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思想政治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系列讲话多次提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史国史教育、法治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等方面作了重要论述,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就其价值做了相关阐释。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价值
党的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灵魂和精神之所在。通过学系列重要讲话,可以发现他对思想政治教育极为关注,在多个时间和场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很多重要指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讲话,总结他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论,可以更好地领悟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背景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正优势,自共产党建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并在过去的九十多年里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和卓越非凡的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之间不仅经济联系日益紧密,而且思想文化上的相互渗透日益密切。随着一些西方思想进入我国,各种思想相互交锋碰撞,很多人过分关注和崇拜西方文化,形成一股崇洋媚外的潮流。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呈现出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的复杂局面。、极端个人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时常发出杂音、噪音,市民社会、拜金主义、普世价值等非社会主义思想意识仍然存在,出现信仰危机、法治观念淡薄的现象,对我国的思想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党的十八大结束不久,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的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而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应统领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宣传主流价值观,积极弘扬正能量,不断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
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进入21世纪开始,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受到学界及相关岗位工作人员的热切关注,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是教育发展新趋势。关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逐渐变成一个热点话题。
关键词: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一、选题研究意义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两者一直是我国教育系统中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各有优劣。因此单纯的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很好的结合起来,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的效力。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家庭教育的研究历史已久,但是将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较少,对于这个选题的研究文献很多,但尚未形成专著,已有的研究文献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大多数学者遵循着先探析“各自优劣”,再分析“两者结合的必要性”,随即指出“两者结合的不足或问题”,最后提出“解决办法及对策”。与此同时,又会延伸或触及到其他论题,比如在研究家两者结合的必要性时,会形成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研究以及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开发研究等。关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界定。关于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涵义的科学界定决定及整个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但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对其涵义没有明确的定义,缺乏理论渊源,不同的学者对其定义不一,部分学者称其为“家庭德育”或“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或“家庭思想道德教育”、有的称其“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等,甚至同一篇论文中几个不同的名称交叉出现。刘研熙,罗雄提到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是目前较为全面的定义1。其次,是2007年闫峰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写到的“大学生家庭教育”最后,还有张倩014年写道的:“大学生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以上基本是已有文献中对其涵义的界定,也为后面很多学者借鉴。2关于两者优缺点的研究成果较多,有如张玉倩,孙其昂《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可能及何以可为》(2016年第543期)、刘研熙,罗雄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初探》(2005年2月第19卷第2期),综合归纳他们的论述观点,可以得出家庭教育具有先入性、情感性、渗透性、针对性和个性化教育等优势,但是家庭教育存在家庭成员的经济状况、家庭作风、行为习惯制约家庭教育等,所以家庭教育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可能会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影响。而学校教育等优点是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但是统一的教育模式可能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关于两者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成果同样已有很多。一方面是认为家庭教育中蕴含着很丰富的德育资源可以助力于思想政治教育,比如李艳萍阐述的“在古代中国,由于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和官学私学并重的教育体制,家庭教育发挥了独特的作用。3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如宋婧从大学生家庭教育边缘化,探讨了家校结合的必要性4。关于两者结合存在的问题及措施,较为突出的理论成果如下:陶德庆,汪雪梅指出家校结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诸如“教育责任推卸现象”、“家庭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越位”等,家校各兴一套等;5蒋芳云在也提出了类似的不足与问题。学者在分析两者结合中存在的不足的同时,也在努力探讨解决措施,被提到比较多的措施有如建立并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等,较为系统的论述如学者宋婧总结建立“制度保障”、“机制保证”等。6关于不同阶段,两者结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小学阶段的家校结合研究,比如伊扬研究家庭德育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影响问题7;温晓荣的《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未成年人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等,但是关注大学生或高校群体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的还比较少,较为突出的有蒋昕芸、刘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长责任伦理调查与思考》(2013年)、宋婧《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合作问题研究》等。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的紧密度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的,也就是说目前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的关注还有待加强。另外,还有从其视角探讨两者结合的研究成果,理论成果也还有待继续充实,比如关于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研究,主要是随着家庭结构类型增多而出现的,这类研究的重点是结合特殊的家庭群体进行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然后尝试提出解决措施。关于某个人物的家庭教育思想研究,关于将中国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国家的家庭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比较研究等。
三、研究期望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
一、思想政治教育所体现出来的深刻内涵
