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阅读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字阅读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数字阅读

数字化阅读下的期刊发展

阅读是人类从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和心理过程,也是知识的生产者和接受者借助于文本实现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人们从文字、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名言影响了几代人,读书有史以来便是人们坚守的信念和爱好之一。培根在《论读书》中阐述[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说明阅读对于人们心智成长和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几年,捧着纸质书籍寻找“黄金屋”的现象似乎有所减少,而地铁中、公交车上捧着手机等移动终端阅读的人随处可见,数字阅读成为了现代人的“新宠”。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发出论断:“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深刻阐述了媒介技术和媒介本身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人们建构认知和理解环境的重要价值[2]。从简牍到丝帛,从丝帛到纸张,从纸张再到屏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带来出版形态的与时俱进,同时使得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深刻的改变,伴随经历了纸媒时代、电子媒体时代和数字网络出版时代的变迁。时至今日,不必舟车劳顿访书借书,备一部电子阅读器或智能手机,相当于携带着一座“移动图书馆”,随时随地可进行“指尖上的阅读”。

1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出版形态的变迁

北宋年间,布衣毕?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期,德国人谷腾堡将活字印刷术变革为更加高效实用的近代铅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复制能力和信息传播速度,书籍、报纸和杂志等印刷品得到普及。随着工业革命成果在出版印刷方面的应用,印刷工艺持续改进,出版效率极大提高,开启了传统出版以纸介质为载体、以文字传播为主体的真正繁荣。20世纪中期,以电磁介质为载体、声音图像传播为主体的传播方式丰富了出版的形式。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出现多媒体出版物,主要是以光盘为出版介质,集音视频、数据库、软件为一体的数字化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在出版中的广泛运用,人类进入与信息社会相适应,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数字网络出版阶段,这一时期以网络为载体,集成了电子出版物的功能,融合图书、报纸、杂志等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等模拟电子媒体的长处,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在网络中实现数字化,打破传统时空的界限,以其“高普及、低成本、移动性、互动性、音画性”的特征开创一个新的阅读时代。通常所说的数字化阅读包括阅读对象(文本)的数字化和阅读工具(载体)的数字化,前者是指阅读的内容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如电子书、网络小说、电子地图、数码照片、博客、网页等;后者是指阅读方式的数字化,即阅读的载体终端不是平面的纸张,而是带屏幕显示的电子仪器,如PC电脑、PDA、MP3、MP4、笔记本电脑、手机、阅读器等。本研究中泛指读者借助数字化阅读工具获取知识和意义的一切行为。在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主要发现中,有一项数据颇为显眼。调查显示:2018年中国成年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80.8%,较2017年的80.3%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上升了3.2个百分点。而图书阅读率则为59.0%,与2017年(59.1%)基本持平;报纸阅读率为35.1%,较2017年的37.6%下降了2.5个百分点;期刊阅读率为23.4%,较2017年的25.3%下降了1.9个百分点[4]。网络、电子阅读器、智能手机等因方便快捷、易于互动等优势,上升为现代人阅读的主要方式,数字化阅读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甚至在悄无声息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2数字化时代主体视角的阅读特点

