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宿舍调查报告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开放式作文教学课堂应用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语文教育教学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开放式作文教学,注重中职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职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等,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通过不同途径,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作文命题要开放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采用传统作文命题形式,而且还要采取开放式作文命题形式。教师要客观分析教材知识点,选取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素材,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科学设置开放式作文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设置好总命题后,再设置多个子命题,也可以设置半命题,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比如,学完老舍先生的《我的母亲》一文后,教师可以将“我的母亲”设置为总命题,子命题可以是“母爱似海”“母亲,感谢您的陪伴”等,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来自由写作。在学习了《神奇的极光》之后,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半命题作文,比如,《神奇的……》作为课后作业,让他们放飞想象,发散思维,大胆写作。借助开放式作文命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引导他们自主思考,从中体会写作的乐趣,进而使他们愿意利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二、作文内容要开放
(一)作文内容要贴近现实生活
在中职语文开放式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作文内容的开放性,尽可能多给学生自主选择作文内容的权利,把学生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为提高他们写作水平提供更多自由表达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扮演好组织者、协作者等角色,积极引导、适当点拨,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文学思维,借助多样化的文学方式,更好地描述自己的生活经历,抒发自己的情感。运用开放式作文教学,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生活这个大课堂中,要求学生不仅仅关注“课本、课堂”,还要学会发现生活之美,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例如,每年学校举行运动会,比赛项目都很多,学生热情高涨,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上自拟题目写一个最喜欢的项目,把写作内容生活化。因为爱好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班级学生几乎把运动会的项目写了一遍,这样大家相互传阅,受益很大。另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多融入到班级学生生活中,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合理安排开放式作文教学内容,促使他们意识到写作和生活密不可分。
(二)作文内容要和学生专业紧密相连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1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实践效果
在实施实践教学之前和之后对学生进行试卷测试,试卷分别叫前测试卷和后测试卷,每卷均为20道题,总分100分。2个班共89人,89份前测试卷全部收回,后测试卷89份回收86份。前、后测试卷主要调查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和相互影响的认识以及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兴趣、科学价值观等的变化。从统计结果来看,由前测试卷中学生对STS知识了解过少,甚至没听说过,到后测试卷中了解了STS的内涵这就是一个进步。学生们普遍意识到环境对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性,对后测试卷中提到的是否修建核电站,有20%的学生表示反对,比2009年的问卷偏高(原来是12%),估计日本的核泄漏事件留下了阴影。与2009年的师范专业学生相比,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严谨性不如师范生,数学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更强,做实验时更易入手,对科技的领悟力更快,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之间的影响更关注。值得欣慰的是,两届学生后测试卷中对学习物理的兴趣都提高了10个百分点。我们首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了解哪些内容的理论性更强,哪些内容更与实践相关,哪些内容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能与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渗透,然后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最后按计划实施教学,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
2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内容
我们以《大学物理》(匡乐满主编,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第一册为例,主要内容是力学和热力学。根据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经过仔细阅读和讨论得出了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教学内容。
3基于STS教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找出大学物理教学与STS教育内容渗透的结合点后,我们制订出了教学计划。除在常规教学中渗透STS教育外,还举办专题讲座,成立科技创新小组,开放实验室,撰写调查报告、问题探究报告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3.1举办专题讲座
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一、引言
近几年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新媒体的不断涌现,电脑、手机等载体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学面临更大挑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9年8月30日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报告》显示,到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8.54亿,其中学生网民群体最多,占比为26.0%。[1]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方便快捷服务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对大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构建的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在不断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2]但是当前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还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滞后,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
