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控毕业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职数控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数控是一门具有很强的技术性以及专业性的学科,其内容和知识涉及的非常宽阔。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数控教学与实训具有一定的难度,中职数控教学情况极大的影响了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后的发展状况。所以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分析了中职数控教学现阶段的现状,对其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职;数控教学;改革
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新课改不断深入,数控行业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布全国各地,社会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中职数控的教育方面,各大院校也在扩大生源,不断的增强师资力量,扩大师资团队,引入先进的数控实训设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与缺陷,所以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下,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的优化与调整方面加大精力,从而对中职数控的教学质量与效率进行一定的提高,对教学效果进行改善。
1中职数控专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制造战略在不断的深入,大部分企业内部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与改革。但是在中职学生的数控专业教学中,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出现的问题,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和社会的发展,导致其在工作的过程中比较吃力。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在不断提高的需要,数控行业必然要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与改进。社会的发展推动着数控领域逐步走向信息化,数控设备也逐步走向智能化。机器人逐步取代传统人工操作,这就意味着对数控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中职学生要想毕业之后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数控专业教学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2中职数控专业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首先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百分之九十的中职学生都是在初中毕业之后选择进入职校,甚至有些学生没有初中毕业就选择了中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由于年龄比较小,社会经验也比较欠缺,对数控的知识不够了解,学习过程中比较困难,在理解方面也有一定的难度。其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较为呆板,学生上课过程中容易分神,不能很好地掌握数控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实训,会使学生对数控产生厌恶的心理,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数控技术专业双证课程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数控技术应用已经成为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加工手段。本文针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进行改革研究和探讨,通过对本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教材开发、师资队伍的建设及加强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具体改革措施,使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能达到相应岗位的职业资格的水平,能获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并提高通过率。
【关键词】数控技术应用;“双证”课程
1前言
职业学校推行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双证书”制度,是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自2008年以来,我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各工种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如何开展“双证”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些想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根据对广东、梧州与本专业相关企业企业调研,岗位有做绘图员、程序员、调机员、操作工等等,大部分岗位都是操作工,所以本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是中级车工(数控车工)、铣工(数控铣工),针对本专业岗位需求对学校原有的课程进行调整和进一步修订,突出岗位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改革中,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考核要求纳入到教学环节中去。为了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同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学生实训基地建设。以下就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进行论述。
2“双证”课程体系构建
2.1构建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提高教学质量。依托近年来本专业申报并建设的“2014年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6年自治区数控技术应用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2016年广西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针对课程改革项目与基地项目建设的“双管齐下”,利用几个基地对专业设备设施等“硬条件”和课程资源、师资培训等“软条件”进行建设和提升,结合“双证”改革专项研究课题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开发出适合本专业的“双证”课程体系及考核内容,遵循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努力提高本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的编程、操作技能及中级工技能鉴定的通过率。通过调研、走访及教学实践等途径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后,我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新修订了中级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即适合于本专业的“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工作素养及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毕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一体化相结合、校企合作相结合的职业岗位模块化进行培养。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双证”课程体系结构的具体设计如下:2.1.1中级层次数控专业以数控车削与数控铣削岗位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2.1.2“基础认知—核心技能锻炼—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2.2形成教材开发模式,开发相应教材。针对本专业“双证”课程改革要求,结合“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调整课程方案,形成了“基础认知——核心技能锻炼——综合能力培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并与深度合作企业及骨干教师“双向协作—共同评价”的教材开发模式;已经开发了《零件数控车床加工》《零件数控铣床加工》等教材及指导书;更接近企业职业岗位的技能能力专项要求,同时也提高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本专业在教材开发过程中,以“职业岗位模块化”并融入德育传统文化特色为核心,“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方式,并根据通用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开发职业素质显性课程,并结合校园践行传统文化并发扬工匠精神、学生社团活动、各类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等隐性课程,着力提升学生作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高职基础英语与数控技术专业英语衔接
