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年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学学年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数学学年论文

中肯高等农业教育论文

一、教育概况

1.师资力量

南京农业大学现有教职员工2726人,专任教师1501人,其中59.8%具有博士学位,57.3%具有高级职务,23.9%具有正高职称;45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6.7%。2010年,埃格顿大学共招生10001人,其中纳库鲁校区1966人,主校区恩杰罗校区8035人。同年,埃格顿大学共有教职员工2165人,其中1-4级(中级以上职称)818人,5-10级(中级职称)610人,11-18级(讲师以上)737人。埃格顿大学能够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数值偏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效果,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学校有培训教师的学院,参加中非高校合作计划的中国高校也在师资、管理人员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援助和支持。南京农业大学自1994年起与埃格顿大学合作,包括学生、学术、师资的交流。师资力量差异也为两校开展进一步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2.藏书规模

2014年,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总馆馆藏书籍总数是埃格顿大学主图书馆书籍总数的18.2倍。埃格顿大学主图书馆大多数书籍由英美国家作者编写并出版,价格昂贵,还有一部分是由美国援助机构(USAID)等国外机构捐赠。书籍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以自然科学居多。也有肯尼亚出版(如macmillan)由肯尼亚作者编写的书籍,价格相对较低,但数量极少,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3.课程设置

中国农业院校学生在第一、二学年的基础阶段需修习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和政治理论等课程。南京农业大学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共49学分(思想政治理论类14学分,英语类12学分,计算机类5学分,军事体育类7学分),专业基础课16.5学分,专业核心课16学分,综合性实验教学环节18学分,拓展教育26学分。英语是肯尼亚的官方语言,也是高等院校的教学语言,因此肯尼亚高校学生在低年级阶段无需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埃格顿大学与农业相关的学院有农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理学院等学院。学生要取得学士学位需完成4学年8个学期的课程,每学期6-10门课,每门课约3个学分,一学期修满18-25学分。以农业经济管理系本科课程为例,第一学年基础课和专业课并重,既要掌握数理化等理科基础知识,又要学习专业知识。从第二学年开始,以专业课程知识学习为主,所开设的课程与专业密切相关,而且非常重视实践,如田间实习、农场管理等。第三、四学年仍以专业知识为主,但逐渐设立论文写作等以研究为导向的科目。  南京农业大学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实验相结合。由于中国国土辽阔,各省地理条件差异大,动物类型多样,课程设置无法体现某一地区的特色。    埃格顿大学与农业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以专业知识为主,注重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而且呈现出本土化的趋势,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设具有当地特色的专业课程。如动物科学系开设的骆驼生产、马管理、养蜂、养蚕等课程与肯尼亚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适应,而且分科细致,对于动物生产的知识细化到到奶牛、生猪、山羊等具体的动物。

阅读全文

适合院情的本科生导师制对策

作者:蒋开东 朱剑琼 刘忠秀 单位:宁波大学医学院

宁波大学医学院成立于1998年,由香港著名科学家汤于翰博士捐资创建,并兼任名誉院长。聘任中国科学院洪国藩院士为院长。医学院以“博学守仁”为院训,以“有特色、高水平、现代化”为目标,力争成为全国医学院校的后起之秀。面对加人“WTO”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研究“如何培养德才兼备、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技能并重的医学创新人才”,成为学院一项更具历史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学院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尤其重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平台+模块”全学分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计划,加强医学生综合素质和自学能力及临床技能的培养,以创新教育为主题,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通过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讨,深化教学改革,推动创新教育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1本科生导师制

为适应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积极试行本科生导师制。所谓本科生导师制,就是组织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一批教学科研骨干教师,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行因材施教的制度,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弥补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方面的不足,更好地完成大学本科的教学任务。本科生导师不同于研究生导师,两者存在着差别:研究生导师更侧重于科研指导,学生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本科生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是在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指导学生进行科研的选题、设计及论文的修改,在做人、做事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保持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相互理解。因此可以说,本科生的导师比研究生的导师更难做,不仅指导的学生数量多、责任大,而且由于本科生对专业方向的认识还不很清楚,因此,要求本科生导师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促进教学相长,引导学生从自发性学习向目的性、引导性学习方式转变;通过导师的指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树立正确、可行的努力方向;同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这是我们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初衷,也是依据。

