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字教育课题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职教数学教育实现信息化的有效路径
1加强培训力度,举办大赛,让教师有能力去做信息化
在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现阶段,举办从全国到各省市的信息化大赛,让公司来帮助教师解决技术难题,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这样的模式几乎引起了所有职业学校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对信息化教育起到了很有效的推广作用。不过要真正普及信息化教育,还需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比如,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公司人员,对我们的教师进行专业信息技术的培训;每一年信息化大赛获奖作品都做成一套软件,挂在指定网站上,让各学校下载,组织学习研讨;定期组织省市级的信息化教育,教育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论等的培训研讨;各校各专业每学期必须有一定量的信息化教育课时。尽量做到信息化教育工程常态化,规模化。
2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原有的教育资源载体,主要是纸质的,静态的,平面的,描述的教材,练习册。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数字化革命的时代,传统的教材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教育对时间、地点、环境没有较大的限制,只要身边拥有手机或是电脑或是电视,随时都能进行高质、高效的数字化学习。学生自主利用“三网”行个别化学习的一种形式,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受教师约束,最大限度地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运用学习策略自我控制学习的进度,以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包括模拟仿真实训、试题库、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等等。
3校企合作,基础课老师也下企业
校企合作,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下企业,才能真正了解社会需求,才能让我们的教育真正有的放矢,让信息化教育做的更有效。
4改善评价制度
数字艺术教育中的实践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现状
数字艺术以它独特的魅力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以数字媒体作为艺术创作工具。我国的数字艺术起步较晚,虽然在观念、技术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的数字艺术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数字艺术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IT业和娱乐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社会急需大量的数字艺术人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成为很多高校新增的专业,就业潜力巨大。从数字艺术教育的现状抓起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摸索一套符合国际化现代数字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和用人机制,完善数字艺术教育体制。
二、数字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经验
数字艺术教学,必须创新思维模式,从教法上作为突破口,使得数字化技术应用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用艺术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实际技术为主要目的。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1.创新艺术思维方式
数字艺术要遵循数字技术实现的规律,创作顺应信息时代气息的作品。在教学中,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要融会贯通于数字信息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出个性鲜明的数字艺术作品,尤其注重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
2.理论够用,实践主导
依托式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功能策略
[摘要]开展社区教育是开放大学的重要职责。镇江开放大学作为依托式开放大学,在实现社区教育功能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文章针对镇江开放大学实现社区教育功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和依托院校的大力支持;完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形成教育合力;加强阵地建设,建成适合当地社区教育发展需要的阵地;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建设一支能满足乡(镇)社区教育发展需要的队伍;结合实际,积极开发社区教育品牌项目;等等。
[关键词]依托式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功能;对策
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城乡居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江苏省自2013年各级开放大学相继成立以来,就把发展社区教育作为开放大学建设的重要任务,积极开展各种社区教育活动,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6月,江苏省教育厅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开放大学作用”“全省开放大学办学系统要主动承担发展社区教育的领军责任”。积极开展社区教育,更是成为各级开放大学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但是江苏省因为各市、县、区开放大学发展基础、办学环境、办学模式、起步时机等存在差异,所以在发挥开放大学龙头作用、推进本区域社区教育发展方面取得的成效存在着很大差异。就办学的独立性和生存模式而言,13个省辖市开放大学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独立设置模式,即独立设置、独立运行的开放大学;二是依托设置模式,即依托另外一所学校,实现“两块牌子、一个班子、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一般独立设置模式的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功能实现得更加充分,如常州、无锡、南通开大等。而依托设置模式的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功能实现得不够充分,如镇江开放大学。依托式开放大学如何充分实现社区教育功能,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以镇江开放大学为例,来探究依托式开放大学实现社区教育功能的有效策略。
