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培训总结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暑期培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暑期培训总结

高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索

[摘要]暑期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课外实践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常规组织模式主要有人员多而内容少、周期长而收获少等缺点,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团队化管理模式,分配具体团队任务,明确小组成员职责,践行体系监督和自我监督,辅以实践和生活双导师,通过实践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将学生实践过程量化考核,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实践锻炼效果提升显著。

[关键词]团队化管理;高职;暑期社会实践

高职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具备较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实践教学是高职的必要环节,是大学生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素养的重要手段。近十年来,国内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活动,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李永宁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构思探讨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高峰等通过将专业实践教学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机衔接,以期改善学生实践过程中既实现职业技能的锻炼,又实现职业素养的养成。下文将结合机械类大学生在企业5S管理方面的暑期社会实践锻炼,介绍团队化管理模式对实践的效果改善。

一、前期准备

活动开始前,指导老师组织召开会议,向学生介绍活动概况,为其进行职业性格测试(如图1所示)并确定团队及主要负责人,如表1所示。明确企业考勤制度,包括请假、旷工的流程,及恶性旷工、失联的后果;强调企业工作纪律和工作安全,如有意外发生,按紧急流程处理;创建联系群,登记团队联系人和家长信息。每支队伍均由组长牵头组织晨会和晚会,组长每日汇报,各队员介绍自己工作情况的同时提出意见建议,确保每次会议都指出优点与不足,相互监督,相互学习。

二、实践过程

针对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强而理论知识欠缺的问题,企业和学校制订了包括5S基本知识、KY知识、PDCA循环知识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培训,具体一个月实践安排如表2所示。实践主要流程包括:启动会议、知识培训、寻找问题、归纳分析与对策、总结汇报等。通过合理的内容安排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地利用公司的生产实际资源,有效地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各高校实践内容的设置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由高校自主确定实践内容;二是由接受实践队伍的企业来确定实践内容。考虑企业实际情况,这里选择第二种方案,同时为了避免这两种方案的共同缺点———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实际操作过程中需通过实际教学培训、项目和案例吸引学生,让学生有所收获,充分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企业安排的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参观学习,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有了部分的储备,对企业实际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后续相应5S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团队队长起主要的领导作用,企业导师和专任教师负责指导。首先在最开始的阶段,各组学生一起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了解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后,企业导师带领各组学生了解公司车间和仓库的现状,针对现状分析、归纳出常见问题,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主要包括:环境硬件、制度软件、环境制度保持等,如仓库的部分问题整理及要求如表3所示。划分不同区域,同时将其合理分配给组员,每个组员都根据自己的实际,计划并实施整改方案,同时编制管理制度。表4为仓库组成员制订计划及实际实施情况。由表4可知,实践计划及实施过程出入较大,主要原因有两方面:(1)组员经验不足,计划时考虑不够周到;(2)部分零件和标识到货周期长,未能及时整改。在这个过程中,组员亲自动手制订计划并执行,这让他们的规划及执行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帮助他们发现计划制订过程中要考虑现实中的很多因素,不能过于理想,提高他们规划和执行实际项目的能力。完善暑期社会实践考评机制是有效评价实践效果、提升实践功能的根本保障。通过建立过程考核和最终考核的考评机制,每个组员都有充分的机会锻炼自己的总结和表达能力,一时做不好也不用担心,过程考核中,每个细节都会记录下来,例如学生汇报中,如果提出合理的或者很有针对性的问题,也要加分。这一切都会作为最终考核的重要补充,从而更为全面和客观地评价整个实习过程,为学生做一个合理、公正的评估,同时有效地激励学生不断努力,客观讨论,不怕失败,勇敢表达,有效锻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全方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阅读全文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效分析

暑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课堂育人的延伸,已经成为各高校进行学生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课程[1]。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进一步了解国情和民情,增加社会经验和阅历,锻炼实践能力,开阔视野,磨炼自身品格和意志,也能够很好地促进民众、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实现更好的互容互通,实现共同进步、合作共赢。但多年实践活动开展下来,很多新问题、新挑战不断涌现,活动的现状和成效并不乐观,宣传问题、组织问题、评价方式等逐渐影响着高校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完成实践育人目标的达成度[2-3]。为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将社会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实现实践育人目的,各高校在实践内容、模式、管理、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4-7]。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宣传引导、参与主体分工、管理考核和形式内容创新四个方面对提高学生社会实践成效对策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能够为高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有益参考。

