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字赋能教育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信息技术赋能中学化学教学的探索
摘要: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育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逐渐成为教育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云平台、数字化实验、VR实验、3D虚拟实验、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逐渐被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赋能中学化学教学,打破了传统化学教学的局限性,促进了教学模式和学习范式的转型升级,对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具有战略性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赋能;中学化学;教学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以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实现了对传统教学环境的重构,让教与学变得智能而高效[1]。在人工智能发展高歌猛进的时代,以“人机共生”为主要特征的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建构了崭新的技术文明,带动了教育在观念、主体、方式等诸多领域的整体性“跃迁”[2]。当前,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已进入常态化、智能化阶段,精彩纷呈的技术辅助为中小学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信息技术赋能中学化学教学已成为新时代课改的必然需求和现实选择。
二、传统课堂与信息技术赋能课堂的比较
教育的内核是促进人的成长,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核心生长点[3]。如表1所示,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信息技术赋能的中学化学课堂有着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的共享不仅提升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大大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压力。在线量化评价与口头质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解决了传统课堂评价方式单一化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教、学、评”一体化的诊断功能。融入了信息技术,课堂活动多样化、趣味化,学生在人机互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学生在线检测,平台实时统计反馈答题情况,颠覆了传统课堂纸笔测试的片面性与延时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实时性与高效性。
三、信息技术赋能中学化学教学的特征分析
新媒体赋能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探析
所谓新媒体,就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卫星和无线通信等渠道,以手机、电脑和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与媒体形式。新媒体可以跨越地理界线最终实现全球化传播,其在传播中的应用场景日益广泛,媒体只是其中之一。当前,各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效比较显著,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课堂教学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力度需要加大、思路需要拓展等。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探索新媒体赋能大学思政课教学的手段、方法,成为一个深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1新媒体赋能大学思政课的潜力
新媒体本质上仍然是媒体,其传播内容依然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这里的“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传播媒介相对于传统电视、广播、报刊而言开始转向新媒体平台;二是传播技术发生了变化,开始转向以移动互联为基础的新技术。新媒体具有数字化、个性化、多元化、即时性、互动性和可检索等技术特点,如表1所示:新媒体的诞生使得媒介传播形态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促使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向新传播媒介空间转移,信息接受者主动接受信息的意愿更强,效率更高。如果把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大学思政教育过程中,将对思政教学效果产生极大促进作用。
2大学思政课教学面临的挑战
作为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大学思政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意愿和主动性较低。大家普遍感觉到,现在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提高“抬头率”,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移动终端的普及场景中,信息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很难抵制,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主动学习热情不高。
二、教师授课的权威被弱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学生学习思政课知识的途径多是通过书本和教师,因此学生很少会对教师产生质疑。但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应用能力越来越强,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大学生和老师成为了新生事物的同步接受者。因此,当大学生接受的消息比教师更快、更丰富,当教师所讲的知识和大学生在网上看到的不一致时,大学生就会对教师所讲的知识提出质疑,使得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而被弱化,这种弱化反过来又会影响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