摘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把专业英语引入高职基础英语教学之中,这是当前高职英语发展的一大趋势。本文着重描写了高职英语教学团队在高职基础英语与数控技术专业英语的衔接方面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促进了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基础英语;数控专业英语;措施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人才国际化的需求越来越大,专业数控技术人员仅仅会操作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也需要越来越高的英语水平。能够看懂数控机床的英文手册,能够看懂英语数控机床的故障维修手册,是一些大公司选择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多数院校的基础英语以夯实学生的基础为主,与专业英语没有衔接。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学期短,学时少,学生面对大量需要掌握的专业词汇和复杂句子结构,往往产生畏难情绪,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根据国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号召[1],很多高职院校纷纷行动起来,打破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的壁垒,充分利用学时在校的有限学时,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渗透和融入专业英语,为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打好基础。
一、基础英语与数控专业英语的衔接
我院在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以数控专业为例,在制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基础英语的课程目标:结合数控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需求,通过基础英语课堂教学,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融入相关的数控专业单词、句型和英语阅读资料,使数控专业学生能够阅读并翻译一般难度的专业资料,使数控专业的学生借助词典能够阅读本专业领域中等难度的英语文章,为数控专业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英语打好基础,进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使用数控技术专业英语,利用数控专业英语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2]具体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英语教师通过与数控英语专业教师充分沟通,建立数控专业基础词汇,基本句型和专业英文资料的资料库。第一学期由专业词汇入手,第二学期逐步增加简单的专业句型和数控专业英文资料。按照学生的英语基础,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数控技术专业英语有制造业自动化和集成化生产的基础,相对生动丰富。任课教师在授课中,积累有用的前缀,加强词汇学习策略训练,及时总结单词构成的内部规律,用这种方式记忆单词,能快速地帮助学生积累大量本专业术语,在词汇积累的辛苦过程中,事半功倍,化繁为简,充满乐趣。很多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找到了适合自己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方法。学生们逐步掌握了生产中常用的机械零部件的英文拼写,数控设备的类型,掌握了一些数控编程有关术语。当学生普遍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后,就可以指导他们阅读和翻译简单的数控专业英语资料了。教学为资料的阅读和理解,教师教给学生阅读资料的方法,并按照预习、复习、巩固、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的“五步法”,训练学生快速阅读专业英语资料的能力,常用语句要求学生反复阅读甚至背诵下来,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们的英语自学能力、口语交流能力、专业阅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显著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第二,组织课程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师以项目为载体,进行项目布置,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以“APDCA”工作流程加以展开,即Analysis(分析)、Plan(计划)、Do(实施)、Check(检查)、Adjustment(调整总结),每一个项目实施均需要调整并不断改善五个阶段。以“数控机床的认知”这个项目为例:把班级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组选举一名leader(组长)带领组员分析教学要求:能够用英语说明数控机床各部分结构及刀具系统的名称,并了解它们的应用。第二步,制订学习计划,组员分配任务。第三步,组员到实训工厂现场拍照,正确识读数控机床控制面板;认识数控机床及刀具系统;了解几种典型加工的编程方法。第四步,核查知识点,搜索中英文对照,并制定汇报PPT。第五步,咨询专业教师和英语教师调整汇报内容。学生们在踏实严谨的学习过程中,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心,增加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同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和手机App,数控专业英语相关资源信息,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中,通过问题的讨论、抢答加分、当堂测验等形式,密切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课后,教师把巩固练习题在信息化教学平台,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加深理解。教师们要积极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动性。
二、结束语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摘要: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该专业的培养特点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而布局优良的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数控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教育;数控技术;实施策略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数控技术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较高的职业素养,面对机械制造类行业企业,能从事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编制、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高档数控机床操作、装调维修与管理等生产一线工作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分析
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该专业是培养动手能力强、掌握数控关键技能的技能技术型人才,而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施:一是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即通过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模拟数控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开展专业实践教学;二是校外企业实践教学,即组织数控技术学生到专业对口的校企合作企业里去,通过企业实践教学活动,在真实数控技术岗位上工学交替,学习和掌握数控技术技能。
2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实施策略
