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陶瓷艺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艺术陶瓷保护思考
现代艺术陶瓷典当,是在改革开放中经济发展而新起的。它是利用“典当”的职能,使之为艺术陶瓷服务,是为发展、保护艺术陶瓷的价值而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它是把过去旧社会一种高利贷典当的剥削性质,从根本上改变其为艺术陶瓷服务性质。因而,经过一些有经验的经济学家、企业家和政府领导人考察,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新形势下,可以运用它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一种好方法。
(一)景德镇艺术瓷厂开设的现代艺术陶瓷典
当商行,是全国首先并起的第一家,它不是凭空想出来的,也不是从旧事物中照搬过来的,他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而启用起来的,是利用典当这种形式和职能,服务于艺术陶瓷。
最大的效能是使陶瓷艺术人员的艺术产品价值不会贬低,而对艺术陶瓷是一种有效保护—保护艺术掏瓷的健康发展。当前,艺术陶瓷典当的开设,它是艺术陶瓷的“专业,典当商行,既不典当衣物、金银手饰;也不典当古玩文物,它的经营是属于银行一类的金融范畴。‘他的典当对象,是区社办企业或私人个体户,特别是老艺人的特艺作品。具体业务有三种形式:第一:低息典当,一到期或提前赎回;第二:典当代销,在物质典当期间按照本人标价,由典当寄存代销,销后收取手续费,销售的贷款,一部分赎回典当产品,一部分付给本人;第三:一次性卖给典当,这样更方便;但是价格难定,因双方怕吃亏,多般的是选择第一、第二种形式。自从我厂进行现代陶瓷典当经营以来,各项业务兴旺,确实起到积极作用。对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对艺术陶瓷价值起到了妥善保护作用,典当金额达5万多元,寄售金额达7万多元,还有典当过程中加工、批发、零售业务达三十多方元。
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的今天,艺禾陶瓷更属市场商品的范畴,竞争也非常激烈,加上艺术陶瓷物价部门是无法定价,而是一种议价商品,因此,在这种形势下,为促使陶瓷艺术产品降价保持稳定,艺术不贬值,而又保护艺术人员的利益,也保护了国家的利益。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虽然这是一种旧金融形式,在新的形势下运用与发展是可行的。
(二)现代陶瓷典当,艺术瓷厂的经营时间虽然不长,但从它的经营过程来看,已摸到一些经验,对我市陶瓷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已能看到它成功之处。在经营过程实践经营中.亨下列几点体会:
1、典当,是资本主义发放高利贷的一种剥削形式,人们听到它的名字,油然就会引起一种厌恶感,心有余悸;其实不然,我认为:它是一种经营形式,是一种金融工具,象银行商店一样,在资本主义社会可以用来剥削贫苦劳动人民;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却可用来发展经济,服务于劳动人民;所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今天,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搞活经济,各大中城市由国营经济开设典当商行。我认为是可行的。有的城市不仅是办起一家,而是办了多家,大大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大方便了物质经济的流动,解决人们在经济方面的借贷,解决人们在经济上的燃眉之急,使人们经济生活得到稳定,同时也为国家增添了一部份收人。
陶瓷绘画在陶瓷艺术设计中的实践
[摘要]陶瓷绘画作为陶瓷艺术设计表达的重要组成,依据独特的造型和釉色作为基本,应用多种颜色完成装饰,更好地展现出审美艺术价值。陶瓷绘画本身的制作方法十分特别,凸显独有的艺术特征。综合整个陶瓷艺术品制作过程,需要更好地借助艺术家的创作能力,同时突出陶瓷制品的实用效果。通过深入分析陶瓷绘画的表现形式,探究在陶瓷艺术设计环节的相关要素,凸显出线条、色彩、工艺三个部分之间的相关性,更好地完成陶瓷绘画的创作,继而彰显陶瓷绘画的艺术鉴赏价值。针对陶瓷绘画的发展以及艺术设计应用进行了重点叙述,并结合具体的陶瓷绘画作品,对陶瓷绘画的艺术表现进行了具体探讨,希望能够对有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陶瓷绘画;艺术设计;陶瓷艺术;线条;色彩;工艺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审美水平大幅度提高,在陶瓷方面不仅具有较大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对于陶瓷的实用性、美观性和样式的丰富性也有更多的考虑。在陶瓷艺术设计工作中,陶瓷绘画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在陶瓷艺术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艺术实践活动的一种类型,对于线条、色彩、工艺等具体的应用也具有更高的要求。设计者可以依据一定的形式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组合,从而表达出自身的想法,并且推动我国陶瓷艺术的前进和发展。
一、陶瓷绘画在艺术设计中的实践意义
