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学研究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初中数学课堂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几点尝试
一、巧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
几何的精髓是什么?几何就是在不断变化的几何图形中,研究不变的几何规律.比如:不论三角形的位置、大小、形状和方向等如何变化,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交于一点;不论四边形如何变化,四变形的四边中点顺序连接成的图形永远是平行四边形.在过去的几何教学中,教师使用常规作图工具(如纸、笔、圆规和直尺),然而手工绘制的图形都是静态的,学生不易发现极其重要的几何规律.众所周知,计算机辅助教学对教学很有帮助,尤其是几何画板的应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的保持几何关系,可以让学生在动态中观察,从而发现几何对象之间的位置变化关系与数量变化关系,从而能够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化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由于几何画板绘制的图形可以动,用鼠标选定目标可以拖动,可以定义动画和移动让图形动起来.它的精髓就在于———“在运动中保持给定的几何关系”.中点就保持中点,平行就保持平行.有了这个前提,运用几何画板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便轻而易举,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学习积极性便不再是空中楼阁.例如,笔者在教学“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利用几何画板构造图形,当我拖动圆周角的顶点,学生们异口同声“圆周角的度数保持不变,是个直角.”那种兴奋劲无语言表.课堂上,利用几何画板,直观性强,学生很容易发现数学现象,课堂参与度就此提高.
二、立足教学“方法”,渗透“思想”
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维能力也较为薄弱,若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和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反,若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笔者执教《有理数》一章内容时,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以下知识点:“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把“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这样阶梯式地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十分有效.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这样不仅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而且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亦乐于接受.可见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有意为之,定能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当然,期间,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
三、重视数学实验,激发兴趣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实验,学生分工合作,在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从而探索新知识.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连班中的学困生也会动手去做,去尝试.教师千万不能因实验的条件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教学过程中,笔者重视教学实验,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将三角形的硬纸片剪拼成一个矩形,使这个矩形的面积与原三角形硬纸片的面积相等.笔者语言刚落,学生便拿起准备好的硬纸片剪剪、拼拼.此刻,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错了再试,直至成功为止.学生充分动手、合作后,发现有多种剪拼的方法,争先恐后地回答.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样,抛硬币的实验使概率教学化难为易.一名学生反复抛一枚硬币,另一名学生记下每次抛硬币的结果.在大量实验下,学生通力合作得到一组数据,利用这组数据定性地去分析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亦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情境运用
一、创造良好的游戏情境
孩子们都很爱玩耍,也非常喜欢玩游戏,在上课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组织一些游戏活动,游戏不仅能让孩子们增加学习兴趣,还能调动起孩子们积极参与,积极地去亲自做这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并且又增加了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通过这些游戏证明了适当的游戏教育对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如果在课堂中适当地安排一些游戏教学,那么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效果的。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课本的数学上册数字“6”的读与写的时候,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准备好想用游戏来学习这课程了:安排六名学生玩一个围绕五张椅子转圈的游戏,安排其他学生唱歌,当歌曲结束时,让他们去抢座位,看看谁先抢到座位。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们对数字有了一些了解,“6比5多1”还知道了“5比6少1”,通过游戏既能复习以前学过的关于“5”的课程,又能从中启发学生对学习新课的爱好,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在数学教学中,加、减法计算是在一年级数学教学里最主要的内容,数学计算不仅单调而且枯燥,它要进行反复练习和计算,也可以在反复练习中采用一些“找朋友”“送信”“摘桃子”等方式学习。这样的课堂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爱好了,我们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从游戏中学到了充足的知识,又能让学生有紧迫感,还培养了学生努力进取的精神。在游戏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计算熟练的时机,并且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团队的精神。
二、创造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数学
生活中时时都会用到数学。要想让学生学好数学这门课程,就应该从学生感兴趣与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机会,让他们从实际生活当中去创造学习数学的机会,去了解数学,感觉到数学时时就在他们的身边,让他们从中感觉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所以,我们要把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中出发,去创造有趣而且生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学会在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思考,从中知道了学习数学的价值性,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学好数学。
三、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低年级的学生也非常喜欢童话故事,我们可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把数学中的问题来描绘出来,这样能够引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需要。所以我们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把书上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编一个小故事,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氛围,从而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小学一年级“加法和减法”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编故事的方法出题:在一片大森林里,有很多可爱的小动物,他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这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她就邀请了她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小熊带了3桶蜂蜜,一会小猴子带来8个桃子,小象子带来20个苹果。小猪是最后来给小熊过生日的,小猪不但没送小兔子礼物,而且还偷偷吃了3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小兔子知道后非常不开心,那么请小朋友开动脑筋算一算小兔子一共收到水果礼物?小猪偷吃后又剩几个水果?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游戏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很快就算出来结果。教师还激励学生用编故事的方法去学习算术,这样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很浓厚。