校内实训室实践教学起着将学生引入数控技术专业领域里的作用,是学生掌握后面更高级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主要通过“点”型实践教学和“线”型实践教学两方面来实施。
基于工学结合的CAM课程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崛起,机电产品设计向高速化、高效化、精密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促使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我国制造业发达地区急需大量的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对从事数控编程、数控加工和数控设备维修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应用型人才。CAM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的核心,能极大提高企业制造、管理的能力,在机械行业中已经广泛采用。我院于2007年增加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同时在我系各专业中开设了“CAM技术”课程。“CAM技术”课程作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数控技术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4个机械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综合应用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后续课程衔接紧密,是数控加工自动编程建模的基础,也是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必需依托的课程,更是学生就业后岗位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 近几年来,中职、技校和高校数控专业的招生人数在扩大,大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局面,培养和增强高职生的竞争力也就成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往高职生竞争力定位是:理论水平比中职强,实践能力比本科强。 但事实却表明高职生在求职中陷进了“理论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职生”的尴尬场面。为此从2007年开始,我校以教育部十六号文精神为导向,把高职人才“高素质、高技能、可持续”作为培养目标,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占市场,以规模求效益,以改革促发展,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路,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质量立校的方针,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探索,对实验(实训)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在此背景下,我们对“CAM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进行全面改革,经过这些年的探索与实践,在边改革、边实践、边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CAM技术”课程体系构建 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搭建了“零件数控加工CAM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体系:将理论课程(“CAM软件”)和实训课程(“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数控加工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的内容以MasterCAM、UGCAM软件应用为主线连结起来。在教学体系中,各个阶段侧重点不同,“CAM软件”的重点是熟悉软件命令,以熟练为目标,难点在于软件操作技巧;“CAM高级编程员强化实训”的重点在于掌握工艺参数与刀具路径的关联,难点是融入“数控加工工艺”知识如何解决刀具路径的难题,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数控加工综合实训”的重点在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技能训练为中心,以机械制造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构建实训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从加工工艺编制、CAM编程与仿真加工、加工设备的调试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工作。即采用企业实际生产项目提出问题→学生利用现有的实训资源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进行方案实施→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教师引导,共同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及时补充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学生进一步实践,直到彻底解决问题→学生总结实践知识,完成实训报告。难点在于质量控制,用考证的方式来评价实训效果;“毕业设计”的重点在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以任务的形式完成产品的设计、建模、编程和加工并解决加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刀具、夹具等工艺问题,难点在于设计、加工思路以及参数选择要和企业要求吻合,通过以企业真实产品或以与企业合作开发毕业设计内容解决这个问题。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教学,加大技能训练力度,强调学生现在所学的就是企业以后所用的,努力缩短学生“在学校学”与“在企业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学生由学习的客体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目前,本课程拥有实训设备包括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线切割、电火花机床和注塑成型机,一个CAD/CAM实验室和一个CAD/CAM实训基地,CAD/CAM正版软件等。另外教材建设、电子课件、视频资料、师资队伍及实验实训条件为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打下基础。 本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学生的欢迎,培养的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在满足省内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基础上,面向深圳、广州、上海、温州、宁波、杭州等沿海经济特区,一次性就业率逐年提高。富士康公司、长江电力公司、中广核集团、TCL公司、东方电气集团等每年从我校招收毕业生从事产品设计、开发、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等工作。 二、工学结合的改革措施 “CAM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主要措施是: 1.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优化课程内容,典型案例驱动 课程组织以工作岗位应知应会要求和课程目标为出发点,按照能力为主线,所需知识为辅助,素质为保障的原则,同时参照国家制造业信息化数控工艺员、数控机床操作工等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内容模块,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熟悉的一级齿轮减速器、单缸内燃机、齿轮泵为典型案例,结合实物模型,采用上机讲练的教学形式完成各零部件的实体造型、零部件装配及运动仿真、生成工程图、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仿真加工各模块的教学,将分散的知识模块串接起来,使学生掌握产品造型设计及仿真加工的方法和技巧,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p#分页标题#e# 2.以典型产品为载体,改革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特色 将教学过程分解为“理论→实践→创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各个模块以典型零件为载体的有机衔接,教学组织过程依次展开,课堂理论教学、上机实际操作、典型零件方案设计讨论、企业项目设计、作业展览与评价都全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了灵活的教学方法,如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真题实做等,形成一个“学校→企业→社会”贯通的现代教学链,加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互交互融和开放性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 3.