(一)加快艺术文化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社会生活水平显著提升,人们对艺术的欣赏水平以及要求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陶瓷绘画作为独具现代化和古典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陶瓷绘画需要将陶瓷作为介质,进行绘画创作,陶瓷制品本身质地脆弱,要想在上面进行绘画作业,需要用到多种工具辅助进行绘制。陶瓷绘画艺术类型已经成为当前陶瓷制品设计工艺的核心,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的特点。陶瓷绘画就是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设计观点相融合,创作出更加丰富且多样化的作品。陶瓷作品包含创作者独有的想象力,借助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发挥出高水准的绘画构思创作效果。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陶瓷绘画逐步沉淀,最终表现出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加凸显出人类的创造性。
(二)凸显艺术应用价值
陶瓷艺术传统文化影响
一、掌握儒道传统文化,提升陶瓷艺术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儒、道、佛,是国人养身、修身和治世的处世哲学,深刻影响了我国的陶瓷艺术。如,汉代陶塑“击鼓说唱俑”,说唱陶俑席地而坐,头部很大,头上带着头巾,左臂环抱一个圆鼓,右手高高举起鼓槌。说唱俑的表演似乎进入了一个高潮,神情激动、表情也十分夸张,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风格,反应了出汉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只有考虑到各种因素,分析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强调适度,才能进入更高的艺术境界。
二、陶瓷艺术受儒道文化审美影响
儒道文化概念对陶瓷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玉的优秀品质体现在仁、义、智、勇、廉,此外,玉还被儒家赋予了德。青瓷就如同对玉色的追求。宋代官窑和龙泉窑等出产的青瓷,外表丰润,犹如美玉。从这些都能看出,我国社会对玉质瓷器的偏爱,在无形中受道传统文化审美的要求。自始至终符合国人的文化美学判断标准。如,当制作宋壶时,首先需要计算,如何才能更好地掌握倾倒的把手和流口部件,如何才更方便地注入水,这就需要壶盖尽量密实和无罅漏,在坚持实用原则的基础上,突出我国文化中的审美观。再如,陶质水缸,千百年来被用作容器,集合了永恒和稳定的储水性能,当看到它的形状,就会了解到祖辈承袭的生活储蓄水的功能目的,陶制容器的日用功能体现了所有的文化内涵。德化陶瓷是我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古来流传下来的大量陶瓷作品中,我们能发现,儒、道、佛传统文化对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尤以“佛”文化产生的影响最大。在宋朝,文人雅士辈出,在文学与艺术上表现出非凡的成就,在瓷器上,给后人温文尔雅的印象。如,德化北宋时期制作的白釉梅瓶,上部造型圆润、下部挺拔,整个形象给人一种端庄、秀丽、优美、朴素的感觉。007年,在“南海一号”打捞上来的许多德化窑青白瓷器物,其中“尚玉”的情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稳而安静的品格,是后世陶瓷业创作的典范。对于陶瓷艺术,道家提倡天地有大美。这种自然朴素的思想和瓷造型及装饰实现了完美的融合。从中可见,不管是“尚玉”的情节,还是“自然观”,都在无形中受儒道传统文化中的审美影响。
三、传统陶瓷将日常生活融入其中
在佛文化的影响之下,德化传统陶瓷出现了很多将日常生活融入其中的内容,包含当时的生活水平、方式、习俗等,并且进行了具体的物化,成为最终具体的陶瓷形态。在德化传统的陶瓷中,题材十分丰富:如,“达摩”、“观世音”、“渡海观音”和“弥勒佛”等。他们的形态各不相同,如,释加牟尼法相庄严、观世音慈眉善目、大肚弥勒达观开朗等,给朝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当时以制作神佛像瓷雕儿出名的何朝宗,是明代瓷塑大家,被后人称之为“瓷圣”。他创作的《泰国佛》是艺术中的杰作,作品神形兼备,刻画了佛祖的洒脱、飘逸和仁爱等、佛教的大慈大悲、帮助受苦受难的人、是天地和谐的象征等内涵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除了佛像以外,德化陶瓷雕塑还包含了道教和民间信仰的各路神仙,如,文昌帝君、八仙和西王母等,形象传神,栩栩如生。在德化的陶瓷雕塑家中,有些是以传统题材为创作对象,为的是继承以传统技艺为主的前辈的艺术,如邱双炯、苏清河和许兴泰等,他们的作品体现了深厚的创作功底,也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修养和学识。如柯宏荣和陈桂玉创作的作品“钱塘观潮”十分新奇,气势舒展,人物形象刻画的十分到位,细致入微,是一件值得后人称道的作品。
四、结束语
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分析
一、本科教育:在观念与技艺中寻找平衡点
