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税收管理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完善
[摘要]自然人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也是信用的承载者和使用者。在深化征管体制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自然人税收管理、强化信用中国建设、建立和完善自然人纳税信管理体系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文章从介绍自然人纳税信用的概念及意义角度出发,提出目前自然人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国外优秀先进经验做法,从而提出几点完善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自然人;纳税信用;信用管理
一、自然人纳税信用管理完善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税制改革将其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赋予了税收职能超越经济作用的更多职能,拓宽了多项职能,涉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国家治理,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制,深化征管体制放管服改革,为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更多的基础保障。因此,建立自然人纳税信用体系有助于持续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进一步发展。
(二)有助于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全力助推信用中国建设
自然人纳税信用体现着社会公民的基本诚信度,自然人作为社会的基础组成部分,其更体现出整个社会的诚信程度。因此,以采集、记录、评价纳税人信用行为的方式建立健全信用体系建设,有利于提高自然人诚信纳税责任和国家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有利于提高征管效率、降低征纳成本,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全力助推信用中国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税收政策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所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目前,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现行税收体系和征管体制提出了严峻挑战,亟待通过进一步健全事权与税权相匹配的体制;充实地方税收体系等税收政策来突破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瓶颈,从而建立适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型税收发展方式。
关键词:挑战;新型城镇化;税收政策
一、新型城镇化对税收提出严峻挑战
(一)现行税收体制下事权税权不对等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财政收入占整个财政收入的比重迅速下降,由1979年的46.8%下降为1993年的31.6%,中央财政收支必须依靠地方财政收入才能平衡,正是这场财政危机,让中央痛下决心,于1994年拉开分税制改革的序幕。分税制改革对国家集中财力发展经济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其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弊端。2015年中央税收收入为62260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比重为49.8%),中央政府支出为25542亿元(占总支出比重为14.5%);地方税收收入为62662亿元(占全国税收收入比重为50.2%),地方政府支出150336亿元(占总支出比重为85.5%)。虽然地方税收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略有上升,但财政支出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地方财政支出规模是中央财政支出规模的5倍左右,由此导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中央与地方之间事权与税权的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城镇发展。地方财力供给不足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面临的制约因素,而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破解“半城镇化”问题时不得不保持一个较高且稳定的增长速度。
(二)地方税收体系薄弱
“营改增”之后,规模大约1.9万亿的营业税变成了中央和地方共享的增值税,地方税收体系受到严重削弱,地方政府面临着缺乏主体税种的不利境地。目前的过渡政策是“中央分享增值税的50%,地方按税收缴纳地分享增值税的50%,确保地方既有财力不变”,尽管不会对地方财政收入造成影响,但现行税法规定“营改增”后新增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由国税部门管辖,再加上已有纳税人不可避免消亡,地税部门管辖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数量会减少。税收征管权力由地税移交至国税,必将在一定程度冲击地方政府利益,影响地方政府积极性。另外,土地城镇化可增加地方财力,诱发地方政府过度出让土地,依赖土地出让金来推进城镇化建设。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长期依赖土地收入维持城镇化建设,会消耗大量土地资源,容易形成粗放式的土地经营模式。因此,充实地方税体系,增加地方税体系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大数据下税收风险管理研究
[提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技术已经渗透到税收管理的方方面面,使其为税收管理带来诸多挑战的同时也为我国税收的行政管理现代化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基于大数据研究背景,阐述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充分借鉴各国税收风险管理先进经验基础上,强化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期提高税务机关的税务治理能力。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税收风险;风险管理
