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税务绩效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税务稽查机关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全国税务机关全面推行绩效管理两年来,税务稽查机关就如何做好绩效管理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通过有效的绩效管理,很好地激发了税务稽查一线干部的潜能和热情。但从运行情况和基层稽查干部反映看,基层税务稽查机关绩效管理的效能还参差不齐,许多单位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是在调查了解和全面梳理、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就基层税务稽查机关在绩效管理中应把握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税务稽查;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以开发人力潜能为中心的科学管理模式,已被现代企业和各级政府机关广泛运用。自2014年全国税务机关全面推行绩效管理以来,各级税务机关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等方面积极开展绩效考评,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效。作为专司偷、逃、抗、骗税的税务稽查机关,通过组织开展绩效管理也较好地发挥了服务税收中心工作“以查促收”、完善税收管理“以查促管”、震慑税收违法行为“以查促改”等作用。但从两年来各单位绩效管理运行情况看,基层税务稽查机关绩效管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绩效管理机制不够成熟,考核指标设置不够科学,开发人力潜能作用不明显,管理目标与整体建设融合度不够高。为此,笔者对有关单位绩效管理的总体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税务稽查机关在绩效管理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克服思想认识误区,不断培养稽查干部正确的绩效观
税务稽查机关的工作特别是税务稽查岗位的工作,融入了稽查干部以及有关人员大量的智慧和技能,这些智慧和技能往往难以用具体数字进行考量,加上税务稽查本身所具有的工作特性和长期形成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工作习惯,一些稽查干部对绩效管理、绩效考核存有一定的认识误区,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有人认为,对于税务稽查来说,每一个涉税案件中的企业规模不同、案情复杂程度不同、查处结果不同,把这些不确定因素案件去量化,可操作性不强,也存在很多不公平性。还有人认为,稽查工作从选案到执行融入不同部门和很多人的智慧和精力,很难界定哪个人为此付出工作量或贡献的多与少,对案件承办人的办案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其结果难以“服众”。也有不少人感到,就天津市地税稽查干部队伍来说,大部分人思想觉悟较高、担当意识也较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天津市地税稽查收入由2010年的10.85亿元猛增到2015年的28.7亿元,而且选案准确率、结案率、入库率也都逐年提高,税务稽查震慑效应在各领域纳税人中得以显现,根本用不着再投入大量财力、人力和时间搞绩效管理。这些认识和观点无疑影响和阻碍了税务稽查机关绩效管理的推动和深入。因此,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转变思想观念,消除片面认识及抵触心理,主动支持和参与到绩效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绩效监控在税务绩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内容提要〕加强绩效监控是实现税务绩效管理提档升级的有力抓手,是推动各项税收重点工作高效落实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税务系统基层绩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笔者根据自身从事绩效管理工作的经验,明确了绩效监控的工作种类、表现形式,清晰地指出了基层单位实施绩效监控时,在指标设计、日常考评、过程管理、任务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笔者坚持问题导向,建设性的提出了在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后强化绩效监控的建设性意见,推动税务绩效管理工作向高质量迈进。
〔关键词〕税务;绩效监控;绩效管理
绩效监控是对绩效考评指标执行进度、任务落实成效、落实时存在问题、下一步工作方向及改进措施等内容进行监控分析管理,是绩效管理闭环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环节。在税务基层单位的日常绩效管理工作中,要重点突出绩效监控,坚持做到对照绩效管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进行跟踪问效、督促指导。开展绩效监控工作是对各节点、各阶段绩效管理工作的自我改进和提升,是践行绩效管理工作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及效果导向的具体体现,是在全局营造绩效文化理念的生动实践。
一、绩效监控的工作种类
(一)时点监控
按照固定时间节点要求,对绩效考评指标及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及时做好信息数据采集工作,建立相对应的监控台账。
(二)周期监控
税务建设新形势下绩效管理工作的思考