中国美术学院周武教授简要介绍了学院的陶艺教育沿革、教育理念以及本科生、研究生不同层次的培养方式和创作实践情况。中国美术学院是我国最早开设陶艺专业的高校之一,几十年来以邓白、陈淞贤为代表的老一代陶艺家,以刘正、周武、戴雨享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陶艺家为推动中国美术学院的陶艺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得中国美术学院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陶艺教育的重镇。周武教授重点介绍了中国美术学院陶艺专业毕业创作的一些做法。上世纪80、90年代以前,和大多数高等院校一样,中国美术学院的陶艺专业缺少基础设备和设施,一些陶瓷材料和成型工艺课只能以画设计图纸为主,当然,毕业创作也自然被受到一些限制。近年来,经多年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以及和西方艺术院校的学术交流,使得师生们的学术视野逐渐开阔,因此课程也渐渐得以充实。最终落实到毕业创作上,他们是这样思考并实践的:第一是目的与认识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在陶艺专业的毕业创作中,要求学生能综合展现四年学习阶段的所学、所思,并通过创作实验与探索,寻找自己的表现语言,综合体现自身的艺术素养与创作能力。需要学生在充分认识材料、工艺以及专业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生活感受和自己关注的问题,自主拟定选题,制造一套或一个系列具有一定学术内涵的陶瓷艺术作品。第二是独立与原创问题。如何做到在毕业创作中能进行自主创作和坚持作品的原创性,中国美术学院注重让学生尝试通过把陶艺创作设计从纸面中解放出来,淡化固有的惰性思维,改变以往依据图纸进行陶艺造型立体化放大的单一模式,强化图纸与实验制作相融合的学院派陶瓷艺术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面对陶瓷材料和制作工艺进行思考和创作,通过实践发现创作的乐趣,激活创作的语言。第三是选题与观察问题。周武教授强调:科学的选题应该建立在认识的基础上,而认识源于观察。学生往往对专业创作选题缺乏认识,时常觉得迷茫。因此需要专业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启发他们观察周围的事物、经典作品等。随着知识的积累、涵养的提高,就会体味到文脉、历史和经典的重要性。当问题看不清楚时,你要从问题的根源处思考,其关键是如何学会观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过凝练可以陶冶心灵升华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对于陶艺教学中的技艺与观念问题,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当今我国陶艺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南京艺术学院陆斌教授认为:长期以来,技术教育虽然是陶艺专业的主要内容,但主要是技艺的传承,而在新的时代和艺术背景之下,技艺对于陶瓷艺术来说却有更多的意味。而所谓的“观念”在当代则可谓是艺术的核心问题。梳理技艺与观念之间的关系,必须从探究陶瓷技术教学的方式方法,认识陶艺创作中当代艺术观念的地位与作用入手。
南京艺术学院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本科陶艺专业的课程中安排有紫砂成型工艺的内容,即参照紫砂工厂学徒制的方式上课,将传统工艺引入大学课堂,试图跨跃狭隘的地域和师徒间传承的界限,无论在传承与发扬传统工艺文化或将传统工艺运用与实践于教学上都是有现实意义的。但对于大学陶艺课程教学而言由于传统的紫砂成型工艺过于复杂与严谨,在学习时间和课程目标上均有冲突,因此大学课程中的泥片成型课程并非单纯的紫砂成型工艺的教学,而是应该在借鉴紫砂成型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陶艺教学的特点,合理简化操作程序,突出泥片成型的独特语言与陶艺追求个性化的要求,将泥片成型变为规范的成型基础课教学。近几年来,南京艺术学院泥片成型技术课程的实践,一方面以规范的紫砂壶制作技艺传授为基础,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泥片质感、肌理、装饰等方面进行新的尝试。例如学生作品“时间寓言”,其体量达到两米高,是在泥片成型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肌理处理,其方式和宜兴花货的工艺处理方式十分相似,但在化妆土的使用上又有作者的独特之处,从而使作品中朽木的质感特征表现得非常到位。同样,关于陶艺教学中技艺传授问题,南京师范大学黄金谷老师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在陶艺的技艺教学中除了必要的技法演示外,还可以有意识地将技艺的传授融入到设计课题中,提出一些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尝试过的题材与对象。技艺的目的旨在表现出艺术创作的趣味,学生将会思考如何通过创新的手段得到理想的艺术效果。让学生和老师在共同探讨与交流中完成作品,避免老师因表现出对创作过程太熟悉而让学生失去思考的锻炼机会。面对丰富的现代材料,陶艺家需要做的是利用材料的可塑性表达情感,他不一定要十分了解物质现象发生的原理,但一定要学会使技术转化为艺术语言的能力,让技术产生情感表现的价值。相比较而言,我们的陶艺基础技术教学还很不到位,陶艺成型和装饰技术教学的状况相对较好。学生对陶土原料、釉料配制及烧制技术的了解甚少,往往不知道原来陶土也要通过精心配制才能产生不同的表达价值。至于釉的创造和烧成经验的积累,对于目前的陶艺教育更是薄弱的环节,无形中限制了陶艺创作的潜能与效果。大家使用大致相同的陶土和釉料,在类似的烧制方法下,作品的个性风格自然就拉不开距离,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景德镇陶瓷学院是我国唯一的一所本科陶瓷专业院校,其陶艺教育和陶艺创作在国内外都具有重大的影响。