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思政理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思政课教学理论论文
一、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主体内涵及学理依据
(一)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主体内涵
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是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具体实施的运行方式。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是在吸取研究性教育教学核心理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具体操作步骤的结构性整体,是一种既体现思政课教学规律又体现研究性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教学范式。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内在结构由“菜单引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三位一体构成。其主体内涵是:“菜单引领”,即以问题为源头,围绕问题引导大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主体”,即以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提升道德素质为本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教师为主导”,即以教师为后台推手和规范的制度管理保障实践教学活动的运行。三者内在逻辑联系严密、运行分工明晰、功能互补性强,共同作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过程。
(二)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学理依据
任何教学模式都必然意蕴着一定的教学理念和精神,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也不例外。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蕴育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的核心要义。从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内涵看,该模式被植入了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两者具有相同的理论价值契合点。
第一,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意蕴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主张的教学过程应是引导学生源于问题、围绕问题、探究问题过程的思想。西方启发教育理论的创始人古希腊教育学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是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的奠基之作。他认为教学不应该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与学生诘问、交流和争辩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怀疑自己的原有观念,一步步激发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过程。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了“发现学习”。他认为教学“不是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他自己去发现学问”①。卢梭在这里提到的“发现”,包含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无论是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还是卢梭的“发现学习”,都提倡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赋予学生实践的过程就是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它主张实践活动源于问题,以问题(即菜单)引导学生深入火热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观念。
第二,思政课“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意蕴着研究性教育教学理论倡导的自由选择的精神。卢梭倡导并建立的“自然教育法”,主张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过多的干预。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在所有一切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②。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即尊重人的自由权利,能够依据努力而实现自己的意志。“菜单式”实践教学模式秉持卢梭“自然教育法”的精髓,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唤醒学生与生俱来的欲望和好奇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专长、爱好像在菜单上点菜一样自由选择实践活动的主题、自主决定实践活动的方式、自主策划实践活动的过程、自主选择实践结果的表达方式,并自主评价实践效果,给予学生极大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和自主决定的权利,赋予学生极大的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职校思政课课堂管理论文(共2篇)
第一篇
一、高职院校课堂问题行为及管理现状
1.课堂问题行为的根源及表征
进入大学后,不足的文化功底引起学习上信心缺乏,加之由中学转入大学,学习方法不能适应和及时转变,所以想学好各门功课实属不易。二是自控力较差也是高职生的一个普遍特点。中学阶段不良的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进入大学理想和目标的缺失,导致学习没有动力,在课堂经常走神发呆、心不在焉。不规律的作息时间、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白天精神涣散、行动散漫,没有学习意识、课堂意识、纪律意识与集体意识。三是高职生普遍认为思政课从小学上到中学,千篇一律,很多同学早已感觉枯燥无趣,甚至厌倦与反感。这很大程度上与过去应试教育形成的功利性的学习目标和教学方法有关。加上学生存在上大学是为专业而来的想法,所以满脑子充斥着政治课无用论,于是表现出拒绝理论、拒绝政治,认识不到政治理论的学习与修养对于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思政教学从一开始就面临极大的困境和挑战。四是寻求关注与权力。这更多表现在那些对学习不得其门,视学习为痛苦的学生身上。他们在过去的人际关系中常常不被认同,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关注与尊重,心理处于失衡状态。所以他们在课堂表现为不自在,不能很好地配合课堂教学,有时甚至严重扰乱课堂秩序、各行其事。
2.管理现状
根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和自身多年的教学督导体验,在课堂管理上,发现思政课呈现以下课堂形态:一是失序型。思政课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但在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里普遍不受重视,多数学校师资配备并未达到上级文件的规定。有些学校教师严重缺乏,只能大量聘请外校教师授课,外校教师的责任心本就不强,加上大多是大班授课,使得课堂管理问题更加突出,课堂效果更差。二是开放型。这类老师的课堂民主开放,师生互动好,自身责任心强,极力维持教学秩序,但缺少管理技能和方法,缺少权威,导致学生的自由行为较多、较突出。三是威权型。此类教师个性较强势,立场坚定,敢于对课堂一切干扰行为说不,并制定有严格的课堂规则,注重惩罚。但由于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沉闷不活跃,学习效果依然不理想。
二、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与技巧
姓名牌制度下的思政课课堂管理论文
一、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与姓名牌的作用
1.大班上课,“指名道姓”更尊重
作为全校公共必修课,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应对班级大、课程多的问题。少则60人,多则200余人的“巨无霸”课堂,加上每周12节以上的课时是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面临的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确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是,师生的相互尊重是教学活动能够顺利进行的基础,而尊重则首先从姓名开始。因此,高校思政课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一般情况下需要全员点名一次,教师要做自我介绍。但是,在学期末,经常有一些学生仍然无法记起任课教师的姓名;相对应的,教师每个学期更不可能记住数百名学生的姓名。于是乎,在课堂活动时,教师只能照名册点名,或者“指手画脚”地和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来说,这并不感到亲切,更感受不到尊重。乌克兰一个学术访问团来华访问时,团长萨芙琴卡指出,中国的老师不喊学生的姓名,而是指着学生回答问题,为此,她十分不解。应该说,这是中国学校里的通病,如果没有外国的同行指出来,我们甚至不会感觉到有什么不妥。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成功学的鼻祖戴尔•卡耐基则指出,“记住他人的姓名是最大的尊重”,大学是通往社会的桥梁,作为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为人处世的主阵地,通过使用姓名牌,让教师向学生传递关怀与尊重,可以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以后的人生中,这种思想与习惯将有助于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2.课堂交流,姓名牌有助于增强责任心
