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艺术课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字艺术课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数字艺术课程

数字媒体艺术在基础教育课程中探究

摘要:为迎合时代特征,本文从工匠精神的倡导下进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分析和开展研究。审视了时代特征的教学设计环境,保证其大中小学人才培育模式一体化,防止阶段教育的脱节;注重防止“逃离学习发生,培养学习兴趣;适应工作研究性转向,培养学生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并结合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现存问题提出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开展研究建议,使项目式学习成为帮手;改善学习环境以提高教学质量;专业教师素养培养和聘用。

关键词:工匠精神;数字媒体艺术;基础教育课程;兴趣培养;大中小学一体化

一、工匠精神所具有的时代特征

1.至尚性

孔子提倡“文质兼备”、韩非子认为“先质后文”、老子提出“无为而治”,这些都被工匠们作为其手艺的最理想状态,当对所处职位的最理想状态定义以后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达到自身与劳动对象相融合的状态。劳动者以最大主观能动性从事到劳动活动中,使用自身的技巧,运用审美,将精神与感情完全投入其中,脱离强制和机械劳动所带来的痛苦感。好的产品来自于快乐的劳动,工艺品吸引人也在于它承诺“工作本身是快乐的目标”。劳动者不以功利性为主要目的,而全身心投入其职业所属责任感,这样无论是小器还是大器,都会成为工匠精神下所属的国之重器。在工匠精神下教师更应该重视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投身到其社会使命中。

2.共创性

工匠精神还具有共创性的特征。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职业间的绝缘壁垒已被打破,各个行业之间的限制被消散,新时代的“工匠”绝不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合作创新就成为时应当下发展的“捷径”。尊重、弘扬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匠人讲究守成守业,但是这种“守”的内核是对于传统工匠精神的守,守的延续就需要打破职业壁垒,营造创新精神,各个行业共生共荣,以开放性的视角审视当下发展情况并为科技时代建树,而不是单打独斗,一家独大。教师们也更应该从各方面和各职业相互借鉴学习,以更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素质教育。

阅读全文

阐述数字艺术教育人员的培育

作者:李茂宁 单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一、学习型的数字艺术教育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

(一)数字技术的重要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型的数字艺术教育人才首先要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数字艺术是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或部分使用数字技术作为形式手段或传播途径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美术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渗透到美术教学的各个领域。数字艺术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在数字输入设备、计算机硬件及软件、数字输出设备,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特定形式,它与传统艺术种类最大的区别是这门艺术完全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信息革命造就了这门新的艺术,而数字艺术也借助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壮大。对于数字艺术人才的培养,掌握关键的数字技术理论与应用,培养利用这些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二)艺术教育的精神

培养学习型的数字艺术教育人才要注重人文素养的积淀。数字技术的发展在程度上和速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人文的发展,技术与人文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协调技术与人文的发展,促使两者在发展中真正产生互动,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数字技术与美术课程教学整合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强调精神与物质、科学与人文的不断相互渗透。数字技术发展使技术本身走向人性化、智能化,进一步拓展自由化、个性化的精神,使数字技术创造出来的数字艺术作品,在塑造真实、形式美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优秀的数字艺术作品,能用真善美陶冶人的感情,塑造高尚、纯洁的人格,弘扬人文理想。数字技术与人脑的区别在于:计算机长于分析和数字计算,擅长客观分析。而人脑在判断力、想象力、直觉反应、模糊思维以及用非逻辑性的方法进行创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长于主观感受。数字艺术是艺术的一种形式,其本体是艺术,不是数字。优秀的艺术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的个人思想情感、主观意识,只有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供的人机交互优势,技术与情感的互动,才能构成更为强大的创造力。数字艺术教学要发挥技术的优势,又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并体现科学的教育思想。要做到知识层次化递进,由浅到深、从低到高的进度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人机交互性,注重从知识到效率的转化。

(三)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

阅读全文

论述数字艺术及其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一、数字艺术市场前景及人才需求分析

数字艺术作品涵盖了绝大多数的数字产品,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数字音乐、电脑动画、影视广告、数字视频、网络游戏、虚拟现实和网络艺术等。数字艺术市场不仅包含以上所有的数字创意产业产品,还包含其衍生产品,如以动画形象为主题的儿童玩具、儿童文具、儿童服装以及儿童音像图书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我国互联网络的普及应用,数字艺术逐渐发展成了产业。该产业不仅有国家政策支持,还有各产业基地作为支撑,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下面以国产动画为例进行分析。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从2006年9月l日开始,全国各级电视台所有频道在每天17点到20点之间均不得播出境外动画片和介绍境外动画片的信息节目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栏目,必须播出国产动画片或国产动画栏目。