以职业鉴定为参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环境,认识机械的基本构造、原理,了解机械产品的制造过程,并进行“车、铣、刨、焊、钳”的机械加工技能操作。在综合实训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以企业真实的产品作为实训课题,让学生进行创新造型设计,将设计出来的模型进行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和数控加工,完成从设计到加工出实际产品的全过程。顶岗实战就是让学生在真实工程环境中学习,真枪实战,真正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零距离培养。这种循序渐进的能力训练过程,使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为提高,进而为参加省级职业技能鉴定的考证打下坚实基础,每年“数控工艺员”认证考证,通过率均达到95%以上。 4.精选课程练习,考核综合能力 根据本专业对应岗位应知应会及考核准则,归纳和总结教材的要点,精心组织、严格筛选习题,建立了习题库和自测题,各工种岗位应知应会题库、数控加工案例库。学生们通过调查、查阅资料,设计出了多种具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如汽车用千斤顶、单一螺旋千斤顶、手动剥壳器、脚踏式拖把拧干器、灭火拖把等。通过各种方案的设计比较,学生不仅掌握了传动方案的设计方法,开阔了眼界,同时熟练掌握了软件应用,培养了创新设计的能力。课程结业时,最后提交的作业是小组集体创作的完整的方案设计书或作品,由教师进行评比和打分。评选方式与国家组织的机械创新大赛和省级数控操作技能大赛相同,要求有:书面的设计计划书,内容涵盖作品的创新点、设计计算说明书、产品市场定位、开发产品的市场前景等;电脑制作的产品仿真动画图;CAD制作装配图;CAM仿真加工;三分钟视频讲解;小组答辩,接受教师和专家的提问等等。最后评出一、二、三等奖,再给出课程学分。不对学生进行传统的书面考试,而是采取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交一份“作业”,内容是学生自主设计或制作一件作品,既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又启发和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结合网络技术的应用,设置在线解题指导、在线答疑、自我检测等环节,使学生及时掌握各知识点,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以赛促学,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 职业技能大赛是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改革所取得成果的检阅平台。通过设置这样一扇改革的窗口,可以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路子和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进一步落实,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既然职业教育是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那么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就与学术型人才培养有所不同,而有着自己的独特体系和评价标准。职业技能大赛是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为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展示不同风采与才艺的舞台,同时也能帮助那些因社会偏见、制度缺陷一度陷于自卑的年轻人找到自信和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已经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拥有一技之长,转为设计操作兼备、手脑并重,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鉴于此述,将“CAM技术”课程以“岗位能力要求”为目标,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将“知识点、能力点、素质点”三点连成一线。把大赛作为对日常培训、教学工作和实践水平的检阅,把培训和应用作为大赛的前期准备和根本目标,工作重点落在人才培训、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实践应用上,以大赛牵引人才培训、培养工作和技术创新实践不断提升。从课程知识的概念、思路、技术、技巧等方面拓展学生的机械专业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以此能力为核心,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引领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样培养的“高端人才”,更能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当然也会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培养、选拔技能型人才并使之脱颖而出的重要途径。 三、工学结合的实际效果 湖北省数控技能大赛是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总工会、省机械机车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一项重大赛事,目的是为了积极实施“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围绕“技能创新、人才强省”的主题,引导企业加强职工培训,推动职业院校深化教育改革。该项赛事每两年举办一次,参赛选手来自全省各地企业、院校。2010年10月,我系派出六名学生代表我校参加湖北省第四届“华中数控杯”数控技能大赛竞赛,我院参赛队伍克服人员紧张、时间短任务重、软件版本和设备型号不匹配等困难,完成了紧张的赛前集训。通过比赛软件上机考试、理论笔试和机床加工实操三轮竞技,在有28所高职院校179名选手参赛中,获数控铣工第四名、五名、七名、数控车工第七名和第八名好成绩。实现了我院在该项赛事上学生参赛成绩的突破,同时也体现出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效果。 2010年6月由我系学生组成的三个参赛队代表我校参加“博亚杯”2010湖北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参赛院校共44所,参赛作品有266项之多。在此次大赛中,我院学生精诚团结,配合默契,能学以致用大胆设计,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其参赛项目的设计创新点和作品制作特色、选手演示作品时默契的配合均给评委专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取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的并获组织奖好成绩。#p#分页标题#e# 综上所述,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根据岗位的职业能力及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对学生产品造型设计、分析、装配、生成工程图以及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数控加工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同时结合企业产品实例,采用“多媒体演示→上机讲练→实际操作”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工学结合特色,促进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证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以赛促学,为学生就业上岗创造良好的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
数控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办法浅谈
摘要:针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当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出现选题单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难以监控、毕业设计质量不高、论文答辩言不达意等现状,笔者根据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情况,提出了采用提前做好安排、提供规范的毕业设计论文模板等多种解决办法,以解决相关问题,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解决办法
1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掌握知识、技能及其运用能力的综合性检验;是一次全面考核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知识、设计能力、加工能力和个人专业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1]。同时,也是学生能否顺利毕业、衡量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对本专业在优化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2]。
