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字信号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数字信号处理个性化教学论文
1师生交流互动
1.1充分了解前期课程情况
首先,授课教师应在课前充分了解《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中有哪些涉及前期的预修课程,并将所有涉及的课程和对应的知识点罗列出来。然后,教师应了解学生是否全部学习过所有的预修课程和所包含的知识点。(1)对于已经学过的预修课程,教师逐一查阅相关教材,摘出本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所对应的应用条件、关键内容、主要结论以及必要的推导过程等。以《高等数学》为例,本课程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反函数和复合函数求导、等比级数求和、欧拉公式、傅里叶级数和微分方程求解等。(2)如果有某一门课程没有学过,例如我校没有开设《积分变换》课程,那教师就应从更基础的《高等数学》课程出发,将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推导出来,以便在课堂授课中补充,或作为参考资料提供给学生自学。(3)有些知识点虽然在预修课程中有所涉及,但可能不是重点或不够系统,那教师就应根据前期所学知识,结合本课程需要,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以便学生根据个人学习情况参阅。例如本课程中数字滤波器设计是授课的重点内容,其中需要掌握模拟滤波器设计的相关知识,但是预修课程中并没有系统讲述,因此教师就应整理各种模拟滤波器的公式、特点和设计方法并将其融合到授课过程中。由于《数字信号处理》本身就是一个严格的理论体系,其中所有的定理和性质都是可推导或可证明的,而且推导和证明过程也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因此教师在授课中就必须保证所有的推导过程都是学生以自身所掌握的知识可以理解和独立完成的。
1.2建立通畅的师生交流渠道
首先,应转变观念,即使在大学高年级,课程教学也应该是以学生良好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为标准,而不应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具有良好、通畅的交流渠道,以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以及对课程学习的建议和意见等。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通知学生应预先复习的知识和应准备的材料、对学生提问的答复以及对后续课程教学的调整等。因此,建立通畅的师生交流渠道非常必要。我们认为师生的交流渠道应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采用了多种的交流形式。(1)师生见面会:一般在课程开始之前或前期进行,所有参与授课的教师和全体学生面对面座谈,从而实现初步的了解。(2)课代表制:在学生中选择一名同学作为本课程的代表,负责收集学生中的问题、意见等并及时反馈给教师,同时将教师的通知及时传达给所有学生。(3)公布教师的办公室地址、电话和E-mail:让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教师,以便提出问题并得到教师的辅导。(4)《数字信号处理》网络课程平台:本课程已经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网络课程,其中包括课程授课幻灯、教案、典型习题、课程电子公告片率系统(bulletinboardsystem,BBS)、其他参考资料等。(5)最新的即时通讯工具:例如QQ、微信等。(6)晚自习答疑:每周安排一个晚自习由1名授课教师到学生自习的教室进行答疑,学生如有课程学习中的疑问可以自由提问。通过上述措施,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构建全方位、全覆盖的交流渠道,既包含了传统的见面辅导形式,也引入了学生中流行的即时通信工具,从而可以保证学生面对面或不见面地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便于教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1.3在作业批改和实验过程中深层次了解
前面的师生交流,更注重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寻求教师的答复。不过在我们的教学经历中,有些学生不擅长或者不习惯主动提问题,而喜欢等待接受教师讲解的课程内容。这样,教师就不容易把握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也就难以进行个性化教学。《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每讲授一部分内容都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习题作业。我们的要求是学生在作业中要写出完整的解题步骤,提倡学生抛弃草稿纸,将所有的中间过程都写到作业本上。通过对作业的批改,教师就能从中发现每个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也强调理论知识的运用,因此安排了接近1/3的学时用于上机编程实验。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在计算机上编程实现,并将结果显示出来。但是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是一个顺理成章的事情,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够一次完成。因此,教师应不停地巡视每个学生的编程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给出建议。
计算机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
数字电子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应用意义重大,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论文为今后数字电子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中会有越来越高的应用价值,主要结合了数字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分析了数字电子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中应用的两个优势,一是为网络交流提供了便利,二是为形成网络集成电路提供了便利。最后,论文从实现网络信息的信息高速公路化、简化网络信号数字化的复杂处理过程及对网络展开信号处理三个方面探讨了数字电子技术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实践应用。