金文伟教授从在加拿大和法国当访问学者的经历出发,介绍西方陶艺教育的体系和特点,并从技术美学和哲学切入,阐释西方陶艺教育在更宽泛层面上的意义。如在技术教育中以哲学思辨的方式去探究拉坯速度、力量与平衡的关系,陶艺制作过程中的宗教意义的认识,如何寻找观念与技术的平衡点,对泥的哲学阐释包括泥与社会、文化、人性和自然的关系等等。艺术观念产生的源泉、发展的过程、实现的途径和手段等等,看似罗列了一堆概念,实则是反映了我国陶艺家对泥与火、观念与技术等深层次问题的哲学思考,是对社会、对生命的一种体验。金文伟教授认为泥与火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媒介,拉坯、施釉也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要更多地赋予它一种人文关怀。金文伟还提出:我们的陶艺教育要尽快使学生适应国际化,他认为在未来陶瓷设计领域,引领潮流的不再是生产企业,而是在国际上不断推出新产品、新理念的营销公司,每个公司推出的理念都反映了国际设计大师对未来陶瓷市场的构想。随着网上商店购物的开展,全球资源的便捷利用,各种新兴行业正步入市场。陶瓷业是一个传统的行业,在这一领域生产企业已风光不再,代之而起的是营销网络控制下的新企业模式,因此新的合作模式也应运而生。而在当今网络信息时代,团队的合作精神必须在教学中得到重视和提倡,核心就是让艺术家、设计师和陶艺工艺研究人员相互交流与沟通。
江南大学的徐诚一教授多年来一直关注宜兴传统紫砂艺术的发展。他认为: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传统陶艺现代转型的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演变中,发生重要影响作用的当推国内众多艺术院校。宜兴紫砂壶艺近现代的历史发展,直接或间接受到国内众多艺术院校的作用与影响。解放前,无锡美术专业学校曾对传统紫砂壶艺的现代启蒙与转型发展直接或间接的产生重要影响。建国以后,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等院系都在宜兴陶瓷产区建立合作交流与创作实习基地,使学院陶艺学科建设得以支撑和发展。景德镇陶瓷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的众多陶艺名家教授来宜兴创作交流,直接影响传统紫砂陶艺的现代转型。在陶瓷艺术创作的技能、理念与精神上,力图把现代陶艺的观念与语言形式融会贯通,使学院与陶瓷产区发生良性互动。地处紫砂陶发源地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艺系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陶艺工作室在现代陶艺教学定位上,基于学院与地域资源背景的考虑,提出现代紫砂陶塑这一创作理念,是这二所学院陶艺教学依托本土紫砂媒材,在现代紫砂陶塑创作探索中谋求转型与创新。应该看到,原有的创作理念与工艺方式已难以适应紫砂陶艺的发展需求,亟需探索新的语言形式,开辟新的表现路径。具有院校背景的现代紫砂陶塑创作群体无疑给依赖经验和功力的传统陶塑工艺带来新的转机,犹如紫砂壶艺发展中无数文人雅士与艺术家群体的参与融入并产生的积极影响一样,对于学院陶艺教学实践和传统紫砂陶塑工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无疑是一种双赢,这种转型使紫砂陶塑具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与现代语言。传统陶瓷产区与本地区艺术院校彼此相互作用影响,构成了学院陶艺平台资源与传统陶瓷产区产业融会贯通、共同发展的人文生态景观。西安美术学院虽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但深厚的文脉、丰富的资源为西安美院的陶艺教育造就了与众不同的特色。李黎老师对西安美院现代陶艺教育坚持走地域化发展道路的情况介绍,令与会者颇感认同。李黎老师的发言始终强调二点:第一是重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像水与树的关系一样,传统陶瓷是水,是养料,而现代陶艺则是大树,水土肥沃,大树必然长得茂盛。由于坚持这样的理念,所以他们的陶艺教学在低年级时会经常让学生到陕西博物院、茂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等场所去感受经典作品,滋养艺术灵性。至高年级则要求学生深入耀州窑、富平陶艺村等作田野考察,体验民间陶艺的工艺、审美和市场氛围等。第二,走特色发展之路,强调地域性特征,让西安的陶艺教育和创作有别于宜兴或景德镇的陶艺教育,因为其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工艺材料和艺术观念所致。就像石鲁、何海霞之山水画绝不可与李可染、傅抱石、陆俨少之山水画相提并论一样。
二、高职教育:在地域文化与课程建设之间形成合力
与本科陶艺教育有别的是,我国设陶艺专业的职业院校全部都是办在各陶瓷产区的。如宜兴产区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德化产区的泉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景德镇产区的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唐山产区的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淄博产区的淄博职业技术学院等等都是因陶因瓷而生、因陶因瓷而兴,所以它们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育思想、课程设置等无不深深带有浓重的地方文化特色,从材质到工艺、从技术到观念都与地方文化休戚共生、密切相连。由于它们的办学定位原因,使职业院校的办学者会更多地关注课程体系的构建、项目课程的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教育技术”问题,而少了一些本科院校“观念”、“语境”、“实验性”等“纯学术”的意味。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的李文跃教授认为:高职陶瓷艺术教育应突出技术、技能与应用性特点,并以就业为导向。应有别于本科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些尝试:
