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培训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陶艺培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陶艺培训总结

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与示范意义

摘要:云南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历经十余年建设已是国家首批文化产业示范性园区。注重家庭、小微企业生产优势的发挥,注重传承人培养及品牌作坊和地方品牌的培育,政府引领、艺人主导参与,构成了园区一直的发展特色。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和示范性园区建设应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产业发展提供生动个案,为遗址、旧厂房再利用,乡土文化景观塑造宜居、生态空间提供经验,为实现城乡一体、统筹发展、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为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城市特色文化及特色空间打造提供示范。

关键词: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特色;示范意义

一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概况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聚集地,文化资源、人才富集,具有鲜明的产业发展特色,是推动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成长基于碗窑村传统村落、原工艺美术陶厂的空间拓展而来,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伴随着建水陶的成长。2000年前后,拥有半个世纪制陶历史的建水工艺美术陶厂关停,让建水陶产业一度陷入死寂。2004年碗窑村艺人靠自己技艺的传承和普洱茶的商机再度开辟了陶艺市场,建水紫陶产业逐步走上良性发展的快车道。从事陶器生产、销售的户数由最初的二十余家发展到现在的千余家。2011年当地政府和制陶生产的有识之士着手园区规划和发展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建水紫陶创意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并委托相关高校编制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形成了“一核三区”的空间布局。“一核”即以碗窑村为核心的片区,实现了传统村落、旧有厂房的再造,融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是紫陶生产、销售、产品展示、原料配送的集聚区;“三区”分布于建水县城东、南、西三个方向,位于乡村地域,是建水紫陶产业技术研发、人才培训平台、技艺传承保护等的产业配套区。①2017年云南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与江西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创街区,同时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这足以凸显“阴刻阳填、书画装饰、无釉磨光”紫陶工艺的魅力,紫陶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的良好态势。回溯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历程、总结发展特色,分析其在国家示范性园区创建中应有的示范意义,有利于营造紫陶技艺传承发展的良性生态,有利于提升建水紫陶产业发展的品质。

