关论文发文量增速放缓,这与严格的论文审查机制、杜绝学术腐败等一系列学术政策的严格执行相关,在另一方面,我国的美术教育理论趋向成熟,在某些领域上全球领先。
2从知网关于美术教育发文量组成分布来看美术教育理论发展
从组成分布来看(见图1),美术教育类论文分类达到40多种,其中数量最多的前六种,分别是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美术教育、艺术教育、美术课程、美术课堂,这六种分类占据数量一半以上量。通过分析各类数据,发现美术教育类论文围绕三个中心:美术教师、美术课程、中小学生。以美术教师为中心的美术教育论文占比20%,以美术课程为中心的美术教育论文占比45%,以中小学生为中心的美术教育论文占比15%,其余20%的美术教育论文均从其他综合等角度来撰写。目前,从美术教育相关的论文发文量来看我国的美术教育理论,主要从美术教师和美术课程出发,即以美术教师和美术课程教学为主导的教育形式,而从学生为中心的角度看美术教育理论,则主要体现在心理学的认知领域上。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摘要:近几年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体系日趋成熟。值得重视的是数学学科教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质量的提升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文章从学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对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教育硕士论文;写作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引言
1997年,我国开始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距今已经有22年的历史。而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其学位论文的质量上。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是教育硕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过程[1]。2014年,为了保证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等系列文件,将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测指标,建立研究生毕业前质量反馈和毕业后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因此,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就成为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数学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有其自身的特点:(1)选题应来源于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实际问题,要有明确的数学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2)学位论文既有教育学科性质,又具备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的文理综合能力要求较高;(3)相对于理论创新而言,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对应用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强。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既有内容上的要求,也有形式上的要求:学位论文在内容上的要求,主要指学位论文主体的内容结构安排以及内容水平上的要求;学位论文在形式上的要求,主要包括学位论文的形式结构、排版格式、字数等[2]。而大多数数学教育硕士在本科期间主要学习的是纯数学知识,理科综合能力较强,对于数学教育中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论文写作等一些文科能力的培养不够好,导致其学位论文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内容假大空,不能脚踏实地,大量摘抄往届论文成果内容,没有自己的逻辑框架,表达混乱;(2)论文地基不稳,没有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与整理,论文内容缺少数据支撑,论证乏力;(3)态度不端正,不能严格按照学位论文写作要求规范论文格式,各种图标、数据等使用不规范;(4)缺乏创新,不能与中小学数学教育与管理实际相联系,实用性及学术价值不高。基于上述分析,将目前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保障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作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探讨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以使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目的,为数学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和质量保障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
学位论文的质量作为反映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已有许多专著或者文章对其进行了研究。刘良华教授[3]对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怎样选题、怎样做“文献研究”、怎样写“开题报告”、怎样做“历史研究”、怎样做“调查研究”、怎样做“实验研究”、怎样做“理论研究”等。张定强教授[4]通过对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写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王林全教授[5]针对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写作的保障机制,对如何指导数学教育硕士专业论文写作及答辩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卢锷教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数学)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位论文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当今社会的需要,是数学教师自身再学习、再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全民数学素质的需要[6]。数学教育硕士的培养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便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从选定研究领域,到认真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再到利用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际的研究,得出研究结果,最终形成完整的论文,这是大多数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之路。由此可见,要想形成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的保障体系,就要从论文写作的每个环节入手,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三、构建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