数字化环境下,阅读方式从可触摸的感觉式方式向虚拟的电子方式转变,从单一的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从物理固态的方式向移动的方式转变[5]。这些转变使应用性学习增强,跨界学习成为可能,打破了时间、空间限制,使碎片化学习、远程化学习得以实现,在内容上为定制化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今天的阅读方式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已经演变为一种生活方式。一是,阅读选择更加灵活多样。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纸书阅读器的发展,数字阅读的终端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阅读感受也越来越舒适。读者可以根据阅读和思考的需求自行确定阅读的媒介选择,利用零碎的时间和一切可能的形式进行选择性阅读,例如在网络上付费阅读某本期刊或一篇论文,获得这本书或文章的电子阅览资源,与纸质期刊在装帧、设计、内容等方面完全一致,从而实现期刊论文的即时阅读。尤其是当智能手机成为人们片刻不能脱离的延伸器官后,移动阅读成为新的更灵活的阅读途径,进一步拓展了阅读时间和空间,成为全民阅读的主要阵地。二是,阅读需求更加个性化。虽然传统的图书、期刊在传播知识文化方面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新兴的数字化出版形态在信息传播、沟通交流方面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读者的阅读需求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市场竞争法则把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提高到空前重要的地位,使现代阅读成为一种基于内在需要的、以寻求知识和提高竞争能力为导向的活动,人们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是什么,可心无旁骛地为自己认可欣赏或满足刚需的期刊或学术科研热点而来,寻求专业细分的期刊领域来满足自身具体、现实的学习工作需要,有望催生更多“小众”、“微众”期刊,获取个性化期刊更便利。但这种便利的诱惑性太大,促使人们喜欢直奔主题、更具理性地阅读,在过去看来这未免急功近利。三是,阅读形态是一种浅阅读。数字阅读的最大特点是“短、平、快”,当人们阅读手机或电脑屏幕时,人脑就会自动进入浏览模式,搜索标题或跳跃式阅读,以便眼睛扑捉更多的信息,与此同时大脑却很难进行深度的思考,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它更适合进行浅阅读。而且,数字阅读多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简单、浅显的信息提取,并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信息,它对知识的掌握是浮光掠影式的、表面的、肤浅的[6]。如何为读者最大程度地提供有效信息,就成了争夺阅读流量的重要支撑点。四是,阅读行为具有共享性。在数字化阅读时代,“读者”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更是“共享阅读”的分享者。读者可在阅读期刊的同时,点评期刊内容,与作者、编辑或者其他读者沟通交流,可以通过网络反馈将其意见提交网站、杂志平台。读者还可以将某一部分的内容通过个人聊天工具直接发送给自己的朋友,把某一篇文章转发至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平台,读者主动的人际传播使期刊传播呈现裂变式的传播态势,对期刊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3数字化阅读环境下期刊发展的应对策略

3.1树立“大出版”理念融合发展,满足多元阅读选择

阅读全文

数字图书馆阅读教学探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正在不断增多,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形式,给很多事物都带来了全新的发展面貌。其中,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数字技术的典型代表。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非常多的问题,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数字图书馆主要是指以数字网络技术为依托,具有较为丰富的图书及文献资料的大型检索系统。使用者只要联网就能对数字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在电脑、智能手机等平台上都能够进行。与传统的藏书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能够存储更多的信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对语文阅读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数字图书馆能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有效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拓展学生阅读范围,等等。

一、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非常丰富

数字图书馆中的学习资料非常多,不管学生需要的学习资料是什么种类,隶属于哪一门学科,只要进行简单的搜索,需要的学习资料就会很快呈现出来。每个学生都可以依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有选择地利用数字图书馆的相关资源。另外,数字图书馆不仅能够对资料进行高效快速的查找,还能让学生利用便捷的网络进行交流与学习。在数字图书馆中,资料一般没有太多限制,如果遇到适合自己的资料,就可以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直接使用,这种方法非常便利。数字图书馆可以储存非常多的图书种类,其中的资源不仅数量丰富,而且质量也非常高。通过使用数字图书馆,我们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资源良莠不齐、杂乱无章的问题,进而让学生的阅读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数字图书馆的系统性比较强,检索的方法较为简单,检索的具体内容关联性也非常强,通过数字图书馆,学生能够学会怎样进行真正的学习,并找到终身学习的方法。教师需要培养学生使用数字图书资源的相关技能,让学生掌握好信息搜集、阅读、检索的方法。在教会学生如何获取资料之后,教师还需要努力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让学生在语文阅读学习阶段,尽可能多地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进而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最大化提升。在数字图书馆中,也有非常多的图书文献资料,这为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备课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只要语文教师学会利用这些资源,必然能够让教学内容得到极大程度的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科书内容。

