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水资源调查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遥感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运用
摘要:由于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具备的采集效率高、收集量大、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能够在许多行业中得以充分运用,也能够实现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监测,因此,如何实现充分了解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及环境监测中的运用是当下业内人士不断研究的方面。文章针对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及环境监测中运用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遥感技术;资源调查;环境监测
引言
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对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系统产生了较多的破坏,想要针对资源与环境予以更多的保护措施,调查资源情况、开展环境监测是必须要重视的内容。通过遥感技术的运用,既能够打破地域、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实现针对各类资源展开详细的调查,也能够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实时的监测。
1遥感技术在资源调查中的运用
1.1水资源调查。水资源是生存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的破坏,导致水资源问题愈加严重,因此,利用遥感技术对水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是必要的。水资源的调查内容有城市和区域水资源分布、水文情况。对城市水资源分布情况的调查,通常运用光谱反射技术,将城市中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予以充分的了解,能够更好的针对城市中的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减少居民用水问题。区域水资源分布是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对不同地区水资源进行检测,便于在地区间进行水资源的调度,为缺少水源的地区解决用水问题。例如通过航天遥感技术对地面不同的区域进行检测,掌握不同区域的水资源分布情况,然后根据卫星成像显示的内容以及实际的考察情况进行相应的水资源调度设计[1]。水文情况是通过遥感技术对地层中地下水流的情况进行调查,掌握当前区域内的地下水资源的具体信息。比如运用微波传感器能够将当前区域内地下水质量、水流分布以及流向等信息进行采集并以三维模型的方式显示出来,能够便于专业人员掌握该区域地下水文的详细内容。
1.2森林资源调查。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资源调查中的重要内容,森林资源不仅能够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也能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因此,运用遥感技术对森林资源的调查是必不可少的。森林资源调查中运用遥感技术的方面较多,例如资源分布成像、调查林分因子、划分林班等。其中资源分布成像是通过遥感技术对森林资源的覆盖范围和分布情况形成专业的图像,便于更好的了解相关资源的具体内容,也能够对过去的资源进行校正与更新。调查林分因子是因为森林中的各类树木的生长环境、体态、树龄、生长速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需要将相同或相似的部分进行划分,形成森林区域单位,为了能够更好的区分,就会标注相应的测试标志,不仅达到资源划分的目的,也能够有效防止砍伐的情况。通过遥感技术能够将已经调查到的情况与以前的内容相对比,确保资源的完整。划分林班是通过对林班线的设置来实现的,然而林班线多设置在山脊、沟谷等地带,普通的检查方式效率低下,投入也相对较多,运用遥感技术,能够通过传感装置将不同的地势与林班线以不同的形态进行区分,从而有效减少在划分林班时的不必要投入。
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管理和调查中运用
摘要:遥感技术属于一类创新科技体系,利用这项技术能够实时监测国土资源现状,为土地资源的管理调查工作带来重要的技术保障,让国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具合理性和实效性,并且进行国土资源管理中遥感技术应用研究工作,最后概述相关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带来相应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遥感技术;国土资源;管理调查;应用研究
要保障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务必要先关注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森林与湿地等众多国土资源会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产生重要的动态化影响,务必要利用所需的技术体系实时监测这些资源的改变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遥感技术,这是会产生明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探测技术,在其科研与实践中获取显著成果,虽然遥感技术发展历程较短,但是在现今网络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必将会有巨大的应用空间。
1遥感技术概述
遥感技术在应用时具备突破距离限制的无接触式探测功能,从而获取人工操作方式无法调研的土地数据资源。选择各类传感器装置后获得各个地区的地表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传输操作、整理操作以及分析操作等,以此研究相关空间的实际区位情况、形态情况、性质情况以及周边环境情况等,这是国土资源领域调查管理的重要技术应用方面。在遥感技术进行应用推广过程中,其获得的地理物资数据资源有着很强的真实性,能够较为直观地分析图像信息,在综合层面上获得各类所需数据信息,并且研究各类国土资源数据资料,结合周期考虑因素等及时更新国土资源数据信息,充分保障相关数据资源具备的实时性特征。以实际应用角度进行分析可知,遥感技术具备较强的分辨率参数与较高的精确性,从而综合性、实时性地获取研究所需的动态国土资源数据信息,最终产生较为理想的技术应用价值。