谈加快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论述,顺应数字时展潮流,推进本市全方位数字化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构筑未来竞争新优势,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对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数字时代城市高质量发展,围绕数字化既深度融合产业又成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生活方式,以场景牵引和数字赋能为主线,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发展,打造城市数字化发展新底座,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科技创新攻关、数据要素市场培育、数字生态营造四位一体保障体系,构建数字化发展新格局,为实现“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区域商贸中心城市,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坚强支撑。
(二)基本原则
——统筹谋划、高效布局。树立全局思维、系统观念,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调和规范引导作用,推动数字时代城市生产方式系统变革、生活方式多维变迁、治理方式演进升级。
——协同推进、一体提升。突出综合集成和全面贯通,打造数字经济创造新供给、数字社会满足新需求、数字政府优化新环境“三位一体”的数字,三大领域相互协同、互为促进,整体提升城市数字化水平。
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数字平台探讨
摘要: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数字乡村,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贵州省农业农村建设,需抢抓政策机遇,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区域数字乡村顶层架构规划设计,加快农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字乡村感知平台、数字乡村大脑和数字乡村智能应用体系,推动乡村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提升乡村综合治理水平和智能治理水平,发展农业农村特色产业和新型农村电商营销推广模式,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以帮助农民就业增收,实现近期形成新时代的农业农村新貌、新风和新气象,中期实现农业现代化,远期实现农业兴、农村美和农民富等目标。该文就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积极影响进行研究,数字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是一种致富手段,对乡村振兴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意义深远。
关键词:数字技术;数字乡村大脑;乡村数字治理;数字素养;乡村振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22〕1号)、《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和《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等文件要求,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乡村试点,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振兴,有利于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创新驱动作用[1]。推动数字经济与农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推进农村产业数字化发展,弥合城乡“数字鸿沟”,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2]。多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发展加速,农村劳动力大量持续输出进城务工,导致全国部分农村曾一度出现“孤寡老少”、土地荒废和城乡差距持续拉大等现象。该问题逐步引起了国家、省、市、县和乡各级党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通过制定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探索采用如植树造林、修路致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选派优秀大学生任驻村干部或第一书记、大数据精准扶贫、引才回乡创业、乡规民约和积分制等手段,从乡镇、村委和村民等上下联动,主抓农村党建、农业农村生产方式转变、农民致富思路和技术手段转变、数字防疫、安全应急及生态环境治理思想转变等方式,并利用新基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和元宇宙等数字技术赋能,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当前已取得一定成效[3]。
1数字乡村顶层发展规划与设计
本文重点讨论如何构建包括数字乡村感知平台、乡村数据传输、数字乡村大脑、数字乡村应用体系(含乡村党建、乡村政务、乡村教育、乡村医疗、乡村劳务就业、农村电商与乡村旅游等)和乡村数字治理(含公共信息服务、舆情分析、疫情防控、乡村安全及森林防火、防水及地质灾害、乡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决策分析)等,形成区域数字乡村顶层发展规划。
1.1数字乡村感知平台的规划与设计
建设数字乡村感知平台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布设多渠道信息感知点,对农村环境各类静态、动态的监测数据(如天、地、人、物和时空)进行综合采集,根据不同场景采用不同的传输网络,将数据汇集到后端数字乡村大脑和数字应用中心,汇聚形成乡村政务数据、产业数据、生态数据、监管数据、旅游数据、农业数据和信息数据等丰富数据资源池[1]。因此,数据乡村感知平台是重要的前端数字基础设施。
智能时代退役军人职业教育模式构建
【摘要】信息技术可以赋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然而,退役军人教育的割裂状态阻碍退役军人教育安置。以退役军人为中心,在包容性发展理念、因材施教思想与技术赋能理论支撑下,构建体现军事与民事系统融合、产业与教育系统融合、教育系统内诸要素融合等三重理论逻辑的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通过画像技术指导项目选择、信息教学支持技能培训、5G技术支持供需沟通、智能监测技术跟踪监测等环节的运行机制,帮助退役军人了解就业政策,适应社会生活;改变“等靠要”思想,树立自主择业观念;提升技术技能,谋得合适职业;培养数字素养,适应终身学习要求。
【关键词】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教育安置