2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

2.1营造“教学互动”、“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为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创设一种新型教学环境,达到优化师资队伍的目的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导师制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实践教学。一方面,本科生直接参与导师的实验设计、课件制作、科学研究等过程,师生之间可以就某个学习问题进行面对面的对话与交流,两者互为主客体,建立起一种“导师爱生重教,学生尊师爱学”的新型师生关系。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论文报告会,加深专业认知,了解学科前沿,强化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定环境中,在同一导师指导下,本科生还有机会与硕士生、博士生参与同一课题的研究,此时,硕士生、博士生也是本科生的导师,从而创建了一种教与学、学与学交叉互动的新型教学环境。导师制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师生交互式的学习与指导过程。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或激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从而优化师资队伍。

2.2强化导师教书育人职责,“德智合一”,为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了一种新型育人机制高校教师担负着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目前,大学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课堂传授,课外时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造成了高等教育育人功能的局限;本科生导师制根据高校培养目标和教育计划以及学生的特点,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具体指导,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指导并责成学生完成科研实践、社会调查等学习任务,是对现行的学生管理辅导员制度的有益补充,从而实现了对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有效融合,教师与专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互为补充。

阅读全文

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革新

一、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阅读全文

实验室管理教学调研思考

摘要:

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现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但是在甘肃地区,这门学科的实验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为研究对象,结合四川大学考古实验室实地调研情况,从实验室教学建设方面、实验室管理方面提出初步构想,以促进实验室建设。

关键词:

“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博物馆的关注不断提升,物质投入逐年增加,但博物馆的专业人才缺乏,为了解决这一需求,2008年,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增设了博物馆学专业,2012年增设了文物保护学专业。经过4年的建设,已经建成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对于实验课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需借鉴其它大学同类实验室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自身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的思路。

一“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实验教学的调研

四川大学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走在了前面,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为此,2012年7月赴四川大学及周边地区就博物馆和文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调研。四川大学考古实验教学最早成立于1970年。其前身为考古技术实验室,被列入211和四川大学“523实验室工程”二期建设项目。下设考古技术、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微痕分析、动物考古、成分分析、体质人类学等7个实验室。另有中心专业图书资料室、文物标本室各1个。多年来,该中心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尤其是在金沙遗址考古、三峡考古、西藏考古等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其采用的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考古实验教学,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特色鲜明,在中国西南乃至整个南方地区都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的考古实验教学中心。博物馆学实验室:2006年,四川大学考古教学实验中心正式依托四川大学博物馆成立博物馆学实验室,开设“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观众研究”等3门试验课。文物保护实验室:成立于1989年,分为“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和“无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两部分,现配备有金相显微镜、大气品质测量仪、恒温恒湿箱、电脑测控耐折度仪、台式放大镜、电脑三目体视显微镜、电导率仪、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高分辨率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检测实验仪器等多种实验设备,既可保证文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基础实验教学需要,亦能支持专业师生在文物保护材料、保护技术、保护理论等方面开展研究实践。动物考古实验室:2005年,川大考古实验教学中心与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组建了动物考古实验室,依托于拥有60万件动植物标本的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和考古专业多年发掘积累的动物标本及考古教学中心购买的大量动物标本,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动物考古学》课程和动物骨骼种属鉴定、年代测定、动物食性测试、脂肪酸测试、动物古DNA分析等实验。

阅读全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动化专业英语分析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是基于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本论文围绕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基于认证背景对专业英语课程讲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并初步提出教改方案,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探索性的教学改革,将专业英语的学习与自动化专业紧密结合,提高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效率,进一步培养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专业认证;自动化;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一、引言

自动化专业是以系统和控制为核心、培养厚基础和宽口径人才的本科专业[1]。自动化专业英语围绕专业基本课程内容展开,要求掌握自动化英语的专业词汇和常见表达方式,提高阅读和检索英文文献资料的能力[2]。该课程作为本科必修课或选修课一般开设在大三学年,学生在完成大学英语学习掌握了英语基本技能之后向本专业过渡,进一步掌握专业相关知识,为本专业服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针对高等教育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其核心是基于成果导向,以学生为中心[3]。成果导向教育遵循从需求出发的反向设计原则,不同于传统的正向设计教育。传统的正向教育强调传道授业解惑,中心是教师如何教好,这种反向设计的教育原则强调的是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中心是学生如何学好。我们结合自动化专业方面,基于专业认证背景下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发现当前的专业英语课程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缺乏有效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从需求出发,具备有效表达和交流的能力[3],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当前的大学生所欠缺的。结合自动化专业英语课程,从用人单位出发,不仅仅要掌握专业内容的知识,更应有效利用专业知识,培养用英语在自动化相关领域进行有效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首先,学生欠缺数学、英语方面的基本表达能力。自动化专业所学课程中数学知识较多,教学内容包含大量的数学公式,但专业英语教材内容却没有包含如何口头表达这些数学公式,看似简单的公式却无法正确读出。数学、英语的缺乏导致学生就业与外籍人士在专业技术和知识方面进行沟通时有效表达不足。其次,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应局限于听读部分等学生擅长部分,更应该扩展到突出实用性的说和写。在求职和求学阶段,学生应能够用正确的英文邮件写作方式向外企投递简历,应能够结合个人专业背景用英文进行自我介绍吸引评委眼球顺利过关。