二、数字图书馆能够提高语文阅读的效率

快捷方便、学习阅读自由、资源数量大等都是数字图书馆所具备的重要特点,这些特点能够解决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很多困难。图书馆作为知识和文化传递的重要途径,在语文阅读中的角色也非常重要,应发挥数字图书馆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进而使其提供更好的服务。对语文教学来说,比较大的问题是课堂上很难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大量阅读。如果学生的阅读量不够,他们的写作以及理解水平就可能比较差。有了数字图书馆之后,这种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数字图书馆的影响下,很多学生的基本阅读量得以增加,语文教学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例如,学生在课前进行课文预习时,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需要了解背景资料,这时就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很多难题也能通过数字图书馆得以解决。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缺乏形象思维和情境创设能力,这就使他们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数字图书馆能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教师加以适当引入,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进而让作者与读者能够更好地交流,最终实现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另外,在数字图书馆中,还有可供批注的相关工具,这样能够方便读者再次进行资料的查找。教师也可以通过数字图书馆收集学生的作品,并且推荐优秀的作品发表。

三、数字图书馆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阅读时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每个人的阅读水平也有所差异,数字图书馆能够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进而有效地解决阅读内容不足的问题。语文教学阅读过程由课前、课中以及课后拓展几部分组成。课前主要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相关知识。通过数字图书馆,学生可以在课前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课中阅读时,学生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课文理解上会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从数字图书馆中搜索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内涵。课后拓展,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外阅读任务。一般情况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会推荐一些好书让学生阅读,课后学生就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查找书目,进而完成具体的阅读任务。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倘若能够将语言阅读教学与数字图书馆资源恰当结合,必然能够发现很多教材之外的相关材料。总之,数字图书馆中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会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极大增强,让学生的阅读范围得到拓展,进而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对于这些资源,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意识到它们的重要作用。

阅读全文

数字阅读零售平台的品牌营销特点探析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强调“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文化,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数字阅读,就是互联网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阅读平台如何更好地进行品牌营销以获取更多关注,从而增加大众对于阅读的粘性?本文以亚马逊kindle中国这个toC平台为例,对其营销的特点进行分析。

党中央作出关于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无疑是在我国迅速发展的数字化信息化大潮之下,紧紧贴合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而数字阅读,是我们大部分人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在传统纸质载体之外,对于获取文化知识或进行娱乐消遣等方面所衍生的一个刚需。中国书籍出版社于2020年12月出版的《2019——2020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全年的数字出版产业收入规模超为988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16%。其中,移动出版达2314.82亿元,电子书为58亿元,互联网期刊为23.08亿元,数字报纸为8亿元。由以上数据可见,我国的数字阅读零售平台在满足大众阅读需求、提升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方面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信息传递与知识服务角色。较为知名的该类平台包括亚马逊Kindle中国、掌阅、当当、多看等。在此,笔者想要以亚马逊Kindle中国为例,主要从其品牌营销的三个特点进行论述。

特点一:做有温度的品牌

由于数字阅读零售平台从诞生起就肩负了文化育人、引领正确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使命,所以需要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如果一个数字阅读零售平台将“做有温度的品牌”放在其品牌营销的首位,用户对品牌的认可度、接受度则会大大提高。亚马逊Kindle中国在这个方面做了一些扎扎实实、很接地气的工作,对其品牌公益形象的提升有很大助益。

1、结合重大社会焦点,发挥重要科普宣传作用。2020年初爆发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为了让公众对于病毒有正确的认识,国内多家数字阅读平台都开展了抗击疫情、电子书免费阅读的活动。亚马逊Kindle中国也不例外,于年初开启了病毒防御书单专场,所有关于病毒的预防相关电子书和知识手册都可以免费阅读。为了让免费抗疫书籍可以触达更广人群,亚马逊Kindle中国还与国内知名网购产品推荐和销售决策平台“什么值得买”进行合作,在其平台上的电子书刊版块发表文章,推荐该平台用户到Kindle上免费领取抗击疫情电子书。