1影响实践活动成效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宣传方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常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宣部、全国学联等统一部署,各高校在暑假前下发通知,各学院或学生社团组织实践团队制定实践方案、开展实践活动。宣传方式单一,宣传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够深入人心,学生、学校、实践活动对象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认知存在偏差,重视程度不够,参与度低,这也使得实践活动的质量打了折扣。其次,参与主体协作方面,各参与主体责任不明,学校宣传指导、组织协调、管理监督不到位,学生信息接受不良,团队策划准备不充分,实践活动对象对来访学生团队接受度不高,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实践活动对象、学校与实践活动对象沟通协商不畅,时有冲突和突发状况发生,实践成效降低。再次,监督考核方面,主要采用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过程中提交新闻稿和结束后提交总结报告、学院审核监督和学校考评的方式,缺少了阶段性反馈改进环节,忽略了整体评价,并不能很好地反映暑期社会实践的真实情况和效果。缺少规范的监督管理制度和评价激励机制,常常导致实践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最后,实践活动形式和内容方面,支教、地方文化、特色产业、当前国家时政实施情况调研是目前大学生暑期实践的主要活动形式和内容,各实践团队和高校实践形式与内容同质化严重,不符合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8]。实践时间多为五到七天、甚至两三天,时间短,学生很难进行深入调研,实践流于形式,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不足,学生得不到锻炼,更难给社会实践活动对象带来实质性帮助。

2实践活动成效强化对策

2.1做好宣传引导,扩大参与范围

实践活动宣传主要通过互联网、海报、现场宣传等。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主要的宣传方式是借助互联网,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易班网、班级QQ群等针对学生做活动前组织动员宣传。活动开展过程中新闻宣传主要根据实践成效和文字材料在共青团App、学校网络/微信平台、二级学院网络/微信平台发布。活动结束后的评价总结则只对获得优秀资格的团队或个人推送考核结果。宣传工作通常由各高校团委、宣传部指导完成。宣传时间相对集中,宣传对象针对的主要是学生,宣传形式单一。活动宣传的目的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参与到活动中来,更好地完成文化、科技、卫生下乡的目标,实现实践育人的目的。因此针对学生,可以建立更完善的宣传方案,丰富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延长宣传时间线。不局限于为组织实践团队而做的集中式宣传。另外,可以结合学校或专业特色、实践内容和形式,针对实践活动开展对象,向当地相关机构、居民开展实践活动宣传工作,使其成为主动的参与者。

2.2明确主体责任,强化协作共赢

阅读全文

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的结合

一、暑期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面临的问题

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同时还是受教育者,他们的多重身份决定了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暑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然而,部分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重视度不够,认识不足,很多同学仅仅限于暑假打工,赚取生活费,或者认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不过是游山玩水,走马观花,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而已,而不是学以致用,将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

二、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要让大学生参与到融入专业元素的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让他们走出校园,深入企业,服务社会,以更形象更直观的方式认识所学的专业,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实际生产技术有感性的认识,使理论知识得到充实、印证、巩固、深化,有利于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同时,意识到自身水平与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以便今后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二)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共赢

暑期社会实践是架起学校和社会的一座桥梁,实现了高校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通过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可以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有效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素质、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目标、模式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从而优化高校办学方向。另一方面,学生将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带回学校,作为研究课题,寻求解决方案并反馈给企业,为企业提供有一定适用性的项目策划方案和专业化的模式、机制,共同促进双方和谐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阅读全文

高校重点团队社会实践论文

一、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的基本模式

高校通过实施重点团队,组织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服务经济建设,一般以“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为原则,以扩大活动覆盖面、提升活动实效性为目标,积极探索总结实践育人的新机制。重点团队运行模式大多表现为:前期动员阶段—申报阶段—评审阶段—活动开展阶段—总结评比阶段。学校高度重视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的选拔工作,以学院、学生组织、社团为单位,鼓励学生联系指导老师,积极申报实践项目,并将是否有重点团队作为基层团委评先奖优的必要条件之一,动员工作具体深入;在申报阶段,指导老师与学生群策群力,组建重点团队,积极参与立项,设计实践主题,选择实践路径;校团委组织经验丰富的专家匿名评审重点团队,根据可行性和实效性分析,确定重点团队的级别与经费支持力度;出征仪式举办后,重点团队成员奔赴目的地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活动开展过程中,重点团队可利用新媒体微博、微信,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等主流网站上即时发表实践见闻和彰显正能量的评论,以增强宣传效果;活动结束后,按要求整理上报活动资料、调研报告等,由学校统一安排,表彰优秀个人,树立先进典型,巩固育人成果,进而扩大实践活动在师生中的影响力。