我国建立了大量数字艺术产业基地(如杭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长沙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等),共同构建中国完整的数字艺术产业链,形成一遍繁荣的市场前景。可见,就我国市场需求而言,国产动漫商机无限。然而,根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规定进行预算,每年需播出国产动画节目约28万分钟,而国内实际动画制作能力才2万多分钟左右,每年国产动画的市场缺口达25万分钟之多。可见,以国产动画为代表的数字艺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数字艺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综上所述,我国数字艺术市场前景极其广阔,对数字艺术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我国数字艺术人才紧缺,急需相关院校培养大量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

二、数字艺术人才内涵及培养现状分析

优秀的数字艺术人才应该对数字艺术的特征和本质有较好的理解与把握,除了具有基本的艺术创作能力外,还应该掌握数字化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及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拥有良好的项目管理和策划能力、设计与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近几年我国数字艺术人才培养的速度和力度都在不断加强。1999年,全国只有2所高等院校开设动画专业。到了2006年,经过约7年的发展壮大,全国设置动画类专业的高校就超过200所。可见数字艺术教育的办学规模大幅增加,发展非常迅速。然而数字艺术的办学规模虽然大幅扩大,但人才培养方向等重要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直接的后果是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缺乏对应用课程体系的研究,教学内容跟不上应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目的不明确

首先表现在教育的短期目的和长期目的不明确。数字艺术教育的一个短期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而长期目标则是将学生培养成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如果不能很好地区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数字艺术的教育就落不到实处。如果不能确保培养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找到工作,那么他们将来成为复合型应用人才或大艺术家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如果仅以毕业后找到工作为目标,那么培养的学生当中能成为大艺术家的可能也会少之又少。

阅读全文

数字化资源对美术教学的促进

【摘要】数字化教学成为现代美术教育全面拓展资源的重要方向,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网络的普及,数字化资源广泛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对美术教学有较大的提升。

【关键词】数字化资源;美术教学;信息;促进

数字化资源有效地促进了美术教学的发展,利用电脑、网络、多媒体等设备创建艺术课堂文化,美术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数字化资源应用使美术教学有更大的促进,推动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利用数字化资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资源已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数字化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促进美术教学的提升,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是比较单一,学习内容离不开书本知识,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层面受到限制。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的角色由主体变为主导,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学习。现代的教学发展方向,使用数字化资源,充分利用电脑、网络打造开放的艺术课堂,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如:《走进艺术博物馆》这一课,如果仅仅从书本中获取博物馆的信息,很多知识点还是受限制的,可以通过课件和博物馆的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对博物馆的了解,并可以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相关信息,加强美术学习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化资源,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美术课程多渠道交流,让学生直接感受和体验。数字化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数字化资源应用,丰富艺术课堂活动

数字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它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项技术于一体,具有广泛的用途。在美术教学中,应用到数字化资源信息有:艺术作品照片、人文摄影、声音信息、课件配乐、视频、动画等,通过数字化资源提升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象性强、信息量大,丰富艺术课堂活动。如:《青春风采》这一课,学习设计时装表演与活动的策划方案,可以通过欣赏T型舞台的时装表演视频和服装设计的摄影资料,以听视觉结合、声像一体,促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并通过服装设计的课件、动画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服装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空间和实践的机会。

阅读全文

古镇民间艺术与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融合

【内容摘要】在当今发展迅速和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下,以传承与创新为主线,积极寻求民族地区传统工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焕发新的生机。高校艺术教育是对民俗文化活化传承与传播最好的方式。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新媒体艺术课程积极挖掘沙湾古镇民间艺术资源,形成自身特色艺术教育途径,在传授学生艺术理论、绘画、设计技法的同时,肩负创造地域性民族特色新时代艺术的使命,进而弘扬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文化,提升青年一代文化自信,使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民间艺术;新媒体艺术;文化传承;人文精神

新媒体艺术在西方学术界定义为“NewMediaArt”,是当代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亦称数码艺术。新媒体艺术的使命是用现代最新的媒体艺术实践方法,通过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探究,更加强调艺术的卓越。笔者将新媒体艺术设计课程结合沙湾古镇的民俗文化,进行创新探索,以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为依托,以积极的研究态度探索民艺传承进入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从民艺传承的目的出发,努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精华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各个方面,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成才。