一、引言
税收作为政府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收入形式和来源,不仅是保证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关键,也是政府职能部门正常运转的必要保障。随着风险管理在经济领域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税收征管也逐渐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2002年国家税务总局首次提出要在税收征管领域引入风险意识,并开始探寻如何对税收风险进行管理,随后国家税务总局又于2009年提出要将风险管理的理念引入税收征管,由此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正式建立。2012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构建“突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纳税评估为重点,以分类管理为基础”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确定了征管改革的方向。然而,随着我国纳税人数急剧增加,以及纳税人的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尤其是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企业的主要产品由实体产品转化为无形资产,进一步增加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给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环境下提升税收风险管理的质效至关重要。税务机关必须顺应大数据的时代潮流,树立大数据思维、把控信息源,采取措施预防税收风险的发生,进而有效地实现大数据环境下的税收风险管理。
二、大数据环境下我国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
大数据技术对于提升税收风险管理质量至关重要。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进行的大数据应用,应该是大数据环境下内外部涉税数据的全面采集,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化处理技术,形成数据产品,进而对具体案源实施精准应对。但就目前税务部门的税收风险管理实务来看,依旧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与大数据的时代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亟待于找准问题逐项解决。
(一)纳税人数剧增,加剧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号召和“放管服”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以及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我国纳税人数剧增。统计显示,2019年新开办的企业日均量已达到2万户,市场活跃度超过70%,同时全年通过简易注销退出市场的企业高达133.9万户,纳税人名称、股东等变动数据信息数不计其数,税务机关很难做到对涉税数据的随时更新和及时维护。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信息技术的兴起,纳税人的经营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企业的主要产品由实体产品转化为无形资产,税务机关无法全面准确地掌握每个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信息,对散落在互联网上的“碎片化”涉税信息也难以及时获取。这均进一步增加了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税务机关难以实现对所有纳税人做到“心中有数”,给税收风险管理精准应对增加了难度,进而给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
企业财务管理思路与措施(10篇)
第一篇:企业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
1引言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多国有企业年年亏损,几乎要破产。慢慢步入良性循环的却有国有企业邯钢企业。因为在深化中改革并创新的邯钢人,创建了一套“成本控制的管理模式”。邯钢企业有两个重大要点的经验:一个是指标的分化,即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另一个是全员参加,每一项成本、费用指标都有账可以查,有人能控制。邯钢经验的“成本控制”甚至可以说是从深层的现代财务管理成本控制的经验,财务管理中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全面的被引进到企业管理中,不仅包括产品成本,也还包括人才成本等等。我们应该从成本控制开始向邯钢履历学习,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把财务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2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都已经达成了要把企业管理务必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念的共鸣。财务管理是一个相对来说完整的循环活动,它的特性是涉及范围很广,灵敏度又高,综合性还很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管理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要完成这个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必须都囊括在企业的财务管理里。对于成本控制目标,当前经济界有不同的见解。第一种看法,认为成本控制的目标即实现预定的成本目标,通过实现预订的成本目标的方法以减少成本。第二种看法是,把实现预订的成本目标作为成本控制目标,是把现有的预定的成本作为前提,在此基础上,经过种种改进门径,改变成本产生的条件,使成本不断下降。但是这些观点都局限于降低成本本身。然而我个人的想法,则是成本控制的目标是依靠财务管理为尺度来进行评判的。在当今的社会经济体制中,成本控制务必也是全过程的控制,尤其是在对于产品寿命周期的成本掌管,只有这样才能够真的实现节约社会资源的方针。