二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特色

文化产业园区是生产的集聚,可实现知识技艺的创造和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推动地方产业、地方文化经济发展的动力区。“哪里的地理集中占优势,哪里的地方社会凝聚的基础就会被加强,有特色的商业文化与产业共同体就容易出现。”[1]25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基于传统手工技艺传承发展之上,千百年来已在碗窑村集聚生产、交易,积淀了深厚的经济文化条件。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这一集聚区不论是在生产技艺的创造方面还是文化地理方面,都时刻影响着作为陶艺中心的吸引力。产品生产方式是文化产业园区得以运营的社会经济根基。家庭是传统手工技艺制作的重要生产组织,注重家庭生产优势,充分发挥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中的鲜明特色。以家庭为单位的陶器生产,表现出积极适应性和极强生命力。一方面,制陶生产户打破了家庭生产的封闭局面,开放生产格局中,传统制陶技术吸收借鉴着现代技术、外来的制陶技艺而获得了发展空间,表现出来自底层的创造力。他们积极学习传统制作工艺,奔赴景德镇、宜兴学习制陶技艺,各种模仿、创新被制陶户实践。陶器的样式设计、烧制技术发生了深刻变化,镂空、浮雕、彩绘等创意陶器展示于园区,园区变为多种技艺文化地图的绘制。另一方面,陶器生产从资源配置到产品流通逐步专业化,出现了专门制泥、销售泥土的生产组织。随着家庭生产的扩大以小微企业注册的公司逐渐增加,制陶生产的家庭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依靠血缘关系而组织起来的生产单位,雇工、请工几乎是每家作坊存在的经济现象。由家庭作坊扩大而来的小微企业,成了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的引领者。小微企业无论是在制作生产能力、资本运作方面都优于普通家庭作坊。生产组织发生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陶艺生产。小微企业的小批量生产细陶制品,满足了茶文化消费对陶器日趋增加的需求,缓解了批量化生产和文化艺术个性化创造之间的矛盾。为订单而小规模化生产成为新的特点,即使是普通的家庭作坊也争相获取小批量订单。如绍康陶艺,陶茶居、贝山陶庄、火宝陶艺也是园区有一定规模的小微企业,在人员技艺、资本运用、市场开拓都优于其他。建水制陶业产值的三分之一也都源于小微企业的创造,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空间格局的形成也离不开小微企业的参与。②生产方式内蕴的市场开拓能力让文化产业园区持续存在成为可能。以家庭和小微企业为主的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表现着生产方式的灵活性、“船小易调头”的园区发展特性。碗窑村艺人们正是把握了普洱茶兴盛的商机,才有了多样的茶具生产,陶器工艺的复兴。各种流行、时尚产品的制作也在于对市场需求信息的积极把握。市场的激励下,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陶器产品需要不断增多、产品品类和陶文化内涵应不断丰富。“产业集聚的特点是包括许多小规模的专业生产商。的确,这些生产者总是集聚经济的基本支柱。”[1]218在产地碗窑村周围,集聚的家庭越来越多,陶器家庭生产的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的成了园区进一步拓展基础。原工艺美术陶厂的厂房,在经过景观重塑、资本引进之后变为创意街区,园区空间环境、文化生态得以改善,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园区发展路径得以不断实践。可以说,建水紫陶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园区发展,制陶家庭经济收入的改善,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提高,都与家庭生产方式积极作用的发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小的是美好的”,发挥生产方式优势,积极把握市场变化,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始终应是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发展不变的方略。传统手工技艺发展传承的园区,传承人和品牌的培育是关键。注重传承人培养,注重品牌作坊和地方品牌的培育是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的突出特点。建水陶至有紫陶工艺后,潘家、陈家、向家、徐家都是村中有名的制陶户,而其中又以向家工艺最精湛,向氏家族中向逢春、向济春、向荣春、如向玉春四兄弟都从事制陶,后辈向禄功、向福功制陶造诣也极高。美术陶厂时期陈绍康、马成林、袁应德、谭知凡等也是有名的工艺传承人。2019年2月14日,谭知凡还举行了传统的拜师礼,收徒9人。③随着紫陶市场的扩大和消费品质的提高,这一人才规模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特别是知晓现代艺术设计知识和传统制陶技艺的人才优显匮乏。走学院派,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新型人才的紫陶发展之路势在必行。手艺和品牌紧密相随,这让人手的创造更显崇高,也让园区时刻汇聚着对陶器不断推陈出现的意识。20世纪初叶烟斗制作出现的“八家斗”的盛况,皆因将装饰工艺推至极致而流传至今。20世纪80年代美术陶厂的名牌产品“狮头牌”汽锅,也因继承用狮头等动物装饰锅身的设计,而创造了出口神话。可以说,建水陶探究品牌的成长之路,是工艺不断提升、不断创新设计的历程。“商品生产是劳动密集型的,品牌生产是设计密集型的。”[2]10而如今建水陶已成为云南民族民间工艺品的重要品牌。紫陶园区涌现出如陶茶居、若闲草堂、绍康陶艺、仁烨堂、知凡陶艺、启正陶艺等国内知名作坊。不难发现,品牌作坊的装饰工艺、器型设计、市场前景都在整个园区处于领先地位。手工体现人手的创意、手的创造,是品牌作坊的共识。而目前的困境是:能依赖自身技艺而有品牌效应的作坊数量实在太少,具有现代陶艺设计知识和品牌经营管理能力的年轻艺人有待发现。推动制度建设,发挥政府引领、制陶艺人积极响应的方略是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机制。制度是保证产业发展有序运行的关键。或正如韦伯所言:“每种经济背后必须有强制的手段才有可能实现。”[3]8在紫陶园区的建设中政府和艺人的关系始终交织在一起。早在2013年2月,红河州人大常委会启动制定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的立法工作(该条例2014年3月18日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从陶泥资源开采、工艺等方面规范建陶的生产。为了提升建水陶的市场知名度,邀请央视摄制组拍摄六集系列纪录片《雅陶出建水》。2005年后,建水县委县政府以孔子文化节为依托,举办“向逢春”杯陶艺大赛,来激励艺人工艺提升,并以节办名特产品交易会,扩大建水陶竞争力。2018年至今已举办两届紫陶文化节。园区道路都以制陶名家的名字命名。2018年政府提出要提升紫陶品牌价值,聚焦“六大紫陶”④建设,积极推进“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全国紫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建设,将建水西庄紫陶小镇打造成全国一流特色小镇等系列品牌培育活动,而这些都离不开制陶户的积极参与。可以说,政府和制陶艺人之间的合作关系成就了今日园区发展的成绩,未来的园区发展更需要二者的紧密合作及其共赢方式的创新。

三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示范意义

阅读全文

高校美术教育探析(3篇)

