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数据理论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及意义:
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及应用逐渐成为理论界、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新的研究课题将层出不穷。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外国有许多刊物及著作,包括学术期刊、年签、手册、大事记、大全、全书、报告、指南、历史回顾、辞典等一批文献资料和网站,还有专题会议、学术年会、学科建设会议等多种学术交流。
国外的汤姆·邓肯的“关系利益人”理论、特伦希•希姆普的“营销-传播等同”理论、凯勒的“品牌化”理论等等,对本论文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作用。我国李世丁的《整合致胜,打造强势品牌的锐利武器》、周运景,黄桂红的《营销传播法眼,顾客关系管理》、向华的《整合营销传播:科龙的实践》等著作;以及国外特伦斯·A.辛普的《整合营销传播,广告促销与拓展》、舒尔茨的《全球整合营销传播》、乔治·贝尔奇的《广告与促销整合营销传播视角》等著作,则为本论文提供了实证分析的参考资料。
本文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企业的实际应用机制进行研究,目的是让人们更好地认识整合营销传播的优势所在,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更好地协调企业内外营销机制,推动企业良性发展,形成理论应用和完善机制的良性互动,按照和谐的发展观促进企业营销机制及规模的协调发展。
毕业设计(论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论文首先建立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框架,对整合营销传播应用机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其次对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青岛圣元乳业有限公司的应用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验证结论提出本人对于如何在公司更好的利用整合营销传播及完善相关机制,促进企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协调发展的建议。
大数据技术前沿与热点研究
摘要:文章以WebofScience数据库为基础,以2015—2021年大数据领域高被引论文为样本,运用知识图谱软件VOSview-er对样本中的关键词频次进行统计,对关键词数据进行手动预处理后生成科学知识图谱,然后从研究热点、研究前沿以及演进路径对大数据技术进行量化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数据技术前沿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大数据开发与挖掘技术、大数据分析与管理技术、大数据运维与云计算技术。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是大数据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大数据运维与云计算是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前沿,数据安全是大数据技术的未来研究热点。随着人们对大数据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大数据理论体系和大数据治理体系会更加完善和成熟,人类将进入信息技术引领下的万物互联新时代。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VOSviewer;热点研究;高被引论文;数据安全
引言
大数据这一科技术语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2008年9月,Nature杂志推出Bigdata:ThenextGoogle专刊,讨论大数据技术用于处理未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其中便首次使用了“大数据”的说法[1]。而首次提出大数据的定义是在2011年,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在其发布的《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Bigdata,Thenextfrontierforinnovation,competition,andpro-ductivity)研究报告中清晰表述:大数据是指其大小超出了常规数据库工具获取、储存、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2]。随着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是逐渐融入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呈现出万物互联的趋势。大数据技术的繁荣与各个国家的政策和经济投入密切相关。2020年3月,数据首次被纳入生产要素范围,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之外的第五大生产要素[3]。数字技术发展到今天,计算机算法越来越复杂、稳定和科学,数据的产生、传输和处理的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大数据的基础技术是基于云计算对数据进行存储、管理、挖掘和分析,核心技术包括数据采集、机器学习、数据预处理、数据库等。大数据技术意味着数字化进程的新阶段,驱动人类社会发展,推动社会生产格局的调整。《2021年IDC全球大数据支出指南V1》(IDCWorldwideBigDataandAna-lyticsSpendingGuide,2021V1)[4]中,对全球大数据市场的未来发展做出推断,称到2025年IT投资规模将得到巨幅增长,数额将超过3500亿美元,其复合增长率(CAGR)也将达到12.8%左右。IDC中国新兴科技研究组分析师王丽萌认为,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升级和加速发展,政府、企业等终端用户正在广泛开展数字化转型,完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运用大数据分析和解决方案提升管理决策水平、改善内外部用户体验、支持创新应用,中国大数据市场支出将在五年内稳定增长。政府、企业对大数据技术投之以更多的关注。信息和数据规模增长,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受到大数据技术的影响发生改变,学界也涌现出大量大数据领域的相关研究。随着国内外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延伸,形成了复杂的研究网络,这些庞杂的文献数据信息亟需梳理和总结。知识图谱法和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中的共词共现法是分析学术领域研究态势的基本方法,科技术语和高被引论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显示出该学科领域的学者对某一方向的重视程度和研究倾向。因此,本文以VOSviewer可视化软件为工具,以WebofScience核心合集检索到的大数据领域的高被引论文为数据源,构建关于大数据领域的科技术语知识图谱,然后对该领域的前沿和热点进行挖掘、分析和解读。
1数据准备
1.1数据收集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5—2021年WebofSci-ence核心合集中大数据领域的文献,通过主题字段检索,检索标题、摘要、作者关键词和KeywordsPlus,以“bigdatatechnology”作为主题词,截止到2022年4月9日,共检索出8944篇文献,为了使数据分析的结果更有意义,对这些文献进行清洗,过滤掉信函、会议摘要、综述论文、被撤回论文等无效文献,最终以7169篇文献为样本。然后根据被引频次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选取出前1000篇高被引论文。最后将这些文献数据信息以纯文本文件的格式导出,作为本文的数据源。