2.1对成本控制含义的再认识
成本控制的内容从经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就是:企业首先通过成本会计等方式计算出生产成本限额,然后在生产管理的实际过程中实时计算得出实际的生产成本,最后比较两个数据的差额,以这个差额来评价和衡量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收益和成效。一般的说,我们把成本控制分为两个方面: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成本控制通常指控制和管理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费用,而狭义的成本控制就针对某一件事或者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某一个环节所产生的成本进行控制。企业控制成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求结合市场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效的控制;②要求各个部门要协同合作;③要求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④要求为了摆脱完成成本控制目标,并且最大限度的提升利润空间的释放。成本控制在企业发展的政策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经营目标需要的回报,风险以及长期战略等。成本一般不会转变风险,但是可以转变待遇。成本控制对于财务管理的意旨,是要重新认知成本内涵。
案例导学下税收筹划教学改革探究
在高等教育的理念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过程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其教学水平亟待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学生欠缺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就促使教师努力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积极为学生推进多元化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自主的全方位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展。因此,教学模式的改革最为关键。案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是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以资源为核心,以任务为载体,以案例为导引,引出问题,通过问题的铺垫和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和研究典型的案例,实例验证并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能让学生在特定的案例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该教学模式亦教亦学,教师在导引过程中始终结合形象生动的案例,将有关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避免传统的单纯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以问题导向,做出正确的判断,既能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才是有助学生发展的高效教学。
一、案例导学应用于税收筹划课程中的必要性
1.实践性高。税收筹划课程是一门跨多门学科如税法、会计学、投资学、财务管理等的综合实践性课程。它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及相关专业的选修课,一般的授课时间都安排在大三的第二学期或大四的第一学期,该时期的学生都比较系统地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已经有了开展案例导学的理论专业知识储备,学生在进行案例学习时会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能明白该门学科的重要性,能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学习。税收筹划案例源于日常经济生活当中,通过创设生动典型的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情境化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案例学习的趣味性,更加突出实践性。这种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税法知识和筹划技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案例学习,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和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展,从而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2.综合性广。税收筹划课程是一门复杂的交叉学科,与多个专业密切相关,涉及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多个领域,学生在进行具体的税收筹划方案中,需要运用税法知识如税收优惠政策和企业所得税的计算、财务管理的知识内容如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货币时间价值、会计的知识内容如存货计价方法和折旧方法、经济法知识如企业设立的组织形式等,学生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锻炼其将来工作时必要的潜在能力,如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投资可行性评估能力、沟通与理解能力等。同时,税收筹划课程需要在对纳税人总体的管理决策、发展战略、企业内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对纳税事件进行综合的整体性分析。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应该采用案例导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案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综合运用已学专业知识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与合作,发展合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合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教学方式。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广的课程。