第一篇: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和实施,无论是在条件建设方面还是整体建设方面都具有有效的改革。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关系到美术教育专业能否顺利开办、教学能否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和有力依据。新疆地处偏远,文化、经济、教育等较内地发展相对缓慢、资源相对薄弱、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向新疆地区的小学、幼儿园、儿童美术培训、群众文化活动等行业和机构,培养具有扎实的美术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自主独立的完成教学任务及教学管理工作;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和创作;有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美术培训能力;具备美术宣传推广能力的适用于小学、幼儿美术教育、社会美术培训、群众艺术培训等岗位的专业美术教师。新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新疆独特的地域特点,有其新颖独特之处,但在教育观点及教育模式上还应该做更全面的探究。

一、新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课程安排上来看

新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知识结构部分,更具体详细的规定了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应掌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小学美术教学中各领域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也有了进一步的拓宽。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对心理学、教育学、微格教学等教育模块的知识学习进行了深化。根据本专业生源所处的不同层次有所考虑,在新疆所处的地域文化下对维吾尔语、普通话、教师口语的掌握在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有所侧重。把艺术设计、水粉、素描、中国画、油画、绘画透视学、人体解剖学、图像处理技法、毕业创作等主要课程设定为基础课程,使得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具备从事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培训所需要的教学能力、创作能力、获取技能的能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能力等。教育实践环节的课时有所增加:第三学期专业见习两周、第四学期专业见习两周、第五学期专业见习18周,教学实践课时的增加使得学生在毕业后就能做到全面独立带班,编写教育工作计划、教案等。

二、新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知识结构上来看

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具有必备的政治理论,以及社会与人文知识,系统掌握美术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领域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小学美术教学中《设计.应用》领域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评述》领域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小学美术教学中《综合.探索》领域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具备应有的职业资格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掌握心理学、教育学、微格教学等教育模块的知识,掌握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普通话、教师口语。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具有信息技术基础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知识,掌握图像处理技法和制作美术课件的知识,具有开展班级管理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相应知识,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公共英语和职业英语知识。

三、新疆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毕业生质量上来看

阅读全文

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调查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2008年6月,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也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文章基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调查基础上,选定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对建水紫陶的历史沿革、分类、特点、工艺等四方面的内容进行简述;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当前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在当前经济繁荣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未来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促进红河州特殊人群的就业,延续红河州建水紫陶的产业价值链,最终促进建水县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特殊教育;建水紫陶;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8月中旬,在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段老师和唐老师的带领下,由3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的“三下乡”队伍,以“古滇拾志•非遗寻迹”为主题,前往滇南建水县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开展调查。2019年8月19日,我们对建水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进行了深入了解。首先,我们走访了建水紫陶的发祥地碗窑村,对建水紫陶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绍康先生做了详细采访;其后,前往红河州特殊教育学校紫陶培训基地,同该校的老师进行了沟通交流。

一建水紫陶基本概况

(一)历史由来

本次调查过程中,我们到建水县文博馆。馆内汪老师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建水紫陶的历史由来。据说,在建水县燕子洞中,发现了距今3500多年的陶制品,由此证明建水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最原始的制陶工艺,有着几千年的制陶史。建水紫陶历经汉唐宋,兴起于清朝年间,根据1994年出版的《建水县志》记载:“20世纪80年代,中国知名的陶瓷学家杨大申教授对建水县碗窑村古窑址进行实地考察,并认为建水‘宋代有青瓷、元代有清花、明代有粗陶、清代有紫陶’”,[1]这一说法也在民间广为流传。清道光年间,鸦片打入我国市场,建水陶艺工人潘金怀使用五色土,制造出紫陶烟斗,促进了建水紫陶工艺水平的高速发展,也为之后建水紫陶的发展打下了基石。其后,出生于制陶世家的向逢春也对建水紫陶的造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改良制作了现今闻名中外的紫陶汽锅,其子向福功也在其父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建水紫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2]68-691953年,建水紫陶与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广西钦州陶以及四川荣昌陶(现改为“重庆荣昌陶”)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

(二)分类

阅读全文

县级公共图书馆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分析

[摘要]随着文化创意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和相关鼓励政策出台,一些文化文物机构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已经取得较大进步,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县域内的公共文化机构,也应及时厘清符合本馆实际的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思路。以齐河县图书馆作为实证研究对象,提出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文化创意;文创产品开发