通过陈秉公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进行分析,总结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通过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影响,有助于约束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行为活动。不同的研究者其研究的观点是完全不同的,个人对其都有个人的看法,人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能够时刻体现出人的意识,通过人大脑产生思维,而形成思维能力,人们的生活是围绕着人的思维来进行的,然后支配着自身的来进行生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业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完善的思想理论体系。思想和意识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国家和发展和兴旺都离不开政治,国家的任何活动也离不开政治,政治可以对我国的公共事物进行管理,为了社会利益而努力。不同的思想政治内涵对其理解也存在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整合手段,是在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它具备一定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所构建的理论体系是相对独立的,所有的实践活动都需要人的思想来进行支配。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内容山尤其独特性特点,而且在实现的目标上面也能显现出独特性特征来。在以往的观念中,人们常常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等同起来,这种错误的理解势必陷入误区。为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应,就应该对这一学科进行科学的诠释和科学的划分。在应用这个概念时,尤其是在实践中,对人的自身品行、道德修养的养成都有助于人们勇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使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升。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学科都会拥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每一个学科所研究的对象都是相对独立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进行研究,就应该找出具体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针对人来进行的,从一定的现实意义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将正确的思想传授给人,然后来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和帮助人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那么这就可以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了吗?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并不是肯定的。不仅仅这一学科对人进行研究,同样其他的学科对象也是对人进行研究,甚至可以这样说,所有存在的科学的学科都是以研究人为目标的。但是这样理解并不是非常的笼统。因为人的存在是非常复杂的,人的存在具备着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每一种学科对人的研究只局限在一部分。虽然思想政治教学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但是不可以说对人的全部进行研究。它和其他的学科存在着一致性,只是对人的某一部分进行科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减少和其他学科研究对象的重复性。所以,能够从中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其他的学科研究对象同样具有着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其研究的观点也有所不同,这样就使其含义更加深刻和明显。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鼓励人们多参加实践活动,可以从中锻炼人的思想意志,从人的行为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感染人的思想,将人的思想带入科学的领域中,使人能够把握住正确的生活方向,并为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目标。在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引导下,人们正确的思想逐渐形成,无论是从人的思想还是行为方面,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有其规律性,和人们自身的行为和实践活动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也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早理论上还是在思想方面对人们都会产生影响。同时还挖掘人的心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一步提升,给人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起着决定性作用,而且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也是人们实践活动的基础。结束语: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避免其空洞化,必须与人们的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抓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剖析,不仅要抓住研究方法和规律,还要从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面给人以感染和启发,这样才能用科学的态度认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然后对这一学科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科学体系构建的有力依据。
作者:马东华 单位:黑龙江佳木斯大学
教育自觉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摘要:
随着现今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们在自己日常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满足之后,有关人们思想道德政治方面内容的教育探索逐渐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也逐渐成为现今社会相关思想政治学界的专家和研究学者们热切关注和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重点探讨和研究的话题之一。
关键词:
自觉视阈;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文化
在现今社会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信息技术水平不断迅猛发展。在经济水平的提升和信息技术提高的带动下,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有关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就开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是以全新的视角出发而开展的一种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其具体相关内容论述如下。
一、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必要性
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一种从教育自觉这一全新的视角出发而提出和形成的一种大胆创新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整个思想政治相关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接受思想政治内容教育的学生则被放置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动学习的位置。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让本就枯燥无味的思想政治课程更加古板单一。严重的打击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学习知识的学习兴趣[1]。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为更好的适应现今社会时展的潮流而产生的一种大胆创新的思想政治教学方式。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时展的潮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也越来越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于所需人才在思想道德素养上的要求。基于教育自觉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提出和探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为社会提供更高的思想道德水平的现代化人才的有效教育途径之一。
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摘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工作,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是全面提升个体素质与能力的重要路径,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把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能正确认识其代表的价值,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共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发展路径
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教育本身不仅是知识的传播、文化的传承,更是价值的同化,这在每个国家都是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文化教育,既要符合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又要体现自己的时代特点,要与艺术教育紧密融合起来。新时代推进高校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要正确认识其价值,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积极探索其教学模式,大力完善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管理机制。艺术给人以价值导向、心理调适和审美唤醒的作用。把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合,能正确认识其代表的价值,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个性发展,共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基础
