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思维能力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训
一、打破传统模式,构建思维型课堂
初中阶段是学生情感意识建立的关键时期,而学生对于教师的良好感情则是课堂互动的基础。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应该避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学生增加对教师的依赖感,降低了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互动,适当地增加问题的提问。另外,教师在教学时应当结合实际,问题的设置要尽量贴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原来枯燥的说教方式。只有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起了良好的情感交流平台,学生才能对课堂感兴趣,才能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在解题过程中锻炼思维能力
(一)加强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个步骤,而细看当今中学生的答题试卷便可发现,因为审题出错的题目比比皆是,所以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关键步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如可以让学生在读题时用笔标出关键条件,也可以让学生小声朗读题目。这都有助于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
(二)设置思维型问题,给学生留下想象空间
无论是课堂例题的设置还是课后练习题的设置,都需要教师动脑筋,教师要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题目去吸引学生,并使之从中得到练习,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思维发散的题目对于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益的。且这类题目一般形式新颖,学生对于它们的印象比较深刻,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吸收。例如,现有含盐15%的盐水200克,含盐40%的盐水150克,另有足够的盐和水,要配置成含盐20%的盐水300克。
护理实习生参与查房对临床思维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究护理本科实习生参与医疗查房对临床思维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在消化内科实习的护理本科生52人,在常规临床带教基础上引入护生参与医疗查房方式。比较实习前后护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差异,并调查其对学习效果的满意度。结果实习前护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价问卷总分为(57.80±2.65)分,实习后为(80.84±4.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55,P<0.01)。护生对学习效果满意度评价问卷70%的条目满意度达95%,在知识、技能及情感维度满意度均较高。结论参与医疗查房有利于护理本科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值得推广。
关键词:医疗查房;临床思维;护理实习生
临床实习是护生职业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护生通过临床实习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和临床思维[1-3]。有研究证实,护士参与医疗查房有利于培养疾病专科知识、临床观察分析能力及评判性思维,保证护理质量与安全[4-5]。但是目前关于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参与医疗查房的研究尚少,本研究在常规临床带教基础上引入护生参与医疗查房方式,意在探讨其对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进入某三级甲等医院消化内科实习的52名护理本科生,女生44名,男生8名,年龄19~23岁,均来自同一所学校,实习时间、教学进度和带教师资相同。
1.2方法。1.2.1组建医护教学小组,制订带教方案。教学小组由消化内科1名护理教学组长、4名护理带教教师和4名医疗带教教师组成,小组成员共同制订护生参与医疗查房培训内容及带教方案(见表1),护理教学组长负责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1.2.2实施带教方案。采用常规护理带教+参与医疗查房方式:护生进入科室后,由带教组长介绍参与医疗查房方式,每名护生分别对应一名护理带教教师和一名医疗带教教师。护生每日参与医疗查房,医疗带教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其观察、发现、判断,使护生了解患者病情进展及当前治疗方案,熟悉疾病诊疗程序,掌握医患病情沟通、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7]。查房结束后,护理带教教师按计划进行常规护理带教。
1.3评价方法。1.3.1临床思维能力。采用宋俊岩[8]编制的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评价问卷,从评判性思维(6个条目)、系统思维(11个条目)、循证思维(7个条目)3个维度进行评价。按照Likert5级评分法依次赋分1~5分,并按公式(实际分数=总分/120×100%)将总分转换成百分制,总分越高代表临床思维能力越强。总分81~100分表示临床思维能力非常好,61~80分表示较好,41~60分表示一般,21~40分表示较差,0~20分表示非常差。该问卷内容效度为0.84,信度系数为O.91。研究者在护生入科第一天及出科前一天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1.3.2学习效果满意度。运用自编问卷对护生进行学习效果满意度调查,包括知识维度(3个条目)、技能维度(4个条目)和情感维度(3个条目)。利用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
急诊医学ECS模拟人教学的意义
作者:郑桂银 杨桂君 郑慧宁 富学林 单位: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学院
急诊医学是现代临床医学领域中一门新兴的、跨专业的、跨学科的边缘学科[1]。急救技术是每位医学生必需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随着我国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和患者维权意识的提高,教学资源的严重匮乏,给急诊医学实验教学带来了严重影响。为适应当代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6年购置了美国METI公司生产的智能仿真技术模拟人ECS,在近几年应用于实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在急诊医学实验教学中运用ECS模拟人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具有多项特点
1.1安全性:运用ECS模拟人进行实验教学,可很好地让患者或受训者避免受到由于接受的操作不正确和不规范而受到意外的伤害甚至死亡。
1.2全面真实地反映临床操作中整个步骤:由于运用ECS模拟人可以较为真实地模仿初级和高级生命支持等,能够贯穿整个过程,可使学生对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干预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病理变化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2]。
1.3可控制,可调节:运用ECS模拟人进行急诊医学实验教学可以通过软件程序的设置随时模拟出各种抢救场景。不需要再被动地等待患者才能进行实验教学。对发病率较低、危害性较大的病例,更显示出优势。此外,ECS模拟系统可以随时设置意外及突发事件,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
1.4及时信息反馈:运用ECS模拟人进行模拟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一轮训练结束后,学生在带教老师的带领下回放录像,进行错误分析,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改进。所以,运用ECS模拟人进行实验教学不仅可以用于训练—分析—再训练的教学培训,也可以用于技能考核。
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在外科教学中运用