1引言

近年来,文化创意工作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中央和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化创意工作相关的政策意见。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四部委的《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倡各级各类图书馆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文化创意产品”[1];2017年1月,文化部了落实情况的阶段性总结,确定了37家公共图书馆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2],提出了鼓励创新、资金支持和成效监督等规定;9月,“全国图书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联盟”成立,目的是引领全图书馆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建设工作;同年,第六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文创开发已赫然列入了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考核项目。县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县域内的公共文化机构,承担着本区域内的社会教育和传播优秀文化的使命,必须统筹考虑县域县情,立足本馆实际,借鉴优秀文博单位文创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及时厘清符合本馆实际的文创开发工作思路。

2文化创意的内涵及意义

公共图书馆在保障大众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条件下,参与文创产品开发将有利于活化馆藏资源,助推全民阅读,调动馆员的工作热情,拓宽服务视野,增加服务内容[4],有利于逐渐形成市场意识,进而摸清文化市场发展规律[5],更可以为现阶段的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机制提供依据,切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3齐河县图书馆文创工作实证

阅读全文

社会实践改革育人功能研究

一、改革背景

开展社会实践,对于让学生深入了解国情、民情,了解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艰苦奋斗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长期以来,我校社会实践活动仅仅停留在走出去、看一看、玩一玩的层面,没有课程建构,缺少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单一,缺乏育人功能。这与我校办学层次、品牌建设,以及“公民素养、精英气质”的育人目标都是不相吻合的。经历40年风雨历程,当前我校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是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我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改革思路

我校第三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确立了《常州市北郊高中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将我校课程设置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分为创新课程、人文课程、健康课程三大类,自2013年进行顶层设计以来,我们在实施层面还缺乏具体措施和有效途径。因此,本次我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变革也是进行综合课程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变革以学工学农为主要导向。一是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走进农村,学习农业,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走进工厂,体验科技,感受现代工业文明发展。

三、基地选择

为了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实践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我们派出校长室、学生发展处人员多方了解,最终选定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南京未成年人社会实践行知基地、宜兴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三家作为近期我校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其它基地将陆续进行考察选定。“张家港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设置有主题教育、实践课程、军事训练、生活体验、体能拓展、种植养殖等六大区域。建有大型风雨操场、多功能会场及由防震减灾、消防教育、模拟法庭等15个主题教育场馆。基地自主开发了“主题教育、劳动实践、科技活动、素质拓展”等四大系列共100多个课程活动项目。“南京未成年人社会实践行知基地”开设了“学习农业科技”、“了解农村建设”、“体验农民生活”三大课程体系。在“学习农业科技”课程系列中,让学生全面接触农业科技知识,内容涵盖大田作物、果木蔬菜、花卉苗木、家禽家畜等;在“了解农村建设”课程系列中,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生产、土地流转、乡风民俗等农村问题;在“体验农民生活”课程系列中,让学生走进农家,与农民同劳动、同生活,亲身体验农民的现实生活,并开展农户社会调查等活动。“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位于江苏省宜兴市善卷洞风景区附近,开设的室内外实践活动课程有三十多项,协作共建的活动营地八个,集洞、茶、竹、陶、果、农、爱国主义教育等于一体。基地开设八大主题性课程:一是以“洞”为主题;二是以“竹”为主题;三是以“茶”为主题;四是以“陶”为主题;五是以“社会考察”为主题;六是以“素质拓展”为主题;七是以“心理体验”为主题;八是以“文化游学”为主题。

四、课程计划

阅读全文

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研究

摘要: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来实施。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增收、改善生态环境,还能有效引导更多资源要素由城市向乡村流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选择四川战旗村和贵州花茂村这两个典型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作为研究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的发展经验,以期为我国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乡村发展旅游业提供思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战旗村;花茂村

1研究背景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党的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其作为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来实施。乡村振兴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要义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5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加之城市污染加重,城市居民承受了生活和环境上的双重压力。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自然,感受清新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来放松身心。乡村旅游因其独特的乡土风情和静谧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截至2017年,我国乡村旅游达25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国内旅游总收入的30%。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的法国,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在我国发展。经过多年发展,国内外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尚未统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认为其核心和特点是“乡村性”[1]。苏飞(2017)[2]认为乡村旅游是借助乡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农事活动和民俗文化等材料,形成集度假娱乐、观光学习、休闲健身于一体的旅游体验活动。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存在发展方向的协调一致性[3],乡村旅游能够实现乡村价值再造,弥补因生产要素组合差异而产生的城乡差距,促进“三农”整体和城乡融合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4]。大量实践表明,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够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环境,还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效引导更多的资源要素由城市流向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基于此,选择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战旗村和花茂村作为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对其他具有相似特征的乡村发展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案例分析