(1)构建符合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按高职院校陶艺设计人才培养目标来统领专业改革和课程建设,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如解决好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的问题,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技能性与应用性综合能力作为陶瓷艺术设计教学的切入点,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相融性、结合性和可操作性。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的课堂文化,实现理论、实践、创意一体化。
小议宋代陶瓷艺术
青瓷烧制并非宋代独有,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宋代以前的青瓷烧制由于受工艺技术及艺术表现力所限而表现平平,鲜有生产也鲜有人问津。至宋代,特别是南宋,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经过南宋龙泉窑工匠师傅们的无数次实验和实践,成功烧制出了梅子青釉和粉青,从而将青瓷生产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具体的制法上,龙泉窑的工匠师傅们跳出了北宋传承前朝而来的使用石灰釉的传统,而是创造了石灰碱釉。由于高温下石灰釉的黏度过小,为避免流釉,只能减少釉彩的使用量。而与之相反的石灰碱釉,其黏度在高温下不降反升,一般不会造成流釉的情况,因而可以大量施釉,增加陶瓷釉层的厚度。釉层的柔润感和肥厚感决定了陶瓷器形与质料完美统一的程度,釉层加厚就可以减少陶瓷的捏塑装饰,从而凸显出青瓷的自然美。现存于世的龙泉窑水盂、瓷碗等陶瓷极品就是这样烧制出来的
以文治特色立于中国封建王朝历史的宋代,上至皇帝朝臣,下至官吏乡绅,形成了一个与过去历朝历代相比都更为庞大的文人统治阶层。因此对与文化艺术有关的行业来说,无疑享有着比过去更为宽松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陶瓷业即属此列。与陶瓷制造及陶瓷贸易发达的唐代相比,宋代的陶瓷艺术工艺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造技术更为精湛,产品更加丰富。民窑与官窑在竞争中激荡发展,形成了宋代北方磁州窑、钧窑、定窑和南方景德镇青白瓷、龙泉青瓷并立的五大瓷窑,构成了宋代陶瓷体系的主体。
这五大瓷窑在工艺、釉色、装饰和造型上各具特色,但又相互关联交错、相互学习效仿,从而形成了宋代陶瓷百花齐放的陶瓷艺术魅力。除了统治阶层的作用,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活跃繁荣也是推动宋代陶瓷兴盛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北宋在汴京定都之后,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区为陶瓷艺术发展提供了诸多优厚的社会条件。北宋的地方官府中所设立的庞大的工艺管理机构内分工细致,对官窑和民窑的陶瓷烧制事无巨细地层层监管,确保了陶瓷艺术的精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使陶瓷艺术在宋代从高高在上的朝廷官府的赏玩之物逐渐走向实用化、商品化和平民化。
以五大窑为代表的宋代陶瓷艺术成就
第一,汝窑。汝窑建立于北宋宋徽宗时期,窑址位于河南省汝州境内,存在时间不超过20年。汝窑主要出产青瓷。其特点是薄胎、釉色温润、釉汁莹亮,釉中还含有玛瑙屑。颜色主要有天青、虾青、豆青、粉青、卵白和天蓝等。其中,天青、粉青和天蓝都是汝窑中的上品。汝窑瓷器采取支烧方法,并在瓷器上留下细小、规整的支钉痕。汝窑瓷器形状主要以尊、洗、炉为主。汝窑瓷器流传至今的真品非常稀少,极为珍贵。
第二,官窑。南宋官窑窑址位于杭州境内。官窑烧制的瓷器胎骨呈黑色、深灰色和米黄色等,有薄、厚之分,胎质较为细腻。釉面有冰裂纹片或蟹爪纹。瓷器釉色有灰青、粉青、淡青、月白和米黄等。器口釉质稀薄,微露出深色胎骨,瓷器底部无釉,呈黑褐色,因此也被称作“紫口铁足”。宋代官窑以烧制青瓷为主,釉色流行大绿、月色和粉青。官瓷的釉面呈现大纹片,主要由瓷器的釉和胎受热膨胀不均匀所导致。裂纹中以呈现红色鳝血纹为官窑瓷器中的上品。官窑陶瓷造型有洗、盘、碗、碟,还有仿青铜器的鼎、尊、炉等。
第三,哥窑。宋代哥窑瓷器主要特征为釉面有不规则开片。开片分为鱼子纹、蟹爪纹、百圾碎等。鱼子纹指细小的开片,蟹爪纹指横竖交织呈弧形的开片,百圾碎则为大小相同的开片。小的纹片纹路呈现金色,大纹片纹理为黑铁色,金丝铁线即是哥窑瓷器的主要特征。哥窑主要以烧制陈设陶瓷艺术品为主,如菊瓣盘、贯耳瓶、长颈瓶、兽耳炉、鼎式炉及葵口洗等。哥窑烧制的瓷器胎质坚细,内外披釉。瓷器造型大方挺拔,线条轮廓流畅、柔和。哥窑的瓷器有支烧和垫圈烧两种。瓷器胎质厚釉质薄,胎色有淡白色、沉香色、杏黄色、黑色和深灰色等。釉子密且不明亮,润泽如玉。敲击哥窑瓷胎的声音较为沉闷,不悦耳。