3.时效性快。世界各国的税收法律法规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总是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的;而税收筹划同样受现行的税收政策时令约束。税收法律政策的多变性决定了它的筹划方案的前瞻性和时效性。近几年,随着税法的不断修订变化,给企业的税收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多不确定因素,从目前我国的现实状况来看,税收政策都是国务院颁布的暂行条例,处于高度变动状态,税收管理体制和征管模式也是在不断变化修改。对于企业来说,今年有效的纳税筹划方案,明年有效是否,决定于国家的税收政策。在案例导学中,选择案例是最基础的开始,适时调整案例,对案例适当补充,注意税收法律法规的时效性,与时俱进,完成以学生为主体,全力锻炼学生各种实践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以满足以后社会对财会类人才正当需求。
二、案例导学模式在税收筹划课程中的具体实践
1.课前精选案例。在选择出经典案例的前提下,授课教师须对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实施进行全面设计,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案例及相关问题,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先导,综合考虑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难点以及与前后章节内容的承接性、关联性,同时要考虑理解能力、预期反应等学生基础,进行案例各种准备工作,并制定确实的详细教学计划。同时,案例的设计要坚持做到两个匹配:一是案例应与税收筹划基本方法和策略匹配,通过合理的案例情境来能够开导学生极速掌握某一种全新税收筹划的思路;二是案例应与税法最新社会发展匹配,恰时引入新的案例库,通过全新立法变化来改编未教学案例,全力辅助学生对税法立法动态性全新的把握与关注,加大将立法与具体策略应用相结合,活的运用税收筹划方法和工具。税收筹划是一门应用性相当高的教学课程,教学案例都和公司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全面相关,因此课程所有案例教学空间发挥相对较大,真正地让学生考虑到企业在社会经营中面临真实的各种情况,最佳地让学生提前利用学习到理论知识来模拟解决各种企业困难。
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初探
摘要:按照管理学家的理论,提高效率是行政管理的终极目标。近年来我国发展环境的大幅度改善与“金税三期”大数据平台的应用和完善是分不开的,“金税三期”确立了“互联网+”的税收大数据系统,对企业的税务管理起到了强制性的规范作用,该系统对企业的税收管理带来深刻变革。本文分析了大数据时代的企业税务环境、“金税三期”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应对的措施。
关键词:“金税三期”;税务风险防控;风险防范
一、引言
税务风险管理也被称作税收遵从性风险管理,指的是企业按照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对目前以及潜在的部分风险进行识别确认并严格控制的过程。税务风险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纳税人,二是税务机关及执法人员不规范的操作。通常所说的税务风险是来自纳税人,包括风险管控目标的规划、风险识别论证、风险应急处置和风险绩效考评等程序步骤。目前我国对税务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处在探索完善阶段,实践层面也是刚刚起步,更多的是吸收国外先进的经验来完善自身的理论实践。金税项目自诞生以来,历经多个阶段,对企业税务的风险防范和控制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大数据时代下的税务环境介绍
金税工程是国家层面的信息工程,从1994年开始便着手建设,经历了一期、二期、三期等几个过程,目前处在三期阶段。随着2008年正式批准,“金税三期”正式启动。按照税务部门的规划,“金税三期”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2013年开始在山西山东两省和重庆市税务系统上线单轨试运行,2015年系统的优化版在豫、粤两地单轨上线,2016年优化版的“金税三期”在全国推广使用。“金税三期”主要包括1个平台、2层处理、3个覆盖、4大系统,是一个全方位的大数据税务处理系统,1个平台指的是由软件和硬件组成的技术系统,2层处理是指在统一操作的技术平台中,由总局和省局来集中处理信息,3个覆盖是“金税三期”要覆盖所有的税种、全部税务工作环节和各级别的税务机关,并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建立与其他政府部门的数据联络;4大系统包括税收征管、决策支撑、政务管理以及外部信息四个大的系统。在以往,税务系统只是识别发票的基本信息,“金税三期”采用人工智能的识别模式后,对发票的收集、转移、识别发票全部的要素信息。除此之外,三期还引入了云服务,可以跟踪检测企业的票据流和现金流,只要在系统中输入纳税人识别号,对相同的税票和销售发票跟踪比对,企业有没有用假发票或者虚列发票一目了然。有的开票软件列上了商品编码,系统可以追踪企业商品的库存和种类,进而计算出增值额度。在实行了多证合一后,税务、市场监管、社保、统计、金融等接口也将对税务系统开放,大大提高了税务部门对企业违法行为的监控和惩治力度。
三、“金税三期”对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产生的影响
学前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与对策
摘要: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在现阶段的教育领域当中发挥着领导、协调、管理、促进等多方面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是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学前教育管理制度具有政府职权定位模糊、各机构之间的权责划分不清晰、管理部门与相关人员配置不完善等问题,并逐渐变为限制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阻力。因此,对国内学前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前教育;管理制度;问题与对策
