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程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思政课程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思政课程建设

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思考分析

摘要:西部高校需结合实际,以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着眼点和出发点,逐步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转变、辅导员和班主任素质能力提升,形成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力同向育人的格局,推动思想课程建设的有效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

1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思政课程内容学习不深。部分教师没有真正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学习贯彻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精神时,主观认识上不够重视,对新时代背景下时时更新的理念、思路、政策等方面的学习领会不够深刻,没有建立起自己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整体框架。大学生受教师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受到自身对课程的偏好、重要性认识等方面的主观影响,对思政课学习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不清、重要性不明的问题。

1.2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欠佳。目前,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西部部分高校在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养的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持续性的关注,对思政课程教师专业化团队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专家指导。具体体现在没有结合思政课教师的学习需求,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思政课程教学指导内容和适用性强的外出培训活动。与此同时,教育部对专职教师编制核定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

1.3教学方法创新思路不宽。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搞好思政课教学,才能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西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载体与教学方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虽然一直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但仍以传统灌输式、理论说教式为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落后,不利于思政课程质量的提升。

2加强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举措

阅读全文

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和探索

摘要:课程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双一流”高校建设、新工科建设目标推进,各高校持续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教学课程体系。为此,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为例,以提升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效果为目标,分析目前计算机类课程建设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目标导向、项目制管理等方法对思政课程、核心课程、案例课程、公共课程等进行建设。此外,探索了课程审查与监督机制、教师团队、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等保障机制,为课程建设及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目标导向;项目制管理

0引言

在研究生教学和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尤其在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对研究生课程改革和探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关系到我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成败。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的需求逐渐提高,已有课程体系与最新信息科技逐步发生脱节。因此,对课程建设进行改革和探索迫在眉睫。在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改革过程中,李娜等[1]提出以成果或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思政教育、课程评价等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许晏铭等[2]提出基于模糊综合理论的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云系统,兼顾了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特点,有效提高了课程评价的客观性与学生学习效率。杜兰等[3]在Python课程中提出将抽签系统作为一个连贯的实验项目驱动教学改革。曹晓叶[4]提出项目驱动的团队写作教学模式,改变了语言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上述研究可见,各高校已逐步开展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和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现阶段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课程建设意识不足、体系不完备、效果欠缺等问题,与课程建设的高阶性、创新性、有难度目标仍具有较大差距。针对国内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云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类研究生课程建设为例,分析现阶段课程建设所遇到的困难与挑战,提出课程目标导向建设,探讨课程建设项目制和保障机制,促使研究生教育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课程建设的困难与挑战

由于计算机类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需要通过课程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造力、创新力的研究者,使其能够满足当今社会需求,胜任最新生产技术,具备良好的问题素养、学术素养、批判素养和创新素养[5]。

1.1课程建设目标

阅读全文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探究

摘要:在全民健身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部署,结合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真正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通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开展现状分析,从更新体育教学理念、明确体育课程目标、重构体育课程结构、优化体育课程内容、加强体育课程实施等五个方面,为体育课程建设指出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全民健身;课程建设;学校体育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使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没有全面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智慧论断,使全民健身成为时下最流行的话题。全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或缺的指标要素,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高职院校作为全民健身推广教育的重要阵地,应顺应时展要求,承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结合自身办学优势和职业教育特征,围绕国家战略部署,积极深化体育课程改革,通过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使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健身方法,树立正确的健身理念、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持续体育技能学习能力,实现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教育目标。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建设现状

(一)教育理念。学校体育开展主要包括课堂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与指导、运动训练与竞赛等,体育活动的开展仅局限在校园内或教育系统内进行,与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社会体育活动的关联度不高,甚至存在脱钩的情况,导致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活动之间形成无法逾越壁垒,直接对全民健身国家战略计划的推进带来不利影响。现有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融合度不高,职业性体育教学内容缺失,无法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多数只注重对学生教学运动技术、体育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全民健身理念的形成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目标。现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2002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基本教学目标主要包涵五个方面:即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高职院校体育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同时兼顾,存在顾此失彼现象,最终导致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总体目标不尽人意。