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教研成果研究
摘要:
骨干教师在成果提炼时存在着成果的理论基础薄弱且以经验型成果多、理论型成果少等具体问题与困境。为此,培训者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工具,针对教师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干预,帮助他们进行凝结式的成果提炼。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师成果生成规律以及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自主性的原则。
关键词:
骨干教师;教研成果;凝结式提炼
根据钟祖荣教授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市级骨干教师处在“发展期”和“创造前期”,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发展诉求是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和思想,开展教育研究或实验,全面提高教改和教科研能力。针对这一诉求,笔者在2015年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即在培训过程中以成果提炼为目标,在为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等契合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内在规律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将成功的教学经验、散在于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智慧凝结为可视化的成果。实践表明,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在帮助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的困境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个理念看起来很美,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对100名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关于教研成果提炼所遇困难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琐事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提炼成果等是骨干教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理论基础薄弱、缺少发表渠道也相对比较突出;而书面表达对语文骨干教师来说并不是突出困难(认为有困难的人占39%,没有困难的占61%)。骨干教师已有的成果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对2015年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中23位学员的原有教研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后发现,骨干教师已有教研成果呈现出“一多一少”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教学经验描述类、教学设计类成果多,分别占全部成果的43.5%%和30.4%。二是有理论支撑的教研成果少,如借助一些理论观点解释教学案例,或对语文教学有比较系统的阐释和思考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论文,则仅分别占21.7%和4.3%。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是骨干教师教学成果提炼所面临的更深层的困境。基于此,笔者在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为骨干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通过设计具体的干预工具,帮助骨干教师突破成果提炼困境,促进经验型成果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与转化。
信息化技术在物流仓储管理的应用
摘要:物流仓储是企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础,物流仓储管理状态,很大程度上就是企业运行状态的反映。如今在信息时代,物流仓储管理技术的信息化是不可避免和至关重要的。论文通过对物流仓储管理固有的模式及信息新模式的对比分析,指出了信息化模式的优势,并对它在物流仓储中的具体应用技术提出了观点。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物流仓储管理;ERP
一、企业物流仓储现行管理措施及其缺陷
在应用信息技术之前,已经有其他的物流仓储管理方法存在,但由于历史局限性,它们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其中占据核心位置,影响面较大的,是如下两个方面。
(一)同一物流仓储,不同管理。目前,在信息化程度还不足的各企业单位中,对于同一物流仓储的不同使用过程乃至不同方面,常常交由多个部门分别管理。这造成了责任的交叠区和空白区,看似界限分明,却没有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在具体实施中,常常导致了责任的推诿和生产的延误,弱化了个人的主动责任意识,还会引起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使得人浮于事。往往造成资源浪费,机器生产率低下,人员配置不合理等现象,并进而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二)检查策略固化。定期检测的老旧模式,其特点是遵循固定的,而且常常是根据理论推算出来,不考虑物流仓储的实际状况[1]。这种与实际情况脱节的检修策略已造成诸多不利影响,其中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物流仓储的不足,前者使得企业白白浪费大量生产时间和人力资源,增加了成本;后者则表现为无法灵活应对突发事件,工作被动,无法及时排除由之引发的严重后果。在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两者的不利影响就显得格外严重,如果无法克服这两点,就会大大降低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和在本行业中的竞争力,这显然是一个管理良好的企业所不愿意看到和必须排除的。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信息技术的引进便被提上了日程,它的的实时性和高效性,可以使企业达到资源和人力的精确分配。
二、物流仓储管理中的信息化应用
公共管理专业课题式实习形式管窥
一、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目标
当前管理类专业的实习普遍存在实习积极性不高,实习内容空洞,实习过程不规范、要求不严格,实习效果不明显等现象。这些现象和实习模式本身以及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有一定关系,也和大学生自身的认识有关。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往往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为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他们往往将很多精力用在考各种资格证书和其他一些看似能迅速带来效果的事情上,但是对毕业实习在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未来发展方面的作用认识不足,真正投入在实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实习的形式化、空洞化。传统的实习模式很难纠正和规避实习中的漏洞和不良现象,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实习的效果。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毕业教学实习的传统模式下,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习目的不明确,任务指标模糊,特别是无法精确考核每个实习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客观效果,少数学生存在弄虚作假,以实习为名复习考研、找工作,甚至游玩。