2遥感技术与国土资源调查
2.1国土资源调查基本概念
水利水电工程勘探技术
一、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勘探技术中应用的遥感技术的相关优势点
遥感技术以遥感平台为标准分为三种形式:①航天遥感②航空遥感③地面遥感。这三种遥感技术主要有四种优势点:第一,勘探的范围较大。第二,获取信息的速度较快。第三,勘探技术的信息综合性较强。第四,受干扰影响小。下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1)遥感技术的优势之一:勘探的范围较大。目前的科技技术,要勘探我国的总面积也只是需要500张卫星勘探图,这是由于现有的卫星勘探遥感技术的拍摄范围为3400km2。与之对比的是如果采取航空拍摄的勘探技术,要拍摄整个中国则需要100万张之多。遥感技术在勘探技术中的应用给大面积分析勘探提供了可能。
(2)遥感技术的优势之二:获取信息的速度较快。采用气象卫星的遥感技术,一天之内可以传回两次地球地面的情况图像,但是如果我们采用陆地卫星来进行勘探,传回地球地面的情况图像则需要17天,这样就有了重大的比较发现,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反应,以最快的速度来收集相关的资料,给出处理事件的判断依据。
(3)遥感技术的优势之三:勘探技术的信息综合性较强。勘探技术中的遥感技术可以收集和进行多维度,多时段和多波段地球观察,通过观察可以形成一种较为综合性的信息网。
(4)遥感技术的优势之四:受干扰影响小。由于是卫星遥感勘探技术,这样的技术对于外界的人为干扰是有很好的抗干扰性的。直接受控于卫星的直接控制,将遥感勘探的图像直接整理传回指定的区域。
二、在水利水电工程中重大勘探问题
海洋经济防洪御潮保障思索
本文作者:潘存鸿 倪勇强 韩海骞 胡国建 单位: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1问题的提出
浙江省海域面积26万km2,大约是陆域面积的2•6倍;海岸线6696km,规划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506km,面积500m2以上海岛2878个,均为全国第一;舟山渔场是全球4大渔场之一,可捕捞量全国第一;潮汐能、波浪能、洋流能、温差能等可开发的海洋能居全国首位。2010年7月浙江省被确定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同年6月批准设立舟山群岛新区。这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浙江省围绕防灾减灾、水资源、水生态3大保障体系建设开展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全省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能力。但是,近海地区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防洪安全保障、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仍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一是随着单位面积人口、财富的快速增加,对防洪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土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水土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三是人类活动频繁,开发建设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之间矛盾日益突出,对管理协调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从水利角度出发,探讨浙江省沿海及海岛地区防洪御潮和水资源、滩涂资源开发等关键问题,以保障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
2统筹兼顾,搞好相关规划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勾画了美好的蓝图,根据该规划,舟山群岛新区、沿海几大河口海湾及近海地区将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包括杭州、嘉兴、绍兴、宁波、台州、温州、舟山7市,为了保障这些区域的防洪御潮安全,科学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为协调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之间的海洋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应根据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编制或修编相关规划。内容包括社会经济和重大工程布局、防洪御潮、水资源配置、岸线利用、海洋环境保护、滩涂资源利用和湿地保护、港口航道布局、海洋能开发,借此推动浙江省海洋经济示范区的建设,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防洪御潮能力[1]
洪涝灾害和台风暴潮灾害是浙江省最主要的自然灾害。特定的地理地形环境、气候和潮汐特性决定了浙江省沿海地区是水灾害多发的地区。(1)据1949—2009年统计,影响浙江台风共有203个,平均3•4个/a,其中登陆浙江省的台风共40个,平均0•66个/a。发生台风灾害的年份有44a,平均1•4a中就有1a发生台风灾害。(2)降雨集中是浙江省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浙江省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的5—9月,大多数由梅雨暴雨、台风暴潮和短历时暴雨引发。(3)浙江省沿海地区大多数为海积平原,地势低,杭嘉湖平原、萧绍平原、温黄平原和温瑞平原地面高程分别为1•6~2•2,4•5~5•5,2•6~3•2,2•7~3•1m,杭嘉湖平原高程甚至低于平均高潮位。(4)浙江省沿海大部分水域属强潮区,潮强流急。在台风影响下,风暴潮流和台风浪联合作用下水动力很强,容易造成潮灾。浙江省防洪御潮工程体系主要由海塘及沿塘水闸、水库、堤防工程等组成。海塘是最重要的御潮工程,浙江省海塘建设历史悠久,特别是1997年遭遇11号强台风后,浙江省开始标准海塘建设,于2000年完成,并不断续建,建成20a一遇及以上海塘1723km,提高了沿海地区的防台御潮能力。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海塘工程的安全,自2008年起,浙江省开始实施“强塘工程”,计划于2012年底完成海塘和沿塘水闸的配套加固工程,提高防潮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方向探析
