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思政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思政教学

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目前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通过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考核”全过程,并尝试建立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机制体系和“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专业群思政”建设体系,实现课程思政的全程融入,有效保障课程思政教学任务的落地扎根。

关键词: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全程融入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本科专业的特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门课程主要讲授中药炮制的历史沿革、基本理论、炮制目的、炮制工艺、现代研究等炮制学相关知识,是连接中药与临床的桥梁。传统中药炮制学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核心,虽有部分教师关注素质培养内容的融入,但没有形成普遍共识,更没有成为课程质量的评价标准。然而,随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提出与深入,中药炮制学的课程思政建设逐渐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热点。目前,多位学者就中药炮制学的课程思政改革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1-5],包括:(1)挖掘课程思政资源,融入课程设计;(2)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入思政元素;(3)制订教学目标、融入思政目标等。然而现阶段针对中药炮制学的课程思政改革多集中在“课堂授课”部分,因为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的“主战场”。但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6]的要求,课程思政应做到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因此,为深入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中药炮制的教学全过程,有效保证课程思政的培养效果,本教学团队尝试建立了基于全程融入式的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通过一年的试运行,取得了较好的思政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1基于全程融入式的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标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的要求,结合实际教学全过程,本教学团队构建了贯穿“课前—课堂—课后”三过程,以“思政融入为核心”,以“思政教学目标达成”为主线的可持续改进的全程融入式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见图1)。

1.1课前准备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应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思政纲要修订教学大纲,尤其是在传统教学目标中明确思政教学目标,如我校中药学专业在《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中除知识目标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和中医思维,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中药炮制的现代科学内涵解释及炮制研究与应用中,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工匠精神意识,即明确了以“团队协作意识”和“工匠精神”为主线的中药炮制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目标。制订教学大纲以后,需对教学方案进行重新设计,主要是解决“如何融入思政元素,做到润物无声”这一问题。尤其需注重“知识点”向“思政点”的自然转换,并应自然地衔接到下一“知识点”。此外,针对中药炮制学思政元素的融入,笔者认为应有一主线以贯之,而不可过于分散,不然则有“蜻蜓点水”之意,学生结课后难有较明显的思政体会。基于此,本团队探索了“以工匠精神为核心,并融入医者仁心、文化自信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6]。通过良好的教学方案设计,可做到“有备无患”,亦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容自若”。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教材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大形势下,教材建设应与时俱进、突破创新。教材建设过程中除应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外,还应注意思政教育的融入。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版教材均有各自的特点,可通过采用授课教材与参考教材相结合的方式,达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频共振”的效果。如我校中药学本科专业以龚千锋主编《中药炮制学》[7]为理论授课主讲教材,该版教材理论知识丰富,且在药材的炮制内容中均有【炮制研究】部分,对中药的现代炮制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而此部分则很容易结合具体案例融入思政元素。此外,我们以张中社等主编的《中药炮制技术》[8]为参考教材,此教材的主要特点是在每个章节的起始部分均有【导学情景】,且在教学内容中穿插【知识链接】和【案例解析】,这些案例及情景均有利于课程思政的融入。

阅读全文

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该文探讨了将课程思政融入食品原料学课程的教学设计,从重构教学目标、挖掘思政元素、改革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希望构建新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全方位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长江雨课堂;改革

食品原料学是华中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针对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它以生物学、食品化学等为基础,研究食品原料的种类、特性、加工适应性以及食品品质特性对原料特性的要求等。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通过食品原料的种类、形态结构、理化特性、地域分布、上市季节、品质检验、贮藏保鲜、营养食疗和食品加工运用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原料学的基本理论,如常见食品原料的品种、特性及应用规律,并对其他各类原料有初步了解。我校将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期,授课对象为大学二年级学生,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和专业学习素养,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各个教育部门的推动下,高校教师在专业课程中积极融入思政元素,使思政知识深入学生的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基于我校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本文对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原料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索。

