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宿舍值周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大学生宿舍学风建设解析
摘要:通过对72个“学霸寝室”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发现“学霸寝室”的主要特点,并总结出“学霸寝室”形成的秘诀。“学霸寝室”的相关研究对加强宿舍学风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主要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建立导师联系宿舍制,创建宿舍学习共同体,发挥“学霸寝室”的榜样示范作用等。
关键词:学霸寝室;宿舍学风;学习动机;宿舍文化;学习共同体
学风是“学习风气”的简称,它反映了一个学校或群体的学习认知、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及学习习惯等。学风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宿舍是高校的“细胞”,是学生生活、学习及思想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宿舍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阵地,学生一天中有大量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舍风”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学霸寝室”是高校大学生宿舍的优秀代表,集中展示了“和谐、求知、上进”的精神风貌,为建设优良宿舍学风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学霸寝室”案例基本情况
笔者研究了2013至2019年涌现出的72个大学生“学霸寝室”典型。其中,男生寝室32个,女生寝室40个;大三年级寝室3个,大四年级寝室69个;理工类专业寝室52个,社会科学类专业寝室16个,医学类专业寝室4个;2~3人寝室7个,4人寝室36个,6人寝室21个,7~8人寝室8个;100%考上研究生的寝室有64个,占大四寝室的92.8%。
二、“学霸寝室”的共同特点
笔者通过对上述72个“学霸寝室”的案例分析,发现这些“学霸寝室”有以下共同的特点。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论文
1宿舍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1硬件条件尚不完善
宿舍硬件条件的不完善不仅没有使宿舍成为学生的第二个“课堂”,更影响了学生对于宿舍感情的投入,不能使宿舍成为第二个“家”。宿舍的硬件条件与现代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差太远,缺乏文化设施,同时又连年扩招,许多高校出现宿舍紧张现象,不仅拥挤不堪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1.2宿舍内部氛围较差
首先,环境内部氛围较差。很多大学生不叠被子、不倒垃圾、不整理衣物,特别是男生宿舍,垃圾堆积、臭味冲天、脏乱不堪。其次,宿舍内部文化氛围较差。由于宿舍文化活动的缺失,赌博、抽烟、酗酒、网游、开商店、养宠物、污言秽语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严重的影响了宿舍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
1.3缺乏相应规章制度
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制定了宿舍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各个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同,管理水平不同,部分高校存在规章制度不完善,不全面,贯彻落实难的特点。同时,高校较为重视各种违章的处罚等,对于宿舍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定的规章制度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执行力度远远不够。
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路径
摘要:高校宿舍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之一,宿舍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和和谐校园建设。高校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分支,充分发挥宿舍文化的育人作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栽体。文章以宿舍文化的内涵为切入点,分析宿舍文化的具体作用,探讨如何做好校园宿舍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析,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及成长成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宿舍文化;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深远。校园文化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载体,其中,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大分支,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鉴于此,对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研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着手点与发力点。在高校中,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创新,不断深化宿舍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高校宿舍文化的内涵
