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建设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思政建设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思政建设

研究生思政德育内容建设分析

摘要:高校思政及德育教育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研究生的思政及德育建设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依靠专门开设传统思政课程、使用考试或大论文的形式强制学生死记硬背相关内容,这导致研究生普遍对思政课的不重视以及反感。针对此问题,应将思政与传统工科课程相结合,使思政理论教育融入研究生日常课程以及生活,强化“两个”课堂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加大任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引领作用;增进研究生间的合作意识。

关键词:研究生;思政建设;德育建设

在党的报告中,再次强调,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所提出的观点为研究生思政德育建设指明了方向,即不断地完善思政建设以及德育建设的建设体制,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辅以日常生活中全方位的思政教学,增强任课教师的学术道德引领责任感以及德育意识,深层次地挖掘每个传统课程中所存在的思政德育内容,在教授环节贯彻学术知识与思政德育并行传授的理念,将思政与德育教育建设贯穿每一门课程[3-5]。因此,要想全程、全方位地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单单依靠开设一门思政理论课程是不够的。将思政课程与传统的工科课程相结合,使思政理论教育融入研究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大多是开设传统思政课程,根据问卷调查显示,虽然学生迫于成绩压力,抑或是对单调的思政课程教学方式不感兴趣,导致研究生们对思政课程学习热情不高,都是考前突击、背书应付。但是调查同时显示,多数的研究生可以做到关心古今中外大事,分析时评热点头头是道。由此可见,并非是研究生对于思政不感冒,而是现有的思政教育形式无法引发研究生的兴趣。因此,如何使研究生对思政内容自发地产生兴趣,是思政德育教育建设的根本问题。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要努力贯彻以下内容:一是强化“两个”课堂概念;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三是加大任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引领作用;四是增进研究生间的合作意识。

1强化“两个”课堂概念

传统的思政课程以专门的教材为主,根据调查,传统思政课程一味地强调理想性与先进性,从而忽视了实时性与实用性。教师上课照本宣科地逐字朗读,单一地进行说教,缺乏逻辑思维辩证环节;研究生们考前逐条背诵,试卷也按照考纲逐点给分,学习思政课在某种程度上与背书无异,其不利于研究生思维方式的培养,更不用说对条目间思想的理解。“每个字都认识,但对组成的句子却不理解”的现象严重。因此,现有的思政教育模式无法引起研究生的兴趣也不足为怪。为了提升研究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对思政的认识及自身道德品质,可以尝试在工科理论课堂授课同时穿插进行思政教育,在授课时旁征博引,以课堂讨论、课程论文、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带动大家理解学习,进行思维碰撞,而非单纯地死记硬背。由一线教师开展德育讲堂活动,以自身的科研经历及经验为例,或邀请科研成果丰富的研究生以及优秀毕业生来讲解科研过程中面对困难时的心态调整以及个人学术品德的重要性。做好思政德育课堂。任课教师在教学时,需贯彻以下思路:(1)采用平实易懂、幽默轻松的语言进行引导;(2)注重激发课堂学生的兴趣;(3)不需夸张表现,但要采用多样化的语调,低声细语让人更想一探究竟,高声坚定使人恍然大悟;(4)借助多媒体并根据课堂学生的特质与需求,寻找与其切身相关的事例来印证主题。其内容也应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实践,注重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术道德规范,增强对竞争意识的培养,拒绝学术抄袭,深入开展意志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个人学堂,充分利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研究生充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利用各个高校及学院所提供的教学设施和实践平台来培养科研能力、思想道德素质,引导研究生增强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例如,一部分的课后作业采取报告的形式,让研究生自我查找与学术品德相关的网络资料,通过自我学习,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研究生的德育水平。构筑“两个课堂”体制模式,以思想引导为主题,能够保证研究生从理论课程的课内课外两个层面有效开展德育学习,全方位多形式地满足研究生对德育学习的需求,使研究生在理解思政知识的基础上,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掌握思政的理论,进而应用到实践当中。

