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水资源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水资源规范经验
水资源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物资之一,是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现阶段水资源问题令人堪忧。我国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影响工业产值2300亿元,农业灌溉每年缺水达到300亿立方米,直接影响粮食生产稳定和发展。目前,50%的地下水被污染,70%以上的地表水属于四类以上的水质,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此外,地下水超采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地区出现海水倒灌,如华北地区形成的地下漏斗世人瞩目。 上述问题的解决,一靠科学技术,二靠管理规划。但在我国现阶段,管理的作用常常受到忽视,科学合理的管理所起到的作用有许多是单凭技术无法实现的。而且科技的发展推广,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管理的制约。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管理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国外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积累的经验和一些颇见成效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以下将在行政政策、法律法规、价格调控、宣传教育等几个方面,介绍一些其他国家在水资源的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1 政策管理 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在水资源的调配、使用、管理、保护等方面都起着控制、监督、规范、协调的作用。合理的政策能从国家社会的长远利益出发,从宏观上充分发挥远瞻性,兼顾全局。 1.1 政策的指导调节作用在一些规模大、周期长的规划建设和工程项目中尤为突出 以跨流域调水为例,由于跨流域调水是一个系统工程,相对于长期的社会效益,短期经济效益不太明显。因此,国家在制定调水政策时,政府应对此类工程的投资给予较多优惠鼓励政策。例如美国,政府对防洪、环境保护项目直接给予拨款;对灌溉项目实行40~50年的无息贷款;对发电、供水等综合效益的项目实行长达50年的低息贷款,且建设期免息。另外,政府还会根据需要,授权工程建设部门发行各类债劵筹集建设资金,以及通过征收受益地区和受益行业调水建设基金等形式筹集建设基金。 在跨流域调水运作中,许多国家还对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美国政府对跨流域调水工程从规划设计到运行管理的各个环节均投入大量财力与人力,就调水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制订各种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防止和处理一些可能出现的不利影响,使工程的最佳环境效益得以实现。俄罗斯政府针对调水工程对环境有利的与不利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短期的与长期的、暂时的与积累的、一次两次的与多次的相互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与反复论证,以期消除环境隐患。 1.2 政策对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所起的促进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从很大程度上讲,新技术的发展取决于国家的政策。美国加州政府限制农用电电费,农业用电每千瓦时只有0.08美元左右(合人民币0.7元),就为节能高效的农用机具的推广铺平了道路。从而使世界先进节水灌溉技术在加州都得到了较好应用。 1.3在水资源的使用方面,合理的政策措施对缓解用水紧张,解决资源相对缺乏的局面,厉行节约也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在城镇生活用水方面,美国政府在1992年为全国家庭用水固定装置的用水量规定了统一标准,并取得成效。这项措施使家庭用水从每人每日291L下降到204L,削减了30%。同时推广家庭供水循环系统,所用的水有5%取自下水道,提高了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 为了提高整个社会的用水效率,美国、以色列等国,厕所冲洗、园林和农田灌溉、道路保洁、洗车、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 为了有效利用中水,这些国家在上水道和下水道之间,专门设置了中水道。为鼓励设置中水道系统,政府制定了奖励政策,通过减免税金、提供融资和补助金等手段大力加以推广。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政府也大力提倡使用中水。此外,积蓄雨水、利用雨水是日本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近年来积极推行的节水政策。在日本,人们把雨水引入到中水道里,供冲洗厕所等使用。与中水道、工业废水处理场相比,雨水利用设施的有利之处在于规模小技术处理简单、维修容易,而且水质较好。目前,东京都、大阪府、福冈市、千叶县、香川县等不少地方政府都相继制定了条例,通过各种办法积极促进对雨水的利用。 2 经济管理 经济手段和价格杠杆作为一种重要的调节方式常常能够自发地协调各种资源的配制和使用,弥补政策管理的滞后。各国政府在处理水资源问题时也不无例外地将其作为一种必要手段。以下是其他一些国家在价格调控方面的一些做法。 美国东部水资源较为丰富,实行累退制水价制度,大水量用户水价低,小水量用户水价高。对于居民生活用水,一般采用全成本定价模式,对于农业灌溉用水则采用“服务成本+用户承受能力”定价模式。美国西部地区,如加利福尼亚州,由于水资源十分紧缺,服务成本定价模式和完全市场定价模式较常见。同时,美国水费中一般都包括排污费。 英国水价(包括居民生活、工业和农业灌溉用水价)的制定是在充分考虑用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完全按市场经济条件下投入-产出模式进行运作,以确保回收成本,并有适度盈余。国家只是对水价制定设定一个价格上限,进行宏观调控。采用全成本定价模式,其水费由水资源费和供水系统的服务费用构成,后者包括供水水费、排污费、地面排水费和环境服务费。 法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极高,水资源丰富,且开发利用程度高,国家财政具备较大的财力来调控水价或对农业用水给予补贴支持。法国水价构成中包括水资源费和污染费等项税款,实行水费和税费相结合的双费制度。居民生活用水水费采用“边际成本+承受能力”的定价模式,而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水费采用“服务成本+承受能力”定价模式,但后者因以水税的方式收取了水资源费和污染费,实际上也是采用了“全成本+用户承受能力”定价模式。#p#分页标题#e# 埃及政府多年来推行不同的水价政策,即对不同的用水对象和不同的用水地区,制定不同的收费标准。具体做法是:农业和农民用水一直免费;城市居民则根据情况区别对待,即对收入存在差异的不同住宅区,收取不同的水价。富人区水价高,反之则较低,有的甚至只是象征性地收费。 以色列政府通过立法,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用水计划是按每年降水量、种植面积、最佳需水量按户分配。用水量在计划内70%者,水价按100%收,70%~100%的部分按水价加收2/3,超额部分4倍收费,从而使农民自觉地提高水利用率。 3 法规管理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除了制订有关的水利政策外,还必须制订和建立相应的法律保障体系。无论是工程的组织建设、管理机构设置、职责划分、运行调度,还是水量控制与分配,以及水事纠纷的处理等,都要有相应的法律或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作依据,且能在实践中严格执行,以保障相应行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正常进行。 许多国家对水资源的管理都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其最明显的法律是水法,这些法律对水权的界定、分配、转让或交易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如俄罗斯《水法》规定,所有一切水体均属国家所有,属国家所有制范畴的水体不得转为市镇单位、个体公民和法人所有。并对用水户取得水权以及水权的转让作出了规定。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水法》则对水体的所有权、使用权、水使用权类型、水权的分配、转让和转换作出了明确规定,而且,其地区范围内任何形式的水权分配、转让和转换都是基于该法律来进行的。美国《俄勒冈州水法》制定了内容丰富具体的条款,该水法对水资源管理机构、水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以及水法制订的依据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该水法分别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使用权的界定、分配、转让与转换、调整和取消以及新水权的申请和申请费用都作了非常具体的规定。以色列政府对水资源实施严格监管。1959年颁布的《水资源法》,规定了以色列境内所有水资源均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调拨使用,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开采地下水。以色列为此专门设立水资源委员会,具体负责水资源定价、调拨和监管。埃及也是较早对水资源进行立法管理的国家之一,规定无论是地表水、地下水、还是工业废水等,一律由水资源灌溉部实行统一的管理与分配,还明令禁止私人和公司对水资源的滥用。对农业立法工作做得尤其细致,详细规定了地下水和地表水的使用方法,鼓励私人投资治理沙漠等。 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尽相同,因此在制定具体法规时也各有异同。例如,各国在用水优先权的分配上,几乎所有国家都规定家庭用水优先于工农业和其他用水,但在时间上则根据申请时间的先后被授予相应的优先权。当水资源不能满足所有要求时,水权等级低的用户必须服从于水权等级高的用户的用水需求。例如,西班牙的水法规定,首先应根据用水权优先等级进行供水。在用水权优先等级相同的情形下,依照用水的重要性或有利性的顺序供水;当重要性或有利性相同时,先申请者享有优先权。而日本水法则规定,对于两个以上相互抵触的用水申请,审批效益大者,不再考虑“先提出者优先”的传统做法。