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素质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素质教育

师范院校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师范院校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师范院校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也显得尤为重要,了解师范院校素质教育现状,提出有效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对策,可以更好的提升师范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即将注入社会的新鲜力量更能经得起考验。

关键词:

师范院校;素质教育;问题;对策研究

师范院校是向社会输送教师的主要力量,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师范院校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多,师范院校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素质教育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普遍的关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有效推行也能体现出国家对素质教育的重视。高校素质教育相比中小学来说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很多人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是基础性的教育,但却忽略了素质教育作为收尾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从师范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解决师范院校素质教育问题的相应对策,力求让素质教育在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更好的实行。

一、师范院校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根源问题

阅读全文

中专生素质教育研究

摘要:

随着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模式的不断完善,在现有的素质教育运行中,对于中专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也变成了关键性的问题。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团组织内容的融合,可以将党的中心思想进行充分的展现,以这种展现的形式将中专生的素质教育进行广泛的推进,本文以加快中专生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团组织作用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中专生;素质教育;团组织

共青团就是党的助手以及后备军,在国家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升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变成了国家最关键的历史责任以及义务。学校共青团组织的建立就是校园中团员工作的基础性建设,按照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方针,进一步完善学校团组织工作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今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因此,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模式中,应该结合现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内容中充分发挥团组织的作用。

1正确认识学校团组织工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以及作用

学校共青团工作就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性组成部分,该工作内容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方面做出了全面的推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模式中进行了重要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现阶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专生在政治思想的培养方面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面就正确认识学校团组织工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以及作用进行分析:

阅读全文

语文素质教育浅析(5篇)

第一篇: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1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着重应该解决的问题

语文学科教学位其自身的特点,一般应解决四个问题:一是结合语文学科思想性教学,促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二是结合语文学科的课文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四是对照课文中的英模形象,树立自己奋斗、追求的目标。

2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首先,语文学科既是工具学科,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活教材。工具性特征,表现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依赖于语文学科的学习。试想,不会拼音,又不会释字义,怎么能读懂文章呢?但是,说语文学科是一部活教材,一点也不过分。语文学科多数篇目,都是写人叙事。凡这类文章,作者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去着力于刻画塑造人物形象。由于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栩栩如生,读后,令人仿佛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其感染、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易人们所接受。《司马光》中的司马光的机灵、果断的性格,人们只要读了“……”一段文字,人物形象就跃然纸上,人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其次,语文教学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小学语文中的《铁棒磨成针》、《种子的力》等课文,既向学生传授了科普知识,又揭示了一个真理:《铁棒磨成针》告诉人们,要做成功一件事,不在于能力的大小,而在于持之以恒,不断拼搏、进取。“世上无难事,只有肯攀登。”一个人的力气是有限的,但持之以恒,能将铁棒磨成绣花针。一粒种芽向上的力是微弱的,但它不断向上生长,终于掀开阻挡它前进的绊脚石而长出地面。语文教学中,如果结合这类课文让学生想一想,学与学,做一做,学生在无声的讲学中便长了才干———从“认知”到“用知”的转化过程。第三,培养学生“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转变,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的过程。小学语文《我的战友》一文中的形象,就是一个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战士的形象。如果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宁肯牺牲自己,也要忍住极度的烈火燃烧的疼痛,遵守战场纪律,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的意志、毅力,学生就会联想到支配他行动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起决定作用。倘若他想“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即苟且偷生的人生观占了上风,他就会置战场纪律于不顾,想办法扑灭身上的烈火,贻误战机,牺牲革命的利益来保全自己。但一心想的是为了朝鲜人民,为了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即使自己死了,也是直得的。因而,谱写了一曲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凯歌。通过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无私奉献的精神,潜移默化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不但要紧扣素质教育这个主旋律,而且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去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效果。

3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坚持语文学科教学全面渗透素质教育通常采用的训练思路有“德教”开路,“智教”铺路,“能教”创路三种。“德教”开路。即精选课文,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因人制宜,贯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始终突出一个“德”字教育,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重要因素。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譬如,我在执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文时,重点挖掘新中国来之不易———它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结晶的德育因素,教学中重点启发学生,应像革命前辈一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联系重庆“11.27”惨案中牺牲的英烈们的英雄壮举,弘扬红岩精神,“爱国、团结、奋进、拼搏。”并用红岩精神,指导自己的学习,潇洒自己的人生。“智教”铺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至始至终把教学生正音、释词、造句、写作的过程,变成一个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擅长社会交际的能力培训过程。始终强调一个“智”字教育。例如,笔者在指导学生认识“瞻仰”一词时,训练思路分以下四步:(1)是感知。释词,懂得词意,让学生懂得“瞻仰”,就是观看的意思。(2)是深化。区别“瞻仰”不同于一般的“观看、瞧、看、望”的不同点,在于有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观看的方位、顺序。“瞻仰”的对象,一般是令人敬佩的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象征物。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塔。方位顺序是由下往上。(3)是巩固。即指导学生用“瞻仰”一词造句,查意。(4)是拓宽。即指导学生选择、创造环境去运用。经过“四步”训练,学生在日记中便出现了这样的语段:“今年‘清明节’那天上午十点,我们全班同学伫立在柏林陵园的纪念碑前,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久久地、久久地,不愿离去……”能教“创路”。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法让不同素质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锻炼毅力,懂得生活,正视困难,苦中寻乐,苦中奋进,拼搏人生,始终把握一个“能”字教育。一方面“打气”,鼓勇气;另一方面创造条件让学生品味,战胜困难的乐趣,添信心。“打气”,即,凡是学生在遇到不懂、不会的东西,便启发他们“知难而进”。如,命题作文题目一出,有学生便喊:“我写不起”。教师便纠正“我能写”。然后,教师鼓励他要无顾忌地写,写不好不要紧,不敢写才是可怕的。学生写好之后,教师再注意引导他自我修改、定稿。