(一)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备相对统一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领并培养学生的正确三观,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艺术教育更多地是让人经历美好事物的体验,从而提升鉴别和领会事物或者艺术品的美感,让人知晓何以为美何以为丑、何以为善何以为恶,才能有效形成学生完善的人格,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有一致性。用诚实守信刻画学生的三观,净化杂念、使之保存赤子之心,以此达到育人成才的效果。从培养的实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马列主义以及与马列主义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优秀革命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从而达到科学引领、达成共识的价值;艺术教育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与此同时,还需积极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新发展成果,以此来引领和完善理论建设。总结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就能发现只有二者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才能培养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复合型新人才。
(二)艺术教育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性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摘要:儒家在先秦时期所奠基的德育思想,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融汇吸收各家所长,是中国传统社会近两千年的主流思想。通过漫长的岁月积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积极向上且行之有效的德育理念和方法、途径。这些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对于身处21世纪的高校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着极大的价值。
关键词:先秦儒家;德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群体是当前和今后社会进步发展的中坚力量,借鉴传统儒家德育思想来安抚人心,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有益于大学生群体修身养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事关民族复兴、文化强国和社会稳定,事关在本世纪中叶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和中国梦的实现。[1](P29)先秦儒家德育设定的“学为圣贤”的人格目标,为传统士人打造了不屈的风骨,从此时开始奠基并在以后的岁月中慢慢成长起来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君子品德,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绵延不绝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核心精神的体现。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也存在着局限性和不足,但是,不可否认,时至今日,先秦儒家留下许多德育理念与方法仍然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以人为本,德育优先”的德育理念有利于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定
孔子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社会所需要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做事谨慎小心,若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才可以去学习文化知识和其他技能。孟子也说:“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怎样的教育才是得民心的“善教”呢?孟子提出“明人伦”教育,他认为“明人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和首要任务。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高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也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其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决定了“德育优先”。从先秦儒家的德育专著《大学》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三纲领”内含一种递进的逻辑关系:先修己德,彰显出自己美好的品德,然后再以此普及天下大众,进而臻于不断接近至善的理想境界。从“明明德”开始,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最终实现“治国平天下”,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这是先秦儒家给我们规划的德育目标的阶段性和层次性。为了增强操作性,孔子把不同道德境界的人划分为小人、君子两大层次,又把君子划分为贤人、仁人、成人和圣人等几个层次,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孟子按美好的道德境界的标准,划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荀子则把古代士阶层的道德境界划分为通士、公士、直士、悫士、小人五个层次。正是这种清晰的德育目标分层,才更好地给予了士人们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不断积善成德,直至“学为圣贤”。今天的学校德育,从小学的品德课、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何进行层次性区分,减少内容重复性,进行德育目标的合理衔接,有侧重、有步骤地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慎重思考并努力改进的地方。只有把这些目标分解成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子目标,才能真正达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尽善尽美”的德育理念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承文化并推进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能春风化雨般无声无息地滋养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拥有优势和特色,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地吸收、弘扬与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儒家德育文化的内涵。孔子主张成人之道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诗,指诗经。他对弟子们语重心长道:“小子何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意思是说,诗可以用来激发情感,可以了解社会风气民俗,可以结交更多朋友,可以用来讽刺社会的不公和抒发情绪。正是这种中庸克制的品性构成了中华民族温和中庸、温柔敦厚的底色。很多优秀的儒家德育资源蕴涵在文化典籍、历史故事、文学作品、格言、诗词等形式中,有的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形象生动,易于被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有利于弥补正规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条条框框的讲授,它直接关切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与美好的品德结合在一起,以美好的形式,融入尽善尽美的文化活动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增益学识,还能使学生在其中陶冶情操、激励气节、美化心灵。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十八大”以来,众多学者开始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研究,并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这些文献主要是以系列重要讲话和成长历程以及工作经历为素材,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内容、基本原则以及方法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文章通过对现有文献和著作进行梳理和归纳,对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现状所呈现的“两大素材来源,四个主要方面”特点进行阐释,并简要评述,对未来的研究加以展望。
关键字:;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在报告中强调:“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理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1]这是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望和牢牢嘱托,体现着党和国家对我国青年同志成长和发展的高度重视。青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教育,而在诸多教育内容中针对青年同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成为了其中的关键一环。长期以来,同志极为重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状况,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非凡的智慧和魄力,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个人魅力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为了顺应时代要求,做好理论创新工作,众多学者开始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展开了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并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本文将在对现有文献和著作的梳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现状所表现出来的“两大素材来源,四个主要方面”的特点进行阐述和评析。
一、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的“两大素材来源”
