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思政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德育大学思政教育分析
摘要:
高校教学主要目的是为国家社会培育一批“优秀”的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优秀”一词有着更高含义的要求标准,当代优秀大学生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储备,同时还应是一个有道德、有涵养、对三观有着正确的认识与理解的青年。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各个高校的重视,怎样做好德育视角下大学思政教育工作也就成为了教学工作的重点研究课题。基于此,本文对基于德育视角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相关教育研究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德育视角;大学生;思政教育
大学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只有具备足够的本领,才能很好的适应当今社会的复杂多变。大学是人生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思想、心里逐渐成熟的重要阶段。因此,大学教学是十分重视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的。怎样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及正确的思想,是各个高校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课题。德育视角下大学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行培养是一项有难度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协调好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还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与配合,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提升思政教学的和谐度
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是取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必须使学生思想、思维与生活和谐一致,这样才能学生实现德育生态化,做到人与事物的和谐统一,有利于良好心态的形成。具体应做好这么几点:第一,将思政教育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利用课堂强化学生思政教育的同时,我们该应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这就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注重思政教育与生活德育的结合。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的渗透,例如不要浪费粮食,形成饮食节约观念,从而更好地确保思政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符。第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更好地尊重和了解学生,切实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尊重学生的意愿,掌握学生的心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更好地为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1]。
通识教育下茶学专业思政教育转型
摘要:通识教育和茶学专业思政教育存在共性,也存有差异性。传统思政教育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伴随着社会时代发展变迁,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识教育,并对茶学专业思政教育提出更高要求,使思政教育摆脱专业技能的局限性,真正发挥自身育人作用。为了贯彻落实茶学专业思政教育“大思政”发展转型,本文从通识教育视角展开剖析,阐述通识教育谱系,明确“大思政”转型面临的问题,而后提出具体转型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通识教育;茶学专业;思政教育;转型路径
将通识教育引入高等院校,特别是融入到茶学专业教育中,因二者存在互通性,寻找茶学专业思政教育的契合点。基于通识教育视角下,要想培育茶学专业优质人才,必须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提高思政教育在茶学专业教育领域的重要性,创新教育模式,完善教学模式,推动“大思政”转型,从而实现茶学专业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目标。
1通识教育谱系
1.1通识教育含义
通识教育又被称之“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源于古希腊提出的“自由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育公民健全完善的人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比较,其具备非专业性与非职业性特点,其内涵丰富,但未形成统一定义。国内某知名学者认为通识教育是广泛的且非专业性与功利性的基础知识、能力与态度教育。也有学者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入手,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创建人的主体性,并同客体情景创建主体性关系的一种教育,换句话来讲,就是“人之觉醒”教育。还有一些学者认为,通识教育就是以人为本,培育个体综合素养的教育。从课程角度来看,通识教育属于一种特殊教育理念,为了贯彻落实此理念,要设定对应制度,开设相关课程,运用合理措施,将通识课程作为载体,力求将学生培养成现代社会发展以及人类进步所需的综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的精髓在于沟通和整合,通识教育中的“通”除了具有“广博”之意,还有“融会贯通”之意。而且,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变迁,通识教育实质与内涵也在发生嬗变。
1.2通识教育性质
大思政下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建构
摘要: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建构具有非常突出的价值意义,有利于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回归实际社会,是大思政视野下建构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基本要求。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的科学建构,应该整合教育资源、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思政教育的实用性、开放性,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善教育环境、开阔学生视野和眼界。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校;实践育人模式;大思政
引言