一、依托式开放大学实现社区教育功能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困难
镇江开放大学于2014年11月挂牌成立,由镇江市人民政府举办,镇江市教育局主管,接受江苏开放大学业务指导与管理,日常管理和办学工作委托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负责,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又将开放大学日常事务交托继续教育学院负责,是典型的依托式开放大学。镇江开放大学可以共享母体学校--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丰富的师资、课程、科研等资源,减少政府投入,具备实现社区教育功能的雄厚基础和广阔发展空间。这是依托式开放大学具备的最大优势。但是依托式开放大学因为办学自主权、话语权受到母体学校的约束和限制,实现社区教育功能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一,就镇江开放大学而言,由于种种原因,建设一直未到位,前几年一直未配备专人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社区教育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近两年虽然设立了专门的科室,配备了专人负责社区教育工作,社区教育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但是有些关系没有理顺,工作运行不顺畅。其二,母体学校在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时,常常未把开放大学建设、社区教育工作列入其中,未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缺乏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固定的阵地。其三,各专业学院没有主动开展社区教育的意识,社区教育主要依靠继续教育学院有限的人力物力开展;队伍建设不力,缺乏激励教师参与社区教育的制度安排,教师没有开展社区教育的热情。其四,没有开发出属于自己的社区教育品牌和课程资源;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缺乏开展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平台,社区教育研究力度不够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镇江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功能的实现,使得镇江开放大学在镇江市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没有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依托式开放大学实现社区教育功能的对策思考
(一)主动作为,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和依托院校的大力支持
远程教育开发路径思索
本文作者:马菊林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师学院
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远程教育课件资源开发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动向,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远程教育课件资源开发与学习者需要求相结合。了解学生想学什么,必须学什么、有什么样的兴趣特点,目前学习基础如何等,提供学习者灵活、个性化、积极参与的课件资源和愉悦的学习环境。远程教育课件资源开发与教师内涵相结合。教材是一种课件资源,教师是更重要的课件资源。把教师的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以及教学经验等有机融入课件开发中,赋予课件以灵性,达到课件质量的最优化。远程教育课件资源开发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首先,远程教育课件资源开发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网络技术手段,保证开放性的知识传输。其次,远程教育课件资源开发应体现科学技术含量,通过运用新技术,使课件资源更新颖、灵活和实用,学习者在接受课程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日新月异。
创建国家、地区、高校不同层面相结合的立体远程教育体系。建设统一的国家公共远程教育服务平台,提供学历基础课程模块、精品课程模块、公共知识模块、国民基本素质模块、社会公共文化模块等,形成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庞大服务功能的公共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向全社会提供教育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习需求。消除地区间闭锁或差异,达到全民共享基础教育资源和教育成果。建立地区远程教育服务平台。由地方政府投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依托城域网创建大型远程教育服务平台,承担区域内相应层次的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工作,打破行业间、企业间、高校间壁垒,形成地区化的教育资源中心,体现本地区经济发展特色,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高校远程教育主要由高等学校依托校园网建立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学校自行开发课件资源,实现媒体数据传输、实时播放等,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丰富学生学习方式,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建立高校间课件资源开放、学习成果互认、积累和转换,避免课件资源互不兼容、互不共享、重复开发的局面,推进与实施高校间课件资源共享。