2021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提出逐步建成以税收大数据为驱动力的具有高集成功能、高安全性能、高应用效能的智慧税务,实现税收征管业务流程、制度规范、信息技术、数据要素、岗责体系的一体化融合升级,推动税收更好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推进智慧税务建设的新形势下,作为抓班子、促落实的“指挥棒”,绩效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乘税收治理数字化转型的东风,充分发挥数据赋能对提升税收治理水平的推动效应,从“数”这一关键点着手,着力夯实数据基础、优化数据分析、强化数据应用,以数据为基础、以智能化手段为工具,全面优化绩效管理,促进税收工作全面提质增效。
一、夯实数据基础,促进考评业务融合
数据质量是智能化考评的业务基础,而提升数据质量的首要条件是拥有充足的样本量,在时间纵向跨度和平台横向维度上进行数据的整合利用,从中总结规律、发掘趋势、构建有效可靠的数据模型。因此,平台、工作流程和工作方式的全方位“融合”,既是构建数据基础的前置条件,同时也是数据整合带来的必然结果。
(一)“组织”+“个人”,打通考核屏障
绩效管理(组织绩效)和数字人事(个人绩效)作为税务系统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重要举措,“同宗而功能各有侧重”,是税务系统考核考评工作的重要工具,在目前的考评体系中,绩效管理与数字人事是两套独立的运行系统,仅通过考评分数的录入进行数据交换,难以直观地获取税务干部从组织到个人的完整的逻辑链条。为进一步促进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融合,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关于绩效管理和数字人事优化升级,“既要各有侧重,又要浑然一体”的要求,必须打破平台间数据壁垒,将全年的战略目标按照职能分工划分至各单位,各单位再根据岗位职责细化至个人,将集体责任体现在组织绩效考评成绩上,将个人绩效体现在个人考评结果上,确保组织绩效目标与个人绩效结果的一致性,将税务干部个体工作成果转化为系统工作合力,实现“合力而效应同向倍增”的目标,从而构建完整的考评数据链条,并为数据集中和后续的统计分析提供硬件基础。
(二)“全局”+“专项”,聚焦工作重心
绩效管理工作既要强化过程管理,监控抓细抓常,保证各项日常工作的顺利运转,同时更要聚焦中心,对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和税收重点工作任务全面覆盖。由于年度内的重点工作往往具有跨度短、重复率低、数据质量要求高等特点,导致其数据往往由于缺乏同期比对参数,难以从中总结数据的变化规律与趋势对工作进行指导。因此,需要采取全局面上考评与重点工作专项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在专项工作考评的同时,构建与其他相关性指标的数据关联,寻找数据变化的逻辑趋势,从而展开科学有效的分析。
目标管理视角下的绩效管理论文
1税务机关实施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1推动税务事业良性发展的需要
实施税务绩效管理能明确每个岗位的基本职责、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能好地确保税费绩效管理的每个层面和相关环节均能获得有效管治,更好地实现依法治税、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工作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三个一流”总体目标,促进税务事业快速发展。
1.2探究税务管理规律的重要途径
纵观当今国内外行政管理创新改革发展趋势,精细化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管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追求服务质量和成本核算日渐成为社会发展潮流。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税务管理工作,已有不少省和县(市、区)的国税、税务局积极主动地推行绩效管理创新实践。通过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实地调研活动,相关行业人员逐渐感受到推行绩效管理带来的实际成效,同时也分享了管理水平提升的成果。
1.3防治税收系统腐化的有效方法
实施税费绩效管理能推动制度规范、执法规范、服务规范得到更好的落实,对干部的监督、考核和鞭策将会更加具体,责任到人,赏罚分明,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制度、行为保证,防治税收系统腐化。
基层国税局绩效管理论文
1哈尔滨地区国税局实施绩效管理的背景
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和方法论,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重要工具。近年来,绩效管理作为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创新的有效管理工具,已经成为国税系统各级管理者的思想共识和必然选择。黑龙江省国税系统于2014年12月1日正式推行使用国家税务总局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省局版),哈尔滨市国税系统积极推行国家税务总局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标志着哈尔滨地区基层国税局绩效管理工作进入系统化信息化时代。
2基层国税局实施绩效管理的意义及现状
