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思政实践教学活动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效课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不十分乐观,在教师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必须采取措施予以逐一解决。
1.教师队伍方面
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要求还相去甚远,在教师队伍上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队伍结构上,高校现有教师队伍不够合理化,没能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来科学构建教师队伍,尚未完全形成老中青三个层次相结合的教师体制,个别教研室的结构十分不合理。敬业精神上,一些教师尚不具有足够的敬业精神,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对于上课存在敷衍了事的心理,无法真正做到“爱一行、专一行与精一行”。业务水平上,一些高校教师的业务水平低下,缺乏积极、主动探究教学改革的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教学过程,而忽略实际教学效果;过于注重学时的积累,而忽略了实际教学质量;过于注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
2.课程体系方面
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上还不够完善,需要不断进行补充与优化。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一味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要求的满足,所沿用的思政课程体系并不能将理工院校的特色充分展示出来,课程体系所具有的人文素质底蕴还不够深厚,对促进当工科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养成作用甚微。
3.教学方法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教学的核心要义
[摘要]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需求、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日益增长的精准需求、青年学生高质量教学期待等问题,应将精准理念运用于思政课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重要优势。面对新要求、新挑战,思政课教学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以精准为理念、以测助学,通过构建集精准挖掘、精准决策、精准教学反馈于一体的动态高效的精准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精准化程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思维;精准教学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系统擘画了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也标志着智能教育时代的来临。202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精准教学旨在优化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资源利用、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评价等环节的优势,确保教学数据精准、过程精准、反馈精准的一种教学模式。实施精准教学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时代要求,凝结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创新实践,凸显了思政课教学的守正创新。本文以精准为着力点,分析思政课精准教学的核心要义,剖析当前实施思政课精准教学面临的新挑战新问题,厘清精准思维应用于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以期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 效性。
一、当前实施思政课精准教学面临的现实问题
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发展,直接关系到《行动计划》的落实,也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思政课教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助力思政课精准教学,满足青年学生对高质量教学的期待,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技术赋能趋势:精准发挥优势满足教学需求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引发了从技术到观念的变化,从应用驱动到关键能力教育、终身教育、精准教育等辅助支持,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发展正在朝着积极主动、创新融合的方向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赋予当代青年学生的认知行为、学习生活鲜明的时代特征,信息技术既对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推动了教育的变革与发展。当前网络环境复杂化、学生认知多元化,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需要采用更灵活、更精准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开展精准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职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思政探析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国家教育部对我国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学事业提出了崭新的标准,要求教师在实际财务会计专业课程开展过程中,一定要通过现代互联网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效渗入财务会计教学内容中,以多样化、多渠道的实践训练活动锻炼学生的财务会计实务能力,培养其思政素养,使其转变以往偏见的思政学习观念,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思政教育。这样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理念,还能帮助教师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更好地实现高职院校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标。本文阐述了高职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可行性,提出“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构架及教学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财务会计;“课程思政”;会计实务;高职
高职财务会计专业教育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实际的实务能力与教材结构有效结合,借助现代多样化、多渠道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诚信、自律的行为准则[1],还能通过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充分锻炼其财务做账能力,提高职业素养。
一、高职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中重要的财务人才培育基地,一直致力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输送更多全能型、高素质人才为己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学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修养为教学目标。并且在日常教学中,秉承“以人为本、立德育人”的教育思想,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理念,注重将高职财务会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借助互联网先进的高新技术手段不断优化、完善教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财务会计知识的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其专业技能,培养实践应用能力[2]。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合理应用到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科学地增加财务知识储备,提高实务技能和精神,还能在潜移默化的锻炼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养,对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二、高职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思政”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在高职财务会计实务教学中,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有机融合,通过先进的多媒体、计算机等教学设备为学生开展除了学校公共课程以外的财务课程,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财务会计专业课程里有效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经济法律知识与职业道德之间的关联,从而使其在浓厚的道德学习氛围熏陶中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不仅有助于教师从素质教育的标准上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转变其财务观念,培养学生的账务处理能力和工匠的职业精神;还能有效强化高职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思政”化教学的实效性,使教师更好地发挥立德育人的教育、传播功能。例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借助多媒体引入实际教学案例以及当下社会上广泛关注的经济热点新闻,以动态视频、图画、文字、法律等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项目引导法,激发学生学习财务会计知识的兴趣,使其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继而教师可针对财务会计的概念、信息质量的要求以及财务的规范操作体系等内容围绕教学实例设计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讨论与思考。必要时也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演绎等形式深入理解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财务账目处理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育初探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水平是贯穿高校思政课建设始终的问题,当前高校必须始终把思政课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必须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创新教育;探析
