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思政元素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思政元素论文

课程思政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三全育人背景下,优秀德育元素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主要体现在仁爱孝悌、重义轻利、人际和谐、恪守信用方面。运用讲好中国故事的问题导入法融入课程思政,采用多种实践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体验,采用分享、实践、点评教学形式促进师生联动,最终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中国传统文化

一、课程思政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的重要意义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高校思想政治课在落实过程中一定要遵循改革与加强的理念,与各个科目的课程相契合,通过协同效应提高教育质量。课程思政的本质在于对各类课程的教育资源进行挖掘利用,通过思政元素的融合,实现内涵与外延方面的拓展,实现思政教育目标,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格局。中国传统文化包含文献、物品等多种形式,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民族风情、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审美品位、文化知识等模糊的形态。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教学有着紧密的关系,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二者在理论依据上具有统一性,可基于同一目标而相互促进影响。将课程思政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是高校加强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实现课程育人,达到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同向而行协同育人的最终目标。

(一)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天文历法内容培养高校学生创新探索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文和历法知识分属两个章节。天文方面主要介绍古代天文的概念,历法方面主要介绍天干地支及历法的三大系统。例如,在讲解某个天文学知识时,讲到北斗七星由7个元素构成,分别为天璇、天权、开阳、天枢、天玑、摇光、玉衡,在讲解过程中还会对元素的命名依据进行介绍。北斗七星在古代有重要的作用:第一,可以找到北极星。将天璇、天枢两颗星连线延长约5倍的距离可以找到北极星。第二,北斗的斗柄方向可作为季节判断依据。斗柄指向东、南、西、北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古人根据北斗七星的特点和位置对其命名,让抽象的七星更具形象化,这是古人智慧和勤劳的象征。古人对北斗七星长时间的观察和揣摩,研究出北斗斗柄的指向可以辨别方向,体现了科学精神和创新探索精神。“勤劳”指以辛苦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智慧”指循规律把分寸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创新”可理解为对优秀传统进行继承,将现代因素进行融合,探索出新的模式。“探索”可理解为科学家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及预测的基础上,在开展活动时有具体的方向以及坚定不移的信心。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这三点思政元素充分挖掘,和北斗七星知识点充分融合,把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进行细致、生动的讲解,不能生搬硬套,要使学生们易于乐于接受。在融合思政元素时,一定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这需要教师对思政有清晰的认知与融合意识,能够在社会热点与教学内容中挖掘其所存在的思想教育元素。

(二)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阅读全文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讨

摘要:为解决地方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严重外流、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求问题,将课程思政贯穿软件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基于课程思政开展创新探索。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为例,探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的有效实施路径。试点结果表明,基于新的实施路径,在传授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水平。新路径实施性良好,可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软件人才培养;课程思政;软件工程专业;实施路径

0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热门专业和重要支撑专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据统计,目前培养的高端软件人才大量外流,严重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和国家信息安全[2]。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忽略了政治认同和职业素养提升,从而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如何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探索一条能够将软件人才留在祖国大地的有效实施路径,已成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3-4]。目前绝大部分地方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处于起步阶段[5-7],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如文献[8-9]分别对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思政教学进行了研究,文献[10]对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1]对数据结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2]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3]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4]对人工智能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5]对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与前述已有研究成果不同,本文以长沙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为例,面向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针对我国软件人才严重外流及地方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等问题,在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与实践,为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提供可行路径。

1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

1.1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本文基于地方院校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将软件工程专业体系蕴含的思政元素凝练为八大类课程思政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思维、人文伦理道德、现代法治观念、大国工匠精神、国际形势与使命担当、国内外软件行业现状与国家安全、新时代职业素养,从多角度强化立德树人的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如表1所示。基于上述八大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元素”有机融入到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将课程体系变为“育人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中存在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课程及思政教育相脱节的问题,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教学内容保障。

阅读全文

谈《企业内部控制》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摘要:随着教育部先后出台文件在全国高校部署推广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各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头戏。企业内部控制课程教学难度原本就较大,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如果缺乏精心设计,反而有可能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课题组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备课、授课和课后的全过程,通过“三个层级”进行巧妙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课程思政;教学

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三江学院省级一流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2020年入选校级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过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备课、授课和课后的全过程,并结合时事热点进行价值引领,做到课程思政的“三个层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第一层级是教师与课程融合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契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地方发展战略为统领,育人先育己,为师先为人。作为讲授企业内部控制的老师,应该在尊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引“经”据典,多“管”齐上。