通过检查实习学生必须提交的实习作业发现,许多实习学生的实习单位不合格;实习鉴定意见、单位盖章不规范;实习日志、实结相互抄袭和网上下载较多;指导老师任务职责不清,难以检查和评比,导致一部分指导老师不负责任,把精力放在其他事项上。上述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使本来极为重要的本科教学环节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本科教学质量。基于有效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目标,大力提升本科毕业教学实习效果的目的,我们对公共管理类专业以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毕业教学实习进行了初步改革,提出了课题式实习的新思路与方法,建构起课题调研任务导向型的实习机制和新模式。课题式实习模式通过强化实习监管责任,积极预防实习形式化现象,可以大大增强毕业教学实习学生的自觉性和规范性,为学生学术论文的撰写和未来的就业提供帮助,使实习真实有效。
二、课题式实习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双向建构实习题库
双向建构实习题库是课题式实习模式有效展开和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实习课题的范围、内容与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实习的效果和质量。好的选题既能为学生实习指明方向,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很好结合起来,使其不仅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深化理论思维,而且还将使其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基于此,我们首先通过到实务部门调研,广泛征集公共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进行实习课题的初选。在初选课题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业,对其进行归类,形成专业类实习课题库。在课题题库中,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习课题30个,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35个,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15个,行政管理专业12个。在92个课题库中,基础理论研究17个,约占总题库的18%左右,实证调查分析75个,约占82%左右。从上述数据可看出,无论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还是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和行政管理三个公共管理类专业的课题构成中,都偏重和强化实证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题细化和优化
预防医学教学改善论述
作者:杜宁 崔刚 刘芳 侯玉龙 牛莹莹 肖艳 单位:佳木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以2009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为例,选取1~6班共359人,每30人为一组,每组推选3~4名小组长,负责组织本小组的实验活动,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取“组长责任制”,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性实验课中要求各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并根据理论课的知识点和实验室所提供的仪器设计本节课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及实验意义、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教学过程中请学生介绍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要求学生根据方案实施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及评价。综合性实验要求学生能结合预防医学和相关课程的知识进行案例讨论,并能利用实验室所提供试剂及仪器,判断疾病的病因,并提出预防方案,查阅并修改学生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报告。实验结束后,教师安排固定时间进行辅导答疑,并记录在册;对实验过程出现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对于高质量的实验报告鼓励形成。
教学效果评价
每学期实验课教学内容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抽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必要性、实验内容的合理性、对任课老师的满意度、学生的个人收获等方面。65.39%的同学认为实验内容合理;91.65%的同学对指导老师表示满意(表1);36.76%的同学很喜欢开设综合性实验;49.02%的同学认为理论课和实验课联系紧密(表2)。在学生收获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学会了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用卫生学方法和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快速诊断和三级预防,以及如何撰写和。通过五年的实验教学改革,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发表了两篇省级期刊论文:《三种不同类型教室采光及照明的状况分析》和《新居装修后不同时期室内空气中TOVC含量的卫生学评价》[1,2],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成果。
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过于依赖参考文献的信息,没有独立思考问题,对知识点的运用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还有部分学生预防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相互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3]。有不少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表现为死板的照搬老师提供的信息完成设计性实验方案,更有甚者上交的作业将网上参考文献的内容抄写了一遍。还发现有些学生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而且仿照他人的实验报告,少数个别同学既不查阅参考文献,也不亲自动手做实验,只等着同组的其他同学完成,坐享其成。纵观其他医学院校发现,实验教学资源缺乏,实验教学经费紧张也是实施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困难之一。
体会