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探究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陶瓷教育在教学目标、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新时代背景下陶瓷艺术以学院式教育模式传承和发扬着我国的传统文化。文章主要介绍了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列举了新时代下学院式教学的实例,分析了现代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存在的弊端,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探究了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发展的有效路径,以期推动我国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的长久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学院式;陶瓷艺术
回顾历史,自清朝末年以来,我国传统手工制瓷行业便受到西方科技文化的冲击,出现了陶瓷实业教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变革,我国的陶瓷教育引入了以课堂、学校为主体的学院式教育。目前,很多高校开展了陶瓷艺术教育课程,弘扬和传承了我国历史悠久的陶艺文化。然而,在实际的学院式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高等院校应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探索有中国特色的陶瓷艺术教育模式,以培养出大批陶瓷专业的艺术人才,推动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一、陶瓷艺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古代的陶瓷艺术历来都是以作坊的形式发展,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1896年,清末政治家、军事家和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提出了创办陶瓷学校的建议,开启了近代陶艺教育改革。1906年,湖南创办了近代陶瓷教育的第一所学堂——湖南瓷业学堂,开启了我国学院式教育的大门。20世纪30年代,受西方教育的影响,景德镇瓷业学校创立,主要培养陶瓷艺术品和工业生产的技术人员。我国的学院式教育以及陶瓷技术从此逐渐发展起来。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学院式陶瓷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随着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现代的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已经能够与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相适应,逐渐成为高校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教育和专业教学内容。在中国特色的历史环境中,推动现代陶艺教育主要还依靠院校的陶艺教学和受科班教育的专业人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陶瓷艺术家周国桢,他的陶艺生动自然、唯美真切,对现代陶艺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现代学院式陶瓷教育,改变了我国传统陶瓷教育的模式,推动我国陶瓷艺术走向世界,向着更加现代化的模式发展,培养出越来越多具有高技能的陶瓷艺术人才。
二、新时代背景下学院式陶瓷艺术教育的实践
(一)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艺教学
茶文化对陶瓷艺术审美的贡献
一、概述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陶瓷艺术审美的贡献 研究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离不开对茶文化的深入探究,中国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唐宋时期的陶瓷艺术审美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事实上,茶文化历史悠久,很早便与中国的文化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唐代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春秋时期的晏婴、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等皆好饮茶,而饮茶发展到魏晋时期与玄学、佛教、道教、儒家文化结缘,被品性高洁之士视为一种修身、助修行的方式,随着禅宗在南北朝时期的创建和兴盛,茶文化以其淡泊、自然的性情和超然物外的不俗品性迎来了她发展的黄金时期。