[提要]本文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领域发展趋势和笔者学习教学经历,参考河南城建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九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尝试总结目前工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五大应用方向,以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新时代;工科;应用方向
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现状
土地资源管理涉及技术、自然、社会、经济、法律、生态等学科领域,具有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特性,有着极广阔的研究视野,它以管理决策为中心,以土地利用及协调土地利用中的人地关系为核心研究内容。1998年教育部将原经济学科中的“土地管理”和工学中的“土地规划与利用”合并成“土地资源管理”(学科代码110304,2019年变更为120404),作为二级学科隶属于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位。从此,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迅速发展,众多高校相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15年,全国有125所普通高校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育,130所高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所高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每年为社会输送近6,000~8,000名本科生、2,000~3,000名硕士生、150~200名博士生。由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比较综合,国内各高校的办学背景也十分复杂,但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农林类院校是在原土壤学和土壤农化分析等专业基础上成立的,它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诞生背景非常相似;师范类院校是在原地理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理工类院校是在原测绘学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综合类院校多数是在原有的人文社科基础上成立的。
二、河南城建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介绍
河南城建学院是一所以城建为特色的工科院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是在1998年设立的测量与土地管理专科专业的基础上于2007年设立并于同年开始招生。该专业和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遥感技术与应用等三个专业一并归属于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工科特色明显,毕业生授工学学位。该专业于2013年获批为校级特色专业,2014年获批为河南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7年该教研室获批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毕业生熟悉测量学、地理信息科学、资源学等学科相关理论和知识,具备测绘、国土规划、数据库建设等能力;能在规划、城建、测绘、交通、农业、地产等行业部门从事国土资源调查与评价、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工程设计、不动产登记及评估、土地征收及储备、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数字地形测量学、土地资源学、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整治工程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学、地籍管理、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地图制图学、土地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基础、空间分析、程序设计等。该专业目前已有9届毕业生共计462人,许多毕业生已成为相关企业和部门的业务骨干、中坚力量,取得很大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调查结果表明,近3年实习和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率为100%。
三、行业发展步入新时代
土著水产种质资源运用状况及途径
渔业在我国国民经济特别是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水生生物种质资源是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水产育种、养殖生产和渔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战略资源。为全面掌握我市土著水产种质资源现状,对制定下一阶段土著鱼类资源利用规划,促进我市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我市在2009年,组织有关技术人员深入全市各县(区)对土著水产种质资源现状开展了专题调研。 1基本情况 1.1渔业自然资源现状 我市位于甘肃东部,地处北纬34°54'-35°43',东经108°30'-107°45'之间。全市辖泾川、灵台、崇信、华亭、庄浪、静宁六县和崆峒区,总土地面积1.1万km2,海拔在890~2875m之间,平均气温8℃,降水量450~700mm之间,平均511.2mm,无霜期180d左右。境内有泾河、渭河两大水系,泾河水系有泾河、颉河、汭河、红河、蒲河、黑河、达溪河。渭河水系有:葫芦河、南河、高界河、甘沟河、甘渭河、庄浪河、李店河、水洛河。地下热水资源有:泾川县南河村1号井,何家坪2号井,灵台县灵凤桥南井,崆峒区崆峒镇热水井。有水库33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8座,小(二)型水库13座。