2、投身公益事业,服务弱势群体开展数字化阅读2015年,亚马逊Kindle中国联手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创新型公益项目“书路计划”,旨在帮助阅读资源有限的中国农村学校建立电子图书馆。该项目由亚马逊Kindle中国提供技术以及数字内容两方面的支持,除了对设备进行定期更新和远程管理,也为学生们提供大量适读电子书内容。2017年,“书路计划”面向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开放捐赠,社会各方力量将都能参与进来,可直接通过中国扶贫基金会向偏远地区的小学捐建Kindle电子图书馆。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进行深度阅读和创作,“书路计划”在2017至2018年开展了优秀作文评选活动,从项目的所有小学生投稿中遴选出100篇优秀作文,集结成《书路童行》电子作文集在Kindle上进行义卖,销售所得作为“人生第一笔稿费”全部反馈给这些小作者。该项目还邀请了一些明星前来助阵,成为“书路计划”爱心倡导者,号召公众和广大粉丝对项目进行捐赠。如邀请到明星肖战和王一博,分别录制视频上传至多个门户网站、视频平台来进行宣传和推广,王一博还在新浪开辟了自己的“书路计划”专区,举办助力活动促进捐赠。

特点二:做有深度的品牌

阅读全文

对外汉语出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作者:应学凤 单位: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者在自己母语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汉语学习,由于母语对汉语学习的干扰,学习者口语能力明显比在中国境内学习汉语的学习者差。这就需要汉语教师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式,同时对外汉语教材也要做出相应调整。阅读习惯的变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阅读习惯随之改变。苹果iPhone、iPad,亚马逊Kindle阅读器,汉王电纸书等数字终端产品的热销促进了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这些功能强大、性能稳定、方便携带、具备无线上网等特性的数字产品之所以能热销并被消费者广泛接受,就是因为它们正好迎合了生活节奏快、只有零散时间可用来阅读的当代人们的需求。伴随着这些数字产品的广泛使用,人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从纸质阅读到纸质阅读与数字化阅读并存,再到以数字化阅读为主。针对数字出版背景下的读者阅读兴趣、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的改变,应该及时调整出版方式,加强数字出版。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需做出的转变

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迅猛,孔子学院已经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个教育机构落户,中小学课堂达500多个。截至2011年10月,在亚洲有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75所孔子学院,在欧洲有3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00所孔子学院,在美洲有1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90所孔子学院,在非洲有1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所孔子学院,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共建立了10所孔子学院。在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急需加强对外汉语教材本土化、个性化方面的建设。

1.加强国别教材建设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材出版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孔子学院遍布各大洲数百个国家,各地国情差异很大,不可能有一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材。要更好地推进汉语国际传播、加快汉语国际推广,就必须编写本土教材、个性化教材。对走出去的教材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三贴近”:贴近外国人的思维、贴近外国人的生活、贴近外国人的习惯。要改变对外汉语教材编写以“我”为主的观念,多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加强国别教材建设,加快相同文化圈的教材出版,使得对外汉语教材能贴近汉语学习者所在国人们的思维特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更快更好发展。要使得对外汉语教材更加本土化、个性化,最有效快捷的方式就是加强对外汉语教材的中外合作出版。

2.加强中小学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和社区教材建设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转变,汉语学习的主体更加多样化,年龄差异更大。过去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以青年为主,除在华工作的外国人子女和中小学短期交换生外,很少有中小学生长期来华学习汉语的。但随着汉语教学“走出去”,学习汉语人群的年龄结构更加复杂,汉语教学走进了中小学课堂,走进了社区学校。为了适应新形势,对外汉语教材必须要做出改变,满足中小学汉语教学和社区教学的需要。3.加强数字教材出版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产品的广泛使用对于教材出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信息化削弱了人们对纸质读物的依赖,更多地通过多媒体、网络等进行工作、生