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权属分配问题上,各个国家水资源状况、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法规制订主体不同,所实行的水权管理体系也不尽相同。如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的水权体系为滨岸权系,而加拿大、日本的水权体系则为优先占用权体系。即便是同一个国家,由于地理、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水权管理体系也不一样。如美国的阿肯萨斯、特拉华、佛罗里达、佐治亚等州,由于水资源较为丰富,采用的是滨岸使用权许可体系;而美国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大部分州,如犹他州、科罗拉多州和俄勒冈州等,由于干旱缺水,用水较为紧张,采用的则是优先占用水权体系。 4 宣传教育 除了用制定各种政策法规等硬性的手段来调控人们对水的使用,许多国家还十分注重依靠宣传教育等一系列活动来加强人们的节水环保意识,促使人们自觉地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增强全社会对水资源利用的重视。 埃及作为一个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热带沙漠气候的干旱国家,全年干燥少雨。为解决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埃及在2002年开始在8个省开展“全民节约饮用水”运动,并逐步将这一运动推广到全国其他地区。全民节水运动包括:有关部门通过讲座和培训等形式提高国民特别是儿童和家庭主妇的节水意识,使他们掌握各种行之有效的节水办法。杜绝对水资源的浪费,限制工业用水,对大企业浪费水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这一活动得到了联合国的支持,最终实现了饮用水的消费量降低40%的目标。 日本在宣传节水上非常用心。许多用品上都有宣传的标志。国家专门还为儿童拍摄了节水的电影片。在日本,8月1日是水日,8月1日~7日是水周,许多半官半民的中介机构,如水资源开发公团和水资源协会等,经常性地协助政府进行提高节水意识、普及节水方法的宣传活动。日本内阁发表的一份“关于水的民情调查”报告显示,有65%的被调查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意节水”。 综上所述,管理在水资源利用中应该扮演一个积极而重要的角色。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自然条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尽相同,但各国政府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却有一系列很相似的做法,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出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举措。 (1)重视政策的制定 加强政策的灵活性,应地制宜。对大区域的工程建设特别是一些综合效益、远期效益大于局部效益、短期效益的项目,予以政策倾斜扶持。推行鼓励节水的政策和制度,如用水许可证,制定技术规定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等;要求企业配置污水处理系统,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采用流量测定法,探声测定法等技术对管道进行维修管理,减少跑、冒、滴、漏等损失;研制并采用免费安装方式推广节水型龙头,不改装而仍超量用水实行加价罚款等等。 #p#分页标题#e# (2)加强水的立法立法内容包括水资源开发、保护、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规划、水灾防治、水质保护、水纠纷调处等各个方面。并建立系统完善的水权制度,规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并对用水量进行管理。规范实施水权登记和用水许可的程序,范围;明确许可用水的条件、期限、用水权的等级及用水权丧失、废止或转让的规定,以及有关奖励和处罚的原则等。国家还可以以立法的形式确定水资源管理机构的设立和职能的授予。 (3)利用经济杠杆促进节约用水 实行累进制水价,给每户每月用水规定一个基本水量,在此界限内按优惠价格收费,超出部分按较高价格收费,超出越多价格越高。优惠水量限界一般按收入较低、人口较多的家庭的基本需水量确定,通常在8~20立方米之间,因此水费不会成为低收入居民太大的负担。居民用水最高价与最低价的比值大多在3~6倍之间。在有些供水量季节性差异较大的地区,可以实行季节性水价格予以调控,缓解季节性差异所带来的用水矛盾。 (4)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利用各种传媒进行宣传,加强相关部门的教育、监督、引导作用,将节水和水资源保护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树立全民的节水意识,提高全社会对水的利用效率。据预测,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届时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750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将达到极限。不光是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用水需求增加,水污染日益严重都加剧了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面对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在加快开发新技术的同时,还必须加大更新管理方法的力度。必须看到,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加强科学管理能起到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大的作用,所以多借鉴一些其他国家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若有选择的加以利用,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则可以有助于协调资源分布与需求差异的不平衡,缓各地区各行业间的用水矛盾,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是不无裨益的。
水资源利益补偿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管理,增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当务之急是构建完善的水源地利益补偿法律制度体系。 一、抚顺水源地利益补偿现状 以辽宁省抚顺市为例,该市2010年水资源总量达91.3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三位,流域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1条,其中浑河在大伙房水库以上河长169公里,流域面积5437平方公里。大伙房水库库容58亿立方米,为全国九大重点水源地之一,也是辽宁中南部七城市生活水源地。目前,抚顺水资源保护工作面临重重困难。如省重点水源涵养区清原满族自治县,多年来为保护生态仅林业建设投入就达数亿元,执行禁伐限伐政策导致年财政收入减少3800万元;关停企业110多户,减少年产值3.25亿元,职工下岗3550人。该县付出的巨大牺牲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清原县从上级部门处获得的相应水资源涵养补贴自1996年来仅100万,近年来虽略有增加,但相对于为保护水资源而减少的损失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新宾、抚顺两县的苏子河、社河等流域的情况也是如此。水源地区为保护生态而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停滞,作为受益者的国家、上级政府与下游地区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偿,显然有违公平,也不利于水源地的持续保护。 二、水源地利益补偿法律制度分析 (一)我国水源地利益补偿法律制度存在的缺陷 一是利益补偿的思想虽然在法律中有所体现,但很不系统规范,多见于政策和地方法规。政策的不稳定性和地方法规的地域性、低效力性限制了补偿工作的开展;二是利益补偿资金数额有限,来源渠道单一。理论界达成共识的“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缺乏具体的制度支撑,最终形成“上游地区负担、下游地区受益”局面;[1]三是“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没有体现对为改善水源地生态功能而遭受损失的地区给予补偿,导致受益者无偿占有环境利益,保护者得不到相应的经济回报。[2] (二)部分地区水源地利益补偿的实践 东江源区是我国生态补偿实践的表率。东江发源于江西省矿产丰富的寻乌、安远、定南三县,为确保东江水质,江西省政府对矿产开发采取一系列政策限制,制约了三县的发展。2006年《东江源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从2005到2025年,由国家协调建立流域区际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广东省每年给这三县1.5亿元资金,用于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来源主要是从东深供水工程水费中解决。[3]综上,在水资源保护问题上,在国家出台《生态补偿法》之前,辽宁省可以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先行制定水源地利益补偿办法,抚顺市及清原、新宾两个自治县可以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相关规定制定水源地利益补偿条例,形成省、市、县多层次的完善的地方水源地利益补偿法律制度体系。 三、抚顺地区水源地利益补偿具体制度设计 (一)水源地利益补偿制度的主要内容 1.补偿原则 目前的“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污染者付费”原则体现了对水资源破坏者的惩罚,但这不是最终目的。西方走过的弯路证明,亡羊补牢虽能一定程度减少危害,但只有未雨绸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水源地利益补偿原则必须加入对保护者的补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水源地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因此,科学的水源地利益补偿原则应该是“开发者保护,污染者付费,保护者获补偿”。 2.