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字转型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数字经济促进经济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数字经济迅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与转型。从实际情况来看,数字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转型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难点,有必要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成都为例,从数字经济的概念出发,就数字经济促进成都经济发展与转型的难点与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数字经济;成都;经济发展;转型;难点;对策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使得新业态、新模式快速涌现。互联网、大数据等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与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成都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1]。
1数字经济的概念
在当前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经济应运而生。数字经济是经济形态变迁的新阶段,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是两大形态。数字经济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数据逐渐成为生产要素。一方面,数字经济下的数字信号与传统模拟信息相比有着更多优势,在信息产生、传输、使用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建设数字基础设施,社会经济主体广泛参与,经济成果逐渐数字化,如商品、货币等,使整个经济社会都朝着数字经济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经济活动良好发展的关键要素是数据,数据智能化能够突破以往要素的供给约束条件,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
1.2数字经济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一方面,数字产品与服务建立在新技术的应用基础上,使经济社会中出现了很多新产品、新服务,催生了新需求,吸引了很多新企业与研发机构持续加入,从而使数字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事数字经济的企业越来越多,采用的技术水平迅速提升。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产业部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的提升。当前数字经济产业迅速增长,成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创新点。
国有出版企业转型发展期人才管理分析
[摘要]当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技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有效地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新媒体传播渠道的发展更是给传统出版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很多出版企业正在积极进行转型,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对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期中关键岗位人员及特殊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有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期;关键岗位人员;特殊人才
企业在转型发展时期,随着其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以及技术手段的升级,对相应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要使相应的人才更快地适应企业的转型发展,企业需要通过培养、引进人才,完善人才使用机制,更好地保障内部人力资源的稳定性,进而推动自身的平稳转型发展。当前,国有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时期的出版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需要通过引进新兴技术和人才来更好地解决在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还要不断地优化经营管理模式,所以对管理型人才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一、国有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数字媒体的广泛应用,出版行业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要想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出版行业必然需要实现转型升级,而国有出版企业作为出版行业的领头企业,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带头作用。因此,国有出版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首先,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国有出版企业要将图书市场逐步转到阅读市场,以此稳定阅读群体,更好地维系出版行业的受众黏性。其次,只有优质的产品才能被用户认同,因此国有出版企业要加大优质内容产品的供给力度,提高出版物的品质。此外,在出版过程中,国有出版企业也要加强对网络化营销队伍的建设,发挥网络宣传功能,更好地推动自身创新发展。最后,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也要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加快建设融合性的数字平台,实现新兴产业的发展,真正使产业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互通合作,扩大自身的社会影响力[1]。
