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思政课堂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职学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浅谈
[摘要]根据最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模式,不能机械套用普通高中思政课的评价模式,应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生存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养成等多维度进行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手段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
[关键词]中职学校;核心素养;“进步之星”
2020年教育部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将德育课程的名称改为思想政治课程,与普通中学保持一致,将原来必修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选修课“心理健康”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其中“经济政治与社会”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加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改革后的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部分构成,基础模块是中职学校各个专业必须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四个方面的内容。拓展模块为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的有益补充。基础模块教学安排改革幅度较大,即一年级第1学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6课时,一年级第2学期: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36课时;二年级第一学期:哲学与人生,36课时;二年级第二学期:职业道德与法治,36课时。改革后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学业水平分为水平1和水平2,水平1是学生在完成本课程学习后应该达到的合格要求,是毕业合格性考试的命题依据,水平2是参加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是高职院校分类考试的命题依据。课程标准对思想政治课程学科核心素养也做了界定,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职业精神、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公共参与。根据最新的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模式,不能机械套用普通中学思政课的评价模式,应从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生存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养成等多维度进行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手段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五育”俱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必须对中职学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进行系列改革。
一、评价内容方面
要由侧重分数评价转向对学生工匠精神和职业能力、职业价值取向、行为习惯与态度、人文素养、心理素质方面的评价。
二、评价功能方面
要由侧重甄别、选拔性评价转向学生的综合素养评价。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探析
一、高职思政课获得学生认同和真心喜欢是实施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教学应是让受教育者学生积极参与并从中受益的教学,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那只是教师个人的独角戏。高职思政课要想获得学生对课程的重视、认同并真心喜欢,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因而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能全面调动学生,并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真正受益,是教学设计的主体思路。
(一)打开思路,积极采用“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前提。如何在教学中采用实训方式去完成一堂优质课以彰显职教特色,是高职思政课教学需要突破的一个难题。为此,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将学生参与教学这一常用手段全程运用于课堂实训,并通过“让学生主讲”这一形式来实现,达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实施思政课理论和实践“二合一”的校内实训实践教学尝试。目的是通过让学生在全程参与实训操作中,获取学习体验,使学生在自我演示中,获得这一知识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达到运用中领悟,产生细雨无声的功效。
(二)精心选材,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目标
精心选材,是组织教学实施、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针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2013年修订版)第七章,把对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基本要求作为教材落脚点这一教学要求,精心选取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部分,作为教学实施的着眼点进行教学,通过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来有序地组织展开。依据教学内容,以“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为入口,结合高职学生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已具备的知识解读能力,遵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让学生主讲”这一实训教学形式,满足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需要,达到把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融入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实施训练过程的双向价值取向。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分组表演和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开展才能比拼。把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通过生活化、趣味化的表演展示,让学生在实训操作过程中通过自我讲解,把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与自我行为意识融为一体,从正、反两方面,让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通过教学实施来体现其基本准则。并通过价值认同的学习过程,反思自我形成正确认识,有利于道德和法律知识传授与素质养成一体化的构建。
二、高职思政课赢得学生积极参与并终身受益是实施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职责所在
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影响因素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公共课程,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发育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为此,文章结合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探讨发展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对策,以求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成长及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影响因素;对策
思政教育是高职院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开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该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积极性差,导致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
1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因素