1重构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高校每门课程的纲领性指南。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首先要从重构课程教学目标着手[1]。围绕本校食品类专业培养目标,确定食品原料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了解食品原料学的发展史,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理解并掌握食品原料学基本知识,并能运用食品原料的形态结构和理化性质确定食品加工方案的合理性。(2)掌握食品原料品质检验的相关国家标准和方法,明确食品原料经加工成为各类食物被人们食用以后的作用、效果,充分发挥食品在改善国民体质中的作用。(3)掌握常见食品原料的种类、产地、产季和用途用法,具备合理、科学地利用食品原料的能力,理解食品原料选择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食品原料学课程内容的相关思政融入点

食品原料学是研究食品原料的种类、生产流通、理化性状、营养卫生、品质检验、贮藏保鲜及加工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2]。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食品原料的品质检验、贮藏以及合理、科学地利用食品原料,服务于食品大健康产业。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更需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饮食文化、倡导科学饮食、弘扬科学家精神、关注食品安全、了解有关食品安全的国家政策法规、关心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结合课程的特点,笔者从中挖掘相关的思政元素,融入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见表1),以期实现食品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合,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方位育人[3]。通过食品原料学课程思政教学,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创新、有能力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4]。

阅读全文

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以普通高校课程思政总体现状为研究依据,结合量子力学课程的结构和特点,探索在量子力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通过提升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和认知,深入挖掘量子力学课程中蕴含的丰富思政元素,以课程承载思政,将思政融于课程,达到启迪学生心智、陶冶道德情操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量子力学;教学改革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1]。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背景下,如何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如何育人成为当前各个高校和教师们关注的热点[2-6]。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以微观世界粒子为研究对象,根据量子力学的五大基本假设,通过解薛定谔方程得到微观粒子的力学量本征值,进而得到微观世界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量子力学在物理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从事当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一。量子力学可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物理基本功,为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等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准备。量子力学被广泛地应用到化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天体物理学等其他学科。量子力学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科学方法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掘和运用量子力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在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于塑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已有研究者通过对量子力学的知识结构的再梳理,以及对量子力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形成思政案例,探索了量子力学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问题[7-9],这些工作对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在探索和实践地方本科高校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量子力学课程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仍然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去探索和解决。

一、课程思政教学的基本现状

(一)专业课教师思政元素的提炼能力稍显不足。按照课程思政的育人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培养人才、讲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是执行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第一责任人,其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思政素质和修养。然而,地方普通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多数理工科专业教师在参加工作后,很少有机会学习如何将思政元素系统地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方法。按照传统的课程归类和育人模式,人们通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和学生党团组织的事情,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专业课教师对专业知识的讲授上。这就导致很多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是什么的问题上陷入迷茫,更不知道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另外,很多理工科专业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高校,缺少系统的教师技能培训。如果不对这部分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培训,只是机械地在专业课堂中加入思政内容,就会造成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相脱节的问题,达不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的。

(二)专业课程教材的思政元素表现不足。当前制约地方本科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地方本科高校由于受办学历史短、积累少、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都是直接采用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或重点大学的教材。这类专业教材的主要特点是非常重视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和训练。像量子力学这类物理学核心课程,教材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内容呈现专业化、数学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几乎找不到用思政元素来描述知识点的语句。这就在客观上增加了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难度,同时也造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不到量子力学课程中还有思政元素存在。因此,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实施好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就必须加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力度,积极构建适合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思政教材体系。

二、提升量子力学课程思政教学效能的有效路径

阅读全文

中学思政教学感恩教育论文

1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育的高效融合策略

1.1寓教于理,从知识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表现要做到寓教于理,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感恩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品德这门学科成为重要的学科,让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高度地融合起来,达到寓教于理、寓教于行的目的,实现知识与道理的全面、有机的融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无不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媒体和道德标准,懂得报恩、知道轻重,不报恩者只能谋一时,懂得报恩者才能谋万世,而这些传统美德渐渐被人民所遗忘,被教育所冷落,这才是最大的疏漏和悲哀。而如今在中学生中出现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自私自利、满腹牢骚等不健康、不道德的行为,再加之受社会中不良思潮的影响,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的腐蚀,使得思政教育愈发重要。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就是要让学生们懂得,让孩子们知道,感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理所当然的行为。