建立课件开发团队和课件资源储备。组成包括课程主讲、程序设计、计算机操作、教学指导等人员在内的远程教育课件资源开发团队。建立远程教育教师认证制度。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引入前沿的教学思维、教学手段和课程体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容量大、转换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减少资金投入,最大可能地扩大教学内容容量,保证课件质量。根据课程知识结构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把课程内容开发为各种知识信息模块(单元)存储于数据库。学习者不受时空、地域、专业等条件限制,通过导航、查询、检索等功能,以模块单元自主索取。课件资源内容丰富,资源模块合理,操作简便灵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习者参与学习的热情,也为课件资源整合提供了改革的空间和技术支持,有效地推动课件资源结构优化。建立远程教育课件开发平台,建设基于网络助教、助学型课件资源管理数据库,发展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以满足教师借助网络备课、上课和学生借助网络学习、活动的需要。
成功的教与学互动是课件资源达到最优化的重要渠道和保证。课件资源开发应建立公开的、共享的课外公共论坛、讨论区、QQ群等。教师直面授课,没有充足时间进行学习思考和讨论。在线讨论,学习者经常会提出更深入的知识探究,接受不同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设想,发表观点和评论,这将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思考能力、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大地促进学习者在线信心和参与度,使学习者始终处于亢奋的求知状态,有足够的吸引力。网上学习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必须给予及时的技术支持服务,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课程内容只是课件资源开发的基础,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提问及时给予建设性的反馈,建立师生间、学习者间、人机间的交互通道,大力发展同步课堂,网上实时交流,达到教与学的共振,是远程教育课件资源开发的重要课题。远程教育的课件资源、受教育者和教学过程都是开放的,必须通过闭环可控系统,才能保障教学质量。首先,开发与课件内容匹配的学习过程监控和考核至关重要。通过可控的措施和必要的约束手段,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听课次数、资料检索情况、网上作业完成质量等学习环节跟踪、管理与评价,是课件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课件资源不仅要有精美的文档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还要包括课程重点、难点解析,案例分析,自测练习、参考资料等。优质的课件资源是多种资源整体作用的结果。
建立远程教育课件资源评价标准。远程教育课件资源的评价标准应以满足教学要求为根本,以其技术性、实用性和用于教学过程的贴切性为主体,评价标准应赋予远程教育资源更大的灵活性和发展空间。远程教育课件资源评价标准内容应包括厚重的文化积淀、流畅的口语和书面表达、扎实的理论基础、纯熟的基本技能以及思维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网络技术运用能力等。建立远程教育课件资源奖惩制度,对优质教育课件资源给予奖励,加大资金支持;对课件资源评价过低,课件开发粗制滥造的给予警告、整改;对个别高校课件资源开发管理过度混乱的给予远程教育试点资质摘牌。开发社会实践课件,广泛利用社会资源。远程教育课件资源不是普通高等教育空间、地域上的机械外延。远程教育面对的是大众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服务对象大多来自于在职工作人员。
开发最具体现远程教育特质和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受教育者需求的课件资源是远程教育课件资源开发的重中之重。在充分发挥校内各种教学设备、设施和实践基地作用的同时,积极与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培训机构、教育研究机构、工厂、农村、部队等单位紧密合作,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等各种社会资源,开发具有社会实践性、适应性、指导性的信息化课件资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业、新岗位的不断涌现,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标准。开发更新更广泛的远程教育课件资源以适应新形势、满足新需求,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对远程教育课件资源开发的挑战。同时,根据社会需求,对现有的课件资源从形式到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更新和置换,以保证远程教育课件资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职教数学教学信息化
一、如何提高中职数学信息化教育水平
(一)转变教育理念。突出“是什么,做什么,怎么做”;而不突出“为什么”;不过分强调“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搞技巧训练,不搞应试教育;紧密结合生活、生产实例开展学习;重在通过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素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建立合理的学习之支架。比如中高职微积分强调其算法和原理,对中高职学生这是一个难点,事实上,对这样的内容,完全可以利用Matlabe教授,只要在软件中输入微积分表达式,直接可以输出积分结果。
