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学段考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通识教育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方法改革
摘要:
大学数学课程是非数学专业学生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其教学模式有其特殊性,尤其是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的考试模式更有别于传统数学课程的考核方法。文章主要分析了如何在通识教育的范畴内,通过有效的考试方法设计,构造出一套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辨析思维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的,将考试反馈功能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考试方法及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
通识教育;考试方法;改革
一、通识教育与考试方法
大学数学课程考试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该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对教师的教学具有调节和评价的功能,恰当的考核模式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制度,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公平、恰当的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1,2]。在通识教育的思想下,数学教育的重要作用是素质教育。数学素质或者数学修养是衡量人的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数学素质或数学修养本质上不仅是指人的数学学历,更重要的是指人实际具有的数学文化水平。大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通过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习、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论证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运用数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具备自学所需的更深入的数学新知的能力[3]。大学数学教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数学知识的传授,二是严谨的逻辑思维、定量思维以及计算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应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4]。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目的、设计、实施和反馈构成了大学数学课程考核的要素,它们通过彼此交互和变化形成了大学数学课程考核运行的机制。从通识教育的观点看,大学数学课程考试的目的就是考核学生是否掌握数学基本技能,是否具备创新思维能力[5]。这一考核目的是大学数学课程考试运行的核心,围绕这一中心,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实施考试。通过考试结果的反馈,检验整个教学过程实施的效果,调节和评价教学效果,达到检前导后、健全完善的作用。因此,课程考核制度是否科学合理,对人才培养有关键性作用,课程考核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大学数学考试现状及改进措施
病理学试题库的建设及应用分析
摘要:病理学是中医院校继续教育多种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而评估学生学习效果,离不开试题库建设。山东中医药大学病理学系基于学校平台建设病理学试题库应用于继续教育教学,通过实践应用,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中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对临床病例的分析能力,提高了病理学教学的效果,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继续教育;中医;病理学;题库
中医学人才培养的显著特点是对于实践积累要求较高、成才周期较长,因此继续中医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尤为重要[1]。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等诸多因素,目前的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存在很大弊端。大多数卫生医务工作者无法亲自到授课现场参加学习进修,导致这些继续项目的效果甚微[2]。疫情影响下,响应“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突破时空限制全面开展在线教学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继续医学教育的质量。而一个好的网络平台是将现代继续医学教育做好的关键。基于网络平台的继续医学教育可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丰富的医学资源,解决地域和时间差异,满足中医从业人员个性化学习需要;学习方式更为灵活,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交流平台,实时互动学习;实时更新知识,了解前沿动态。当然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很多人蒙混过关不认真学习。如何更好地监管学习进度,评价学习质量是基于网络平台的继续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正确和客观地评价继续教育的质量有赖于真实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课程考核,已经走出了终结性评价时代,进入了规范化的形成性评价的阶段,其中重要的路径就在于课程考核题库的建设[3]。病理学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中医院校继续教育的重要学科,试题库的建设将深入推进病理学课程考试改革,推动教考分离[4]。本文结合近年来山东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病理学题库建设和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提高题库质量,推进题库建设与应用。
1互联网平台在继续教育中的必要性
病理学试题库基于山东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自建学历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分为学生平台和教学平台。继续医学教育自建平台拥有独立的网络,传输速度快,保证学生在线学习的流畅性,增加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同时自建平台能够分级管理,大数据统计结果科学有效以保证管理的科学性。
2基于网络平台构建成人继续教育病理学试题库建设
根据2016年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病理学大纲以及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九版《病理学》的知识点、难易度要求录入试题,涵盖病理学13个章节的知识点。目前病理学题库包括2000余道题,按照中医执业医师分阶段考试的题型要求,题库中主要包括单项选择题(A1单句型最佳选择题+A2病例摘要型最佳选择题)、多项选择题(X型题)等2000余道题。为考查对临床病例的全面掌握了解,同时设立了病例分析题。规范试题格式后,按照章节导入学校平台题库,逐级审核后使用。
应用型人才民办高校大学物理论文
