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拓展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素质拓展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素质拓展论文

拓展式体验活动职业素质论文

1传统的学习已不适应新的职业素质要求

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有调查表明,每五年为一更新周期,有些岗位或者产业更新会更快,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复合型岗位不断增加,要求学校受教育者的职业素质能跟上社会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思想不成熟、行为不规范,大多数学生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思想、情绪以及意识的欠缺,个别可能还有品行上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讲,员工职业素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员工职业素质的高低是企业赖以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企业在选择中职学生上岗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可塑性,持续发展性以及职业素质。发达而庞大的信息交流让中职学生能迅速了解职业素质方面的知识,学生都能明确职业素质是什么,只是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融会贯通,如果学校的教育训练还停留在说教式、灌输式,我教你学的阶段,那学生对学校所教授的相关知识技能会抱有怀疑态度。这对我们职业教育是不利的。职业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2拓展式体验活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

中等职业学校是中职学生进入社会的过渡,学校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稳定而有效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学校传统的职业训练是一种直线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是直接告诉学生怎样做、程序是如何的、结果是什么。但拓展式体验活动是一种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有情绪的变化、认知的改变、思想的分享,因此,要求参与者的高度参与和投入。同时拓展式体验活动是把一些诸如智力的、趣味性的和体能的,以及大家在工作、生活中碰到的一个个难题等因素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模拟真实工作和生活情境的项目和活动,让参与者在完成这些项目和活动的过程中去体悟和感受工作和生活中的道理,从而促使自身在现实生活中行为的改变,这种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情景体验会有效的沉淀并内化为稳定的职业素质。

3拓展式体验活动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内在力量,更好地适应新的需求

现在的中职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并不是学生单方面的造成的,有着许多外在的因素,父母下岗或外出打工、家庭破裂、升学竞争、学习困难、交往适应、情感纠结、虚拟网络、媒体误导等,其中许多的问题都是学生本人无法解决的。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变革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日益多元,一方面扩展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另一方面也模糊了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市场经济孕育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对“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的理解比过去复杂得多,“对自我负责”的价值观得到广泛认可和流行;信息技术、传媒的迅猛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让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成为不会思考的一代;社会快速的发展,经济建设快于精神文化建设,造成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欠缺;公共领域道德的缺失与学校倡导的社会公德出现极大反差,充满变数的社会生活让学生产生恐惧,使得中职学生对未来缺乏信心,面对挑战缺乏有效的对策。多数学生对集体、团队欠缺必要的融入感和归属感。拓展式体验活动看似游戏活动,其实都是为导致某些预期的结果而设计的,具有极强的目的性,以它“先行后知”“团队合作学习”“高峰体验”等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地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在集体中、合作中、矛盾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集体精神,领悟做人的道理,通过亲身体验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断、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在激动中、在恐惧中、在喜悦中不断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对挑战的向往,从而获得体育精神;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情,心态将决定你能否获得成功。心态决定你的思想,思想决定你的行动,行动将导致最后的结果。

4拓展式体验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获得广泛的认可

阅读全文

素质教育中模块教学理论的实践

一、高校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模块教学理论的提出

1.本科启发式教学手段与方式尚待完善。面对“注入式”教学方式带来的种种弊端,我国许多高校教师也针对自己的学科性质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如理科教学在讲授学科理论知识的同时,大量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文科教学中也采用了随机提问、课堂讨论、师生互动、撰写论文和实地调研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推动了我国本科教学改革的发展,但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应用仍然缺乏专门的教学理论进行指导。

2.高校素质教育改革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目前,我国高校对“启发式”教学理论与方式进行了大量研究,也从国外引进了许多教学思想,如熊梅1998年出版《启发式教学研究》,周兴国的《“启发式”教学的“中外”与“古今”》,辛儒的《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及其启示》等。这对我国本科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启发式教学与素质教育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需形成更多成熟实用的教育理论进行指导,以更好地在本科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模块教学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与理论总结而提出的。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素质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采用系统的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教学,达到在高等院校本科课程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目的。模块教学理论的提出基于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素质教育是现今高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点,素质教育应落实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之中,也就是在各门本科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二是学生素质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因此,本科素质教育也应该由多个教学模块构成。

二、模块教学理论构建的创新性

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是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将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素质培养目标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采用系统的教学手段进行针对性教学。其创新性表现如下。

1.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寓于本科课程教学之中。模块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实到本科课程的教学之中,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大学本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十分丰富,有专业理论素质、实践技能素质、科学研究素质、口头表述素质、礼仪素质和文体素质等诸多方面,培养方法也多种多样。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面对学生最多的时间是教学。本科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必须完成62学分的学习,以1学分18课时计,本科学生在四年中面对教师的学习就有1116节课(或课时)。如此可见,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落实到本科课程的教学之中,结合各个学科专业本科课程教学的特点,划分教学模块,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