1.2寓情于文,从感情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更要体现感情层面的东西,“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情到理放至、情阻理难通”,这些话语都充分说明了情与感恩之理之间的关联。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应该归咎于教育的缺失,尤其是没能把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高效地融合到一起。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文提出应当在中学思政教育教学中,把感恩教育与之有效地结合起来。在结合的同时,感恩教育还要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只有转变了学生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真正架起从知识、从知道到实践、到行动的桥梁,才能最终把感恩教育的内容转化为学生们的品质,把思政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来,并且表现于学生们的具体行动、具体行为、具体实践中来。在实施中学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同时,在与感恩教育有机结合的同时,广大教师和教育部门还要千方百计地了解学生们平时日常的情感,从学生们的生活出发、从学生们的现实生活出发、从学生们的情感世界出发、从学生们的“三观”教育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感恩教育中,都是从生活中挖掘题材,从学生们身上寻找话题,贴近学生们的心灵深处去寻找感情的元素,例如,讲述汶川大地震一位年轻母亲用蜷缩的身体怀抱女儿挡住死神,手机中留下最后的信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的故事。将这种感人至深的故事千方百计地与广大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触动学生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孩子们展开感恩翅膀的,打开感恩的心灵。

1.3寓恩于行,从实践层面高效融合

在感恩教育与中学思政教学的结合中,“业精于勤,行成于思”,在感恩教育中、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如此,就是要努力践行所学习到的高尚思想情操,调动每一名学生都争做行动上的巨人,而不做语言上的巨人和行动上的矮子。显而易见,在实施二者结合教育的时候,重要的目的和导向就是要培养学生们感恩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让学生们真正做到知恩于心灵中,感恩和报恩在行动里,能用自己实际的行动来回馈和报答父母、老师、祖国。如何真正地做到寓恩于行,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口头教育和身体力行教育的双重效用,因为广大青少年在中学时代正处于一个可塑性极强的阶段,也正是树立“三观”的雏形期,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乃至在学习上的学习观,这些都在这一时期形成的。本文认为应该在中学时期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来抓,高度地重视起来。尤其在感恩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更是要注重考核和学习,因材施教、言传身教,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广大青少年真正地树立一个好的人生导向,真正知道哪些行为应该做,哪些行为不应该做,除了说教层面,老师和家长的言传身教、以身立教、以身作则都将对学生们起到不同寻常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和生活素材,尤其在新的思想政治教材编写的时候,更是要以学生们为主体,把更多关于感恩方面的内容和实例融入其中,把教学精心地设计成正品质、懂感恩的优秀教材,通过学生们道德践行、感恩践行来促进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让中学生的思政教材成为感恩、成长的蓝本和指路明灯。例如,在学习孝敬父母、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等思想政治品德的教育内容时,就可以把“乌鸦反哺、山羊跪乳、王郎卧冰”等故事和典故一同融入到教材中,让学生们通过这些经典的教育去实践尊敬的孝顺行为、感恩的行径。

阅读全文

“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指导,从课程本身、学生学习、思政教学和教师育人责任四个方面阐述了“计量经济学”教学现状。并依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特点和教学现状,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最后,从教学团队、思政融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管理机制五个方面提出“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管理机制

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是推进思政教育、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必然选择。“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核心必修课之一,其模型与方法的应用已渗透到经济、管理、社会等学科领域中,足以体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在提升经济类专业学生德育教育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在挖掘“计量经济学”课程自身特色、优势和思政内涵的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学全课程、全过程,促进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德育价值,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真正发挥教育的“教书育人”功能,回归教育本源,实现专业育人与立德树人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1-2]。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一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涉及较多的理论推导、证明、大量的统计检验方法和数学公式,对于基础比较差,尤其对文科生来说,很难驾驭[3]。二是“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须在学生完成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微观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等课程的学习之后才能进行。如果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基础课程,那么他们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就是难上加难。三是当前“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并没有达成有机融合,“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思政教育德育元素和育人功能并没有得到有效挖掘,与德育教育存在“两张皮”现象,造成专业知识教学与德育教育成为界限清晰的两条平行线,从而难以将理性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转化为鲜活的德育价值体系[4]。四是部分“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责任淡化,并没有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和责任。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实现“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育责任重大。