初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10篇)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情感教育
一、数学知识中的情感教育内容
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中蕴含的情感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审美情感、理智情感和道德情感。
1.审美情感。
所谓的审美情感指的是人在对艺术作品、和谐的社会现象和美丽的自然景物进行欣赏时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数学知识都能够使人产生审美情感。例如,空间四面体、多边形、直线、抛物线等等。因此,教师必须对这些图形进行精准的描述和体现,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中蕴含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性情。
2.理智情感。
当人在进行智力活动时就会产生理智情感。特别是人的求知欲得到满足时,会产生良好的理智情感体验。在初中数学中,射线定理、切割线定理、三垂线定理、韦达定理的推导过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之间的关系都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其中无不蕴含着缜密的推理,能够使学生获得理智情感的满足。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清晰的把握和充分的认识,并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这样有利于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数学教育硕士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摘要:近几年专业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培养体系日趋成熟。值得重视的是数学学科教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质量的提升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文章从学生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导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论文写作过程管理和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对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教育硕士论文;写作质量;保障体系构建
一、引言
1997年,我国开始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距今已经有22年的历史。而教育硕士培养质量主要体现在其学位论文的质量上。作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是教育硕士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创新能力的过程[1]。2014年,为了保证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等系列文件,将学位论文抽检结果作为一个重要的观测指标,建立研究生毕业前质量反馈和毕业后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加大对不合格学生的淘汰力度。因此,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就成为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数学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有其自身的特点:(1)选题应来源于基础教育发展、改革的实际问题,要有明确的数学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2)学位论文既有教育学科性质,又具备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的文理综合能力要求较高;(3)相对于理论创新而言,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对应用创新能力的要求更强。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既有内容上的要求,也有形式上的要求:学位论文在内容上的要求,主要指学位论文主体的内容结构安排以及内容水平上的要求;学位论文在形式上的要求,主要包括学位论文的形式结构、排版格式、字数等[2]。而大多数数学教育硕士在本科期间主要学习的是纯数学知识,理科综合能力较强,对于数学教育中的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论文写作等一些文科能力的培养不够好,导致其学位论文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目前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1)内容假大空,不能脚踏实地,大量摘抄往届论文成果内容,没有自己的逻辑框架,表达混乱;(2)论文地基不稳,没有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与整理,论文内容缺少数据支撑,论证乏力;(3)态度不端正,不能严格按照学位论文写作要求规范论文格式,各种图标、数据等使用不规范;(4)缺乏创新,不能与中小学数学教育与管理实际相联系,实用性及学术价值不高。基于上述分析,将目前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有效保障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作为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开展研究工作,探讨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问题,以使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更具指导性和操作性,从而达到有效地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目的,为数学及其相关专业领域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和质量保障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文献综述
学位论文的质量作为反映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已有许多专著或者文章对其进行了研究。刘良华教授[3]对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如怎样选题、怎样做“文献研究”、怎样写“开题报告”、怎样做“历史研究”、怎样做“调查研究”、怎样做“实验研究”、怎样做“理论研究”等。张定强教授[4]通过对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写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目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王林全教授[5]针对数学教育硕士论文写作的保障机制,对如何指导数学教育硕士专业论文写作及答辩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卢锷教授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数学)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位论文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看法。数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当今社会的需要,是数学教师自身再学习、再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高全民数学素质的需要[6]。数学教育硕士的培养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便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从选定研究领域,到认真查阅文献、收集相关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再到利用各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实际的研究,得出研究结果,最终形成完整的论文,这是大多数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写作之路。由此可见,要想形成数学教育硕士论文的保障体系,就要从论文写作的每个环节入手,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三、构建数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现状
专题是基于数学教育关注的话题而设置的一个栏目,是对数学教育领域内一些重要现象和核心问题进行研究而形成的成果汇总.《复印报刊资料•初中数学教与学》(以下简称《初中数学教与学》)杂志设置的专题栏就是由若干篇有共同特质的论文对某一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对这些文章进行探析发现,2017年12期杂志的专题论文主要研究初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考试题评析、数学实验教学、中小学衔接、课堂情境设计及深度学习和数学文化,每个主题中都蕴含着数学教育原理、思想和方法,给读者提供一个学习与分享的窗口.