二、国有出版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其经营管理模式和出版操作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不同岗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国有出版企业需要借助数字化技术来更好地开展出版流程中的各项工作,因此其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其次,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出版内容的审核管理,因此对内容审核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由于人们对电子读物的阅读需求越来越大,国有出版企业提升用户的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体验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其要通过不断地创新相应技术来更好地满足读者群体的新需求,真正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总之,国有出版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很多岗位都对相应的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其须通过培养、引进人才,以及完善相应的使用机制来更好地加强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管控,更好地为当前自身转型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结合农业银行推进数字化审计的实践,指出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实践;机制
审计的出路在于信息化,信息化的关键在于数字化。深入研究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推进内部审计数字化,是贯彻落实农行党委“推进数字化转型再造一个农业银行”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和具体行动。
一、推进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的有益尝试
近年来,农行内审部门紧紧围绕农行党委治行、兴行“六维方略”及全行数字化转型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审计工作“查得出、报得上、改得了、防得住”的总要求,主动作为,积极探索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思路和方法,以构建数字化审计模式为目标,以内审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计算机审计全覆盖,实现内部审计数字化,走出了一条具有农行特色的数字化审计之路。
(一)构建内部审计数字化监测分析平台
积极落实农行党委科技强审要求,出台审计系统建设三年规划,依托总行大数据平台,以系统整合、技术创新、实践应用为突破口,全力打造“作业管理、分析查证、风险监测、智能探索”四位一体的内部审计数字化监测分析平台,并广泛运用于审计作业,使现场审计时间缩短30%,审计成本降低40%,审计问题精准度提高50%,审计覆盖面达到90%以上。内审平台的运用,不仅查询效率高、分析数字准,而且审计质量、层次和效率都大大提升。
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研究
提要:现阶段,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制造业数字化得到快速发展。本文基于对新时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趋势分析,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陷阱突破、数字化生态、数字化转型能力、虚拟数字世界无缝衔接、数字生态系统安全性与竞争性等角度,提出制造业数字化实践路径。
关键词: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趋势与路径
引言
全球经济的数字化发展是科技进步和产业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工业革命正在逐渐改变着产业的设计、生产、服务和技术创新模式。如今,在传统行业当中,数字化应用趋势愈加明朗,特别是在制造业当中,数字化技术为其带来全新发展契机,使其数字化发展与创新建设得到大幅度加快,并努力启动制造业产业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有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创新与发展能力。
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趋势解析
基于数字化生产方法,全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全球的渗透,引发传统制造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共享化、绿色化方向发展。伴随制造业越来越多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例如传感器、人工智能和工业云等全新技术,制造业自身生产更加具备个性化与现代化,从而更好使客户所需得到满足。基于数字化生产组织方法,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这一大背景下,传统制造业公司组织方法逐渐呈现出平台化、扁平化、智能化全新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大型制造公司,传统金字塔模型组织结构逐渐趋于扁平化,其组织方法愈加灵活。而在这一过程当中,CIO与CDO在其中作用逐渐显著,而这在CTO实施经营决定策略过程当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基于数字化商业模式当中,大量新型技术、产品、产业状态等在新时期逐渐产生,将企业作为核心的传统商业模式逐渐转向为以消费者作为核心,制造业若想切实实现自身转型升级,便需对客户需求更加高效的满足,从而使制造企业自身市场竞争力能够有所提升。
二、国内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主要实践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转型对策
数字化转型,就是利用数字化技术,通过构建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反馈的闭环,不断推动产业组织转型升级,以形成全新的数字产业体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字化,指的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手段,以“数字农业”发展战略为方向,实现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传播及应用环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2021年,上海发布了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提出2035年将上海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其中,“数字农业”是实现城市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数字农业”的重要一环,更是上海实现乡村振兴、落实“三园”工程、打造“数字之都”的必由之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字化转型研究,可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科技传播效率,进一步实现上海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上海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现状