当前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课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一般为大班教学,3、4个班同时一起上课,学生人数较多,教师会根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制作多媒体课件,采用最基本的讲授法,未能针对各类别安全知识进行灵活变通,有些授课教师甚至从头到尾都在读课件和教材,讲解完知识点后,就开始播放视频或者随意进行一些案例分析,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浮于表面。[3]在讲授安全知识或播放案例视频时,大多数教师并不关注学生是否真的在听讲,也不会和学生进行互动。这时大部分学生是没有专注于课堂内容的,他们可能在看自己的专业教材、玩游戏、看小说、聊天、睡觉等。许多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完全引不起他们的兴趣,这就导致一种课堂现象,教师在讲台讲,学生在底下无动于衷,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完全达不到安全教育的目的。教师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拓宽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一直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内容滞后
高校多层级班级管理模式探讨
一、业余党校多层级班级管理模式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初级班
根据“早启发、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的原则,在开学初的新生入学教育中,将初级班党课教育纳入入学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宣传党的历史和党的知识,培养和激发学生入党的愿望和热情,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引导更多的同学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培训每个专业班级就是一个党校初级班,全体大一新生必须参加,新生辅导员即为党校初级班的政治辅导员。任课老师为各系政治辅导员、学生处教师、团委教师、思政课教师。初级班的教学内容为党团基础知识教育,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历史、入党动机教育和入党的基本程序以及共青团的基本历史、学院共青团工作的简要介绍。
(二)中级班
为了让经过初级班培训后,对党有初步认识和认同,并提交入党申请书的积极分子早日入党,由党校教研室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分发到各系,由各系党总支组织积极分子进行学习。培训内容主要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政策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通过开展读报讨论活动、观看红色电影、参加公益活动等形式进行,任课教师主要是党总支书记、党校办公室、党校班级管理办公室、党校教研室负责人等。
(三)高级班
经过中级班学习,表现优秀,确定为发展对象或者预备党员的学生可参与学校校园管理和学风建设,因此,对这部分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素养要求比较高。对他们的教育和培养要更加注重能力教育、素质提升和核心价值观养成,要把他们培养成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并在实际行动上自觉践行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全面提升学风校风。高级班的课程内容主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员素质教育,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及制度建设教育;现代领导力、现代执行力、演讲与口才、公共社交礼仪、创新能力培养;参与党校管理和建设,参与校园管理和建设,志愿服务活动等。任课教师主要是专家、教授。
微信公众平台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论文
1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
微信作为一款手机软件与个人信息紧密相关,新媒体的智能手机能够随时随地上网,这是个人电脑不能做到的。微信公众平台相比于其他网络平台在传播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1.1操作的便捷性
注册微信公众平台是无门槛的,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没有注册的QQ号进行登录注册。平台管理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推送简单信息,消息发送之后会在终端通过微信平台通知用户;大学生受众群体在浏览信息的时候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网络就可以实现对信息的阅读。
1.2信息的高到达率
微信公众平台的传播方式是一对多的传播,直接将信息推送到用户手机上,实现用户对信息的强制阅读,而且信息的到达率几乎是100%。
1.3富媒体传播形式
高校学风建设现状
摘要:学校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学风建设情况,创建优良学风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良好的教风带动学风。对学校而言,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性、永久性的工作,贯穿于学校建设发展的始终。
关键词:学风建设;调查分析;问题;解决途径
为全面、深入了解广西理工类高校的学风建设情况,探索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在2016年下半年我们对包括桂林理工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在内的广西几所理工类高校的学生进行了一次网上调查,此次调查问卷共设计题目49项,包括单选、多选以及开放式问题等,主要内容是关于职业理想、学习态度与状态、学习与生活习惯、学习目的、第二课堂情况以及教师教风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共回收学生有效问卷426份。此外还采用了系统分析法、访谈法、跟踪调查法等与调查分析法相结合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因此文章所揭示的现象具有普遍性,所得观点和结论不失广泛性。
一、广西理工类高校学风建设现状调查结果
(一)学风建设调查结果
1.学生的学习目标与职业理想情况
有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占到调查总数的98.2%,其中追求全面发展的占77.9%,为就业而努力学习占15.2%,为考研继续深造的占5.16%;只有1.88%的学生目标模糊,学习盲目。总体来看,情况良好。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有明确的方向,有两个数据值得关注,只有2.11%的学生愿意毕业后参加基层就业,有17.14%的学生毕业后有创业的打算。
刍议培养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途径
一、立足新疆区情,创新理念,开拓思路