1.1整合教学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课程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学习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内部控制基本知识;能力目标是通过学习内部控制程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置基本内部控制活动的能力;素质目标是通过学习内部控制规范框架体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现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教材,有的是按照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展开,有的则按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法规体系,即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18个)、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来编写。企业内部控制课程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经过多年的实践并不断总结,逐渐把企业内部控制的教学内容定为“11511”:即1段内部控制历史演进、1个内部控制基本理论、5大内部控制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1个内部控制评价,以及1个内部控制审计。

阅读全文

谈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和教学改革应用

【摘要】在互联网时代,如何从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课堂教学教书育人的作用,目前已成为人们关注和探讨的焦点。从现阶段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的实践情况来看,其课程改革已势在必行,未来的道路“任重道远”。近年来从多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全程育人为教学改革目标,努力发展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示范性课程。基于此,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以老年服务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建设为背景,针对其教学改革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公共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组织行为学;思想政治元素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为了改革思想政治工作开始着力进行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必然会在培养专业人才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教学管理创新是教学创新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高校人才培养创造出完善的管理体制、管理理念与管理平台。在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建设之中,“组织行为学”为其专业核心课程,近年来对于该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改革,努力使其成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中的示范性课程。本文以公共管理类课程(“组织行为学”)为背景,针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探索与创新。

一、契合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总目标

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托,在课程内容、特点基础上进行课程设计,现阶段在新的教育理念之下,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讲授专业知识,将其要求与思想政治建设目标结合起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紧紧围绕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知识传授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设置专业课程落实各项实践工作。所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应该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思政”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设置出具体的教育目标。

(一)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想政治课程同步。虽然各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课程内容、要求差异较大,但必须逐一分解专业素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等目标,按照高校学科发展特点落实下去。公共管理其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其中的管理行为、管理特征与管理方法等理论及理论模型,并了解其研究方法。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可通过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引领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塑造人文情怀,培养专业素养。所以,通过重新解构课程教学目标,可将教学目标与新的课程教学融合起来。

(二)融合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教学目标需以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为基础,结合专业本身特色与“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实施需要长期坚持。在行政管理专业中,组织行为学课程为其核心课程之一,高校行政管理专业需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教育目标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体系融合起来,例如,实施人员多元化管理策略,必须充分尊重人平等就业的权利,为学生讲解相关法律法规之中有关反对劳动歧视的内容,明确劳动构成的多元化是遵守劳动法规的成果。

阅读全文

公共管理类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新时代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实现全员育人、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组织行为学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学目标与高校课程思政总体目标有机契合、教学内容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载体、教学方法新颖多样切实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推广扩大教学影响。组织行为学课程多方改革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课程育人的思想政治目标。

关键词: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让所有课程都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所有高校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最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已经是每位高等教育工作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组织行为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近年来对此课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将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作为教学改革目标,努力成为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课程。

一、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高校课程思政总体目标有机契合

高校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主要依托专业培养目标,以课程内容及特点为载体开展设计。目前,根据“所有课程都应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求下,专业课程不仅以专业知识有效讲授作为教学目标,更要求与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有机契合。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以“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为总体教学目标,围绕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通过专业课程的设置得以实施。同时,各高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也有着各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应将高校课程思政总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二者有机契合,设计一门专业课程应实现的具体教学目标。总之,高校课程思政总体目标需要以具体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为依托,将课程思政目标分析、分解到每门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中。

(一)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应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

各个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虽因专业要求、课程内容不同体现出较大差异,但都应将“国家意识、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目标分解,并根据高校自身学科发展特点加以实施,从而真正实现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同频。例如,“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应用组织行为学中关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相关理论和理论模型,并了解的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一方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行为学和管理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培养学生国家意识和形成健全人格,塑造学生人文情怀、各知识形成讲解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专业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中外对比分析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因此,通过上述对课程教学目标的重新解构,可以较好的将课程思政的总教学目标完全融入新的课程教学中。

阅读全文

汽车检测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保证专业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强化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新时代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根据“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课程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和汽车维修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整体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考评环节的教学全过程,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丰富了课程教学内涵。

[关键词]课程思政;职业道德;教学设计

贯彻落实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强化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的融入,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实践将汽车维修职业道德与专业课程教学,以此为主线进行“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在讲述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过程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汽车维修职业道德。