(二)课堂讲授的深度和广度不足

阅读全文

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引言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是探索大自然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研究其中的规律.它以数学作为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正确性的标准,是一门精密的自然科学学科.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中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学习其他与物理有关的专业课程的基础.学学物理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物理实验锻炼动手能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意义.分层次教学的雏形在国外很早就已出现.1868年美国的哈里斯创立“活动分团制”.20世纪20年代前后,分层式教育模式在各国传播.这种教育模式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打破了原来的班级授课形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求以及自己的学习能力完成对应的学习任务.20世纪60年代以来,受新科技革命的影响,分层式教育模式得到繁荣发展.除美国之外,俄罗斯、日本、澳大利亚和韩国等国家也不断发展分层式教育模式,使其变得更加多样化.在我国,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提出的教育理念与分层式教育有非常类似之处,他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孔子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之后,我国的教育家韩愈、王守仁等的教育思想对分层式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按专业分层次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指导,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选取相适应的教材,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学重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与潜力,对于不同的学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研究背景及意义

大学物理课程是高校理工科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我们学校所开设的专业中除文史哲及艺体类之外,均开设了该课程,但不同的专业对课程的需求不一样.针对该问题,我校已经按照学科差异,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合理地进行了学科分类,分为理、工类,农、林、医类等,对于不同的大类,教学学时和教学重难点都不一样.对于同一大类的不同专业,尽管各专业所需的物理基础知识侧重点不一样,但受到教学大纲的制约,教学内容完全相同.以我校开设的《大学物理Ⅱ》为例,开课的专业有工程技术学院的机械类和土建类专业、纺织服装学院的纺织工程专业、食品科学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包装工程专业、资源环境学院的环境生态类专业、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工程专业、电子信息与技术学院的电信工程和通讯工程等,他们所需的物理基础知识的侧重点明显不同,但教学内容完全相同.针对同一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就不能再适应学科的发展,由于没有将知识的传授与专业实践很好地结合到一起,加之课程的考核方式比较传统,无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分层次分专业教学能够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能够将课程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增强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分专业教学改革的实施步骤

(1)首先调研各个学院不同专业对物理学基础知识的需求情况.

2013年上半年,通过与不同专业的教师、系主任座谈交流,了解他们学院的专业对于大学物理课程基础知识的实际需求,充分了解不同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不同专业对大学物理课程的侧重点要求.根据调研结果可知,我校不同专业对于大学物理课程基础知识的需求有很大的区别,该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因而采用分层次、分专业教学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学习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全文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体系探讨

一更新: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理念

(一)以小学教师岗位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群,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相关课程,将小教机构的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把专业能力与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行动领域,确定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如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链,把小学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与实践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实践类课程考核相贯通,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阅读全文

学术英语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要:为提高传统英文写作的教学效果,“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团队秉承OBE教育理念,研究“双平台+语料库驱动”视角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写作教学分成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模块进行设计,探索“线上学习+课中TBL团队任务(线下翻转)+线上拓展”的教学活动。经过两学年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课程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学术写作;语料库驱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的融合,混合式教学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研究者、教学实践者和教育机构己达成了共识:混合式教学将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常态。何克抗在国内率先引入混合式教学(Blen-dedLearning)概念,即“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表明,“互联网+”时代的混合式教学,不是简单的“在线学习与面授教学的混合”,而是以学生的视角,利用互联网、移动技术和面对面教学为学生创造一种高度参与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是对课堂教学的提升与改进。本文结合学术英语写作课程建设,研究“双平台+语料库驱动”视角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写作教学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模块,探索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形式,以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英语写作学习效果。

一、课程概述

“学术英语写作”是面向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英语论文的语言规范,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的方法,使学生习得论文写作的理论和核心知识,具备批判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成为具有逻辑思辨能力的高水平外语人才。同时,将科学精神与爱国情怀有效融入,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科研报国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本课程自2019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20年升级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并从2020年起,坚持利用学习通App开展混合式教学。

二、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