系列重要讲话和成长历程以及工作经历,是当前学者们研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两大素材来源。
(一)重要系列讲话为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主要素材
基于现存材料分析,当前关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见。截止到2017年10月,通过知网搜索,以“”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章只有48篇,其中博硕士学位论文6篇,期刊42篇。根据对这些文献的整理,我们发现这些文献大部分都是基于执政以来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的,学者们热衷于以这些重要讲话为蓝本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进行探究。学者们认为,系列重要讲话寓意深邃、内涵丰富,其中蕴藏着大量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资源,是研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极为重要的素材[2]。因此,他们将《谈治国理政》《深入学习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之江新语》等著作作为研究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素材库,抽丝剥茧,从中提取出有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分,从而梳理归纳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思想。
政治新常态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政治新常态创造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机遇
作为诞生于经济层面的政策理念和学术话语,新常态一词已在国家经济分析和政策制定上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社会各界议论的一个重要议题,但十八大以来我国国家发展中的新常态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其绝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诚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阐述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国家经济要实现科学发展以及经济新常态的到来,必然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相关机构作出相应的发展和改变,并由此推进国家政治新常态的到来。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经济新常态与政治新常态必然是结伴而行的。概而言之,十八大以来在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社会政治领域主要在以下五大层面体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常态:(1)在政治理念层面上,遵从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不断强调民生建设,使人民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彰显;(2)在法治建设层面上,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法治中国建设的思想体系初步形成;(3)在党风廉政建设层面上,突出了党的制度改革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并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党风廉政建设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4)在民主政治建设层面上,民主制度不断得到健全,民主形式愈加丰富,公众参与面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5)在国家治理层面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走向现代化,推进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政治领域这一系列新常态的到来,不仅契合了经济新常态的现实需求,同时也给同属于上层建筑并服务于国家政治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从宏观视角看,政治新常态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绝佳的外部环境。环境作为人生活的外部要件,是构成人生存与发展境况的重要外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对象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之总和,同样也是构成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建设的重要变量。
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科学发展,除了对教育过程的科学掌控外,良好外部环境的塑造也极为重要。政治新常态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国家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的创新,逐步形成廉洁高效、民主法治和普遍参与的国家治理形态,以在强化党的科学领导的基础上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得到实现。政治新常态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国家治理能力和社会建设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对于国家意识形态工作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显然是“利好”信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进一步实现和拓展了民众的合法权益和政治参与度,这为党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奠定了根基,而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以及在反腐倡廉建设上取得的伟大成就,则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了党的执政合法性根基,尤其是提振了社会公众对国家发展的信心。正是基于政治新常态的推进,才有效提升了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公信力,从而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为其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外在保障。从微观视角看,政治新常态也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理论自信和价值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理论自信,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自觉认同与坚守,而价值自信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可见,无论是理论自信还是价值自信,皆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任的基础之上。社会学理论认为,参与者对社会政治系统信任度的提升,是构成个体自信来源的重要前提。社会学家齐美尔指出,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离开了信任,社会将变成一盘散沙”。伯纳德•巴伯也将信任视为增进社会内部成员福利的创造者,认为信任有助于减少社会交往中的不确定性,为参与主体的自信建构带来积极作用。可见,政治新常态的推进及其在国家政治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瞩目的发展成绩,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对象对国家发展的认同度和信任度,进而对于提升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自信也会带来积极意义,这就在主体层面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提供了心理保障。
二、政治新常态呼唤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政治新常态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政治生活领域的新气象、新趋势,绝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长期的治理转型、民主建设和廉政实践之后达到的稳定状态,政治新常态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政治根基。因此,新常态的推进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由此,政治新常态的维系必然对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创新要求,呼唤其内在地形成与政治新常态相配套的教育理念体系、内容体系和方法与模式体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政治新常态的基本要求,首要的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要着力作出转变和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政治新常态,其在理念上最鲜明的特征就是进一步强化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人民的追求视为奋斗目标,注重开发和增进民智,“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的执政观,确保国家法律“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这些理念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一方面,要积极树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切实关注受教育工作者的差异化需求,通过兼顾不同知识背景、文化族群、生活习惯等因素,从而在满足受教育者现实需求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不竭动力。另一方面,要充分树立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对人的尊严的关注和肯定,是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强化人文关怀,就是要唤醒社会参与者在国家发展中的主体意识,培育其形成独立的人格、奉献的精神和拼搏的品质,以帮助社会成员在政治新常态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