引言:
时代的进步推动了信息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计算机网络的进步也带动了数字电子技术的创新研究,并为我国数字电子技术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现阶段,数字电子技术已经深入到人们正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必然也应用到数字电子技术,在两者合理结合下必然推动了我国科技发展的进程,也在为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充足的动力。因此,论文研究计算机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实践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一)数字电子技术的特点
数字电子技术由各种集成器件、集成芯片及逻辑门电路三部分构成。数字电子技术在运用先进手段处理信息时,有一定的原理,也即是数字电路有提前设定好的比例,最后就能把模拟信号转变为所需要的数字信号。当然,一旦信号全部转化后,就会传送到数字电路中。一旦都传送到数字电路以后,原本设定的程序就会转变为实际需要的模拟信号,最终输出信号。一般来说,数字电子技术的特点有三点:一是抗干扰能力极强。数字电子技术实际应用,不仅可以阻断外界噪音和电子器件带来的干扰,也能阻断通信道路中的电磁波带给系统的干扰,数据信息处理的准确性大大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即完成了远距离传输,也实现了数据共享。二是数字信号设备具有集成化特点。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就系统功能运行过程而言,只要有标准化的逻辑部件,就可以实现对各种各样数码系统的构造。当然,这种规模性集成电路功率显著降低,设备占用空间也可减少(万志华,计算机网络中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实践:数码世界,2017,07(10):211)。三是数字信号的传输过程简单又安全。要想对数字信号加密,仅需要通过通信电路处理就可完成,并且以高低电平这两种波形出现,用户输入正确密码后,才能浏览相关数字信息,网络信息的安全得以保障。
(二)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通信工程专业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与改革
摘要: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通信工程专业构建信号处理课程群的具体建设与改革思路,学校分析建设课程群的具体目标与内容,建立数字信号处理的课程群体系,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信号处理课程群教学网站,并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以期将课程群结构整体功能效益发挥出来。
关键词:信号处理课程群;建设实践;新工科
在新工科背景之下,课程建设应该与我国社会学科进行交叉与渗透,利用课程群之间的关联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从而使课程群结构的整体功能与效益得到发挥,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通信工程专业信号处理类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学校设置五门课程的信号处理课程群,并对其进行优化建设,这五门课程分别是语音信号处理、信号与线性系统、DSP原理与应用以及图像处理。
一、建设课程群的目标
具备高超教学水平特色的示范性课程就叫作精品课程。相较于单门课程建设而言,课程群建设涉及的面比较广,在此基础上建设精品课程能促进课程群的建设,并为其他课程的改革作示范,起到引领整体教学效果的作用。因此,将建设数字信号处理作为课程群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在此过程中协调好课程之间的关系,并将不同课程之间关联起来,在对整体优化的体系化结构进行构建的同时,确保其符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需要。
二、建设课程群的具体做法
1.建立交织模块化课程体系并融入CDIO理念
太阳能智能照明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太阳能是重要的新能源。论文设计了一套将太阳光传导到屋内,实现节能减排、有效利用太阳能的智能照明系统。系统利用收集组件收集太阳光,通过随动装置和光传导组件将太阳光传导到屋内,达到节能的目的。
【关键词】太阳能;光学仿真;随动
1引言
作为新能源之一的太阳能,其与传统能源相比较具有四大优势:储量巨大、应用便利、供应持久、清洁无害。中国地区的太阳能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前景也较为广阔[1]。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太阳能光传导屋内的系统,利用收集组件收集太阳光,通过随动装置和光传导组件将太阳光传导到屋内,达到节能的目的。
2智能照明系统
2.1智能照明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太阳光通过汇聚组件将光汇聚于中心小区域处,进入小区域的光经过导光光路进入屋内,这样实现了节能的目的。为了保证较强的光进入屋内,通过随动系统带动光汇聚组件跟随太阳转动,最大可能的利用太阳光。系统由光路系统和控制电路组成。光学系统包括太阳光汇聚组件和太阳光导光组件。太阳随动系统控制电路通过判断太阳的位置,驱动电机进行转动相应的角度[2]。
学校图书馆资源创建思索
本文作者:温捷 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电子信息资源类型