2“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2.1学生技能单一。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综合了理论知识、软件运用能力和加工技能。通过近两年该院“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情况来看,选题难度不好把控,学生专业技能参差不齐,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在软件绘图和加工技术方面不一定强,加工技术水平较高的学生理论基础又较薄弱,在基础理论、软件运用和加工技能都很全面的学生很少。所以在选题方面给指导教师带来很大困惑,能写设计说明书的学生加工不出零件,能加工零件的学生写不出设计说明书;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毕业设计形式高五花八门。由于人才应用市场要求“数控技术”专业学生需具有操作机床、编制加工工艺、编写加工程序和造型设计等综合能力,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现代岗位对数控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偏离了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2.2选题单一问题该院“数控技术”专业毕业设计题目主要由指导教师提供,也有极少数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水平创新设计课题。这种主要由教师提供课题的方式,一方面对学生不一定合适,学生不一定感兴趣,甚至实用性不强;另一方面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写不出有价值的毕业设计论文。
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探索
[摘要]通过对涉及中高职衔接的相关文件、概念、文献进行梳理,重点对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通过统筹制订中高职衔接的培养目标;构建规范科学的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编制与时俱进的中高职教材,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具体问题,最终破除中高职之间的壁垒,实现中高职之间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统筹;中高职;课程衔接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已经成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在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中,明确由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建设“建立国家职业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联动开发机制”。[1]由此可见,以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作为落脚点和切入口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概念界定
课程,是教育思想、观念集中体现的载体,是最主要的教育教学活动组织的依据,是实现最终教学培养目标的“蓝图”。中国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提出:“如果实现不了课程的衔接,那么中高职衔接就会流于形式,中高职衔接的根本就是课程的衔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中高职衔接,本质上就是研究课程的衔接,中高职衔接的落脚点就是中高职教育在课程上实现有效衔接,这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有效实现课程的衔接,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统筹,就是通盘筹划的意思,有着极广泛的应用面,它强调事物之间内在的关联性、整体性,是一种高效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数控专业是制造业的核心产业,数控技术专业作为数控产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不断推进,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数控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中高职数控专业学生作为数控专业人才的后备军,其质量与我国制造业的良性发展息息相关。为此,本文把中高职数控专业课程衔接作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中高职在课程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最后设计出一个衔接良好的课程方案,以期能够为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以便充分利用职教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
三、文献综述
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教学中运用
[摘要]如何提高数控加工实训教学效果是数控加工专业教学的重点。为了保证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项目教学法,并对数控加工实训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数控加工;实训教学
机械制造专业最为基础的教学课程就是数控加工。随着近些年我国对数控加工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需借助于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社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大力培养。在数控加工实训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会针对学生设置数控加工实训周期,并不断创新和调整教学方法,进而有效利用目前的实训课程以及实验设备,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在数控加工实训教学过程中融入项目教学法,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职业素养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创新意识,保证既定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促使其在毕业之后能够和工作岗位要求尽快适应。
一、项目教学法的作用
项目教学法实际上就是在教师指导下促使学生独立完成设置的项目任务,具体涉及信息收集、方案收集、目标实施和评价等。学生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可以学会对所有环节的掌握,并获取相应的知识经验。在运用项目教学法时需要将项目作为主体,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方式的优点就是目标指向具有多重性,虽然其培训周期相对较短,但是获取的实践效果非常明显,且具有较强的可控性,能够保证理论知识和实践过程相结合。教师充分运用项目教学法,协助学生一起开展项目任务。将项目教学法运用到数控加工实训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数控加工有关知识,引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给学生,使学生的工作经验逐渐丰富。由此可见,项目教学法能够体现教、学、做等各要素,这和数控加工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所以需要教师意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保证项目教学法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项目教学法在数控加工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一)设计教学目标与学习情境。教学目标具体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职业素养目标、成果目标等。其中,知识目标主要是为了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包括数控车床操作知识、数控编程知识等;能力目标主要是为了学生对基础技能的全面掌握,包括编程能力、数控车床操作能力、工艺分析能力等;职业素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以及职业道德素养,包括数控编程员、工艺员以及中级数控车床操作工;成果目标则是为了达成最终的结果,包括程序单、加工工艺卡、合格零件等。在设计学习情境时,目的是针对工作任务制定实施计划,要求教师结合项目目标创设具体的工作情境,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