大思政视野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建构是值得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在当前社会环境复杂性不断增强,外部价值观念不断渗透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大思政作为新时期教育理念下形成的一种新的实践育人模式,充分结合了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背景,对于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加强对于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建构及其价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建构的价值审视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就是结合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通过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反思,既能够帮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还能够实现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引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具体而言,有如下价值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小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摘要:体育教育既要将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教授给学生,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这是学校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思想的具体行动。小学体育教师要把握好《健康与体育》课程中的育人功能,在体育教育中融入规则意识培养、集体意识树立、个人品质雕琢、校园文化建设等思政教育内容,从体育育人的角度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在思想教育上有很大的价值作用,这种价值观可以作用和影响于学生的言行举止,根植在学生的理想抱负中,助力小学生体育技能和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思政;小学体育教育;融合
以德为本,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和养成个人美好思想品德的重要时期,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对思政内容会进行着重讲解,但是思政教育不能仅局限在单一的学科,而是应当广泛地与众多学科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和本领的同时也同步学习思政内容,如此才能真正让德育渗透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助力学生健康成长。以体育教育为例,体育锻炼不仅是强身健体的重要手段,而且还对熏陶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秉承“体育思政”的理念,将小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教学,在创新体育教学的同时,发挥体育教育更大的育人价值。
一、在融合中培养规矩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揭示了规矩的重要性,在做任何事,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相处中,都应当有规矩,讲原则,而不能随心所欲。与幼儿园相比较而言,小学显然有更多的规矩要求,譬如出勤规矩、上课听讲规矩、作业完成规矩、班级卫生环境维护规矩等等。在思政课中,教材也会将这些内容分章节地进行解释,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规矩意识,而规矩意识在体育锻炼中更是无处不在,如果没有规矩,那么体育比赛就不存在公平竞争之说。如果没有规矩,那么就谈不上竞技场上的谁输谁赢。如果没有规矩,那么就很难去判定运动中各个动作是否正确到位。因此,在“体育思政”理念下开展小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学时,体育教师可以先从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开始。比如,开展任何一项体育锻炼,都必须严格遵守运动的规则和训练的要求,不能盲目开展。以最大众化的跑步训练为例,绝大部分学生对跑步都非常熟悉,认为很简单,但是进入小学后,教师会更多地从跑步的各种动作,特别是细节上的动作,以及正确的跑步习惯去要求学生。比如,运动前的热身环节。热身多以踢踢腿、拍拍腿、活动头部和肩膀、扭扭腰这些简单动作为主,但如果缺少了这个热身环节,直接进入运动状态,学生就容易出现运动损伤,教师在最开始可以用课堂纪律这种强制性的方式来要求和鞭策学生,随着学生规矩意识越来越强,学生自己也会慢慢地养成习惯,进行自我监督。
二、在融合中树立集体意识
从社会学角度上讲,人类具有群居性,是生活在一个集体环境中,需要与周边的人和睦相处,保持和谐友爱的关系才能够拥有愉快的生活。在小学思政教材中,也向学生介绍了很多人际交往方面的内容,包括尊敬师长、尊重父母、关爱同学、礼貌待人、文明友善等,因此,在“体育思政”理念下开展小学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体育项目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项运动—拔河为例,拔河就是非常典型的集体项目,要想赢对方,就必须整支队伍的人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聚。有部分学生认为拔河是一项纯力量的运动,只有力气大的人才能赢,实则不然,拔河除了力量,同时还要求智慧,更需要集体意识。比如两支比拼的队伍中,一支队伍男性占比高于另一支队伍,理论上其力量更大,但假如拔河时,步调不一致,每个人都只是想着自己发力,不顾前后其他队友,那么力量再大的个人,也难以保证整支队伍的胜利。反之,男性占比低的另一支队伍,如果讲究策略,包括站位上是两两分开两旁站,将整支队伍中力量最大的人置于队伍最后,将精神气势上最具有震慑力的人置于队伍最前,整支队伍在发力时紧听口号,严格按照口号来发力,大家保持着同节奏、同位置、同朝向来发力,那么整支队伍的凝聚性就会非常强,在集体意识的驱动下,更能够发挥出1+1>2的效果,最终赢得比赛。类似例子在体育项目中不胜枚举,教师可以借此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影视动画思政教育功能探索
作者:魏婷婷 单位: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作为近代中国动画片的开山鼻祖———万氏兄弟拍摄了诸多的作品,这些作品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且具有一定时期内特定的思政教育功能的例子。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动画作品为例,其肩负着宣传斗争、鼓舞斗志的教育功能,政治观教育目的多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1931年的动画短片《国人速醒》和《精诚团结》单是看名字就能感受到激昂的抗日精神,其宣传鼓舞士气的功能更是不言而喻。1940年的抗战动画片《农家乐》讲述了一农户人家祖孙三代奋勇出击,歼灭侵略者的英勇事迹,作品大快人心,有力地鼓舞了士气。1941年我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的创作背景较为特殊,时局动荡抗日口号只能隐晦提出。因此,影片借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孙行者三借芭蕉扇”的故事,暗示了我国抗日战争艰苦的历程和最终将取得胜利的愿景。1947年政治讽刺动画片《皇帝梦》借用小动物的形象演绎了撕毁停战协议、发动内战等场景,讽刺了国民党政府在美国的指使下召开“伪国大”的史实,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黑暗和腐败。作品以“号召人民反对内战、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观教育内容感染了当时的广大观众。