基层国税局作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窗口单位,承载着涉税申报征收、日常管理和税务稽查等多项直接关系纳税人纳税义务履行情况的多项工作,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人员能力水平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的整体绩效不高、征收成本过高问题日趋受到广泛关注,适时引入绩效管理理念进行变革工作面貌,改进工作效率,是近年来国税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更是国税部门管理者们常思常新的课题。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工作规划,2015年为“绩效推进年”,是推动整体国税部门绩效工作上台阶、上层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需要整理之前在绩效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整合资源弥补缺陷,推动绩效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制定完备的绩效计划和绩效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绩效指标设计、逐步加强绩效辅导沟通、创新升级绩效考评方法、严格规范绩效考评监督、扎实落实绩效结果运用,促进绩效目标整体提升。
3基层国税局实施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以单纯的绩效考核代替绩效管理。
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关键环节,但绩效考核并不完全等同于绩效管理。哈尔滨地区前些年实行的目标管理作为绩效管理的雏形,具备绩效管理的一些特征,但不能把单纯对目标的考核当做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内涵更丰富,环节更明确。推行绩效管理,应严格把握好绩效管理的各个环节,层层推进。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会计核算探讨
摘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形势良好,且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作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重要内容,需结合行业现状不断优化改进。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会计核算现状,进一步提出会计核算优化发展策略,为规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税务风险,从不同方面展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税务处理探究,旨在从会计核算与税务处理两个方面促进其稳定建设。
关键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制;会计核算;税务处理
引言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需在成立私募基金项目基础上明确基金金额,经推广后基金投资者认购私募基金份额,此时所筹集到的资金将由托管人托管,并在基金管理人指导下完成交易,在此过程中存在金融资产、基金管理费用、资金托管费用、绩效管理费用,以此为内容展开会计核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存在合伙制、公司制、信托制三种不同形式,合伙制形式具有出资方式灵活、税负较低及收益分配方式灵活等特点,逐渐成为目前私募基金的主流,所以本文以合伙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
1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会计核算现状
以非公开方式对非上市企业展开股权投资的非证券类投资基金称之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包括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除进行股权投资外,还需提供部分增值服务。私募基金一般交由基金管理人进行管理,负责整个基金的募、投、管、退工作,由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及理论学识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进行专项基金管理,以现行法规法律为依据进行基金投资组合,追求基金资产增值,为基金持有人运营管理,获取更多收益。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会计核算与其他企业存在一定差异,通常从以下科目角度展开会计核算:(1)基金资产,主要是金融资产及长期股权投资;(2)基金负债,主要需核算应付股利、管理费及其他应付款项;(3)基金净资产,类似于其他企业所有者权益相关费用,包括合伙人资本、合伙人提款及合伙人损益等;(4)基金费用,主要指基金运作时产生的管理费用、托管费用、绩效管理费用。管理费用则是需支付基金管理人的费用,通常按基金净资产特定比例收取;托管费用则是支付给托管机构的费用,需按照托管协议约定的费用率进行收取;绩效管理费是证券管理部门所收取的费用,通常按净资产收益率计算,即超出约定水平的资产回报率部分收取的费用为绩效管理费[1]。
2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会计核算优化发展策略
第二税务分局年终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分局紧紧围绕“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宗旨,坚持不懈的发扬税务人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时刻坚守组织税收收入,落实税收优惠,强化税收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主线工作,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使各项任务都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2019年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突出重点,抓好组织收入不放松。