2.模块教学理论的运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在科技档案管理学的教学中,我们将课程教学内容划分为科技档案管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研教学和表述教学等教学模块之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采取一种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如针对科技档案科研素质教学内容,采用了“培养学生问题式选题思维”“;专业论文撰写范式学习”和“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申报与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科研团队,各个团队先合作提出论文选题、构建论文大纲、完成论文初稿。在3个主要环节中,各个团队相互讨论、点评和修改不同团队的论文题目、大纲结构和论文内容,教师最后进行总体点评。这样,学生完全参与到教学之中,极大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从而彻底改变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模式。

阅读全文

计算机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的融合

摘要:通过计算机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融合模式的研究,将信息素质培养融入计算机课程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环节中引入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精品课程或MOOC资源、论坛板块等拓展学习空间。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将信息技术教育和培育学生信息素质并举,不仅提高了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质与学习能力。

关键词:课程教学;教学设计;信息素质教育

当今社会,信息化技术向各行业领域纵深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众多专业深度融合,善于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课程学习、解决专业或工作中的问题已成为大学生必备的素质。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探讨了计算机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融合,针对计算机课程特点,从计算机课程教学层面探索了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质和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思维的途径,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信息素质教育简介

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国内也将其译为信息素养、信息素质等。具备信息素质的人能够判断出何时需要信息,有能力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相关实践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的一系列教育[1-3]。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素质教育,指导和训练学生有针对性的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的求解,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还是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有效补充和拓展[4,5]。

二、计算机课程教学与信息素质教育融合模式研究

笔者从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包括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VB或VC)、数据库(VFP)等课程)和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课(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等课程)两个层面,本硕连读(绍?实验班)、普通本科、函授等不同层次,在两个或多个学期的相关计算机课程中持续开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由传统的讲授计算机知识的授课模式,转变为融入信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的新型教学模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6,7]。授课教师结合课程大纲的要求,将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贯穿于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内容包括:1.培养信息意识。通过查找与课程相关的文献资源、解决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信息能力在自己学习及工作中的作用和意义;2.提高信息检索能力。通过解决课程中的相关问题,将实际问题与信息检索结合,逐步提高学生在通过信息检索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自主、协作、探究的氛围中开展课堂知识学习,探索知识学习新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