(一)优化教育培养载体,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网络是时下年轻人的宠儿,作为一种新型媒体,互联网在人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平台,对西部高校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瞩目,它弥补了地域劣势在文化传播和信息交流上的局限。因此,在新疆高校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有效开发利用专题网站作为宣传载体。高度重视网络平台,及时地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主要特征和导向功能等理论成果通过网络实现与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用于扩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辐射力。需要保持高度警惕的是,网络在高科技中强大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也使它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境内外“三股势力”进行颠倒黑白的宣传手段。为此,我们在利用网站,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要加强对网络负责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采取能够有效得力的措施加强网络监督,摒弃不健康的、腐朽的内容。
(二)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帮助困难学生关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关心大学生的出路和前途,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利益,关注学生的情感兴趣和发展需要,是“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具体实践体现为心理疏导与物质资助,合二为一。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热点问题的讲座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将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课内辅导与课外帮助相结合,专题辅导和日常教育相结合。有效地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疆内高校存在一部分民汉大学生依靠贷款交学费,他们基本生活条件相比其他普通同学也有一定差距。对于这些学习和生活都很困难的民汉大学生,尤其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将其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之中。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培养他们面对贫困,将不尽人意的客观现状转化为进取向上的动力,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另一方面,结合物质资助,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激励和引导贫困学生走出生活和精神双重困境,明确个人与集体肩负着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形成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找准个人在社会中的正确位置,并在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结合多元文化背景,汲取西部文化底蕴,营造独特校园文化
(一)突出地域民族特色,形成新疆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鲜明个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新疆多民族聚居的特点,表现为民族成分多而复杂、民族文化同中有异、语言风俗多种多样、宗教意识较为浓厚等鲜明的地域特点,这些人文独特性在高校校园氛围中体现最为突出。因此,在新疆高校校园景观文化的建设中,将这种多元化特点转化为特色。如校园主体建筑可以融合民汉民族风情和审美。既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庄重典雅,同时,体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异域风情。校园绿化植被也可考虑选取富有民族特色的花卉植被作为装点,如美人蕉、石榴、葡萄棚、胡杨、白杨等。这样的校园主体建筑环境,不仅有着独特的美化装饰效果,而且包涵着浓郁的地域民族特色,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从而在日常教学生活学习中能以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师生员工,起到陶冶情操、滋养心灵、培养人才的作用,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第二课堂的设置上可有选择地开设诸如《新疆历史与民族形成》、《兵团史》、《新疆地理》、《丝路考古》、《新疆绿洲农业》等选修课程,加强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增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而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的。增强民汉交流的另一个校园场地就是宿舍。一方面,开展党团组织进宿舍工作,通过每个宿舍一个学生党团员的模式,发挥党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建立学生辅导员、班主任进驻宿舍的制度,让学生在宿舍也能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增强师生相互了解,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宿舍管理中实行民汉合宿的制度,即将不同专业、不同民族、不同省份的学生安排在同一宿舍住宿管理,这也是营造团结向上校园文化氛围的好举措。以此为契机,新疆高校相关社团也可将民汉双语的交流和学习等内容制度化、常规化。
高校学风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
【摘要】伴随着手机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手机成瘾问题给新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大学校园手机使用的特征,对手机依赖成瘾引发的高校学风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手机成瘾视域下高校提升学风建设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手机成瘾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17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后,教育部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确定了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行动指南。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工作,事关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新时代校园手机网络普及化,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已深入学生群体,手机成瘾给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带来不小的冲击,给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1新时代手机成瘾对学风建设工作带来的挑战
1.1大学生手机使用普及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人群占比已经提升至98.3%。大学生是当前移动互联网使用的重要群体。2018年,麦可思研究院的一份中国在校大学生手机使用调查报告显示,8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手机依赖”。大学生日均使用手机累积时长为5.2小时,13%的学生日均使用手机9小时以上。71%的学生在21点到0点间使用手机,79%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学生平均每节课玩手机的时间是13.9分钟。手机上网的目的,主要是浏览网页、玩游戏、网络购物,这给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严重隐患。
1.2大学生生活方式懒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