一、采取讨论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大学物理课堂中教师一般采取讲授式教学,经常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学生听着枯燥乏味,没有主动思考,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我们为何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走上讲台呢!我院多年来在物理课堂上一直开设讨论课,讨论课是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由教师提出特定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搜集资料,做好PPT,然后在预定的时间各小组派代表走上讲台发表见解,在课堂上进行激烈的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正确结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这种方法体现了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实践表明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力、表达能力等,深受学生的喜爱。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针对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时也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问题要有一定的实际应用基础和趣味性;另外要针对学生的物理基础,问题难度要合适,不能过于简单失去讨论价值,或者太复杂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把生活引入课堂,增加感性认识
民办高校学生一般理科知识较为薄弱,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采取纯知识灌输模式,过于重视严密的理论推导,一方面会让学生产生难学、甚至厌学的抵制情绪;另一方面由于严密的逻辑推导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得教师不得不舍弃一些教学内容而没办法将一幅完整的物理图像呈现给学生。物理学的根源的是现象,而现象来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也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认知习惯和方式,避免一些枯燥的数学推导过程,多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让学生多一些感性的认识,对物理产生认同感。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小视频进行现象展示,提高学习的趣味性。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淡化数学推导过程,重视物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样不仅能使物理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还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一幅比较完整的物理图像和知识框架。
三、分阶段考核评价,重进步而非结果
目前,各个高校对学生物理成绩的考核,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我院期末成绩占比重为70%,以试卷形式呈现。这种考卷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导致一部分同学抱着60分万岁的心理,平时根本不学习,到考试之前抱一抱佛脚,也照样能够通过考试,这有悖于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分阶段考核的方式,增加考核次数,丰富考核内容。总而言之,考核方式要注意阶段性和多样性。我院近两年也在进行考核制度的改革和探索,选取部分专业进行阶段性考核试点,实践证明分阶段考核的专业对学习的投入度更大,学习效果也比较好。当前,高校的学生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且评价标准机械、单一,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忽视个性发展和差异性。因此,发展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发展性评价是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综合发挥教育评价的多种功能,运用多种评价手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诊断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存在的问题,激励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发现问题,对照问题改善自己、完善自己,然后求得发展。一方面教师应该采取发展性评价,能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较其他本科院校相对薄弱,教师应该包容、承认学生的这种差异性,不过分关注学生某一次课堂上的表现或者某次考核的成绩,而应该纵向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的信心和自我学习意识。
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错题集运用
摘要:
高中数学考试是检验我们特定阶段数学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标准,透过数学分数这一表层现象,我认为“错题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学习中建立的错题集的种类划分、存在的意义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的介绍与整理,还原了错题集在高中数学学习中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
“错题集”;高中;数学
一、“错题集”种类划分
伴随着高中数学知识深度的不断提升,数学考试越来越成为检验我们特定学习阶段数学知识与技能掌握效果的标准。在这每一次的数学考试中,总是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系列的数学错题。“错题集”的产生就是对不同阶段考试或练习中出现的数学错题加以整理而形成。在高中数学提审过程中,将每一次的错题集合在一起,就能很容易发现相关数学知识的漏洞,寻找出数学学习的规律性。就我自己而言,“错题集”的整理主要有以下三大类:第一类是按时间顺序形成的“错题集”。顾名思义,就是将所有出过错的考题和练习题的题目完整摘录出来,将解题的错误思路保留,旁边做出正确的解法。这种“错题集”很全面的记录了不同阶段数学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是数学复习的重要参考。相应的,由于该“错题集”的出现是以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的全面记录,因此,该“错题集”的类型化并不明显。第二类是按照课本章节顺序形成的“错题集”。该“错题集”是建立在按时间顺序形成的“错题集”基础上分类整理的,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承接了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为下一步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三类是按照错题类型整理形成的“错题集”。这类“错题集”是根据数学错题的不同原因进行的分类,这一“错题集”的整理是在按时间顺序和按课本章节顺序形成的“错题集”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整理形成的。通过进一步的筛选和分析,此“错题集”相对前两种“错题集”而言,更加简洁,对于数学错题类型化题目复习更具有针对性。
二、高中数学建立“错题集”的意义
建立信息公众平台优化数学教学效率
【摘要】信息公众平台在传播知识、扩大交流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将学习资源有效地分享给每位学生,让他们学习到最为丰富的知识。数学课程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对数学难题快速解决。目前,数学教学面临着师生互动交流偏少、数学资源优化不够合理,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本文提出建立信息公众平台来优化数学教学效率,让学生快速掌握数学要点,做到知识的融合贯通。
【关键词】数学;公众平台;教学;效率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它给传统教学带来巨大变革,有效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师生交流讨论一直以来都是难以突破的环节,课上交流讨论时间较少,课下没有较好的交流平台,让师生之间彼此割裂起来,难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如何让师生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围绕重点难题进行充分讨论,这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极为必要的。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提出建立师生交流讨论公众平台,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沟通,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2数学教学所面临的困境