二、高校重点团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重点团队凭借自身优势,成长为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育人活动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取得一定的育人成效,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保障机制不到位、考评办法欠完善是诸多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校在建立优质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方面,缺少社会优势资源和相对稳定资金的支持,困难较大。

重点团队的实践单位大多依靠指导老师和学生来联系落实,由于人生地不熟、双方合作关系建立的时间较短等现实原因,在实践活动推进的过程中,局限性和制约性较大,部分队员存在畏难情绪,难以长期扎根在基地,使重点团队的实践容易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育人效果大打折扣,无法保证社会实践的长效性。

(二)此外,在重点团队组建的初期,往往出现专业老师对社会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参与度不够的现象。

阅读全文

文化育人理念与大学生社会实践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基本特征

(一)团队数量多、规模大,学生参与热情高

根据中国青年网统计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重点服务团队基本维持在800个。除重点服务团队外,高校自行组织的团队也不在少数。以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学生组建了153支社会实践团队,共1627名实践队员和带队教师奔赴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开展活动。同时,每年伴随着高年级退出低年级加入,暑期社会实践的强度、热度和规模不减。

(二)实践主题突出,青春色彩鲜明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由团中央会同、教育部、全国学联共同组织的活动,每年的主题根据当年时政热点有所变化,近五年的主题是:2007年“贯彻科学发展观•服务农村促和谐”,2008年“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和谐家园”,2009年“我爱我的祖国”,2010年“服务三农发展•建设美好家园”,2011年“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2012年“青春九十年•报国永争先”,2013年“实践激扬青春志,奋斗成就中国梦”。主题指向皆为“青春、实践、奉献”,这与大学生年龄特点和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目标相吻合。

(三)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科和专业优势。以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暑期社会实践为例,围绕“弘文励教•梦想播种”、“民生变迁•梦想见证”、“科技创新•梦想行动”和“生态文明•梦想家园”四个梦想主题,组织学生到经济发达的前沿城市、到快速发展的城镇社区、到相对落后的山区农村开展考察调研;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学科优势和知识优势,力所能及地为当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实际帮助;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如组织20多支免费师范生的支教队伍,深入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农村开展义务支教活动。

阅读全文

大学生暑期专业社会实践的实施

一、暑期社会实践提高专业技能面临的问题

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同时还是受教育者,他们的多重身份决定了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必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暑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然而,部分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重视度不够,认识不足,很多同学仅仅限于暑假打工,赚取生活费,或者认为参加暑期社会实践不过是游山玩水,走马观花,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而已,而不是学以致用,将理论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

二、暑期社会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要让大学生参与到融入专业元素的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让他们走出校园,深入企业,服务社会,以更形象更直观的方式认识所学的专业,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对实际生产技术有感性的认识,使理论知识得到充实、印证、巩固、深化,有利于对后续课程的理解。同时,意识到自身水平与工作要求之间的差距,以便今后有针对性地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二)有助于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企业和高校的共赢

暑期社会实践是架起学校和社会的一座桥梁,实现了高校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通过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可以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为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有效促进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深入了解学生素质、高校人才培养理念、目标、模式是否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从而优化高校办学方向。另一方面,学生将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带回学校,作为研究课题,寻求解决方案并反馈给企业,为企业提供有一定适用性的项目策划方案和专业化的模式、机制,共同促进双方和谐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阅读全文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问题及建议