一、课程思政教学总体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强化政治导向、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教育,根据“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特点,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和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汽车维修人才。

1.课程目标。学生掌握运用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技术方法、思维方式结合具体情况对汽车故障进行分析实践,在此基础上通过真实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在汽车检测与诊断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2.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面向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在“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实际工作中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

阅读全文

谈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摘要] 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专业都应该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加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合。依据酒店管理专业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总结归纳了酒店管理专业最具代表性的思政元素,并提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策略。

[关键词] 课程思政;酒店管理专业;思政元素

一、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

(一)以“人”为核心

酒店行业发展的驱动力从本质上说是更好地服务他人,服务的对象是“人”,而提供服务的仍然是“人”,这客观上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然是围绕“人”来展开的。在各专业课的讲解过程中,必然围绕“人”的因素进行设计,既包括消费酒店服务的客人,也包括提供服务的各个岗位的员工。如何协调客人和员工、客人和客人、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始终都是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命题。对于各种关系的妥善处理,对于不同利益之间的平衡与协调,都是酒店管理专业课程需要探讨的,比如要遵循哪些原则、责任义务如何合理划分、有哪些方式方法可供选择等,归根结底都是要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是这种以“人”为核心的特征,决定了酒店管理专业天然地与课程思政的要求相契合,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就是要立德树人。

(二)动态多样性

酒店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而服务行业的特点就是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当中,即具有动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只有那些不断地改进服务水平、提升服务供给质量的酒店实体才能够生存下来。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个别酒店的创新行为会逐渐成为整个行业的规范,而这必然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应性的转变。此外,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还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源自于酒店管理需求本身的复杂性和系统性。酒店的管理型人才,需要通晓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除了要明晰酒店内部各系统各部门的运作,还要对社交礼仪、法律法规、经济发展规律等有较好的认知,更要有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服务意识等多个层面的素质要求,而这些都需要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推广。

阅读全文

道路工程检测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

摘要:为探索高校工科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与实践的方法,为高等院校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文章以“道路工程检测”课程为例,分析该课程的性质与定位,开发课程思政元素,探索融入方法,并以该课程中的一个任务“锥体砂质量的标定”为例,阐明融入与实践的过程。结果表明,学生期末成绩平均分、对课程的满意度、课堂参与度以及思政考核及格率均有提升。论文研究成果对高校工科类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实践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融入路径;教学实践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加强嵌入式、融入式、渗透式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联系起来”。2019年3月,北京召开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从几次事关我国教育工作顶层设计的重要会议来看,课程思政是当前教育的大趋势,并且成为教育的研究热点。但是近年来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育以及人文社科类专业,对工科专业的研究甚少,导致高校工科类专业课程缺少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方法及借鉴案例,为此,高校工科类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课程思政的目的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之中,因此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是找准专业知识与相关思政元素的结合点并选择恰当的融入途径。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需要确立协同思维、隐性思维、特色思维、情感思维、复合思维和创新思维六种思维方式,才能实现课程育人的目的[2]。根据以上六种思维方式,按照新时代课程思政化建设工作的要求,结合“道路工程检测”课程性质和实践效果,文章从课程思政元素的开发方法、融入教学过程的途径、具体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案例三个方面,对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1教学内容改革,开发课程思政元素

“道路工程检测”是面向高校“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理实一体化的课程,该课程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掌握道路工程施工质量检测与评定的技能。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迅猛发展对道路工程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道路工程检测在提升工程质量、控制工程造价、改进道路工程施工技术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试验检测数据分析能力和工程质量评定的专业能力,从而为学生日后从事道路施工及试验检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课程性质及高校教学现状,在教学中渗透课程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以及职业素养[3],对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4]。由此可见,思政元素的开发是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

1.1从我国历史文化中开发课程思政元素

我国悠久的历史是课程思政的文化来源,能够激发学生高度的文化自信,培养深厚的文化底蕴,唤起强烈的人文情怀。例如在学习“任务4.1路面平整度检测”内容时,可以用享有世界公路鼻祖美誉的“秦直道”的短视频作为引入,同时让学生思考“是什么精神鼓舞着秦人的工匠在地形复杂、道路险峻的情况下坚持修路?”以及“秦直道中出现的车辙该如何检测?”,从而自然渗透锲而不舍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同时引出本次课的内容。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