2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

指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络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6]。网络舆情对研究生的影响力较大,然而网络的虚拟性往往使得事件扑朔迷离、真假不定,会对研究生的是非选择带来困扰,因此,这对于研究生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7,8]。任课教师以其特殊的职业角色决定了其拥有大量研究生群体受众,而作为任课教师,在对信息的传播当中又具有权威性。因此,任课教师需要利用好其自身角色优势以及权威性,建立互联网思维,提升自身修养,具备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对媒介的使用要有专业的素养。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对网络舆情在第一时间得知并进行正确分析,主动为研究生进行网络舆情的把关,培养学生对网络保持理性思维。在信息化时代,手机、电脑以及各种基于网络的设备紧紧围绕在研究生的平日生活当中,而研究生们也擅长使用各种设备进行学习及娱乐活动,易于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因此,开展研究生网络德育工作,最基础和最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建立研究生德育网络平台。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也在不断地进步与提高,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势在必行。因此,要着力建设导师与研究生互动的网络平台,任课教师以及研究生导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络慕课过程中将理论知识通过网络推广的同时,宣传学术道德的重要性,在官方论坛开设专题帖子、开设个人的网页、博客、微博、网上论坛/BBS或QQ群,研究生则可以建立个性化的网页、博客、微博等。以QQ、微信、MSN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平台,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新的网络交流平台等,树立研究生正确的价值取向,抵制歪风邪气以及不良信息的干扰,实现对复杂的网络信息的正确引导。通过利用互联网“互动”这一最大的优点,每一个研究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评论别人的看法,给老师、同学优秀的言论点赞,使原本死板沉寂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与活力。

阅读全文

易班在班级思政文化建设的运用

摘要:易班以其功能化和稳定化的网络平台为依托,在各大高校得到普及和运用,并为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易班是班级思政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学习探讨的平台,是辅导员开展班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运用平台。

关键词:易班;思政文化;辅导员;交流互动

班级管理是高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的基层组织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一定的意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育人工作都遇到了诸多问题,根本上是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需要,这就需要高职教育模式、育人方式发生改革。然而,在高校扩招政策之下,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逐步上升,最终对学生教学育人管理工作提出了考验。易班网络平台的到来,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政工作提出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易班工作平台及意义

随着网络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网络社交更趋于频繁。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和快捷,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平台和载体。易班是提供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生活、思想引领的综合性互动社区,网站融合了论坛、社交、博客、微博等主流运用,为在校师生定制的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功能,并支持WEB、手机客户端等多种访问形式。易班功能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易班主页面结构、学校主页结构、班级主页结构、个人主页结构,每个结构都有其相对应的主要模块和功能。易班采用实名注册,登录的用户名不能更改,这样与许多类似的网络平台相比,易班既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又能在公共区域进行交流。其中易班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班级功能,它能让每个进入易班的学生找到自己相对应的班级,并帮助辅导员管理整个班级。其班级里面的话题可以清晰地看见辅导员和学校的各种通知和其他事宜。

二、易班在班级思政文化建设中的探索与运用

1.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实现信息化管理。班级管理是作为学校辅导员的一项日常工作,在传统班级事务管理中,由于管理事项多而繁杂,辅导员的大部分时间都利用在了学生健康成长上,同时在管理过程中,避免不了制度建设、班级量化管理、日常事务管理等,这就导致了需要大量的纸质资源作为辅助材料,传统班级管理中,这不仅耗费了辅导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浪费了一些资源。通过易班在班级事务管理的运用,就能方便地实施信息化管理。在辅导员的正确引导下,班级每位学生实名制注册易班,同时辅导员通过易班给班级建立班级信息资料库及班级每位学生的个人信息资料库。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运行和记录各种动态数据库。在易班网络平台实行班级信息化管理,辅导员可随时随地了解班级的情况;易班网是一个开放网络平台,辅导员可以根据本班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岗位职责为班集体定制相关的管理制度、班级学习计划、班级德育活动计划等一切涉及班级事务管理的信息都可以上传到易班网。辅导员、任课教师及学生之间可通过易班平台形成网络化交流模式,互相讨论话题。利用网络交流时的局限性,不用考虑性格等心理因素,可以把自己内心真实世界通过网络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可以有效和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体现了以人为本,真正地让大家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2.促进班级思政文化建设内涵式发展。根据国家关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政工作体系,在网络上下功夫,真正形成大学生网络思政文化。网络文化正逐渐蔓延至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与传统校园文化形成某种程度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高校校园网络文化。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既影响校园的育人氛围,也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价值观,为此,我们需要构建健康、向上、积极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易班作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一个交流互动学习平台,从学院到班级层面,不断构建易班文化内容建设,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为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易班思政网络文化建设从个体班级文化建设着手,构建新时代的网络思政的班级文化。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班级自主设计的主题文化活动;班级的各项评优评选活动;国家、省、校级奖助学金的评选等,通过易班网络平台,学生可充分利用网络的民主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提出相应的意见,真正让班级活动落地生根,让班级的各种评选公正、公开、透明化;辅导员根据班级管理特点,可以利用易班网络平台在班级中形成网络知识竞赛,同时提出热点话题进行讨论;辅导员经过一段时间的班级学生生活和学习观察,找到班级近期出现的一些问题,就问题可以利用易班网络在班级进行讨论,让班级学生参与其中,并由班级学生讨论后,学生代表或班干部进行总结并拟订班级文化建设方案。班级文化建设,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由班委牵头,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建设。除了以上所提到的班级管理各项制度,优秀评选活动,奖助学金评选外,充分发挥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可开展如班徽、班歌的设计与创作,班级每日新闻热点,班级每日学习动态,专业辅导,班级心理咨询健康服务站,职业规划等,班级学生通过共建班级文化,同班级学生、全院师生分享共建成果,激发大家对班级的热爱和班级归属感。班级内涵文化建设将有助于易班网络的高效实用,也将利于班级高效管理。