(三)课程结构。按照教育部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多数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三自主”教学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师职业素养等方面没能跟上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仍处于待开发状态。高职院校体育亟需加强教材内容开发、教学模式变革、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新时展的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

阅读全文

理工院校证券投资学一流课程改革探析

摘要:应用型理工院校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进行证券投资学一流课程建设,有利于打造新文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金课”。沈阳理工大学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标准,重点解决证券投资学一流课程建设中的三大问题,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课程教学与组织实施、课程评价与质量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理工院校;证券投资学;一流课程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正进入以质量为导向的新时代,2019年教育部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为新时代一流本科课程立起了硬规矩。在新文科建设理念下,沈阳理工大学正致力于将证券投资学课程打造成辽宁省一流线下课程、思政示范课和金融专业一流标杆课程。本文根据证券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应用型理工大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标准,解决证券投资学课程存在的重点问题。

一、课程存在的重点问题

(一)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理念的适应性问题

思想性是一流课程的必备属性。让理念新起来就需要解决课程目标与新文科建设、卓越拔尖人才培养理念及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问题,解决课程目标与课程思政、学生中心理念、产出导向理念、持续改进理念相一致的问题[1]。

(二)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亟须重构的问题

阅读全文

中药药剂学课程思政教学分析

摘要:“课程思政”将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全方位育人理念。通过中药药剂学课程目标确定、教学组织实施、课程师资培养和中医药文化底蕴展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中药药剂学课程中的实施路径,构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教学体系,达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一体化,与思政教育形成合力,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中药学人才。“课程思政”融合中药药剂学课程教学,助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同时也促进了师德培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药学;中药药剂学;立德树人

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中共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倡导高校构建多层次互补、有机融合的高等学校大思政教育体系,鼓励教师寻求各科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将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融汇于专业课程教学当中,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我国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逐渐凸显,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理念也越来越清晰[2]。高校在大力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的同时,通过深入挖掘教育资源,激活和发挥教书育人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3]。笔者作为广东药科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制药系负责人,在中药类本科生主干专业课程中药药剂学课程建设过程中,倡导课程教学融合思政教育,深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立德树人”理念。

1贯彻知识目标,落实“育德”理念

课程建设是思政教育的根基。优良的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必须要卓有成效。高校教师进行课程建设,必须遵循教学规律,探究教学方法,强化课程管理。本校教务处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强调课程教学的主体作用,倡导在教学过程中精耕细作,融合思想政治教育[4]。在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评审中,学校遴选了一批有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有特色的课程建设项目,并取得相关教学成果。作为中药“制药”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和执业药师考试必考科目,中药药剂学是提升中药学人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进行中药学科学研究能力的一门学科。在课程设计中,本教学团队追求精神层面,以培养学生“制好药”的专业情怀,科学剖析“药害”事件。在讲授绪论章节时,引用《说文解字》中“药”“剂”的解释,强调药“从草从乐”(药的繁体字?),五音(宫商角徵羽)和谐是为“乐”,五行(木火土金水)和谐是为“药”,天人相应,制约平衡;剂“从刀从齐”,即用工具将物品梳理整齐,制药正是利用药物研究的科学手段,将药物和辅料等按一定规律组方制备成治病防病的药品。教师引入优良药品(如清开灵注射液)的设计意图、不良药害(如毒胶囊事件)的来龙去脉等案例,通过实物和科研经验分享等教学手段将“育德”理念落到课程教学的实处。具体而言,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中,教学团队认真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中药药剂学精品课程(已建成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在建)的建设过程中,设置了“价值引领”和“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覆盖了“育德效果”的观测点。