根据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学前教育管理制度可以分成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笔者主要针对宏观的学前教育管理机制进行了研究,也就是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制度。其本质上属于公共管理的范围,不仅是国内教育制度与教育管理制度的关键构成部分,更是行政机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现阶段国内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出现的问题分析
(一)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权责定位模糊
如果不能尽早将政府与市场两者间的关系理顺,则会加重政府学前教育管理与服务功能的缺位。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渡阶段,并且由于政府各项职能的相互分离,使得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无法满足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再加上政府权责定位的模糊不清,对学前教育事业缺乏足够的重视,不少地方政府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职能被大大削弱,存在着互相推卸责任的状况。特别是“以社会力量创办幼儿园为主要导向”的方针颁布后,令学前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愈发鲜明的社会化与市场化特点。众所周知,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今国内有关学前教育方面的政策体制仍旧欠缺,必须发挥政府部门更加有力的主导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尽快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各地方政府权责划分不清晰、对学前教育管理工作缺乏足够重视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政府部门内部职责划分不明确,不合理
谷歌企业会计制度探讨
摘要:谷歌(Google),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搜索引擎。这家特大型公司在全球拥有多个分部,在不同的地区开发不同的产品。其业务范围涵盖互联网搜索和云计算,但是在其完美的躯壳下却隐藏着偷税漏税的丑闻。众所周知,谷歌的管理制度核心是对员工放权,其并没有中层主管。谷歌的高薪报酬让人趋之若鹜,但却在2016年企图改变自己的薪金模式。同时企业内部男女员工的工资分配不平等也是谷歌内部制度的一大缺陷。
关键词:非法避税;扁平结构;薪酬分配不合理
1主要问题
(1)非法避税。互联网搜索引擎巨头谷歌的财务能力不容小觑,据称谷歌有607亿美元的海外收入,其复杂的国际纳税结构让它成功多次非法避税。近十多年来,谷歌通过空壳公司向百慕大转移资金,使得其在美国以外地区享受了个位数的有效税率,这相当于其海外市场平均税率的四分之一。而且谷歌把从美国以外的应税收入转移到位于百慕大的子公司荷兰控股有限公司,在这里公司无需缴纳所得税。据报道,谷歌在2016年通过利用爱尔兰,在荷兰和百慕大地区的法律漏洞避税高达37亿美元。(2)组织结构扁平化。谷歌的组织架构,是“扁平化”的代表。这是一种非框架、非结构、非固定的状态,公司内部有数不清的“项目经理”,但是他们的“活”必须自己找。谷歌会计内部出现需要解决的难题、规划、计划等任务时,大多时候会组织出一个又一个工作小组,由他们分头负担起随时可能冒出来的专项工作,因而公司内部存在着大量的“双重领导”。这种组织结构可以及时反映变化,并让会计人员做出相应的反应,但是这种扁平化结构却容易造成会计管理的失控。(3)薪酬设计不合理。谷歌一向以优厚的福利待遇来吸员工,但是16年出台的政策引起了绝大多数员工的不满。它于2016拟定的一份建议削减公司运营成本,包括降低升职速度和减少员工奖金的文件。文件中提出,要降低员工的升职率,建议将每年升值的比例降低2%。当员工升职时,也要减少工资的涨幅。除此之外,对于员工的福利支持,这份文件也提议做出相应削减。同岗位女性薪酬低于男性薪酬。性别不平等在谷歌内部是一个危险话题,一些离任女员工称她们的薪酬待遇比同资历男员工低,并就此起诉谷歌。
2问题分析
(1)纳税业务问题分析。马克思说:赋税是国家政府机关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别的其他任何东西。在2017年谷歌采取“双重爱尔兰、荷兰三明治”的合法税收策略,通过一家荷兰空壳公司将199亿欧元的资金转移至避税天堂百慕大群岛。那么,这个可以让谷歌明目张胆并且合法避税的政策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首先,在离岸法区百慕大设立一家公司A。然后与其签署成本分销协议,并且将版权以合理的费用转让给A公司。从美国法律的角度而言,转移过后的无形资产将创造地将不属于美国,因此无需缴纳税务。其次,A公司会以全资持股的模式在爱尔兰设立子公司B,并将无形资产的版权授权给B公司。然后,在荷兰设立公司C,如果爱尔兰公司A和B本身的直接产生特许使用费以及利润交易,而没有公司C的“夹心”结构,这边就会触发预控税的条款。最后,在爱尔兰设立公司D作为爱尔兰的税收居民,负责所有海外的营运,包含在像其他国家收取特许使用费,像非关联客户收取广告费等。谷歌利用国与国之间税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差异性偷税漏税已经被法国政府发现并送上法庭,这必然是谷歌作为一个百强大企业公司制度上的一大漏洞。(2)组织结构扁平化问题分析。谷歌公司的扁平化结构给小团队以更大的自主权,这种管理方式直接导致了谷歌的人才流失。并且由于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各级管理者都会以自己为视角对信息作出判断,并将自己理解的信息再加工后呈送领导。这极大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当今互联网时代每一秒都在发生巨大的改变,信息传递的不及时对互联网公司来讲就是在错失机遇。(3)薪酬设计不合理问题分析。首先,谷歌降低了自己的工资薪金待遇引发了员工极大地不满,尤其在因为丑闻离职的安迪•鲁宾离临走时,谷歌向他提供了高达9000万美元离职金事件后,谷歌的员工们更加难以接受这样的条例。本就因为福利待遇雄厚吸引员工,现在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实属管理制度的一大漏洞。其次,谷歌内部男女工资的分配也很不合理。在谷歌的六个职级中,有五个职级女性的报酬要低于男性同事。在第三级,女性的薪酬要比男性低4%。到第五级,这一差距扩大至6%。且同一职级下女性占比也仅有20%。男女员工薪酬差距问题,已经成为谷歌与美国劳工部冲突的核心。并且有越来越多的组织、个人加入到这场斗争中来。
3针对上述问题的建议