宿舍文化是以宿舍为主要空间,以学生为主体,在宿舍成员共同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宿舍成员的所作所为及言谈举止。大学生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战场,是在特定空间、特定群体条件下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宿舍文化应把校园文化的精神作为其归属,与校园文化在本质上保持一致。大学生宿舍文化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度文化。宿舍成员共同生活的一种行为准则,大家认可的一种宿舍文化,是大家相互交往过程中共同维护的规范体系。宿舍制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范其行为,对平日的言谈举止、所作所为起到约束作用。第二,行为文化。宿舍成员作为独立的行为主体,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各种行为方式。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大家在某一方面呈现出来共同的行为特征,这种共同的行为特征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发展性,是在宿舍中的个体长期交往、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中而逐步形成的。第三,物质文化。在大学宿舍内直观呈现出来的有形部分,主要体现为宿舍的硬件配套设施,如宿舍的建设格局、室内设施、文化功能设施、内外部文化环境等,满足学生的使用需求,是宿舍成员最基本的自然需要。第四,精神文化。宿舍精神文化就是一种可以激励宿舍群体成员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精神动力,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群体意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宿舍成员每天朝夕相处,相互之间互相影响,很容易在平日宿舍文化活动中形成相同的价值观念。
二、高校宿舍文化的功能
高校宿舍文化从属于校园文化,其本质是在校园这一特定环境下,每个参与的宿舍个体在生活、学习和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其受到外界客观因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共享性和共创性,是校园文化自身特点的一种外现。宿舍文化在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构建和营造上体现了其独特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充分展现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教育引导功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健康的高校宿舍文化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第一,熏陶作用。主体对文化内容的认可度和接受程度是文化熏陶重点关注的两个方面。“润物细无声”是文化熏陶的主要目标,在宿舍文化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地渗透,把教育作用发挥到无形之处,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思想认知,并应用到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实践之中。第二,纽带作用。宿舍是大学生日常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借助宿舍文化这一载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更加自由、畅通,避免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活动总是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宿舍这个区域内,大家朝夕相处,宿舍成员可以无拘无束地谈心交流,针对学习和生活问题可以热烈探讨,也可以取长补短。宿舍完全成了老师与学生、宿舍个体成员之间交流沟通的纽带,这对于老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导向作用。在宿舍文化影响下,宿舍个体摒弃错误的思想形态,以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不断追求个人的进步即表现为价值导向作用;在与宿舍成员相处时,取长补短,能不断对自身的言行举止进行反思并做出改正,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即表现为行为导向作用;宿舍文化在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不拘一格,可以充分结合教育的目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为目标导向作用。第四,塑造作用。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能够为大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提供最有效地帮助,增强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在进入大学生活之前,大部分学生过的是衣食无忧、家人宠爱、老师关心的“太子”式生活。进入大学生活后,大部分学生一时间很难适应大学这种独立、自主、开放的学习和生活模式,表现出焦虑、紧张的状态,出现交流障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积极、健康的宿舍文化能够为大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提供最有效地帮助,宿舍成员是每一位学生平日里接触最多的人,他们之间若能和睦相处,做到互帮互助,把小小的宿舍变成一个小家,营造一种轻松的家庭氛围,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或削减焦虑感,还能找到归属感,增加安全感,增强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
我国高校宿舍的文化建设论文
1宿舍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1硬件条件尚不完善
宿舍硬件条件的不完善不仅没有使宿舍成为学生的第二个“课堂”,更影响了学生对于宿舍感情的投入,不能使宿舍成为第二个“家”。宿舍的硬件条件与现代学生的家庭条件相差太远,缺乏文化设施,同时又连年扩招,许多高校出现宿舍紧张现象,不仅拥挤不堪同时也带来了安全隐患。
1.2宿舍内部氛围较差
首先,环境内部氛围较差。很多大学生不叠被子、不倒垃圾、不整理衣物,特别是男生宿舍,垃圾堆积、臭味冲天、脏乱不堪。其次,宿舍内部文化氛围较差。由于宿舍文化活动的缺失,赌博、抽烟、酗酒、网游、开商店、养宠物、污言秽语等不良行为屡见不鲜,严重的影响了宿舍文化建设以及学生的身心健康。
1.3缺乏相应规章制度