退役军人安置是军人从军队退役、融入社会的过程。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前,政府主要通过指令性安排,将退役军人指派到企业等单位任职;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就业资源开始由市场配置,政府无权以行政命令直接要求企业接收退役军人。[1]这意味着指令性安排逐渐不再适用,退役军人安置需要寻求新的方式。在地方实践探索和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务院等部门于2010年12月发布了《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2]开始实行退役军人(主要包括自主就业退役士兵、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复员干部)教育安置;2018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等部门又印发了《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3]退役军人教育安置是指通过专门针对退役军人的技术技能培训,帮助退役军人习得就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使其顺利完成从军队到企业的过渡,重新融入社会。智能技术的引入可以释放教育培训在推动退役军人安置方面的巨大潜力,有助于退役军人教育取得更大的成就。智能技术在缓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保障疫情防控期间退役军人教育培训正常进行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军事系统和民事系统各自运行,形成了“军民二元分离体制结构”;[4]学校和企业因“壁炉现象”的存在而合作程度不足;培训机构、网络学习平台与职业学校等教育资源整合不足,处于碎片化状态。这种割裂状态的存在阻碍了智能技术赋能我国退役军人教育,也阻碍了释放职业教育安置退役军人的巨大潜力。为此,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的变革,需要立足实然样态与应然愿景,整体推进各系统要素的重组。
一、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主要理念
1.教育理念
我国退役军人教育在发展初期较为粗放,以教育机会扩张为主要目标。教育内容同质化严重,培训项目种类单一且以理论内容为主;教学方式主要是大规模教学或者让学生自学,缺乏个性化指导。这种大规模的教育培训虽然为退役军人提供了较多的学习机会,但其本质上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规模化教学,而非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为退役军人提供适合的个性化教育。为此,智能时代我国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应作为退役军人自由发展的肯定性存在,“以人为尺度”,在教育理念上应坚持“以退役军人为本”的价值核心,致力于为退役军人融入社会服务。在教育目标上,退役军人教育融合模式要从以教育机会扩张为主要目标的“粗放”阶段迈向以帮助每个退役军人实现职业过渡为最高追求的“精准”阶段,充分考虑退役军人的个性特征、先前经验等,为其提供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不断开发其内在潜能,使其先前经验能为“民”所用,帮助退役军人学习行业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顺利就业,最终实现退役军人从军队到社会的过渡。
2.学理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下数字乡村建设路径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一项重要工程,随着国家数字乡村政策性文件的印发和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有效推行,农业发展信息化、农民生活智能化、农村建设网络化整体加速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基于此,笔者从长丰县、苍南县、秭归县三个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经验着手,面对数字乡村发展在主体性意识淡薄、资金来源单一、高端人才缺失的现存问题,通过提高农民主体意识、扩大资金投入来源、培养数字型人才的优化路径,可以有效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数字乡村;乡村发展;建设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信息技术创新不断更迭,大数据、区块链、数字媒介以及 5G 时代到来的背景下,各行业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进程。而农村是我国新时代发展的重要方面,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村产业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对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 2018 年“数字乡村”的概念的提出,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2020年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全方位多层次部署数字乡村重点任务,2022 年 1 月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等十部门印发《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颁发指导“数字乡村”建设,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这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1问题提出
“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基层智慧创新内容,是“数字中国”进程的重要方面,不仅有利于农业形成信息化发展,更有助于乡村振兴的整体推进。在“数字乡村”建设浪潮下,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不同角度的研究,李燕从“数字乡村”的内涵出发研究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从而提出中国数字乡村发展“4+2”模式,即四个要素的转变和两个维度方向[1]。刘艳鹏从乡村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支撑平台、产业数字化方面探究数字乡村建设的问题,提出提升农业从业人员技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进行全方位治理的措施[2]。王廷勇、杨丽等以城乡“数字鸿沟”现象为着力点提出应进一步夯实数字环境,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立足产业振兴,大力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乡村治理体系,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格局的方案[3]。苏岚岚、彭艳玲认为农民主体数字素养水平偏低以至于不能较多参与数字化治理,提出全方位提升农民数字素养水平、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策略体系的对策建议[4]。通过梳理发现,多数学者从乡村数字建设的内涵、价值意义或者乡村振兴某一方面问题困境的视角研究数字乡村建设未来发展空间,很少从现有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成功经验出发,提出现存困境和决策建议。基于此,本文拟从现行国家数字乡村建设的不同地区试点出发,探究其在发展突出经验基础上提出现存困境并分析优化路径,推动十四五时期“数字乡村”向“数字中国”全面发展进程。
2数字乡村建设试点的探索经验
2.1实现产业数字化技术模式
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与路径