农事学课程实践教育革新
农学专业是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它为我国培养各级各类农业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学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环节是农学专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教学,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的各种教学形式的统称。实践教学目前仍然是制约农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限制因素之一。 如何提高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国内各高校在认识及实践中进行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1]山东农业大学建设了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2]沈阳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把认识性实践、印证性实践、科研性实践、生产性实践等环节有机结合,探索出教学新体系。[1]北京农学院在原有农事实践课的基础上,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在1997年形成了农事学课程。[3]山西农业大学在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结合实践教学自身情况及发展水平,借鉴北京农学院已有农事学课程教学成果,在2004年开设了农事学课程。农事学课程是农学专业的必修课,是农学专业唯一一门以实践教学为主的课程,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农事学教学体系逐渐完善,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以求适应当前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一、开设农事学课程是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 (一)传统农事操作课很难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农学专业是高等农业院校老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改革完善。早在20世纪80年代,山西农业大学作物栽培教研室对作物栽培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在大学第二、三学期开设作物形态观测与农事操作课程,在第四、五学期开设作物生产技术等实践课程。[4]这些课程的设立,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整,上述实践课程不断被压缩,最后只保留了农事操作课程。这一课程目前在全国许多高等农业院校中还在开设,并被许多高校列为必修课程。在该课程的教学中,由于缺少相关教学指导书和教学大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课程考核标准也很难把握。[5]在学生学习农事操作课程之后,很多教师发现,在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学生对作物播种、田间管理、作物形态识别等基本技能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说掌握了。这些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学习生物统计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特别困难。尤其是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大增加了,同时,农学专业中来自城市的学生比例在不断增加,这些学生对农业生产常识不了解,即使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很少接触农业生产实践。这就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差了,暴露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也大大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如不解决,必将降低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农事学课程的设立迎合了加强实践教学大趋势 1.设立过渡性实践课程作物生产技术 为了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在认真分析了农事操作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是教学体系不完善,教学手段落后之后,在2002年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取消原来的农事操作课程,开设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课程总学时为10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内容20学时,实践教学80学时,分两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在农学专业第六、七学期开课。这次教学改革,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增加课程理论教学时数。原来的农事操作没有理论教学,只有实践环节,不利于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作物生产技术课程中有了理论教学部分,有利于形成课堂知识交流和即时安排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实践课的重视。 (2)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基地。用于农事实践的土地3300m2,保证了教学用地。 (3)成立了新的教学团队,用全新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自2002年春季学期开始上课,课程开设了三年。在实践教学中,每2~3个同学负责种植一种作物,参加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管理。在课程考核方面探索合理的考核方法,春季采用理论考核与平时成绩结合,秋季结合具体实践,撰写“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和“年终生产实践总结”两篇课程论文。 2.设立农事学课程 作物生产技术课程进行了3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在第六、七学期,学生既要参加农事实践训练,又要参加科学研究训练,这两个实践活动互相影响;考虑到农事实践是科学研究实践的先导课,我们认为课程开设应该提早一年进行,让学生尽早学习作物生产技术;又由于课程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还包括许多农事理论,因此对课程名称和学时数都作了调整。结合2004年山西农业大学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修订,借鉴北京农学院农事学课程改革经验,[6~8]新教学大纲将作物生产技术更名为农事学,学时数54学时,开课学期设在第四、五学期,为跨学期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又设立了农事学实践课程,学时4周。农事学课程与农事学实践同步教学。 