基本上所有的高校都制定了宿舍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各个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同,管理水平不同,部分高校存在规章制度不完善,不全面,贯彻落实难的特点。同时,高校较为重视各种违章的处罚等,对于宿舍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制定的规章制度仅仅停留在纸面上,执行力度远远不够。
高校学风建设精细化管理探析
一、目前高校班级管理和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模式基本都是逐级管理,现在各高等学校中均由二级院系组成,院系中设有多个班级,每个班级都有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进行组织,实施和指导,同时,班团干部协助辅导员对班级日常事务进行处理。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大学生群体主要以“90后”“95后”为主,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部分表现性格高傲,不注重沟通,不愿参与集体活动,这都给学生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高校教育发展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逐步向大众化转变,造成了学生人数的大规模增加,但辅导员的人数却不能及时跟上,甚至出现严重滞后的现象,这样就给原本复杂的学生管理新增了更大的难度。
2.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学习不在有固定的教室,也没有班主任的刚性约束和管理,上课、自习和课外活动主要靠自觉。对于自我约束性不强,自控制能力差的学生来说,很难适应新环境。同时,很多大学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不需要再进行学习上的督促,教师也都忙于科研和自身事务,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非常有限;还有部分教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氛围等方面还有待完善。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但相应的学风建设系统工程并未同步发展,学风建设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应措施更新或修订不及时,相应的筹划和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另外即使学风建设的制度完善,但由于主客观的影响因素并没有真正将这些管理制度完全落实下去,导致学风建设收效甚微。
二、促进学风建设的途径
1.加强理论学习及宣传,让精细化管理理念深入人心。组织辅导员学习精细化管理相关材料,让辅导员弄清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实施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逐步出台精细化管理相关方案。开展“学生精细化管理”大讨论,全体辅导员、班干部和学生会全体成员共同参加讨论。讨论针对本院学生工作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献计献策,发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2.建立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以点带面,探索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生就业建立一套完整的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年级特点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管理和引导方法。比如在新生报到之前,即将新生报到接待、宿舍教室安排、体检、入学教育等环节安排妥当,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安排到位,在新生入学过程中各步骤有条不紊,整体迎新工作忙而不乱。随即开展针对新生的学生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使新生一入学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保证新生能够迅速融入并适应大学生活。
3.合理利用新媒体信息手段,积极探索和掌握学生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利用微信、微博等现代化通信手段信息,对学生思想动态进行及时的正确引导。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声。同时完善学生的电子档案信息,将学生个人的基本信息、在校期间奖惩情况、学生的贷款情况、党建信息、活动信息、学习成绩、卫生成绩以及各项检查评比结果等建立电子档案并及时更新,使其比纸质档案能够更加方便快速查询、帮助老师随时掌握学生动态。
高职职业素质教育探析(4篇)
第一篇:高职职业素质教育聚焦双核能力培养
[摘要]
面对新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竞争白热化的新形势,作为外语类高职院校到底该秉持什么样的课程取向,才能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呢?聚焦“双核”能力培养强化职业素质教育,从建立基于“双核”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和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参考。
[关键词]
“双核”能力;职业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职业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举旗职业—教育立法阶段(1980-1998年);第二阶段是规模扩张—发展阶段(1999-2005年);第三阶段是示范引领—质量提升阶段(2006年至今)。面对新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竞争白热化的新形势,作为外语类高职院校到底该秉持什么样的课程取向,才能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作为外语类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怎样看待和思考专业人才培养呢?怎样正确理解和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呢?笔者有以下思考。