补偿主体 水源地政府、企业和居民为保护水资源做出了牺牲,国家从中获得了生态和社会效益,因此,中央政府应给予补贴;下游政府、企业作为主要的受益者应是补偿的主体;下游地区居民也应承担一定的象征性补偿责任。 3.补偿对象 水源地区经济建设让位于流域生态保护时,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财政收入要减少。因此,为水源地保护付出代价的抚顺三县政府、企业和居民都应是补偿的对象。 4.补偿标准 应综合考虑下游的收益与水源地的付出,水源地的付出一是水资源保护的直接投入如植树造林等,可依据相关数据予以量化;二是为保护水资源受政策限制的损失,这很难量化,上下游地区提供的数据可能相差甚远。因此,要综合水源地的数据积累、下游地区的收益,以及其他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来综合考虑。 5.补偿方式 首先是政府补偿,应该包括以下几项:一是专项补贴。当水源地政府为保护生态而导致经济发展停滞时,市场补偿是来不及支援的,这时国家和上级政府的专项补贴必须发挥作用;二是政策优惠。政策优惠应该有所侧重,发达地区不给优惠也有实力进行生态保护,但优惠资金用在新宾、清原这两个国贫县、省贫县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对口支援。主要是下游地区对抚顺三县水源地区提供资金、技术、项目扶持等。其次是市场补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益者和供给者间的补偿。浑河等流域水资源的受益者可将经济收益的一部分直接以资金形式返还给抚顺三县;二是地区间的补偿。浑河流域下游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水平、所获取的收益、水源地提出的补偿要求与抚顺三县协商确定资金补偿标准;三是部门间的补偿。如有“北方第一漂”之称的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的红河谷漂流每年仅门票收入就近亿元,从其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保护植被和水利部门修建水利工程的补偿,既能改善整个地区的水资源环境,同时也有利于旅游景点的进一步发展。陕西省耀县每年从水资源税收中提取10%补偿给水源区就是采用了这一形式。[4] #p#分页标题#e#
总之,应坚持政府补偿为主、市场补偿为辅的原则,由辽宁省政府协调建立浑河、柴河、富尔江等流域区际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安排专项资金交给抚顺三县用于水源地保护。 (二)建立有效的水源地利益补偿资金筹措机制 1.完善水资源使用费制度 目前我国水费和水资源费标准低,排污收费制的实践效果也不理想。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是当然的“经济人”,在面临或运行排污设备或缴纳排污费的选择时,企业当然要做“成本分析”,排污费相对的低下,使得企业更倾向于后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低廉的排污费反倒使企业心安理得地破坏环境,从而导致了水资源环境的恶化和保护任务的加重。因此,应提高水费、水资源费和排污费征收标准,并从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水源地利益补偿。 2.建立科学的转移支付制度 从全国看,国家有限的资金多是流入大型水利工程建设,这对于水资源保护当然是必要的。但有些工程是“锦上添花”,而用于水源地利益补偿则是“防患于未然”。因此,应将水源地利益补偿纳入公共支出范畴,通过科学的转移支付,将重点放在水源地涵养水源、移民安置、企业关停补偿等方面。 3.建立水源地利益补偿基金制度 基金来源渠道是非常广泛的,可以是中下游地区企业每年的利润收入,也可以由公益部门组织募集,当然也可以是来自企业和个人以及一些慈善组织的捐款。 (三)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责任追究制度 要明确省、市、县主管部门及财政、价格、审计等相关部门职责,强化利益补偿资金征收、使用和管理监督;对截留、挤占、挪用、浪费补偿资金等违法行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确保补偿资金足额及时收缴、拨付并充分发挥作用。辽宁境内有辽河、浑河、太子河等360多条河流,这些河流的生态状况制约着辽宁发展的脚步。目前东南部地区由于植被较好,水量水质较稳定,其他河流的状况则令人担忧。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构建完善的水源地利益补偿法律制度体系来强化水资源保护,为辽宁振兴提供不竭的优质水资源。
水文水资源防洪问题
摘要:水文工作是确保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开展的基础,而水文资源则事关水利工程的发展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所以,加强水文水资源环境现状与问题研究的力度,强化水文资源管理,提升抗洪能力,在当前的水利建设中意义重大。
关键词:水文资源;防洪减灾;管理措施
引言
洪涝灾害就是洪水爆发后对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所造成的危害。对于洪涝灾害,相关部门需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强化水文水资源的管理,做好防洪减灾工作,避免灾害发生。
1水文水资源环境现状
1.1经费不足,建设基础较差
近些年政府部门已经在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中持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由于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再加上受到以往水文水资源环境基础差、技术水平偏低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制约了我国水文水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作为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水文水资源的最近投入力度,保证项目工程的有效落实。
县域水资源状况及保护
1水资源现状 根据晋城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成果可知,阳城县水资源总量3.3669亿m3,其中地表水量2.9746亿m3,地下水量2.6270亿m3,重复计算量2.2347亿m3;可开发利用量2.0643亿m3,其中地表水量1.84亿m3,地下水量1.4616亿m3,重复计算量1.2373亿m3。根据2010年用水统计资料,全县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总取水量为8323.0万m3。按取水用途分,生活用水906.0万m3,生产用水7246.0万m3(阳电用水2211.0万m3),生态用水18万m3;按水源类型分,地表水用水量3919.3万m3(阳电用水2211.0万m3),地下水用水量4023.7万m3,废污水380万m3。 2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2.1降雨量与水资源开发量的不对称性 众所周知,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雨补给。阳城县多年(1977—2009年)平均降雨量为580.7mm,其中,1977—1987年平均降雨量为593.7mm,1988—1998年平均降雨量为580mm,1999—2009年平均降雨量为565.1mm,由此可见,降雨量在逐年减少,有限的降雨未能有效补给地下含水层,造成全县范围内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与此同时,全县水资源开发利用量从20世纪90年代呈直线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末,全县总取水量为3200万m3,是80年代初的2.5倍。2000年国际阳电投入运行后,全县取水量骤增,2010年全县总取水量高达8323万m3。降雨量和取水量的反比增长使全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形势严峻,前景不容乐观。 2.2水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严重 随着取水量的增加,排向自然界的污水也必然增加。截至2010年底,全县年均排放废污水量达2000余万m3,而县城生活污水排放量每年高达360万m3,且90%以上的废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向河道水体或沟谷中,使河道水源受到严重污染,进而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2.3地表水工程控制能力低,地下水局部超采,加剧了水环境恶化 阳城县地表水控制工程大多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多年运行,大多数不能发挥效益。截至2010年底,全县共有200余眼深层井,地下水资源的年开采能力已达4000万m3以上。由于无序开发,致使局部地区深井密集,地下水资源过量开发,水环境严重恶化。 2.4采矿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严重 煤水共存于一个地质体中,由于煤矿的无序开发,造成水资源量减少,水质污染严重。随着井下采空区的不断扩大,引发地层变形、冒顶、地面塌陷、裂缝等不良地质现象,破坏了含水层的原始结构,使地下水大量涌入坑下,有时地表水也会沿着地面裂缝漏入坑下形成矿坑水,从而造成矿区附近浅层水位下降、水井干枯、泉水断流、水源工程破坏等现象的发生。2.5硬化面对水资源的影响随着城市建设扩张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硬化面急剧增加,村村通公路建设以及全县许多村庄的大街小巷都进行了硬化,加之在人行道、停车场、林荫道、广场等地进行了地面硬化,铺设了大量传统的水泥地面、水泥方砖或沥青路面。由于其均为不透水材料,使得降雨不能有效入渗地下,而是在短时间内形成径流白白流失,大大减少了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的机会。 3保护对策 3.1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统一管理 首先,要严格有序地开发利用水资源,坚持先地表、再浅层、后深层的开发顺序;实行先解决饮用水,再工农业用水,并兼顾生态用水的配置办法。其次,要严格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对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水资源论证。尤其要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杜绝无度开采,盲目开采,违法乱采。三要改进水资源管理方式,全面实现水资源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根据省市水资源管理部门的统一部署,全县积极启动了水资源取水远程监控系统建设,并逐步增强对水位、水质的远程监控,实现了“三位一体”的自动化管理模式,提高了水资源科学管理水平。 