水源丰富,气候温和,适宜淡水鱼类生长。 1.2土著鱼类资源现状 1.2.1土著鱼类的种类:我市鱼类资源较丰富,共有土著鱼类11个种类,系属于3目4科12属,主要有:秦岭细鳞鲑、黄河高原鳅(狗鱼子)、泥鳅、马口鱼、拉氏鱼岁、餐条、麦穗鱼、清徐胡鮈、棒花鱼、鲤鱼、鲫鱼、波氏鰕虎鱼。土著两栖类1种为中华鳖是省级三类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其中经济鱼类5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土著经济鱼类有4种,为鲤鱼、鲫鱼、泥鳅、餐条,两栖类1种为中华鳖。 1.2.2土著鱼类的分布:鲤鱼、鲫鱼、黄河高原鳅(狗鱼子)、泥鳅、棒花鱼分布于泾河、渭河两大水系。拉氏鱼岁、餐条分布于泾河水系。秦岭细鳞鲑分布于华亭、庄浪两县。马口鱼、波氏鰕虎鱼分布于静宁、庄浪两县。清徐胡鮈分布于庄浪县。麦穗鱼分布于静宁县。中华鳖分布于灵台、泾川、崇信、崆峒四县区。 1.3开发利用现状 多年来,我市在鱼类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在中华鳖的人工驯化方面成绩显著,灵台甲鱼成为甘肃地方知名品牌。灵台甲鱼的人工驯化开始于1985年,组建“灵台县甲鱼场”,开始甲鱼的人工养殖。1986年甲鱼人工孵化成功,实现了甲鱼人工驯化的重大技术突破。以后,甲鱼人工养殖在我市快速推广,先后灵台、泾川、崇信、崆峒都建有甲鱼养殖场,价格也一路飙升到600~800元/kg,走到了事业辉煌的顶点;但随着南方甲鱼和东南亚甲鱼的大量进入,甲鱼价格一路走跌,事业进入低谷;现除灵台有零星养殖外,其它各县区不再养殖。20年来,我市在中华甲鱼人工孵化、养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首次利用市内土著渔业资源人工驯化成功,并形成优势养殖品种,形成了成熟的甲鱼繁殖及养殖技术。保存了部分中华甲鱼原种亲鱼。目前“中华甲鱼”在我市灵台县(区)套养面积3.3hm2,产量2000多kg,产值16万元。但是,近年来由于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土著鱼类资源不断减少,种质退化、濒临灭绝,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着我市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2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是土著鱼类的开发利用还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财政支持力度不够,经费缺少,工作全面开展有一定难度。二是我市水库、塘坝大多隶属于水务部门,而土著鱼类的开发利用工作又由农牧部门从事,这给开发利用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许多的不便。三是我市只有三个县(区)建有渔业工作机构,其余四县与畜牧部门合署办公,造成机构工作不专一,影响工作的效率与质量。四是我市在土著鱼类的人工繁殖方面还经验不足。 3开发利用前景及开发措施 土著经济鱼类,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加强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的研究,了解鱼类资源的分布、洄游、繁衍等生物学特性,掌握高效、合理开发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是渔业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3.1提高鱼类资源的保护意识 鱼类资源枯竭,水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因此大力宣传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意义和重要性,普及环保知识,提高群众保护鱼类资源意识,使保护鱼类资源成为群众的自觉行为。同时,要加大渔政执法力度,严格按照《渔业法》、《野生水生动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管理鱼类资源。 3.2建立自然保护区 在土著鱼类分布区域、产卵场,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水域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资源增殖放流,恢复衰退种类的资源,定向改造水域鱼类组成,增加水域的自然资源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以达到土著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的。 3.3加强重点水域渔业资源调查工作 在重点水域,每年进行一次土著鱼类资源调查、评估鱼类资源存有量,计划可捕量,定期调整重点水域内主要种类捕捞限额计划,确保自然水域主要种类的资源量。 3.4建立种质资源库,保护鱼类资源 通过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研究,选择鱼类分布的水系,建立水产重要种质资源生态地的自然保护区或天然生态库,对鱼类资源进行原地保存。作为水产主要养殖品种,利用现有原种场和良种场,建立人工生态库,对鱼类资源进行异地保存,科学合理地繁殖所保存的原良种,向生产提供大量的原种苗种。同时,引进良种,培育出杂交新品种。 3.5强化土著经济鱼类的开发利用 #p#分页标题#e# 我市辖区水域资源丰富,水库、池塘、塘坝、河流等各类水面2000hm2,适合各种淡水土著鱼类的生长、发育与繁殖,具有广阔的养殖发展空间。 4小结 土著经济鱼类长期生活在我市的自然环境中,有抗寒、耐盐碱等特点,较外来品种更适应我市自然条件,我们要立足当地资源,开发土著经济鱼类,选择有价值的研究其生物学、生态特性,摸索养殖和繁殖技术,进行开发利用,达到推广应用的目的,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我市水产养殖结构调整和渔业经济的发展。
土地整理农田水利设计研究