2.1贵州遵义花茂村的成功经验。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东北部,以前是一个典型贫困村,村里交通不便、村民收入微薄,就连最基本的饮水问题都不能解决,全村将近一半的村民都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一度成为“空壳村”。花茂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通过推进精准扶贫引领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推动农旅文一体化发展,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参与家乡建设。如今的花茂村不仅是一个山清水秀、瓜果飘香的旅游胜地,还是一个基本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产业旺、民风淳朴的美丽乡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6478元增加到2017年16000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98%。花茂村之所以能够从以前贫困萧条的“荒茅田”变为如今枝繁叶茂的花茂村,主要是以下方面的原因。第一,通过乡村环境治理来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一个规划引领,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全面改善路、电、水、气、讯等基础设施,推行“四改”(改厕、改灶、改水、改圈)和“三进户”(健康知识进户、卫生习惯进户、清洁环境进户),建设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清理河道,硬化道路,引进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倡导村民栽种绿植,并通过制订村寨卫生管理公约督促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二,注重地域文化的保存。花茂村求变,但没有大拆大建,坚持黔北民居特色元素建设农村住宅,打好“乡愁旅游牌”,注重保存乡土风貌、乡土味道,把村庄作为景区来打造,把乡愁作为文化来经营,做到山水需可依、乡愁有可寄,并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农耕文化、陶艺文化打造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第三,发展蔬菜种植业。以蔬菜种植业为基础,发展蔬菜深加工和观光农业,通过招商引资,推动绿色蔬菜、精品水果、花卉苗木、林下种养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第四,注重推进教育培训常态化。充分整合公共服务资源,配套建设村级图书室,积极开展“农民夜校”等活动,大力开展厨艺技能、酒店管理、网络销售、产业技能等培训,大力提升农村群众劳动技能和文化素质。

2.2四川成都战旗村的成功经验。战旗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在20世纪70年代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县办起了集体企业,2018年底,战旗村村集体资产达到570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4万元,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9年6月,战旗村“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的做法入选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为各地解决乡村治理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借鉴和参考,其发展的成功经验主要为以下方面。第一,以供给侧改革为主导,发展集体经济。战旗村以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率先开展清产核算,采取以资源换资金的方法,实施土地统一规划管理,这一举措为战旗村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居民集中居住提供了基础条件。此外,战旗村还成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以村委会作为集体资产的所有权者,以家庭为单位颁发股权证书,村民不仅可以作为公司股东得到分红,还可以作为员工参与到具体的经营活动中。第二,坚持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关闭对战旗村发展具有重要贡献的污染企业,发展以花卉、草木、蔬菜瓜果为主的观光农业,打造规模化的生态景观,借机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业,打造A级旅游景区,将原生态农业、种植业、加工业的过程景观化,强调体验式的旅游产品设计,例如让游客体验插秧、抓鱼等农业活动。第三,开展大学生进村入户活动,形成淳朴民风。2006年成都4所高校360名大学生走进战旗村,为全村带来了一次全方面的“大扫除”,战旗村的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给村民带来了好习惯和新观念。除此之外,战旗村还开展了一系列国学诵读、文艺表演等活动,培育形成爱国、淳朴、尊老爱幼等文明新风尚,整个村子呈现出一种幸福祥和、积极乐观的文化氛围。第四,发展特色产业,解决村民的就业难题。如今很多农村成为“空心村”的原因主要是从事传统农耕种植带来的收入无法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导致大量村民外出务工就业。战旗村引进榕珍菌业、非遗郫县豆瓣制作基地等,解决了当地村民近80%的就业问题,以高收入留住人才,真正实现产业兴旺。

阅读全文

工业设计教学体系的改革3篇

第一篇

1高职课程体系概述

1.1高职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1)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高职教育注重实践和时效,短期出人才,所以不能沿袭本科学位教育方式。工业设计专业针对一个企业需求分布广泛的设计岗位,需要具备很强的动手能力和知识面。(2)实践课程缺乏职业性。有些实践课程的设置还停留在书本模式,没有延伸到岗位需求上,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职业的理解不够透彻,没有兴趣去参与到课程教学中,这样也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3)课程体系不够连贯,不能很好的衔接。工业设计专业涉及知识面广,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很好的结合,往往学生不能把专业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后期的产品综合实践上面。(4)培养层次不够明显。本专业学生层次比较复杂,培养时间短,批量化的教育只能造就部分优秀学生,现在的教育方式和课程设置往往以一个标准来培养学生,缺乏灵活机动性。

