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学的小故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意识与思维能力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对于高中教学作出了新的要求与指示,在现阶段教学现状和课堂教学基础上,需要教师不仅仅具备根据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对于学生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培养的能力,而数学作为一种思维性较强的学科,更需要教师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所以教师需要以学生现阶段的发展特点为基础,根据教学大纲为指导方向,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多样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应用意识与思维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出发,以期培养学生在数学中的应用意识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应用意识;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对于教育事业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学生应用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关键性意义,高中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同时还具备基础理论知识繁杂、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特点,为了使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使数学为生活服务,则需要对学生进行应用意识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学习本质上并不在于学习知识的本身,而在于学习的方式与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一、深入挖掘教材,培养数学学习思维能力
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为基础编写的,也是大部分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高中数学教材中设置了课前导入、基础知识、课中讨论、课后练习以及拔高练习等板块,使教材具有阶梯性,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可根据自己的基础能力来选择学习内容,在高中数学学习时,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现有的资源与素材,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例如,就“函数”这一知识点而言,同时存在于初中和高中的教材中,为了使学生了解函数的内涵以及意义,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以教材前面的函数起源小故事为课堂导入,首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函数的定义,函数作为高中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数学学习的思维能力。
二、课堂教学注重创设情境,贴近生活
数学是一门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学科,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充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生活中实际的问题出发,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使学生从思想上改变数学脱离生活的错误观念,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起源与发展都离不开生活实际,通过讲述数学的发展史以及数学家的小故事,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实用价值。其次,在课堂上创设情境,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引起学生的自我思考,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一些具有稳定性的三角形,从而激发学生理解三点确定一个平面的概念。最后,教师需要具备多种教学方式运用的能力,对于一些源于生活实际但是由于学校基础设施的条件限制无法实现的问题,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增加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概念。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实施
【摘要】开展小学数学的情境化教学,可以有效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在学生身心愉悦状态下认识数学的抽象知识,将抽象向直观转化,从而让学生在逼真的环境提高对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情境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最重要的是情境的打造,要采用多种方式,打造具体情境,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抽象思维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随着知识难度的加大,小学生的抽象思维也不断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识到,即使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发展到一定水平,但是学习的过程仍然需要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因为这可以让学生不仅从抽象的语义方面去理解知识,而且还可以从直观的表象层面,有更多真切的体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正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一种教学艺术。通过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教师要将抽象学习和直观形象学习巧妙结合,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既能够浅显易懂的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又能够发挥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化环境打造数学的教学情境
首先我们知道数学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熟悉,因为这在日常生活当中都可以找到与数学概念理论相匹配的原型。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如何打造呢?就可以从生活化的环境入手。对于学生来说如果能够让他们在最为熟悉的环境中了解一门学科,学习抽象的数学课,这种感受会更加放松。情境打造方面,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场景互动情境以文字,图片,甚至角色扮演等方式,搬到课堂中去。尤其当我们讲到关于日常的人民币换算知识到时候,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个小小的集市,让学生们模拟市场上购物的场景。其实,有一个西方非常经典的游戏大富翁,就是一种买卖游戏。学习数字的过程中,可以把大富翁的游戏引入到课堂中,这样的情境打造,学生很容易沉浸其中,在游戏过程中学习数学。
二、通过创设有冲突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包含很多的概念及计算方法,这些知识比较零散,学生掌握起来容易,但容易学习后面知识时把前面的已经忘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重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架构,便于学生掌握。在情境教学的打造中,可以有意地将冲突的情境搭建起来,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中,与现今所学的新知识产生矛盾,从而引发他们的困惑和探究欲望。一般来说,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或者是定理,教师都会涉及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熟练地运用。在让学生解读习题的时候,如果用以前的知识进行解答,经常会消耗过多的时间,而用到新学的概念,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了一条捷径。这是一种矛盾的情境,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矛盾情境的创设,也可以放在新课导入环节,让学生有一种意外之感。意外的感觉和状态,可以促进学生接下来在学习活动中更加投入。