道德观教育功能新中国初期的动画片,在创作上吸取了前苏联的经验,在选材上大多采用“具有教育意义的童话题材”。1950年的动画片《谢谢小花猫》借用小花猫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为大家除害的故事,向观众宣传了道德观教育的内容。作品充满童趣,不仅教育了未成年人要分清善恶,也引导着成年人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生活化的故事内容透露出维护正义、责任重于山的品德教育内容,可见创作者的良苦用心。1952年摄制完成的《小猫钓鱼》讲述了三心二意的小猫在猫妈妈的悉心教育下,改正缺点专心钓鱼并最终成功钓上一条大鱼的故事。有的未成年人在生活中难免会像故事中的小猫一样,做事三分钟热度,缺少耐心不能够持之以恒,通过观看这部影片,可以让孩子们借助故事主角小猫的经历学习做事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的道理。动画片《神笔》讲述了心地善良、酷爱画画的马良在得到神仙赠送的神笔后,无私地为穷苦百姓造福,使他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日子。影片宣扬了惩恶扬善这一道德准则,马良也用他的神笔唤起了观众心中的正义感。同一时期的《草原英雄小姐妹》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动画影片,作品中两位小牧民为了保护公社的羊群,不畏惧牧羊的艰苦环境、忘我地与暴风雪进行搏斗,所宣扬的集体利益至上和对党的忠实信仰影响了那个年代的老老少少,也是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内容的体现。此类影片对当时所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的中国人民来说,就像是一剂催化剂,鼓舞着他们全力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1963年的动画片《金色的海螺》讲述了勤劳朴实的青年渔夫和美丽善良的海螺姑娘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克服重重阻力后最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爱情故事。影片融入了青年人的恋爱婚姻家庭道德观教育内容,使观众认识到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要靠夫妻相濡以沫共同经营。其中所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一:年青夫妻要依靠勤劳的双手来创造美好生活这一寓意在我国三年自然灾害后的重建时期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1981年的《九色鹿》讲述了药师调达因贪图国王的赏金而出卖了救命恩人九色鹿,最终九色鹿因善良免遭杀身之祸,而调达却落了个坏下场,这验证了中国一句古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调达在获救后曾承诺保守九色鹿藏身之处的秘密,可在利益面前却失信了。信守承诺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所宣扬的为人处事应遵守的道德准则之一,影片《九色鹿》在改革开放这一特殊时期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其突出“诚信”这一社会公德教育内容的重要性,也是符合当时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的。
人生观教育功能1954年根据民间传说“寒号鸟”改变的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讽刺了一只贪图玩乐、懒惰不筑巢的鸟,因为烤火取暖使得一身漂亮的羽毛都被烧焦了。充斥讽刺意味的影片中洋溢着朴实的育人思想: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只有依靠勤劳的双手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而贪图安逸的享乐主义是错误的。1955年动画片《好朋友》用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小动物之间的生活故事,他们由争吃小虫闹别扭到和好如初懂得共同分享美食。这一系列的故事让未成年人体会到友谊的真谛,感受到友情的甜蜜和温馨,教育孩子们要懂得珍惜友情、友谊第一。195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动画片《小鲤鱼跳龙门》中的人生观教育构思十分巧妙,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成龙的民间传说暗含着未成年人要努力进取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的教育内涵。1999年的动画电影《宝莲灯》讲述了沉香在众人的帮助下战胜二郎神最终救出母亲的故事。作品所要宣传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励志精神,更包含了在面对重重救母苦难时坚定心中的梦想不放弃的寓意。相信观众在受到沉香那坚定的救母信念感染时,心中必定会激起对人生信仰坚持不懈的追求。2000年中央电视台青少年节目中心动画部摄制的系列动画片《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也在新时期发挥了它的思政教育功能。作品以讲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著名人物的高尚道德情操故事的方式,对未成年人进行成才教育,鼓励他们去感受人生中应有的真善美,激励着未成年人去追求人生理想,实现自身价值。
目前我国影视动画思政教育功能弱化的表现
我国动画曾有过一段辉煌的发展期。1949~1999年的50年间,获政府各项奖励的国产动画片累计高达70部,那些耳熟能详的如《黑猫警长》、《大闹天宫》、《葫芦娃》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至今仍是我们的骄傲。它们的成功之处在于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要求,指明了20世纪未成年人主流价值观的发展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众传媒载体相得益彰的完美结合。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国家正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建设,我国的影视动画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繁荣期。根据广电总局每年公布的全国电视动画片制作备案的数据来看,目前国内市场上的电视动画片种类众多,作品题材也相对广泛,其中包括了童话题材、教育题材、现实题材、科幻题材、神话题材、历史题材及其他题材。分析2012年1~6月的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经备案公示的全国国产电视动画片总共267部,平均每月有44.5部,其中教育类题材的动画片所占比例约为总数的27.7%。以备案公示的2011年全年国产动画片题材来看,教育题材所占比例排名一直较高,其中2月、6月和11月均名列榜首,其余9个月的排名均在前3位。然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制约的双重影响下,影视动画产业自身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影视动画作品鱼龙混珠,良莠不齐,它主要表现在内容暴力化倾向、色情内容充斥,以及泛娱乐化现象和作品文化杂糅。#p#分页标题#e#