近年来,上海市围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重大需求,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程,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完善农业科技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要实施数字乡村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标志着我国进入数字乡村建设的新时期。随后,中央陆续印发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2020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上海也出台了《上海市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5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了上海市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方向。此外,上海市政府大力支持,以补贴形式支持本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项目,全面推进上海市农业农村“一张图”管理,推进规模化主体农事信息直报、网络化监管全覆盖,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数字化工作铺平道路。
(二)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是收集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数字化进程的重要载体。目前,上海市建立了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上海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上海海洋大学技术转移公司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也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农业科研人员和技术需求方提供供需对接、价值评估、信息发布、组织交易、法律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打通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间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让科研成果躺在抽屉里变成沉睡的“数据库”的问题。据统计,2020年上海签订农业类技术合同462项,成交金额2.62亿元,成交金额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大数据下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探析
信息时代,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数字技术飞速发展,加快大数据与内部审计工作的融合,推动内部审计从信息化向新兴技术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是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内部审计价值提升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1.数字化审计思维转型
大数据开启了数字经济新时代,企业的各种交易、活动都可以被更加全面、及时地加以记录、保存。面对多种渠道、多种类型的海量数据资源,内部审计人员首先要彻底转变审计思维,立足大数据视野,站在全局高度,由过去以验证型审计为主导转向以挖掘型审计为主导。验证型审计注重在事后发现违反既定规则的数据本身的问题,而挖掘型审计则强调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数据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发现数据本身的问题,更有助于分析数据背后规则的不合理之处,在问题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价值增值的作用。因此,内审人员应重视向挖掘型审计思维转变,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系统研究数据的内涵和外延,对各业务领域数据进行多维度的实时分析和处理,提高内审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前瞻性。
2.数字化审计云平台转型
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离不开先进、高效的数字化审计云平台,即利用云计算技术,实现数据的云存储,并通过云来协同各种审计资源。构建数字化审计云平台不仅有利于动态采集整理各部门的管理数据、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实现审计资源最大程度共享,还可以更好地将现有的审计方法、模型与数据挖掘、可视化等技术进行集成,通过云强大的分布式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审计数据处理的质量与效率。目前,部分商业银行通过构建审计云平台,使内审人员能够及时地获取各银行网点、支行等部门的数据,并通过在云平台上建立存款、贷款、信用卡等不同业务的审计模型,帮助审计人员快速高效地发现审计线索、揭示各类业务中存在的风险。
3.智能化审计转型
从发展趋势来看,大数据将逐渐向智能化领域发展,人工智能将是大数据应用的重要方向,人工智能在审计领域的发展也将推动智能化审计时代的到来。智能化审计是数字化审计的高级阶段,实现了从以人为主的传统审计向以依托人工智能为主的自动化审计转变。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能够依据智能算法、模型,自动完成数据采集、分析、疑点核实、报告生成等工作,不仅减少了人工成本,还能实现实时、精准、严密的审计监督,进一步促进内审工作向标准化、规范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早在几年前,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开发的财务机器人“小勤人”便已入驻多家银行的内审部门,协助内审人员实现数据的自动化采集和工作底稿的初步填写等工作,缩减了审计证据的获取时间和底稿编制时间,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显著提高。从传统人工审计向智能化审计的转变是一种质的跨越,也是提升内部审计价值的重要方向。
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探究
内容摘要:数字化转型为中小企业在面对肺炎疫情的强烈冲击时提供了有效支撑,帮助众多企业成功应对生存危机。目前在我国防疫抗疫进入常态化的背景下,本文认为中小企业如要更好地发挥数字化转型的效用,需要解决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诸多问题。通过选择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数字化转型,并明确企业相关人员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发挥的作用,争取产业链中各企业努力协同发展,并依托于政府帮扶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其意义在于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防疫常态化;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引言