阅读全文

本科化学素质教育探析

一、化学素质教育中的情感素质教育

学习态度、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往往决定着人的发展,因此在化学教育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情感、兴趣培养和激发。要大力宣传化学与人们生活、生命、环境的关系,唤起和保持公民对化学学习的热情,激发公民化学、爱化学的兴趣,启迪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化学知识,并在其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化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的人。因此,素质教育观下的化学教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训练他们的化学学科能力,教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化学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思维的机会和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在已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用化学科学的方法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及改造自然。这种机会或情境就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形成、核放射、水资源的短缺及污染、耕地沙漠及盐碱化、森林植被的破坏等。化学工作者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寻找这些问题作为知识学习、素质教育的切人点。

二、本科化学教学,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逐步以课堂为中心转移到课堂和实验室、图书馆、网上、社会并重。以后课堂教学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但是实验室的教学、图书馆的自学,网上的自学,社会的实验比例要增加,这个观念很重要。学生除了老师教以外,很重要一点是他们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自己塑造自己形象和设计自己的研究方向培养方向的能力。

2、要用启发式教学,现在的本科教育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用多媒体教学等更好的教学手段,如此一来,启发式教学的内容就比较丰富,同时,也可以改变课堂教学气氛。

3、强调信息量,教学不光是知识的传授和归纳,更要强调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有的教师讲课系统性强,但是信息量不多,上课的时候不仅要告诉一个反应方程式、一个原理,也要告诉这一学科的研究情况以及方法,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所以观念要改变,信息量要大,不仅在于知识的传授。

4、要及时反映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技术成果,以便于我们的化学教育更具有创新性。彻底改变以往那种用大部分时间来学习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繁琐陈旧的知识,很少涉及现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做法。

阅读全文

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探讨

教师的良好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素质教育成功的保障。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合格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人们密切关注的问题。众所周知,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处于被动位置;而教师是教育者,是知识的传播者,处于主导地位。教育方向的把握和教学目的的实现,以及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实施,都是由教师来设计和决定的。因此,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养成。在素质教育中,教会学生做人是首要目标,其次要教会学生共处、认知、做事、健体,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要求。笔者试图从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知识储备、仪表风度、团结协作等角度来分析说明。

一、正确的理想信念

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师的人格基石,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一个志向远大、心灵纯粹、情操高尚的教师,一定会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一定会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一定会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及带头践行者,一定会在学生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为学生点燃灿烂辉煌的理想。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怀有对理想的追求。虽然理想和现实之间还存在差距,但是只要学生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只要学生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那么他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乘风破浪、砥砺前行,就一定会铸就梦想,创造辉煌。

二、高尚的职业道德

“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是教育事业的特殊需要。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只有充满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无限热爱,教师才会在教育岗位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师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动力,它能使学生心情愉悦,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感到社会对他的期待、集体对他的信任,从而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给学生做好表率,引导并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学生从教师身上学到的思想品德、敬业精神是无形的、永恒的。教师只有时时处处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感染学生,用规范的行为影响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下,成长为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俱佳的人才。

三、渊博的知识储备

渊博的知识储备是一名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因为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发掘学生的潜质与才能。当前,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教师除了精通本专业知识外,还应知晓所教专业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便做到授课时纵横联系,旁征博引,拓展思维。要充分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懂得教育规律。要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包括实验、制图、课件制作以及专业操作技能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师还应了解本专业发展方向与市场需求,对专业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以便制订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

阅读全文

初中素质教育改革

摘要:

通俗地来讲,素质教育指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在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综合化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等综合素质能力,使得学生得到全面综合发展。本文在此背景下论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育改革。

关键词:

素质教育;应用型;创新;全面发展;初中教育;改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对人才有了更加全面、更新的要求,这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了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教育在我国整体教育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无论对基础教育,抑或高等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处理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教育改革是重中之重。

1转变教学模式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非帮助学生获取更高的考试分数。故此,从这个教学理念上来讲,我们需要转变以往教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其一,鼓励学生多说,教师精讲。合理设计、积极创新,将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其二,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不同学习情况因材施教,调整并合理规划课程结构以及内容难易度的安排,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特点进行分层次教学,分别为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其中基础型也即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拓展型则指的是名著阅读、多媒体计算机知识等内容。而探究型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这三个不同的教学层次包含了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学科的方方面面;其三,在进行教学时,要重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此提升学生的主动获取信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阅读全文