自此,有了宗教文化的推波助澜、文人雅士的追随附庸,更有了皇族帝胄的身体力行,终于在唐宋时期茶文化在传统陶瓷艺术的造型和装饰上演绎出崭新的审美哲学,并将中国的陶瓷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茶禅一味的审美哲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茶文化已经在社会上渐渐兴起,并出现了与之对应的饮茶器具,但各自为政的宗教文化似乎仍然主导着生活在动乱中的人们。这个时期陶瓷艺术造型器皿仍然多以魂瓶(谷仓罐)、熏炉、烛台等为主。三国流行的羊形烛台,西晋盛行的狮形烛台,南北朝时期流行的鸡首壶、羊首壶,似乎仍在重温钟鸣鼎食的青铜文化。然而,时过境迁,唐宋的盛世文化在歌舞升平中迎来了茶圣陆羽的《茶经》,深谙茶道的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还有一代名臣蔡襄的著作《茶录》,这些著作为茶文化在唐宋时期的普及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他们大力宣传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方式,是茶、禅一味的生活高度,把对生活的享受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则是唐宋盛世为中国茶文化共同做出的历史贡献。从王褒《憧约》中“烹茶尽具”,到宋朝皇帝对“供御”、“进盏”的无止境地索取,爱茶成痴,爱器之狂;从“茶之于民,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到士大夫藉由斗茶之趣,以茶盏为道具,品清茶、赏美器、供清谈,品茶、择器似乎成为怡情悦性的时代风尚。如图1,或许是更符合茶性、茶理的煎茶法促进了执壶在隋唐的闪亮出现,或许是宋代的点茶法在高朋满座的斗茶中将唐代执壶的流加长以适应斗茶对水温和水速的特殊要求,或许正是宋代志趣高雅的君王们在“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的赞美中,呼唤出了自然天成的建窑黑盏,并将文人墨客津津乐道的“兔毫”、“油滴”(图2)、“鹧鸪斑”等可遇不可求的窑变釉推向了极致。事实上,茶味中禅的境界已经深深渗透进了唐宋陶瓷艺术造型和装饰之中,使之在视觉上体现出禅宗的素简为美的哲学精神。正是人与瓷的交流,“茶禅一味”式的哲学思索和审美主张,让唐宋陶瓷艺术变得浪漫而又充满灵性,符合刘勰“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的自然美准则。 三、类玉似冰的尚玉情结 唐人尚青,与中国文化中对玉文化的信仰有着极大的关系,也与陆羽在《茶经》中不遗余力地推崇越窑青瓷分不开。唐人对饮茶时色、香、味的追求使唐人对陶瓷器具釉色的选择十分考究。唐代名窑林立,邢窑白瓷似雪,越窑青瓷类冰,其他的如湘阴窑、洪州窑、寿州窑、长沙窑等各具特色。除此之外,唐代传统陶瓷艺术的创新品种其实也很丰富,其中对元青花影响深远的长沙窑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技术已基本成熟,另外唐青花在河南巩县窑首次烧制成功,隋、唐的白瓷也已达到了极高的成就,这使唐代的陶瓷艺术的发展之路面临多种选择。但陆羽在《茶经》一书中从品茶的角度通过对各地瓷器釉色特点及对茶色影响的分析,认为“越瓷青而茶色绿青则宜茶。邢瓷白而茶色丹,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确实,以“南青北白”天下陶瓷格局平分秋色之地位,以“圆似月魄堕,轻如云魂起”的精湛工艺,仍不能使出现时间略晚于青瓷的邢瓷摘取“秘色瓷”之桂冠让人惋惜,即使成全了邢窑白瓷的“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繁荣局面,但唐代文人在文治武功的盛世里多盛赞越窑青瓷,如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与“玉”皆与越窑青瓷的特征相仿。陆羽也在《茶经》里进一步阐述:“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若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若越三也。”这种看法一方面反映了国人“尚玉”传统,因而将情感不自觉地转移到了类玉的越器上;另一方面则是以茶色为标准并迎合士人信仰发展出了一种极具时代特色的茶文化的审美主张。唐人“尚青”的传统使当时和后来的文人或多或少地有了“扬越抑邢”的心理。难怪乎芳踪难觅的“秘色瓷”(图3)竟在历史中忽悠了无数代人的猎奇心理,并在文人墨客如椽之笔下传诵为神话,她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青瓷在品种和品质上能够先于其他陶瓷釉色品种在唐宋时率先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自唐代以后,宋代出现了“汝窑为魁”的天青釉,耀州窑引以为傲的橄榄青,还有南方继承了越窑衣钵的龙泉窑创造的梅子青、粉青、豆青历史上的青瓷知名品种如雨后春笋一般几乎在宋代集聚一堂,这恐怕与唐人对越窑青瓷的钟爱和早期在政策上对其巨大支持和投入分不开的。当然也与类冰似玉的秘色瓷在唐宋时期获得茶文化的极力附庸分不开,在历史上茶文化的普及和推广为唐宋陶瓷艺术发展之路选择了方向。 四、结语 “千载儒释道,万古山水茶”,曾几何时,茶文化在文化艺术处于全面繁荣的唐宋盛世中竟如此风靡,或策肥御轻的贵人,或引车卖浆的平民,或吟风弄月的士人,都对博大精深的茶文化及茶文化影响下的传统陶瓷艺术,有着深层的内心向往和攀附。不管心志高洁的唐人如何在文化信仰中有着“冰心玉壶”式的惆怅,也不管宋人的文人墨客在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中如何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茶文化以及她所附庸出来的审美时尚,在文化的大融合中将唐宋陶瓷艺术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茶、禅一味的审美高度和类玉似冰的尚玉情怀。或许千古绝唱的建窑黑盏是为悦己者而容,也许神秘含蓄的秘色瓷本应是为唐代茶文化而生,唐宋陶瓷艺术的辉煌离不开茶文化潜移默化的深层滋润。在对茶文化的解读和浸淫中,风雅绝伦的陆羽和宋徽宗等或许想不到,他们身体力行的茶文化无意中创造了中国历史上陶瓷艺术的第一个高峰。#p#分页标题#e#