阅读全文

乡村振兴战略下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建设研究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城市发展步伐已全面跟上世界发展趋势,但由于本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起始时间晚于城市,所以,国家农村整体发展状态虽在国家重视情境下得到一定改善,但从社会主义事业具体建设进程来看,农村发展水平稍显落后。基于此,党和中央提出并实行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发展目标,这也在无形中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思政课作为加快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教育阵地,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依托,有序开展对应教育教学活动,进而为农村社会发展培育更多优质乡村振兴人才的基础教育途径。对此,本文将结合申钊编著的《大学生农村创业指导与实践》,阐述思政课根据乡村振兴战略执行情况建立农村实践基地的现实意义,并以强化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运行效率为中心,深入探索益于提高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建设水平的可行性路径,为推动思政教育在农村社会的深化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年出版的《大学生农村创业指导与实践》,表明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与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该问题是否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与学生个体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展现有密切联系,还可全面反映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与进步效率、院校声誉和发展实况等信息,思政站位十分高远,可保证书中所述内容与观点的实时性与应用性。为深化读者对大学生农村创业发展的认识与了解,并使其通过深层次阅读该书,掌握思政教育对增加大学生农村创业成功率的积极影响,本书以大学生农村创业发展趋势为主要研究方向,详细探究了会对大学生农村创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种种因素,且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充分掌握思政教育对大学生能在农村创业中取得成功的重要性,促进社会发展需求与自身理想价值融合、协同发展的必需性,这都将对人们思考乡村振兴战略下如何创建现代化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提供相关理论依据。由整体视角出发,可看出该书阐述农村大学生创业发展实际过程中,深知思政课实践基地有效运行的积极作用与影响,其具体说明也非常注重思政教育的有机渗入。所以,本书问题认知清晰、到位,具体内容贴近实际,概括之语精确且有力,可读性与学习价值极佳。时代与社会文明的不断变迁,促使思政课逐渐成为培养、提升现代人才思政素质和综合能力的主要场所,其实际发展进度快慢深受国家与教育领域重视。众所周知,实践是验证真理的惟一标准,思政课也应通过实践教育来达到课堂教学目标。思政课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启,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全面贯彻于学生教育体系中,让该发展理念能深入学生内心,进而让其对相应思政理论知识的认识由感性层面升华为理性层面;同时,思政课实践教育环节还可将枯燥、乏味的固有课本教学内容,合理糅杂于实际事物中,并通过活灵活现的实践教学形式将其反向输送至具体学生教育之中,以便使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理论变得具象化,让学生能将所获取思政知识、所养成思政品质全面转化为日常行为。因此,下文将顺应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形势,深究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一、创建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的现实影响与作用

农村实践基地作为思政课延伸教学环节,既是引领学生更快、更好理解专业思政知识理论的必要元素,也是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举措;再加上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离不开高素质、强思政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持。所以,将思政课挪到农村田间劳作中,以当地群众和学生为主要教育对象开展思政教学,对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有重要作用:首先,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引导学生验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行性。党和中央结合国家国情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使国家进入全新发展时期。因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发展革命事业中起到极大丰富与推进作用,所以,思政实践课堂的设置与运行,是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与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极意义的必行之路;同时,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利于指引学生从辩证思维深入认识农村发展当前所存社会矛盾,以此树立正向发展改革思想与信念,形成健康三观理念,从而全面满足当今社会发展要求,并使人的全面发展得到进一步升华。其次,加强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提升其思政理论水平。由实际教学层面入手,可明确发现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可营造出符合时代发展特征与形势的社会实践平台,学生能从中获得更加多样的实践学习机会,进而指引学生成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且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意义,本土社会主义理论与思想有更加深切地认识,以此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构建,使其思想理论与政治素养水平在具体实践中实现稳定提升目标。最后,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帮助学生快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新时代快速发展情境下,学生因社会阅历不足,易在多方因素影响下偏激看待现下社会问题,这将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则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使其在与各阶层民众接触时强化自身人际交往能力,对周围事物形成正确思维认知和价值观念,为其更好地适应并融入社会实际发展奠定基础。