1.1学生因素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等可谓各不相同的,因此,其知识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等也存在有一定的差异。如有的学生基础知识较为丰富,教师在讲解一些思政观念和思想时,学生往往能够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往往比较好,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了思政知识之后,会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思考自己在学习中存在有那些缺点和不足,这样对于学生的成长及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而在教学中也有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思政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教师所讲解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不大。因此,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愿意配合教师的工作,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而且,学生的思维方式、理解能力、判断力等也存在有一定的差异,这些问题也会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1]。
1.2教师因素
思政课课堂教学理念创新研究
摘要: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其中重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是追求教学环节完整,还是努力实现有效互动?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是侧重评“教”,还是评“学”?为此,本文对以上三大教学理念存在的困惑及其调适对策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学观念;困惑;成因;对策
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路径与渠道,是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课程的最后一公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的落脚点。而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前提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没有这一改变,课堂教学改革就缺少动力支撑与努力方向,即便有所改革恐难持续,因此,教学观念转变就成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总开关。本文拟就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上面临的三大矛盾或困惑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思政课课堂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以教师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往思政课教学的普遍做法,这一观念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技术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学生成长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不再满足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期盼大学的思政课堂与中学不同,面对上述变化,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必须予以回应,尤其是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但应当看到,实现这一转变,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创新与守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还较为突出。思政课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当综合、协同推进,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的合力推动。首先,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引导与培训。就是在制定思政课建设的各类文件以及资助奖励、科研项目设立等,要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进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在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的各类培训中,应加大先进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力度,让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所接受,并内化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行动。其次,学校要优化管理与服务。就是要为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保障,特别是在政策上要鼓励思政课教师运用现代教育观念进行教学改革,及时解决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周到服务,例如增加思政课教师编制,减少合班人数,做到小班或中班授课,提供便于学生交流讨论的场所及相关条件等等。第三,思政课教师应提高认识与综合素质。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是思政课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需要。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必须进一步提高践行这一教学理念的综合素质,包括使命感、责任感、敬业精神、知识储备,现代技术运用能力、学习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当然,强调思政课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而是需要教师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落实学生学习主体责任、做好课堂管理以及实现有效教学的高层次上,安排一系列教学活动,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责任更大,任务也更重,因此,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思政课教师应主动作为。
高职思政课堂教学文化研究论文
一、思政课堂教学文化中的师生差异
1.工作差异。教师的工作是教,学生的工作是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感受可能会完全不同。教师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的授课内容能为学生所接受,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学到在自己看来有用的知识。但是这两个并不完全对等,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有可能不是学生所感兴趣或者愿意接受的,学生所感兴趣或者愿意接受的东西教师未必会讲述,更何况教师的课堂教学还要受到教材、学校规章制度等的制约。
2.社会差异。由于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教师与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同。受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会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假、大、空”,实用性不强,再加上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技能的培养,在一定层面上更加深了学生的这一认识。而作为教师,因为职业和认识的原因,可能会反复强调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
与其他大学生一样,高职学生是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们非常乐意接受新东西并且接受新东西的速度非常快,同时对于知识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这些都是教育得以进行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个阶段所学的东西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思政理论课可以使这种影响更加积极正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职学生也有着自身的特性。
1.学习能力。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层层筛选,一些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对一些学生来说学习并不是他们值得自豪和骄傲的领域。
2.自律性。有的学生会厌学,对学习和教师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有的直接站在对立面,对于教师来说教学难度就提高了很多。
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与思政课建设探索
摘要:提出的课堂教学思政化,是一种崭新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实践,是解决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指导思想和现实需要,是保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选择。文章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导向,探索如何守好高校数学课堂教学这段渠、种好高校数学课堂教学责任田的方法,探索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中与思政课建设协同效应的手段,希望为今后高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思政建设进一步地突破和提高,提供实践分析的例子。