(一)作品分级不严格,暴力、血腥内容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准则影视动画作品内容不健康、级别不适合未成年观众的现象十分普遍。哈佛大学公众健康学校曾对1937~1999年的动画片做了一项研究,其结果表明在被调查的74部G类动画片中(适合7~10岁年龄段的孩子观看的动画片),平均每部每10分钟就会出现一次暴力镜头;其中的46部片中至少有一名角色被攻击而受伤的画面,37部片中有角色被杀害的内容[1]。这一类问题在国产作品中也十分突出,2007年108集的国产动画片《虹猫蓝兔七侠传》在央视少儿频道播出98集后遭到停播,究其原因是作品涉嫌“暴力、血腥”内容过多。这部以武侠为题材的动画片中充满着暴力情节,它向未成年人宣扬了暴力加无知的理念,传递了一个一切问题都可以用暴力来解决的价值取向。作品中武林帮派的血腥打杀场景可能会引发未成年观众的暴力行为,使他们相信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暴力和危险,而暴力行为才是解决问题的可取手段。其中有一集是蓝兔为了救虹猫割破动脉,血流了一池塘的场景。有位自称“涛声还依旧”的家长谈到儿子在观看过动画片后曾问过这样的话:“妈妈,为了朋友什么都可以做吗?”吓得这位家长连忙给孩子解释片中错误的做法[2]。这种充斥不健康因素的问题作品,不但失去了作品本身传播积极向上内容的作用,无法实现其思政教育的功能,而且严重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
高校化学教育中思政教育的渗透
摘要:为更好地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切实有效地开展思政教育,在专业教学过程渗透思政教育是较好的方法。本文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育部认定的骨干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中开设《基础化学》课程为例,梳理了在《基础化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方法,并从科学精神、安全技能、环保意识、爱国情怀、哲学素质、审美眼光六个方面论述在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化学;人文精神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重要理念的贯彻落实不断加强,体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道、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专业课程上的“思政教育”体现为专业教师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全过程,深入挖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载体上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积极开发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主动地开展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化学作为专业课程,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值得教师挖掘,同时授课的专业教师也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职责与使命。新时代的化学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化学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科学精神、安全意识、生命理念、爱国情怀、哲学素养和审美眼光。如何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避免“两张皮”现象,是每一个专业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以我校(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教育部认定的骨干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开设的《基础化学》课程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该课程开展思政教育。
一、科学精神的养成
通过化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包括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不畏困难的探索精神,敢于质疑的怀疑精神及高风亮节的科学道德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化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断探索钻研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可走,成功只青睐那些不怕困难,勇于挑战的人。比起灵光乍现的天才思想,科学更需要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比如教师在讲稀有气体时,可以通过“第三位小数的胜利”、“苯的凯库勒式”发现等故事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愈挫愈勇的科学精神。
二、安全技能的训练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学生必须通过实验研究探索化学规律,绝不能纸上谈兵。但我们要知道几乎所有的化学实验都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实际上学习实验一定包括学习如何安全的做实验,否则极易出现事故。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安全技能:比如不要直接去闻化学试剂,不要用嘴去吹灭酒精灯,危险物质要分类贮存在干燥、阴凉、通风处,钢瓶的正确使用,有明火的仪器的使用,溶液混合方法(如浓硫酸和水)等等。并且还要能正确处理实验事故,比如酸或者碱溅到皮肤上,被电炉烫伤,流到实验台面的酒精发生了燃烧等等。此外,学生还应该掌握实验室防护用品的使用,如进入实验室要穿实验服,戴手套,必要时需要佩戴防护眼罩、护目镜和口罩。
创业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探究
【摘要】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来讲,其能否有效贯彻落实,不仅关系着能否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也关系着新时代大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高低,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积极倡导创业教育理念的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从不同层面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为其思维能力、风险与危机意识的形成、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同时也能够探索出更理想的、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因此,针对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应给予充分重视。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策略
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岗位竞争,除了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水平之外,还应该积极鼓励其创新创业,以此来开辟出高质量的、且更适合自己的就业路径。对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既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还要重视思政教育的恰当渗透,以此来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能够为其未来就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必要性