活、学习。对传统纸质出版方式来说,信息化对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是一重大挑战,而对于数字出版来说则是机遇。传统出版要迎接挑战,就要做出调整。世界传统出版巨头企鹅出版集团(PenguinGroup)在转型过程中,不仅仅是对传统纸质出版物数字化,而且已经在iPad的电子书中嵌入了音频、视频和流媒体等内容。数字出版物的便携性、互动性、娱乐性正好契合了当前信息化时代的人们的电子化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数字出版物内容的可离散性又与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时间碎片化相匹配。而当前学习汉语的主体又以青少年和中青年人为主,这些人多半热衷或熟悉数字化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因而,为了促进汉语国际推广,必须加强对外汉语教材的数字出版,做到传统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两者并重。

阅读全文

新媒体背景下数字出版发展分析

摘要:新媒体和数字出版的出现,致使纸质出版物市场急剧缩减,甚至淡化。特别是近几年来,手机的持有者年龄一降再降,新媒体和数字出版几乎占据整个出版领域,公众号阅读成了人们接受出版物的一个主要途径,短视频更是成了占据人们空闲时间的主要娱乐和阅读方式。公众号和短视频等一系列的新媒体也将出版经济收入来源一大部分转移到了数字出版领域。文章阐述新媒体发展带来的经济影响和遇到的困境,并指出其稳步发展的新出路。

关键词:新媒体背景;数字出版;公众号

1以数字方式出版的含义以及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之下造成的经济影响

1.1以数字化途径出版的内在理论

出版物传播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不可磨灭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出版物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实体出版物的传播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阻碍,也就是传播距离、传播方式,以及载体的厚重以至于传播成本过高。在数字化新媒体出现之前,依旧要依赖于交通工具来传播出版物。这样一来,要获得出版物不仅要承担高昂的纸质成本和印刷成本,还要承担出版物流通带来的成本,进一步提高了通过出版物获得知识的经济门槛和时间成本。但是,在新媒体出现之后,出版物的载体从有形载体变成无形载体,从可触摸纸质到不可触摸的数据。从学术领域到娱乐领域,从商业发展到小民经济,各个社会层面的出版发行行业中,公众号和短视频等新媒体都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这正是所谓的数字化,具体而言就是把文字转变为计算机语言,存储在终端信息库当中。这些内容被以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后进行存储和传播,再与接收端进行读取,从数字数据转变为文字。其中,计算机语言指的是在计算机中用于存储信息的二进制数字串。这样一来,经济收益大大提高。首先,摆脱了传统的物质载体,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传输,节约了物质成本;其次,数字化的传播无须借助运输工具,而是通过网络信号传播,节约了运输成本;最后,网络电子数据的传播在瞬息之间就可以完成,节约了时间成本,这是提高出版行业经济创收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

1.2以数字化方式出版改变了社会大众的阅读经济支出途径和方式

以数字化方式出版的新型出版方式虽然是适应新媒体传播途径而产生的一种出版方式,但是其也是出版方式的一种,并不会完全地脱离传统出版条件的出版方式。也就是说,这种新型的出版方式以传统的出版方式为根基,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跳板,结合新的社会发展阶段而衍生出的传播途径。因此,这种新兴的电子数字的出版方式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地影响着社会大众的阅读途径和阅读方式。从对出版物的发展过程来看,出版物的呈现方式也一直影响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在出版物的呈现方式改变的时候,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而阅读的载体发展到当下,在电子化方式的阅读图形出现之前,人们的阅读方式主要是报刊、图书以及电子新闻等。而现在,信息化、数据化已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网页随意获得想要阅读的内容及想要获取的知识。与此同时,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持有者的平均年龄不断地下降,甚至可以看到,某些小学生就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手机。在这样的条件之下,人们可以在任何选定的时间和地点,通过手机查询想要获得的知识内容,阅读的载体已经从纸质倾向电子化,阅读方式也已经从纸质化阅读逐渐地转移到了电子化阅读。此外,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不仅有以文字方式表现的内容,也出现了以音频方式表现出来的出版物内容,也就是所谓的听书,阅读者可以自由选择阅读方式。数字化给人们的阅读带来的改变,不限于阅读方式,还包括阅读的对象和内容的转变。数字化的快捷使得阅读内容更新更快,更贴近于生活实际和新发生的社会实事,国家时政;阅读内容涉猎范围更广,各种信息都能够存在于互联网当中供阅读者查阅。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信息传播路径