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已经为广大师生普遍认同。不过,长期形成的思维惯性很难在短期内完全打破。在高校思政课上,一方面,课堂上教师讲授仍然过多,学生参与度不足,课堂缺乏活力;另一方面,一些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发表意见的诉求并付诸行动,而更多的学生却倾向于沉默应对。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政治理论与现实的脱节、缺少必要的预习与准备、不同的专业背景等等。但是,除了客观条件和主观的习惯、意愿之外,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现状才是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笔者的班上,一位同学在进行课堂演讲时,倡议大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而努力时,想不到迎来了满堂的哄笑。顷刻之间,中国传统文化中青年读书人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与个人责任感和荣誉感荡然无存。这件事反映了多数大学生的思想心态,对功利、“自由”的追求掩盖了本应有的责任感,而思政课有责任对这一现状进行努力,尝试改善。在合班上课的思政课堂有针对性的实施姓名牌制度,可以在有形中拉近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沟通距离,同时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与荣誉感。在此基础上配合其他教学手段,如分组讨论,课堂演讲等,便有助于激励、组织学生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课堂,不仅可以直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语言组织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清议”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社会使命感与自信心。
3.考勤与纪律,姓名牌帮助强化自控力
近些年来,高校课堂的纪律已经成为高校教育中日益令人头痛的问题,各种考勤的办法也花样百出。不过,大学的课堂如果真的需要刷指模考勤,则无疑是教育的悲哀。维持课堂的纪律与效率,形式与内容应该并重,纪律的要求与课堂的精彩应该相辅相成。更需注意的是,现在的大学生不仅在考勤方面有迟到、早退、旷课这些老问题,更重要的有偿代课的广泛存在,这已经属于诚信的问题了;另外,课堂被手机绑架,已经到了“异化”的程度。显然,这不是一个仅存在于中国的问题,斯坦福大学凯利•麦格尼格尔的意志力课程受到全球性的热捧就在间接的证明,现代的人面对越来越多的选择和欲望,在自我控制上感到力不从心。实际上,大学生并不是不希望能有更有效的监督与自我监督,只是在现实中各种诱惑在不断进行干扰。由此,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对师生来说都是有必要的。而课桌上的一个姓名牌,可以清除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烟幕,配合课代表、小组、同学之间的自治性质的管理,可以形成有效的督促,帮助师生共同创造高效的课堂,并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最终,有可能帮助同学形成一生都受用的良好习惯与积极心态。
汽车检测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保证专业内容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强化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新时代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根据“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课程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和汽车维修职业道德等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融入整体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考评环节的教学全过程,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丰富了课程教学内涵。
[关键词]课程思政;职业道德;教学设计
贯彻落实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充分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育人,强化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的融入,是新时代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实践将汽车维修职业道德与专业课程教学,以此为主线进行“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在讲述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的过程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汽车维修职业道德。
一、课程思政教学总体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总体设计思路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强化政治导向、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教育,根据“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特点,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和创新创业意识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汽车维修人才。
1.课程目标。学生掌握运用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技术方法、思维方式结合具体情况对汽车故障进行分析实践,在此基础上通过真实案例教学,强化学生在汽车检测与诊断过程中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2.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面向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在“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实际工作中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科学素养、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
谈《企业内部控制》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摘要:随着教育部先后出台文件在全国高校部署推广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各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头戏。企业内部控制课程教学难度原本就较大,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如果缺乏精心设计,反而有可能阻碍教学目标的实现。课题组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备课、授课和课后的全过程,通过“三个层级”进行巧妙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课程思政;教学
企业内部控制作为三江学院省级一流专业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2020年入选校级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通过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课程思政贯穿于备课、授课和课后的全过程,并结合时事热点进行价值引领,做到课程思政的“三个层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第一层级是教师与课程融合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契合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地方发展战略为统领,育人先育己,为师先为人。作为讲授企业内部控制的老师,应该在尊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逻辑性、完整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引“经”据典,多“管”齐上。
1.1整合教学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课程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学习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内部控制基本知识;能力目标是通过学习内部控制程序,培养学生初步具备设置基本内部控制活动的能力;素质目标是通过学习内部控制规范框架体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现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教材,有的是按照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展开,有的则按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法规体系,即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18个)、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来编写。企业内部控制课程建设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经过多年的实践并不断总结,逐渐把企业内部控制的教学内容定为“11511”:即1段内部控制历史演进、1个内部控制基本理论、5大内部控制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1个内部控制评价,以及1个内部控制审计。
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为提高传统英文写作的教学效果,“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团队秉承OBE教育理念,研究“双平台+语料库驱动”视角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写作教学分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模块进行设计,探索“线上学习+课中TBL团队任务(线下翻转)+线上拓展”的教学活动。经过两学年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课程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学术写作;语料库驱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混合式教学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研究者、教学实践者和教育机构己达成了共识: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何克抗在国内率先引入混合式教学(Blen-dedLearning)概念,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表明,“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不是简单的“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的混合”,而是以学生的视角,利用互联网、移动技术和面对面教学为学生创造一种高度参与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是对课堂教学的提升与改进。本文结合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建设,研究“双平台+语料库驱动”视角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写作教学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模块,探索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形式,以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效果。