一、沙湾古镇民俗文化进入新媒体艺术设计课堂

民间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几千年来自立自强的劳动者在中华大地上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的不可多得的艺术精粹,也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广州市番禺区有一个广府乡土韵味的古镇——沙湾古镇,它坐落在南粤珠江三角洲核心,有着800多年历史,孕育着浓厚的岭南文化。古镇有着传统的水乡文化,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近年来,沙湾古镇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在旅游行业里的宣传渐渐加大,但介入高校艺术教育的甚少,特别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这种新型的表现形式。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与古镇同在番禺区,方便新媒体艺术设计课程与沙湾古镇民间艺术传承研究的互动融合和探索。学院以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为平台,探索和挖掘古镇的民间艺术符号,将其与新时代的新媒体艺术设计融合,为正在渐渐枯竭的民间艺术注入活力,让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进入大学课堂,培养高校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此外,学院还让学生深入研究沙湾古镇的民间艺术和传统的民俗文化,深刻认识民俗艺术传统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自觉地在新媒体艺术设计中追求地域特色、民族特色,融入民俗元素,表现地方特色的内涵,创作出更多具有思想性、时代性的优秀作品。

二、沙湾古镇民间艺术的新媒体艺术设计元素

北帝诞是沙湾古镇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三月三,古镇民众会举办游神和庙会仪式活动——北帝诞迎神赛会,这是古老的民间宗教活动,也是岭南的民间文化。北帝诞又称为“真武会”,来源于古代“天文信仰”说①,这一日,广东省各地的北帝庙都会有相应的庆祝活动。学院将古镇的庆典融入到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教学里,让新时代的大学生从这一代表性活动去认识传统的广府文化,去传承符合时代脉搏的民间艺术。运用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创作原理,学生积极地收集有关沙湾民俗的资料,通过调研去寻找北帝诞迎神赛会的流程,了解北帝诞活动的巡游节目。

阅读全文

校园艺术教育论文(共7篇)

(一)

一、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学生层面上讲,学生对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艺术与医学的关系认识不足,一部分学生选修艺术类课程主要偏重于艺术课程的娱乐性。

2.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首先,教师的数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但公选课备课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加上一些美术专业教师对公共选修课地位认识不到位,认为个人价值在公共美术教学中难以实现,因而不愿意上选修课。其他的大中专医学院校均不开设艺术课程,也没有配备艺术教师。这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规定的“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相比,一些医学院校还有差距。除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外,此外,教师队伍的专业背景不能支持学校艺术类课程体系。公共艺术课程涉及面广泛,而且医学院校艺术类课程还应该结合医学专业特点,要求教师掌握一些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但目前医学院校艺术师资综合素质与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距离。

3.教学条件不完善

阅读全文

大成智慧人才培养中的对接教育综述

钱学森实验班艺术课程多为组合课程,由艺术院系资深教授担任主讲教师。如《艺术欣赏与创作》的课程组合了陶艺、建筑、音乐等模块,学生可任选两个进行艺术鉴赏与创作实践。课后学结会上,同学们艺术思维的火花不断闪耀:72 班张昊东感慨:“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也处处存在艺术的美”;81 班王艳婷提出:“表达能力不只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还包括用三维立体模型表达”; 82 班张钊说:“以前自己五音不全、找不着调,现在成了音乐爱好者,人也变得自信而有精神”。艺术课程使钱班学子从长时间“抽象思维”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在视听享受中放任想象,在快乐与愉悦的瞬间完成量智与性智的对接。正如 72 班魏笠班长说:“许多同学都觉得在艺术类课程和实践活动中,自己的兴趣、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都像被唤醒了一般。”郑南宁校长指出:“钱学森老学长是我们交通大学毕业的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他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他所创立的‘大成智慧学’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的指导思想。作为交大人,一直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归大学本质,坚持培养人才为根本。我们办钱学森实验班,就是进一步通过深化教学模式的改革,积极进行探索,走出一条崭新的人才培养之路”。

打造特色专业——线式对接教育

视觉艺术学科可以校际院际间跨专业连线,创建特色专业。例如《三维造型设计》专业,将绘画、雕塑、影视、动漫、游戏等视觉艺术类专业有关三维造型的课程经过遴选、压缩,组成综合的三维造型训练课程;再利用综合性大学的工科教育科研优势,开设三维造型软件应用、三维造型数字采集、三维数字化快速成型等相关课程,贯通现实空间中实体艺术造型与虚拟空间中数字化艺术造型,培养具有在两种空间形式中自由转换三维造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实现性智为主的美术类专业与量智为主的科技类专业的线式对接。