学科间整合视角下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一、信息技术课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培养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信息技术的学习与操作技术都是如此,都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认识。小学生们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与知识基础的限制,使得在消息阶段的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就是为他们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数学有着紧密的联系,有时候信息技术上遇到的问题需要应用到数学的知识来进行解决。这就需要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们来扫清这种障碍。而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出比传统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的更加具有启发性的教训情景。能够让数学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变。通过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之间的联系,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与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同时培养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画笔”的时候,可以针对小学数学课中的“图形”内容,设计让学生画“矩形”、“画圆”等任务。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形象生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时需要让学生们对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正确的掌握他们的特点。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为了能够与学生进行更好的互动,此时数学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互动游戏进行教学,那就是拼图游戏,通过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他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在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二、信息技术课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语言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工具,它是人类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因此它既具备了工具性又具备了人文性这两个特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有着明确的指示。因此,在语文课的教学中不管是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还是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妥当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才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的目标,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目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与语文学科中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都能够进行很好的整合,并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能够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的语言优美的课文。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参考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将一些合适的放入到练习中去。例如在指法与打字练习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为了让这个过程可以变得更加有趣味,可以在适当的加入小游戏的同时,与语文学科相结合。从语文课本中选取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故事等内容作为练习的内容,将这些内容录入电脑中,共同参阅欣赏相结合,再加以适当的引申。这样不仅仅让学生们巩固了语文课文,同时还提升了他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还达到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
现在很多英语教师都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还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景。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应用在英语教学中。那么又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上融合英语呢?从计算机的诞生、成长的历史以及软件技术的发展过程来看,计算机对于我国来说是一个外来品。虽然现在已经汉化,但是在很多时候仍然离不开英语会遇到英语。因此,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进行整合也是一种必然。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英语知识,特别是在英语阅读、词汇学习、以及听力练习方面。如上面所说,可以在枯燥的指法练习上加入一些有趣的简单的英语小故事、童话等。这样做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英语阅读量,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还能够增加词汇量。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用英语表述的专业术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尽量的解释清楚。例如在教学excel软件的时候,学生们肯定会想“excel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没有学过啊。”这个时候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机会为学生们解释相关的术语的意思。
四、结语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推进下,小学数学教学不能再以单一的传授知识为目标,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能力。将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观念,为其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保障。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文化是数学教学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渗透至数学教学环境中。从广义层面来看,文化是指一定区域内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习俗、思想观念等。从数学层面来看,数学文化指的是优秀数学家在不断探索中发现数学真理的思维、方法与精神。将数学文化渗透于数学教学中能够浸润学生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行为。同时,数学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不乏数学家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典型事迹与故事,将这些数学文化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形成榜样效应,培养学生坚毅品格、高尚道德品质、开拓进取精神,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因
基于“双主导向”理论,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包括教师的指导、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习惯按照自己的教学节奏展开教学,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不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求。为此教师要采取科学的方式渗透数学文化,为数学课堂增添生机和活力,引导学生追溯数学历史,体会在数学知识符号形式演变下其本质的固定化等,能够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感悟数学文化形成良好、积极的学习心理,继而主动投身数学学习中。同时,小学生思维方式以具象及表象思维为主,在面对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与公式时会产生畏难心理,由于自信心不足,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文化中数学家持之以恒钻研数学理论的小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形成榜样效应,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勇于克服困难才不会被困难击倒,学生重新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并受到数学家故事的鼓励会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二)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知识本质