二、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事实上,根据专业领域调查与研究结果来看,不难发现思政教育行业的农村实践基地挂牌率,虽在新时代发展中得到一定幅度的提升,但就已建成部分农村实践基地发展实况分析,这些实践基地由于资本投入与重视程度的问题迟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致使基地整体功能性和稳定性仍存不足;再加上一些实践基地仍采用传统运行模式,没有很好地与当今社会发展实际进行联合发展,以致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建设与发展成果不尽如人意。具体来讲,当今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建设水平虽在多方力量支持下得到一定提高,可新时代的迅速、持续发展,还是促使思政课农村实践基地的建设与发展面临全新问题和挑战:

第一,思政实践教育内容缺少全面性,乡村振兴与思政教育融合度较低。就最新思政教育形势分析,仍有个别院校或教育机构,将思政教育视作思政教师或对应党组织的工作任务,且在开展具体思政课教学活动时,并未将乡村振兴战略相关内容融进实际理论与实践教学之中,以致使学生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不够深刻,学生接受实践教育的机会也非常有限,这将极大影响乡村振兴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

阅读全文

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思考分析

摘要:西部高校需结合实际,以构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着眼点和出发点,逐步推动思政课教学模式转变、辅导员和班主任素质能力提升,形成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协力同向育人的格局,推动思想课程建设的有效发展和创新。

关键词: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

1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思政课程内容学习不深。部分教师没有真正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贯穿于教育教学中,学习贯彻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论述精神时,主观认识上不够重视,对新时代背景下时时更新的理念、思路、政策等方面的学习领会不够深刻,没有建立起自己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整体框架。大学生受教师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直接影响,同时也受到自身对课程的偏好、重要性认识等方面的主观影响,对思政课学习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不清、重要性不明的问题。

1.2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欠佳。目前,思政课程建设过程中,西部部分高校在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养的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措施、持续性的关注,对思政课程教师专业化团队建设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并缺乏相应的专家指导。具体体现在没有结合思政课教师的学习需求,开展富有针对性、示范性的思政课程教学指导内容和适用性强的外出培训活动。与此同时,教育部对专职教师编制核定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

1.3教学方法创新思路不宽。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搞好思政课教学,才能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西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载体与教学方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虽然一直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但仍以传统灌输式、理论说教式为主,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落后,不利于思政课程质量的提升。

2加强新时代西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举措

阅读全文

成本会计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

摘要:“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建设,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三位一体,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育人价值,实现育人目的。”本篇文章正是基于上述金陵科技学院对经管类专业课程提出思政建设的前提下,对成本会计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与意义、思路与目标、框架与内容等展开阐述,对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总结,最后就遇到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成本会计;课程思政;内容设计

一、课程思政建设背景与意义

(一)建设背景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指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大学时期的学习与生活,又是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与定型的关键时期,作为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光荣职责的高校教师,如何在专业课堂“授业”的过程中,将“传道”和“解惑”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到理论教学及实践中,达到“相向而行,齐头并进”?课程思政就是新时代教书育人的重要载体,如果高校教师将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有机的统一起来,就可以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时期教育理念。

(二)建设意义

成本会计课程的思政建设,是以“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即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必须长期坚持的行动指南”作为价值引领。成本会计作为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将成本会计课程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操守、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相联系,将专业技能、理论基础与世界观、价值观相融合,做到教学相长,使得成本会计课程的教学品质得以提升,也是顺应了新时代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同时,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正如“道”与“术”之间的辩证关系,如果专业课堂离开“道”而只讲“术”,学生很容易迷失价值方向,等到将来走向社会,很容易像“康得新”“康美药业”“瑞幸咖啡”等诸如此类财务造假案例中的从业人员一样,误入歧途,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带来巨大损失。

阅读全文

建设工程合同管理课程思政探究

摘要:分析了《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融入思政的必要性,从5个方面提出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措施,结合课程内容梳理了课程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以达到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并为其他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关键词:招投标,课程思政,教学

0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加强法治精神、国家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以诚信建设为重点,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道德素养。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全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将价值观培养融入课程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之中,使全部课程都担负起育人的责任,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