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同时拥有了工科与艺术学科中的三维造型技术,具备了三维造型设计特色专业开设的基本条件。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运用数字化信息采集和实体造型输出技术,在完全避免与母本三维造型直接接触的条件下,就可以完成母本三维造型的复制,这些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假如应用于中国古代泥塑的保护和研究,是极有前途的一项工作。同时,在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在价值。中国的古代雕塑艺术作品有相当数量以泥塑彩绘形式存在。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历代寺院雕塑作品,多数都是这一类材质的作品,总数量在两万件以上,这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遗产中最精华的一部分。由于这些作品的材质和工艺特点,对于这些作品的保护和研究是多年来困扰我国文物及艺术研究等部门的难题。

其一,我国古代泥塑作品使用木架或石胎做骨架,外部以泥沙、麻质纤维做基本造型,表面以细泥深入塑造并施以彩绘而最终完成。这种材料和工艺极易受气候和环境的影响而遭到破坏。因此这一类作品也只有在气候比较干燥的西部地区才得以保留至今,并且随着气候变化与文物环境商业化,所遭受的破坏正在日益加速;其二,西方传统雕塑多用石材或金属材料,可以直接接触表面复制模具;我国古代泥塑由于材质松软容易脱落,无法直接翻制。所以,我国古代彩塑迄今无法进行造型复制,既不能有效地保存原始造型,也不利于开展造型艺术研究与国际文化传播。目前,我国文物部门对敦煌石窟和蓝田水陆庵的彩塑都进行了 3D 数字采集和储存,但还没有与快速成型技术组和运用,因为世界所有快速三维打印、复制设备在输出造型时都有尺度限制等问题。这个难题在依托高校工科快速成型技术的三维造型设计专业实验室可以很快解决。

科学艺术对接——面式对接教育

按照“大成智慧”教育理念: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而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我们可以依托高校的综合资源优势,开设全校性大面积公共选修课,打破科学与艺术的壁垒,实现科学与艺术大面积对接。其一,开设大面积艺术类选修课。2006 年 3 月 8 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普通高校开设 8 门艺术类限定性选修课程:《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在全国综合性院校,尤其是理工特色院校,这些课程能使学生对艺术的发生发展、各门各类、本体语言、风格流派、名家名作、鉴赏门径、格韵雅俗等,获得较系统、较完整的了解,并从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作品中开启心智,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大面积量智与性智地对接。

阅读全文

高中艺术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

摘要:增强现实技术虚实结合、实时交互的特征在许多领域都具有很大的应用优势。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增强现实技术的功能性和应用性也越来越强。回顾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特征,结合实践案例,介绍本研究开展过程中将增强现实技术应用在高中艺术教育课程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增强现实技术;艺术教育;课程设计;Unity3D

1引言

增强现实(AugmentedReality,AR)技术作为虚拟现实技术的延伸,成功地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壁垒,创造出一个虚实结合的混合世界。与虚拟现实技术不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物体和真实场景同时呈现在用户面前,让用户在真实的世界中获取叠加的虚拟数字信息,这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程度[1]。本研究的开展关注增强现实技术的特征和优势,通过教学系统和工具的开发使用,将增强现实技术引入高中艺术课程教学实践中来。研究发现,增强现实技术在艺术课程中的应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虚拟现实系统“Sensorama”的问世,激发了人们探索连接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新思潮。30年后,波音公司计算机服务部的自适应神经系统研究与开发项目成功研制一款布线辅助系统,该系统能够通过头戴式显示设备,将布线提示信息叠加到机械师视野里的实际操作场景中,引导机械师顺利完成布线工作,减少工程失误[2]。由此,“增强现实”的概念被第一次提出。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越来越多的增强现实产品被广泛地应在工业、军事、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用以拓展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范围,实现提高生产效率、优化学习效果、增强娱乐体验等目的。伴随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传感技术的革新与发展,增强现实技术在不断地进行提升和完善,增强现实产品的用户使用体验也越来越好。增强现实系统的运行平台,从早期的大型计算机设备、外接式的摄像模块、输入模块,演变为集成度较高的小型移动设备,在降低增强现实产品成本的同时,也提高了使用的简易性。另一方面,增强现实系统的显示设备从头戴式显示器逐渐转变成为智能眼镜的形式,再发展到可以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增强现实场景的显示,使得增强现实系统的使用越来越生活化、移动化和智能化[3]。

3增强现实技术的技术特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