一、思政课在创新网络教学模式下普遍存在
(一)持续开展思政课教师暑期“红色之行”实践教学活动
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同时,学校也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自2011年以来,学校每年核拨专项经费,每年结合时政和历史事件的特点,在暑假时期精心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红色之行”实践教学活动,踏寻和弘扬红色精神,积累珍贵资料,丰富教学资源,现在此项活动已成为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特色、有内容,富有成效的教学常规工作。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接受教育、坚定信念,参加培训、增长知识,积累资料、服务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7月,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革命遗址,聆听了延安干部管理学院5名教授的精彩讲座,开展了“学习、弘扬和践行延安精神”为主题实践教学活动;2012年8月,组织12名思政课教师赴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井冈山,开展了“踏寻先驱者足迹,弘扬井冈山精神”实践教学活动;2013年7月,组织12名思政课教师赴贵州开展“红色遵义行”实践教学活动;2014年7月,组织12名思政课教师赴兰考、红旗渠、西柏坡开展了以学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西柏坡精神及“两个务必”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教育”实践教学活动;2015年7月,组织了13名教师赴山西八路军总部遗址和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了“缅怀历史珍爱和平展望未来”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每一次的“红色之行”实践教学结束后,每一位教师都对学习、考察、实践进行认真总结,撰写心得体会,开展交流研讨,梳理珍贵资料,有效地运用于思政课的教学之中,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
近年来,学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用老图片说新变化,脱离实际缺乏体验;理论分析多,实际联系少;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等问题,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做出了新探索,提出了开展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精准扶贫的一线去、到企业一线去、到第一线去亲身感受,学习实践,挖掘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会到更大的图书馆“查阅资料”,接地气,开眼界,充实自己、提高能力。思政课理论教学与我国最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状况、精准扶贫的做法、发展成果相结合,与我国企业最新的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成果相结合,与最新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状况、发展成果等相结合,进而回答好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与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这是目前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较为成功和有效的方式。
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的渗透
[摘要]高校英语专业是培养我国对外交往和贸易活动人才的基础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教育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对思政教育的融入和渗透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在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构建简要概述的基础上,分析融入课程思政时面临的问题,结合实际地提出了课程思政渗透路径及要点,以期为相关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英语专业;课程思政
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育体系中的有效融入,又被称为是课程思政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系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高校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西方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还是拓展国际交往的基本要求。正是由于英语专业学习内容的特殊性,使得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强化思政教育的渗透力度。
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构建概述
1.课程思政的概念
课程思政的正式提出源自于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之后相关学者不断强化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各个高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本课题研究中,将课程思政概念界定为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活动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教育形式为支撑,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从而形成具有良好协同效应的综合性教育理念。课程思政的提出和推行,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创新人才的基本路径。
2.课程思政融入的意义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途径分析
摘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和认知水平,提升职业素养显得十分必要,科学施策课程思政内容,将成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经之路。本文主要从分析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必要性入手,介绍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阐明了课程思政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可行的发展路径,为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供良好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学生;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能够给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输送大量的实用型人才。如何从教学阶段就积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有效融合,促进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履行自身职责,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从课程思政视域下,采用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策略,积极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成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经之路。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可以更好地适应个人职业发展,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搭建毕业生和行业企业需求人才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沟通渠道,参与到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等工作方向[1]。职业精神是劳动者在工作时所展现的契合职业特征的精神状态,是劳动者认可本质工作基础上的行为方式和内在价值取向[2]。在高职教育培养下的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将能够更好应对实际职业岗位能力需求,更好参与到实际工作之中,履行自身的工作职责。高职院校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不断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使得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保持着热情饱满的工作态度,以兢兢业业的态度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职责,推进工作环节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成效。高职毕业生直接面向生产生活第一线,对于整个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们较高的职业素养将能够严格按照工作标准和行业规范,保障各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效率。但是,近些年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质量培养并不尽如人意,毕业生频繁跳槽现象日益增多,从业者缺失职业精神一直成为社会舆论的诟病,学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社会尤其是“中国制造2025”和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势在必行。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存在的问题