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所收藏的电子信息资源主要有:电子图书、电子报刊、各种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电子图书是指各种电子版或光盘版的图书,如光盘版《四库全书》、《百科全书》等。许多图书经数字化之后被收入电子图书数据库,如超星电子图书。另外电子图书有时也泛指所有电子出版物,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软件读物等。电子期刊是指各种电子版或光盘版的期刊,许多电子期刊也同时被收入电子期刊数据库,如《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各馆自建或多馆联合建设的馆藏书目数据库、联合书目数据库、各种专题数据库以及社会上公司企业生产的各种数据库产品。网络信息资源则是计算机网络上可以利用的各种电子资源的总称。
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思路
笔者以我校图书馆为例,介绍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思路。
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应放在最优先的位置,它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管理的基础。建立馆藏书目数据库并连接校园网,高职院校师生读者就可以通过校园局域网检索图书馆馆藏图书以及查询个人借阅情况,并可以办理预约和续借手续。馆藏书目数据库是由本校图书馆自建,要对图书馆藏书手工输入书目信息,工作量较大,所用时间较长,因此可以利用有关图书数据提取和转换。现在出版社都会定期将新出版的图书书目电邮给图书馆,各图书馆可以将自己所购买的图书书目信息提取出来,添加到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数据库中,或从其他有关书目数据库中下载自己所需的书目数据。我校图书馆现已建成23万册馆藏图书的书目数据库。
各馆可以直接购买现成的电子期刊数据库,中文期刊和论文数据库常见的有《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万方学位数据库》等;外文期刊常见的有SpringLink英文数据库、EBSCO-ASC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数据库、ProQuest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笔者上网查阅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福建省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及福州职业技术学院、黎明职业大学、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等37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的图书馆,有90%的高职院校使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72%的高职院校使用《万方学位数据库》,我校图书馆也购买了《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外文期刊数据库使用较少,这与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水平较低有一定关系。本科院校常用的是SpringLink英文数据库。
数字广播电视工程技术探析
摘要:
在我国一些偏远山区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与社会经济发展脚步,到时农村经济和文化发展受到巨大影响,村村通工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本文根据我国当前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的基本情况,对其中一些关键性工程技术进行了分析,以期对村村通工程的进一步开展有所帮助。
关键字:
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技术
1村村通工程所面临的问题
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村村通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初步解决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覆盖问题,但是随着20户以上的自然村已经基本上实现了通广播电视的目标,其余更加偏远的农村如何实现通广播电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说通过安装卫星接收设备的方式来解决这些地区的广播电视信号问题,但是无论是政策、资金还是管理都是不现实的,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偏于农村广播电视的信号覆盖问题。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灵活的采用有线数字电视联网、数字电视无线覆盖、数字卫星接收等技术方式,确保村村通工程的顺利完成。而这都是建立在对相关技术的分析基础之上的。
2数字广播电视工程技术
无线人体通信技术论文
1WHBC的理论与模型
依据耦合方式的不同WHBC可分为:①电流耦合,发射端输入人体的信号为电流信号,接收器、发射器的两个电极均需与人体直接接触;②电容耦合,发射端输入人体的信号为电压信号,接收、发射端的两个电极可不与人体直接接触。当前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于后者,因此本论文主要介绍电容耦合WHBC系统。当前被认可的基于电容耦合的人体通信机制主要有两种:静电耦合机制和把人体作为波导的电磁波传播机制,大多数WHBC模型基于这两种传输机制建立。另外还有一些WHBC模型是基于实验数据得到的,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当今主要的WHBC理论和模型。
1.1静电耦合机制及其物理模型
首先我们来介绍WHBC的静电耦合传输机制。发射接收信号的电路、放在人体上或者人体附近的电极、导电的人体(相当于一个电阻)、电极和大地之间的耦合电容可构成一个闭合回路。整个闭合回路可被看作为一个二端口网络,发射端的信号电极和地电极是其信号输入端,接收端的信号电极和地电极是其信号输出端,已知电路中的各电阻及电容的值,就可根据电路知识求出信号的路径损失。由于静电耦合作用(即二端口网络电路中的耦合电容)是该传输原理中的关键所在,因此称该原理为静电耦合原理。其中发送端和接收端信号电极可以直接贴在人体皮肤上或者靠近人体皮肤的邻近区域(例如紧贴衣服上),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地电极悬空或者贴在皮肤上。但Luˇcev等证明信号电极直接与皮肤接触、地电极悬空的电极结构可以得到最小的路径损失。Xu等根据静电耦合机制设计了一个WHBC通信系统,其系统模型使用了有限元件建模方案。该系统模型包含了大气、人体、发射端电路和接收端电路。其中大气分为三个区:近域区、过渡区和远域区;人体模型则由手臂、胸部、腹部和脚组成,而各器官分别由对应的皮肤、脂肪、肌肉层组成。模型的仿真结果在低频和实际测得的数据相差不大,但在高频段差别就有些大,还需要仔细研究。