3.2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水资源 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总体规划。“十二五”期间要逐步完成望川水源地、五龙沟水源地等重点水源地的规划工作,并着力要求所有新上项目必须服从水资源的总体规划,做到以水定项目,以水求发展。其次,要按照全县水资源总体规划要求,合理配置调度水资源,跨流域进行调水,拦住边境水以补充全县工农业发展和缺水地区的用水需求。要重点抓好张峰水库一干渠调水工程、南部山区园河及竹园泉调水工程,以缓解该县工业园区的用水压力和沿线缺水村庄的用水需求,并逐步对莽河、杨柏河、西哄哄河等边境河流进行合理调度和配置。 3.3充分利用各类水源,提高水资源的承载力 在农业用水方面,要充分利用雨污资源发展农业灌溉,重视农田灌溉用水的管理,降低单位面积用水量,积极开展雨水蓄水工程,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在各乡镇村充分利用沟谷河道,着力建设人字闸、淤地坝以及旱井、水窖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并积极利用农村污水来发展农业灌溉。在工业用水方面,各用水企业要严格按计划用水,大力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降低水耗,建立循环回收系统,尤其是各煤炭企业要充分利用大量矿坑排水,逐步推进废水资源化,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在城市用水方面,一方面要加强城市供水管网的改造和建设,另一方面要提高居民合理有效用水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安装节水器具,提高城市居民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3.4全面实施保水蓄水工程,加强雨洪资源利用 阳城县的保水蓄水工程主要包括水库、塘坝、蓄洪池、旱井、水窑等,全县21座水库中有18座为病险水库。“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抓好病险水库的改造工作,充分利用原有工程拦洪促渗增加水资源量。同时,要加大地表水特别是边界地表水的利用力度,建设一批地表水控制工程,增大雨洪控制利用,把当地降雨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并促进地表水的入渗,弥补水源的供需缺口,达到防洪减灾、减少径流污染及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p#分页标题#e# 3.5更新和改造现有供水工程,加大新水源地建设 首先,要更新和改造原有供水工程,大幅减少单村供水,逐步在所有乡镇实现连片集中供水,这样既节约了水资源,又降低了用水成本,从而达到合理利用和置换地下水的目的。其次,要加强水源地建设,重点抓好望川水源地开发和五龙沟水源地续建工程,着力完成西冶水库和磨滩水电站工程续建工作,并逐步完成沟底、东铁、园河、竹园、阳陵、上河、西哄哄、窟窿山洪水、杨柏等10座新建水库工程。 3.6重视水污染防治,实现污水资源化 阳城县工业、城市生活污水的无序排放,不仅污染了地表水,而且不同程度地污染了地下水,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直接影响到全县人民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凤城镇下川、南北安阳一带,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南、北安阳两村因深井污染已停止使用地下水。因此,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强制污水达标排放,已成为摆在水利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当前水资源污染治理的主要方式是减少废水污水的排放量,降低排放率,并对所有排放的污水进行严格控制,使排放的水量水质达到排放标准。同时,在人口密集和工业发达的乡镇要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建立一套完整的污水处理系统,以提高生活污水排放标准,实现污水资源化。 3.7重视水生态环境,促进水资源再生 为促进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首先,要加强水源地保护,所有的水源地都要划定保护范围,严禁在水源地保护范围内从事危害水源安全的活动。其次,要积极利用一些工程措施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力争在一些入渗条件好的河流或沟谷建拦水坝或水库,这样既拦蓄了天上水,还有效补给了地下水。三要对人行道、广场、林荫道等公共场地的传统硬化面或方砖进行改造,达到蓄渗雨水、回补地下水、涵养水源目的。四要坚持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着力实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全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城区水资源承受能力
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城市自身水资源已经无法承载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首要的就要根据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工农业结构、布局和人口的发展规模、趋势,对当地的水资源承载能力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 一、区域人口社会经济概况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全市总面积1.58万km2。源城区为河源市辖区,总面积为364.8km2,2008年户籍总人口29.74万人,常住总人口32.16万人,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平稳态势,人口出生率为12.6%,自然增长率为7.1%。2008年全区生产总值43.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5%。三大产业结构由2007年的4.9:54.1:41.0调整为4.6:57.5:37.9。河源市地处东江中上游、韩江上游和北江上游,区域内河流众多,多年平均年径流总量为151.3亿m3。总的来说,河源市水资源丰富,但源城区的水资源并不丰富。源城区境内的河流同属于东江干流水系。东江干流和一级支流新丰江穿越境内,除东江和新丰江两河段外,还有埔前河、七礤河等10条集雨面积在100km2以下的河流。源城区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约为1,878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3.94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1.59亿m3。源城区水利工程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要求,现状供水工程设计供水能力为1.26亿m3,现状供水能力为0.87亿m3。 二、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系统 水资源承载能力指的是在一定流域或区域内,其自身的水资源能够持续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的生态系统的能力。 1.趋势预测法 趋势预测法又称时间序列预测法、趋势分析法,是将历史资料和数据按时间顺序排列成一系列,将连续的相同指标或比率进行定基对比和环比对比,得出它们的增减变动方向、数额和幅度,根据时间顺序所反映的经济现象的发展过程、方向和趋势,将时间顺序外推或延伸,以预测经济现象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平。 2.评价指标 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定义,水资源承载能力最终反映在区域内一定生活水平下水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总量。因此,承载人口是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大小最直接的指标。现选取以下5个指标来计算评价河源市源城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1)预测人口数量(P预测),指源城区未来水平年人口的预测值。(2)水资源可承载人口数量(P承载),用来反映未来水平年水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能力。(3)未来人均年综合需水量(Q综合),指未来人均直接需水量和间接需水量之和,直接需水量指居民日常生活需水量;间接需水量包括国民经济发展需水量和生态环境需水量;国民经济发展需水量是指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所带来的需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是根据河源市源城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计算,主要有蒸发需水量、河道需水量、园林绿化用水量和环境用水量。(4)预测需水量(X),是对源城区未来水平年需水量的预测。(5)承载比(CR),指未来水平年预测人口数量与水资源可承载人口数量的比值。 3.分类系统 分析所采用的5个指标中,承载比(CR)能够直观的反映出水资源承载能力状况。可根据这个指标来划分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类型。参照土地承载能力的分类系统,将水资源承载能力分类系统定为两级:基本类型和亚类型。根据指标值的大小可分出3个基本类型:超载、临界、富余,基于这3个基本类型,根据承载状况,按高、中、低进一步划分可得到亚类型。具体的划分标准,见表1。 三、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计算 1.分析计算思路 按照经济的发展速度,分为经济高增长、经济低增长2个方案。按节水力度的大小,又分为基本节水方案和优化节水方案。按高增长基本节水、高增长优化节水、低增长基本节水、低增长优化节水4个方案,以2020年、2030年、2050年作为研究的时间点,对河源市源城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计算。根据源城区的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及水资源现状等的资料,通过分析源城区人类生存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计算不同水平年预测可供水量下的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分析判断水资源可承载人口数量与预测人口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对源城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做出判断。 