【摘要】目的探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在高职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我院2019级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80人,分为实验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实验组采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比较两组理论考核成绩和实训考核成绩,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分析标准化病人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理论考核、实训考核成绩及格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普遍认同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认为通过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提升团队合作能力。结论在高职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标准化病人教学法,能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值得推广。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高职外科学;教学
外科学是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治疗方法的学科,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外科学也是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作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要学好这门课,在外科见习或实习中,需要大量接触病人,从而积累临床经验,加强外科技能的训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人才。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医学生的数量成数倍增加,但是实践教学资源,尤其是到医院见习机会并未相应增加,甚至有所减少,这为外科见习或实习等实践教学带来极大困难。另外,随着患者的隐私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医患关系发生改变,加之新出台的《执业医师法》提出禁止将患者用于临床技能的教学[1],见习或实习生不被大多数病人接受,往往拒绝接受见习或实习生的问诊、查体等。这必将严重影响外科见习或实习任务的顺利完成,这也是每一位外科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标准化病人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训练后,能恒定、逼真地模仿真实临床病人的情况并接受相应的临床检查,从而充当患者、教学指导者、考核者的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和轻症患者[2]。标准化病人模式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Barrows教授在1964年研发的一种医学教学模式,刚开始主要是模拟神经性疾病,考查医学生的临床诊断能力[3]。1991年标准化病人模式被引入我国,首先在国内3所学校试点推广。目前,标准化病人模式已在本科院校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护理、西医相关学科、中医及康复治疗等领域。近几年,我院将标准化病人模式应用于高职外科学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9级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80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35人,女生45人,平均年龄21岁。按照班组及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实验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入校成绩、入校后各科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学科认知发展理念
本文作者:李伟 单位:山东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
“基于认知发展的学科教育”(CognitiveAc-celerationAcrosstheCurriculum,简称CA)是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发的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项目。该项目的研究长达20年,涵盖数学、科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学等多门学科,学生年龄从5岁到14岁[1]。这些研究用严谨的实验数据强有力地证实了其对学生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的巨大影响。目前该成果已先后被推广到澳大利亚、美国、芬兰、丹麦、德国、荷兰、南斯拉夫、马拉维、韩国等国家,均取得了令人信服的结果。
一、CA项目的研究内容
(一)关于促进认知水平发展的课程体系的研究
CA项目中每门学科都是由30个学习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的学习材料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精心设计,如对6岁以前思维单向性的前运算思维阶段,7-11岁思维需要具体事物支持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12-15岁可以进行成熟逻辑思维的形式运算思维阶段,针对各种认知类型发展的关键期通过认知干预加速其思维能力发展,每个单元都有其发展某种认知类型的学习目的。30个学习单元的难易程度按螺旋式渐进结构设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材料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一些他们预想不到的与以前认知经验不相符的谜题或难题,需要在以前认知经验基础上认真思考。任务设计的难易程度在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与潜在的认知水平之间。CA项目很多学习材料中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没有确切答案,或有很多答案。很多材料是带着疑惑或不确定性结束学习活动,其目标是让学生面对和经历一些认知上的挣扎和冲突。如针对5-6岁孩子的数学CA项目第16单元为“十字路口”,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5-6岁的孩子思维处于单向的“自我中心”期,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他们选择代表自己所坐位置看到的景象的照片时并不困难,然而如果教师要求他们选择坐在桌子另一边的同伴看到的景象所代表的照片时,任务变得有挑战性,需要努力思考,在很多状况下他们得到的是令他们自己满意的答案而不是正确答案,所有尝试得到的结论都受到尊重和富有建设性的支持。学习活动进行的是思考工作,整个过程被困难纠缠着,努力去解决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的目的是提供认知刺激,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学习过程提供的认知刺激确实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非常有效。
(二)关于提高思维能力的学习方法的研究
CA课程以思维图式———问题导入———引发认知冲突———合作探究———认知策略反思———迁移为其学习过程,即CA的六部教学法。其学习方法的设计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即认为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新的学习依靠现有的理解、社会性的互动可促进学习、意义学习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2]。CA研究者非常重视同伴、教师、学校、教室等社会文化因素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影响,花大力气研究如何创设有效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如对5-6岁孩子前三个学习单元的目标是专门训练其倾听技巧,他们为得到完成任务所需的信息必须相互之间认真倾听,使其认识到为解决问题需要相互之间提问、解释等,每次开始学习前都拿出一定的时间解释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活动,以引起他们的注意来学习怎样成为好的倾听者和阐述者。另外,CA主要研究者菲利普•艾迪(PhilipAdey)、米歇尔•谢尔(MichaelShayer)、曼德尔•艾德汉姆(MunderAdhami)等认为发展学生的认知反思意识和策略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学应提供机会使学生反思他们的思考过程,而不只是思考呈现给他们的学习任务,发展对思考过程的梳理、自我导向和调节能力[3](P11)。学习的迁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难点,CA课程每一单元都有一个环节引导将所学习的思维图式迁移到其他场合中。这种迁移训练有时在学习活动的开始,有时在活动结束;有时在CA课程体系内,有时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比如在进行了一个对事物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的学习活动后,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不自觉地对唱片、衣服和食物等按不同特点进行分类。