1.2高职工业设计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

(1)符合职业教育特点。高职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时间短、实践强,工业设计专业相对课程较多,所以课程设置上不能照搬本科院校课程设置,而更应该注重于实践性更强,更贴近职业动手能力的课程。我院工业设计专业采用工学结合“5+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五个学期在校内进行课程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及生产性实训,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同时为了兼顾学生的学期课时安排,针对岗位技能要求对课程做详细的讨论调研,最终确立整体课程及课时数。

(2)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要求。包豪斯的成功,在于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同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在教育模式上值得借鉴的经验,使技术教学和实践相结合。包豪斯的课程一部分是设计思维的培养,一部分是技术方面的训练。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技能。由此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目的。工业设计人才整体结构为:设计管理型人才、高级设计人才、设计人才和助理设计人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级设计人才和助理设计人才。所以课程设置上更偏重于实践。如:构成实训、综合产品设计实训、设计表现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实践课程,最终以培养学生产品设计技能为目的。

阅读全文

自然发展理念下美术教育创新策略

摘要:现如今,受社会各界关注最多的,无疑就是教育问题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界人士对学前教育与学前美术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所以如何发展好学前教育,如何有效地开展学前美术教育的工作,正确高效地发挥好学前美术教育在教育领域的启航作用,成为了我们需要重视与关心的问题。文章就“发展好学前美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以“自然发展”视野下进行学前美术教育工作为基点,以自然发展、随性发展为基本方式展开了探究。

关键词:自然发展;美术教育;策略探究

顺应教育热的大潮,越来越多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学前教育显得愈发重要与必不可少。与之相对应,家长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使得学前美术教育成了培养孩子兴趣爱好的重要手段之一,致力于从小开始培养孩子对美的感知,对美的享受,对艺术的灵感。所以如何正确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成为了当下需要关心和考量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形,我们形成了一种力争在“自然发展理念下”实现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发展,对美术学前教育的推进。

一、对自然发展的理解

自然发展,从字面上可以拆分成“自然”与“发展”。指在自然情况下,不受外力驱动迫使,自发的形成与发展。其涉及的专业行业范围很广,在学前美术教育的大背景下,自然发展成为了一种方式与策略选择。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强调创新,即开拓思维,勇于突破。而创新,恰恰需要的就是天性。所谓的天性,本质上来讲就是自然发展。为什么现在人们更多地强调传统与现代化的结合,其核心在于不希望被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的观念所束缚,而是应该跳出传统的枷锁,在现代化的时代,摒弃不适合的,发掘新的,可用的技能与方法。折射到教育行业,不再是仅仅围绕着课本,不再是粉笔黑板擦,而多了很多动手实践课、劳动技能课。教育领域需要创新,需要天性,需要实现人才的挖掘,这恰恰烘托出了自然发展。尊重天性,以人为本,以人的天性发展为根本去创造,正是自然发展的基本要求与精髓所在。人的发展,又是从儿童阶段起步,儿童教育是基石与奠基,也正好反映出“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理念对教育行业的重要性。

二、学前美术教育的内涵

我们现在所说的学前美术教育是由三部分构成的:美术、儿童及教育。儿童是教育的主体,美术是教育的形式,一切教育形式以儿童为主体展开又作用于儿童。美术,是用具有美的作用与价值的一切事物与活动,例如绘画、陶艺、泥塑、手工等,来培养孩子对美的感知,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的赏析。美在生活中是必不可缺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无时无刻不被美包围着,可我们对美有的时候只停留在知其所以然,不知其然的奇怪程度上。学会审视与欣赏美,才能真正学会陶冶情操,享受生活。美是艺术的核心,没有美,就无从谈论艺术,也无法提及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美术。而艺术是当今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学会赏析艺术是人类情操思维提升的表现。所以,我们需要培养对艺术的理解,最佳的启蒙阶段即为学前。对于学前儿童来讲,他们对这个世界是新鲜的好奇的,对这个世界是充满幻想与探求的。而美术恰恰是一种可以赋予这些想象以实物的表现形式。对儿童来讲,美术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实践,是对外界的感知所表达出来的情感的媒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