2.计算结果 根据以上分析计算思路,计算得出2020年、2030年、2050年高增长基本节水、高增长优化节水、低增长基本节水、低增长优化节水4个方案下源城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见表2。利用表2的计算结果,分别计算出不同水平年不同方案下的承载比(CR),进而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分类标准,对相应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类型进行划分,划分结果见表3。 3.结果分析 基准年2008年,源城区水资源可承载的人口数量为33.14万人,比实际人口多出32.16万人,处于低度富余状态(IIIC)。从源城区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及评价的结果来看,2020年低增长方案,水资源承载能力略高于预测的人口数量,处于低度富余状态(IIIC),但是高增长方案,水资源承载能力都低于预测的人口数量,处于低度超载状态(IC);2030年和2050年,无论是高增长方案还是低增长方案,无论是基本节水方案还是优化节水方案,水资源承载能力都低于预测的人口数量,处于低度超载状态(IC)。结果表明,在不增加工程措施的前提下,未来水平年里,虽然优化节水方案下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较之基本节水方案有明显的提高,但是源城区的人口仍然没有发展空间,人水关系呈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水资源将成为源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四、结语 近年来源城区的经济正在高速发展,要满足经济高增长的需要,使人水关系长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就必须对区域内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有效的措施,如推广节水措施、加强工程措施、推进污水治理、强化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管理,以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p#分页标题#e#
鄂西生态圈农村水资源进展途径
随着自然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低碳环保也不再流于一种形式。旅游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步趋于一种文化、一种经济。水资源作为自然母体资源,它的科学发展与以人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与此同时,水资源危机却日益凸显,水资源科学发展也将是决定鄂西生态圈成败的关键。 1农村水资源在鄂西生态圈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鄂西生态圈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和东西二、三级阶梯衔接带、我国中东部地区南北生态屏障与东西向长江生态走廊的接合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 1.1水资源的战略作用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资源之一。它是农业乃至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在鄂西地区,农业用水在用水总量中比例最大,它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林牧渔业用水、人畜生活用水以及农村工副业用水等。青山绿水更是鄂西生态圈的最大亮点,可以说,没有水就谈不上发展,就谈不上鄂西生态圈建设。在鄂西生态圈建设的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水资源的科学发展。 1.2农村水资源促进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 水是自然环境最为普遍、最为活跃的物质,水是地表形态的塑造者,许许多多优美的自然风景都是在水的参与下形成的。同时水域还能调节气候,美化环境,水经过开发具备观赏价值和娱乐价值,即具有了旅游资源的意义。良好的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旅游业发展。一方面,生态环境建设的新成就,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增添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造就了新的旅游时尚,催生了新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方式。因此,保护水资源和环境,有利于鄂西生态圈旅游业的发展[1]。 1.3人水和谐战略是建设鄂西生态圈的关键 鄂西生态圈文化厚重、旅游资源独特,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优秀旅游胜地,既具有悠久的荆楚文化,又拥有大量的名胜古迹和秀美的自然景观。圈域内拥有长江三峡、武当山、神农架3处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和三峡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丹江口水库等现代工程建设奇观。遵循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科学发展的原则,以水为主线,把荆楚文化、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效融为一体,培育彰显鄂西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将有助于把鄂西生态圈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文化中心和战略支点,是建设鄂西生态圈的关键所在[2]。 2鄂西生态圈农村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农村饮用水安全面临的问题 鄂西生态圈地理结构和居住点分散是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实施的一大难点。农村饮用水困难地区多属山区、半山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交通不便,村寨分散,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畜饮用水多采用地面及地下水和降水。这些因素使得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的管网延伸遭遇困难,不仅施工难度大而且耗时耗力,同时,一些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对地表水产生破坏和影响。对于居住较分散和居住地点地势较高的农户,仍是以蓄水池或各类水窖的形式储备饮用水,气候条件的变化使得农村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各地区的降雨量差异很大,因而水的供给量得不到保证。雨季时有足够的水源,但是一旦到了干旱季节,又将面临缺水的问题。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造成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条件恶化。地表植被的涵蓄水能力减弱,使泉水出露时间缩短甚至枯竭,本来缺水的地区愈发贫水。 2.2鄂西生态圈水资源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就立法而言,鄂西生态圈地方性法规包括执行上位法和地方法规,但是法律本身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在水资源发展问题上更是具有其鲜明的特殊性,很难应变社会条件的变化。受部门或地方利益影响,一些地区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由于法规不健全,鄂西生态圈水资源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协调机制还不完善。虽然不同部门管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对水资源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交叉重叠,不但增加了工作量,不利于减员增效,也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出现推诿现象,更主要的是多部门管理,影响了水资源管理效能的发挥。而现有的农村水资源管理主要通过水利行政管理部门单方面的管理行为来实现,监督乏力、水资源信息不对称、公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长期存在,这也是水事纠纷不断、水利行政管理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2.3缺乏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 当前鄂西生态圈节水发展趋于多元化,既包含管理方面的节水,又涵盖工程节水和依靠科技节水等。一方面很多地方农村水资源极其缺乏,农业用水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现行的水资源节水激励机制是一种非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机制,农田灌溉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主要灌区的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6,约有50%的水被浪费[3]。农村水资源利用率低,势必会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灌溉水量的损失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渠道(管道)的渗漏和蒸发损失;二是渠系水—土壤水—作物经济产量间转换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因此一方面存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水资源严重浪费现象[4]。 