关键词:数学课堂;思政;协同效应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是育人的主要途径。课堂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课堂教学是在课堂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组成的双边活动,在此活动中,教师可依据授课内容的要求和授课时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并对此目标作出合适的调整;同时,学生获取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采取多样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思维,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教师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材施教”的工作才能够完成,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关于课堂教学,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1],“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所以,每位高校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高唱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旋律,才能做成一名合格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思政中,教师的角色是主要的。要求高校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2]。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指导下,如何发挥课堂教学和教师在思政中的作用,如何发挥各个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对于解决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对于构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合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作用。在这方面,许多老师做了一些探索[3-4]。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增强”[5](思政课即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称。下文中,都用此简称)。因此,如何增强协同效应,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他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在现有工作的教学基础上,做进一步地探索。这不仅对其他课程本身,也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实践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6]。“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6]。因此,为了探索如何完成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育人的效应,做到可具体地实现,在这里以高校数学课堂教学为例,做一个探索性的研究。
一、为何要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重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数学实力往往影响着国家实力”[7]。早在2005年,教育部在《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发展数学科学,是推进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保障我国在各个重要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8]。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数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数学的运用往往是实质性的;二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正在日益呈现数学化;三是计算机的发明与使用是以数学为基础的;四是数学已广泛地深入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数学不仅是社会进步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因此,加大数学教学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注意设计“课下思考题”,指导学生写小论文。数学教学中要注意用“具体”和“形象”代替数学本质的“抽象”和“想象”[8]。“如果将数学教学仅仅看成是知识的传授,特别是那种照本宣科式的传授,那么即使包罗了再多的定理和公式,可能仍免不了沦为一堆僵死的教条,难以发挥作用”[9]。因此,数学教学中不是“死板”地讲授定理和公式,而是用来源于实践的内容和思想介绍定理和公式,学生从数学教学中得到的不仅有定理和公式,还有未来用于实践的指导思想。数学课程是每一所大学多数专业都开设的基础课程。因此,数学课程受众面大,其教学效果影响范围广。综上所述,在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建设过程中实现与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意义将会更为广泛,效果上也会更加明显。另外,由于“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依然突出,数学等基础学科仍是最薄弱的环节”[10]。所以,如果解决了高校数学课堂教学这一在教学中最主要的环节中的思政问题,将会对培养一批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有着良好的数学基础的大学生,以及对我国的科学研究,提升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夯实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有着基础性的意义。在全面落实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指导下,解决好高校数学课堂教学思政问题,对于我们保持昂扬的斗志,实现将我国建设成世界科技强国的梦想,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
首先,高校的每位数学教师要遵循教导的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加强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思想为统领,做好自身对文化与数学前沿知识的把握,使自己成为现代文化和数学知识的传播者,成为对我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成为关注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够有能力、有底气将数学课堂教学与思政课程建设协力共进,才能使数学课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服好务。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身的有用人才”。所以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党的思想教育融入在任何一个过程,才能更好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与思政课的协同发展,才能用与思政课协同发展方式完成相关的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其次,课堂教学实现除教师外,另一个主体就是听课的学生。只有调动学生们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完成预设的任务,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与思政课的协同效应。下面,以“图论”课为例,加以具体说明。图论(GraphTheory)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以图为研究对象。图论中的图是由若干给定的点(即“顶点”)及连接两点的线(即“边”)所构成的图形,这种图形通常用来描述某些事物之间的某种特定关系,用点代表事物,用连接两点的线表示相应两个事物间具有这种关系[11]。图论是离散数学、网络设计、运筹学等课程的基础,因此许多学校开设“图论”课程,或者在其他相关课程中讲授图论的有关内容。例如,河北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和金融数学两个专业,开设此课程,在其他专业中开设的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等等课程中均有图论的相关内容。在“图论”课堂教学中,首先需要引入“图论”课程的起源、研究内容和意义,以及一些基本定义。这部分内容通常都是从介绍1736年“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开始[11]。为激发学生的兴趣,会介绍一些与图论有关的有趣的游戏,例如1895年Hamilton的环球游戏,1852年DeMorgan的地图四色着色问题,即四色定理等等[11]。之后,将是以抽象的方式,介绍图论中的一些基本定义。这些内容确实既有名气,又有历史。然而对于现代的大学生,他(她)们对这些问题本身并不十分感兴趣,起不到很好地引发学生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事实上,此处可以介绍一些小故事,例如八路军打鬼子,在设计伏击点时,若将每个可能的伏击点视为一个点(即顶点),每两个伏击点之间若有迂回线路,则可以视为两个顶点之间的连线(即边),如此可以得到一个伏击图,此图就是一个无向图。在此无向图上,对于每条边上的可能影响迂回的因素,作为边上的权值,如此的伏击图就是一个加权无向图。如果在原来最早得到的无向图上,迂回的方向有条件限制,那么此时得到的伏击图就是一个有向图。如果在此时的有向图上,每条边再有权值,这时得到的伏击图就是加权有向图。用这样的小游戏方式,引出图论研究中的一些定义,即可以引发大学生们热爱八路军,同时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些我党的抗日历史。另外,可以用我党在一些惠及民生工程中的工作引出“图论”课程的相关定义。例如,为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12],“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12],“要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12]。