一、课程概述
“学术英语写作”是面向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的语言规范,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方法,使学生习得论文写作的理论和核心知识,具备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成为具有逻辑思辨能力的高水平外语人才。同时,将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有效融入,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科研报国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本课程自2019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20年升级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并从2020年起,坚持利用学习通App开展混合式教学。
二、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教育初探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提高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水平是贯穿高校思政课建设始终的问题,当前高校必须始终把思政课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必须不断加强思政课建设,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创新教育;探析
一、思政课在创新网络教学模式下普遍存在
(一)持续开展思政课教师暑期“红色之行”实践教学活动
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同时,学校也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自2011年以来,学校每年核拨专项经费,每年结合时政和历史事件的特点,在暑假时期精心组织思政课教师开展“红色之行”实践教学活动,踏寻和弘扬红色精神,积累珍贵资料,丰富教学资源,现在此项活动已成为学校有计划、有组织、有特色、有内容,富有成效的教学常规工作。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接受教育、坚定信念,参加培训、增长知识,积累资料、服务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1年7月,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到革命圣地延安,参观革命遗址,聆听了延安干部管理学院5名教授的精彩讲座,开展了“学习、弘扬和践行延安精神”为主题实践教学活动;2012年8月,组织12名思政课教师赴中国革命的摇篮和圣地——井冈山,开展了“踏寻先驱者足迹,弘扬井冈山精神”实践教学活动;2013年7月,组织12名思政课教师赴贵州开展“红色遵义行”实践教学活动;2014年7月,组织12名思政课教师赴兰考、红旗渠、西柏坡开展了以学习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西柏坡精神及“两个务必”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教育”实践教学活动;2015年7月,组织了13名教师赴山西八路军总部遗址和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开展了“缅怀历史珍爱和平展望未来”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每一次的“红色之行”实践教学结束后,每一位教师都对学习、考察、实践进行认真总结,撰写心得体会,开展交流研讨,梳理珍贵资料,有效地运用于思政课的教学之中,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深入开展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
近年来,学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用旧事例讲新理论、用老图片说新变化,脱离实际缺乏体验;理论分析多,实际联系少;讲理论体系引经据典,联系实际底气不足等问题,做出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做出了新探索,提出了开展思政课教师“走基层”活动。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到精准扶贫的一线去、到企业一线去、到第一线去亲身感受,学习实践,挖掘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会到更大的图书馆“查阅资料”,接地气,开眼界,充实自己、提高能力。思政课理论教学与我国最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状况、精准扶贫的做法、发展成果相结合,与我国企业最新的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成果相结合,与最新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状况、发展成果等相结合,进而回答好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实际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成果与新的实践紧密结合。这是目前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较为成功和有效的方式。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讨
摘要:为解决地方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严重外流、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求问题,将课程思政贯穿软件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基于课程思政开展创新探索。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为例,探讨专业课程思政实践的有效实施路径。试点结果表明,基于新的实施路径,在传授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可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水平。新路径实施性良好,可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的全面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软件人才培养;课程思政;软件工程专业;实施路径
0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热门专业和重要支撑专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据统计,目前培养的高端软件人才大量外流,严重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和国家信息安全[2]。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忽略了政治认同和职业素养提升,从而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如何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探索一条能够将软件人才留在祖国大地的有效实施路径,已成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3-4]。目前绝大部分地方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处于起步阶段[5-7],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如文献[8-9]分别对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思政教学进行了研究,文献[10]对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1]对数据结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2]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3]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4]对人工智能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5]对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与前述已有研究成果不同,本文以长沙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为例,面向习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针对我国软件人才严重外流及地方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等问题,在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与实践,为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提供可行路径。
1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
1.1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本文基于地方院校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将软件工程专业体系蕴含的思政元素凝练为八大类课程思政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思维、人文伦理道德、现代法治观念、大国工匠精神、国际形势与使命担当、国内外软件行业现状与国家安全、新时代职业素养,从多角度强化立德树人的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如表1所示。基于上述八大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元素”有机融入到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将课程体系变为“育人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中存在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课程及思政教育相脱节的问题,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教学内容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