一、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目论文梳理
《初中数学教与学》是精选众多期刊中关于初中数学教学的精良之作,为读者提供初中数学教育中最热门的论点和话题、最新颖的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最独特的学习技巧和数学文化等.2017年《初中数学教与学》专题栏共涉及12个主题,具体情况见表1.表1中表明每一个专题下转载论文数量为4篇或5篇,约占每期论文容量的观点摘录2篇,与相关题录一起占本期杂志的一个页面.专题栏转载的51篇论文中,有29篇独立撰写,其中14篇是中学教师所写,11篇是教研部门的人员所写,4篇是高校教师所写;有22篇是合作撰写,其中16篇有中学教师参与,可见中学教师是数学教育核心问题研究的主体力量.所转论文的原发刊有22种,转发量最多的是《数学通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数学教育》《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杂志》《数学教育学报》,占总量的58.82%.24个观点摘编来源于16种期刊,来源最多的是《中学数学》,有5篇,其次有《中学数学研究》《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国数学教育》等等.
二、初中数学教育专题研究现状
1.围绕一个热门主题: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2017年度《初中数学教与学》12期杂志中有5期专题栏的内容都是围绕核心素养这个热门话题展开研究.研读5期杂志中的20篇论文,以挖掘所研究的问题、方法、结论.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透过数学核心素养方面的20篇论文,发现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围绕课堂教学开展研究,可见,课堂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主阵地.研究者黄玉华以苏科版七年级下的证明为例,从课堂教学的维度提出通过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活动、数学教育评价这3条培养途径落实核心素养.研究者杨慧娟、柴晓龙、马勇军从一线教学实践出发,以一节数学课中的三个细节为例,具体说明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模型思想的教学策略.李树臣以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5章的“几何证明初步”为例,引导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区别及联系,并掌握演绎推理的基本模式.研究者牟天伟、张燕以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平均数”为例,具体说明发展学生数据分析的观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经历数据处理的过程、掌握数据分析的知识和技能、对数据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研究者楚秉晶以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为例,提出“数学抽象”须着眼于概念的分离与构建、概念的概括与普适化、概念的定义与符号化、概念的系统化.
2.聚焦于两个核心问题:教师教和学生学
期刊科学论文体的进化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达,仅唐代的8000余卷藏书中,就有4000余卷与历算、天文观测、农业生产、医学和工程技术相关。春秋战国时期《吕氏春秋》中的《任地》《审时》《辩土》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3篇论文,其中出现了一般论说文体的引经据典、提问题、摆现象、陈述观点等写法,甚至还出现了用“一曰”“二曰”“三曰”等汉语数字标识二级标题层次的最初形态[1]。然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论文,特别是期刊科学论文在清代中期的《吴医汇讲》中方才初见端倪。这之后,相继有李善兰(1811—1882)、徐寿(1818—1884)等中国科学家发表了有关素数以及律管研究等原创论文,从而表明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关于到18世纪中国科学除中医学、农学外,“中国科学便和世界的科学汇成一体”,“已不易分辨出中国思想家和观察家所作贡献特殊风格”的说法[2],有一定偏颇,起码以李善兰、徐寿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在接受和融通西学的能力与水平同样处于世界前沿。这表明我国期刊科学论文体早在清代中期和晚期已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论文样式,并最早出现在中医学、数学、声学等领域。