2.1数学应用能力有待提升
知识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书本上,而是需要在生活中广泛应用,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目前,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时,在习题册上都解决一系列的数学难题,但是在实践中不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导致“高理论低应用”问题的出现。例如,学生在课本上对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烂熟于胸,但是在实践测量楼体高度中,没有考虑借用相似三角形来求解,而是选择直接测量,造成知识不能活学活用。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归根于缺乏充分的讨论交流,学生不能对知识能够达到深刻认识,从而影响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要想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就应该扩大交流讨论,在思想碰撞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
数学师范生教学设计技能培养研究
摘要:师范生教学设计技能水平的高低是高师院校培养卓越教师的重要指标,探索提升师范生教学设计技能的路径对高师院校培养卓越教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分析教材、分析学生、教学结构安排三方面的能力具体阐释如何更好的提升数学师范生教学设计技能。在分析教材方面,需要宏观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深入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准确解读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从知识、能力、心理三个方面分析学情;从导入、探究、巩固、总结四个环节合理安排教学结构。
关键词:卓越教师;数学师范生;教学设计技能
卓越教师培养,重点探索本科和教育硕士研究生阶段整体设计、分段考核、连续培养的一体化模式[1]。一名师范生需要经历初任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三个阶段,才能最终成为一名卓越教师,可见卓越教师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想要成为一名卓越教师,基本的教学技能必不可少,其中包括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教学评价技能、教学研究技能等几个方面,前提是提高教学设计的能力,因此高师院校对师范生教学设计技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环节。从以上几个环节可以看到,教学设计技能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分析教材的能力、分析学生的能力、教学结构安排的能力。同时数学师范生的培养定位大都是成为中学数学教师,因此本文下述内容以初中数学新授课为例。
1分析教材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知整体教材者,不能教好一节课。”教学设计的前提是要深入分析教材,需要宏观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深入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准确解读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1宏观把握教材的整体脉络。整体把握初中数学的六本教科书的全部内容,理清知识脉络,从横、纵两个方向学会分析教材。纵向是指按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顺序,依次了解每册书对应的内容及前后的衔接。横向是指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板块进行分类,其中数与代数包括:数与式(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整式与分式)、方程与不等式(方程与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依次了解每个版块的内容分布。就如同我们上课时按照顺序讲,最后中考前按照版块再引导学生复习一样,我们需要通过纵向分析,了解章节前后之间联系,通过横向分析,了解每个版块内容的分布,这样才能对整套教材有一会宏观的把控。通过对整体脉络的把握,可以更好的对每个知识的地位及作用进行正确的分析。
1.2深入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我们上某一个知识内容时,要具体描述本节内容所处的地位以及作用,描述内容的地位时可以在前面所讲的整体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而内容的作用一般都是承上启下,我们需要详细的讲明此内容具体是如何承上启下的,而不能将这个词语虚化。一种情况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理解,即为前一天的后续内容,为后一天的铺垫内容,比如“相反数”这个内容,上承“数轴”,下接“绝对值”,它们属于纵向的一个紧密连接内容。另一种情况是上承的知识不一定是上一节课的知识,也可能是上一章的、上一册书的、前一学段的,甚至可以是同时几个不同内容的,尤其是开启新的一章时。比如“平面直角坐标系”上承“相交线”及“数轴”,实现了一维到二维的过渡,这就属于横向的衔接。再比如“分式”是八年级上册的内容,上承的是小学数学“分数”的内容及七年内上册“整式”的内容。同理,下启的也有如上可能。知识的学习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深入分析教材的地位及作用,需要把教材真正“吃透”。
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基于模糊数学评价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在构建初中化学课程数据库中的应用和虚拟现实技术在化学微观世界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基于模糊数学评价的虚拟现实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模糊数学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初中化学课堂
化学作为一门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从初中三年级开始被纳入基本教育课程。初中生对于化学学科充满好奇,同时也充满疑惑和焦虑[1]。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行,化学课程教学要求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现在的素质教育,在教育思路转变的同时,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实际需要,因此为了改变教学模式,必须引进一套全新的化学教学模式和方法[2]。
一、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于微观世界的理解一直是化学课程学习的焦点和难点。在现阶段的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按照课本教材进行讲解。初中生的想象力尚未成熟,理解分子、原子和物质的量等抽象概念的能力有限,设想微观和宏观世界十分困难[3]。如大部分学生都很难想象像原子这样的粒子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因而他们无法在学习化学的开始阶段正确地理解什么是微观结构,这种课堂学习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上现阶段考试的需要又偏离了化学课程教育的核心教育,不能帮助学生学习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与对事物认知和探索的能力,导致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学习效果[4]。
(二)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教育下聚合物反应原理课程改革