妇产科规培医师思维能力培养探索
摘要:目的探究对妇产科规培医师实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方法对2017年6月—2019年7月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68名妇产科规培医师实施指标研究,依据抽签方式分组,每组34名。实验组选择案例教学方法,对照组选择传统授课教学方法,记录规培医师理论知识考核分数数值、操作技能考核分数数值、教学质量评估情况、教学效果满意情况。结果实验组理论知识考核分数数值、操作技能考核分数数值、教学质量评估情况、教学效果满意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妇产科规培医师实施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方法显示较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妇产科;规培医师;临床思维能力;案例教学
妇产科学属于独立的一个学科,其专业性比较强,实践操作性也较强[1]。为妇产科规培医师实行教学时,多由于妇产科女性存在隐私性,妇产科相关操作机会比较少,妇产科教学知识相当复杂等,导致妇产科规培医师的教学质量不佳[2]。妇产科规培医师的培养目标为实行三年住院医师培训干预,让妇产科规培医师对操作技能充分掌握,促使其临床思维能力提升,让其存在一定临床诊断及治疗能力[3]。所以,为妇产科规培医师选择有效教学方法,促使妇产科规培医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4]。该文针对2017年6月—2019年7月本医院68名妇产科规培医师予以指标研究分析,分别选择传统授课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评定对妇产科规培医师开展临床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价值,期望为妇产科规培医师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提供一定支持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7年6月—2019年7月本医院68名妇产科规培医师用作调查统计的指标资料,抽签方式实行分组干预,每组均有34名妇产科规培医师入组研究。对照组:年龄均数25.39岁;实验组:年龄均数25.41岁。各组妇产科规培医师一般数据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1.2.1对照组。选用传统授课教学方法。依据带教教师授课,让妇产科规培医师一起听课的方法,带教教师让妇产科规培医师参加查房,和实际案例结合对妇产科有关知识予以介绍等。1.2.2实验组。选用案例教学方法。(1)带教教师参考妇产科特征和教学需求,提出几个典型案例,并将案例相关问题列出,为妇产科规培医师下发典型案例和相关问题。(2)对妇产科规培医师进行分组,自己搜集文献资料,找到解决典型案例相关问题的答案。(3)让妇产科规培医师按照小组单位实施典型案例分析,讲述自己小组得到的典型案例相关问题答案,各小组之间予以讨论分析。(4)带教教师对重点知识予以分析,纠正各小组答案存在的不足,予以知识总结,并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
1.3观察指标。分析妇产科规培医师的理论知识考核分数数值、操作技能考核分数数值、教学质量评估情况、教学效果满意情况。其中,教学质量评估情况包含调查妇产科规培医师认为可提升自学能力、可提升临床思维能力、有助于知识掌握、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可提升言语表述能力、可提升学习兴趣、有助于理解及记住教学知识的人数。
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评判性思维测量表(CTDI-CV),在牡丹江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实习学生中进行调查。结果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为(296.58±27.34);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在不同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是否接触过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等级实习医院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牡丹江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具有正性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判性思维水平与性别无关,与实习医院等级有关,与接触过循证医学相关知识有关。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调查研究
评判性思维是由英文Criticalthinking直接翻译过来,也有国内的学者们将它翻译成批判性思维或高层次思维,它是一个主动提问、反思、开放、理性和审慎的思考过程。临床医生在诊断每一个具体患者时,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因素[1]。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以下简称为临床实习学生)作为未来的临床主力军,需要在临床实践中独立解决或处理复杂的临床问题,满足不同病人的需要,因此加强临床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工作后为广大病患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通过对临床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促进医学教育改革,促进临床实习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牡丹江医学院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中按班级进行整群抽样,共抽取学生420名,剔除因各种原因未进行临床实习的学生20名,其余400名学生进行毕业实习时间为10~12个月,平均轮转科室(10.32±0.94)个月。
1.2研究工具
BOPPPS模式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应用
摘要:研究基于BOPPPS模式的在线教学方式在内科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BOPPPS模式;内科护理学;在线教学
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生的核心能力之一,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优化教学效果[1-2]。BOPPPS模式包括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s)、前测(Pre-assessment)、互动教学(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是一种“以护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3]。考虑疫情防控期间网课可能由于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等因素较难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为此,将BOPPPS模式应用在内科护理学课程在线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我校2018级护理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中一个教学班84名护生作为实验组,另一个教学班84名护生作为对照组。两组护生内科护理学学时均为72学时,已学完基础护理学、健康评估等课程,具备实施BOPPPS教学模式的条件,教学干预前一般资料、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