数学文化形成于数学知识的创造、发展、演进、应用过程中,每一阶段数学知识的符号形式都有较大的差别,但数学知识的本质并未发生改变。要想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良好的数学观念,就需要对数学知识“追根溯源”,了解数学知识如何产生、有何应用。但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看,部分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时仅将数学知识的定义与应用方式机械性地传输给学生,小学生还不具备良好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其在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时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甚至会形成学习倦怠等不良心理。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能够让学生改变对数学课堂的刻板印象,以多彩的数学文化为载体,使学生通过一类数学文化现象追溯该文化的起源,了解到数学知识的产生是为了推动社会的发展,满足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便会对数学知识的价值形成新的认知。同时,学生对数学知识“追根溯源”的过程便是运用逆向及分类思维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体系的过程,不仅有助于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和认知。
(三)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思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的优化策略,包括将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数学高效课堂;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数学课程评价方式。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高效课堂
随着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社会对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全面和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学前教育工作者能认识并接纳幼儿发展的个体化差异,充分发掘幼儿潜能,并同时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幼教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数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程,在幼教工作者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学前教育专业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在中学阶段掌握的数学知识已足够面对今后的幼教工作,简单地认为学前阶段数学启蒙仅仅是为小学做准备,对于数学课程的深入学习认为必要性不大,尤其认为在职业教育中文化基础课只不过需要成绩达标即可,跟未来工作的联系少,实践性不强。由于这些认识的存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学习数学的目标只是保持成绩及格,数学学科的价值不被认识,其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不被重视。
(二)教师教学方式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讨
在做练习题目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在编排故事,让学生讲给小伙伴们听,看谁的例子最好,这样的课堂既学习到了知识,又娱乐了课堂氛围,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在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提问方式,可以穿插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故事、小例子等,增加提问的技巧,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很容易激发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状态,继而引出要讲授的新课内容。
1、有效利用教材,增强生活实际体验
打开小学数学的新教材,引入眼帘的是让我们惊叹的各色图画。各种有趣的动物、卡通图片等都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既然编者们为我们的教材提供这样的情景,一方面就是胃口了提高孩子们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就是希望教师能够很好地运用教材,增强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让学生们会读图,读懂图,还可以用模拟教学的方式来吸引孩子的兴趣,这种情景的创设更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例如:在教《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书中的图片编辑故事,并让同学们进行现场演绎,从而对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来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们感兴趣,又能让学生很快掌握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能够提高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2、顺应课程标准,加强课堂互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这是课程标准为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式的发展,我们必须提出新的教育观念,那就是加强课堂中的互动教学,主要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两种。
2.1师生互动环节中,首先要求教师要认真了解每一个孩子,了解他们的性格、爱好、特长,这样才能在生活和学习中做到让属虎的上山,属龙的下海,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其次,用鼓励的语言和他们进行交流,如:“你真的很棒!”“你表现得真好!”“你做得不错!”对于学生回答得不完全正确的问题,我们同样要给予肯定,如“你已经说得很好了!”“你继续思考会回答得更好!”“你回答的问题我听懂了!”同样,我们也要体现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和谐。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我们可以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今天的课堂你们学到了什么呢?”“你还想听老师讲哪些内容?”“你觉得老师哪里讲得好,哪里还有待提高?”这样才会将师生关系培养得如朋友关系一般,与学生交朋友,同时体现出教师的亲切感和责任感,从而消除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感。
2.2生生互动环节中,可以以创建团队、学习小组的方式,就一些学习上的问题来进行讨论,以此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在锻炼了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对学生的数学课程的学习也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为此,生生互动也是很必要的。师生间的互动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在教师有效的调动下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更轻松地学习数学知识。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教师,在互动中不仅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实现了教师个性化教学。为此,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互动的时间和空间。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探析
语言作为日常交际的重要工具,除了能表达意思以外,还能传递情感。从教学的角度上看,教师所采用的教学语言,既要符合学科的特征,满足学科的教学任务,又要能够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氛围,让置身于其中的学生迸发更多的学习兴趣,这无不考验着教师的语言艺术。