阅读全文

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正是艺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根据时代的要求与艺术学科的本体发展,如何在给定的学制内培养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是目前各艺术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为此,高等艺术教育应从课程结构、教学理念、考核机制等方面作出重大变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推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强调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提供多种人才成长模式,使专业不同、志趣不同、特长不同的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找到最适合的成长之路。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以及评价的方式不尽相同,势必形成不同的培养模式。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施在一所高校同时出现是理所当然且十分必要的。比如,美术类专业可以实行专业工作室制和导师工作室制培养方式,根据工作室风格设置特色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创新意识、理论知识“三位一体”的培养,积极探索美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类专业尝试将社会项目引入课堂进行实战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索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画专业将书画教学统一互进,以中国画为主,书法、设计为辅进行宽口径教学,通过“修为、作文、习艺”综合协调发展,探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音乐类专业以学术交流为手段,以艺术实践为检验,突出技能训练、理论提高、本土音乐融入,探索音乐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舞蹈类专业将重大演出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种艺术实践载体,结合舞蹈专业特色和现代市场需求,进行舞蹈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优化以重实践、强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课程结构突出综合化   课程是构成专业的最基本单元,设置什么课程、如何实施课程教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课程体系要处理好课程与学科发展、培养目标、学生发展的关系,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优化课程结构,推进课程综合化。在课程结构上,以课程模块的形式构建课程群。   如设置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与提升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素质拓展通识课程、专业知识性课程等,将学科课程、实践性课程、科研创作课程紧密结合,保证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素质结构与课程设置高度融合,使学生在知识、素质、技能、创新实践等层面都得到系统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艺术理论素养、艺术创作水平、艺术创作能力技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课程体系上,应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开设数量足、水平高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及职业发展需要。在课程质量上,既应重视单门课程的质量,也应关照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发挥课程整体质量。学校应分层次抓好课程建设工作,以此带动课程整体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凸显素质与能力   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以“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为主导,遵循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规律,充分利用综合性艺术院校专业多元、结构互补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是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从总体上提升课程内容的质量。按照专业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以素质拓展为指导提升公共选修课的整体质量。公共选修课既有通识性课程,也有能力训练课程,还可开设一些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训练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例如,可要求音乐舞蹈类学生至少选修l门美术类课程、美术设计类学生至少选修l门音乐类课程,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二是突出实践性课程内容,融人民族艺术资源。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每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实训课时、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明确要求。还可将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融入教学,为学生积淀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及富足的创作素材,这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比如,舞蹈类专业可尝试“取材于民间、应用于教学、形成于实践、升华于舞台”的课程开发思路,将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进行创作表演,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课程内容突出重点、体现精讲多练。在总学分、总学时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压缩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例如,可将每课时50分钟调整为每课时40分钟,变更教学工作作息时间表,每天可净腾出1~2个课时由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这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从事科研创作、社会实践提供宽裕的时间。   三、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之根在实践”H1。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开展实践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要体现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多种实践活动的相互融通与相互促进,以创新为导向,形成教学体系。   (一)拓展实践教学渠道   1.依托课堂,加强课内实践。积极探索研究性实践教学,创新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及参与式教学,构建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教学模块组成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利用多维的活动形式,拓展课外实践。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平台,全国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为契机,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以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承接的大型社会工程项目以及直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的艺术实践项目,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开幕式、“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旅游品设计、会展设计”等,为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高更广的舞台。#p#分页标题#e#   3.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是保障实践教学得以高效运作的关键,没有平台的支撑,再好的内容、方法、设计也只能流于形式。艺术高校首先应优化校内实践基地,根据音乐、美术、设计、舞蹈、影视等不同专业教学需要,建设先进、科学的实验教学中心,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其次,应探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可与工厂、企业、演出团体、公司、媒体、风景区等单位紧密联系,形成布局合理的校外实习基地网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走学校安排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之路。   (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四年本科教育,应当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成长。在完成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同时,可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活动内容提升到课程层面,把社会调查与实践、专业主题实践、艺术考察、教育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课程纳入培养计划,融入各教学环节。这对推进实践教学实施是极其有效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实践课的安排是一个重要的培养环节,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激励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参与度、效果等方面制定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中期检查,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的终结考核,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考核,以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的总结与表彰,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践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毕业环节考核机制毕业环节是以强调综合能力考察为基础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发挥毕业环节的作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应改革毕业环节考核机制,以专业为基点建立一套毕业环节考核方式并严格实施。   (一)选定适宜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环节形式   我国学位条例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环节形式是多样的,有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等。显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可主要通过毕业论文形式来突出科研能力的培养;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可主要通过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等形式来突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应改变千篇一律按照普通人文学科的毕业论文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选择适合的一种或几种形式,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毕业环节方案。例如,侧重理论类的音乐学、美术学等专业可采取毕业论文形式;侧重设计类的艺术设计、广告等专业可采取毕业设计形式;侧重创作表演类的绘画、舞蹈、影视表演等专业可采取毕业展演形式。   (二)严格践行毕业环节考核机制   首先,强化开题报告工作。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毕业展演,都应做好开题报告工作。应根据本专业毕业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拟定工作方案,在二级院系范围内组织召开毕业环节开题报告会,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开题:学生阐述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文案.÷审核小组成员提问、学生回答一审核小组讨论审核提出意见。其次,重视答辩评分工作。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一直都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关键是要积极探索如何成功开展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的答辩评分工作。   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的答辩会场可设在作品展览厅、音乐厅等,与作品的展示同步,要求学生从创作主题、作品分析、创作成效、改进设想等方面进行作品陈述,接着是问答环节,最后由评分组老师根据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文案综述、作品质量与水平、答辩情况等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五、引入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激励机制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引入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可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构建一个含“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管理实践学分”四个板块的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体系,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评机制,设立一个大学生创新活动资助项目专项资金,建设一支大学生创新活动导师专业辅导团队,搭建一个校内外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将科研创作、专业竞赛、行业服务、社团活动等引进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发挥学生的特长。此外,还可将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评价机制与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改革结合,把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高的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学校创新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当然,种种路径的实施还有赖于教师的能动性发挥及良好的制度环境。学校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切实实行弹性学制,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试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全程管理,重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度的评价,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与条件保障。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编辑的素质及优化途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时代和高科技时代。国内外的竞争主要依靠知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我国知识创新和发展的信息主要是通过期刊等载体进行传播和交流,而传播的速度和质量也影响期刊自身的发展和学术成果的转化。可见,新时期学术期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更为突出且重要的地位。而学术期刊在激烈的竞争中要想发展,要想办出高水平的学术性刊物,除了刊发高质量的稿件外,还必须拥有一批高素质的编辑人才。学术期刊是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学术思想、促进学术争鸣、展示学术成果的主要载体,而期刊编辑作为稿件的策划者、组织者和编校者,其个人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因此,研究新时期学术期刊编辑的能力和素质问题,对期刊提高自身的质量和水平、面向市场的生存状况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新时期对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编辑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辑也应该把握时代脉搏、完善自我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一、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认知能力