二、“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一)内化“计量经济学”课程核心价值体系

阅读全文

大学思政教育教学路径

摘要:现如今,我国大学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的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学生不够重视思政这一学科,这就导致思政课的人气不够,还有就是大学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主要是理论教学模式为主,严重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导致课堂的氛围死气沉沉;考试的形式太过单一,这就导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书本概念,只为应付考试。

关键词:大学;思政课;教学路径;教学实效性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国家在大学思政教育的推广加大了力度。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严重缺乏,对其重视程度也并不高。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教育部门的政策扶持制度不够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太过刻板以及单一、高校学生的实践力和内在动力不足。针对这些原因,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今后的大学思政教学有所帮助。

一、大学思政课面临的问题

1.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这一课程普遍的不重视,大多数的高校学生仅仅只是将思政课当做是一门拿学位、凑学分的选修课,因此,大多数学生都只是抱着要么不来,要么来了也只是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深究其原因,我们能够知道这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大部分的高校学生缺乏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并且在功利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的影响下,就片面的认为思想政治课没有用处[1]。相比较于一些专业的课程,高校学生大多数都错误的理解了思想政治这一课程,他们认为这是一门脱离实际以及空洞的伪科学课,并且认为只要几个以及拿到学分就算完成任务了,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在上面。除此之外,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些意志力不够的学生极易受到诱惑,并且在课堂上用手机玩游戏、看电影以及购物等。

阅读全文

探讨职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摘要:职场英语课程应基于“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实施“沉浸式”课程思政教学,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三个方面着手找准切合点,以问题为导向,课前开展师生交互式演讲与评价,课中将思政要点与教学内容无缝对接,不断落实职场英语课程思政三大属性,聚焦三大目标,与此同时,课后注重使用好三类资源,建设隐性和柔性化的思政教育环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职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过程;案例设计

一、职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理念与思路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学生中,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大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许多学生认为职场英语只是一门工具性课程或者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提升学历不得不学习的课程,内心深处缺乏对职场英语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际上,职场英语作为一门普及广、学时较长的课程,是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的重要载体,更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多得的平台,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职场英语课程本身的隐性教育功能,基于“隐性思政教育”理念,对职场英语课堂实施“沉浸式”课程思政教学,从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三个方面着手找准切合点,以问题为导向,实现思政要点与教学内容无缝对接。在职场英语教学设计过程中,通过课堂导入、课文分析、后续操练等不同教学环节的思政元素挖掘方法与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形成开放性与批判性兼容的思维,客观辩证地看待西方文化即西方价值观,正确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目标。与此同时,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讲授、学生自主思考、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等教学方法和手段,将德育教育潜移默化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于心、践行于行,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获得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道德规范[2]。

二、职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课前新闻”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主题举例一:周冬雨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讲述她从学渣逆袭为学霸的故事。结合她在戛纳电影节全英文采访中讲到中国人对于美的标准(thestandardofbeauty),再也不是只关乎长相和外貌(looksandappearances),更重视天赋和能力(talentandability)。告诉学生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一定要好好努力,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主题举例二:上海“熊掌”咖啡店开业走红网络背后的故事。递咖啡的人是面部烧伤者,咖啡师是一位聋哑人。希望通过他们身残志坚的事例激励学生,也希望他们更多地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主题举例三:通过中美高层战略会话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告诉学生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百年前的中国,proudtobeChinese.同时翻译张京的精彩表现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才是我们现在要追的星(star)。

阅读全文

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研究

摘要:

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在新时期促使高校取得发展的根本保障。尤其是高校思政教师承载着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其教学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更应该要提升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促使思政教学质量提升,促使高校培养更多的社会所需人才,推动高校的发展。本文分析了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以及思政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并进一步探索了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措施。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思政教育主要阵地的思政课堂来说,承担着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重任,其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学生是否能够成为新时期所需求的“四有”人才有着很直接的关系,而思政教学质量的提升就需要思政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才能够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思政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因此更需要提升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政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成为新时期所需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思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政教学的根本要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