1最早的期刊中医学论文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至清嘉庆六年(1801)的《吴医汇讲》,既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杂志,也是中华第一刊[3]。该刊相继发表41位作者的94篇医学文章。其中发表在《吴医汇讲》卷一王云林的《祷告药皇誓疏》,叶天士的《温证论治》,以及唐大烈的《张、刘、李、朱后当以薛、张、吴、喻配为八大家论》(图1)已经具备了中医科学论文的基本特征。该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发表的王云林(1645—1710)《祷告药皇誓疏》是迄今所见中国继承传统医德以来最早的医者誓词,亦即中国版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传承了孙思邈(541—682)《大医精诚》的内容,也在“忍辱安贫”方面丰富了其内涵;但更重要的是它将其条理化、誓言化,标志着我国医德作为一种准则、一种信条、一种规范的表述,开始萌芽和生发,是中医业逐渐走上成熟的标志之一。“药皇”,即药王,《吴医汇讲》指韦慈藏、启玄子、王冰,后世供奉的药王也有唐代名医和我国医德的提出者孙思邈;“疏”,即分条陈述,祝告文。它在形式上,已有篇首刊眉(《吴医汇讲》卷一)、骑缝刊眉、按篇编码(便于重新分类再版)、主编者(长洲唐大烈立三氏纂辑)、审阅校对者署名(门人沈文燮玉调氏校订)、作者署名与简介(王云林:“讳家瓒,号缄斋,?赠文林郎,徐州府学教授。年六十六岁,殁于康熙庚寅。此篇系令曾孙绳林授梓。绳林名丙,号朴庄,吴县恩贡生,世居包衙前”)[5]、论文篇名(《祷告药皇誓疏》)、文末附载孙岱东、唐大烈的审稿意见和编辑评语等。在立论、举例、分析、论证上,第1步,提出问题,依据文中注类型的参考文献,如“窃闻《诗》云……《书》曰……又曰……此列圣所垂之明训也”,引用了《诗经•大雅》和《尚书•大禹谟》有关善恶吉凶的论点,并由此提出是否会“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6]即是否行善即有百祥,作恶即有百殃,从于道德有福,违反常道就会有凶咎?第2步,分析问题,以作者自己命运多舛,一线单传,6个儿女皆殇,到无论贫富,先怀悲悯,兢兢业业于中医外科家传而相继得二子的例证,说明《诗经》《尚书》所言不谬。第3步,解决问题,提出结论性建议,即“王家瓒七誓”,要求儿子谨守此誓,并专门救济“贫病无告,烟火不继之家”和“每有不堪之惨”的患者。由此可见,其论证有理有据,论文的基本要素皆已具备。其选题也符合“发前人所未发”的求新原则。这篇《祷告药皇誓疏》的宿命论或佛教因果报应说自然应予批判,但也有谋事在人、劝人向善、多做好事的积极成分,“谋事”就是要有医德。郭月霞也认为“虽文字不免掺杂迷信,然本意在宣扬医德”[7]。唐大烈门人顾景文在随同温病学奠基者叶天士游洞庭山时,在舟中口述笔录其言谈,并特约发表的《温证论治》一文,最早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8]的认识,形成了察舌、验齿、辨斑疹、辨白疹等诊治方法,将其发展变化分为卫、气、营、血4个阶段,渐成外感温病和辨证施治的金科玉律,从而与《内经》的热论、张仲景的《伤寒论》一样,均成为论述外感热病证治的划时代的代表作,也是温病学说走向鼎盛的奠基之作。该文经唐大烈修改润色后,首刊于《吴医汇讲》。此后,《临证指南医案》《医门棒喝》《温热经纬》等医著竞相转载,奉为圭臬。其弟子吴鞠通、章虚谷、王孟英等,以及儿子叶奕章、叶龙章等,也都传承光大,成为著名医家。《祷告药皇誓疏》《温证论治》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3篇农业栽培论文相比,在引经据典、推求本源、解释疑难、论断推理方面有许多共性;但不同的是其载体形态开始由图书向连续出版的期刊过渡,出现了署名、作者简介、连载、特约稿、编辑评语、同人评审、随到随镌等新的形式,文体也有了口述笔录、述评、短评、讲稿、遗著再整理等多样化体裁,除引用经典以外,也以自己亲身经历为例,特别是其“发前人所未发”“两说并采”等做法,成为我国图书论文体向期刊论文体转化的一个标志。
2最早的期刊数学论文
清同治十一年(1872),同文馆在北京创刊的《中西闻见录》相继发表了中国数学家的一批数理天文学论文,在我国期刊科学论文演化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其中,以1872年第2、3、4期连载发表的中国数学家李善兰的《考数根法》(图2)[9]一文最为重要。它标志着中国人对素数问题,即费玛定理最早的研究。李善兰在翻译《几何原本》后9卷时,开始沿用《数理精蕴》的译法将素数译为“数根”。伟烈亚力从李善兰处得到一个判定素数的方法,将其译成英文,并于1869年5月10日给香港的一家英文杂志《有关中国和日本的札记和答问》(NotesandQueriesonChinaandJapan)写信,附上李善兰所得的这个定理,当月,便被冠以“中国定理”(ChineseTheorem)发表于该杂志,即若2p-2≡0(modp),则p为素数,亦即费尔玛(PierreFermat)定理的逆定理。当然已知其定理不真,但它引发了许多讨论和争论。李善兰采纳欧洲人对“中国定理”的意见,发表了《考数根法》,从而成为我国素数研究第一人[10]。在该文中,李善兰并未列入“中国定理”,想必已知费尔玛定理的逆定理不真,故给出了自己的素数判定定理,又给出了4种判断素数的方法,得到了相当于费尔玛小定理的理论。他在全然不知西人素数论的情况下,独立地获得了近似结果,虽说晚于欧洲,但亦首开我国数论研究之先河,功不可没。