(二)加强培训力度,举办大赛,让教师有能力去做信息化。在信息化教育发展的现阶段,举办从全国到各省市的信息化大赛,让公司来帮助教师解决技术难题,同时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这样的模式几乎引起了所有职业学校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视,对信息化教育起到了很有效的推广作用。不过要真正普及信息化教育,还需要对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比如,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公司人员,对我们的教师进行专业信息技术的培训;每一年信息化大赛获奖作品都做成一套软件,挂在指定网站上,让各学校下载,组织学习研讨;定期组织省市级的信息化教育,教育设计理念,现代教育理论等的培训研讨;各校各专业每学期必须有一定量的信息化教育课时。尽量做到信息化教育工程常态化,规模化。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原有的教育资源载体,主要是纸质的,静态的,平面的,描述的教材,练习册。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数字化革命的时代,传统的教材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要了,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教育对时间、地点、环境没有较大的限制,只要身边拥有手机或是电脑或是电视,随时都能进行高质、高效的数字化学习。学生自主利用“三网”行个别化学习的一种形式,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受教师约束,最大限度地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兴趣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运用学习策略自我控制学习的进度,以取得最好的学习效果。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包括模拟仿真实训、试题库、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等等。
(四)校企合作,基础课老师也下企业。校企合作,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下企业,才能真正了解社会需求,才能让我们的教育真正有的放矢,让信息化教育做的更有效。
(五)改善评价制度。素质教育呼唤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客观公正的评价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教育质量的提高,客观上也能促进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为此我们希望能建立多元化的评价。评价内容能符合教育实际,突出评价的导向、激励的功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此可以采用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以我们数学为例,评价方案如下:课堂纪律10%,每周会出一个课题(比如,在教“圆”这一节内容时,结合设计专业学生特点,要求学生把教室的一面墙,设计成圆形的窗,同时算出等分窗栏的高度),以小组为单位评分20%,回家作业10%,课堂练习10%,课堂表现20%,期中考试15%,期末考试15%。
(六)多样的数学信息化教育尝试。游戏,仿真软件。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软件,比如格斯尼奇七桥问题,做一个仿真软件,让学生在学习中游戏,游戏中学习。数学知识的复习可以设计类似“天朝教育”等的升级游戏。网上课堂,远程教育。在我们学校网站上,建立一个教育平台,包括教育视频,课件模块,在线交流模块,自测模块,师生互评模块,拓展应用模块等。师生共同参与论坛,聊天室,QQ群,远程视频等交互模式。突破时空限制,给师生们提供及时有效的交流平台。网络化下的任务驱动教育模式。教师给出课题,建立学习支架,让学生个人或分组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比如讲圆锥曲线,教师给出“圆锥曲线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个命题,同时可以提出如下几个引导问题:圆锥曲线有哪些,各自特点如何?结合自身专业,谈应用?选出典型案例,分析数学模型。学生可以网上搜索,可以去公司实地考察,可以咨询专业人士等等。开设数学软件应用课。WORD,EXCEL可以解线性方程组,解决线性规划问题,画图;MATLABE可以画图,计算,解微积分;几何画板可以画各种函数图象。事实上,无论是中学还是中高职数学教材上都有数学软件的相关介绍,但真正去用数学软件上课的老师寥寥无几。而在欧美大学中,数学软件选修课是相当热门的。个人觉得每周可以安排一到两次数学软件课,数学实验。
环境设计教学实验性探索
一、参数化设计概念解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参数化设计在国外建筑和环境设计领域已经被探索多年,但对于国内相关的艺术与设计院校而言相对陌生,对其概念的解读似乎也存在误区。环境设计中的参数化设计主要运用了计算机技术,参数定义了事物之间的关系,通过在变量与输出之间建立关系,形成衍生关系。参数化设计从制定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出发,这种关系既可以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也可以是复杂的非线性的逻辑关系。参数化设计的本质就是对系统中各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设计,也就是制定系统运行的规则,即参数化模型的规则。通过量化事物间的参数化设计逻辑,建立起复杂且可控的参数化模型,形态的形成、发展、变化都可以通过参数的变化实现,从而获得自由、动态、复杂、多解的形态,为设计带来无限的可能性。
二、参数化课程教育的发展与需要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参数化设计作为一种前卫的设计思潮和技术出现,在非线性的建筑与环境设计之中得到应用。进入21世纪后,参数化设计明显影响了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和室内设计等领域,在一些先锋建筑事务所的作品中得到体现,如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其建筑风格也被称为“参数化主义”。这一概念也在高等院校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教学研究中得到运用。最早开设参数化设计课程的是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在1994年该校的建筑研究院就成立了“无纸设计工作室”(PaperlessStudio),该工作室将各种计算机图形技术纳入工作室的设计课程,对数字建筑设计方法进行了广泛探索。之后,英国的建筑联盟学院(AA建筑学院)成立了设计研究实验室,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计算小组(ComputationGroup),哈佛设计研究院、墨尔本理工学院等都开设了相关科技课程和研究机构,由于对参数化设计课程的重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参数化设计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院校中得到了普及。在国内的设计院校中,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近年来与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采取联合教学的方式,在双方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一系列参数化设计作品,使国内艺术设计院校的师生对参数化设计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积累了经验,为进一步开展相关设计教学奠定了基础。