自2019年12月肺炎疫情暴发至今已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面对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我国的社会环境、经济形势、对外关系都经受了严峻考验。重压之下我国经济在2020年依旧实现了超预期收官,全年经济增长达到2.3%,预计将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GDP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而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GDP贡献达60%以上的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市场经济顶住下行压力稳步回升的强大支撑。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2020年一季度为82.0,但四季度数据表现良好,SMEDI为87.0,相较于同年一季度指数回升5.0点,实现连续三个季度回升。在肺炎疫情的压力倒逼下,数字化转型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短缺、产能不稳定、人员短缺等问题提供了有效支持,帮助不少企业渡过了难关。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中指出,数字化技术能够提升企业约60%的作业效率和50%的管理效率,降低20%的人力成本。疫情期间数字化转型为中小企业更加从容地应对危机增添了底气,保障了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的存续和发展。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目前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必选项,在“十四五”时期,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作为国民经济“生力军”的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将进入全面落地阶段,但对于大多中小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之路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本文为目前“防疫常态化”的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优化数字化转型效果提供了理论分析作为参考。
二、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分析
(一)防疫常态化的社会背景。截至2021年1月25日,全球肺炎累计确诊病患人数已达约9983万,目前确诊人数约为2600万,死亡人数已经突破214万,同时各国每日新增确诊人数仍在不断上升,至少30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每日增患者超过千人。由此可见肺炎疫情在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已经陷入难以控制的局面。国内上轮疫情扩散顶峰虽然已经艰难越过,但是由于国外疫情持续蔓延,病毒出现新型变异、进口冷链病毒传播难以切断等不稳定因素,导致我国将持续面对境外疫情输入风险激增,境内疫情稍有不慎便出现反弹的疫情常态化形势。于2020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强调必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同年1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已形成了非常有效、比较严密的防控,但肯定会有疫情反复、散发出现的情况。纵观国内外疫情形势,我国将在艰难繁重且持久的防疫常态化工作的背景下,继续为保障民生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重振经济发展活力,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而努力。
(二)“危”“机”并存。近年来,在全球整体经济下行和对外贸易摩擦不断的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本就如履薄冰,突然袭来的肺炎疫情使得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愈发恶劣。为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恢复活力,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多项措施,围绕着税收负担、运营成本、企业支出、复工就业、补贴贷款等方面多管齐下,比如2020年我国在税费优惠方面,就陆续推出7批28项精准有力的政策措施,全年实现新增减税降费超2.5万亿元。根据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1月-11月,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9%,连续4个月累计正增长。这说明一系列惠企政策,对保障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通过各类优惠政策的有效落实以及企业的自身努力,不少中小企业成功渡过难关。而且通过肺炎疫情的磨砺,中小企业获得了新的机遇,减少业务规模、降低业务成本反而推动了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也促使企业对运营模式进行创新,同时也因为中小企业商业模式的升级,推动相关产业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不仅提升了经验效益,也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企业文化引领数字转型探究
《财富》杂志指出,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都善于给企业文化注入活力。那些没有文化内涵的企业,可能一时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却很难长久保持竞争优势与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文化的问题所在
尽管大多数企业对企业文化高度重视,然而在认识上依然存在着模糊、肤浅、庸俗等现象,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一是“口号文化”。在工厂、写字楼贴满各种各样时髦的标语、口号,企业文化成了装点门面、提升档次的装饰,其实落地才是关键。二是“补充文化”。企业文化常被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补充,与此相对应的,也有企业将企业文化简化为文体活动。三是“空洞文化”。提出一些脱离企业实际方向的理念,如“服务社会”等。四是“文本文化”。有些企业聘请“外脑”,收集各种流行概念拼凑成企业文化章程,既不是理论也不像制度,说一套、做一套,“文化墙上挂、行动地下爬”。五是“仪企业文化引领数字转型文化不是纸面上怎么宣传,而是人们信仰什么,如何思考,怎样做事。——乔布斯式文化”。企业推行升旗、唱歌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当然,并不是说这些方法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没有效果,问题在于:第一,企业文化的关键是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最终会通过员工的行为与理念表现出来。因此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把这些工具、策略当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第二,企业文化是战略的一部份,战略决定企业文化,不事先对公司战略进行研究就建设企业文化,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第三,要改变根植于人们内心深处的观念,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应贯彻企业经营之始终,而绝不是当下“赶时髦”。