一、建立基于“双核”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
协同育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宿区育人也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楼相对分散、设施陈旧不全等硬件条件限制,更加需要通过加强管理、服务等软件进行弥补。传统的宿舍管理方式多是重管理、轻服务,忽视了对学生的多样性现实需求的关注。这种管理模式往往存在着管与被管的对立情绪,违章用电、寝室卫生等问题稍微一放松就会故态复萌。另一方面,随着后勤社会化,宿舍管理被划分为许多零散的小块,而这些零散的小块又分别对应着保卫处、后勤处和学生处等不同的责任部门,使得宿舍管理的责任分散,容易在工作中出现沟通不畅、各自为政,甚至推诿扯皮现象。
【关键词】高校;协同育人;校园文化
本文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为更加真实了解学生宿区需求,掌握准确、详实的数据资料,提高宿区管理服务水平,增强学校各部门的宿区协同育人功能,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个别访谈和集体讨论等方式,分别从育人队伍建设、跨部门协作、育人形式与途径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宿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实施方案。
一、上海理工大学宿区队伍建设和内涵建设特点分析
(一)宿区队伍建设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全校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到有效问卷2753份,在学历层次方面,本科生有1488份,占有效问卷总数的54%;研究生有1265份,占有效问卷总数的45%。在男女生性别比方面,男生有1326人,占有效问卷总人数的48.17%;女生有1427人,占有效问卷总数的51.83%。考虑到各校区间宿区管理手段的差异性与学生需求的多样化问题,分别在军工路334号校区、516校区、1100号校区,以及复兴路校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如果发现身边同学情绪有异常,您会选择优先与谁沟通?”选择最多的是和本人沟通,占42.1%。接下来依次是与室友沟通,占28.37%;与辅导员沟通,占17.54%;跟谁都不沟通,占5.23%;与班级心理委员沟通,占3.34%;选择其他的占1.34%;与专业老师沟通,占0.87%。这说明宿区协同育人队伍还不够成熟,宿区后勤管理队伍、专业课老师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待提高。问卷中“您认为宿区活动室需要哪些人或队伍管理吗?”其中选择宿管阿姨管理模式的占50.45%;成立宿管会统筹安排的占47.33%。学生除了接受以上传统的宿区管理模式外,令人欣喜的是,有40.65%的学生希望成立有偿的学生管理团队,即公开招聘楼层长、楼长等学生管理人员,加入学校宿区管理队伍中。这充分说明学生对宿区协同育人队伍的形成和完善充满期待,这提醒我们宿区管理方法应摒弃原有固化思路,从“老师围堵”向“学生主动参与”方向转变,将管理队伍构成逐渐多元化,强调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形成教师指导、学生管理、人人自觉的新局面。
(二)宿区文化内涵建设分析
城校融合共享型校园规划设计浅析
摘要: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国家提出教育强国的重要方向。在国家促进创新经济发展和优化高教布局的双重背景下,建设城校融合的共享型校园成为当代校园规划的重要目标。校园空间与城市融合,校园功能与城市混合,学校与城市融合无边界。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也趋向于多元与混合,呈现出功能共享、资源开放、空间共融、景观互通、交通无缝等特点。文章从城校融合的功能与空间互融模式分析入手,结合实践进行归纳总结,以期在城校融合的发展热潮下为校园规划的设计调整提供相关经验及理论支持。
关键词:城校融合;共享;校园规划设计;功能混合;空间融合
引言
随着我国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新城等需求日益增加,高校的资源共享迫在眉睫。与此同时,高校的教育模式也在发生改变,由被动式、接受型教育向主动式、创新型、跨学科教育发展,校园功能逐渐混合[1]。且随着国土资源短缺,城市空间受到限制,互通互融的城校空间,有利于在满足城市需求的同时节约城市土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在此契机下,城校融合成为当代高校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必然需求[2]。高校与城市共存共荣,城市要构建创新体系和促进产业发展,需要通过高等学校获得高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而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的创新,也依赖着城市软环境和融合发展机制的创新。2021年的“十四五”规划,国家更是提出了教育强国的重要方向[3]。在国家促进创新经济发展和优化高教布局的双重背景下,城校融合成为发展的内在需要,建设城校融合的共享型校园成为当代校园规划的重要目标[4]。城校功能融合,校园与城市公共设施互通互用,有利于减少出行,提高效率,且便于公共设施的日常维护,最大化利用率;城校空间融合,城市成为校园的公共客厅,校园成为城市的学习课堂,城市与校园的公共空间、水体绿化相互开放,共建绿色开放的创新共享空间。城校功能与空间融合,促进城校资源互融,有利于校园产教融合平台的搭建,实现学校与城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统筹建设、资源共享,建设学习型城市、创新创业型校园[5,6]。结合我国国情和项目实践,对城校融合的功能融合、空间融合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由此归纳总结了共享校园的一些基本特点,为我国城校融合发展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提供经验积累和有益借鉴。
1城校融合的校园功能与空间共建模式研究
城校融合是结合我国国情的又一关于校园、城市规划的创新理念。校园空间从过去的对城市局部开放走向与城市融合;校园的分区从过去功能分离走向现在功能混合;学校从过去有边界到现在与城市融合无边界,这一系列转变,都值得在实践中探索和总结。
1.1城校融合的校园功能共建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