一、准确规范,杜绝歧义
严肃缜密是数学的本质属性,它要求学生在理解任何概念、定理、公式时都应当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与此对应的,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当是准确规范,杜绝歧义。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在介绍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必须完整地表达清楚:“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在这一句看似简单的表述中,暗含着非常关键的信息“同时”,如果教师在讲解中把这两个字省去,那么就容易出现分数的分子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或者分数的分母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或者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先后乘以或除以,这显然违背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相同的数”,这个数必须是大小一样的,而且“0除外”,也就是这个数不能为0。不难发现,寥寥几字的一句话,却一个关键词也不能省,一个关键字也不能少,否则就不是完整正确的分数基本性质。准确规范的教学语言,一是对教师基本学科素养的体现,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学生在第一次接触知识时,就能建立起对知识毫无歧义的认知。
二、激励勉励,提高信心
学习的过程通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会经历情绪的低谷期,或者成绩的退步期,或者状态的萎靡期等,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用严格的学习制度或者学习要求来约束学生,并不能一定取得理想的效果,可通过具有激励意义的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为例,比如有的学生在《分数乘法》《分数除法》这两个章节的学习状态不佳,但进入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便逐渐开始调整过来,渐入佳境,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用直白的语言鼓励学生,如“进步很大,要继续保持!”“加油,你可以做得更好!”等。除了这种比较综合性的激励语言外,教师还可以就学生的运算速度,思考时的反应力等来针对性地激励。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也可以用“先扬后抑”的语言方式。比如某一名学生的计算速度很快但错误率较高,教师就可以对该名学生说:“你的运算速度很快,思维非常敏捷,如果能够同时把准确率也提上去,那么会更棒!”总的来说,与严肃的教条、纪律等对比起来,教学语言的激励性会更温和,更宜人。
三、通俗易懂,幽默风趣
幽默风趣,谈吐从容的老师往往更加容易受到学生的爱戴,这是教师个人教学魅力的一种体现。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测量物体的体积》为例,教师在开始讲课前,可以先以一个小故事作为开场白,比如讲一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曹冲利用的是一种等量替换法的思想,这是测量物体体积时一种可以借鉴的方式。不难发现,与上课后直接地快速进入知识讲解对比起来,以趣味小故事的方式引入,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慢慢地从课间拉回到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调动自己的思维细胞。除了这种在课堂中引入故事以提高教学语言幽默性的方式以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类比法,比喻法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类比到具体的事物之中,这在给知识注入灵动性的同时,也会让学生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去学习数学,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更加自然舒畅的方式。
多样化教学方法实现高效数学课堂探析
一、情境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化教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中,而且带来的效果显著。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开展情境化教学。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主动意识,进而推动学生更加自觉地探索、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发现学生对于这些枯燥的数学计算并不感兴趣,很不愿意面对这些数学计算题。但事实上,学生必须要经历计算的训练,才能够很好地巩固这些数学知识。于是,教师将这些无味的数学内容,穿插于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小故事中,为学生创设一些故事情境,以刺激学生能够主动计算、学习。师:将近中午的时候,唐僧师徒四人来到了一座山中,准备就地休息,而悟空很主动地去寻找食物。很快,悟空就带回一些桃子,并分给大家吃,分给师傅5个、沙僧3个、八戒3个、最后自己留了2个。这时候悟空突发奇想的想考考八戒,对八戒说:“八戒,问你一个问题,我开始给了师傅5个桃子,现在他还剩下3个,你猜师傅吃了几个桃子了?我一共分给你和沙师弟多少个桃子呢?”八戒顿时就懵了,同学们,你们谁能帮他算出来呢?学生都很自然地进入到教师创设的故事情境中,都想去帮助八戒。生:我可以帮他解决,其中悟空的第一问的式子我可以给出:5-3=2,说明师傅已经吃了2个桃子了。第二个问题的算式可以列成:3+3=6,所以八戒和沙僧一共分到了6个桃子。教师巧妙的创设故事情境,将枯燥的数学课上成了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将数学问题变得趣味十足,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欲望。
二、活动化教学,张扬学生个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好动,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喜欢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而活动化教学就是根据小学生这些特殊的特点因势利导,给他们提供“动”的机会,让他们好动、好玩的特征成为他们特有的学习优势。课堂中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以游戏为学生创造张扬个性的机会。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二)”时,教师在和学生共同认识了一些图形后,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美,同时更好地张扬学生的个性,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简单的动手操作活动。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图形,接下来的时间是属于你们的,你们自己动手操作,利用我们学过的这些图形,绘制出一幅画,我们来比一比,最后谁的作品最漂亮。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这个操作活动中。并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才能,挥洒自己的智慧。有学生利用一些课上学到的简单的图形绘制了一张小猫的图像,用两个小三角形作为小猫的两个耳朵,和小猫的嘴,小猫的眼睛和整个脸型都是利用的“圆”这种图形。还有学生利用长方形图形,绘制出了一个小火车。学生都别出心裁,在纸上展现出自己的智慧。案例中,学生在操作活动过程中都表现得很积极,而且都很积极地去创造。由此可见,活动化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发展。
三、开放式教学,促进思维发展
开放式教学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新教育理念。这种教学方式的开展,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更为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运用开放式教学,以灵活学生思维,为学生创设更广泛的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解放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想为学生出几道练习题。教师发现如果向以往一样出那些固定模式的练习,学生也只是单纯的锻炼了计算能力,间接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于是,教师另辟蹊径,为学生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以活跃学生创新思维。请在横线上填上一些数,使得最后的等式成立。学生都开动自己的思维,去寻找适合的数据。案例中教师表面上给出两道练习题,实际上给出了无数道练习,学生在做这种练习时,就不能够像往常一样直接计算,而是要自己出题、做题。这种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推动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四、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