严格执行县局对收入工作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部署,定期召开收入预测会,加强税收分析及预测,积极掌握重点税源的变化情况。各小组在月初对本月税收预计数进行汇总,对重点企业着重管理,牢牢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确保税收预计准确无误。同时,认真撰写税收分析报告,增强对重点企业的监督,对企业出现的影响税收收入的新因素加大关注力度,及时做出科学判断,统筹规划,为实现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保驾护航。
结合分局管户情况,合理调整人员,探索行之有效的征管手段。通过新老配合的方式,建立“按事划分“的业务框架,谁牵头,谁办理,谁负责,谁落实,每项工作任务都能有效完成。同时,对现有税源实行按行业划分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管理原则,既全面掌握所管辖范围内的税收状况,又集中力量关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加大对重点企业、行业的检查力度,注重日常检查,净化税收执法环境,实现以查促管。2019年,我分局共组织社保费收入1.63亿元,税收收入6.77亿元。
(二)依托数据,强化风险应对管理。
通过金三系统、税源门户等平台推送的疑点数据,强化税收征管。认真核查企业疑点内容,注重案头分析,详细掌握企业的基本情况,从业人数,资金走向等一手资料。将资料与纳税申报信息进行全面比对,对疑点真实性进行评估,通过逻辑分析,经验分析等方式加强对风险疑点的审核。对数据逐条梳理,细化分类疑点,明确任务重心。对疑点企业进行“实地核查“,核查纳税人会计资料及生产经营状况,为查补税款提供有力依据。并从法律条文,执法过程,文书规范等方面对整个应对过程实施全面管理,提高案件评估质量,有效防范风险。
法治背景下基层国税行政管理探讨
一、组织结构缺陷问题
(一)科层制的封闭性导致工作动力不足
科层制的封闭性在人事管理上具有有进无出的弊端,公务员相对压力较小,干好干坏不影响“铁饭碗”,造成大量公务员“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工作激情不足,“懒政”、“怠政”、推诿卸责现象较为常见。具体表现可以归纳为:第一,工作靠个人感情。市局科室与县区局科室、县区局科室与科室之间,正熵值递增明显。在实际工作中,比如市局科室安排工作给基层局,对应的县局科室除了部分始终兢兢业业的干部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外,存在部分人员有应付的,有发牢骚的,虽然具体工作规定了完成时限,仍是你看我,我看你,看情况完成,忽视规定的时限。工作要完成,解决的办法无外乎两方面,或提交区局领导督促训斥,或靠有关科室负责人、经办人以个人感情沟通,而后者居多。第二,注重权力不愿担责。有的干部片面强调政策性而忽视自己的责任,在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该拍板的不拍板,该决定的不决定,事无巨细,都要“请示上级”,造成工作低效。这种情况,在布置有一定责任的工作时,体现的特别明显,有的分管领导都签批同意的,具体办理人员依然强调所谓的政策性而不愿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当对其调整职责时,又发牢骚工作带情绪,认为不安排“好”的岗位,没有权力了,在团队中散布负能量。
(二)科室职能设计欠科学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
2010年10月,国家税务总局下达了关于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全国税务系统在科层制层级安排上有了较大变革。如区县级国税机关取消了管理局,改为以评估为职能的内部科室,减少了一个层级。层级的减少,减缓了正熵值的增长。如此,上级机关直接下派任务给对应科室即可,减少了一个工作流转环节,提高了效率。但探索至今,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区县级国税机关原来四个管理分局的大部分事务现在集中到纳税服务科,导致纳税服务科职责过多,人员臃肿(一般的基层局会达到三十人左右)。同时,纳税人数量逐年快速增长,尤其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营改增的扩围,国税部门管理的纳税人数量增长迅速,导致纳税服务科的工作过多过重,不利于行政效率和办事质量的有效提高。相对而言,评估局的工作单纯,工作压力小,因评估工作要求业务素质相对较高,可谓业务精英很大比例集中于此,但他们的能量发挥有限,资源未获得有效利用。总而言之,科室职能设计欠合理。工作轻松的科室,工作人员基本可以过上“上班喝茶聊天看报”的生活;有的科室工作却十分繁重,如办公室、纳税服务科。
(三)工作职责划分欠明晰导致团队约束无力
职责范围划定较为粗略。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许多具体事项未被明确纳入职责范围,引发错误理解,给行政不作为、选择性作为提供了借口。很多人反映,制定了许多行政工作制度,但职责划分不清,工作流程制定偏少,造成协作精神缺乏。比如,对于涉及几个部门共同办理的公务,常常是科室间推来推去,效率不高。再比如,如果在具体事务办理上出现难度,就一味地推给上级部门,由上级部门确定处理方案。国税部门作为垂直管理单位,内设科室的设置和职责的划分以保障系统内部正常运转为中心,上下对口,事务上通下达,而在和当地政府的工作衔接上存在较多规定粗陋之处。比如很多地方政府的会议,由于与国税部门联系不是太紧密,未明确规定是哪个科室的对应工作。再比如,协助地方政府的土地拆迁工作,也没有规定是哪个科室的职责。这些事项缺乏明确规定,实际处理时往往是临时到各个科室抽人,容易出现“踢皮球”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