1897年,《湘学报》转载该文,同年又被收入《西学新政丛书》之《算学名义释例》《中西算学九种》之四、《湘学报类编》本和《湘学报大全集》本等。此外,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中国数学家戴煦(1805—1860)的《求表捷法》,涉及幂级数、对数和三角函数造法,运用级数计算对数和常用对数,得到了与牛顿相同的结果,遂由传教士艾约瑟(EdkinsJoseph,1823—1905)译成英文,在伦敦刊行,也堪称19世纪中期我国数学家的重要成就之一。传教士所办期刊科学论文体的特点是科学消息报道、科学问答、科学论文翻译、科学论文编译等体裁的大量使用,甚至是百科全书、教科书上科学知识的选择性连续介绍,很少有纯粹的科学论文体,即便有,也是以社论、评述等形式出现的一些有关科学与社会问题的论述。因此,在此背景下李善兰发表的《考数根法》等原创性科学论文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它虽然在科学论文的论证方式、符号体系使用、公理化概念的建立等方面还是落后于西方,但这毕竟标志着中国学者促使科学论文体走向近代化的重要进步,特别是在号称“科学之母”的数学领域获得突破,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3最早的期刊声学论文
中国科学家徐寿发表于《格致汇编》第3年第7卷(1880年8月)的《考证律吕说》一文,亦为我国有重大影响的科学论文之一。《格致汇编》的主编者傅兰雅,本来把此稿寄到英国,请一位声学家评审,但这位声学家对中国科学家的研究颇为赞赏,结果被推荐到英国《Natuer》杂志,于1881年3月10日以《声学在中国》为题发表。徐寿对乐律学有独特的爱好,青年时代即曾复制古乐器,晚年热衷于律管的管口校正实验,研究律管的半黄钟与正黄钟不相应的问题,得出“两支相差八度的同径管,其管长比为4/9”的最新结论,推翻了黄钟律管与长为其一半的半黄钟管应该刚好相差八度音的传统说法,从而攻克了困扰人们上千年的一大难题。晋代的苟勖(?—289)和明代的朱载?(1536—1611)都曾对此有所研究。徐寿在朱载?“理虽近似”,但“尚未密合”结果[11]的基础上,缩小管长,用九寸长(1市寸=3.3•cm)的开口铜管实验,发现按传统做法截去其一半并不能得到八度音,但再截去半寸稍长一点,则能准确地得到八度音。他反复截取不同管径的铜管进行验证,所得数据均完全一致,从而否定了弦管同律论。然而,这与英国物理学家丁铎尔(J.Tyndall,1820—1893)《声学》(徐建寅,傅兰雅译)1874年由上海江南制造局刊行的有关论述不符。清光绪六年(1880)十月,徐寿让傅兰雅将此结果译成英文,向丁氏求教。同时,他们将信件也寄给了《Nature》杂志。最终,徐寿的研究结果虽然使用的实验材料最简单、最原始,但却得到了与英国物理学家瑞利(LordRayleigh,J.W.Strutt,1842—1919)勋爵在《声学理论》(《TheoryofSound》)中发表的理论推算公式相同的结果。1881年3月10日,徐寿的实验结果以《声学在中国》为题在《Na-ture》杂志发表,并以“编者按语”宣布“一个古老定律的现代科学的修正已由中国人独立地解决了”[12]。徐寿用中文在《格致汇编》发表的《考证律吕说》和《格致汇编》主编者傅兰雅在英国寻找专家评审,并推荐到《Natuer》发表一事,加之傅兰雅要将《格致汇编》打造成“中国的《科学美国人》”的办刊抱负,使《格致汇编》渐成19世纪中国文明进程的标志,不仅发表了诸如关于巴斯德细菌学说的科学家演讲体、傅兰雅考察英国工业的考察报告体等一批新的科学论文体裁,而且论文所涉内容也越来越广泛,遍布于数学、热学、光学、电学、力学、化学、天文学、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工程技术,甚至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自然科学史等各个领域,大大丰富了我国期刊科学论文的题材体裁。
投稿论文常见问题与修改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科技期刊作为技术传承的重要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提高作者写作效率及编辑效率,提高论文的质量,提升稿件的录用率,总结《煤气与热力》投稿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及公式、图、表格中的常见问题,同时针对同一概念不统一用词、用词不明确、用词不规范等常见问题,给出实例及修改建议。
关键词:科技期刊;投稿论文;编辑效率;论文写作
0引言
本文对笔者从事《煤气与热力》编辑工作以来所接触的稿件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希望引起作者的注意,在撰稿时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以提高论文的质量,提升稿件的录用率。
1科技论文内容常见问题
1.1论文题目
论文题目字数过多:每个期刊都有每个期刊的特点及特定的稿约要求,《煤气与热力》杂志对于论文题目的限定字数为20字,一般不设置副标题。此类问题在审稿时,一般会要求作者自行修改题目,精减字数。文不对题:这样的文章刊出后,当读者检索时,看到文章题目认为是自己想检索的文章,但浏览完毕发现作者并没有对题目进行深度挖掘,未发现对自己有价值的内容,长此以往,会使读者对该期刊失去信心。投稿论文出现此方面的问题时,一般会根据正文是否有价值,建议作者退修或改投。退修文章则建议作者根据正文内容修改题目或根据论文题目对正文进行修改完善。为了使论文更容易检索到,建议作者的论文题目尽量避免出现带上、下标的化学符号及标点符号。