非线性建筑思想和参数化设计技术的结合,产生了非线性参数化建筑设计思潮。这一思潮强调对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强调自下而上地生成设计过程,无论是对室内设计还是对风景园林设计专业,都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随着建筑与环境设计风格的不断演化,室内风格也不断与之协调统一。参数化设计的特殊之处就在于设计师将自身的设计意图通过这种关联系统直观地呈现在建筑表面,甚至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设计,逐步演变到室内空间设计风格。环境设计的另一个方向,风景园林学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学科,其范围比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更大,所面对的系统更复杂,影响因素更多,非线性参数化设计方法的引入,将为风景园林学提供一种分析、思考、处理问题的新方式。由此可见,参数化设计成为环境设计的一种趋势或流派,在其为环境设计造型提供方法的同时,必须对其本质进行学习和研究。在设计学院的本科设计课程中设置参数化设计教学,可以打破传统设计教学的壁垒,通过参数化设计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当代设计前沿的发展动态,理解参数化设计的概念及含义,把握参数化设计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设计和建造非线性建筑的能力,将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与国际设计教育接轨。
三、参数化设计课程的内容设置
为了让参数化设计教学覆盖环境设计专业中的各个研究方向,可以分别从参数化建筑设计、参数化景观设计、参数化空间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
1.课程的理论讲授阶段
大学物理课堂建设信息技术应用
摘要:
本文对精品资源课程中的信息技术使用方法进行了探讨,明确了建设精品资源课程所需要的指导性思想和理念,并结合实际大学物理课程工作,对我国的精品课程的升级和转型具体方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信息技术;大学物理;精品课堂建设
大学物理在高等教育阶段的理工学科中实现了大面积的开展,属于公共基础课程,因而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意见》提出了信息技术的利用,实现了资源共享等,实现了对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升级和改造。近两年,我国的相关教育学者依据国家精品资源课程的共享建设要求,对同济大学的大学物理及该学科的网络教育课程进行了教学。笔者结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的建设思考和做法,对信息技术在大学物理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1.精品课堂建设中应用的各种技术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对数字化教学进行了普遍强调,同时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过程。科学地设计大学物理课程的数字化教育模式,是需要慎重开展的工作。因此,设计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的宗旨是对综合素养的人才进行培养,基本思路是帮助学生创建探究式学习模式,方法是在先进的教育信息基础上的混合式教学手段,学生需要对混合式学习进行适应[1]。混合式学习和教学的一般理解是,将E-Lenrning优势和传统的课堂学习优势进行结合,同时发挥教师的引导、监控和启发等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E-Lenrning主要是数字、电子、网络化学习。不同的翻译代表的观点是不同的。数字化强调的是数字化的内容学习;电子化强调的是电子;网络化强调的是在学习中结合数字化内容及网络化的资源。以上三者都对数字技术进行了强调,重点突出了技术在教育中的改造和引导作用。
跨媒介交流的美术院校通识教育实施
摘要:为了有效培养德才兼备的通识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文章从源泉、基础、根本、原则、策略及误区六个方面对基于跨媒介交流的美术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通识教育;跨媒介交流;美术院校
进入21世纪,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科技、物理与材料科学等创新驱动发展,使得人们对知识的大爆炸、文化的传播和学习途径有了新的认识,同时高等教育中理工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互融合也越来越深入,因此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通识人才是趋势使然。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通识人才离不开通识教育的实施。对于美术院校来说,通识教育的实施要扎根时代、协同育人,既要构建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人文、自然学科教育职能的公共文化课程体系,还需要结合学科优势,以跨媒介交流的方式探索具有时代特征、针对学生全人教育需要、以创新实践为重点、以提升艺术修养为核心的公共通识美育课程实践。笔者所在课题组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将研究重点放在通识文化课和素质教育课上,但又没有局限于具体的课程教学,而是通过协调多学科、多门类的教学,创造性地采用由语言文字到情景绘画,再到数字呈现的跨媒介转换的形式,将美学和美育的思想贯穿通识文化课程的教学过程,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而推动了学生人格之养成、心灵之塑造,并在跨媒介交流的源泉、基础、根本、原则、策略和误区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下面本文拟对基于跨媒介交流的美术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进行探究。