2.4地下水开采过度与水环境污染并存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出来,而且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鄂西地区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污染源是生活垃圾。农村每年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人粪尿等污染物绝大多数没有处理[5]。在鄂西地区广大农村,由于地表水资源水质恶化和水量短缺,已无法满足农村生产、生活的需求,迫使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地下水。近几十年来鄂西地区地下水开采量逐年增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而导致地下水的开采过度。目前,很多地方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水量枯竭、耕地退化等诸多环境问题。#p#分页标题#e# 2.5人们生态环保意识不强 由于农村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以及农民环保意识淡薄,农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造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水污染。同时将大量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农药化肥等污染的有机废水、人畜生活污水以及一些不符合规范要求的乡镇企业的废水等排入附近的江、河、湖等水域,导致地表水体富营养化、地下水水质恶化,已严重危及鄂西生态圈的建设。鄂西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晚,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还有待提高。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引导不够、盲目开发,少数地区仍然存在损害水资源和环境的现象,少数生态旅游景区环境恶化的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鄂西生态圈的发展。 3鄂西生态圈农村水资源科学发展的对策 3.1加强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的建设 虚拟水战略是解决鄂西生态圈农村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的有效办法。虚拟水理论为水资源安全、水资源配置以及传统的开源、节流之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即通过实物贸易的形式,购进该区所需要的水资源密集型产品,完成跨空间的水资源调配。首先,增加水消费指标。评价一个地区的水资源消费时,通常以生活、农业、工业用水之和作为主要表征指标,忽视了农业生产中对土壤水的利用及区域间虚拟水贸易的影响。相比之下,水足迹更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对水资源的真实需求和占用情况。其次,加强水资源的统筹调配,做到真正解决鄂西生态圈水资源分布不均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优化配置水资源,在兼顾生态环境和科学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降水,并合理开发地表水、地下水等多种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调控开发,防止和减少水土流失[6]。 3.2依法治水,建立权责明确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法的滞后性也逐渐凸显出来,如地下水的保护,公众参与农村水资源管理的资格获取,节水农业建设等内容的缺失等,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必须健全农村水资源管理的法律制度,加大水资源管理执法监督力度,提高水行政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以保证依法治水,最终实现农村水资源的科学发展战略[7]。通过法律途径加强农村水资源管理是依法治水的基础,同时为农村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也是水资源调配、节约、保护等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方向。将现有水资源管理部门统筹起来,建立统一的农村水资源管理机构,把农村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有效结合起来[8],对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即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完善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强化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申请报告的审批制度;通过用水者协会、节水志愿者组织等,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重视程度和对水资源管理的参与意识;新闻媒体可以充分发挥宣传优势,积极宣传生态旅游,加强舆论监督。 3.3优化制度,建立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 政策是一个地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完善的政策激励措施有利于调动鄂西生态圈干部群众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面对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节水将是缓解我国农村水资源压力的惟一出路,节水可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供水成本、减少污水排放等[9]。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有效的节水激励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例如,通过评比奖励模范节水用户来提高大多数农民的节水意识;鼓励用户参与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大灌区节水改造步伐,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在激励的同时,增加一些必要的惩罚措施,从而有效防止用户对水的浪费,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节水、爱水、保水活动中来。适时引导水结构的调整,从而达到全方位节水的目的,保证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科学利用。 3.4采用污水处理工艺,寻找新的可用水资源 污水是必然存在的,通过环境生态工程使污水资源化而获得再生水源,用于扩大供水,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局部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污水处理的目标就是将污水再回收利用,防止乱排乱放。污水处理有许多成熟的技术,有以土地处理为主的治理技术,如慢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快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生活污水的沙滤处理系统、湿地系统等;还有蚯蚓生态滤池处理系统、集中型污水处理厌氧-好氧工艺[10]。根据鄂西生态圈的现状,各级地方政府可因地制宜采取高效的污水处理方式。既能解决污水交叉污染问题,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同时,为解决地下水开采过度问题,寻找新的可用水资源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开发和利用天空水资源,天空水总量虽少,但循环很快,也就是说,天空水总量远远超过地表水的总量,其可利用量之大也是地表水无法超越的。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天空水资源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3.5加强水权理论研究,重视节水爱水保水教育 一个完善的流域水权制度的建立,将为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提供新的思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11]。因此,应对水资源日益紧缺的严重形势,必须加大水权有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对水权概念统一认识,明晰水权概念,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针对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和部分群众用水浪费的不良行为,应结合“节水日”和“节水周”,在农村广泛开展计划用水、管理用水和节约用水教育,加强节水和用水管理,提高全民节水意识,提高生活用水效率,节约水资源;转变公民用水观念,提高思想认识,自觉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观念,把节水转化成群众的自觉行动[12]。广泛宣传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培养企业和群众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全民水环境保护意识。 4小结 鄂西生态圈农村水资源的科学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促关系必须建立在完善的法律制度、管理制度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的基础之上。同样,只有将水资源科学发展、公民权益保护、区域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协调起来,才能最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彰显其意义。#p#分页标题#e#
浅析水资源应用与保护
1.研究背景