[摘要]在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对《聚合物反应原理》课程进行了相关教学改革和探索,主要包括确定课程目标,构建课程知识体系,设计教学方法,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及持续改进等内容。
[关键词]聚合物反应原理;课程知识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1],也是评价工科类专业教育质量的一种有效方式[2]。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质量持续改进为目的”。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依据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逐渐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持续改进措施,推进专业发展。专业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的直接渠道,因此,课程的改革与探索是工程教育认证的根本内容。《聚合物反应原理》是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于2014年新建立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基于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化工原理及有机化学等课程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课程整体设计紧紧围绕着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理念-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性,质量持续改进展开,着重培养学生高分子材料制备与改性相关的工程意识,有效促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专业的毕业要求,使学生的能力符合内外需求,并通过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教学设计等内容,促使学生能力不断提升,达到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要求。
1课程目标的制定与课程内容的编排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结合东北林业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东北林业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身学习十二点毕业要求中,《聚合物反应原理》课程着重承担学生在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及设计/开发解决方案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结合着高分子专业学生的培养需求,并围绕着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制定了课程的课程目标如下:基于不同类型的聚合机理、聚合工艺原理、聚合实施方法及工艺流程,能够分析关键工艺技术问题及各种工艺参数的影响因素,并能够利用分子反应模型正确表达聚合物生产过程及聚合物的化学反应历程,为毕业后从事高分子合成、改性、应用等相关工作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具备下列能力:课程目标1:能够基于聚合机理、聚合工艺原理、聚合实施方法及工艺流程,分析聚合物生产过程的制备方案及工艺条件。课程目标2:通过实际生产流程案例,能够运用高分子科学中的聚合机理、聚合工艺原理及分子反应模型正确的表达聚合物生产过程中的聚合反应历程及聚合物化学反应的过程。课程目标3:通过具体的实际生产案例,及不同种类聚合物生产的全流程全周期过程,从而认知聚合物的设计目标及技术方案的影响因素。表1描绘了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课程内容的编排也紧密围绕着课程目标进行的。在课程的编排中,《聚合物反应原理》不仅仅将聚合物合成原理与工艺作为核心内容,并将聚合物的化学反应从高分子化学课程中转移到此门课程之中(如表1所示),而且,课程内容的编排仅仅围绕着学生已经建立起的高分子化学知识体系框架而构建,依托聚合反应的机理(如自由基机理、离子聚合机理、配位聚合机理、缩合聚合机理及逐步加成聚合机理等)搭建合成工艺原理,结合工业生产实施例,为学生在知识体系的搭建和工程意识的建立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从而提升学生对于聚合物生产及聚合物的相关化学反应相关工程问题的认知、设计和解决等能力。
2教学方法探索与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及人才培养需求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综合能力的核心环节,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学生为中心”提升能力的重点问题[3]。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在课堂中主要作为接收客体,较少主动参与课程的主体内容中,而根据学习金字塔可知,被动地听讲,是学习效果最差的;而通过试听、演示、讨论、实践、甚至授以于人则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这些高效地摄取知识养分的环节,大多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基础。因此,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从教师为主体转换到学生为主体是迫在眉睫的。但是,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并不能完全将内容理解透彻,因此,并不是说学生主体原则就是教师可以不进行讲授,而是教师需要辅以讲授,并结合板书、控制课程进程速度,给予学生思考和理解的时间,从而为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聚合物反应原理》课程中,着重学习生活中的高分子材料如何经历工业过程制备而成,学生在未接触到工业过程时,自然对于过程的理解无法深入,因此,在工业实例部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等手段为学生呈现动态过程,结合学生已具备的高分子化学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利用所熟知的数学、化学及高分子化学等科学理论解决实际生产高分子材料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进而建立高分子材料合成工业的思维模式。新颖的教学方法是赋予课堂活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方。因此,课程建立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1)互动式教学:即翻转课程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特定的知识点,进行文献调研,并形成生动的演示文稿,并走上讲台进行讲述;讲解后,学生进行提问、教师进行评价等环节,鼓励学生分析问题、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与兴趣。(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通过在线课程网站及学习通APP推送知识点演示文稿、视频等材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后测验、课后复习巩固等环节完成自学,教师根据学生学习与讨论反馈情况,精准掌握学生反馈要点,进而精心备课;此外,教师可借助在线课程平台及学习通APP上传课程相关资料以及拓展资源,为学生提供用于拓展视野的材料,并结合课程知识点,能够提升学生对于不同问题的分析能力;总之,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切有关课程内容的材料与资源展示给同学,体现出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独特优势,使方法多样性,知识共享更加高效。(3)案例式教学:课程中以大量的案例为主,且结合互动式教学,在多数案例中启用学生资料调研及讲解模式,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对于工业生产全周期、全流程的认识,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过程中主要承担辅助引导作用,有利于提升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