二、农事学课程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 (一)教学内容以实践为主,理论密切联系实践 从理论上学习基本的农事理论知识,了解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在实践中认识作物,掌握作物各生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观测记录作物生育时期、测定株高、叶面积等形态指标,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作物的感性认识。从3月份开始,学生要完成作物从播前准备、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收获及测产等生产环节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作物生产各环节的实践技能。并根据所学知识,编制农事月历。 #p#分页标题#e# (二)在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掌握作物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留种等理论知识,理论教学要围绕实践教学开展,与实践环节配合。如在理论教学中,要讲到作物的播种技术,作物播种技术理论教学时间与大田作物播种时间相同,学生可同步学习理论知识,同时进行播种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按照春播作物生长情况安排,分集体实践和小组实践两部分。从春季3月份开始,一直到11月份结束。集体实践中,每组学生15~25人,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统一安排的实践活动,如作物播种、作物形态观测、作物田间管理等。集体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相同,使每个学生掌握作物播种技术,认识各种作物,掌握作物田间管理中如灌溉、施肥、中耕等技能。小组实践充分考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异,学习兴趣差异,把实践项目分为3类;在实践课开始前,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实践小组。 第一类创新创业类。这一模式适合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精神,有团队意识,吃苦耐劳学生,愿意在生产中投入一定资金,具有冒险精神;创新创业小组成员一般6~10人,学生自主选择种植作物种类和方法,自主设计种植方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第二类为高产竞赛类。这类模式适合对大田作物特别感兴趣,有志于在作物生产中掌握作物高产原理与技术的学生;这种模式小组成员3~4人,小组成员协商选择种植某一作物,学生可选玉米、棉花、大豆中的一种作物,采用同一品种,从作物播前准备到收获测产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独立进行实践操作,按照作物生长发育特点灵活安排自己的管理,在年终根据作物产量决出高产优胜组。 第三类为基础实践类。适合对农业生产不太了解,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这种模式小组成员6~10人,由指导教师指定作物,每个组完成几种作物的种植任务,学生独立进行播前准备到收获测产整个作物生长生育周期的实践操作。 三、农事学课程考核体系逐渐完善 在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考核评价指标含糊,成绩评定随意等问题,不能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实践积极性,限制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9]建立完善的实践考核体系,不仅有助于引起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更容易掌握实践技能的操作要点,便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实践技能。[10]因此农事学课程在设立之初,就吸取以往教训,不断探索科学的考核体系。农事学课程教学周期为一年,春季学期与秋季学期实践任务不同,两个学期考核方法有所不同。 (一)春季学期考核方法 春季学期从3月份开始实践,主要是作物播种、田间管理实践环节,根据实践情况,课程考核项目包括四部分,各部分所占比例根据年度间实践教学内容确定。(1)平时出勤、学习态度。根据理论课上课和实践课出勤次数及在实践中学习态度评定。(2)农事实践操作技能。对学生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等实践技能进行考核。(3)阶段性总结报告。对春季播种、田间管理等农事操作要点进行总结,以课程论文形式提交。(4)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内容包括作物生产基本的实践知识,最新作物生产技术动态及晋中地区生产实践知识。题型一般有:名词解释题、填空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分析题、计算题等。 (二)秋季学期考核方法 秋季学期从9月份开始实践,主要是作物收获、留种、测产、产品销售等环节。课程考核分3部分。(1)平时成绩。根据出勤、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及作物生产情况进行评定,占总成绩的30%。(2)田间管理要点总结。学生对自己种植的小区作物生长发育特点及管理措施进行总结,内容包括播前准备、播种技术、前期管理、中期管理、后期管理、收获及测产。占总成绩的20%。(3)年终生产实践总结。占总成绩的50%。在作物收获、测产、销售后,结合所记录的数据资料,对自己作物种植管理情况进行系统的总结,提交课程论文。 四、农事学课程在教学中形成的自身特点 (一)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 与农学专业设置的许多课程如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相比,农事学课程以实践教学为主。农事学实践课程教学时数为4周,通过一年实践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学生用理论指导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实践水平,课程重点训练学生实践环节。 (二)课程教学环节与作物生长周期高度一致 课程完全根据作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安排教学活动。如春季安排春播作物播种,秋季安排冬小麦播种,夏季安排冬小麦收获等。 (三)实践教学分散进行,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在实践教学中,作物的管理要根据季节和作物生长情况进行,如下雨后要及时中耕,有蚜虫危害棉花时要打药等。这些管理措施可在课余时间进行,既不占用课堂时间,又可根据作物生长特点灵活管理,实现了连续式教学。 (四)课程考核多样化 农事学课程重在实践,考核方式有闭卷考试、实践操作、劳动考勤、课程实践总结等,汇总为学生综合成绩。避免了以闭卷考试确定学生成绩的片面做法。 (五)全面锻炼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会常见作物的播种、管理技巧;通过对作物的观测记录,可以训练学生记录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通过撰写课程论文,学生可以学会撰写科技论文,提高电脑办公软件应用水平;通过拍摄实践环节图片及视频,提高了学生视频制作水平,丰富了教学内容。#p#分页标题#e# 五、农事学课程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事学课程取得的成绩 1.教学质量逐步提高,教学手段不断更新 农事学课程的发展是加强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产物。在开课初期,由于实践经验少,开课准备时间仓促,必然存在诸多教学问题。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老师们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编写了“农事学实践指导”教材。目前,农事学课程理论教学已经使用多媒体授课,课程教学内容与考核方法已得到完善。 2.