1.1水资源利用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断加剧,人类一味的追求水资源的最大经济可利用水量,忽视生态环境自身对水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生态环境用水被经济用水所挤占,北方多数地区河流开发过度。水资源、水问题可以概括为“水多、水少、水脏、水生态恶化”,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1]。进入21世纪,面对严峻的水资源短缺、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协调等问题,我国学者提出了“面向生态”的新概念,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重视自然生态的需求,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需求,我国进入了面向生态的水资源利用模式———生态保护型阶段。
1.2河流生态环境问题
人类对水资源开采程度好破坏程度的不断增强使水文循环受到严重的扰动,水资源自然循环的途径和通量发生改变,其可再生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河道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等。水作为生物本身的组成部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的决定作用。要使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必须首先满足生态系统所必须的水量要求。
2.生态需水基本理论
2.1河流生态需水及其特点
基层水资源管理思考
水资源管理是水利工作永恒的主题。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国家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水资源管理的主体,直接面对取、用水户,国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市、县基层水利部门水资源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1 机遇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因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总书记指出:“水利工作要继续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下大气力解决洪涝灾害、水资源不足和水污染问题”。总理批示“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应该作为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在2009年年初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要从我国的基本水情出发,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综合治理、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建立健全流域与区域相结合、城市与农村相统筹、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相协调的水资源综合管理。 国家在围绕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方面划分了3条红线,即:①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②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③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可见,水资源管理已成为国家战略,这样就为基层水利水资源管理带来了机遇,指明了方向。 1.1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必须做好水资源规划。规划是优化配置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和布局在水资源领域的具体体现。要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以需水管理为核心,编制好市、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和节约、保护等专业规划,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监督检查,充分发挥规划的基础导向作用和刚性约束作用。 严格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必须做好水量分配细化方案。市、县水利部门在水资源综合规划基础上,制定水量分配方案。依据水量分配方案、区域用水协议,提出市、县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对辖区内用水全面实行总量控制。将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到各县、市(区)和主要厂矿企事业单位,建立市、县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1.2 严格入河排污总量控制 把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放在首位。市、县水利部门要争取当地政府颁布水源地保护的监管政策与标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监督管理,完善水源地水质监测和信息通报制度。加快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治理,推进农村饮水水源保护,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机制。 强化水功能区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水功能区管理的各项制度,科学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根据国家节能减排总体目标,研究提出分阶段入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限制排污的意见。严格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加强省界、市界、县界和重要控制断面的水质监测,强化入河排污总量的监控,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 1.3 遏制用水浪费 制定用水定额标准,明确用水定额红线。用水户用水效率低于最低要求的,要依据定额依法核减取水量;用水产品和工艺不符合节水要求的,要限制生产取用水。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建立用水效率和效益评价与考核指标体系,健全节水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严格考核监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积极推广技术成熟、节水减排效果显著、应用面广的重大工业、农业节水技术和居民生活节水器具产品。抓好大中型灌区和井灌区的节水改造,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推进林果业、养殖业节水和农村生活节水;抓好钢铁、火力发电、纺织、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加快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加强供水和公共用水管理,全面推行城市节水。 2 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水资源工作与当前严峻的水资源形势,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相比,在思想认识、工作规范性、管理体制、监督管理能力、基础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市、县一级水利部门内设水资源科室起步较晚,各地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陆续设置机构,就是水利系统内部也有很多人对水资源管理的认识不足,认为水利的主业是防汛抗旱和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进入21世纪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大量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引起水质下降,以及大量的取用水户对水不只是量的需求而且更注重质,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由于水资源管理起步较晚,社会各界的认识不足,导致市、县一级在水资源管理中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2.1 对水资源管理重要性认识不足 众所周知,水资源管理就是水行政主管部门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对水资源的分配、开发、利用、调度和保护进行管理,以求可持续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改善环境对水的需求的各种活动的总称。然而,有相当比例的政府官员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本身对水资源管理的认识就不足,认为水利部门工作的重点是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和防汛抗旱,特别是近几年国家对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河道采砂特别重视,在南方省份,水利部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上述中心工作上。在基层,还有部分水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认为排污口的设置、江河湖库水质、取用水户的退水水质等管理是环保部门的职责,没有很好地运用《水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社会上也有相当比例的单位和居民认为水是天上降下来的,对自己取、用水还要交纳水资源费颇为不解,特别是南方水资源比较丰沛的地方更是如此。#p#分页标题#e# 2.2 水资源管理人员偏少,素质有待提高 最好的法律法规、最好的政策要靠人去执行,何况水资源管理是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的管理,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做保障,要搞好水资源管理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特别是在市、县一级水利部门除了需要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外,由于直接与取用水户打交道,点多面广,各种可能都会碰到,需要一种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据了解,有很多市、县的水资源管理人员不足。