数学建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调查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网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和线下访谈的方法,对笔者所在学校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和未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同学对数学建模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能认识到数学建模学习和竞赛对其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是有帮助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建模的意义认识还不到位。文章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笔者的切身体会对地方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及学生参加竞赛提出某些建议。
关键词:数学建模;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想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良好的综合素质不仅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稳定的心理状态。许多科学家断言未来科学技术的竞争是数学技术的竞争,这无疑对数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可否认数学建模课程教学及建模竞赛是提升大学生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数学建模竞赛及其赛题特点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在每年9月份举行,竞赛面向全国高校的所有在校本科大学生,竞赛由一到三名学生组成一队,在三天内完一篇竞赛论文。参赛者可以自由地收集资料、调查研究,使用任何工具,但是不能与外界人员讨论。在三天时间内,每个队要完成一篇论文。通过分析研究历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试题,我们发现试题大都来源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具有很强实用性和较大的挑战性。例如,2018年的A题“高温作业专用服装设计”,这个问题是一个热传导模型,外部的高温通过高温作业服和空气的两重削弱到合适的温度来保护人体,我们可以做出一些合适的假设,将整个问题简化成外部高温能量先经过1层,再经过2层,再经过3层,再经过4层,最后到达皮肤所剩余的辐射能量。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人体也有温度辐射出去,这会对外部温度的传播有影响。这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导热。外界环境温度给定,内部人体温度给定,中间的物性参数给定,就几乎能给出定解。所以先列微分方程,再给边界条件,最后matlab数值暴力求解。针对问题一,我们通过热力学热传导方程建立4层热传导模型,得出温度变化的规律,分析出影响热传导的因素,并绘制出温度变化图。我们再考虑其边界条件和人体等因素建立适当的偏微分方程,从而求解得出温度在人体表面的分布状况。针对问题二,我们通过建立皮肤传热模型,列出了Pennes方程。但由于皮肤短时间暴露在强热流环境下,Pennes模型难以描述热流非稳态热传递过程。根据傅里叶热流定律,并考虑皮肤生物组织传热速度有限的物理事实,我们可以利用非稳态下的一维热流方程,即非傅里叶公式的线性展开进行求解,建立出生物传热热波模型,对高温作业专用服装的热防护性能进行了评价,并通过构建遗传算法模型求解II层厚度的最优值,由于考虑到约束条件带来的影响,我们根据二重结构编码的特点,设计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在原来基本遗传算法的基础上,对二重结构编码进一步分析,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使模型求解精度上升。针对问题三,我们针对约束多目标优化问题,建立了基于Pareto排序的多目标遗传算法模型,通过分析附件2给出的假人皮肤外侧的测量温度,挖掘种群中Pareto支配关系,将II层和IV层的厚度作为目标函数,通过增加决策变量IV层的厚度来优化II层的厚度,以便求解目标函数II层和IV层的厚度,得出目标函数的最优厚度解。而这些问题,题目中并没有涉及,需要学生团队发挥聪明才智去挖掘。应该说对于每个问题的考察、分析都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锻炼。
三、笔者所在学院数学建模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