1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我国的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等情况日益严重,水土整理工作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农业是国家发展的一大部分,也是国家进步的基础,农用地是当前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的土地整理,能够提高对土地和利用率和分配率,增加农地的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土地整理,我们顾名思义,是以土地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为指导依据,分析其指出的目标与作用,通过各种合理的手法对田、水、林等方面规划、治理、我们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法律等多途径来实现这种整改,以此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改善当前我们的劳作环境,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土地整理中,农田水利工程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我们要合理规划田地的灌溉和管道配水,增强对土地的管理力度,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达到作物产出高质、高效的目的。农田水利一般是指对洪涝、盐、碱等地区的综合治理,并对水资源合理安排,对整体资源和灌排渠系进行统一的安排,使水利工程的主体和其他社会工程的交集合理。
2水利工程项目地区的水文地质调查
在农田水利建设之前我们要先对相关地区进行一定的资源调查,首先,我们要先调查所在地区的水源、水量、可利用水量等,计划出科学、可行的灌溉计划,根据灌溉的保证率进行平衡数值分析,需水量的考虑要结合项目实施的目的及土地利用方向,整体要协调,各环节相互对应,对水资源的设计要考虑地区种植作物的需求,根据不同的生长周期进行不同的制定,合理平衡水资源。
3设计标准
农田的灌溉输配水项目,其作用是要将合理的水量输送至田间,包括对渠道系统和系统内建筑物的合理安排。排水工程的意义是将田间的多于水量排除,为作物生长营造适宜的水分环境,排除多余的地表水、地下水。《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都是我们进行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的相关标准,在进行灌溉工程的设计时,我们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准确的灌溉设计保证率,通过对水文数值、水土资源、作物品类、项目规模,运作方法等多方面结合,以《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为指导依据,进行规划设计。一般情况灌溉保证率为75%,其保证率的数值,基于作物组成和地区水土资源的不同,也会有相应的变化。
4灌溉渠道系统设计
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思考
摘要:紧紧围绕“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新思路,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引领,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三条红线”控制管理为抓手,强化依法治水、依法管水,强化水生态保护和水质目标管理,加强计划用水、定额用水、计量用水管理,全面推进以取用水计量监控为重点的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逐步构建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相适应的取用水户、饮用水水源地、水量监控体系,为水资源有效管理和考核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德州
1背景
为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取用水情况,提高水资源管理精细化水平[1],2021年6月,水利部印发了《关于强化取水口取水监测计量的意见》,对强化取水口取水计量工作作出部署。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2]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主要工作抓手,是保障水资源有效管理和保护的前提。2012年以来,国家、山东省先后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有关文件,对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4项制度,用水总量控制[3]、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并对加强取水口监测计量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加强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实现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既必要又迫切。德州市要站在全市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组织领导,把加强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作为深入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大举措切实抓好落实。2021年,山东省水利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行动整改提升工作的通知》,德州市水利局快速响应,积极协调,结合德州实际,抓紧研究制定《德州市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3年)》。
2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目标及内容
2.1取水口监测计量体系建设
目标德州市计划用3a的时间,加强和完善全市辖区内取用水计量监控设施建设,逐步扩大水资源监控的覆盖面。(1)2021—2022年,工业和生活取用水计量或在线监测的比率原则上要达到90%以上(按实际用水量计算),对大(2万hm2及2万hm2以上的)中(2万hm2以下0.67万hm2以上的)型灌区主要取水口全部实现在线监测,饮用水水源地监控实现全覆盖。(2)2022—2023年,对管径在20cm以上、具备取水计量设施安装条件的农用灌溉机井,应安装计量设施;对管径在20cm以上、暂不具备取水计量设施安装条件的以及管径20cm以下的机井,可采用以电折水等方法计量水量。不具备以电折水条件的,应在摸清区域机井底数的基础上开展典型样本计量,合理推算区域地下水开采量。(3)2022—2023年,要完善农业取水量折算和推算管理。对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安装取水计量设施的农业灌溉取水口,可采用以电折水等方法计量水量。对不具备折算条件的,可按照用水统计调查制度规定,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推算区域农业取用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