2加强教学组织,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思政”。具备教育功能的“思政”是课程教学的灵魂,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情感目标无缝对接。在中药药剂学“制药卫生”知识模块,本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制药过程中的硬件、软件管理,硬件是制药设备、符合标准的原辅料,而软件则是制药车间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制药认识。“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药物制剂,是靠“生产”(事前管理)出来的,不是靠“检验”(事后管理)出来的,须有“良心”,才有“良心药”。笔者在中药药剂学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图2)。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改进,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功能,不断优化课程建设[5]。

阅读全文

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

摘要:基于新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需求,探索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的建设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

1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的时代背景及重要意义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社会对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2018年以来,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战略的实施对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单元和核心要素,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明确强调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随后,教育部明确了“金课”的标准是“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2019年,“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本科教育改革全面启动,全国高校进入了本科教学的“质量革命”,“双万计划”开始实施。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吴岩司长强调中国高等教育的三项核心任务是“建金专、建金课、建高地”。由此可见,“金课”建设,即一流课程建设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如何打造一流课程成了高等学校办学、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和应该解决的首要核心任务。吴岩司长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的报告中提出,高等外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全、规模大、责任重。高等外语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要积极应对新科技革命挑战,要全面融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外语教育。2018年是本科教育元年,对本科教育质量的呼唤达到了历史新高潮,本科教育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2019年是新文科建设启动年,教育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要全面“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号召各高校专注教学改革,加强外语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深化公共外语教学改革,开展课堂革命,结合国家发展、高校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打造具有“两性一度”的一流课程,即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同时,要积极改革教育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重塑“大学英语”教学生态与形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类型、层次、生源、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遵循语言教学和学习规律,合理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课时,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应用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尤其是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新业态需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正如吴岩司长在高等学校专业设与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的一样,目前应用型高校出现了“形也不似、神更不似”的问题,存在很多“水课”。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外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高等外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这一场高等教育的“质量革命”中,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是应用型地方高校加快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环节。

2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然而,目前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面临的现实情况是课时日益减少,培养任务日益加重,教学质量不容乐观。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教学改革的微观问题,也是课堂质量革命的根本问题。因此,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落脚点在于课程改革,即建设大学英语一流课程,提高课程的“两性一度”。笔者认为,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重新界定课程定位,解决课程定位不准确的问题。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定位清晰、准确是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所在。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普遍存在课程定位不清晰、不准确的问题,大多数院校简单片面地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和提高四、六级英语考试的过关率上。笔者认为,在国家“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不能只是单一地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应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够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流,实现通用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有机融合,切实体现大学英语的工具性。(2)解决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激发、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内生动力的激发,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应全面改进教学方法,深入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教学资源赋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设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讨论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突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自主性和实践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学习内生动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发展,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切实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3)解决教学空间受限、优质教学资源缺乏和教育公平的问题。某些地方高校地处偏远,受空间所限,缺乏优质教学资源。对此,应用型地方高校在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中应有效利用中国大学MOOC学习平台、爱课程、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学堂在线和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及其优质的课程资源,延展教学内容,厚实教学内涵,切实拓展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并有效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4)解决课时日益缩减和教学质量要求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问题。目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境之一就在于课时日益缩减和教学质量要求日益之间的矛盾。(5)解决如何做好课程思政的问题。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涉及学生人数众多,因此,在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中尤其不能忽视该课程对于学生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因素,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

3应用型地方高校大学英语一流课程建设路径分析

阅读全文

信息安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信息空间已成为继领土、领海、领空之外国家主权延伸的第四空间,在高校育人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今天,信息安全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着尤为必要且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了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建设与思政建设双目标同向同行,构建全课程育人的双线融合的思政课程改革。着力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基于知识主线设计思想引导主线。结合互联网技术,通过多种互动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观点表达,寓思于教,将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文化自信、人文精神和法制意识等思政要素潜移默化作用于课程教育,实现核心价值观与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教育。