1.2人体作为波导的传播原理及其物理模型
有些研究人员把人体看作波导,从电磁波传播的相关原理方面建立人体信道的计算模型。发射机的信号电极与其地电极是电磁波的发射源,人体表面是人体与空气之间的边界面,信号的传输过程可看作一种特殊情况的表面波传输。已知人体表面的电介参数,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和人体空气边界条件可求出在人体表面各点的电场强度、磁场强度以及路径损失。Fujii等用有限差分时域方法(finitediffer-encetimedomain,FDTD)建立WHBC模型。在FDTD计算方法中,使用了日本成年男性和女性的高精度身体模型。实验中用生物组织固体人体等效模型验证文中提到的理论模型,结果虽还不错,但模型跟真实的人体毕竟不一样,该方法的有效性还需通过真实的人体加以验证。
1.3其它的WHBC传输原理和模型
通信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初探
1建立科技与人文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1)立足素质教育需要,注重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针对非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特点,“现代通信技术与社会”课程以展现现代通信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为目标,综合介绍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按照先通信基本概念后通信系统的方法,从全程、全网的角度介绍通信的基本理论、典型的通信系统以及应用。在课程内容定位上突出学浅用深,从通信技术的发展史、现代通信的关键技术、科技改变生活等方面详细阐述通信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基础性与前沿性、技术性和探索性相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热情与兴趣。例如,通过“击鼓传声”“飞鸽传书”和“烽火狼烟”等例子,介绍了我国从殷商时期就开始的古老的信息传输方法;从“苏武牧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等故事中了解了古代的通信方式;通过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尼罗河上的惨案》了解S.O.S.莫尔斯电码的应用;分析了泰坦尼克号海难发生初期,其他船只和救助组织没有及时组织施救的原因:船上发报员开始发出的是过时的求救信号,直到整个船只都快没入大海时才发出了S.O.S.求救信号。这些都使学生认识到:自19世纪莫尔斯发明电报之日起,通信技术便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代通信技术使得神话故事中描述的“千里眼”“顺风耳”成为现实,并加快了社会前进的步伐。
(2)以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以展现现代通信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为目标
综合介绍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知识,包括通信发展历程、通信基本知识、电话交换网、数据通信、光纤通信、移动通信、互联网通信等。课程采用以介绍通信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思路,注重系统性的介绍和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现代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及应用,并紧贴生活应用,详细分析各种通信业务给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在讲授模拟信号的调制技术时,将模拟信号的基带传输比喻成一个人步行从市中心去位于城郊的火车站,而调制传输就如同乘出租车去火车站,可见后者的可靠性与效率显然高于前者。在定义单工通信、半双工通信和全双工通信时,形象地介绍单工就像单行道,半双工就好比独木桥,全双工就是来回可对行的双车道。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数字复用技术,通过多个车队轮流使用道路的例子加以说明。
(3)以通信技术的发展史为主线,以重大事件、关键人物、核心技术、生活应用、发展趋势为切入点
介绍现代通信技术对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教学过程中,介绍了电报发明人莫尔斯的生平、电报的发明过程以及科学成就;介绍了电话发明人贝尔的生平、电话的发明过程以及科学成就;介绍了经典电磁学的创始人麦克斯韦的生平以及科学成就:没有电磁学就没有现代电工学,也就不可能有现代文明。以中国探月工程、美国火星登陆计划为背景,阐述了卫星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功能;通过对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的分析,介绍了国际海事卫星组织及其卫星通信的工作过程,分析了失联航班可能坠落区域的判断依据;举例说明了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作用。现代通信技术方便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同时,也带走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思念的特殊体验,现在的人们再也感受不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心境,也难以写出“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样优美感人的诗句。现代通信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类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促进了通信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正是在这种互相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进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