新媒体背景下,学术阅读的经济形态、信息载体和传播平台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以App客户端、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兴起,改变了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单一传播渠道,新媒体传播形式多样化、快速化、碎片化、范围广,这些特点适应现代学术阅读的便捷、专业与及时需求,对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产生巨大冲击,也使传统纸质学术期刊面临着巨大挑战。传统学术期刊必须适应新形势下的转型升级,探索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传播媒介和平台,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探索期刊融合之道,为学术期刊发展探索更广的生存空间和发展前景,需要每一个学术期刊出版行业者深思并努力为之。

1传统学术期刊仍为学术信息的主要传播途径

尽管数字化媒介对国民的学术阅读影响力逐渐增强,但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仍为学术阅读的主要来源,新媒体语境下“学术新媒体尚不能独立存在,故传统学术期刊可以直接向新媒体转型,辅之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1]。尤其在当今学术体制特别是学术评价及职称评审体制下,传统学术期刊的地位仍较为牢固,短时间内其主导地位仍不可动摇。现在大多数学术期刊将其数字化传播的权利授予中国知网、维普等期刊数据库后,学术期刊仍按其传统的模式按部就班地编辑和出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仍是学术阅读的主要来源和主要阅读模式。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统计数据,2015年出版期刊10014种,平均期印数和总印数均有较大下降[2],其中2016年中国知网共收录期刊10806种[3],其他如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库亦将大部分期刊收录其中,使学术期刊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学术信息传播,目前,这些数据库及平台成为学术传播的主要形态。从现在的数字化环境来看,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已经传播了很长一段历史,在学者的心中,已经对某些学术期刊或期刊栏目有所了解,且很多学术期刊对相对固定或潜在的作者和读者群体都有一定的沟通与联系,在约稿组稿方面保持着密切合作,传统纸质期刊出版后,常常寄送给这些学者和专家,稳住了传统纸质期刊的学术阅读群体。传统纸质学术期刊有自己的优势,如信息来源专业、权威、原创,拥有专业、稳定的编辑队伍和相对固定的读者群和作者群[4]。传统纸质学术期刊不受限于网络、手机电源等条件限制,具有随时翻阅随时阅读的特性,并可在阅读的同时将延伸思考书之一角,延续了思维的连贯性。现在新媒体学术阅读成为年轻学者的阅读偏好,而许多已不再“年轻”的学者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的限制,他们对新媒体学术阅读从观念到技术,再到阅读模式与习惯的形成都有一定的隔膜,要经历一段相对艰难的适应期。而且现今期刊发展体制与评价体制及人员的知识结构中,决定期刊发展命运的也多不是年轻人,对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方向决断也要经历一个过程。据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上升了1个百分点,其中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4.0%,较2014年上升6个百分点,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成年人图书阅读率2015年为58.4%,比2005年的48.7%增长近10个百分点,比2014年增长0.4个百分点[5]。从这一调查数据也可以看出,国民对传统图书及纸质资料的阅读习惯与倾向还是呈良好发展态势,说明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等学术资料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传统纸质媒介很难被数字新媒体取代,纸质阅读已经成为国民的一种阅读习惯和阅读模式。