1《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融入思政的必要性

《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是建筑类专业的专业课,授课对象广泛,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涉及专业有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等。在建筑市场中违法发包、资质挂靠、串标围标、行贿受贿、阴阳合同等违法案件时有报道,有时由于工作人员失误导致招投标失败。因此,除了建设工程管理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外,教师还需要进行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素养和相互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

2《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阅读全文

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思考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从各个教学环节中去设计与开展,如制定明晰的课程大纲、选定恰当的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考评方式等,使学生既能获得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知识,又受到了思政教育,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在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各地高校各个专业正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作为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中国古代文学是开展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加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既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又能有效地推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具有显著的建设效益。由于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不同,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式方法也就多种多样了。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可从各个教学环节中去设计与改革。以下将从课程大纲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定、教学方法的创新、考评方式的改进等方面,探究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一.制定明晰的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和教学计划编写的指导性文件,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也规定了教学方法及进度等。其中,教学目标一般有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由于受考评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以前在制定课程大纲时,大多只重视前面两个维度,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必将重新审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身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制定明晰的课程大纲,才可能使学生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要求。于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由此指导思想出发,在制定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大纲时,应当使学生既能对我国古代文学伟大成就和基本发展线索、规律有全面的认识,对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家、重要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作出科学评价;又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了解我国先民们创造的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而激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中华传统美德。

二.选定恰当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为了实现课程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应该选定恰当的课程内容开展教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包含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阅读内容,主要是指中国古代作家作品。这些选定的课程内容,既可以是歌颂光明、进步的诗文,也可以是批判黑暗、腐朽的作品,其主题与思想情感应该是积极进取或健康向上的。根据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本身的特征,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可考虑先凝练几个主题,再按照各个主题选择合适的作家作品来匹配。关于主题的分类,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存在多种多样的分法。一般而言,可分为爱国忠贞、民本情怀、进取励志、高洁清廉、情谊仁爱、勤劳节俭、民族智慧等类。而相应的作家作品,也有多种选择,如:爱国忠贞类,选讲陆游《示儿》、岳飞《满江红》、文天祥《过零丁洋》等;民本情怀类,选讲屈原《离骚》、杜甫“三吏三别”等作品;进取励志类,选讲曹操《龟虽寿》、杜甫《望岳》等;高洁清廉类,选讲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于谦《石灰吟》等诗歌;情谊友爱类,选讲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客至》等;勤劳节俭类诗,选讲范成大《田园杂兴》、陶渊明等人的诗歌;民族智慧类,选讲苏轼、王安石等宋代人的诗歌。当然,有不少作品具有多重教育意义,例如屈原的《离骚》既饱含忧国忧民的情怀,又不乏进取励志的警句。以上多以诗歌为例,在散文、戏曲作品中也有大量爱国、励志、清廉等方面的内容可供选择。

阅读全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政课班级建设

摘要:

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中,高校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当代青年的重要思想阵地。而思想政治课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班级作为基础组成单元,思想政治课教育的融入情况,直接影响到班级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从而影响到独立学院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角色扮演。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独立学院;思政课;班级建设

在我党培养青年一代思想意识形态的各个环节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班级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将思想政治课融入到班级建设中,可以更好的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每一个学生所接受、认同和掌握。引领班级为阵地,加强集体荣誉感,社会荣辱观,端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课融入班级建设,需要几个要素:

一独立学院思政课教学与班级现状

独立学院,因其办校历史短,教师多为陆续聘的高学历,专业对口毕业生,因此,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工作经验等方面还不太匹配。而后引进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又多半是已经在高校退休的老教师,虽然他们富有教学经验,但年龄偏大,无法长时间陪伴学生。年轻教师们进校后,努力提升教学水平,研究水平,但是并没有时间走进班级,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态,而独立学院的班级和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优越,自幼面对困境的机会不多,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欠缺;这批学生,习惯以个人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自我意识强等特点,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存在不稳定因素,但由于该部分人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父母有能力培养他们的全面性,因此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特长或天赋,而这些特长和天赋在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当中影响很大,因此这部分群体对班级建设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深化改革,独立学院的发展迅猛,造成了独立学院班级人数基数大,班级人数太多,导致学生意见很难统一。这些年轻的思政课教师,研习了专业,尽心尽力的讲授,却很难把握学生群体的理解能力,学习的兴奋点,最终,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维持课堂秩序,规范学生课堂行为,甚至与学生在课堂上发生冲突。有些老师为了规避矛盾,甚至迎合学生的,只要学生不旷课,到学期末,划定复习范围,通过考试即可,教学效果基本没有,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无从谈起,班级风气越来越差。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