一、基于跨媒介交流的美术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的源泉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2500多年前,孔子就倡导育人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意就是培养人才要立志于“道”,根据于“德”,依据于“仁”,畅游于“艺”[1]。这里所说的“艺”指“六艺”,即古人将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艺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修习内容,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思想内核,在内容上也涵盖了当时的“艺术”学科。“六艺”教育旨在使学生的知、情、意得以协调发展,提升精神境界,实现改善人生、改造社会、以人文化成天下的目的,体现了人们对美的价值追求。后人在修齐治平、建功立业过程中形成的革故鼎新、惠民利民、天人合一等思想理念,也是人们以“道、德、仁、艺”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优秀总结和有益实践。同时,诸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滋养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人文学术思想。其中,古诗古文、国画书法、曲艺辞赋等文化作品构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神韵和“象外之象”的意境[2]等,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世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情感表达。基于跨媒介交流开展通识教育,首先要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思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挖掘传统精神财富上下功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通识教育的源泉,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传播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在高等专业美术教育领域,要结合美术教育的特质开展通识教育,基于此,无数被称为“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的古代传世名画便成为跨媒介交流的首选资源,世人熟知的《清明上河图》《步辇图》等在当今仍然通过各种媒介广泛传播,《洛神赋图》更是由文学到美术跨媒介转化的历史典范,类似的其他文人佳作都可作为美术院校通识教育之源泉,教师要善于加以利用并进行跨媒介创作。基于跨媒介交流开展美术院校通识教育,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红色美术资源,引导学生从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多个角度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看待问题,从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将跨媒介的美术创作融入时代审美的架构之下,在不断创新和突破中达到自我审美提升之目的。
二、基于跨媒介交流的美术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的基础
跨媒介交流的实施基础在于艺术的跨媒介创作转换。媒介就是媒体,是信息传播的介质和载体,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工具。从媒介决定论的角度来讲,媒介决定了文化和艺术,是文化和艺术传承的基础。媒介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人们习惯性地将音频、影像、动画等新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当作跨媒介,但其实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如京剧、昆区、相声、快板,还有书法、绘画、吟诵和诗歌等,甚至觥筹交错、市井玄谈也可以纳入跨媒介范畴,这些都是涵养丰富文化元素的重要媒介。而在美术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跨媒介只是方法和手段,重点则在于跨媒介的学习和交流,即教师可通过借助场景应用和实例分析,选择有跨媒介因子的普及型传统文化知识,让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在声色光电、天光云影中达到互融互通,从而促使学生掌握艺术处理和艺术创作的能力,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进而让通识文化在设计教学的创意和技术发展的支撑中得到有效的传播和渗透,让受教育者学会将文化体验以美术特有的审美方式进行创造和表达,这是体现美术院校通识教育成效的基础。同时,这种教育形态的转变也改变了视觉通识文化的基本记性和书写,为视觉文明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可见数字媒体的造型机制和跨媒介传播也为通识文化元素的传承和再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艺术创作可以是跨媒介的。2016年,有学者在上海大学举办的“文化·交流与跨媒介艺术研究”论坛中提出:“艺术具有跨媒介创造和跨文化交流的性质。在全球化时代,当代艺术从单一媒介艺术转向跨媒介的艺术融合,不同的艺术媒介正在为寻求共通、共享和共识的文化而努力。”[3]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17世纪荷兰著名风俗画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的经典画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经美国女作家特蕾西·雪佛兰的语言文字转换成小说并流行,再被英国导演皮特·韦伯拍摄成其成名电影,艺术家分别以颜料、文字和影像等不同艺术材质,通过跨媒介重新展现了生动活泼的艺术作品[4],这也为新的时代大学通识美育课程的跨媒介建构提供了参考。艺术的跨媒介转换交流需要关注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媒介载体的变化,当代艺术已进入自我意识的解放期,开始与人类有机结合,真正贴近了人类的生活和环境。艺术的跨界虽然越来越多,但依然需要转换,这种转换涵盖了艺术语言、观念和艺术家身份的转换,否则就会变得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例如,杜尚的《泉》被称为概念艺术的开端,但其根本在于实现了小便池和“泉”在观念上的转换[5],这种现成品到艺术品的关键不是其美学价值,而是艺术对所处环境的自我表达。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媒介载体越来越趋向于观念化、哲学化,导致了传统艺术叙事的终结[6]。传统媒介需要考虑构图、色彩、比例、纹理、视角等,如莫奈用朦胧色块创作了印象派;塞尚用颜色表达空间被称为后印象派;毕加索用多视角画一个物体构成了立体主义,而科技创作则是功能性的,科技媒介可以被借助用以表达观念,但这并不表示科技就是艺术,科技创作需要通过跨媒介的交流和转换才能被称之为艺术品,才能真正得到艺术上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