根据这个精神,大量的驻村帮扶干部下乡,落实总书记的指示。假设根据某个村的贫困户的情况,某个驻该村帮扶干部要设计一个自己扶贫方式和所需经费图。先将驻村帮扶干部视为一个顶点,他所帮扶的每个贫困户视为一个顶点,此干部与其每个贫困户之间用一条边相连。根据总书记对于“怎么扶”的问题给予的“五个一批”[13]指示精神,贫困户分为五类进行脱贫工作。一类采取依靠自己的双手发展生产脱贫,此顶点与帮扶干部顶点之间边上的权值为政府引导和支持该户所需的费用;二类采用易地搬迁脱贫,这时需要有一定的经济补助,此类中的每个顶点与帮扶干部顶点之间边上的权值就是经济补助费用;三类是生态补偿型,这类中的每个顶点到自身有边相连,此边即图论中的环,该环上的权值为该户转为生态保护人员应得的每月工资收入,此类中的顶点与帮扶干部顶点之间边上的权值,可视为培训对应的贫困户为生态保护人员所需费用;四类是发展教育脱贫,此类每个顶点与帮扶干部顶点之间边上的权值为发生教育的费用;五类是社会保障兜底脱贫,该类中的每个顶点与帮扶干部顶点之间边上的权值为所需的社会保障费用。由于是帮扶干部对贫困户的工作,所以在此处的扶贫方式和所需经费图中,除去环之外,其他的边都是由帮扶干部顶点到贫困户顶点的方向;环上的方向是顶点自身指向自身;帮扶干部顶点出度不为0,等于所帮扶的贫困户的个数,而入度为0;贫困户之间无边相连。因此,这时得到的是一个加权有向图。分两种方式考虑此图:1.当删除图中的环,此图为一个有根的外向加权树,树根就是帮扶干部顶点。2.当不删除图中的环,得到的图将不是树,因为环是圈,而树的定义是不含圈的图。用以上方式将图论中的一些基本定义,如加权有向图、环、树、顶点的入度、顶点的出度等,介绍出来的同时,还简单介绍了在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攻坚战役中,党和政府所做的工作。由于学生中可能有来自已脱贫或者正在脱贫的家庭,那样,还可让这些学生介绍一下,他(她)们家是如何在党的脱贫政策指导下脱贫的,这也是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事情,会激发学生们学习“图论”课程的兴趣。再有,还可以介绍学生们身边的事情。现在的大学生每人都有手机,手机接收信号需要基站的服务,若将每个手机视为一个顶点,每个基站和每个网络服务运营商也均视为一个顶点,每部手机与每个基站之间有一条边相连,每个基站与其对应的网络服务运营商之间有边相连,如此可以让大家设计一个如何布置一个城市基站的分布,以及一个运营商能够服务的手机数量的网络分布图。此时,还可以简单地介绍处于世界网络技术最前沿的5G知识。这样的小型网络分布设计,由于就在学生们的身边,必会引发学生学习“图论”课程的兴趣。使得学生们对于网络在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利用、安全等各方面,希望有深入地了解,进而,还会有学生希望自己未来成为世界水平的科学家,成为网络科技领导人才。当然,对于“图论”课程的起源史,留作课外作业,让学生们写个小报告,在下一次讨论课时汇报。如此,课堂的各部分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完成,而且因极大地引发了学生们对“图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更愿意主动地扩展课堂知识,完成课外作业。与教育部专家们有关数学教学的指导[8],以及数学教育专家的意见[9],对应分析可知,这里“图论”课堂教学,不仅“具体、形象”地介绍了数学“抽象、想象”的定义,而且又不是照本宣科,完全满足数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理念,相关的“课外思考题”设计合理有趣。上面介绍的内容引入到“图论”的课堂,由于与学生们的生活贴近,不仅使得学生们增强了民族的自信心,也使得教师对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予了课堂上的传播。教师在“图论”课堂上引入了高扬的主旋律。
思政元素融入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浅析
摘要: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深度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塑造,旨在提高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实现育人目标。
关键词:生物化学;思政元素;课程思政
生物化学是医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学科,对于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有重要支撑作用。但本课程知识面广,涉及的代谢和生物学概念较多,机制复杂,学生学习时往往感觉枯燥乏味,难以理解和记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思政教育,顺应国家开展课程思政的趋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说起来容易,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困难重重,效果很难达到预期。教育部也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传统专业课教学重知识轻思政,没有深入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在当前教育改革背景下,作为一名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师,如何在育人目标的引导下开展课程思政[1],推动课程建设,值得深入探讨。笔者结合个人教学感悟和思考,论述生物化学各个章节思政元素的挖掘和应用,阐明其在教学中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1生物化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作为高职生物化学教师,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基础知识扎实、思想素质高、具有甘于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思政则是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专业课教师作为学生成长的领路人,要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精神塑造有机统一,让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技能水平的同时,不断提升思想认识,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后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在生物化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不仅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1.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中,将挖掘的思政元素自然导入,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的精神,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2]。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当引入思政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和讲故事的形式,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自豪感与专业认同感。通过学习,学生的知识基础不断夯实,技能水平不断提升,人生规划和价值目标越来越清晰,对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
新媒体支持下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
摘要:探讨了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论述了新媒体技术为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改革和创新带来的机遇:提供了传播载体,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分析了新媒体技术下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学生缺乏人文关怀,受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思政教学内容面临挑战,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策略:提高思政教师综合素质,拓宽大学生思政教育途径,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加强自律自控能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传播积极的校园文化,从而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促进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教学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思政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虽然为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教学带来了机遇,但也存在一定的挑战[1-2]。当前思政教学任务比较繁重,思政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自身的新媒体素养,从而促进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教学的持续发展。
1新媒体技术为高等院校思政课堂改革和创新带来的机遇
1.1提供了传播载体高等院校
思政课堂是教育者运用相关技能,将课程内容传递给学生的一种活动[3-4]。传播信息需要介质,信息传播的承载者就是介质,介质是接收者与传播者互相联系的纽带,其既能够传递传播者的用意,又能够反映接收者的建议和意见。新媒体技术能够向高等院校思政教学课堂提供传播载体。将新媒体技术与思政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运用图像、文字、视频及声音等信息表现形式,传递思政教学内容,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信息传播质量和效率。新媒体技术具有较强的交流互动性,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交流和互动,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