实践场所逐步改善 由于学校农作站合并到农学院,为农学院实践教学开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目前,用于农事学课程实践教学用地达到了6667m2,土地资源丰富,保证了每位同学都有实践机会;学院建有作物标本室、农事学综合实验室;购置了大量劳动工具,满足了学生实践需要。 3.实践教学分区更加合理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原作物标本区的基础上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下设6个大区。 (1)作物栽培测产实验教学区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作物栽培学实验内容划定种植面积与作物类型,主要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等作物用于测产实验。 (2)作物育种实验教学区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作物育种学实验内容划定种植面积与作物类型,主要种植玉米、棉花、大豆,用于杂交授粉、留种等实验。 (3)作物标本区 种植各种作物不同类型,供不同专业学生识别作物各时期的形态特征。 (4)农事实践环节教学区 主要完成农事学实践教学任务,农学专业学生基础实践小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种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 (5)作物高产竞赛区 种植玉米、棉花、大豆三种作物,高产竞赛组同学种植自己喜欢的一种作物,采用高产技术,进行高产竞赛。 (6)创新创业区 这是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最新设立的教学区。从2009年开始,每年安排十几个组的同学进行种植业创业实践。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建设要加强 从2002年开设课程以来,我们编写了“作物生产技术实践指导”、“农事学实践指导”。由于课程在不断发展与变化,教材建设也要调整,在原有教材基础上,编写更适宜于实践教学的教材就显得尤为迫切。目前,“农事学1级”、“农事学2级”、“农事学实践”已经编写完成,“学生观测记录手册”正在编写中。 2.课程考核方法要不断探索 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在考核内容中最难考核的是学生实践技能,如播种技术的量化考查。另外,考查内容比例安排也很重要,如平时成绩和理论成绩所占比例。在今后的教学中,课程考核方法还需要不断探索。 3.教学中生产资料相对不足 (1)劳动工具简单 由于教学资金不足,学生实践时劳动工具极为简单;目前只购置了如锄、耙、开沟器等简单劳动工具,较先进的工具如脱粒机、播种机、机动喷雾器等尚未购买。 (2)实验室仪器设备缺乏 目前,“农事学综合实验室”只有电子天平、尺子、种子袋、种子瓶等简单设备,有数码相机一部。恒温培养箱、种子水分仪等常用设备缺乏,不能满足学生实践要求,需要增加数量。
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策略
一、高水平的教师配置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基础
将研究性学习整合到计量经济学中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尝试,它突破了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传统,将教学视野从课堂拓展到课外,通过教学和研究的完美结合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但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知识丰富和素质良好的教师是本科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成功的基础。
1.研究性学习与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整合对教师知识储备和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一方面,研究性教学具有开放性,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教师在传统课堂中所具有的知识优势将不复存在,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完全有可能超出教师原有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研究性教学具有探索性,学生在运用知识探索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教师予以合理的指导。因此,研究性教学对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这一挑战,需要教师不断继续学习,拓展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并关注研究前沿,提升自身研究能力。
2.研究性学习与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整合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转变并养成新的学习习惯。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将条理化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倾听、接受和记忆即可,不必独立思考和对现实问题的观察,因此学习过程相对便捷容易。而研究性教学需要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为了参与课堂上的讨论和交流,他们要在课堂外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查阅资料、动手实践并分析思考。对于长期来习惯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说要尽快转变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并不容易,因此,需要教师通过鼓励、引导甚至言传身教以帮助学生尽快转变并养成新的学习习惯。
二、合理的教学安排是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的关键
计量经济学既是一门内容众多且仍在快速发展的学科,又是一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统一的学科,而本科层面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不仅要讲授学科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合理安排是本科计量经济学研究性教学成功的关键。
1.讲授内容以经典为主,兼顾非经典。计量经济学正处在快速发展中,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因此为适应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内容要兼顾基础性和时代性,做到“为中材提供规范,给天才预留空间”。为达到此目标,课堂教学在介绍经典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适当增加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估计、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分析等非经典方法,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当然,由于授课时数的限制,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追求全面性,也不必借助数学推导,而是通过教师课堂讲解,让学生把握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思路和过程,其余内容鼓励通过学生课后自学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