关键词:信息安全基础;课程思政;双线融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并非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育人正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1]。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价值引领和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课程思政”要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2]。一些高校率先探索专业课程德育功能,且多元化手段和设计成为高校信息化思政教学改革的热点。同济大学的《中国道路》、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等课程利用通识课程给学生传达正确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清华大学创新教学模式,将“慕课+讨论”形式的混合式课程运用于思政课,通过慕课视频、教师课堂讲授、师生讨论等环节实现综合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中专业课是深水区之一,与思政课程相比,专业课和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隐性的,而信息安全作为当今信息化时代普遍关注的问题,容易吸引学生视线,是一个较好实施“润物细无声”式的思政教育的切入点,贴近生活、案例典型的独特优势在隐性促教上作用明显。福州大学五位一体的信息安全专业培养中强调思政课程体系可形成“通识思政教育”“专业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教育”以及“课外思政活动”四部分相辅相成共助思政强心[3]。而思政教育课程建设中要避免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从高等教育“育人”本质要求出发,从国家意识形态战略高度出发,理清目标重方法,分层次地实现思政教育目标[4-6]。

1信息安全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目标

信息安全基础课程的教学,专业学术知识与生活结合度相对较高,存在很多与爱国情怀、法制意识、社会责任等相关的可延展讨论的问题,尤其存在很多可引导学生深化认识并分析讨论的问题。信息安全思政课程建设目标应由点及面,由小见大,由个人见社会、见国家,层层递进地实现深化思想教育。(1)提高学生学业水平、专业技术基础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强化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大学生思想纯真者有之、叛逆乖张者有之,专业学习能帮助学生在科学层面认识世界的真相,但引导学生辨别纷繁复杂的信息化大潮中辨别错误的认识和渗透,树立坚定的、正确的价值观。(2)在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培养上,引导学生增强为社会和国家建设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调培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脚踏实地奋斗的栋梁之材,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充分认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金融、军事等方方面面对于网络信息安全是高依赖的,实现自我的基础上更要追求贡献社会,做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安定发展的积极的一份子。(3)培养学生大局意识,以思想为眼、技术为器,强化文化自信、加强辩证唯物主义价值观建设。信息安全涉及的技术方面很多,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及社会、国家发展的需求,通过思政教育激发学生奋发图强、学习报国的爱国情怀,并引导学生付诸行动。

2双线融合的思政课程体系建设

2.1体系设计中应注重递进式思想教育

阅读全文

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课题组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毕业要求为指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及课程研究方法四个方面探索了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高校如何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实现“全员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关键词]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在党的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2]。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全面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各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青岛科技大学2018年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试点课程申报工作,全校38门课程获得了立项。作为全校近机类、非机类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组申报的工程力学课程思政也获得了立项。如何在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标?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痕”地融入专业基础课教学?工程力学课程组教师在广泛调研、多次参会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讨,制订了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毕业要求为指导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组深挖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内涵,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中“无痕”地融入思政教育,凸显课程价值引导功能,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经过一年多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育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积累了一定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

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工程力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师资保障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育教学目标达成的第一责任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对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课程组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采取多种措施培养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具体做法如下:1.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发展中心提供的师资培训机会,动员、鼓励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培训活动。2.利用学院的师资能力提升政策,推荐教师外出培训、参会学习和交流。3.依靠学校“基础力学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及课程思政建设经费的支持,选派任课教师外出进行课程思政建设调研及参会学习。工程力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4.组织课程组内部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交流和研讨。每位参加过培训的教师都要求在课程组内汇报和交流,以点带面,实现课程组“全员育人”。工程力学课程组共有任课教师10人,近两年参加校内外培训及教学会议达20多人次。培训内容除课程思政建设外,还包括信息化教学、“金课”建设等。通过上述措施,任课教师在工程力学课程教学中主动研究、加强思政教育的意识逐渐养成,“育人能力”和教学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课程组教师近两年已在全国力学会议、全校及机电工程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近10人次。

二、以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为基础,探索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和融入途径

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3]。因此,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尊重课程建设规律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使思政教育无痕地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结合工程力学的课程性质及特点,课程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课程研究方法四个方面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探索思政元素的融入途径,并大胆尝试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下面列举一些思政元素及融入点的例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