学术期刊是国内学术研究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肩负着我国文化传播和学术成果积累的重要任务。[1]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都具有社会影响力,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较好的政治素质表现为较高的政治认知能力,这是由出版工作性质决定的。编辑工作是一项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所以编辑一定要懂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方向,做好文章的政治把关工作。对政治思想动向和政治形式的发展能够有较高的辨析和认知能力,在复杂的变化和各种冲突事件中能够始终保持清醒且正确应对。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能够熟悉和把握有关出版工作的法律和法规,在工作中始终坚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保持办刊方向的正确性。期刊媒体具有天然的导向属性,一个负责任的期刊编辑一定要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政治立场,并对期刊论文的选取、判断和内容表达负责任,增强社会的导向意识,自觉担当起舆论引导的责任和义务。学术期刊的编辑要不断地培养自己对政治的判断力、敏锐性和洞察力,始终保持先进的思想和社会意识,才能与时俱进,为快速发展的社会提供正确科学的学术信息[2]。

二、具有过硬的编辑业务素质

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研究是具有个性化的,这种个性化的特征不仅表现在研究方法的使用和研究观点的确定上,更表现在语言表述的运用上。而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学术研究成果形成期刊论文是需要经历一个社会化或者规范化的过程。也就是经过公开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其他正从事学术研究的学着或者对于尚未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来说,都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特征。这一规范化过程及其所具有的示范性和导向性特征,不仅表现在学术研究的观点方法、思考路径等内容方面,还表现在研究论文的标题、摘要、关键词和文献注释等要素构成方面,更表现在语言表述、标点符号使用等更细微的方面,而这一转化的过程会被学者们所忽略。学术期刊的编辑就是在这个性化学术研究成果向社会化学术研究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扮演把关人的角色。可见,期刊编辑不仅应具有编辑加工能力,将论文编辑得更加规范,还必须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较强的语音文字能力。编辑业务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编辑学的基本理论和编辑业务的技能。目前,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编辑大多都不是学编辑学出身的。所以,期刊编辑更应该不间断地学习并掌握编辑学的相关知识,熟练了解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系统学习编辑学理论和实务,拥有较强的编辑加工技能,[2]能够运用编辑学理论提高自身的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修改加工、排版等编辑流程。编辑的加工能力是编辑的基本功,做好编辑工作的重要保证就是熟练掌握编辑的基本功,这些都要求期刊编辑要经常参加相关的编辑实务的专业培训活动,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向资深编辑前辈请教,学习他们的方法和技巧,积累自身的经验,提高个人的编辑能力。

三、提升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水平

学术期刊编辑除了要具备编辑业务素质外,还要具备一定程度的学术专业素质。期刊编辑应该具有前瞻的眼光、选题策划意识、扎实的编辑加工基础和拥有专业的稿件评审水平等能力。前期的选题策划及组稿约稿、初审的筛选与评阅是最考验编辑能力和水平的环节。如果编辑的学术水平有限,会缺少对作者选题方向的引导,审稿中在主体内容的建设性方面也无法给予过多的专业意见,就只剩下后期的编辑规范与论文结构、语言运用、标点符号等完善性的工作,这样的编辑具有较大的替代性和边缘性。在行业内,要想提升学术期刊的知名度,所的质量至关重要。学术期刊的品质取决于作品的质量,作品的质量则主要取决于约稿的质量。编辑要别具慧眼,努力向有思想的专家学者约出无愧于社会的精品力作,并追求其精品力作基础上的原创性。学术专业素养是编辑从事工作的基础。期刊编辑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增加专业信息储备,以专业的学术眼光看待和审阅论文,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作者、审稿专家及读者沟通交流,还能在大量的稿件中筛选出优秀的稿件。在信息时代,期刊出版将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期刊编辑应主动获取、了解各类信息,敏锐地洞察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及趋势,这样才能更好地整理和加工论文,提高期刊发文的质量。

阅读全文

化学专业社会实践探究

摘要:在地方高校从师范性向技术应用性转化的背景下探究应用化学专业社会实践发展模式,着重从办学定位、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研究应化专业的课程设计、化学实验、化工见习、化学实习及毕业论文等社会实践模式的转化,结合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应化专业2009-2014应化等五届学生的社会实践的经验,探索应用化学专业在社会经济转型下社会实践开展,有利于应用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技能和就业率。