摘要:数字经济因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已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发展数字经济与推进共同富裕在时间上相吻合,在内涵上相契合,在主体上相一致。本文从逻辑、困境和优化路径三个角度论述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需要弥合数字鸿沟、完善分配制度、强化数字监管、促进数字就业,让数字技术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民参与、全面覆盖、全民共享的共同富裕。
关键词:数字经济 共同富裕 逻辑困境 优化路径
一、引言
在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对于新征程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做大蛋糕”,又需要“分好蛋糕”。一方面,需要加强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夯实物质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分配体系,调整初次分配制度,健全二次分配制度,创新三次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近年来,数字经济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逆势增长,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重要支撑。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2年)》,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为39.80%,比2020年增长16.07%。产业数字化规模由2016年的17.4万亿元迅速攀升至2021年的37.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6.47%。数字产业化规模由2016年的5.2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8.4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0.20%。从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加快推进共同富裕的过程,正是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谭洪波,2022)。数字经济重塑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在加快推进共同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的研究多从理论和实证的视角出发讨论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路径和增长效应,从宏观视角出发的研究文献较少。因此,有必要从整体上厘清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和影响。本文从逻辑、困境和优化路径出发探讨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推动作用。
二、数字经济助推共同富裕的逻辑
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在发展中交互演进,在时间上相吻合,在内涵上相契合,在主体上相一致。从时间上看,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不断奋斗,分阶段、循序渐进科学实现,数字经济的发展也经历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中国推进共同富裕恰好与数字经济发展时期相吻合。从内涵上看,数字经济的均衡、共享、扁平化等特征与共同富裕微观上人的全面发展,中观上产业结构升级、效率提升,宏观上经济量增质提,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内在发展要求相契合。从主体上看,共同富裕是覆盖全体人民,由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富裕。而数字技术的普惠、共享、融合、跨界的生态特征赋能社合发展,实现惠工、惠农和惠民。共同富裕中的“富裕”强调发展,“共同”强调分配。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重点解决好发展和分配的关系,兼顾好效率与公平。
(一)数字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
社区老年教育研究
[摘要]在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和积极老龄化的浪潮推进下,研究者们日益关注老年教育,尤其是社区老年教育。近20年来,社区老年教育研究趋向涵盖概念与理论基础、特征与功能、发展模式、现存问题与策略等,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应在保持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提高研究层次,加大社区老年教育特色化和本土化实践力度,探索和深入农村社区老年教育研究。
[关键词]社区老年教育;研究综述;老年教育研究
2017年,国家统计局最新的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41亿,占总人口比重17.3%;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58亿,占总人口比重11.4%(此为抽样样本数据,抽样比为0.837‰)。显然,老年人口结构比重愈增,老龄化问题愈加严峻。近年来,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的开展,积极老龄化的倡导,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已难以满足时展和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老年教育备受重视。社区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单元,社区老年教育作为老年教育的形式之一,日益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热点关注话题。本文对近20年来社区老年教育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未来社区老年教育的研究趋向加以展望,旨在发现社区老年教育新问题,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老年”“社区教育”为关键词,基于CNKI高级检索项,对全部数据库文献进行跨库检索,共得全部文献759篇(时间跨度为1994-2018):期刊论文637篇,硕博士论文55篇,报纸32篇,国内和国际会议35篇。对每篇文章研读和分析后,剔除全部文献中的重复稿件和与研究不相关的文献,剩余文献198篇(时间跨度为1999-2018):期刊论文135篇,硕博士论文28篇,国内和国际会议9篇,报纸26篇。以社区老年教育的198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并对每篇文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问题与研究结论及其内在逻辑性进行研读梳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198篇文献的整理与分析,主要从社区老年教育的概念与理论基础、特点与功能、教育模式、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等方面展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