以九江市为例,2009年底全市11个市、县水利(务)局中水资源管理行政人员为59人,全市人口约470万,拥有水库1071座、引水工程1074座、提水工程1062座,发放有效《取水许可证》502个,水资源管理任务十分繁重。比如,修水县是一个有近80万人口的大县,面积4502km2,拥有大中型水库和众多的小型水库,是一个水利大县,却只有2人在从事水资源管理。景德镇市水务局水资源科也只有2名管理人员,可见,水资源管理人员存在严重不足。 在市、县一级水资源管理人员中,半数以上是从部队转业和从其他单位调入,只有极少数是水利院校毕业。在九江市,虽然从事水资源管理的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达到了73%,但多数是在党校学的法律和经济管理,对水资源管理感到力不从心,个别县连《取水户基本情况统计表》、《入河排污口情况登记表》等一些基本情况表中的内容都不清楚概念,也就是说填表都成了他们的难题。可见,个别市、县水资源管理人员的素质不能够适应工作需要,有经验、懂专业、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 2.3 重收费轻管理现象较普遍 由于市、县一级水资源科室的人员本身就少,要做的工作又太多,比较现实一点的就是加强对缴费大户特别是发电、供水等行业水资源费征收工作,既能应付上级的检查、考核,又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所以对这些单位的水资源费的征收很重视。但要做到应收尽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拖缴、少缴、拒缴水资源费的“钉子户”,有时会感到非常棘手。 如何更好地为用水户提供服务、加强管理,特别是核实各用水户的年取用水量,以及科学制定不同产业的用水定额等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在取水计量、计划用水、用水总量控制、用水定额管理、退水水质达标等各项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制度的落实上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4 工业园区水资源管理难度较大 各市、县为了加强招商引资的力度和便于管理,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集中引进了一些企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一些园区内的企业自持有政府的保护,对水资源管理工作不予配合,水资源管理人员无法进入工业园区去了解和核实取用水户的实际用水量。笔者曾经和水资源管理人员到一家企业去了解情况,门卫就是不让进,出示证件也没有用,得层层请示。有些企业没有安装计量设施,少报用水量的现象较普遍,导致上报的数据不准确、不合理。进入园区的部分企业自持有当地政府撑腰,在项目申报阶段根本就不做水资源论证,特别是一些化工、造纸、印染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企业会想方设法予以躲避。 3 建议 随着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入人心,治水思路的深刻转变,水资源工作地位将更加重要,任务将更为繁重。水资源管理应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水资源保障为目标,以饮用水源地保护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费征收制度,加强水资源规划,推进涉水事务统一管理,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能力和水平。 3.1 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律、业务培训 市、县水利局的领导大都是行政管理人员,来自县、乡党政及市直其他部门的同志占有相当比例,这些同志政治素质很高、能力很强。但水资源管理需要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的综合运用,所以有必要对新上任的领导进行系统的管理知识的培训,在学习《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学习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只有领导认识到了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才能重视和落实各项具体工作。 3.2 引进人才和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 加强在职水资源管理人员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技术培训力度,通过考试考核的方式发放上岗证,并进行考评,使在职水资源管理人员有压力和动力,对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同时,要补充、引进水资源管理人员,通过考试考核的办法进行筛选,让他们能发挥聪明才干,造就一支能力强、业务精、技术过硬的水资源管理队伍。 3.3 加强宣传,使节约用水成为大众的共识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水少、水脏等水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经济在高速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付出的高昂代价。特别是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水污染正从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区域向流域扩散,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此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的要求将愈来愈高。所以,要加强宣传,节水型社会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在围绕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一主题中,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提高公众节水意识,倡导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良好节水习惯。 3.4 发挥水文等技术部门的作用水资源管理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单靠现有水利部门自身的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应充分发挥水文、水利勘测、水利科研等部门的作用和技术优势。特别是水文部门在各设区市、县都有机构,积累了大量的水文资料,与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非常密切,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技术力量。比如九江市水文局,近年来受九江市水利局的委托先后高质量地完成了《九江市水功能区划》、《九江市水域纳污能力及限制排污总量意见》、《九江市湖泊普查》等报告的编制,还编制了彭泽、九江、湖口等县的采砂规划和大量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p#分页标题#e# 依托水文等技术部门,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开发。重点研究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系统修复技术、南水北调受水区水资源配置技术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等。研发自动化、全天候、多功能、高精度的水资源和水环境信息采集、管理以及数据共享技术体系,增强水资源预测、预报和预警能力,提高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开展“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同行业和产品“用水定额”的调查与研究。开展水利水电工程生态影响评估论证,开发利用水资源要维持河流合理流量,维持湖泊、水库和地下水的合理水位,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 3.5 成立水资源管理专门机构 负责水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管理水质水量是《水法》赋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但多年来,一些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涉及与水有关的建设项目很少征求水利部门的意见,各自为政。比如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中的管网设计等,很少征求水利部门的意见。在一些地方,水资源管理各行其是,形成了管水量的不管水质,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节水,管排水的不管治理污水,管治污的不管污水处理回用。这种体制不利于水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不利于水资源有效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造成了在水资源管理上诸多问题。 因此,为适应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务化一体管理势在必行。要象重视防汛抗旱工作一样来对待水资源管理工作。成立由市、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水资源管理领导小组,下设的水资源管理办公室挂靠在市、县水利部门,由市、县水利部门分管领导任主任,强化管理机制。 市、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经费上确保正常工作的开展。比如永修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近几年来的工作得到上级的肯定,该县率先完成了县界界址的确认并设立界碑,安装了动态水资源管理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接收、传递和处理各类水资源管理信息,使管理者能及时实现水资源管理环节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实现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