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培育,是高职院校人才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石和实施抓手。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之间的有机统一,推进学院高质量人才培养取得良好进展。不容忽视的是,在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高职院校在培养隐性职业素养的重视程度不够高。高职教育年限短、实训任务重,高职院校培养出了大量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同时,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上的弱化、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欠佳等问题。第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结合度还不够高。高职院校没有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的优势和作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拓展素质教育途径,确保“德育首位”原则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还有一定距离。第三,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认知弱化。在当今社会思潮下,高职生自我意识较为浓厚,存在对职业认知薄弱的情况,无法良好应对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没有坚定的信心和职业素养作为支撑,容易轻易放弃。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缺乏系列合理可行的教育培养策略对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内涵、要素等方面进行长效机制构建。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关系
摘要: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育人的两大重要手段,共同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二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为既存在差异,又存在内在联系。二者之间虽然在课程的性质、内涵、目标、内容、范围、实施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都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交叉性,这就为二者的有机融合、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7年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1]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将实践育人的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板块,它与大学生社会实践共同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只有切实抓好思政课实践育人教学环节,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而破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点,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有效开展,实现二者融合发展、优势互补,进而更好地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2]。而要实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机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首先必须弄清楚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之间的差异
(一)课程性质的差异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既是政治、思想、道德等要素的社会传递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个体对这些要素的体验过程;从本质而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社会传递与个体体验相统一的发展过程,它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具有特定的思想政治目标、科学的课程结构、系统的实施路径、严格的组织体系、规范的考核管理办法。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通常情况下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通过组织大学生有计划地融入社会生活,在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个体独立的思维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之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高校学生在学校相关部门的组织下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为了完成规定教学任务并获得一定学分,而利用重要节假日、寒暑假等课外时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劳动锻炼、生产实习,通过深入基层开展社会调查、科技文化服务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从而进一步认识基本国情、了解民情民意,有效融入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服务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
(二)课程内涵的差异
民族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研究
摘要:民族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既符合时代要求,也符合课程建设需要和现实要求。实践课教学是体现思政课实效性和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必要环节。该文试图从广西民族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角度,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方面的困境,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文化;思政课;实践教学
一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是其独有的、珍贵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广西作为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域民族特色。将高等教育资源与地区民族文化相结合,能使思政课彰显民族性,富有地方特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还能增强广西高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其自觉承担传承广西优秀民族文化和广西地区脱贫攻坚的伟大历史任务[1]。
1把广西民族文化融入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文化自信,提出了新的时代课题。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明确指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各领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对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肩负着使大学生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继承精神血脉的重任[2]。
1.2课程建设要求。笔者及课题组成员作为思政课一线教师,近年来一直在努力推进高校思政课堂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完善,尝试制作了慕课、直播课、线上课程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拓展了教学的方式和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在现今信息化、多元化的文化大背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易,要形成教育实效更是难上加难。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堂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并充实思政课堂的教学资源,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堂的关注度与参与感,增加学生对“四个自信”的认同与共鸣,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3]。
1.3现实要求。“95后”高职学生思想开放、个性强,善于接收各种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但分辨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较差;积极乐观,但更注重自我,集体意识较为薄弱;乐于展现自己,但缺乏行动力和持久力。高职学生的这些特点迫切需要思政课加强引导功能。实践教学指在理论教学之外,教育实施者为使受教对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No.34,2020SumNo.514象更深入地掌握理论、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受教对象的理论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而有组织开展的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有针对性、有效果而又接地气的实践课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打破学生对于思政课枯燥、理论性强、无实用价值等刻板认知,真正体现思政课的实效性和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