陶瓷茶具艺术中的茶禅文化
摘要:实际上,如果我们对茶文化的时代化特征进行成熟分析,我们看到其中内涵有着明显性变化。就茶文化体系的本质性特点看,其中所关注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内涵,完善的茶文化体系不仅有效激发了大众的情感认知与理解,同时也向人们直观具体的传递了某一种生活习惯和态度。本文拟从陶瓷茶具艺术的具体表现分析入手,结合陶瓷茶具艺术的文化内涵分析,进而探究陶瓷茶具艺术中所诠释的茶禅文化。
关键词:陶瓷工艺;茶具艺术;茶禅文化;文化理念;造型设计
早在先秦至唐朝时期,茶更多是僧人生活的重要元素内容,茶的功效也更多是药用和贵族生活饮品,直到唐朝陆羽开始,其渴望通过系统化的文化传递以及茶的药用影响,并且将茶与大众生活之间形成本质化融合,茶禅文化的终极目标在于通过必要的品茶生活进而让品茶者能够形成本质上的精神提升和优化。
1陶瓷茶具艺术的具体表现分析
陶瓷与茶都是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元素。我国至今仍然被以China(瓷器、中国)来称呼,可以说陶瓷工艺是我国文化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具体的文明展现。瓷器工艺在东汉时期实现了成熟发展。对于陶瓷工艺来说,使用的原料也较为复杂,加上地域影响等多种情况而实现了多层次变化的陶瓷工艺。陶瓷工艺是器物美的工艺诠释,加上其浓厚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乃至趣味审美性等诸多特征,都集中展示了陶瓷工艺的综合价值内涵。通过对陶瓷工艺中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在于文化理念的诠释。就陶瓷工艺的应用状况看,无论是陶瓷工艺的具体造型结构,还是价值功能等都缺乏与美学设计理念之间的深度融合。陶瓷工艺中所具有的内涵,其不仅表现在陶瓷本身的实用特性与外在审美特点之间的和谐统一,更重要的是在陶瓷工艺中系统化融入了相应审美理念,从陶瓷造型或者相应内涵中,都展现了陶瓷工艺的深厚含义和设计规范等等内容。正是陶瓷工艺的具体特点,其在应用过程中,逐渐与具体的茶文化元素之间相融合,尤其是和饮茶活动相结合,从而形成了极具竞争力和文化内涵的陶瓷茶具。陶瓷茶具是茶文化诠释的重要载体,其表达的是成熟的文化思维,尤其是结合陶瓷工艺的具体内涵和审美特性看,基于审美理念的合理诠释与表达,都让整个茶具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工艺美学充分呈现。因此,千百年的茶文化历史中,陶瓷茶具始终以其独特魅力发挥着重要价值。
2陶瓷茶具艺术的茶文化内涵分析
我国文化体系在传播与发展时,通常与生活实用、大众认知等等有着密切关联。陶瓷茶具艺术是陶瓷艺术与茶具之间的充分协调与融合,更是展现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因此,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茶文化体系的优势内涵,并且通过全面分析和成熟界定,在当前社会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其更多呈现为一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虽然是时代的社会特点,但是该时代特点也带来系统化副作用,比如大众的庞大生活压力,以及大众的片面生活态度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站在精神感知和文化品读的重要时代背景下,来具体体会诸多与饮茶生活和相关艺术的文化内涵,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时代“新力量”,文化是一种内涵传递,也是基于大众认知的深厚底蕴。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成熟而系统化的文化内容,想要确保其生命力和价值影响力,就必须注重时代精神,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内涵进行沉淀,从而实现其时代“新力量”。在科学看待和认知传统优秀文化时,必须对具体的时代特征和相应的实践诉求进行内涵上的补充与拓展,直至完善成熟,从而实现我国传统文化深厚文化魅力的时代化再现。文化是什么?这是我们在当前具体认知文化、利用文化的基础前提。弄清文化的具体内涵,应该从文化的物质基础属性、文化的精神内涵,乃至文化的多样属性等等角度具体切入。当然在具体理解和认知相关文化内涵时,其基础和前提是承载其传播的具体载体。在我国诸多传统文化体系中,茶禅文化无疑是优秀代表,无论是其中所具体传递的精神,还是独特的文化传播机制,都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知。“茶禅一体”不仅成为了一种文化标志,也成为我们具体感悟相关文化内涵的基础和前提,我国茶文化在具体形成过程中,始终与佛道儒家思想,有着诸多关联,茶文化的传播先导群体是佛家群体,佛家僧人在种茶的同时,将个人的理解与认知融入其中,赋予了茶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重要的文化力量。茶禅是一种修行,是基于种茶和品茶行为来具体感知精神心态的重要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