职校素质教育思考

一、高职院校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一)对办学宗旨认识有偏差

许多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既然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就要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课程安排、实践实习都要以技能培养为主,一切课程安排原则是看其是否和技能有关,是否实用。思想品德和人文课程显然是在“实用”范围之外,除了上级主管部门严令必须开设的“两课”外,其他人文课程可有可无。教育的终极目的被抛弃,高职院校完全成了职业训练场。

(二)教育效果具有后视性

一个人人文素质修养的形成、思想品德的塑造是个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往往几年、几十年后才见效,这就是教育的“后视性”。而且“思想品德”、“人文素质”是个模糊的概念,难以考核,成效不显著,容易被忽视。而技能操作、技能大赛却能立见效果,工作成绩外显,容易出成效,领导自然重视,重技能、轻人文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三)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教育难度大

一方面,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课难上,不容易讲好;另一方面,社会对从事思想品德和党务工作者的传统思维或刻板印象均不太好:理论说教、面孔严肃、不近人情,使得师、生(教育和被教育者)双方都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学生恐学、厌学,老师恐教、难教。实际上“做人”要比“做事”难,教“做人”要比教“做事”难。同时,思想品德和人文教育需有耐心、细心、爱心、恒心,这对思想品德和人文素质课老师的素质要求也很高。

阅读全文

素质教育与考试浅析

人们对考试制度失去信心,产生怀疑,主要因为考试制度的消极因素,与社会发展要求背道而驰,不相适应。不可否认,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应试教育确实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支持国家建设,在各行各业服务。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目前的考试制度,与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步调不一,大相径庭。追溯现在的考试制度,就要从隋朝时的九品中正制说起,到唐朝逐步完善,形成“科举制”。“科举制”是适应当时的发展形势诞生的,选拔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后来,“科举制”逐步发展为“八股取士”,与社会发展渐渐脱节许多优秀的人才被埋没。现在的考试制度就像古代的“科举制”,不同的是考试的内容。“”以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国家需要人才,就恢复高考,为国家建设选拔、培养人才。高考恢复以来,逐渐形成定式,成为教育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实,中考与高考有异曲同工之妙,成为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学生好像成为考试制度下的“奴隶”,为考试而生。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学校把这种重担全部分配给教师和学生,教师呆板教书,学生为考试而考试,致使基础教育向应试教育倾斜。在肯定应试教育的同时,也应看到考试制度的不足之处。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把考试摆在过于重要的地位,忽视教育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本质。一切教学活动以考试为中心,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试成为评定学生是否优秀,教师能否晋升,学校能否评上优秀教育机构的重要标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是考试制度下学生的真实反应。

应试教育另一个弊端则表现为校内考试的异化。学校与学校之间通过考试分出等级,班级与班级通过考试分出差异。有的学校以考试的形式进行分班,把优等生放在一班,分配优秀的教师教学重点培养,提高学校升学率。校内教育盲从于升学考试,不是依据本校的实际,而是按照校外的要求安排考试。具体表现在:测量目标、测量内容、测量水平,测量内容和形式都与考试挂钩,使大多数学生战战兢兢“谈考色变”,惧怕考试。校长和教师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始终离不开考试。尤其是,规范考试标准以后,各类学校纷纷掀起题海战术,考试训练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特殊任务,学生的学业负担没有减轻反而加重。其实,大题量的考试训练未必是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充其量只是提高了应试能力。

推行素质教育,需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进行一系列创新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考试内容、方法和考试结果评定机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兴趣,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的提高,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评价体系。考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手段,不是唯一的。因而,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研究考试,改进考试。关于考试改革,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点做起。首先,变革考试制度,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推动力。考试只是一种检测学生知识水平的手段,中考和高考只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不能千篇一律,照抄照搬。研究考试制度中积极的因素,消除消极因素,推陈出新,充分发挥考试制度的积极作用,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推动力。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沉闷,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考试能力强,社会实践能力不足。究其原因,是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重视教书轻视育人。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应大力改革创新,变革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此外,还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加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最后,树立科学的校内考试观,完善素质教育的校内考试体系。考试制度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善加利用。让考试成为学生自我检测的手段,而不是害怕考试,“谈考色变”。新的考试制度应与学校的规章管理制度相符合,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只看学生成绩,不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单一性评价方式,考试只是学生认识和查找自身学习漏洞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师反思教学、改进教学的反馈促教的方式;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状况进行分析,重点突出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和综合性;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突出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多采用主观题型,加大综合题型的比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应善于思考、创新和总结;优化考核形式,采用多种形式,如开卷、闭卷、口试、竞答式、头脑风暴、小组合作、自评他评等。

总之,考试制度是好的,也要科学利用,才能使考试制度与素质教育相适应,朝着既定的目标推进和发展。素质教育具有开放性、创造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会学习,爱学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情地投入到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为教学建言献策,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素质,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此外,适当地考试锻炼,能够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由此看来,提倡素质教育与考试,并不矛盾,两者相辅相承、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将素质教育与考试完全对立的观点是片面的,应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