二、数字时代重塑企业文化
近年来,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热门话题,尽管大多数企业都在关注数字化转型,但转型的执行和效果却不尽人意。在肺炎疫情爆发前,很多企业仅仅将数字化看作业务增长的“附加值”。然而,此次肺炎疫情使企业对数字化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数字化从“可选项”变成“必选项”。这意味着组织建设与团队管理都将迎来颠覆性变革,企业需要在各个领域做出全方位改变。然而,又有多少企业真正完成了数字化转型呢?目前看来并不乐观。埃森哲、IDC等公司近期的报告显示:2019年,只有7%左右的公司取得了数字化转型的阶段性成功;而大部分公司,仍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企业没有抓住“天时”?答案是人,人的转型。人的转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人的能力的转型,特别是管理者的能力转型,企业需要更新管理者标准,重构领导力模型;二是人的认知模式与思维方式的转型,其核心就是企业文化,换句话说就是要刷新企业文化(如图1所示)。人的转型是一切转型的基础与前提,企业应与时俱进,通过企业文化的转型与变革来应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一方面,这是一个速度致胜的时代,新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与用户以及营商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企业只能以变应变,必须拥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具备对用户与市场做出敏捷反应的能力,内部的组织、流程、机制也必须足够灵活、敏捷,而这些变化的背后是领导力的转型、组织心智的转型、集体人格的转型、企业文化的转型。另一方面,“90后、95后”成为职场主力,他们是完全不同于“70后、80后”的职场“新物种”,这就要求管理者的领导风格、管理模式、组织氛围也要相应调整。这背后除了领导力的转型,核心还是企业文化的转型。因此,在新技术、新员工、新时代背景下,不但企业的商业模式、战略、运营方式、领导力、人才管理模式都要转型,企业文化也必须转型。绝大部分初创企业的企业文化是由创始人定义的,反映出创始人的个性、优势、弱点等方面。如果创始人具有竞争精神,那么公司将会更加上进求胜。如果创始人善于分析、驾驭数据,那么公司也会倾向于理性的决策。如果创始人深思熟虑、谨言慎行,那么公司的发展可能会相对滞缓。如果创始人是个设计者,那么公司的产品开发流程也会相对顺畅。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可称之为“原生文化”。经过艰辛的从0到1,企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业务每天都在变化,这时恰恰需要相对稳定的企业文化保证创新发展。公司发展步入平稳期后,业务进入下行区间,这个阶段需要的是组织变革。这就是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文化所起到的所用。因此,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企业文化。以上两方面,无论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还是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企业文化,其底层逻辑都是战略(环境)与企业文化的重新匹配,需要通过企业文化转型来支撑战略,因为企业在不同阶段、不同的外部环境下,其战略也是不同的。
三、企业文化如何转型?
企业文化转型首先要进行文化诊断,评估当前的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匹配度;然后基于新的外部环境、新的战略进行文化再定位,提出新的核心价值观;最终设计出企业文化转型的可行性方案,通过沟通引导、绩效管理、宣贯培训等形成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转型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如图2所示):第一步,识别新战略(为什么要转型?)客户需求、科学技术、市场竞争、全球化、突发事件、企业并购等可能引发企业战略甚至使命与愿景的改变。而企业使命、愿景、战略的变化会对企业文化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文化转型的第一步就是要识别新的企业战略、使命与愿景,即清楚我们为什么要转型。第二步,诊断原生文化(我们在哪儿?)诊断原生文化就是要了解企业的共享假设,了解企业面临选择时的信念与潜在意识。企业在进行文化转型之前,必须先通过问卷调查、研讨会、经营者访谈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还原企业的原生文化,再基于新的战略来诊断评估原生文化是否匹配新战略、能否促进新战略落地,即搞清楚我们在哪儿。第三步,定义新的文化(我们要去哪儿?)新的企业文化应结合企业战略,遵循公司的愿景、使命,且必须与推动企业战略实施的管理工具在企业文化上趋同。明确了“我们在哪里”和“我们要去哪”之后,就要判断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通过讨论与沟通确认新旧两种文化的差异,明确当前与未来员工行为表现的不同,以确保新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协同性和员工对其的理解和认同。同时,通过差异分析,了解未来企业文化转型中可能遇到的阻力与动力,以及应该采取的策略。第四步,制定并执行文化重塑的行动方案(怎么去?)通过新旧两种文化的对比,结合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我们可以确定新旧企业文化之间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文化重塑行动方案。文化转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变员工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新企业文化的培育需要通过改变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去影响员工行为。如企业家的自我革新、入职培训、优化绩效与激励机制等多管齐下、共同作用,从而推动员工行为的转变,也可以从诸如改善工作氛围、改变组织层级体系与决策流程、信息沟通方式等营造员工共同的行为方式,实现企业文化的重塑。第五步复盘(做得怎么样?)在实施企业文化重塑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来自企业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的反馈意见,据此修正、完善企业文化转型的总体方案并巩固转型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