关键词:转型;应用化学;社会实践;就业

2014年4月底在河南驻马店举行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关于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上述讲话,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的战略部署———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积极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之路。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35所高校发起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者之一,围绕磷化工产业、都匀毛尖茶产业、地方民族文化产业、区域物流产业、大数据产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等贵州省、黔南州产业和资源优势办专业,着力办好六大学科专业群,积极推进转型发展[1-4]。基于学院转型的定位,化学化工学院系紧紧围绕黔南是亚洲最大磷矿肥基地的资源优势和“煤电磷、煤电铝一体化”产业体系对人才的需求,建设应用化学专业突出应用技能培养定位。专业方向凸显地域性特色,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1应用化学专业办学定位

从传统的单一性、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设计型实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敏锐洞察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从强调学术性转变为注重应用性,逐步建构了“2+1+1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贵州川恒、瓮福磷矿、贵州金正大、贵州芭蕉田等含磷公司及黔南州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黔南州环保监测站、黔南州药品食品检验所、贵州有色物勘地质队、厦门纤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实践实训基地,构建化工见习、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模式培养有利于企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增加学生的就业率[5]。

2教学模式的转化

化学化工学院在转型下培养适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用人才,在2015年修订应用化学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应用化学专业的应用拓展的模式,切实从2+1+1人才培养模式入手,缩短理论学时,增加学生实验和实习实训学时,把学生从学究性转向应用技术性[6]。

阅读全文

高校课程设计改革研究(3篇)

第一篇:高校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设计改革

【摘要】

时代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进步需要对《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只有将信息素质教育和《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笔者就该门课程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归纳总结,力求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师资、教学方法到教学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信息环境;文献检索课;改革

0引言

信息检索课是高校实施信息素养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与信息检索能力。传统的信息检索课程教学内容一般按信息检索概述、图书馆服务与馆藏书刊的利用、事实与参考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文献型数据库检索与利用、网络信息的检索与利用、专业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特种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信息综合分析与利用等大章进行教学,每一大章又细分为若干小节;教学方法上一般先讲概念,再讲检索原理与方法,最后让学生上机操作。但是目前《信息检索》课程的授课教师大多是缺乏信息管理背景、缺乏系统的计算机科学的知识,这势必影响到课堂效果、课程实践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需调整文检课授课内容及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改革《信息检索与利用》,只有将该课程的教学重点由“如何用”向“如何存”转移是数字化环境下信息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是顺应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过渡的必然。

阅读全文

素质拓展计量经济学的意义综述

作者:阳玉香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要求知识和技术过硬,还要有创新的理念和意识,需要复合型、创造型的人才。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素质人才的主要力量。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要应用于大学生素质拓展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应用于素质拓展的意义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按照现代人才资源开发的思想和理念,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个性化的培养和综合性的开发[1]。素质拓展教育是体验式教育的一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不时看到的信息能够被记住的不超过30%,听到的信息能够被记住的不超过50%,而亲身体验的信息则可以被记住90%以上。体验式教育通过游戏、模拟治理等参与者乐于接受的形式,带来的冲击力更大、体验更深,因此,转化为行动的可能性也就会更大。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的结合[2]。学生学习时面临着大量数学公式推导,各类统计量的选取与设定,繁杂的数据演算,复杂的模型参数计算与检验,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在毕业论文写作中,很少有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来分析问题。但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之一,而且计量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规范和语言,据统计,在1984—2007年《经济研究》刊物上发表的近3300余篇论文中,以计量模型作为主要分析方法的论文占到53%。因此,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经济管理学科中的显学,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和科研中的扩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3]。因此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目标不能仅定位于让学生学会理论知识和方法,更应在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努力通过实践教学的合理组织,培养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即计量经济学教学应用于大学生素质拓展中成为必然。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应用于素质拓展的现状

高校的扩招出现了人才结构性过剩的局面,为了适应需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应用于素质拓展中。为此,我们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应用于素质拓展中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定额抽样,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考虑到通常是第5学期开设该课程,对学院的经济学和国贸专业的部分大三、大四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调查问卷采用书面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通过筛选和逻辑校验,得到有效问卷182份,有效率为91%,保证了科学性、严谨性和代表性。问卷回收后,用excel进行数理统计。走访12人。座谈约50人,在一定范围内对其他调研方面予以完善和补充。

(一)计量经济学教学应用于素质拓展的必要性从表1可以看出,认为非常需要的占48.9%,认为比较需要的占44.6%,总计93.5%的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有必要应用于素质拓展中。这说明学生意识到了社会人才需求要求的提高,只有努力把自己培养成高综合素质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