2新媒体语境下学术期刊发展现状分析

2.1传统学术期刊信息传播滞后

由于现有学术评价体系、学术机制等方面的因素存在,虽然纸质期刊依旧是学术期刊的主要出版形式和载体,但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学术期刊受到极大冲击。同新媒体相比,传统纸质学术期刊有以下几个不足:信息传播速度慢、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单一、双向互动交流差等[6]。传统学术期刊有固定的刊期,主要以月刊、双月刊形式出版发行,学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滞后;传统学术期刊主要以文字和图表的表现形式呈现,形式上过于单一,而新媒体下的学术期刊则以文字、图表、视频、音频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传统学术期刊单向信息传播,与受众互动极少,难以获得受众的信息反馈,而新媒体下的学术期刊则在双向互动与交流过程中,加深受众与期刊之间的信息沟通,扩大学术信息的传播范围。纸质学术期刊将学术信息提供给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超星等数据平台后,学术期刊的主体性和整体性即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学术信息需求者而言,这些数字化平台具备的搜索条件及范围又具体细分为主题、篇名、作者、单位、关键词、全文、摘要、参考文献等,体现受众的主动性和选择性,以零散的面貌极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也使纸质学术期刊的整体性减弱,“期刊不见了,因期刊而存在的刊物特色、编辑思想、编排风格、专栏结构、各专栏之间的呼应对话统统不见了”[7]。这些数据平台虽仍以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内容为主,却大大缩小了学术期刊与受众的需求依赖性。

2.2学术信息服务对象和内容单一

阅读全文

公共图书馆资源全数字化建设服务思考

摘要:通过探讨公共图书馆资源全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此举充分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有利于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教育职责,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同开展。明确公共图书馆资源全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制定相应的工作流程,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规范开展网络系统和数据库建设,可使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储备更加丰富,服务职能得以最大化展现出来。基于当前公共图书馆资源全数字化建设及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图书馆借阅服务不完善,图书馆管理模式落后,图书馆员素质较低,提出行之有效的优化对策。

一、公共图书馆资源全数字化建设的意义

在信息时代下,运用数字化手段对馆藏资源传播载体和存储方式进行转换,在计算机和移动设备上阅读书籍,实现馆藏资源的共享,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为读者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展现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公共图书馆资源全数字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具体而言,公共图书馆资源全数字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包括下面几点:首先,互联网的普及加重了社会公众对网络的依赖,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数字化阅读正引领着大众阅读的新趋势。加强公共图书馆资源全数字化建设,将图书馆的纸质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迎合了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符合大众的新型阅读习惯,社会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公共图书馆能够给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其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不可撼动,在新时期仍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其次,公共图书馆担负着公共教育职责,面向公众开放馆藏资源,传播优秀地方文化和先进科学文化知识,为各行各业培育三观健全、能力出众的高素质人才。公共图书馆资源全数字化建设是推进新时代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公众足不出户即可获得公共图书馆无偿提供的数字化信息服务,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方式。公共图书馆会对读者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指导,使得读者的阅读效率显著提高,知识和见闻迅速增长,拥有更大舞台一展所长。最后,公共图书馆将与政府部门合作,开展信息资源共享和阅读推广工作,将特色资源传递给企业单位和读者,给研究机构提供准确的数据信息,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践行提供了帮助。公共图书馆资源全数字化建设的开展打破了信息壁垒,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有利于优化社会生产作业方式,提高人才质量,为地方产业结构升级及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公共图书馆资源全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流程

1-公共图书馆资源全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馆藏书目数据的数字化

建立书目信息数据库是公共图书馆资源全数字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目录读者可以迅速找到需要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相比于其他检索方式效率更高。而且目录型数据库的构建也具有投资成本低、查询速度快的优势。但是,公共图书馆资源全数字化建设工作也存在一定挑战,比如点击目录只能看到馆藏信息资源的大致内容,无法直接获得相关信息资源。同时,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数字化信息资源自行建设书目信息数据库,具有一定灵活性,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对数据质量的审核,有标准书目的直接购买套录,以缩短数据库建设时间。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转型路径