高等院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修养,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为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形成提供科学指导。若将两者有机整合在一起能够促进高等教育的优化升级,效果一定事半功倍。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专业特点,引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完善全新教学制度的构建,摆脱传统教育机制存在的种种局限,促进创新创业人才质量的显著提升。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未来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人才,并且为高等教育的优化升级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1]。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也逐渐发展成为了人才竞争。而通过有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既可以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可以通过辩证唯物理论来激励学生正确、勇敢的面对创新创业,促使学生始终坚持以正确的三观来对身边事物做出深入思考,从而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显著提升提供有力支持。
2创业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现状
首先,在观念上的融合。创新创业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应始终围绕创新创业为核心进行实证教育工作,且不论是教育者的教学内容,还是引用的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都要为全新的教学核心服务。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活动在具体开展中还是沿用传统教育理念,引用的教学方式也较为单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同时,很多人对高校教育的认识都较为片面,认为学生在高校接受的就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进而导致很多师生都未充分重视思政教育,也给相关课程建设带来了诸多阻碍[2]。其次,在实践上的融合。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环节应得到校领导的重视,且还结合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做出进一步规范,构建出更完善、合适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来为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力支持。且在新时期背景下,教师还应重视新颖、先进的技术手段与专业教育的有机整合,以此来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与环节。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内研讨,以及社会调查与生产实习等多样化路径来优化实践教学,构建出与实际需求相符合的实践育人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优化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整合来为高校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形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但就目前来看,很多高校都未从上述几个方面来对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整合做出深入探究。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概括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然后阐述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主要包括加强高校思政网站建设、加强高校互动机制的构建、延伸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强化思政教育的辅助性作用等,从而实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互动整合目标。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传统思政教育;互动模式
通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可以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形成思政意识。在新形势下,加强思政教育尤为关键。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中,明确提出高校思政工作,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形势之下,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的亲和力比较显著,传统的思政教育与预期结果并不相符,所以传统思政教育必须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从而与时展需求保持高度的抑制。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
(一)网络思政教育以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为主
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网络思政教育属于全新的传播方式之一,其重要特点就是新颖性和易于接受性,以此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网络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传统思政教育属于基础性地位。同时,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思政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实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确保思政教育内容与其生活场景和思维方式相符合,确保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于大学生而言,要使其认识到网络思政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网络空间内,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对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规范的价值观念[1]。
(二)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以主要观察和主要解决方式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