【摘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育在课外的延伸,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积累了宝贵的育人经验,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也存在实践活动形式亟需创新、实践主体认识有待加强、实践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应在实践内容上创新设计、对学生从思想上精心引导,不断完善制度上等方面不断完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暑期社会实践;问题;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年暑期,高校都会根据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在校大学生走出校园,以社会服务需求为出发点,以扶贫、济困、扶老、助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禁毒、防艾等为发力点,理论联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课堂教育在课外的延伸,通过引导大学生参与“服务—学习”的活动流程,在服务社会、方便他人的同时,锻炼自身实践能力、深化专业学习、培养合作精神、积累实践经验,认识自我、改变自我、提升自我,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解和认同到内化于心,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

一、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欢迎,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积累了宝贵的育人经验,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但在活动形式、大学生的主体认识、实践机制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1.实践活动形式亟需创新

在学校层面,部分高校没有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和学生专业特色有针对性的规划暑期社会实践主题,而是直接照搬团省委下发的相关文件,导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每年都大同小异。在学院层面,部分学院缺乏树立品牌活动的意识,存在几个学院在不同时间去同一个地点开展同一主题活动的情况,不仅浪费了资源,没有凸显自己的特色,活动效果也一般。在团队层面,往往存在同一活动每年开展方式都一模一样的情况,比如去年是去社区帮助老人家里打扫卫生的,今年还是去老人家里打扫卫生,没有一点变化,学生也觉得索然无味。

阅读全文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解析

【摘要】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服务意识认识不到位、内容单一缺乏可持续性、制度保障不足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从建立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工作保障机制的必要性出发,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工作机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意见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机制

当前,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爱祖国、提能力、报社会、促发展的爱国情怀与发展意识融入到社会发展中,融入到社会实践中,融入到接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中,坚持将“立德树人”与科学发展作为大学生融入社会实践的主要契机,高校通过构建科学有效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机制,鼓励指导大学生要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从而达到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锻炼党性修养、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目的。但是在当前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在理论上沉淀提炼、在实践中创新与转型、在发展中夯实基础。

一、特色和亮点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在近年来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基本实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全覆盖。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以下特色经验做法:一是先后创立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挂职锻炼队、井冈山星星之火燎原队、美丽乡村服务队等,以长假、周末为主要实践契机,以分组分队的方式参与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这些实践活动涉及医疗、养老、助学等各个方面,包括城市文明建设、敬老孝老、助残助障、政策宣讲、红色文化教育等。二是设立专门的经费预算,鼓励以项目化运营的形式开展服务,运用新媒体等媒介,总结巩固实践的成果,形成了大学生“保护红色资源,传承革命记忆”、“中国梦•井冈情”“乡村振兴计划”等特色项目,建立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社会实践服务模式,其中《花开在象牙塔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挂职锻炼》荣获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精品项目,《香山旅游服务学习实践育人新模式》入选由中国青年报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50强。

二、存在的不足

虽然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教育模块中取得了一些成绩,随着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受重视度不断提高的社会发展现实,高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的重视度也随之逐渐升高,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不足,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在机制保障方面还不够健全,社会实践往往是学工部门或者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家的事,缺乏协同,指导老师也是主要以学工队伍为主,专业教师参与的积极性较低,社会实践工作被简单化理解为思政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对其专业性、科学性、社会性认识不足,不能及时发挥其提高专业教育成效的作用。二是在经费保障方面投入不足,与专业实践不同,社会实践由于是不纳入教学计划的,不是大学生的必须课程,导致由于经费欠缺而无法组织开展的问题。大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参与社会实践,送技下乡、送教下乡、政策普及、制度宣传、实地调研、考察走访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交通、住宿、人身安全等各方面保障与充足的经费支撑。三是学生的自主实践意识不强,对于大学生来说主要还是学校组织的为主,在“我要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要我去”的习惯,在思想层面上出现了偏差,部分学生认为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甚至有些个别学生把它看作是充实假期的娱乐生活。四是在社会实践的内容上主要以一般性的社会公益服务为主,平时的实践项目很多都是以简单的便民服务、公益服务为主,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政策宣讲的社会实践较少,导致在实践中,理论指导实践的功能较弱,层次较浅,项目化程度不高。五是缺乏专业的指导,也缺乏科学的、理论的、系统的培训,多数情况下把社会实践当作是阶段性、临时性的工作来开展,在实践效果方面也缺乏考核,目前的实践考核结果主要形式是填表、做报告、写总结,甚至是写些报道、拍些相片,应付了事,从实践成效层面来看,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在实践技能方面难以彰显其参与社会实践的成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