五年前,时任《南京大学学报》主编的朱剑预言:“将来的数字化期刊一定会更主动,通过你的阅读习惯,对你在网络上阅读痕迹的分析,知道你关心什么问题,关心哪些作者,单独为你做一本期刊。”[1]如今,他所说的这本期刊,几乎人手一册,这便是智慧媒体带给广大读者的福音。“智慧媒体”以互联网为基础,依托不同的智能终端,结合云计算、云存储等新技术,利用情景感知计算和分析信息消费者的环境、行为和偏好,提供与用户需求相匹配的内容、产品和服务,让用户可以快速判断、分析截取到想要得到的内容的全新媒介形态,是第四次传播革命演化和增殖的产物。[2]面对发展迅猛的现代科技,大部分学术期刊“科技敏感度”偏低,仍以纸质出版物的订阅发行为主,数字出版则主要依靠数据收录合作平台,而这些商业期刊数据库支付给期刊微薄的信息使用费,垄断了学术供给,使学术期刊逐渐沦为大型数据库的廉价劳动力,对学术传播的控制无能为力。[3]85多数期刊没有自主数字出版经验,还未实现“融媒体”变革,就被匆忙推入“智媒”支配的网络中,茫然不知方向。因此,在媒体功能更新换代、读者阅读习惯转变、智能终端统辖全领域的条件下,探讨目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的转型与发展,具有理论探索与指导实践的双重意义。目前看来,微信具有用户数量大、传播范围广、运营成本低等优势,学术期刊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数字出版转型的初步尝试,以微信公众号的运营转变传播理念、探索转型道路、积累出版经验。

一、智媒时代微信公众号的传播优势

微信公众平台简称“公众号”,于2012年08月23日正式上线,2017年微信公众号月活跃账号数为350万,同比增长14%;月活跃粉丝数为7.97亿,较2016年增长19%。[4]数字阅读作为微信公众号的基本功能之一,仰仗即时通讯的优势,使读者阅读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且借助于智慧媒体,读者的阅读要求和求知目的均可在线完成,因此收获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和公众效应。

(一)微信公众号是时下在线阅读的主要方式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7.72亿,手机已成为最主要的移动上网设备,其占比从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5]《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接触者中,84.9%是18-49周岁人群。59.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其中有63.4%的成年国民在2017年进行过微信阅读。从人们对不同媒介接触时长来看,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长为80.43分钟,比2016年的74.40分钟增加了6.03分钟;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7.02分钟,约占每天上网时间的33.6%,如表1所示,微信的总使用时间占移动互联网总时长的比重约为25%左右。[6]在浩如烟海的移动终端中,微信的使用时间大大超越了其他功能性终端,学术期刊如果合理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便捷实现“从点到面、从面到网”的传播效果,因传播内容可被多次分享和转发,加上智媒无形的操作和介入,推文内容可形成放射状传递。在微信公众平台上,读者对期刊内容随时可以发表评论,并可根据个人喜好推广至看一看的“精选”版块,形成朋友圈“涟漪状”推广,在短时间内实现大范围的传播。且微信拥有庞大的活跃用户群,并具有即时传播的特点,学术期刊在微信平台上能够得到快速而高效的传播,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影响。

(二)智媒时代的到来提高了读者阅读的便捷性

智慧媒体的特征是具备思考、感知、识别等多维度智能,能主动寻求目标受众并融入受众的社会关系网,出现核裂变式的传播。它会根据用户所在的位置、时间、消费习惯等,提供资讯、交通、天气、娱乐等内容,推送至智能终端的各个客户端,造就了“手机在手,天下我有”的局面。2017年,微信推出了“看一看”模块,这是即时通讯与智慧媒体推进在线阅读的一种尝试,它根据读者随时随地的阅读习惯、“休闲阅读”的全新理念而打造的“智能推荐”板块,提供与读者最近搜索或常规阅读习惯相关的内容,使读者在有阅读时间却没有明确阅读目的的时段里有文可读,填补了读者的碎片式时间,且丰富了读者的阅读空间。智慧媒体的介入,已将大众服务变成了精准服务,借助于此,关联性阅读成为微信公众号的一大推广方式,相同阅读分类与标签的内容将根据内容契合度、点阅量和转发量、讨论热度等出现在推荐列表里,从学术期刊的传播视角来看,智慧媒体必定能够增加学术期刊的推广范围与推文热度,让学术期刊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视野。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